关于历史名人精益求精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历史名人精益求精的故事
第一位,唐朝碣石山人贾岛;
贾岛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应该是《寻隐者不遇》,但最有故事性的诗篇却是《题李凝幽居》,因为这首诗中有这么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传说贾岛在写这句诗词的时候,一直在纠结到底是用僧敲月下门好,还是用僧推月下门更好,因为佳句偶得,在路上骑着驴的贾岛一边思量,一边用手做着推或敲的动作。
恰巧,这天已经是京兆尹的韩愈的车驾仪仗也在这条道路上行进,而贾岛对与“推敲”二字的思量太过忘我,根本就没发现环境的变化,于是,他骑着毛驴,一头撞上了韩愈的仪仗,还被侍从当成意图不轨的恶人,押解到了韩愈跟前。
这一通闹剧,让贾岛从“推敲”中醒悟,他对韩愈诉说了自己关于“推敲”二字的苦恼,反惹的韩愈哈哈一笑,韩愈对他说:“还是敲字好呀!”听了韩愈的建议,贾岛也认为敲字更能凸显隐士李凝幽居深山的‘静’,因为全诗描写的是夜色里的山居,且前一句是鸟宿池边树,从环境上说,笃笃的敲门声,往往会惊起夜宿的鸟雀,给人关于寂静的无限遐想。
再者说,敲门是来访者对主人家的一种敬意,是为人处事的礼仪,作为主人的李凝之所以归隐,本身就带有不欲被人随意打扰的色彩,敲门是等待主人家的接待,而推门,则是直接闯入主人的隐居地,是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说,选敲字,远比用推字更为合适。
而贾岛关于僧敲月下门的斟酌与偶遇韩愈仪仗的故事,在不断流传开后,渐渐衍生出了现在我们会用来形容仔细思量的“推敲“一词。
第二位,诗僧齐己;
齐己原名胡得生,出生于唐朝末年,年幼时为了生存,成为了寺庙里的放牛娃,但他却是个热爱学习的孩子,放牛之余,他会努力学习,并利用竹枝在牛背上写作,常常佳句天成。他所在的寺庙为了笼络才华渐盛的齐己,就劝齐己拜当时荆南宗教的领头人仰山大师为师。
齐己就这样在师傅的教导上慢慢长大,成年后,齐己开始了云游创作之旅,号称“衡岳沙弥”的他,也在云游中创作了不少佳作,而有关他斟酌字句的故事,就出自他云游时创作的《早梅》一诗。
齐己创作的《早梅》中有这么一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描写的是梅花在
冰天雪地的村落中默默绽放,以贺春归的景象,但当齐己拿着这首诗去给友人郑谷品评时,郑谷却对这一句有不同的看法。郑谷说,既然是早梅,就证明这花应该更“独一无二”,因此与其说“昨夜数枝开”,不如说“昨夜一枝开”。
齐己听后,深以为然,就将诗句改为了“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而郑谷,也成为了齐己的“一字之师”。
第三位,醉翁欧阳修;
欧阳修在成为洒脱的醉翁前,也是一个对自己文章中的字词句要求颇高的青年,他年少时写文章不够简练,但他善于学习,也乐于向更优秀的人请教,曾有人点评欧阳修撰写文章的水平堪比汗血宝马,一日千里!
此外,据说欧阳修在创作《画锦堂记》时,就曾反复推敲字句,直到他认为可以定稿后,才命人将稿件送往友人手中,请友人帮忙审阅并提出意见,但就在稿子送出门后,欧阳修对“仕宦立将相,锦衣归故乡。”一句,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觉得应该将这句话改为“仕宦而立将相,锦衣而归故乡”,这样一来,句子便有了层次上的递进,并且读起来也更有力度,于是,他立马命人快马加鞭的追回稿件,更改过后,才再度送往友人手中。
第四位,拗相公王安石;
王安石出名的诗文似乎没有“最”字,因为他的传世名篇实在太多,但有关他斟酌文字的故事最出名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一句了,此句诗出自《泊船瓜洲》一诗,据传,王安石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可仔细思量过后,他总觉得用‘到’字过于平淡,凸显不出春风送暖到萌动,于是他又尝试用了“过”、“满”等十余个字,只可惜,每个字带来的效果都差强人意。
最后,王安石忽然想到了一个形容颜色的“绿”字,绿字不仅形容了当前江岸边上的色彩,还展示了春天到来,枯黄的江岸渐渐被花草覆盖的动态,于是,王安石最终定稿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也成为了《泊船瓜洲》整首诗的点睛之笔。
第五位,东坡先生苏轼;
苏轼一生创作诗文无数,光是流传后世的诗词就高达三千余首,有人说,苏轼的诗才,与李白不相上下,但大文豪苏轼在创作时,也有头疼的时候,比如说被纳入中小学必背古诗文的《题西林壁》一诗中,诗人就对如何描写庐山的变化万千而感到了为难。
据记载,苏轼的《题西林壁》曾有一个版本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这一句虽然也描写了庐山的变化,但是层次却只有远近之分,可在苏轼看来,这庐山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都是有不同变化的,因此,远近看山总不同一句,未能体现出庐山的变化。
在仔细推敲后,苏轼又写出了“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这样一来,层次就更丰富了,因为这一句从远观、近看、仰视、俯视四个角度去观赏庐山,既描写了诗人观山的递进顺序,又表达了在各个角度,庐山都给诗人带来了不同的观感,更赋予了庐山的气象万千。最后,诗人还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来点明自己身在“局中”,只能窥得庐山一角面目的现状,虽然这里诗人说是写庐山,但事实上他写的何尝不是人生!
如今我们说行文用字需要的是斟酌推敲,但是古人称行文用字为“炼字”,一个‘炼’字,直接表明了斟酌字句的难度,要知道,只有金属才需千锤百炼,古代文人将用字称为‘炼字’,实际上也是在昭示写作不易,佳句的得来,更多时候不是灵光一闪,而是文人们对自己的绝高要求和对文章的精益求精,这种对事物不懈追求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