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宋)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清)李桢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又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节选自《六国论》)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速祸焉速:加速。
B. 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
C. 当与秦相较当:同“倘”,如果。
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
2. 下列各项中“而”①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不同的一项是例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A.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B. 二败而三胜C.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阐明“用武而不终”“智力孤危”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
B. 第二段论古讽今,在议论的基础上抒情,从而提醒当权者牢记教训。
C. 选文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文字精练,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
D. 选文综合运用举例、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分析精当,逻辑严密。
【答案】1. A2. B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A选项“速:加速。
”错误,速:招致。
故选A。
【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
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未可专以罪秦也罪:归罪B.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C.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视:看待D.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逆:预料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B.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其孰能讥之乎C.张喙而恐喝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焉独存,虽王可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3.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可谓智力孤危⑤思厥先祖父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⑦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A.③④ B.①⑦ C.②⑤ D.①⑥4.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使六国各爱其人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始速祸焉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是中国古代一种论文文体。
《昭明文选》里将“论”分为两类:一是史论,二是政论。
政论即“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如《六国论》。
B.“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诸侯有自己的封地,面积大小一样,必须服从王室,按期纳贡,并随同作战。
C.“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域,始见于春秋时期,不同朝代称谓不同。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汉增加郡的数量,隋唐废郡设州,明清称府。
D.“六国”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因为都在崤山以东,也被称为“山东”六国。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故事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刘邦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叙事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
B.《谏太宗十思疏》魏征从树木、流水常见现象入手,以类比推出要“国治”必须“德厚”,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善始善终。
第7篇《六国论》(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7篇《六国论》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先祖父,暴霜露,斩荆(),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2024·全国·三模】在《六国论》中,苏洵说六国灭亡不是兵器、战术的问题,而是“()”,并以“()”的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先祖父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2.【2024·广西·三模】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诸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使得“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六国论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B.思厥先祖父(jué)胜负之数(shù)C.弊在赂秦(lù)为国者(wèi)D.不得下咽(yàn)洎牧以谗诛(zì)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
《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六国论》阅读答案与翻译《六国论》苏轼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洵《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苏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那么秦朝的大欲望和诸侯的大麻烦就不在战争中了。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秦朝革命被彻底摧毁的时候,阎、赵处于思想孤立的危险之中,战败而死。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选自《六国论》)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此,决定了强者或弱者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的胜负判:决定b、对丹来说,以京青为计划,开始加速灾难速:招致c、让这三个国家热爱自己的地方向:以前d、与秦朝相比,它不容易测量当:当……时候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暴力秦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杳不知其所之也b、为了对付秦朝,我们仍然拿着柴火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因此,虽然燕国很小,但他后来去世了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长武在秦朝作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柴救火”为例,说明秦的地方事务必然导致灭绝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六国论》练习(含答案)
《六国论》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
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
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
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所著《权书》《衡论》《机策》,文多不可悉录。
《心术》曰:为将之道,当先治心,太山覆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待敌。
凡兵上义,不义虽利不动。
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
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
或曰,机者创业之君所假以济耳守成之世其奚事机而安用夫腹心之臣,呜呼!守成之世,能遂熙然如太古之世矣乎,未也,吾未见机之可去也。
且夫天下之变,常伏于安,田文所谓“子少国危,大臣未附”,当是之时,而无腹心之臣,可为寒心哉!昔者高祖之末,天下既定矣,而又以周勃遗孝惠、孝文;武帝之末,天下既治矣,而又以霍光遗孝昭、孝宣。
盖天下虽有泰山之势,而圣人常以累卵为心,故虽守成之世,而腹心之臣不可去也。
宰相韩琦见其书,善之,奏于朝,召试舍人院,辞疾不至,遂除秘书省校书郎。
会太常修纂建隆以来礼书,乃以为霸州文安县主薄,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方奏未报,卒。
赐其家缣、银二百,子轼辞所赐,求赠官,特赠光禄寺丞,敕有司具舟载其丧归蜀。
有文集二十卷、《谥法》三卷。
(节选自《宋史·苏洵传》,有删改)文本二: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洵《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洵《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生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寺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
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
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贝U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骞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挨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呸巴克遵之国隹当邀之堂邂便港邈互速g⅛而为吠工苴身必当奏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夫!使六国各蒙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节选)》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洵《六国论》与李桢《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苏洵《六国论》与李桢《六国论》(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文)苏洵《六国论》(节选)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乙文)李桢《六国论》(节选)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
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苏洵、苏辙《六国论》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正义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D.佐当寇之韩、魏寇:侵略者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洎牧以谗诛以阴助其急C.秦之用兵于燕、赵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
六国论练习题及答案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句式翻译)。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句式翻译)。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23洎牧以谗诛(句式翻译),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锋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句式翻译),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句式翻译)!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4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句式),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论字音字形贿赂城邑.暴.霜露荆棘.草芥.弥.繁颠覆.谗.言邯郸..百战不殆.一、通假字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二、重点实词1.非兵.不利 2. 率.赂秦耶3.思厥.先祖父4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5.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6.理固宜然...57.与.赢而不助五国也8.始.有远略.9.暴秦之欲无厌.9.始速.祸焉10.洎.牧以谗诛11.诚.不得已1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13.则胜负之数.1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15、后秦击赵者再.四、古今异义1. 其实百倍2.至于颠覆3.思厥先祖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刺客不行五、词类活用1.不能独完2.义不赂秦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李牧连却之 6.日削月割六、特殊句式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6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洎牧以谗诛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6.苟以天下之大7、日削月割8.其势弱于秦9.举以予人七、翻译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六国论》文言文练习及答案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节选)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山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逾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接,曾无虚岁。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节选)【小题1】对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已经B.兵连祸接,曾无虚岁曾经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革除消灭【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斯用兵之效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B.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C.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D.至丹以荆卿为计/洎牧以谗诛【小题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可谓智力孤危B.未必不复增一秦也C.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D.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小题4】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特点与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相同的一项是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C.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小题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分)(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六国论》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六国论》
1.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3.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
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
6.《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
《六国论》答案
1.苏洵在《六国论》中敏锐指出对抗秦国的办法是“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认为此举会让秦国寝食难安。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认为用土地贿赂秦国,“犹抱薪救火”,运用比喻论证来证明贿赂秦国的危害。
4.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斯用兵之效也”。
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频繁,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6.《六国论》中苏洵悲叹六国的形势理应可以对抗秦国,但“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据此对治理国出建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一枝语文整理 1。
【名师讲题】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苏轼《六国论》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苏洵《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选自苏辙《六国论》,有删改)材料三: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故隳名城杀豪杰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选自苏轼《六国论》,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并B天C下D则E以F客G为H无I用J故K隳L名M城N杀O豪P杰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家”,《史记》记载诸侯王的传记。
苏轼《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春秋之末,至于战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自谋。
其谋夫说客谈天雕龙坚白同异之流下至击剑打鼎,鸡鸣狗盗之徒,莫不宾礼。
廉衣玉食,以馆于上者,不可胜数。
此皆奸民蠹国者,民何以支而国何以堪乎?苏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整也。
区处条理,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
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
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
四者虽异,先王因俗设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虽不尽然,取其多者论之。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节选自苏轼《六国论》)材料二: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含答案
《六国论》原文注释译文及练习拓展一、原文、注解及译文原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解1、本文为苏洵史论文章《权书》十篇的第八篇。
北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与契丹订澶渊之盟后,每年给予契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契丹又派使者至宋,向宋朝索取晋阳及瓦桥以南十县之地,迫于压力,宋朝答应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给予契丹。
庆历三年(1043),西夏元昊上书请和,宋朝答应每年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名师讲题】苏洵《六国论》苏辙《六国论》(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材料二: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
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不知出A此B而乃贪C疆場D尺寸之利E背盟F败约G以自H相屠灭。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文中指治理,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由也为之”的“为”意思不同。
文言文苏洵苏辙《六国论》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六国论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泊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二:六国论(节选)苏辙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B.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C.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D.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
《六国论》注释、文言现象、翻译、阅读
《六国论》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外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嘉祐集笺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②【赂秦】以财物赠予秦国。
赂,赠送财物。
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
③【或曰】有人说。
这是设问。
下句的“曰”是对设问的回答。
④【互丧】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⑤【率】全都,一概。
⑥【完】完好。
⑦【以攻取】用攻战(的方法)取得。
⑧【厥(jué)先祖父】他们的祖辈父辈。
厥,相当于“其”。
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祖父,泛指祖辈、父辈。
⑨【暴(pù)霜露】暴露在霜露之中。
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⑩【举以予人】拿来送给别人。
⑪【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送给秦越多,秦侵犯六国(就)越厉害。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⑫【判】断定。
⑬【至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⑭【以地事秦……火不灭】语出《史记·魏世家》和《战国策·魏策》。
⑮【此言得之】这话说对了。
⑯【迁灭】灭亡。
⑰【与嬴】亲附秦国。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姓。
⑱【始有远略】起初有长远的谋略。
⑲【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燕太子丹用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
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
始,方才。
速,招致。
⑳【李牧】赵国的良将,曾几次打退秦军。
公元前229年,秦将王翦攻赵,李牧率兵抵抗,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杀李牧。
第二年,王翦破赵军,虏赵王,灭了赵国。
下文的“邯郸为郡”即指秦灭赵,把赵国都城邯郸一带改为秦的邯郸郡。
㉑【洎(jì)】及,等到。
㉒【向使】假使。
㉓【三国】指韩、魏、楚三国。
这三国都曾经割地赂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
《六国论》阅读答案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9.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思厥先祖父厥:其,泛指列国的
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
C.胜负之数数:次数
D.始速祸焉速:招致
10.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C.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故为之文以志
D.而秦兵又至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以有尺寸之地
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
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参考答案:
9.C
10.D
11.D
12.B
13.子孙看待国土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小草一般。
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以侍奉秦国的诚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