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人民版历史必修二大题课课练:(1)发达的古代农业 Word版
姓名,年级:时间:(1)发达的古代农业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忆昨深山里,终朝看火耕。
——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温庭筠《烧歌》材料二材料三1。
根据材料二,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一、三分析,在我国古代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问题,分别采用了哪两种方式?3.联系现实,你更赞同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哪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耕作方式?为什么?4。
结合实际指出,当前,为解决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还有什么更好的措施?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划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 18世纪的法国处于封建经济的统治时期,封建农业在法国的国民经济中仍然占主要地位.除了少数地区有了一些资本主义式的经营外,绝大多数的农业处于封建农奴的状态下,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剥削与压迫。
18世纪前中期的法国由于连年战争和统治者的大肆挥霍,债台高筑,人民生活疾苦。
柯尔贝尔企图靠牺牲农业利益发展工商业……失败,使法国经济进一步恶化,国内矛盾激化,进一步深化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法国资产阶级代表,纷纷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提出恢复和振兴农业的设想,代表资产阶级的重农学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王辉《重农学派与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的比较》材料三陈勇勤先生评价说“……毕竟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对比面出现的,他们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就是说,中国先秦新改良的封建主义农业形式与18世纪中叶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农业形式在本质上完全不同,企图以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来充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基上的经济思想,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省公开课获奖课件市赛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练P97-3、4
六、古代农业经济旳特点
从起源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从生产构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从生产方式:精耕细作 从生产模式: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从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旳对象。为了确保赋 税、徭役旳供给,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旳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旳良策,每一种新 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用鼓励开荒 等政策,主动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 很不稳定旳,经常分化。
A.坊市制度崩溃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C D.海外贸易拓展
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旳 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 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旳主要动力
四、主要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中国老式农业社会生产旳基本模式
P6 练P93
•小农——自耕农(拥有自己土地旳农民)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旳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 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 足旳自然经济,属生产关系旳范围。
“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
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重农”旳思想
B.“靠天吃饭”旳观念 C.“不误农时”旳思想
D
D.“精耕细作”旳特点
5、(2023·天津模拟)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老
式农业精髓旳一种概括,指旳是老式农业旳一
种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
春秋战国、西汉、魏晋南北朝、宋(练P93)
垄作法 代田法
稻麦轮作 南宋后 经济重心南移
三、耕作特点:精耕细作 ——中国老式农业旳基本特征 P5-6
2018-2020三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高中历史必修二
——据《海河志》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永定河的措施及其效果。(10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海河的特点及其意义。(15 分)
(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岁修、抢修制度;改修河道,筑堤束水;修减水坝和
减水引河。
效果: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未根治水患。
屯,结合所学军属于国家所有制,排除 A 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
排除 B 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减少南迁,排除 C 项。
【答案】D
4.(2020 全国Ⅰ卷 26 题)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
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
(2)特点: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群众广泛支持、参与;统一领导、统
筹规划,地区间的团结合作;水利工程功能更广泛;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
策。
意义:有效治理了水患;推动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
件;体现了制度优势。
6. (2020 江苏卷)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一东汉末年的屯田制
【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手中所在积,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
一定的解决,有利于和社会矛盾,故 D 项:大土地所有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
个地主、领土或资族私人掌握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
B 项:粮食作切的攘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发展,排 0 除 C 项:粮食作物的推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2近年考题对比——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8年题组1.(2018·北京高考·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2.(2018.4·浙江高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宋明理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解析】①成就都出现在元代;②成就都出现在宋朝;③成就都出现在汉朝;④成就都出现在明朝。
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③②①④,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3.(2018·江苏高考·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解析】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利,厚于稼穑”是指利,并未涉及农耕技术,故B项错误;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与材料中“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中“蚕罢米”是催收田租的时间变化,但没有涉及“地主催收田租”数额减少,因而无法说明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故D项错误。
2018-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2019·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1.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2.(2019·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答案】D3.(2019·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高中历史必修二部分)
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高中历史必修二部分)1. (2018海南卷)汉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A.隶书B.金文C.小篆D.草书2.(2018全国卷Ⅰ)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简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成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
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井主所雇工匠”等信息可以判断,这些竹简井属于民营手工业,数量成百上千,因此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是否高,B错误。
雇佣劳动是否已经“普及”无法判断,C错误。
专卖制度已经“解体”的结论无法得出,D错误。
3. (2018全国卷Ⅰ)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
明朝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
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解析:朝臣用中国传说中的神兽“麒麟”解读长颈鹿,B正确。
图画仍属于传统绘画,无法体现新类型,A错误。
海禁政策是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才出现的,C错误。
材料体现了朝臣思想的愚昧,并未体现传统观念的更新,D错误。
4.(2018海南卷)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5.(2018海南卷)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6.(2018海南卷)唐宋时期,南方民众在丘陵山区的坡地开垦耕地,引泉水灌溉,形如阶梯,被称为山田,也叫梯田。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8-2019学年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习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过关·能力提升一、基础巩固1.据考证,距今八九千年前,人们经常迁徙,很少在某个地方长住。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较为贫瘠B.生存环境恶劣C.耕作方式落后D.部落战争频繁解析:在远古时代,人们主要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这一耕作方式使得地力很快贫瘠,无法连续耕作。
因此,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答案:C2.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下部为“人”。
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解析:“禾”指的是农作物,“年”字的上部为“禾”,说明“禾”在“年”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年”自然应与农业生产有关。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C3.“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这段材料说明我国先民在农业生产中注重()A.沤制绿肥B.利用火耕C.治虫灭害D.火耕水耨解析:“秉畀炎火”指的是除害虫之法,即把害虫投到火中烧死。
答案:C4.《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卑,所以进退曰评。
”该工具是()解析:由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评”,可知该工具应为曲辕犁。
A项是输水灌溉工具翻车,B项是播种工具耧车,C项是灌溉工具筒车。
答案:D5.《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上文所述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井渠D.灵渠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蜀守冰”“成都”等,可知此水利工程是都江堰。
答案:A6.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出现解析:传说中的神农氏处于中国原始社会时期,“制耒耜,教民农作”,说明原始居民已从事农业耕种。
最新-高中历史 18《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2 精品
具是用于 ( )
A.松土 B.播种 C.收割 D.割草
练习:
3、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耜耕”比“火耕“进步,主
要表现A(
)
①土地挖的深
②土地翻的松
③土壤的熟化过程加快 ④耜耕的土地可以多种一两年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五谷:
麦
豆
麻
稻
稷
黍
粟
六畜:
猪 羊
马
牛
鸡
狗
十二生肖:
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羊
猴
鸡
狗
猪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 阅读教材第4页, 思考:
(1)世界农业起源的中心?中国农业起 源时间? (2)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 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 (3)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 么?
请你最少用两种方式对下列农具加以分类
商周
西汉
曹魏
唐朝
商周
宋朝
我国古代农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 进的?
1、从材质方面看,从最初的石、骨、木器 等到后来的青铜、铁等金属农具;
2、从制造工艺方面看,从打制到磨制再到 冶炼、铸造;
3、从牵引动力方面看,从人力操作到畜力 再到自然力牵引。
你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吗?
都江堰全景
鱼嘴
3、“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C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历史】1.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PPT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1)
教学重点: 重点:农业技术的提高和成熟; 难点:对农作物种植发展原因的科学依据的 不理解; 3、过程与方法:学生归纳总结、设问探究、 演示农业发展过程。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文 明的经济保障。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政治联系紧密。 5、本课课时分配: 2课时。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它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 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但是正由 于小农经济牢固的存在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 和长期延续。
课堂小结
刀耕火种
发 达 的 古 代 农 业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汉代代田法
(3)灌溉水的提高
阅 读 并 归 纳
阅读课本第6页, 归纳出不同时期水 利工程或水利灌溉 工具。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都江堰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原始农业出现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农业的起源
农业包括:
作物栽培 :
采集--培植 “五谷丰登”
牲畜养殖 :
狩猎--驯化
“六畜兴旺”
五谷丰登
黍
稷
麦
豆
稻
六畜兴旺
猪
马
牛
羊
狗
鸡
神 农 农 神
神农氏又称炎帝, “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成为农业的始祖。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 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 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共53张PPT)
5、耕作方式:个体小农经济
(1)出现原因: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提高了生产力,奴隶大量逃亡, 私田广泛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特点: 一家一户 男耕女织 精耕细作 自给自足 十分脆弱
(3)地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奠定封建 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战国铁农具
战国双镰范和铁镰
汉朝的犁和犁壁
西汉梯形锄 西汉镂孔锄
西汉尖菱形锄
耧车(汉代)
耦犁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唐朝 曲辕犁
长直辕犁
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 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 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 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它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坎儿井示意图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 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齐 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 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它早 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 形。
翻车
翻车,又叫龙骨水车,用木制成,可用 脚踏或手摇。它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 行灌溉,也可以排涝。
筒车
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力水车( wind waterlift)是利用风车带动水车提水的一种 工具。
明清出现风力水车的记载。风力水车的动力装置是风帆,有 风就转且可经常工作。清代长芦利用风力水车提取海水制盐, 一具风帆可带动两部水车。
课堂练习
• 1、中国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
• A 三千年左右
骨耜
高考历史必修2真题汇编 2014-2019年真题分类整理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2019·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
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
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
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考点】清朝前期的农业经济【解析】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 正确。
【答案】C2018年题组1.(2018·北京文综·13)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考点】北民南迁的影响【解析】《农政全书》由明朝徐光启编写,与材料时间信息“南宋初年”不符,排除②;曲辕犁是唐朝时南方江东地区的发明,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排除④;由材料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①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实行稻麦兼种,故③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2.(2018·江苏单科·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考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副业【解析】解题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养蚕种地,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七高考试题课件(共62张)
C
【解析】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 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 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 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 数”的现象,故选C项正确。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材料反映的是 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 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男耕女织的 小农经济,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没有反映“有田者无力可耕”,故B项错误; 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
8.(2016· 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 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 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 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C.坊市制度崩溃 B.土地政策调整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地高度集中,租佃制进一步发展, 进而出现“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 的‘客户’”的现象,故B项正确;宋代经济较唐代有进一步发展,没有出现严重 衰退,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主要与商品经济关系密切,但与农民租种土地并 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谈到的宋代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与宋代实行的 “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有关,不能表明政府管理失控,而是政府对土地政策的 调整,故D项错误。
6.(2016· 海南单科· 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 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
根本动力: 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农业出现的变化:
★耕作方式的演变: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从集体
劳作到个体农耕的演变:刀耕火种(原始农业)→石 器锄耕(奴隶社会)→铁犁牛耕(封建社会)
★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国有制(奴隶社会)→ 封
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社会)
如何学习经济史?
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 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 赋税制度等。
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 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
必修二
• 经济史: • 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 • 包括中国的和世界的, • 涉及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不同历史时期。
机架牵引 排种管
种子箱 输种管
开沟器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白渠 漕渠
翻车模型
筒车
高转筒车
明清的风力水 车
试总结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从这 些影响因素中,可以看出推动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根本 动力是什么?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手工业、商业
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 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 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人教版必修二必练题:(1)发达的古代农业Word版含解析
(1)发达的古代农业1、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 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10次。
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2、中国古代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发明创造。
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部过程D.农业生产播种方式的变革3、《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下列关于井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B.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密切相关C.商鞅变法时秦国废除了井田 D.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统治者“无为面治”C.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D.商品经济的靠物发展6、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图7所示时期的是( )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7、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
人教版高中必修2历史-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上课用PPT)
②生产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材料一: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 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七仙女:你耕田来我织布, 董永:我挑水来你浇园。 七仙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董永:夫妻恩爱苦也甜。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主要线索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 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南稻北粟
半这坡是遗在址河姆渡遗址发现的 已经炭化了的稻谷。它说 明河姆渡人已经学会种植 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 种植水稻河的姆国渡家遗。址
2、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约七八千年前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生活方式:经常迁徙
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什么?
材料一: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 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耕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 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 还在进程之中。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发展概况 特点影响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018-2019学年度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课件: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和粟的国家。
2.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农具:出现 青铜 农具,但常用的工具仍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2)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3)西周农作物: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影响 (1)人们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 定居。 (2)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 牛耕 开始使用并逐渐推广。 (2)两汉时期 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出现犁壁。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集体劳作。 2.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形成)。
(1)原因
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组织形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②生产结构:男耕女织,经营规模小。
③生产目的:自给自足,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破,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的空间、时间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商业始终在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所有、国家所有制到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演变。“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抑制了商业的 发展,严重影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错失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 明发展的良机,逐渐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宋元
《农桑辑要》 《十二气历》
明清
《农政全书》
【问题】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这一特点表 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技术措施,进行细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
2018-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分课汇编【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 1 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9 年题组1.(2019·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图 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 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2.(2019·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 ABC。
【答案】D3.(2019·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2019年题组(2019·安徽文综·12)图2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1.图2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能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B。
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排除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排除D。
【答案】B2.(2019·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
”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考点】农业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所有,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民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
均田制下,受田农民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须服役。
排除ABC。
【答案】D3.(2019·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AC错误;D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B【答案】B4.(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解析】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
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央集权空前强化,A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排除B项。
【答案】D5.(2019·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答案】A6.(2019·海南单科·8)图1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图1【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B。
【答案】B2019年题组1.(2019·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关键信息:商代、牛耕。
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项容易会错选,注意牛骨的出土不一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
【答案】D2.(2019·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
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量强大 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C.草市交易十分发达 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量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3.(2019·安徽文综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21.39%,江浙行省占37.10%,江西行省占9.56%,湖广行省点6.97%。
结合图4分析,正确的是( )图4 元朝行省图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3/4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D.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解析】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53.63%,A项错误;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C项错误;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D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53.63%,B项正确。
【答案】B4.(2019·海南单科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
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
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解析】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项正确;本题易因表面认识而误选A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项无从体现;C 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
【答案】D2019年题组1.(2019·福建文综·14)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图4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①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③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④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
故选C项。
【答案】C2.(20191·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 ) 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解析】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故选B。
【答案】B3.(2019·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图4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 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答案】D4.(2019·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C.隋唐 D.两宋【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
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它开始于两晋,完成于两宋,故选D项。
【答案】D5.(2019·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解析】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
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
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项颠倒因果关系,排除。
B、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答案】D2019题组1.(2019·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解析】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
【答案】B2.(2019·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C.西汉 D.东汉【解析】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