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合集下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总结

一、名词解释绪论1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1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2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

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3石油(又称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4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5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6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

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7固态气体水合物在洋底特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分子天然地被封闭在水分子的扩大晶格中,形成固态气体水合物,或冰冻甲烷或水化甲烷。

8油田水所谓油田水,从广义上理解,是指油田区域(含油构造)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

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9底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范围以内直接与油(气)相接触,并从底下托着油气的油层水。

10边水是指含油(气)外边界以外的油层水,实际上是底水的外延。

11重质油是指用常规原油开采技术难于开采的具有较大的粘度和密度的原油。

与常规油相比,包含了数量较多的高分子烃和杂原子化合物,在物理性质上,具有密度大、粘度大、含胶量高、含蜡量低、凝固点低的特点。

第二章油气显示1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

液态原油由地下渗出到地面叫油苗。

地质课程设计总结通用

地质课程设计总结通用

地质课程设计总结通用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球地质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具体分解为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理解地壳、地幔、地核等概念,掌握地球板块构造学说。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通过观察地质现象判断地层顺序、岩性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质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地质学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形成、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地球板块构造学说等。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的形成:介绍地球的形成过程,如原始太阳星云、行星胚胎、地球诞生等。

2.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壳、地幔、地核的概念及其特点,如厚度、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等。

3.地球的外部特征:介绍地球的表层特征,如地形、气候、生物等,以及它们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4.地球板块构造学说:阐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原理,如板块运动、板块边界、地震、火山等现象的解释。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球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引导学生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就地质学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地质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地质学实验,如观察岩石、矿物标本,让学生亲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地质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地质学相关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地质学理解。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地质现象视频等,直观展示地球地质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地质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地质学课程心得体会(2篇)

第1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演化以及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奥秘、保护地球资源、预防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大学期间,我有幸学习了地质学这门课程,以下是我对地质学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地质学的魅力地质学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它将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生物学、地球信息科学等学科融为一体。

在学习地质学的过程中,我逐渐领略到了这门学科的无限魅力。

1. 深入了解地球的奥秘。

地质学让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诞生、演化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

通过对地质现象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地球内部的秘密,了解地球的历史变迁。

2. 探索自然资源。

地质学是研究自然资源的重要学科,通过对矿产、能源、水资源等资源的分布、形成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预防自然灾害。

地质学在自然灾害的预测、预防和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火山、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前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二、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地质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有很多,以下是我总结的一些学习方法: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在学习地质构造时,可以通过观察岩层、断层等地质现象来加深理解。

2. 注重基础知识。

地质学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学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地质学的深层次内容。

3. 多读地质学书籍。

地质学书籍是学习地质学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多读一些经典的地质学著作,了解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和最新研究成果。

4. 参加地质实习。

地质实习是地质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地质学课程的学习体会在学习地质学课程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体会:1. 培养了科学素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油⼤学(华东)油⽥开发地质学考试复习知识总结油⽥开发地质学复习重点总结(⽯⼯学院40学时)第⼀章:油⽓⽥地下流体的基本特征1、名词术语(1)⽯油:是储存于地下深处岩⽯孔隙和裂缝中的、天然⽣成的、以液态烃为主的可燃性有机矿产。

(2)油⽥⽔:油、⽓⽥区域内与油⽓藏有密切联系的地下⽔,⼀般指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

(3)天然⽓:地质条件下⽣成、运移并聚集在地下岩层中、以烃类为主的⽓体。

(4)⽯油的荧光性:⽯油及其衍⽣物(⽆论其本⾝还是溶于有机溶剂中)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产⽣荧光的特性。

(5)⽯油的旋光性:当偏振光通过⽯油时,使偏光⾯发⽣⼀定⾓度旋转的特性。

2、原油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组分组成(1)主要元素:碳、氢、硫、氮、氧碳、氢占绝对优势,主要以烃类形式存在,是组成⽯油的主体;氧、氮、硫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2)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碳、氢)、⾮烃类化合物(碳、氢、硫、氮、氧)①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烷烃(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②⾮烃类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元素硫、硫化氢、⼆硫化物、硫醇、硫醚等)、含氮化合物(吡啶、吡咯、喹啉、钒卟啉、镍卟啉等)、含氧化合物(环烷酸、脂肪酸、酚、醛、酮等)。

(3)组分组成:根据⽯油不同化合物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具有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划分。

①油质:⽯油的主要组分,淡⾊粘性液体,由烃类化合物组成;溶解性强、可溶解的有机溶剂很多,不被硅胶吸附(评价⽯油质量的标志);②胶质:胶质—粘性玻璃状半固体或固体,淡黄、褐红到⿊⾊,由芳烃和⾮烃化合物组成。

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③沥青质:沥青质—脆性固体,暗褐⾊到深⿊⾊,由稠环芳烃和⾼分⼦⾮烃化合物组成。

不溶于⽯油醚,能被硅胶吸附。

注意:(1)异构烷烃中类异戊⼆烯型烷烃可能来⾃叶绿素的侧链,卟啉同系物也存在于动物⾎红素和植物叶绿素中,均可作为⽯油有机成因的标志;(2)油质主要指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等烃类物质,胶质和沥青质指含有氮、硫、氧的⾮烃物质及不饱和的芳⾹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后半部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后半部分总结
易 垮 塌 地 层 、 高水压层油 气 低 压 油 气 水 层 、 漏 失 层
调节钻井液相对密度,对一般地层不塌不漏,对油、 气层压而不死、活而不喷。
(三)钻井液类型、性能
2)粘度 易 造 浆 地层 易 垮 塌 及 裂 缝 发 育地层
在保证携带岩屑的前提下,粘度低一些好
3)切力
切力过大 →钻井泵起动困难,砂子不易沉除,钻头 易包泥、钻井液易气浸;
第四节 断层研究及断层面 构造图的编制
一、井下断层存在的标志
1、非漏失层发生泥浆漏失和意外的油气显示 2、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
注意:
倒转背斜—对称性重复、重复地层由老到新 ①地层重复
逆断层——不对称重复、重复地层由新到老
注意: ②地层缺失
不整合面上下找不到相对应的同 *不整合(或地层超覆) 一套地层;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
后半部分总结
第七章 钻井地质
第二节 地质录井
钻时录井 岩心录井*** 岩屑录井** 钻井液录井 气测录井
一、钻时录井
钻时曲线的应用
➢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疏松砂岩<普通砂岩<灰岩<花岗岩
➢碳酸盐岩地层中缝洞发育情况
突发性钻时加快、 钻具放空现象
利用岩性—时间标准层作控制,以砂体顶面距同一 标志层等距离的方法进行。
七、油层对比成果图表的编制及应用
1、油层对比数据表
(1)小层数据表——以井为单元 (2)单层对比数据表——以单层为单元
2、油层对比成果图 (1)剖面图 (2)平面图 (3)立体图 3、应用:①计算砂体储量,对油层进行定量评价;
②划分开发层系,调整开发方案; ③油井动态分析
第八章 地层对比及油层沉积相研究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4--完井及完井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4--完井及完井总结

坍塌层
表层套管
12′20m
钻头尺寸及井深
油气层
油气层 水层 油气层
技术套管
8′1800m
油层套管 5′2500m
套管程序示意图
1、套管程序的设计
② 技术套管:● 封隔钻井液
难于控制的复杂地层
(漏失层、严重塌层、高 坍塌层
压水层、非目的层的油气层
等); 油气层 ● 在井斜较大的定向井中,
为防止井下复杂情况,
4、附图目录
⑴ 过井“十字”地震剖面图 ⑵ 本井与邻井地层对比

⑶⑹ 综岩合心录油井 层图 物理性质分⑷析成综果合测井图
⑸ 岩心综合图
⑺ 地球化学资料综合图
⑻ 测试层位简图
⑼ 压力恢复曲线图
⑽ 测试油层原始压力与深度关系曲线图
⑾ 井斜水平投影图
完井地质总结报告
根据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勘探监督手册(2002)要求,
① 射孔完井
--国内外最广泛使用的完井方式。 包括:套管射孔完井、尾管射孔完井
● 套管射孔完井
钻穿油气层直至井深,然后下 生产套管至油层底部、注水泥固 井;最后,下入射孔器在油气层 部位射孔,射穿油层套管、水泥 环,并穿透油层一定深度,建立 油流通道。
套管射孔完井示意图
(《油气井工程》,2003)
深度比例尺 一般1:500; 横向比例尺 避免曲线之间交错过多。
◆ 编制完井总结图,应解决好以下3个问题:
⑴ 确定分层界线 以1:500标准曲线的2.5米(或1米)底部梯度曲线和SP
曲线为主;必要时参考组合微侧向、微电极等曲线。
⑵ 确定岩性--以岩心、岩屑为基础,其他资料作参考;
⑶ 油气水层的识别 必须以岩心、岩屑、井壁取心、钻时、气测、槽面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前半部分总结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田开发地质学课程前半部分总结
1-粉砂岩,2-细砂岩,3-粗-中粒砂岩
海相: V, Ni含量高 , V/Ni>1 ①判断沉积环境 , V/Ni<1 陆相: V, Ni含量低 ②进行油源对比 : V、Ni在石油生成、运移成藏 过程中分布稳定
二、石油的化合物组成
烃类化合物(C、H) 非烃类化合物(C、H、S、N、O)
石油中的烃类化合物
1、烃类化合物(按结构分类) (1)烷烃(具有碳链结构)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
一、天然气的分类
分散型
④煤层气(矿井瓦斯)
煤层中所含的呈吸附或游离状态的天然气; 气体成分以CH4为主,含N2、CO2、H2S及氨。
⑤溶解气:地层条件下,溶于石油或地下水的天然气。
油溶气:油藏中溶解的天然气, C2+高,可达40%。
⑥固态气水合物(冰冻甲烷,水化甲烷)
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甲烷等气体被天然的冻结在 扩大的水分子晶格中。
由于同源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的类型和含量 比较相似,因此可作为油源对比的标志或“指纹”
(2)环烷烃(具有碳环结构) (3)芳香烃(含苯环结构的不饱和烃)
2、石油中的非烃类化合物
(1)低一中分子量的非烃类化合物 1)含硫化合物 评价石油质量的指标 2)含氮化合物
研究石油成因
动物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也存在卟啉同系物
第三章 储集层和盖层
储集层及其性质**
砂(砾)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它岩类储集层
盖层**
第一节
储集层及其性质
一、基本概念
储集岩: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 储集层:由储集岩所构成的地层,又称储层。
油层、气层、油气层
二、储集层的性质(孔隙性、渗透性)
1.孔隙性—决定储层能够储存流体的数量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与学的探讨_印森林_陈恭洋_胡张明_郑丽君_刘岩_程乐利_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与学的探讨_印森林_陈恭洋_胡张明_郑丽君_刘岩_程乐利_

石油作为一种液体矿床,因其多样化的用途,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基础。

随着我国大部分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田开发的动态地质分析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成为目前油田开发研究的重点与关键。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正是为解决油气田开发地质中的这些问题而设置的。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为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及地质学等相关专业核心课程。

随着石油勘探与开发的不断深入,对理论、技术及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1-6]。

同时,新时代的地质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结构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及牢固掌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是新时期教师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本文拟以长江大学石油软件工程实验班为教学研究对象,从课程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课堂及考试情况分析及教学思考等方面,探讨新时期如何让学生牢固地掌握这门课程。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教与学的探讨印森林1陈恭洋1胡张明2郑丽君2刘岩1程乐利1田永晶11.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2. 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工程公司,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摘要] 针对“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具有极强实践性的特点,结合长江大学石油软件工程班学生上课和课程考试情况,分析了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教与学的特点。

通过“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显示出的独特性,包括对地下储层不确定性、模式多样性与特殊区域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了教学过程中及课外,应该时刻注意师生的互动,还要通过多类地下资料实例展示、现代沉积与野外露头直接观察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以提高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与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不确定性[DOI] 10.13453/ki.jpe.2015.05.023一、课程基本情况分析1. 课程的发展沿革“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的出现以前苏联M.Φ.密尔钦克于1946年出版的《油矿地质学》和美国的L.W.LeRoy于1949年出版的《地下地质学》(Subsurface Geology)为标志。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五章--储层特征研究

C) 常见的良好隔层(特征):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① 岩性:泥岩、泥质粉砂岩、盐岩、膏岩;
② 分布:一般大于砂层分布范围;
③ 微裂缝、小断层不发育。 D) 隔层主要研究内容:
● 隔层的岩石类型:泥岩、粉砂质泥岩、蒸发岩等。
● 隔层在剖面上的分布(位置);
● 隔层厚度及其在平面上的变化:隔层等厚图 表示。 ● 隔层级别:岩性致密、排替压力大、厚度大、平面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一)储层在纵向上分布的复杂程度
1、分层系数 An
--指一套层系内砂层的层数(以平均单井钻遇砂层数表示)
n
nBi
nBi --某井的砂层层数
An
i 1
n
N--统计井数
砂岩总厚度一定时,垂向砂层数越多,隔层越多,越
易产生层间差异--分层系数越大,层间非均质性愈严重
2、砂岩密度 Kn (砂岩厚度系数) --指垂向剖面中砂岩总厚度与地层总厚度之比。
隔层—分隔垂向上不同砂体间非渗透性岩层。 ★
A) 隔层研究意义:对研究上下油层的非连通性、划分 开发层系及在同一开发层系内阻挡流体的垂向渗流 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B) 隔层的确定条件--两个标准: ▲ 物性:20~70MPa,地层不透水;K一般<10×10-3μm2 ▲ 厚度:具备一定厚度,一般>5m。
布稳定,则其封隔能力好;否则,反之。
四个级别:油层组间隔层、 砂层组间隔层、
砂层间隔层、 砂层内薄夹层。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
⑵ 层间差异
① 沉积旋回性--储层层间非均质性的沉积成因。 ② 相关参数计算:分层系数(An),垂向砂岩密度(Kn),
渗透率变异系数、级差、单层突进系数、均质系数 等
③ 主力油层与非主力油层的识别及垂向配置关系: 识别--在平面及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后,通过各砂层的分布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

石油地质学课程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石油地质学又称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原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2、石油的特点:石油热值高,比重低。

石油燃烧充分且易引燃。

具流动性。

开采容易,成本低,投产快。

用途广泛。

3、石油的作用:工业的血液工业食粮良田沃土战略资源4、学习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形成原理、产出状态、分布规律,用以指导油气田的调查、勘探,以便更有效地发现和探明地下油气藏。

5、石油地质学的内容:生、储、盖、圈、运、保6、石油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综合性强,需要的知识面广,必须全面地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水文地质学和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才能深入认识和掌握油气藏的特征,真正学好石油地质学。

二、第一章油气藏中的流体—石油、天然气和油田水1、石油(又称原油)—crude oil :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组成石油的元素组成:碳、氢、氧、氮、硫灰分:微量元素,构成了石油的灰分。

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苯胶质、酒精苯胶质及沥青质。

石油的化合物组成: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和非烃化合物及沥青质。

原油的成熟度:未成熟的石油,主要含大分子量的正构烷烃;成熟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分子量的正构烷烃;降解的石油中,主要含中、小分子量的正构烷烃;原油中大于四环的环烷烃一般具有很高的旋光性,所以没成熟的原油旋光性高。

3、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从白色、淡黄、黄褐、深褐、墨绿色至黑色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420表示。

一般介于0.75~0.98之间。

通常把比重大于0.90的称为重质石油;小于0.90的称为轻质石油。

石油的粘度:代表石油流动时分子之间相对运动所引起的内摩擦力大小。

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但却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油气储层地质学习总结

油气储层地质学习总结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学习总结学号:2010050022 姓名:周道容专业:地质工程为期半年的油气储层地质学学习完了,对于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学习的知识,同时在去博物馆的参观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实地参观考察的重要性,受益非浅。

现在我就这一学期对于这门课所学及平时阅读的相关文献所得的知识及体会做一个小结。

课堂上,张老师讲的很多是在有一定基础之上的拓展,所以平时我常去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补习我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使我从基本知识到储层地质的发展趋势都有所了解。

首先,我在对储层地质相关书籍的学习中知道了许多基本的知识。

明白了油气储层(Reservoir)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

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是油气藏的核心,而油气储层地质学:是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地质科学,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它通过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建造和改造作用,表征了油气储层的宏观分布模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开发过程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储层敏感性,最终建立适合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地质依据。

油气储层地质学是8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科学。

它涉及到的学科很多,包括: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开发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

明白了储层研究的发展的四个特点即:1、从宏观→微观方向发展2、从定性→定量方向发展3、从单学科研究→多学科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发展4、从大量的手工分析→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

其基本内容包括:1、油气储层基本特征;2、储层原始建造;3、原始孔隙成岩演化,它是油气储层预测、成岩非均质研究及储层潜在敏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4、储层裂缝即后期构造改造;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和运移通道,裂缝性油气田开发较难,容易造成层间干扰;5、储层孔隙结构即储层的微观特征;6、储层敏感性即储层的微观孔壁特征,这一研究对勘探开发工程中油气储层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储层非均质性即宏观和微观的非均质性,这是油气储层地质学和油藏描述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8、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建模是近十几年储层地质学的前沿研究课题,是油气田开发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复习题答案总结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复习备考资料绪论一、名词解释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指油气田投入生产后,从评价勘探到油气田开发结束全过程中围绕着计算储量、增加产量、提高油气采收率等为中心而进行的地质研究工作。

二、填空整个石油地质工作可以分为勘探地质和开发地质两个部分;油气田开发地质的认识程度是决定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第一章、钻井地质一.名词解释:钻井地质是在钻进过程中,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预探井指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复杂区应在三维地震评价的基础上),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建立探明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来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录井方法。

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的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迟到时间是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岩心收获率是表示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即是岩心的岩心长度?100?%岩心收获率取心进尺。

长度与取心的进尺的比值乘以百分数。

岩心录井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反映分析地下地质特征的过程。

钻时是指每钻进一定厚度的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为min/m。

钻时是钻速(m/h)的倒数。

钻时录井根据钻时的大小,判断井下地层岩性的变化和缝洞发育情况,帮助工程人员掌握钻头使用情况的录井方法。

二.问答题:1、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包括哪些?1答:岩石性质(岩石的可钻性);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

2、确定取心井段应遵循哪些原则?答:(1)新探区第一批井,应适当安排取心,以便了解新区的地层、构造及生储油条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油藏地质学)考点总结第一部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概论一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

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石油、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油气藏不仅是油气地质勘探人员从事油气助探的直接对象,而且也是油气地质研究人员进行油气成因、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等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基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理沦和假说,均来源于实跋并直接指导实践;是根据对已知的油气藏的研究、总结出来的实践成果,并又在油气藏的勘探实践中得到检验。

油气藏的研究是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石油地质学的内容1.本学科研究的物质主体:石油、天然气及其伴生的油田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油气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油气成因。

3.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生油岩,储集岩,盖岩,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条件。

4.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及各地质条件间的相互联系:含油气盆地和含油气系统。

5.对油气藏特征和规律的人工再现:油气藏建模。

二天然气:按相态可以分为游离气、溶解气(溶于油和水中)、吸附气和固体水溶气;按分布特点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按与石油产出的关系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1)聚集型天然气游离气是常规气藏中天然气存在的基本型式。

游离天然气可以是气藏气、气顶气和凝析气。

气藏气是指在圈闭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单独天然气聚集。

巨大的非伴生气藏(田),是气藏气的主体。

气顶气是指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位居油气藏顶部的天然气。

凝析气是一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特殊的气藏气。

在地下较高温度、压力下,凝析油因逆蒸发作用而气化或以液态分散(溶解)于气中,呈单一气相存在,称之为凝析气。

采出后因地表温度、压力较低,其中凝析油呈液态析出,与天然气分离。

这种含有一定量凝析油的气藏,称为凝析油气藏,常简称为凝析气藏,或凝析油藏。

(2)分散型天然气分散型天然气主要以油溶气、水溶气、煤层气、致密地层气和固态气水合物赋存。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重点总结(文本)

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主要的研究内容:1、储层研究:包括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岩性、物性、厚度、分布、形态、沉积类型等;2、油层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对碎屑岩储层岩性、物性在纵向上、横向上的变化及其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3、构造、断裂系统研究:包括构造的形态、成因,断层的性质、产状、分布特点、成因,发育时代,演化规律,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和破坏作用;4、流体分布及流体性质研究:包括油气水的纵向、平面的分布规律,油气水的性质;5、油气储量研究:包括储量计算方法研究、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二、开发地质学研究手段:1、利用钻井资料:包括取心资料、化验分析资料;2、利用地球物理勘探资料:包括地球物理测井资料,二维地震、三维地震、井间地震等;3、利用试油、试采、矿场开发资料:包括产量、含水、含水变化率、地层压力、温度、化验分析资料等。

三、开发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四、油藏描述的目的包括:1、真实、准确、定量化地展示出储层特征;2、最优化地提高采收率;3、提高可靠的油藏动态预测;5、降低风险及效益最大化一、美国常用API度表示石油的相对密度:二、动力粘度,运动粘度,相对粘度。

1动力粘度;面积各位1m^2并相距1m的两平板,以1m/s的速度作相对运动时,之间的流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内摩擦力。

原油粘度的单位是:mPa.s2运动粘度是动力粘度与同温度、压力下的流体的密度比值。

单位m^2/s3相对粘度,就是原油的绝对粘度与同温度条件下水的绝对粘度的比值。

三、国际稠油分类标准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与原油的化学组成、溶解气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关系密切。

四、气藏气气顶气煤层气五、油田水的赋存状态 1、超毛细管水(自由水2、毛细管水3、束缚水(吸附水 (1)边水 (2)底水 边水油藏 底水油藏 油田水通常划分为4类: 矿化度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

六、干酪根的性质、类型七、生成油气的地质及动力条件一、凡是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的岩石均称为储集岩。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读书报告

第七章注水开发油田动态监测第一节压力监测一、压力监测的意义和监测系统目前油层压力是油藏某时期开发动态最敏感的参数之一,它是注水保持能量状况和注采平衡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我们选用合理的开采方式和进行配产配注的主要依据。

按一定的要求被选定为定期观测其井底压力的一批井(观测井、油井、注水井)及其监测制度,就构成了一个压力动态监测系统。

有的油田规定,要选三分之一的采油井每半年测一次压力,选二分之一的注水井每三个月测一次夺力,且保持其连续性。

二、测压方法1、直接测量法选用合适的压力计下入井底,直接测取关井后的恢复压力值。

这种方法较为准确。

但需关井,影响产量。

现场常常将所测取的未达稳定状态的恢复压力数据再经过处理后求取地层压力。

直接测量地层压力的仪器包括地面直读式电子压力计测试系统、环空测压法、重复式地层测试器。

2、间接测量法利用压力恢复数据求油井平均地层压力用井筒液面计算地层压力。

3、油井生产资料计算法利用油层油井生产数据,如两种工作制度下油井的稳定产量和流压或油井生产指示曲线等在适当的条件下也可计算油层压力。

三、压力监测结果分析1. 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油田投产后,油层能量消耗,产生压力降。

注水补充能量,可使油层压力回升。

所以,目前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直接反映了注采两方面的平衡状态和目前油层水驱油的能量状态。

一般要求油层压力高于饱和压力,即尽量避免原油中溶解气在油层中脱出,由于气体的流动而抑制油的流动。

但也并不是油层压力保持的越高越好。

如果注水使油层压力高于岩石破裂压力,则会产生新的裂缝或使原微裂缝进一步开启,也可能使油水过渡带附近原油外流损失,也会产生油套管损坏变形等问题。

实际上,油层压力的保持水平。

应考虑多种因素,根据本油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一般认为,为使油层保持较高的能量状态,应使油层压力保持在原始压力附近。

2.单井及井组剖面压力监测结果分析单井压力分析是分析油井生产动态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它也是区块乃至全油田动态分析的基础。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和气藏压力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

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压降储量。

答案:累积产油量2.油层有效厚度是指()。

答案: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即工业油井内具有可动油的储集层厚度。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地层接触、岩层厚度、油层分布等地质特征。

答案:构造情况4.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称为(),该值越小,反映渗透率的均质性越强;每米储层内非渗透性泥质隔夹层的个数称为储层分层系数,该值越大,反映非均质程度越严重。

答案:渗透率级差5.常规的碎屑岩油层多为孔隙型含油,它以岩石颗粒骨架间分散孔隙为原油储集场所。

依据岩心新鲜断面中含油情况可划分为饱含油、()、油侵、油斑、油迹和荧光等六个含油级别。

答案:富含油6.我国陆相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单元中,含油层系是指若干()的组合,同一含油层系内的油层其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油水特征基本一致。

答案:油层组7.层内最大渗透率与砂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称为(),该值越小,反映渗透率的非均质性越弱。

答案:渗透率突进系数8.在油层未被钻开之前所具有的地层压力称为原始油层压力,它的分布受()和流体性质的影响。

答案:构造位置(或埋深)9.利用半自动气测资料解释油气层时,若为油层,气测曲线上全烃和重烃含量同时(),两条曲线幅度差较小。

答案:升高10.油田投入开发后,地层内流体始终从()高的地方流向低的地方。

答案:折算压力11.地层倾角测井的矢量图可以划分为()、绿模式、蓝模式、空白模式等四种主要模式。

答案:红模式12.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由小到大可分为()、砂层组、油层组、含油层系四个级别。

答案:单油层13.当钻遇到粘土层时,因地层造浆,使钻井液的相对密度(),粘度升高。

答案:增高14.油田构造图通常选择()和油层附近的标准层为制图标准层。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

《石油地质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石油地质学的概念与任务1. 概念:石油地质学是研究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及分布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油气藏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2. 任务:(1)资源评价:评估油气资源的潜力和分布,为国家和企业制定能源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油气藏勘探: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寻找新的油气藏,提高勘探成功率。

(3)油气藏开发:研究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油气采收率。

(4)环境保护:研究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油气田的可持续发展。

二、石油地质学的研究方法1. 地质方法:(1)野外调查:观察地质现象,收集地质资料,分析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2)岩心描述:对钻井取出的岩心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岩石性质和油气显示。

(3)地质构造分析: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演化及其与油气藏的关系。

2. 地球物理方法:(1)地震勘探:利用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特性,探测油气藏的位置和规模。

(2)重力勘探:通过测量地球重力场的变化,推测地下地质结构和油气藏分布。

(3)磁法勘探:分析地球磁场的异常,识别地质构造和油气藏。

3. 地球化学方法:(1)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的类型、丰度、成熟度等,判断油气生成潜力。

(2)同位素地球化学:利用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研究油气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3)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岩石和流体的元素含量,探讨油气藏的成因。

4. 数学与计算机方法:(1)油藏数值模拟:模拟油气藏的物理过程,预测油气藏的开发动态。

(2)地质统计学: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地质数据的分布规律和不确定性。

(3)地理信息系统(GIS):管理和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为油气勘探提供支持。

三、石油地质学的发展简史1. 萌芽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石油地质学起源于对石油露头和浅层油气藏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第一章钻井地质一、主要概念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②在无电测资料或尚未电测的井段,根据钻时曲线,结合录井剖面,可以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

3、简述取心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及其注意事项。

取心资料收集:丈量方入,准确算出进尺,取心过程中,记钻时、捞取砂样,并要特别注意观察泥浆槽面的油气显示情况;丈量“顶空、底空”:初步判断岩心收获率;岩心出筒:先出底部、上下顺序不乱、保证岩心完整,岩心全部出筒后要进行清洗,油浸级以上的岩心不能用水洗,用刀刮去岩心表面钻井液,并注意观察含油岩心渗油、冒气和含水情况,并详细记录,必要时应封蜡送化验室分析,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出筒后→清理密闭液后,立即进行丈量,涂漆编号,并及时取样化验分析;岩心丈量:判断是否有“假岩心”,如有应扣除假岩心;计算岩心收获率;岩心编号:自上→下、由左→右依次装入岩心盒内,按其自然断块自上而下逐块编号。

4、简述岩心归位方法和步骤。

以筒为基础,用标志层控制;磨损面或筒界面适当拉开;泥岩或破碎处合理压缩;整个剖面岩性、电性符合,解释合理;保证岩心进尺、心长、收获率不变。

先装收获率高的筒次;后装收获率低的筒次;破碎岩心归位,按电测解释厚度消除误差装图;实取岩心长度大于电测解释厚度,且岩心完整,按比例压缩归位。

5、试述通过岩心录井及岩心分析可获得哪些资料及信息。

古生物特征;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研究储层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掌握生油层特征及其地化指标;观察岩心的岩性、沉积构造,恢复沉积环境;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检查开发效果。

6、简述岩心描述的主要内容。

岩性—颜色、岩石名称、矿物成分、胶结物、特殊矿物等;相标志—沉积结构、沉积构造、生物特征等;储油物性--φ、K、孔洞缝发育情况与分布特征等;含油气性—结合岩心油气水观察、确定含油级别;岩心倾角测定、断层观察、接触关系判断。

7、简述测定迟到时间常用的方法。

见课本上24页。

8、简述钻井液的类型及钻井液的主要性能。

水基和油基,水基:淡水,盐水,钙处理,石膏处理,混油。

性能见课本35页。

9、简述钻井过程中影响钻井液性能的地质因素。

高压油气水层,盐侵,砂侵,粘土层,漏失层。

具体见课本36页。

11、何谓固井,其主要目的有哪些。

固井指向井内下入一定尺寸套管后,在井壁与套管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的工作。

保护井壁,防止井身垮塌;;封隔油、气、水层,防止互相窜通;便于安装井口设备,控制井喷,使油、气、水按规定管路流动。

12、何谓完井,简述完井方法。

指一口井按地质设计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井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射孔完井,裸眼完井,割缝衬管完井,砾石充填完井,化学固砂完井,防沙滤管完井。

第二章油层对比一、主要概念1、沉积旋回:垂直地层剖面上具相似岩性的岩石有规律的重复出现.2、标准层:岩性、电性特征明显,在三级构造范围内稳定分布(>90%),用它基本可以确定油层组界线.标志层:岩性、电性特征较突出,在三级构造的局部地区,具有相对稳定性(90~50%)。

3、有效厚度:指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油层中能够提供工业油流的厚度。

4、小层平面图:表示单油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及其有效厚度和渗透率变化的图件,又称连通体平面图。

5、油砂体平面图:反映单个砂体平面分布特征、有效厚度及渗透率变化趋势的图件。

6、储集单元:指具有独立的水动力系统,由储层、产层、盖层、底层组成的能封闭油气的基本岩性单元(组合)。

二、问答题1、简述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依据及方法。

(1)依据:地层的岩性变化,岩石中生物化石门类或科、属的演变,岩层的接触关系以及岩层中含有的特殊矿物及其组合等等。

(2)方法①岩性对比法利用岩石类型、成分、结构、颜色等特征进行地层对比。

②古生物对比法利用地层中古生物化石类型、化石组合及含量的不同,鉴别地层时代和划分、对比底层。

③构造对比法利用地层之间的构造接触关系,例如不整合和假整合标志,因其具有区域特征,可用来划分地层和进行对比。

④矿物对比法利用沉积岩中所含矿物组合及某些矿物含量的多少来进行对比。

⑤沉积旋回对比法⑥层序地层学对比法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性、古生物、分析化验等资料,通过划分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等地层单元,并利用这些单元的边界标志在横向上进行对比。

2、简述碎屑岩油层划分对比的主要依据及对比方法。

主要依据--根据岩性、电性所反映的岩性组合特点及厚度比例关系(在电测曲线上的特征)作为对比依据,注意相变、油水关系等。

1)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⑴适用条件:较稳定的沉积单元,油层连续性好,分布广泛、稳定。

如:海相、湖相或小范围内比较稳定的沉积环境。

⑵对比步骤:在标准层控制下,按照沉积旋回的级次及厚度比例关系,从大到小按步骤逐级对比,直到每个单层。

①利用标准层划分油层组A、分析油层剖面,掌握油层岩性、岩相变化的旋回性及反映在电测曲线上的组合特征→研究二级旋回的数量及性质,油层组厚度及其变化规律;二级旋回的数量:决定了油层组的多少。

B、标准层分布规律,了解用标准层研究确定油层组的层位界线。

②利用沉积旋回对比砂岩组A、在油层组内,根据岩石组合性质、演变规律、旋回性质、电测曲线形态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若干三级旋回;B、用标准层或辅助标准层控制旋回界线。

C、各三级旋回按水进型考虑,砂岩组顶部均有一层泥岩,可作为对比时确定层位关系的具体界线。

③利用岩性和厚度比例对比单油层A在三级旋回内,根据单砂层发育程度、泥岩层的稳定程度→将三级旋回细分为若干韵律;韵律内的较粗粒含油部分--即为单油层;B按岩性相似、厚度相近原则,在四级旋回内进行单层对比。

④连接对比线2)等高程沉积时间单元对比法(1) 适用条件:沉积环境复杂地区。

如:河流相、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等砂体中对比单层。

(2) 沉积时间单元划分步骤①在砂岩组的上部或下部,选择1个标志层。

--标志层应尽量靠近其顶面或底面。

②分井统计砂层组内主体砂岩(>2m)顶界距标志层的距离。

③剖面上,按照砂岩顶面距标志层距离近似者为同一沉积时间单元原则,将砂岩划分为若干沉积时间单元。

3、试分析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差异。

油层划分对比与区域地层划分相比,其要求的精度更高,对比单元划分的更细,用于对比时的基础资料更丰富,选用的方法综合性更强。

4、简述油层对比单元的划分。

(1)单油层-- 通常称小层或单层①油层对比的最小单元,为沉积韵律中的较粗部分;②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分布范围,岩性和物性基本一致;③单油层之间有隔层分隔,分隔面积>连通面积。

(2)砂岩组-- 或称复油层或砂层组①由若干相邻的单油层组合而成;②同一砂层组内的油层岩性特征基本一致;③砂层组上、下均有较为稳定的隔层分隔。

(3)油层组①由若干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岩组组合而成;②以较厚非渗透性泥岩作盖层、底层,且分布于同一相段内③岩相段的分界面--为油层组的顶、底界线。

(4)含油层系由若干油层组组合而成。

同一含油层系内:①油层的沉积成因、岩石类型相近;②油水特征基本一致;③顶、底界面与地层时代分界线具有一致性。

5、油层对比成果图有哪些,简述其主要用途。

(1)油层对比成果图:①油层剖面图②平面图:小层平面图油砂体平面图③立体图:油层栅状图油砂体连通图(2)油层对比成果图的应用①计算砂体储量,对油层进行定量评价;②划分开发层系,调整开发方案;③油井动态分析等。

6、简述碳酸盐岩储集单元的划分原则。

(1)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备完整的储-产-盖-底岩性组合;正常情况下,完整的碳酸盐岩--蒸发岩沉积旋回:石灰岩→白云岩→硬石膏→盐岩→钾盐→石灰岩或白云岩自下----------------------------------------→而上其中:硬石膏和盐类是良好的盖、底层,渗透性极差石灰岩和白云岩是良好的储集层。

(2)同一储集单元必须具有统一(独立)的水动力系统;(3)同一储集单元单元中的流体性质应相似。

(4)储集单元的顶、底界可以不受地层界线限制---※可与地层单元界面一致,也可不一致;※盖层和底层可以是同一层。

第三章储层特征研究一、概念1、测井相:指能够表征沉积物特征,并据此辨别沉积相的一组测井响应(参数)。

2、孔隙结构:岩石中孔隙与连通它的喉道的形状、大小、分布及其孔喉配置关系。

3、储层非均质性:在沉积、成岩及后期构造作用的综合影响下,油气储层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上的不均匀变化。

4、层内非均质性:粒度的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段位置、层内夹层特征等。

5、平面非均质性:砂体的连通程度、平面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和非均质程度、渗透率的方向性。

6、渗透率级差(J):J为砂层内最大渗透率与最小渗透率的比值,一般以渗透率最低的相对均质段的渗透率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