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市的绿化特色和树种
目录
1.苏州城市总体环境的自然特色
1.1 山水
1.2 植被
2.苏州园林的自然特色
2.1 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进
2.2 水体
2.3 山石
2.4 植被
3.苏州的植物
正文
东出盘门括眼明,萧瑟疏雨更阴晴。
绿杨白鹭倶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
无穷好景无援住,旅棹区区暮亦行。
《过苏州》苏舜钦
杨柳阴阴十亩塘,昔人曾此咏沧浪。
春风依旧吹防杜,陈迹无多半夕阳。
积雨经时荒渚断,跳鱼一聚晚波凉。
渺然诗思江湖近,便欲相携上野航。
《沧浪池上》文徵明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
”唐代诗人们这些名篇绝句是对水城苏州的形象描绘。
苏州有着2500 多年的发展历史,周敬王六年,即公无前514年,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建城动工之初,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作了天文地质勘察,然后施工营造板筑城垣,周围十分壮观。
“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其实就是依自然之势选择和建设城市。
因此,作为今天的苏州城,其自然特征一开始就融入了城市环境之中,从城址的外环境看,恰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阳基形式;是“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宝地。
而其城内则附会“卧龙”之说,其自然特征也集中在一个水波微鳞之上,经过千百年的发展,虽历经沧桑,然城址未变,至今仍保留“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古朴风貌的踪迹,这是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为天下罕见的一大特色。
此外,江南水乡苏州城内的众多园林也是苏州城市空间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把苏州的园林与苏州的城市空间环境剥离开来,苏州园林也就失去了那种隐逸不群的气息。
苏州若是一棵大树,苏州的河道街巷是繁密的枝条,而园林和民居就是簇拥在枝上的花、叶。
因此要研究苏州的绿化特色,既要研究苏州城市的总体自然环境绿化特色,也要考察苏州园林的绿化特色。
1.苏州城市总体环境的自然特色
1.1山水
“小桥、流水、人家”是苏州最主要的城市自然环境,而古城的河道水系是城市景观中最有生气的元素之一。
京杭大运河绕城而过,宽阔的外城河及纵横的城内河流形成了有机的网络,河道水系与街巷结合,
构成双棋盘式城市格局,河道水体遍布全城,“水”紧邻街巷,紧贴建筑,“水”又与桥梁、园林、绿化、驳岸和小品相融合,构成了城市丰富、生动独特的小环境、水景观,人们又能够方便的亲近水、观赏水,因而形成了“可游可居,可玩可赏”的佳景。
流水是江南繁华的根本,是流水成全了江南。
锦绣江南,众多的河道,犹如庞大躯体上的毛吸血管,有了流水,江南也就有了生命,就有了无穷无尽的活力,城内水体处于缓慢的流动之中,既充满生机,又静谧安详,倒影变换,波光粼粼,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正如清代杨祁孙诗云:“门前流水满花香,纷纷美景动波上。
”
苏州水巷
姑苏水巷景色千姿百态,但基本形态只有三中:有河无街、一河一街、一河两街。
水巷空间高低宽窄错落有致,尺度宜人,富有韵律。
1.2 植被
历史上苏州以绿化茂盛而著称。
唐代白居易离任苏州刺使退居洛阳后,曾经常咏诗赞扬苏州杨柳最多,其树木花草之所以生长繁茂,这也得益于河道水系,“水”贯通全城大街小巷,深入建筑和园林空间。
受河水的滋润,助长了树木的生长。
所以清代苏州地方官费淳总结说:“苏州之旁魄蔚歧,得水附之而膏滋。
”加以水空间清净,水质良好,气候的改善等,形成了良好的城市景观。
苏州的绿化至解放初,除洋关、阊门、留园马路一带,有枫杨、刺槐外,其他地方树木稀少;风景园林、名胜古迹、私宅庭院、街坊大院,存有少量古树名木。
城市绿化覆盖率极低。
解放后,政府开始注意城市绿化,并成立了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城市绿化得到很大改善。
1983年,市政府确定把香樟作为苏州市市树,桂花为苏州市市花。
至今,城市主要道路骨架绿化已经形成。
根据有关资料,至1985年,城区有乔灌木75.5万余株,70多个树种;绿化面积388公顷,占城区总面积的1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5.3%,人均公共绿地1.5平方米。
2.苏州园林的自然特色
2.1 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进
苏州私家古典园林的产生,是封建时代士大夫阶层隐逸思想发展的结果,也是居住观念的转变而产生的,其本质是居住功能的扩展和异化。
其前身是构筑于乡村间的田园别墅――别业,别业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带有自然和人工景观环境的复合式多功能别墅。
魏晋南北朝时代,社会不稳定,士大夫阶层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人投靠统治阶级,过上了荣华富贵的生活,仿照统治阶级的生活方式构筑园囿,一部分人忧国忧民,脱离朝政,隐居民间,去追求另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茅屋、草堂。
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东晋陶潜的园居,陶渊明是隐居文化的奠基人,也是隐居文化的创始人。
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王维以对自然诗情画意的理解拓展了别业形式的发展,至中后唐的白居易、柳宗元等人,已开始注意到选址和修建的因地制宜,即以有选择的自然景观为主的规划设计思想。
两宋时期是山野型别业向园居发展的转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旺,城区和近郊出现了经济、雅宜、技术进步的园居。
苏舜钦的《沧浪亭记》、苏轼的《东园记》、沈括的《梦溪游记》都描述了园居的建设情况。
明清是私家古典园林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园林的数量也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成为了一种时尚。
规划设计上更多的是人工对自然的经营,还出现了计成的《园冶》这样的理论研究成果。
2.2 水体
苏州私家
古典园林与水
的关系非常密
切,一方面水是
人们赖以生存
另
之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也是追
求静谧和明澈苏州拙政园
的哲理需要。
庄子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
”(《庄子·庚桑楚》)管子也说:“修心静音,道乃可得。
”(《管子·内业》)因而,苏州私家古典园林追求的是静而明。
苏州的园林在城市环境及住宅的有限空间里,古人运用理水、叠山、建筑、花木以及铺地、陈设等要素,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等传统手法,构筑一方天地。
山水为全园骨架,“山水相依,山因水活,水随山转”的组合,往往为一园主景。
尤以水为构成江南水乡景色布局中心,其形式有湖、池、溪、湾、涧、泉、瀑等,或以聚为主,聚分结合;或弯弯曲折,细流潺缓;或水绕山流,萦环如带;或瀑布三叠,奔泻而下。
园主利用城市水网之密,多引池水与外河相通,或另设暗窦引水入园,园内亭廊桥阁峰石无不凌波依水。
2.3 山石
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水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自然的骨架。
中国文化中的山水诗、山水画均以山水为主题,反映着物质和精神对山水的共同依恋,回归自然的愿望。
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园林水石,最不可无。
”他认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
”用隐喻的手法意向名山大川。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以对山水产生了感情,《庄子•知北游》中说:“山与林,皋与壤,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把山与人联系起来。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山石往往作为建筑与自然环境过渡的物质素材。
苏州园林建筑为了取得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常在建筑的临界部位以山石作为点缀,有时以天然岩石作为踏步、蹬道、室外楼梯等。
石这种材料,一方面物质上与砌筑建筑的砖石有联系;另一方面,它又是自然物,造型上与自然环境有联苏州怡
园入口苏州拙政园海棠春坞
系,因此这两者之间往往能取得协调、过渡的效果。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多以石为主,或全用石构。
石土合用者以石山带土为最多,或石山包土,或外石内土。
石质以湖石和黄石为最常用,选石与构思相通,且一般不同石色纹理的石材不间杂采用,选石的标
准以“瘦、透、漏、皱”四字为要决,可多方面观赏为奇石之宝。
叠山之道首选山的体势,以山体结构决
定空间环境中的意境。
叠山之二是取自然之形,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然的效果。
叠山之三是重草木与山
涧的浑然一体,石与花木互渗互补、相生相发。
2.4植被
中国之园林,可以无花,但不可以无木,林木在苏州众多的古典园林中扮演着重要的造景元素,是构成各种园林景观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容。
苏州的园林往往在水边、亭旁、假山之上植奇花异木,与建筑、水体交相辉映。
绿化与园林建筑的紧密结合,形成了人与自然的亲切交往,这也体现了古人造园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2.4.1绿化使园林建筑主题更突出。
如拙政园中有以植物命名的枇杷园、海棠春坞;“柳浪闻莺”,
苏州留园中部
种植大量柳树来烘托主题;《园冶》上说的“梧阴匝地,槐阴当庭;插柳沿
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等等。
2.4.2在造园中,很注意保护利用原有的百年古树,有时完全以古树为依据,开山造屋,规划园林。
因为高大成片的林木,古木交柯,雄健挺拔,浓郁如盖,更增添了山林的浑厚苍劲的气势和园内深邃幽奇的情趣。
有时园内的树木与园外的绿化有意识的连成一片,造成园外有园,山外有山,树外有树的自然气氛。
2.4.3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使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中”。
“化大为小,溶于自然”,建筑在体量上不压倒风景,处于从属地位,从而突出了风景景观。
我国古代画家总结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讲的就是这种关系。
这样的结果使建筑物与自然风景之间互相穿插交融的进行布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建筑溶于自然,点缀风景。
“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房廊蜿蜒,楼阁崔巍”。
建筑与自然山水相依成景,构成有特色的、丰富变化的景观。
人们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到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2.4.4在植物的布置手法上,重朴实疏落,反映自然界中植物的自然景观,忌矫揉造作,不用成行成
排,规则种植,更见不到如陈列品似的摆布树团、树群。
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说:“……必以虬枝古干,异种奇名,枝叶疏密。
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或孤枝独秀。
”因地制宜,随天然环境,任其自然。
建筑与绿化的配合,有时以建筑去配合树木,也有时以树木配合建筑,均依据情况以构成美丽的景观为目的。
在以绿化配合建筑时,不仅注意其色彩与品种,更注意它的造型,注意树木枝干线条与建筑造型的搭配。
2.4.5建筑造型与风景园林的统一。
以植物柔软、弯曲的线条去打破建筑平直、呆板的线条;以绿化的色调去调和建筑物的色彩气氛。
这是因为屋宇、山石的造型线条都比较硬、直,而花木的造型线条却是柔软、活泼的;屋宇、山石是静止的,水云是流动的,而花木有风则动,无风则静,处于动静之间;它又是有生命的,蓬蓬勃勃不断生长的;在色彩上,它有季节性,有变化的。
这样就形成了动静相兼的生动的景观效果。
如网师园中部水池的东岸是一片居住建筑的高墙,在处理这一大片呆板、平整的实墙与园林自然景观的关系中,设计者采取了以白粉墙作为衬托自然景物背景的手法,在白粉墙的前面除了空廊、半亭作为建筑处理外,还叠以假山、植以藤萝、点缀小石拱桥,远远望去,自然景物的造型十分突出,宛如在白纸上绘出的山水画一般。
2.4.6风景区中建筑与绿化的结合更为紧密。
建筑掩映于绿林之中,使之藏而不挡视线,露而益显风彩,保持大部分建筑轮廓“溶化”于绿色丛林中,控制在山际林冠线之内,“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园冶》)。
宛自天开,不落斧凿。
3.苏州的植物
苏州绝大部分地区为太湖流域的水网平原,是古老的农业耕作区,气候湿润,植物生长繁茂,覆盖率高。
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民国《吴县志》载有500余种,还有许多漏记,现在据初步统计,境内大体有纤维类、脂肪类、芳香油类、淀粉类、鞣料类、药用类、果品类、饲料类、蔬菜类、观赏类等植物千余种,其中50%以上种类已为人工栽培,诸如农业所种植的粮、油、果、茶、蔬菜;园林所栽植的观赏性花卉、草木等,以及城市绿化所种植的树木,大多为维管植物。
此外,因气候环境温暖湿润,不同植物群落较多,阴湿背阳地段,生长着不同种类的菌类植物、苔藓植物。
其中,城区植被主要以公共绿化地、街道树木绿化带、企事业单位内绿化以及园林绿化为主。
在建成区外部或村落附近的植被也有野生或人工栽培的绿地,多为乔木、灌木、山草和苔藓,层层叠叠,交叉分布。
园林所培植的观赏性花卉、草木等,以及城市绿化所种植树木,大多为高等维管植物。
随着市区建成区逐年扩大,植被面积和植被种类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作物植被逐年缩小,公共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