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 古代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古代教育 中国文化概论PPT 教学课件
上片
42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论语》记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子
曰:‘ 有父兄在,如这何闻斯行
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
曰:‘ 闻斯行之。’ ”
上片
43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sōu,隐藏 1、因材施教
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 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择优聘任,首席由众人推荐称为“祭酒”,
任期不定。师生行动自由,教学内容不
受官方限制。
上片
7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1、先秦教育 私学的革命性意义: ①突破“政教合一” 限制 ②教师成为专业化的职业 ③扩大教育对象。
上片
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一、中国古代教育概况
2、秦汉教育 秦朝文教政策: 严禁私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5、宋元明清教育 文化专制主义危害巨大: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
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 郊所坑者。”
上片
40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循序渐进原则 4、学思并重
上片
41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二、古代教育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孔子:“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中 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上片
48 下片
首片
一
二
三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1.2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1.3 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1.4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2.1 儒家思想2.2 道家思想2.3 佛家思想2.4 墨家思想与名家思想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3.1 中国古代文学概览3.2 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3.3 中国艺术的种类与特点3.4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作品与影响力第四章:中国传统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4.1 儒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2 道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3 佛教的信仰与哲学思想4.4 中国民间信仰与宗教习俗第五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生活中的礼仪、习俗与节日5.1 中国传统礼仪的起源与演变5.2 传统习俗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5.3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5.4 中国传统生活中的其他重要习俗与活动第六章: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与历史变迁6.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6.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6.3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6.4 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第七章:中国传统经济制度与商业发展7.1 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7.2 中国封建社会的商业发展7.3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7.4 中国经济制度的转型与挑战第八章:中国传统科技与教育8.1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8.2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8.3 近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改革8.4 当代中国的科技教育现状与挑战第九章: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成就9.1 中国绘画艺术9.2 中国书法艺术9.3 中国音乐与舞蹈艺术9.4 中国建筑艺术与园林艺术9.5 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与传承第十章: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挑战10.1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文化变迁10.2 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对外交流10.3 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挑战与争议10.4 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前景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重点关注中国文化的地域性与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一、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为各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外语系各专业必修课、学校其他专业公共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是高等院校对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环节。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概况,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继承优秀文化,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
通过学习,研究中国文化,使学生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使学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更加美好的新文化。
开设本课程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三、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力求在教学中达到以下要求:1.课堂讲授与直观教学相结合。
除课堂口头讲授以外,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努力做到直观、形象、深刻。
有条件时,学校应为本课程配备投影仪、幻灯机、音响、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2.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化,内容异常丰富。
我们既要对它的来龙脉有一个明晰的了解,又要避免被无法穷尽的枝节材料所淹没,因此要将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结合起来。
3.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相结合,研读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学生把握中国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要为学生开出有关书目,必要时在课堂上加以导读。
此外,中国文化的众多要素,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留于生活之中的,所以,很有必要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4.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批判地继承前贤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
教学中,要在文化素质“内化”上下功夫,要在如何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上进行大胆探索,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前提下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古代散文
03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
地位。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代表了 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包括元杂剧、明清传奇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与戏曲的艺术特色
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戏剧冲突等手法,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 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婚礼习俗
包括提亲、订婚、迎亲、拜堂、入洞房等步骤,以及哭嫁、闹洞 房等特殊习俗。
丧葬习俗
包括停尸、报丧、守灵、出殡、下葬等步骤,以及做七、周年祭 等特殊习俗。
生育习俗
包括催生、报喜、洗三朝、满月酒等步骤,以及抓周、取名等特 殊习俗。
少数民族的节日与习俗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摔跤、赛马和射箭是那达慕大会的固定项目。
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书法艺术
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 包括篆书、隶书、楷书、 行书、草书等五种书体。
绘画艺术
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 要手段,讲究用笔用墨, 注重意境的营造。
音乐艺术
中国传统音乐以五声音阶 为基础,注重旋律的优美 和节奏的和谐,具有鲜明 的民族特色。
05
CATALOGUE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语言文字 • 中国哲学思想 • 中国文学艺术 • 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 • 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 • 中国饮食文化
01
CATALOGUE
中国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 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 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 观念等的总和。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章 中国语言文字——第8章 中国古代教育)【
c.声调方面
普通话的调类阴阳上去四声,元代已形成。
②声母、韵母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由繁到简
a.据音韵学家的研究,声母在先秦两汉时期有 33 个,隋唐时期 33 个,宋代 21 个,
元代 25 个,明代 21 个,现代汉语普通话有声母 21 个。
b.据兼综南北古今之音的韵书以及古人用韵情况,韵母在先秦时期有 151 个,隋唐时
1 / 42
圣才电子书
a.声母方面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主要是浊音清化,唐宋以前的浊音声母到元代变成了清音。
b.韵母方面
主要是入声韵尾的消失。古代入声有[-p]、[-t]、[-k]三种韵尾,今天的闽语、粤语方言
还保留着。北京话韵尾逐渐脱落,元代入声韵尾已彻底消失。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相当长时期内的言文脱节是汉语发展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汉语口语经过上古、中
古、近古、现代四个阶段,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1)古代汉语
“五四”运动以前,汉语正统的书面语一直是文言,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泛时性
书面语,模仿先秦经史文献,相当固化。
(2)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狭义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
期 113 个,宋代 107 个,元代 48 个,明清时期 40 个,现代普通话中,韵母只有 39 个。
③语音变化具有系统性
a.声韵调的变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b.语音的变化往往是整个系统中服从一个条件的一律发生变化。
(3)语法的发展
①语法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在整个汉语史上,汉语句子的基本词序变化不大,主要格局
一个代表。ຫໍສະໝຸດ 3 / 42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源头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
2.掌握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佛家等。
3.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如经典、教育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等。
2.史前重要文化遗址和文物:陕西半坡遗址、河南安阳殷墟等。
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4.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方式:经典传承、教育传承等。
三、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
2.分组讨论,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特点。
3.小组合作,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方式和特点。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史前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了解。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比分析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能力。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
2.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如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1.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仁、义、礼、智、信等。
2.道家思想的基本原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
3.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禅宗等。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详细阐述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内涵。
2.小组讨论,探讨儒家和道家的现实意义。
3.案例分析,分析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掌握程度。
2.小组报告,评估学生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
2.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3.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形式,如绘画、书法、音乐等。
二、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诗歌、散文、小说等。
2.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李白、杜甫、苏轼等。
中国文化概论 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PPT课件
1
整体概述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相关文本内容
2
第一节 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光辉历程
• 文字产生以前,口耳相传的传说,乃 史学的源头。
•
42
43
44
• (3)清代的考据学在校、勘古籍、 考证史实等方面,都取得了超越前 人的成果。重要的著作有钱大昕的 《廿二史札记》等。
•
45
46
• 清代学风,以考据为盛。
47
• (4)明代史学,方志、稗史增多,经济史撰 述繁富,史学通俗化和历史教育广泛展开。 方志编修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时期,数量之多、 范围之广,亦为前代所不及。
24
• 杜佑《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
25
• 宋元时期史学成就: • (1)正史的编修取得了一定的成
就。这一时期修成的正史有:宋代 薛居正的《五代史》(即《旧五代 史》),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和 《新唐书》。 •
26
27
28
• (2)产生了带有总论性的三部通 史巨著,即宋司马光的《资治通 鉴》、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 临的《文献通考》。
6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的下移和私学 的兴起,史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春秋战国 时期限的史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记事 为主的编年体史书,如《春秋》、《左 传》、《世本》、《竹书纪年》。另一类 是以记言为主的记言体史书,如《国语》、 《战国策》等。
• 总之,先秦是中国史学的奠基时期。
7
• 孔子的 《春秋》 就是以 鲁国国 史编撰 而成。 它的出 现具有 划时代 的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六章中国教育制度
封建官学教育的完善——唐代儒家经学教 育 1、官学制度完备:多种形式办学,开设专 科培养专门人才。师生管理制度较为严格。 2、统一经术。唐太宗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编 写《五经正义》,作为统一的经学颁行天 下。 唐文宗开成二年又把儒学十二经刻成 石经,称为《开成石经》,这套石经至今 还保存在西安碑林中。
封建官学制的兴起-----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所谓“稷下”乃指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省 淄博市)的稷门附近地区。齐国君王在此设 立学宫,遂有“稷下学宫”之名。稷下学宫 是一所官方主办但又具有私学特点的学校。 教学研究结合,不同学派兼容,形成百家争 鸣的局面。
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 建太学、设儒家五经博士 ;汉代官学分为 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包括太学、 鸿都门学、宫邸学等,地方官学包括郡国 学、庠序等。 汉代地方官学——文翁兴学 汉代在地方郡、国也设立了学习儒家经典 的官学。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为了改 变本区文化落后状况,选了十个小官到京 师做博士弟子,学成后,回到本地予以重 任。同时文翁又在成都修建校舍立学宫, 招县下子弟为学宫弟子,依其学习成绩, 分派官职。
封建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官学
官学的入学资格 国子生须文武三品以上子孙,太学须文武五品 以上子孙,四门学须文武七品以上子弟及庶人之俊 异者,书学、算学、律学须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 通其学者。崇文馆和弘文馆则招收的是皇族子孙和 勋戚子弟。
修业年限
唐代官学一般的入学年龄以十四岁至十九岁为限, 学习年限九年。律学入学年龄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学习六年。
宇宙洪荒 秋收冬藏 露结为霜 珠称夜光 鳞潜羽翔 乃服衣裳 周发殷汤 臣伏戎羌 白驹食场 四大五常 男效才良 靡恃己长 诗赞羔羊 形端表正 福缘善庆 曰严与敬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
中国文化概论教案(详细版)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与演变1.1 中华文明的起源讨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演变分析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中的文化象征,如黄帝、尧舜禹等了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1.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二章: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2.1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特点与发展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与审美观念2.2 中国古代艺术探讨中国古代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美学特点分析中国古代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第三章: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3.1 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研究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道教、佛教等宗教信仰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对社会秩序与道德观念的影响3.2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探讨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第四章:中国古代历史与社会制度4.1 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中国古代的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与特点探讨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4.2 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研究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科举制度、家族制度等社会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第五章:中国现代文化与变革5.1 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如白话文运动、新文化运动等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与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5.2 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分析中国现代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探讨中国现代社会变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其对未来的启示第六章: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6.1 中国传统节日研究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和活动分析传统节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6.2 中国传统习俗与礼仪探讨中国传统习俗如婚嫁、丧葬、饮食、服饰等方面的礼仪和规矩分析中国传统习俗和礼仪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影响第七章: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7.1 中国传统音乐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如古琴、筝、笛子、二胡等乐器的特点和音乐形式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7.2 中国传统舞蹈研究中国传统舞蹈如京剧、昆曲、秧歌、剑舞等的起源、特点和表现形式分析中国传统舞蹈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和影响第八章:中国传统绘画与雕塑8.1 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传统绘画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的技法、风格和主题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和影响8.2 中国传统雕塑研究中国传统雕塑如佛像、道教神像、石刻等的制作工艺、形式和象征意义分析中国传统雕塑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九章:中国传统建筑与园林9.1 中国传统建筑探索中国传统建筑如宫殿、庙宇、园林、民居等的结构、特点和建筑风格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影响9.2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如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的布局、设计和审美理念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第十章:中国区域文化特色10.1 地域文化差异探讨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差异,如北方文化、南方文化、西域文化等分析地域文化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影响10.2 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回族、维吾尔族等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民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分析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样性和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主要学派的思想内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1-3)
(五)墨家文化
• 1、墨家学派的特点 • 2、墨子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 ① 认识来源于耳目之实 • ②三表法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 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行政,观其中国家百姓 人民之利。 3、墨家对中国文化的主要贡献:认识论、逻辑学
四 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
第三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 结构和特点
一 传统文化的结构
(一) 汉民族文化在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的主导地位 (二) 传统文化的结构
1 传统文化的雅文化与俗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的特点,雅俗文化的对立与渗透.
2、庙堂文化与山林文化
庙堂文化与山林文化的特点,二者的对立与渗透。
3、儒家文化的结构
(四)陆王心学
1、陆九渊对心学的开创 2、王守仁对心学的继承和发展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五)王夫之对宋明理学的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古代教育
一、古代的学校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很重视教育,表现在:突出教师的 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强调读书的神圣地 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教”是会意字,意思是一手拿一根棍棒打一个 孩子,孩子的头上还有被打的两个记号,说明其 本意是以棍棒训子,令其遵循长辈的意志。“育” 是形声字,它的篆书字形是个颠倒的“子”字, 古人认为颠倒之子即不顺之子,也即不孝之子, 以骨肉之情感化、教导不顺之子谓之“育”。由 此可见,“教育”二字的古意就是培养人的良好 品德,当然,培养的手段离不开棍棒政策。最早 把“教育”连起来用的是孟子。《孟子·尽心 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泉州泮宫
台南泮宫
春秋战国的教育
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 古书中说的“学在官府”,这是因为只有奴隶主 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
春秋时期产生了私学。最早的私学创立者是孔子。 他的儒学注重诗、书、礼、乐,同时重视言、德、 政、文等才能的培养。当时与儒学并称两大显学 的是墨学。
汉代的学校也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最发达。 官学中有中央政府主办的太学和鸿都门学,也有 地方政府主办的郡国学和校、庠、序等。中国历 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汉武帝时的太学,以 五经博士为教官。鸿都门学是汉灵帝设立的一所 专科性质的学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 的文化艺术学院。汉代的地方官学也有一个发展 过程,汉武帝时只有郡国学,即郡与国的地方官 学。直到汉平帝才明确规定:郡国设学,县邑设 校,乡设庠,聚(自然村)设序。
西汉刘向编《说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 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奴隶社会(殷商)的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统一,没有一定的 组织形式,没有特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制度。
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 的扩大,出现了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 向奴隶主贵族子弟单独传授礼乐和御射,教育开 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并且被奴隶主贵族所 垄断,形成了奴隶社会的教育。
唐代规定,学生要向老师行束脩之礼,束脩学生就读,如新罗、百济、高丽、日 本等国,其中以日本学生最多,对中日两国间的 文化交流起了巨大作用。
二、明清时代的国子监
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育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 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 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但其职 权已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
三、书院的兴起与衰落
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些相当于今天的私立大学, 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而来的,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 千余年,其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都与国子监与太学等有重大区别, 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较早的书院
据地方志记载,最早出现的书院是唐开元年间遂 宁人张九宗创办的书院,但只是私人读书治学的 场所,而不是一个讲学授徒的机构。其后,史书 记载的于开元年间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 院,都设在宫中,也不用于讲学,而是整理和校 勘国家藏书的场所。
安。”会食制度是培养监生极严格的言行举止。 历事类似实习,即将监生分往衙门各司学习政事,
熟悉政务,为以后任官做准备。开始时为半年, 后改为三个月,一般为白天实习,晚上归舍;实 习成绩分为上中下三等。 明清入监学生的待遇极为优厚,衣食住全由国家 供给;已婚者还可养其家小,未婚者赐钱婚聘, 回家探亲还发给路费。但在思想和行为上却控制 极严,凡上课、起居、饮食、衣服、沐浴及告假 出入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小有过失,即行处罚。 对那些挟妓嫖赌、出入官衙、寻衅闹事者,还要 按律惩治,轻者笞打,重则处死。
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宋代的理学有密切关系,历代 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书院和理学是 互为表里。基本教材是《四书》、《五经》,辅 助教材是理学家的著作和语录,如程颐的《伊川 语录》、朱熹的《朱子语录》、王守仁的《传习 录》等。
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是学生自学。朱熹提出了六条 读书原则: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 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朱熹创立的“讲 会制度”,即不同学派的学术辩论制度。最著名 的就是朱熹与陆九渊的“鹅湖之会”。
直到唐代的中晚期,一些私人建立的书院才开始 教授生徒,引发了教育书院的诞生。 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
北宋的书院
宋朝建立以后,官学没有什么发展。而散居于草 野的读书人,由于国家的初步统一和安定,产生 了强烈的进身要求,希望通过读书获得功名。书 院教育就开始兴盛起来。宋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 院解决了很大的社会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 维护它的统治,就从政策和物资方面给予支持, 形成我国书院教育的第一个高潮。此时出现了一 些大的书院,如石鼓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 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茅山书院等。
据文字记载显示,我国在夏代已经有了正式的学 校,庠、序、学、校都是那时学校的名称。但有 文物作证的学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时代是在商代。 殷商学校的名称有庠、序、学、瞽宗等。从文献 记载看,大约庠、序属于教育平民子弟的乡学, 学则属于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学,而瞽宗则是学习 祭礼的学校。
西周的教育
西周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是中央设 立的学校,有大学和小学之分。小学设在王宫南 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周天子的学校 叫辟雍,诸侯国的大学叫泮宫。当时的教育内容 因国学和乡学而有所不同。国学包括了德、行、 艺、仪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则为六艺:礼(规章 制度)、乐(音乐舞蹈)、射(射箭)、御(骑 马驾车)、书(历史)、数(数学)等,大学以 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实施教育的目的如《礼记·大学》所说:“大学 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北京国子监
北京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沿用的最高学府。始建 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东与孔庙毗邻, 这就是封建社会规定的“左庙右学”。
国子监的主要建筑是辟雍殿,四周围绕一个圆形 水池叫“泮水”。汉代以来大学内多设辟雍,供 皇帝讲学,皇帝讲学时太学的官员和学生要跪在 泮水四周聆听。辟雍以北是“彝伦堂”,意为法 规和伦理之堂,是讲习经义的地方。辟雍两侧, 设“率性”、“诚心”、“崇志”、“修道”、 “正义”、“广业”六堂,是教室。彝伦堂两侧 为四厅:典簿厅负责文书财会。绳愆厅负责制度 和纪律,典籍厅负责图书资料,博士厅负责讲授 经义,它们是国子监内的行政和教学管理机构。
“东林学案” 发生在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 的主持人顾宪成、高攀龙等以东林书院为中心, “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把攻击的矛头指向专 权的宦官头子魏忠贤,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听讲, 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而被视为“东林党人” 遭到残酷的镇压。
清朝的书院
清朝建立之初,怀疑书院为群聚党徒之所,曾极力加以抑制。直到 雍正十一年才准许在各省省会设立一所书院,领导人由政府任命, 经费由国家拨给,教育为科举做准备,这已完全成为官办书院了。
监生学习的主要课程是程朱学派注释的《四书》 《五经》《资治通鉴》等;八股文是必修课程。 通《四书》而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三堂 为初级班;一年半以后经考试升入修道、诚心二 堂为中级班;又一年半以后,经史兼通、文理俱 优者升率性堂为高级班,再一年结业。
国子监的制度
明代的国子监实行“会食”和“历事”制度。 会食是会餐,进餐前鸣铎传唱:“食不语,坐必
唐朝的教育
唐代的学校通称为“六学二馆”。六学由国子监 领导,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 学、算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 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院性质。二馆即弘 文馆和崇文馆,都是大学性质。二馆学生资格高 于国子学,仅限皇亲国戚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 学。唐代的学校教育体系完备,有入学考试、修 业年限、考试、重学、退学等。
明朝的书院
明代初年,注重官学,提倡科举,书院又一次衰 落。
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以王守仁 等为代表的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 主张,发动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 成为书院教育的第三个高潮。这时书院教育的特 点就是学术活动与政治活动密切结合在一起,政 治活动威胁到封建统治,书院屡遭禁限。
国子监的机构设置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人为祭酒,称作国子祭酒,由 学识渊博、声望较高的儒家学者担任。北京国子 监的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学者姚燧。国子监的 副职是司业,协助祭酒管理全监事务,类似今天 的常务副校长。司业以下为监丞,坐绳愆厅办公; 典簿,坐典簿厅办公;典籍,坐典籍厅办公,类 似今天的大学图书馆馆长,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 诚曾任此职;博士和助教,分坐博士厅和六堂工 作,负责讲解经义,他们就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教 师和讲师。入国子监学习的人叫监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施 故从文,下效故从孝”。
“育,养子使作善也。不从子而从倒子者,可谓 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易 传•彖上》:“蒙以养正,圣功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三字经》:“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 至《四书》。”“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 之惰。”
泮水
彝伦堂
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学生叫监生。明清时代因入学资格不同分 四类:
1、举监,会试落地,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的; 2、贡监,从地方学校选拔入监的;3、荫监,三 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的;4、例监,因监生 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的。外国 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
孔子以后,官学和私学并重,形成了中国古代教 育的双轨制。战国时齐宣王曾在都城设立稷下学 宫,并设有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就曾担任这个 职位,他所作的《劝学篇》,称得上是我国最早 的教育学论文。
山东临淄稷下学宫遗址
汉代的教育
封建制度确立后,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才,国家采取“内法外儒”的文教政策,积极兴 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