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主题多元解读的教学
多元解读视角下的小说阅读教学
096方法策略杨根凤一、小说教学中的多元解读人物,作为小说组成要素之一,是文本叙事铺展和意旨表达的支撑。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分析必不可少。
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活动背后,隐藏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同时,文本人物身上的命运很容易牵动学生的心弦,感染和影响着学生,让学生的情感随之而喜、随之而悲。
在小说教学中人物分析这一环节,教师多会采用“多元解读”的阅读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物分析,以其独特的思维角度去评价人物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可使文本学习更有厚重感。
但是,所有的“多元解读”仍然应该立足在所选文本的基础上,坚持用文本去解释文本,不脱离文本内容,加强文本的前后联系。
在尊重学生的发言权的同时,也应该把握教师的主导权,在学生活跃思维各抒己见后,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二、《边城》中主要人物的解读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较为喜欢在人物分析环节安排讨论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或者小组对文本中人物的看法。
但是,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加之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会出现认识的局限。
比如,在《边城》教学中,学生对翠翠和爷爷两个角色的把握,感性的色彩较为浓厚,而缺乏理性和全面的分析。
(一)翠翠在《边城》教学中,学生以“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来形容,认为傩送是集英俊和钟情于一身的帅气公子哥,而作为灰姑娘的翠翠即使喜欢却不表露也不坦白,这也是导致傩送最后选择离开的重要原因,因为傩送心里不确定翠翠的爱。
学生对这两人物的爱情,明显更多的是基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明显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体会和原有的认识。
于是,我适时抛出小说文本中的一段叙述“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启发学生去思考“翠翠那么含蓄的原因”,体会翠翠性格中的“顺应天性和纯真无暇”,明白她们感情的那种“纯洁透明”,感受到人物身上的“自然美”,并且理解作者作品风格的独特性。
(二)爷爷爷爷身上的“慈爱、勤劳和善良”显而易见,但是,学生对爷爷仍旧有所成见。
多元解读“界”之思——对中学语文阅读文本多元解读现象的思考
, ●
思
.
时发现, 莫泊桑在这篇小说中批判的锋芒指向
的绝不是玛 蒂尔德 , 而是 当时的社会 , 玛蒂尔德 的人生悲剧是 当时那个 不合理的社会造成 的 :
一
多 元 解 读 教 学 是 这 肢解 , 甚至体无完肤 。本文所指 的多元有“ ” 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 ,教师应 与学生一起分享 界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o ∞级教育硕士 冯琳琳 。 感悟 和发现 。 如笔者在 阅读《 项链》 多元” 的性质被异 化扭 曲了的 自己的理解 、 几 年语 文教 育界讨 论 的 其实质是相对于“
多元解读的界限。 另一种 中通过某些描写方式 省略掉 的东西。虽然读者 定 ,让读者深切地体会到这个世界是何等的荒 正是有 了这样 的解读 , 课堂上教师才没有引 观 点认为 如果 设定 界 限 运用 自己经验和想象去填补 ,但填补方式必须 谬 。 就 会阻 碍学生 在 阅读过 为文本 自 的规定性所制约”作家在创作时把 领学生 只把 玛蒂尔德看作是一个爱慕 虚荣 、 身 。 贪 程 中的 自由发挥 , 如陈文 自己的独特体验都熔铸在 了作品当中,文本必 图享乐的女子 。令我没有想到 的是大多数 同学 ,甚至还发现了她 的真 革老师指出“ 多元 ”它 没 然 反映了作者特定时代作者的思想情感 、认识 对玛蒂尔德充满 了同情 “
解 读 既 要 多 元 又 要 有 语言环境 , 在理解其 中的社 会 、 历史 、 传统 的蕴 不像专家、 老师们想象的那么幼稚 、 知。之所 无 “ 。最关键的是应弄清 涵 的基础上 , 界” 对其主题作 出具有个性色彩 的、 以出现这种随意解读的现象 ,一是由于学生科 有 界从何来? 由谁定? 界 专家、 教师 、 文本还是学生? 说服力的 、 种种可能的阐释与解读 。 学背景知识的缺乏 、 信息能力的不足; 筛选 二是
如何从多元视角解读作品
《从多元视角解读作品》在文学、艺术、影视等各个领域,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单一的视角往往只能触及作品的一个层面,难以全面领略其丰富内涵。
只有从多元视角去解读作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作品的世界,挖掘出其中的宝藏。
一、历史视角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历史视角解读作品,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例如,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如果我们不了解当时英国的历史背景,就很难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政治斗争、人性冲突和社会问题。
同样,欣赏中国古代的诗词,如果我们不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就难以体会到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以杜甫的诗歌为例,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
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人民的疾苦和国家的命运。
从历史视角解读杜甫的诗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二、文化视角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影响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从文化视角解读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例如,中国的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神韵,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和人文精神;而西方的油画则注重写实和色彩的运用,强调对客观世界的再现。
通过文化视角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
在文学作品中,文化视角也同样重要。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往往反映了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价值观。
例如,中国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道德和人情世故。
而西方的文学作品如《哈姆雷特》则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和悲剧精神。
三、作者视角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观念会在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例如,鲁迅的作品大多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他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转变,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作者视角解读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动机。
七年级语文教案:多角度解读小说的细节与主题
七年级语文教案:多角度解读小说的细节与主题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运用,展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小说中的细节和主题是其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细节和深层的主题内涵。
如何通过多角度解读小说的细节和主题,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的细节小说中的细节往往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刻画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例如:1.心理细节:小说中的人物行为往往与其内心情感有关,学生需要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话、神态、行为等细节,来揭示人物内在的心理状态。
2.文学细节:小说中的文学细节涉及到文学元素的使用,包括对人物形象、语言、叙事技巧等方面的处理。
学生需要通过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辨认出小说中的文学细节,并从中得到启示。
3.社会细节:小说中的社会细节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观念等方面,在解读小说的时候,学生需要注意到小说中的社会细节,从而了解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的主题小说的主题是故事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义,它是整个故事的纽带,关系到故事情节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学生来说,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例如:1.人性主题:小说中的人性主题是通过对人物的形象塑造来表现的,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生需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刻画,来阐述人性主题。
2.道德主题:小说中的道德主题涉及到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方面,学生需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揭示出道德主题。
3.文化主题:小说中的文化主题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异,学生需要通过对小说中的文化元素的分析和阐述,来理解文化主题。
三、小结小说是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形式,在解读小说的时候,需要多角度进行考虑,从细节和主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探讨小说的内涵和意义,才能真正理解小说,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小说主题多元解读的教学
长期 以来 ,教师 在引 导学生 探究小 说 主题 时 仅仅局 限于从 社会历史 的角度来 解读 ,唯 教参是 从 , 求统一 的标准答 案 。 我们 面对 一篇小 说 , 追 “ 往 往或 者根据作 品里所 涉及 的历史 时空 ,或者 依据 作家 写作时所 处 的社会 背景 ,或 者就 因为我 们读 者所在 的现实 环境与关 心 的问题 ,习惯 于把 阅读 重心落 在小说 的具体 内容 ( 故事情 节 、人物 形象 等) 和社 会 、 历史 的关联 性上 , 注 的焦 点 也在 于 关 找到作 品里 “ 映”批 判”或 者 “ 露 ”歌颂 ” ) 反 “ ( 揭 “ 等 这些 社 会 、 史 、 实 问题 的踪 迹 , 而 在社 会 历 历 现 从
这篇 小说 主题 的理解 。
是 作者 和读 者共 同创 造 的 。阅 读教 学 是 学 生 、 教 师 、 科 书 的编 者 、 本 之 间 的多 重对 话 , 思想 教 文 是
碰撞 和 心灵交 流 的动态 过程 。每 个读 者 都是 根据 各 自的生 活经 历和 生命 体验 ,包 括 各不 相 同 的阅
链》 主题 的十一 种不 同理 解 与认识 , 显 了这 篇小 尽 说 的艺术 魅力 。 接受 美学 认 为 , 品 的意义 和价值 作
理 内容 。 如教 学《 在套 子里 的人 》完全 可 以从心 装 , 理 视 角切 人分 析它 的 主题 。 里科 夫 的所作所 为 , 别 实 际上反 映 了他 的变态 心理 。在教 学时 引导 学生 探 讨别 里科 夫 变态 心理 产生 的根 源 ,便 可深 化对
关键 词 : 小说 主题 多元 解读
中图分 类A
文章 编号 :0 6 9 1 ( 0 9 0 — 12 0 10 — 4 0 2 0 )3 0 5 — 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说解读与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小说解读与理解小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小说的解读与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小说解读与理解。
一、提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或者故事,将学生引入故事世界。
比如,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或者小品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解读和理解。
二、注重对小说背景和作者意图的了解在解读小说时,了解背景和作者意图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适当加入对作者的简介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历史背景,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内容。
三、运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在小说解读与理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捕捉小说中的重要信息,理解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什么样的性格?”“你觉得他们的行为是否合理?”这样可以深入学生对小说的思考,激发他们的理解能力。
四、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情感共鸣小说中往往有许多感人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小说中的情感,引发他们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可以更好地促进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吸收。
五、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运用小说作为文学形式,语言的运用是其重要的特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小说中的语言,欣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形象描写。
通过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小说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进行创作活动在学生对小说进行解读和理解之后,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创作活动,拓展思维。
《故乡》主题多元解读
《故乡》主题多元解读《故乡》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
它以回乡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意义。
一、封建社会批判《故乡》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
通过描述主人公回到故乡后的所见所闻,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深刻的揭示。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描写了封建家庭的家规、族规以及乡村的陋习,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揭露,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和对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
二、国民性反思鲁迅先生在《故乡》中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
在小说中,主人公以及其他人物的形象都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普遍性格特点。
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鲁迅先生表达了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和对中国人精神面貌的深刻思考。
三、乡村破败与农民凄苦展示《故乡》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故乡的描绘,展示了乡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描写了乡村的凋敝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揭示了农民在社会底层的不幸遭遇。
这种展示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农民生活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
四、童年回忆与友谊缅怀《故乡》中,鲁迅先生通过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友谊的缅怀,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这种情感贯穿了整篇小说,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五、希望与失望交织在《故乡》中,鲁迅先生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和对过去的回忆,还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实的失望。
这种交织的情感使整篇小说更加丰富和深刻。
在小说中,鲁迅先生通过对未来的描述和对现实的分析,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现实的失望。
这种情感交织反映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发展的关注。
六、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在《故乡》的结尾,鲁迅先生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这种期许体现了鲁迅先生对未来发展的关注和对人类进步的追求。
对《孔乙己》主题的多元解读
《孔已已》主题的多元解读新城实验陈海芳《孔乙已》是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初中阶段最后一次体裁为小说的课文阅读,要求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小说的主题歌,学习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从而进一步了解.小说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鲁迅先生在作品附记中有这样的句子:“这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还是在去年冬天做成的。
那时的意思,单是在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来看看,并没有别的深意。
”虽全文总共不到3000字,但细品之下却是极有深意。
1、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崩溃。
这是我们多年来对此文的主题的一个解读。
教参在“教学建议”中写到“作者塑造孔乙已这个艺术形象目的是为了揭露封建制度的罪恶,教学时要把造成孔乙已悲剧的社会根源这一点讲清楚。
而这一点又是学生比较难懂得。
”可见编参者早已认识到让十五、十六岁的学生理解这样抽象的主题是有一定的困难。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教参中所确立的主题,在对孔乙已作形象分析时,势必要突出封建科学制度、封制等级制度对孔乙已的迫害,如孔乙已作为清未一个下层知识分子,苦读半生,热衷科举,却穷困落魄,悲惨死去。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又脏又破的长衫:他用别人难懂的满口之平者来显示学问: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以至于偷书被打断了腿以“跌倒”的谎言维护所谓的尊严等都表现了“封建科举制度无情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在对人物形象作概括时也要突出: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而又麻不仁。
2、社会变革中小人物的无奈孔乙已是一个“落伍者”,在他的身上有很多诟病:他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唯一边缘人;他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他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他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可他跟_“打了大半夜”,直到打折了他的腿的读书人的丁举人相比,他要善良得多,可爱得多。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
《觉醒》的多元主题分析摘要:《觉醒》是一部带有多元化主题的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爱情的向往和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其中涉及道德和制度、女权和爱情等等。
同时,《觉醒》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批判意识,对《觉醒》的多元化主题进行具体分析和阐述得出其多元化主题如下:女权意识的觉醒;女性独立的觉醒;自然主义视角。
关键词:《觉醒》;多元主题;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02-02引言《觉醒》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特?肖邦,同时,《觉醒》也是凯特?肖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凯特?肖邦出生于1841年,19世纪的主要时代主题就是外部社会运行机制与女性内心生活之间的不和谐,顺从和反抗之间的不和谐,以及自由与传统之间的不和谐,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时代的基调,同时也激发了女性对美好生活以及独立自由的意识,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女权思想显得顺理成章。
封建伦理和道德的约束以及女性权利意识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创作主题和创作风格,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凯特?肖邦的文学创作之路,使她成为美国第一代从事妇女文学创作的南方女作家,其中《觉醒》是凯特?肖邦在1899发表的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距今已经超过百年,而且这部小说已经成为美国许多学校的教材,可见这部小说的影响力和主题的深入性与多元化。
一、关于《觉醒》的主题《觉醒》主要是围绕女主人公艾德娜的生活、爱情以及艾德娜的自我救赎展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格兰德岛,这座小岛是当时法国后裔的避暑胜地,艾德娜有两个孩子,丈夫对她不错,生活也相对富足。
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划分,女主人公艾德娜处于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有身份,有地位,同时也有一定的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鼓励她敢于追求独立和自由,给她精神上的觉醒奠定了基础――只有在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都得到相应的满足时,才有可能追求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女主人公艾德娜自身的觉醒。
多元化初中小说阅读教案
多元化初中小说阅读教案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小说作为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自然的在不断更新、变化着,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小说,成为教育工作者摆在面前的重大问题。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到的是多元化,因为不同教材、不同教学目标和不同教学对象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小说阅读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小说阅读,可以开拓学生的阅读眼界,促进学生的成长。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根据各种条件制定出适合教学对象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对待阅读的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阅读成果。
如果学生缺乏阅读兴趣,他们读完一篇小说后,大概率的是只能记住内容的大概轮廓。
在教师的指导下,应当运用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对小说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分析能力阅读小说,要求学生具备细心观察、分析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细节了解作者传递的信息,通过观察作者的构思手法去感受小说的情感。
学生需要积极探索、发现阅读素材中的精髓,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小说阅读教学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各种阅读手段,探寻知识底层的联系,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透过作者的笔触去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小说内容,为其提供一种类原创思考方法。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
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文本解读小说是文章内容和构思的总称,小说作为小说,blablabla。
在小说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小说的文字、结构、人物、情节等。
多元统一的文本解读--以解读《项链》的主题思想为例
质 疑,强调 文本 的多元解 读 。语文 教学中 的文本 解读 ,涉 说 ,是个严重 的打 击 。但 由此才 激发 出了玛 蒂尔德面 对现
及 教师 、学 生、作者 、作品 ,这其 间的关系是 复杂的 。作 实 、顽 强和诚信 的品格 。 “ 塞 翁失马 ,焉知 非福 ”;小说
者 写 作 品 ,有 自 己 的人 生 经 验 和 人 生 感 悟 ;教 师 是 中介 , 还 告 诉 人 们 要 用 平 常 心 面 对 生 活 , 要 切 合 实 际 ,小 事 不 小
要 2 0 1 4 0】
.
备荔
于各 种观点 、以上多元解 读的整合 非常重要 。首先 , 《 项 强。特别是 建 国后到 改革开放 以前 ,有一种 “ 主题先行 ”
链 》有 社 会批 判 的 内容 ,这 是 作 品现 实主 义 的性质 决 定 的思想意识 形态 。文 学作品被异化 为政治鉴 定的依据 ,把 的。其次 ,路 瓦栽夫人 的幻想——挫败 一一坚 持三部 曲, 文 学作 品作 为阶级分析 、政治教育 的工具 。这种 解读方式
会 。”_ 2 当时不少老师信奉教参 ,沿用 这一主题 。
力 、特质 等, “ 一千 个读者就有 一千个哈姆 雷特 ”。同学
而 现 在 ,人 们对 “ 标准 答 案 ” 、 “ 答 案 唯 一 ”提 出 们 可 以 看 出 ,玛 蒂 尔 德 丢 失 项 链 , 对 她 本 不 富 裕 的家 庭 来
体现 了人性 的坚 持和扭 曲,人 的尊 严和弱 点。再次 ,命 运 没有深入文本,剖析语言 ,领悟 内涵 。 因素 同样是值得 关注 的。命运 因素 和社会批判 因素 、人 性 现在 的学 生背负着 中考、高考 的压力 , 目的性 、功利 性很 强 。学生 为 了考试 学习课文 ,对 教师上课 的评价标准 是对 高考 、中考是否有 帮助 。但是 ,往往对 言语 感兴趣 的 学生 ,语文成 绩会好 ;而对 语文课兴 味索然 ,那 是绝对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
初中语文教学中小说主题的多元解读作者:阎玲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12期摘要:小说所蕴含的主题往往是多重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以《孔乙己》为例,其主题可以说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人思想的禁锢,也可以说是批判了孔乙己自身缺乏反抗精神,还可以说是鲁迅先生向缺乏生存觉醒意识的人们的呐喊。
关键词:多元解读;同情;批判;呼唤一、引言小说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小说自身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等特点,读者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因为自身知识储备、个人经历、审美情趣等的不同而出现差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初中小说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从多元解读的角度来阐释和理解小说的主题。
《孔乙己》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苦读一生也未能进入仕途的“失败者”的缩影。
读完整篇小说,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孔乙己这类人的冷漠和凉薄。
因此,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遭遇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同时也狠狠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人的冷漠以及科举制度对人的摧残。
但是深刻挖掘这篇小说的内涵会发现,其实隐藏在小说字里行间的是鲁迅对缺乏生存觉醒意识的人们进行的呐喊和呼唤。
二、《孔乙己》小说内涵的多元解读(一)当时社会对苦人的凉薄鲁迅先生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句话看似用词很矛盾,并没有明确说明孔乙己最后的结局,但是事实上,全镇的人都不知道孔乙己到底是死是活,在人们最后一次想起孔乙己时,却是年关时掌柜的在粉板上看到孔乙己还欠着十九个钱,才想起来还有孔乙己这么个人。
这就说明孔乙己的存在感是微乎其微的,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可以看出孔乙己的作用也不过是增加了当时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而已。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他的梦想就是进入仕途,结果却是科举失意,这成为了孔乙己一生的痛。
小说解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小说解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学习语言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教授学生解读小说成为一项关键工作。
本文将探讨一些专业性强的小说解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引言)一、阅读指导小说解读的第一步是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准备,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预读、速读和精读等方式全面理解文本。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发现小说语言风格、主题和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意义。
二、文本研讨文本研讨是小说解读教学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研究特定的文本段落,并就其中的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促进对小说的深入理解和思考。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角色、情节发展和意象运用等方面,帮助他们把握小说的内在逻辑和艺术构造。
三、情感体验小说不仅仅是一种文本,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在小说解读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小说与情感的互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张力;同时,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说改编的戏剧表演,让他们通过表演来传达小说的内涵和情感。
四、创作拓展小说解读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去理解和分析作品,还需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写作任务,例如要求他们模仿小说的风格写一篇短文或者续写故事情节。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小说,还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五、综合评价小说解读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除了书面测试和口头表达外,还可以通过布置小组项目或者个人作业来考察学生对小说理解的程度。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给予互评和自评,通过同学间的评价和反思,来提高学习效果。
(结尾)通过以上的小说解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小说,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小说多元解读探析
说 也 写 了玛 蒂 尔 德 有 虚 荣 心 ,正 是 这 虚 荣 心 使 她 付 出 了十 年 的 代 价 。由 此 , 不 难 看 出小 说 对 虚 荣 心 和 追 求 享
乐 思 想 的讽 刺 。
府》 为例 , 从 不 同 的角 度 解 读 王 熙 凤 的 人 物 形 象 。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解 读 小 说 主题 , 会 有 不 同结 论 。 下 面 以《 项链 》 为例 , 从不 同角度对其 主题进行解读 。
1 . 从 人 物 命 运 角 度 解 读 主题 。玛 蒂 尔 德 出 身 低 微 ,
经 济拮 据 , 生活 清苦 , 命 运 把她安 排 在社 会 的底 层 , 但 她 有 往 上 爬 的 幻 想 ,并 为 一 条 假 项 链 付 出 了沉 重 的 代
无常 , 命 运 多 舛 。深 刻 的 人 生 问题 , 的确发人深 省 。 二、 多元 解 读 人 物 形 象
而揭 示 资 本 主 义 腐 朽 的 本 质 。 2 .从 人 物 性 格 角 度 解 读 主 题 。玛 蒂 尔 德 是 一 个 诚 信 、 善 良的人 , 项链 的借 、 丢 、 还等 一 系列 事情 , 体 现 了 她的美好 品质 。然而 , 爱美是 女人 的天性 , “ 在妇 女 , 美
读者 阅读小说 时 , 因价 值 取 向 或 方 法 不 同 , 所 建构
的 意 义 也 有 所 不 同 。随 着 时 代 的 发 展 , 小说也 不断有新 的涵 义 被 发 掘 , 因此 新 课 标 要 求 学 生 “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和
没有被 击垮 。十年里 , 他们共 同承担 债务 , 更加 勤奋工
作 , 直 至 全 部 还 清 欠 款 。十 年 来 , 路 瓦栽对 妻子 的爱始 终没有 变 , 是 始终不渝 的爱 ; 妻 子玛 蒂尔德 也 因此更加 爱丈 夫 , 是 回 归 的爱 。 因. t t L , 小 说 歌 颂 了玛 蒂 尔 德 夫 妇 坚 贞 的爱 情 。
小说阅读优秀教学反思
小说阅读优秀教学反思小说阅读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学生既能够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又可以学习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社会常识。
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优秀的小说阅读教学方法和策略,对于教师来说是值得借鉴的。
本文将以小说阅读优秀教学经验为出发点,进行一些深度的反思和思考。
优秀教学模式多元诠释模式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多元诠释模式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
多元诠释模式倡导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注重细节观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解读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个人的特长和观察能力。
多元诠释模式还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常识对小说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同时,对于教师来说,多元诠释模式教学需要多角度思考,对教师自身的阅读水平和教学经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分层导读模式分层导读模式是指教师将整篇小说按照时间、情节、人物等要素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阅读和讲解。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小说本身的阅读和解读,还要注重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常识,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不同部分的含义和作用。
分层导读模式适合于阅读复杂、思想深刻、情节丰富的小说。
教师可以通过该模式引导学生对小说内容深入思考,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
多元化评价模式多元化评价模式是指对学生阅读小说的学习成果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问答模式、写作和绘画表现等,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被充分发掘和表现。
多元化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阅读水平。
同时,该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评价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积极意义。
反思与思考尽管教师采用了优秀的小说阅读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不断反思和思考。
文本多元解读方法与策略
1
开放思维策略是指以开放的态度对待文本,不局 限于一种解释或观点,而是尝试从不同角度和层 面去理解和分析文本。
2
在开放思维策略下,读者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 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文本进行个 性化的解读。
3
这种策略有助于培养读者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 维,提高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批判性思维策略
详细描述:从跨文化的视角出发,将《红楼梦》置于全 球文学背景下进行研究,探讨其对于世界文学的贡献和 影响。
案例二:诗歌《静夜思》的多元解读
总结词:意象分析 总结词:语言特色
详细描述:通过对《静夜思》中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 如明月、静夜、酒等,可以领悟到诗人所表达的深沉情 感和内心世界。
详细描述:关注《静夜思》的语言特色,如平仄、韵律 、用典等,探究其在构建诗歌意境中的作用和意义。
批判性思维策略要求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保持警觉,对文本的内容、形式、背景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评 估。
读者需要关注文本的内在逻辑、论据的可靠性、作者的意图和立场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 解和质疑。
通过批判性思维策略,读者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理解文本,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
情感体验策略
03
结论多元
学术论文的结论往往不是唯一的,读 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论文的结论意 义,如经济学论文的结论可以从政策 制定、产业发展等角度解读。
新闻报道多元解读
事件背景多元
新闻报道的事件往往涉及多个背景因素,读者可以从不同 背景角度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如政治新闻可以联系国际 关系、国内政策等背景因素。
总结词:深入挖掘 总结词:比较研究 总结词:跨文化视角
详细描述: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物性格、情节设置 、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多 元意义和价值观念。
小说解读教案
小说解读教案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等多种形式展现了作者的思想与感情。
学生在阅读小说时,需要通过深入解读,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与价值观,提升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结构安排,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理解小说的主题,并能从文本中找到对应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理解他们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义务。
3.能够理解小说的结构安排,明确其包含的意义和作用。
三、教学步骤1.导入根据学生已学内容,简要介绍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小说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2.整体解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本经典小说进行解读。
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并在一周后准备好解读报告。
解读报告包括以下内容:2.1 小说主题的确定学生通过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主要人物和重要对话,确定小说的主题,并找到3-5个具体的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2.2 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选择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包括对其性格特点、行为表现和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描写,并找到对应的文本证据。
2.3 结构安排的解读学生分析小说的结构安排,如时间顺序、章回小说等,并解读其意义和作用。
3.小组展示与讨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解读报告的展示,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问题或提供不同的观点进行讨论。
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分析和深入思考,同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个人总结每个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写下对小说的整体解读和自己的学习收获。
要求学生总结出对小说内容和作者意图的深入理解,并提出个人的反思和展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对小说解读和分析的掌握程度,包括对主题的准确把握、对人物形象的全面分析和对结构安排的合理理解。
2.评价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提问与质疑做出积极的回应和反思,展示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背影》主题多元解读
《背影》主题多元解读《背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作者杨绛是一位出色的文学家,《背影》得到了许多读者的好评。
它不仅仅是一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更是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反思与思考,可以用多种解读方式来理解。
首先,可以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作者反映了由父权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描写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状态变化中,人们进行生活选择并表达自己的大胆想法。
同时,作者还突出了社会角色的变化,向读者表明,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其他社会层面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进行适应。
另一种解读方式是从个体内心活动的角度出发。
小说以秦国韩安史的内心世界为核心,以及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他父权的反抗。
作者通过他的精神和情感的体验,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挣扎,以及对社会变化所带来的新自由的理解。
同时,也展示了秦国韩安史的抗争的内在的力量,以及通过他的经历和行动,人们可以实现自由的力量,从而可以影响他们的生活。
最后,可以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小说中为主角秦国韩安史描写了许多比较重要的人物,如母亲、女友和朋友,反映出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秦国韩安史在关系中的位置。
作者把它比喻为一个大型舞台,里面有爱、恨、痛苦和快乐,还有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强烈矛盾,展示出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同时,这个舞台也展示了秦国韩安史被家庭、朋友、社会环境等不同文化背景和潜在力量所影响的程度,以及他最终是如何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主张的。
《背影》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反思的小说,从社会文化角度、个体内心活动角度和人际关系角度,都发现有许多可以用来解读的视角,它不仅能够为读者提供愉悦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对人们的思考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下的社会变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多元有界阅读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操作
多元有界阅读的理论依据及教学操作古往今来,中外文学史上一直都存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其被阅读的过程中,总是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解和丰富多彩的阐释。
从李商隐的《锦瑟》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到莎士比亚的举世巨著《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在面对同一部作品时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在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与普通高中)明确指出:许多语文材料本身就是多元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很强的启发性;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反应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贵的。
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应恢复“多元解读”的本来面目。
但多元解读又不是绝对相对主义的任意乱读,应该坚持“多元有界”的指导思想。
一、“多元有界”的理论依据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指出:“效果与反应既非文本固有的所有物,也不是读者固有的所有物;文本表现了一种潜在性,而它只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得以实现。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文本意义阐释的多样性,源自文本的“潜在性”与读者的阅读。
从文本方面看,阐释的多样性必然来自文本结构的开放性,因为如果文本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结构,那么对它的阐释就只能存在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文本的开放结构是怎样实现的呢?现象学代表人物英伽登认为文学艺术作品:“只是一个具有多种未定点以及尚需对无数未定之处予以确定的图式化结构。
”而未定点与空白的存在对于每一部文学作品来说都是不可避免、不可缺少的。
这是因为,“一部文学作品在描写某个对象或对象的环境时,无法全面地说明,有时也并未说明这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
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人物,尤其是事物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都永远不能通过语言的描写获得全面的确定性。
”以伊瑟尔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在吸收了现象学的“图式化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发挥自身的再创造才能使其确定,他说:“作品的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主题多元解读的教学如果说情节是小说的躯体,人物形象是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主题便是小说的灵魂,是小说意义的核心。
对主题的理解是中学小说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呢?一、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
”(1)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这种倡导颠覆了一元解读方式对师生思想的禁锢。
长期以来,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小说主题时仅仅局限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解读,唯教参是从,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
“我们面对一篇小说,往往或者根据作品里所涉及的历史时空,或者依据作家写作时所处的社会背景,或者就因为我们读者所在的现实环境与关心的问题,习惯于把阅读重心落在小说的具体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和社会、历史的关联性上,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找到作品里“反映”“批判”(或者“揭露”“歌颂”等)这些社会、历史、现实问题的踪迹,从而在社会历史的框架里寻求对于作品内容和形式的解释。
”(2)当然,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的主题是必要的,因为小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作家和时代的共同产物。
但仅仅从这一角度来分析不仅片面,而且容易把主题理解为可以从作品中游离出来成为公式化的观念,把丰富的饶有兴味的文学意义变成索然无味或是似是而非的教条,出现“政治化”“道德化”倾向。
比如学习《祝福》就是从祥林嫂的一生遭遇来揭露封建社会妇女深受政权、神权、族权、父权四座大山的压迫;分析《项链》就是讽刺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
过去我们的教参、教学辅导资料就是这样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主题的。
长此以往,造成了学生阅读小说的“套路化”思维意识。
钱理群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所接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拿到小说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老师,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中心思想)是什么?”不是用自己的的兴趣去触摸它,而是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往往还是套用某种现成的公式去概括所谓的主题。
(3)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习惯不仅无从体味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的魅力,无法领悟小说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极大地损伤了学生小说的阅读兴趣,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给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社会历史角度来阐释不是唯一的文本理解。
因为小说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小说的主题应有多种理解。
例如《项链》的主题是什么?《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二期刊登《关于<项链>的十一种主题》一文阐述了读者对《项链》主题的十一种不同理解与认识,尽显了这篇小说的艺术魅力。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的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每个读者都是根据各自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包括各不相同的阅读重点、阅读程序和阅读方法来阅读文本,这就构成了解读的差异。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已赋予文本新的内涵。
学生如何理解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给予学生的限定性权利,也是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阐释的拓展权利。
因此,在引导学生探究小说的主题时,教师要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鼓励学生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多角度多侧面对小说进行阐释。
二、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一种角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局限,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出小说更丰富的意蕴来。
除了常见的社会历史的角度外,还可以从以下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对小说主题进行解读:1.文化视角广义上说,文化视角也属于社会历史的范畴,但从文化视角来解读小说的主题又比一般的社会历史视角更深一层。
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体现出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例如理解《边城》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把题目定为“边城”而不是“翠翠的故事”?学生通过了解沈从文创作《边城》的时代背景、创作的意图,揣摩“边城”的象征意义,就会明白《边城》所展示的是湘西古朴、自然的文化形式,表现出沈从文对这种文化形式的讴歌,并用这种“古朴”“自然”的过去和“文明”“现代”的当前对照,寄托了他重塑民族品德的愿望。
2.形式视角文学作品是由内容和形式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引导学生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如教学《荷花淀》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一群青年妇女来作为小说的主角,为什么要用一种诗情画意的手法来表现血雨腥风的战争,就能让学生更进一步去感受作者的美学追求。
3.心理视角即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
文学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
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完全可以从心理视角切入分析它的主题。
别里科夫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反映了他的变态心理。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探讨别里科夫变态心理产生的根源,便可深化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4.人类学视角即将作品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注重对作品中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的分析。
例如《祝福》中,支配祥林嫂及鲁镇的人们精神生活的是封建迷信,而这种迷信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原始信仰的灵魂观;而被鲁迅视作“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妇女贞节思想,也是自宋朝以来就深入民心的根深蒂固的大众化观念,这些已成为当时中国社会一种集体意识。
祥林嫂确实受到现实的种种压迫,但对她摧残最大的其实还是她对原始信仰的灵魂观和妇女贞节观而引起的对地狱的恐惧。
这一恐惧,在迷信氛围、鬼神意识显示得最充分最集中的年底发展到极致,最终使她倒毙街头。
当然,除了上述视角外,还可以从民俗学、伦理学等角度对小说的主题进行解读。
教师要根据每篇小说的特点及解读小说的需要,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解读小说的主题。
三、教师要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在新课标的倡导下,师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丰富了,深入了。
但由于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对事物的认识并不全面,在解读小说主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的解读。
如读《一件小事》,有学生读出了“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人际之间需要沟通、理解与合作;不论贫富如何悬殊,文化差异如何巨大,人与人应该友爱、和谐相处,不然只有对立和冲突,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可能进步”。
(4)这种无限演绎的多元解读,脱离了文本,显得牵强附会。
面对这种解读教师要注意引导。
因为任何一篇小说都是作者的价值判断。
无论对话理论还是接受美学所强调的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都是在尊重原作前提下的独特体验。
况且,小说一旦选入教科书,就赋予了教育功能,必须承接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愿意,在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交互作用下实现个性化感受对小说主题的丰富,正如钱梦龙所说的:“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魅力之处。
”(5)教师一方面应尊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他们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应通过对话、比照、反馈等环节促进他们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帮助他们克服由于自身局限导致的解读偏差,从多者精之,歪者正之,浅者深之,缺者增之的视野,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解读主题。
为了避免对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下面两个度:1.整体把握整体把握对任何一种艺术欣赏来说都是重要的,而对于小说欣赏更为重要。
因为小说的容量大,更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毛病。
为避免“瞎子摸象”的结果,教师应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从小说的整体而非局部着眼,通过全面深入的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各陈己见,互相辩论,互相补充,最终综合成比较全面的、准确的结论。
如在《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中,围绕小说的主题,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有学生提出,这篇小说通过塑造一个心理变态的别里科夫,旨在唤起社会对心理病患者和心理问题的高度重视。
显然,这位学生只注意到了别里科夫怪异失常的言行举止,进而从心理问题的角度试图揭示这篇小说的主题,如果单纯地从当今社会的角度来审视,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而且也有一定的创意,教师应在给予适当的肯定的同时,也向他质疑:造成别里科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认为是遗传,有的认为是失恋,更多的同学认为装在别里科夫身上的“套子”既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沙皇反动专制制度就是一副无形的枷锁,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并孕育了别里科夫这样一个怪胎,教师又启发学生将“套子”和别里科夫的生活联系起来思考。
通过讨论,学生的认识渐渐趋向统一,较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内涵。
2.立足于文本要从文本的实际出发,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进行解读,而不是抛开文本。
请看《项链》的主题教学的一段实录:教师:甲乙二人读完《项链》,甲说路瓦裁夫人太虚荣了,她是自食其果;乙说佛莱节夫人太虚伪了,她该受到鞭挞。
由于看法不同,二人争论不休,“虚荣”、“虚伪”直接影响小说主题的确立,你怎样看这个问题?学生A:《项链》的主题在于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
学生B:它的主题在于歌颂了路裁夫人的真诚,批判佛莱思节夫人的虚伪。
学生C:路瓦裁夫人的十年艰辛,是由偶然事件造成的,体现了人生命运的无常。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几位同学看法不同,这是独立思考的结果。
大凡伟大的作品都呈现多义性。
同学们再读课文,看作者的创作倾向是什么? (学生思考)学生D:再读课文,我发现作者对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的细节作了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两个细节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由于她满足了“片刻的虚荣”,才有了“十年的辛酸”。
作者在详略安排上,“片刻的虚荣”,不惜笔墨,而“十年的辛酸”只寥寥数语(这里学生自己的“发现”,同学的发言引起了部分同学的共鸣,但也有同学摇头,表示不赞同)。
学生E:受学生D的启发,认为路瓦裁夫人的十年艰辛虽然是由丢项链这个偶然事件引起的,但联系她周围的环境,联系时代背景,也具有必然性,即使不因为丢项链,像路瓦裁夫人那样追求“幸福”的人,注定是男人的“玩偶”,她虚荣心不能满足的失落也会使她处于永远的“艰辛”(学生掌声)。
(6)在这段教学实录中,教师巧设问题,创设学生深入文本思考的情境,探讨《项链》的主题。
当学生意见分歧时,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项链》,把学生带入“无结论”的世界。
但是教师深谙“无结论”不等于接受所有结论,还要尊重文本的客观性,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创作目的,写作思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生对作品的多元解读,以其个性鲜明的思维为基础,解读结果往往是多样的,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性、新颖性和创造性。
当然也要防止走向另一个极端,无限扩大或衍生作品的意义。
因为审美主体不是万能的,要受作者、作品的制约。
对作品内在含义的解读,不能离开具体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