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 学术前沿共56页

合集下载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代史第16讲两次鸦片战争和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

2研考点 精准突破
主题一 国门洞开——两次鸦片战争
史料探究
视角1对签署《南京条约》的不同评论
材料
道光 皇帝
此外一切紧要事件,必应筹及者,均著责成该大臣等一一分晰妥议 ……务须永绝后患。该大臣既知善后难于措手,他国之不免生心, 即应思前顾后……力求弭患未然之计。
江苏布 阅江南钞寄合同①,令人气短,我朝金瓯无缺,忽有此磋跌,至夷妇与
教材深化·提认知 1.图解历史——鸦片战争的影响
2.历史概念——“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 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1900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 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 侵犯。“东南互保”是清末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清政府,此事件使南方 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也严重动摇了清 政府的统治。
——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
读史 ① 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巩固国家统一 ② 清政府统治集团内部在是否进军新疆的问题上发生的激烈争论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采 取的主要措施。
具有近代政治意识的官员第一次在国家政治事务中显示出鲜明的独立
性和抗争性
2.《辛丑条约》
签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荷、比3国共11国签 约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①惩办“ 首祸诸臣 ”,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②向各国赔款白银 4.5亿 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 内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 使馆区 ,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容④拆除 大沽 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 山海关 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等 影《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 响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014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综述

2014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综述

张德明:2014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热点综述作者:文章来源:《团结报》2014年12月25日第07版点击数:101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25日一近代政治史研究2014年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继续呈现欣欣向荣之势,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在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推动了国内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繁荣。

因篇幅所限,本文仅选取2014年大陆学者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代表性论著,进行简要回顾介绍。

关于甲午战争研究。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学界除了在威海、上海、大连等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外,也出版了多部相关论著。

如张海鹏等主编的《甲午战争的百年回顾》、戚其章的《甲午战争史》、马勇等著的《甲午战争十二讲》与《甲午战争简史》、吉辰的《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等书,都是有关甲午战争的全面或专题性研究著作,辽宁省档案馆则整理了《中日甲午战争档案汇编》;在论文方面,张海鹏的《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与现实思考》、周溯源的《甲午战争中西方人士目睹的日军暴行》、关捷的《甲午清军陆战评价的几个问题》与邵雍的《甲午战争时期的上海反应》等文章,也从不同角度深化了对甲午战争的研究。

关于太平天国研究。

今年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50周年,在上海也举行了专门的学术研讨会。

同时,也有朱从兵的《太平天国癸甲政局述论》、陈力等的《太平天国屠满问题研究》、刘浦江的《太平天国史观的历史语境解构》等代表文章发表。

关于晚清政治史研究。

在专著方面有茅海建的《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利用“张之洞档案”对戊戌变法进行考察,打破了传统的康梁叙述模式,揭示了许多新的史实。

赵云田的《清末新政研究》、史新恒的《清末提法使研究》、潘崇的《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肜新春的《晚清中国道路》及社科院近代史所编《晚清政治史研究的检讨:问题与前瞻》,也是有关晚清政治史的最新专著。

李细珠的《论慈禧太后及其统治的是非功过》、崔志海的《建国以来的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杨天宏的《清帝逊位与“五族共和”》、冯筱才的《近代中国的“僭民政治”》、郭卫东的《转折之地:曾国藩在祁门》、戴海斌的《试析1900年“东南互保”中的几个问题》、张华腾的《袁世凯与清末新政》、王忠良的《翁同龢与光绪朝的立嗣风波》及李在全的《亲历清末官制改革》等文章,则专门探讨了晚清政坛人物与重大事件。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引言近代科学在中国的进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回顾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并展望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

历史背景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后。

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这对中国的社会和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冲击。

西方列强在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方面遥遥领先,而中国则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社会开始意识到追赶西方的紧迫性,于是积极引进和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过程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的晚清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开始积极推动近代科学的发展,成立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科学人才。

同时,许多外国教育机构和传教士也在中国建立了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科学知识。

这一阶段奠定了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中国的民国时期。

这一阶段,中国政府加大了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和支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不仅在一些重要的科学领域建立了研究机构和实验室,还推动了科学教育的普及和科学人才的培养。

同时,中国的科学家也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科学研究和合作,提高了中国科学的国际地位。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影响近代科学的进入对中国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近代科学的进入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

其次,近代科学的进入对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促进了中国的科学技术革命。

最后,近代科学的进入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近年来,中国在科学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前景可期,但也需要持续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培养和引进更多优秀的科学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科学合作,提高中国的科学影响力。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

中国史学史学术前沿《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XXXX年史学研究有哪些新进展?最近,中国历史研究院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举办。

活动中正式发布《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这本书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主持编写,旨在通过持续推出年度前沿报告的方式,反映中国历史学研究进展,探索新的学术增长点,努力构建权威、公正的历史学评价体系。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兼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作序,主要内容包括《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XXXX年中国历史学研究评价报告》以及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史、考古学6个学科分报告组成。

报告还通过大数据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评选出XXXX 年度中国历史学五件大事、十大关键词、十大研究热点、五部优秀著作和十篇优秀论文。

书影书影在序文中,高翔也谈到现在我国的历史学研究出现的问题,首先是碎片化,“见孤木以为森林、拾芝麻以为森现”,过分纠缠纠结于历史的细枝末节,缺乏对全局的认识和把握;其次是淡化理论,缺乏对本质和规律的探索;三是远离现实,缺乏对当下的关怀,不善于从服务现实中推动学术的提升和进步。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具有全局性、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在任何时候,研究者对这些问题都不能绕着走。

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深入观察与思考,是真正读懂历史的前提。

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水平,取决于对这些问题的掌握程度。

真正成功的史学体系,不可能建筑在东拼西凑的资料碎片上,不可能满足于对历史细节的苛求,更不可能止步于对时代问题浮光掠影的考察。

严肃的历史研究,必须从大处着眼,从本质着手,在经世中提升。

”高翔谈道。

《中国历史学前沿报告》重点从文献计量学的量化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XXXX年中国历史学科相关论文的计量分析,从整体上描述XXXX年历史学的研究热点,是较为宏观的把握。

如对于XXXX年史学研究的关键词分析,大致可以看出XXXX年的研究热点:在中编的《XXXX年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报告》中,学者张旭鹏梳理了XXXX年度国内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动态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动态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研究动态二、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趋势与特征:(一)了解中国近代史研究动态的主要途径《中国近代史争鸣录》,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重新认识百年中国――近代史热点问题研究与争鸣》,改革出版社《抗日战争史研究述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年;《八十年来中共党史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五十年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等。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发展趋势:90年代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广泛借鉴和吸收了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若干方法。

传统的实证研究(乾嘉史学)方法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得以复兴。

2、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传统的政治史的研究相对减少,而经济史、社会史、思想文化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出现了大量的史学分支学科,如社会史、文化史学、心理史学、城市史学、家庭史学、比较史学、口述史学、新政治史学等。

3、研究的热点发生新的转移。

晚清史的研究相对冷寂,而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渐成热点;对革命运动、革命者的研究相对减少,而更多关注统治阶级、统治集团人物的研究。

4、研究成果有重大突破。

特别是对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研究,对近代经济史、社会史、思想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

(三)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存在的评价标准问题1、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的评价标准误区★“革命与反动”的标准★“彻底与妥协”的标准★“价值与情感”的标准★单一的政治化标准★“现实生活”的标准2、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应建立的评价标准★任何评价都必须尊重历史★历史的标准应该而且可以多样化★历史评价中的现代化标准★所有评价标准都必须统一于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三、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理论(一)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自1954年胡绳第一次提出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问题后,中国近代史学界展开了持久的学术大讨论,先后提出了10余种学术观点。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

2、历史教育与历史教学
• 广义的历史教育,是指包含了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诸多方面不同层次的 各种教育形式在内的历史教育. • 狭义的历史教育,仅指学校教育中以课 堂教学为主的历史教育,它是以传授系统 历史基础知识为主旨,包括课堂历史教育 活动和课外历史教育活动两个方面。 • 历史教学实际上就是狭义的历史教育。
五、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
• 参考文献 • 曾景忠:《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2年版。 • 武 力:《重新审视“官僚资本”的几点想法—— 评《从 投资 • 公司到“官办商行”》,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2期。 郑会欣:《对“官僚资本”的再认识》,《民国档案》 2003年第4期。 • 李少兵、王 莉:《20 世纪4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四大 家族官僚资本”问题研究》,《史学月刊》2005 年第3 期。 • 高海萍:《近十年来资源委员会研究综述》,历史教学 问题2006年第3期。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 与研究前沿
• 参考文献:
• • • • • • • • 马敏《21世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若干趋势》, 《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 齐健、赵亚夫著《历史教育价值论》,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年8-11期 . 李胜利 著《历史题材电视剧研究》,中国 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近代史的主题
• 观点一: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 • 题 • 观点二:现代化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
中国近代历史基本线索
• 胡绳:‚三次革命高潮说‛ 。 • 李时岳 :‚三个阶梯说‛ 。
三、关于历史能否“假设”的问 题
• 参考文献 • (1)曹大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研 究不应拒绝假设》,《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2日。 • (2)郭铁柱:《用假设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不可取” 吗?——与龚书铎、吴效马商榷》,《辽宁师大学报》, 1999年第2期。 • (3)房德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评“‘假如’ 史学”》,《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3期。 • (4)张绪山(清华大学):《“假设”的历史与历史研究的 “假设”》,《光明日报》2004年4月6日。 (5)朱宗震(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近代史研究》2006年 第5期 。 • (6)张宁(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历史研究 与“反设事实 ”》,《历史教学 》2005年第1期。

论近代中国史学学科化的初步进展

论近代中国史学学科化的初步进展

论近代中国史学学科化的初步进展
近代中国史学的学科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清朝末期,中国的史学研究仍然停留在旧式的编纂、校勘和注释层面,缺乏现代史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直到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中国的史学也开始逐渐向现代化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方法的学者。

他们开始关注社会变迁、制度变革、文化交融等问题,将史学研究从简单的史料搜集和整理转向了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综合分析。

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史学的学科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进一步加深。

当时,中国史学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独立的分支,如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等。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中国史学应该遵循“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呼吁加强对西方史学的研究和借鉴。

这一时期,中国史学的学科化已经基本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开始向实践层面转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当时,中国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革,史学研究也受到了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史学的学科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开始关注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同时也开始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近代中国史学的学科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发展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发展相互交织。

虽然中国史学的学科
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未来,中国史学学科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元化、全球化和创新化,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的发展需要。

中国当代史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ppt课件

中国当代史基本问题和前沿问题ppt课件
23
3、注重国际史与国内史的 互动 4、现在关注地方史
24
5、注重晚清史、民国史和共和国 史三个历史时段之间的延续和联系
25
(一)历史的延续性:从中华 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1、从国民党到共产党 2、从“训政”到“新民主主义”
26
3、从“统制经济”到“计划经 济”
4、对多民族国家的坚持和维护
(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 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6分)
(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 依据。(8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 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 解。(3分)
19
2、由于缺乏一个大一统的历史 解释框架,教材的设定出现了分 散化倾向:政治、经济、文化部 分被进行分割处理而未作整体系 统处理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3
(1)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 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 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 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8分)
4、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的复杂关系
36
5、中国对外战争的国际影响
朝鲜战争 中印战争 越南战争
37
5
2008年华国锋去世后:
在逮捕四人帮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 用
在两个凡是(“凡是毛主席作出的 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 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 循”)和压制“真理标准”讨论中 并不是主要任务

中国近代史 学术前沿

中国近代史 学术前沿

朱维铮《重读近代史》
‚落后就要挨打‛ • 当时中国并不落后,GDP仍居世界第一, 便是证明 • 当时中国对外并不封闭,源源不断由 日本、美洲流入中国的白银,渠道就 在对外贸易 • 至鸦片战争才有人开眼看世界,错。 明初郑和下西洋、明末徐光启等人与 耶稣会士的交往
朱维铮《重读近代史》
• 从逻辑上看,鸦片战争因为中国落后 才挨打,错。在英国之前,葡、西、 荷兰等国入侵中国,不是因为中国一 穷二白,恰恰是因为中国比欧洲富有!
范式-超越与重建
马敏:以新社会史为主的总体史范式 • 新社会史范式具有总体史的特性,大 历史的特征,同时不排斥微观的、具 体的历史研究 夏明方:新革命史范式 • 非狭义的革命,而是包括改革在内的 广义的革命
范式-超越与重建
新革命史范式包含以下方面:以不断 变动着的近代或当下为节点的通变史观、 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史观、以人的全面 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史观、以反思和对话 为核心的多元史观、以复杂性理论和生 态系统分析法为主导的新辩证史观、以 相对真理与视域交融为中心的叙事史观、 以口述历史与田野调查、资料集成与数 据库建设为重点的新史料观、超越本土 与西学之争的开放史观
范式
范式(paradigm):美国著名科学哲 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 中系统阐述
范式-概念
库恩对科学发展持历史阶段论,认为 每一个科学发展阶段都有特殊的内在结 构,而体现这种结构的模型即‚范式‛。 范式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 表示一个科学发展阶段的模式,如亚里 士多德的物理学之于古代科学,托勒密 天文学之于中世纪科学,伽利略的动力 学之于近代科学的初级阶段,微粒光学 之于近代科学的发达时期,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之于当代科学。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精选6篇)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精选6篇)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精选6篇)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本文篇幅虽长,但脉络清晰的特点。

2.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二、能力培养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2.探究思路,提高积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启发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培养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解决办法:多探究,多发问,多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引导学生进行快速浏览,并能准确抓住文章的中心观点,加以概括总结。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汤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这篇演讲辞的中心主题是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文章的篇幅比较长,但思路明晰,论证严密,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

高屋建瓴地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讲义

中国近现代史热点.讲义

• 齐健、赵亚夫的观点: • “历史教育在分析与理解历史对象时, 因其教育目的所具有的人文性而表现出独 特的主观性,并由此体现其独特的道德性 和伦理价值。一段史料对历史学家来说, 重要的是感觉它的真伪价值,而对历史教 育者来说,(重要的是感觉它的解释价值 阐释史料的认识意义)。” •


• • • •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全面教育功能


1、知识。通过“必修课”的三个学习模块25个专题、 “选修课”的六个学习主题的学习,在义务教育的基础 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分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 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 脉络。 • 2、能力。(1)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 步提高 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2) 提高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 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能力。(3)学习与提高运用马 克思主义的史学观与方法论去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 题与现实问题的能力。(4)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 成学会学习的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独立思考、 勇于探究;虚心好问、与人交流;多元比较、换位考证 等。

“ 在历史教育中,应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历 史观念,要求通过有个性的自主探究产生自己的 历史研究成果。” “在历史教育中,应该教会学生,运用历史研 究方法 。” 历史教育还承担着时代使命: “第一,养成人的人文觉悟,提高人的人格品位。 第二,培养人的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 第三,保障人的学力,发展人的智慧。 第四,促进学科整体发展, 完善学科教育功能。”
历史是什么?
•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是说, 一切历史都必须从当前出发,脱离了这个坐标就 无所谓历史。 •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即是 说,历史之成为历史就在于它的思想,抽掉了思 想,历史就只不过剩下一具僵尸。 •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 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 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中国现代史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首先,总结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之处。

其次,介绍了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领域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

最后,介绍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以帮助人们对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有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现代史、新问题、新领域、新动向正文: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许多新兴的学术领域开始关注中国现代史研究。

尽管中国现代史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许多问题已经涉及到一些新的领域,从而推动了对这一领域的新考察。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首先,本文总结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分析了相关研究流派的特点和其不足之处。

例如,中国现代史学的史实性研究倾向于重视当代历史的观察与研究,而对于前历史时期的认识却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研究。

另外,现有的研究不能深入剖析中国现代史上的历史性变化和相关问题,因而也无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次,本文介绍了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中出现的新领域,以及如何从不同的视角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史。

例如,现代中国史研究者有必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有意义的方面,以便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国现代史。

例如,中国传统哲学、宗教信仰和文学作品等传统文化影响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此外,还要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史中影响国家历史进程的文化因素及其演变,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现代史。

最后,本文介绍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动向,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趋势。

例如,重视社会学视角和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是当前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趋势。

社会学视角从现代史的文化生态角度进行研究,而多学科结合则更倾向于将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相结合,以有效地捕捉中国现代史的多样化特征。

综上所述,本文讨论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新问题、新领域和新动向。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不断发展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史。

近2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

近2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

近20年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上)来源:《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作者:段炼在观念史研究、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新文化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以及报刊史研究等五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近20年来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内涵。

【摘要】近20年来,在观念史、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知识分子、新文化史以及报刊史等五个领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呈现出一系列新进展,也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

一方面,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带来研究视野的转变,也赋予思想史多元的内容。

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理念的引入,特别是新文化史研究方法的交叉融合,扩大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范畴与边界,打通了思想史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壁垒,也引发了研究者对于思想史研究学科建设的深层思考。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研究与学科互动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入发展,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在深化原有的研究领域、研究课题的同时,也在传承与创新中呈现出更为多姿多彩的样貌。

思想史研究逐步探究思想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聚焦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复杂历史图景。

具体而言,在观念史研究、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新文化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以及报刊史研究等五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成果,极大地丰富了近20年来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内涵,也拓展出诸多新议题与新理念,在大陆、港台、日本、欧洲、美国等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史研究范式。

【关键词】中国思想史;现代性;观念史;社会转型;新文化史;报刊史【作者简介】段炼,历史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文章来源】《史学月刊》2015年第1期。

一、“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观念史对于近20年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而言,一个较为深刻且被学界广泛接受的观念转变,是“多元现代性”理念的兴起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日益开放以及与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曾一度支配20世纪80年代思想界的“从传统走向现代”一元化线性史观开始为研究者所反思并逐步得到修正。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论文

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中国近代史研究1、张海鹏:《60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有关理论和方法问题的讨论》,载《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2、代祥等:《2000年以来太平天国史研究》,载《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龚书铎等:《百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回顾》,载《东南学术》2000年第3期。

4、任放:《近三十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转换——以乡村史研究为中心》,载《史学月刊》2011年第4期。

5、春涛:《近二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述评》,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5期。

6、谢维:《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载《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2期。

7、马克锋:《近五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述评》,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

8、王建朗:《2009—2011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载《近代史研究》2013年第3期。

太平天国史研究1、檀江林:《十年来的太平天国史研究综述》,载《史学月刊》2001年第5期。

2、庄福铭:《太平天国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9年第2—3期。

3、方之光:《太平天国史研究的新进展》,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洋务运动研究1、郑刚:《近十年来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载《安徽史学》2002年第1期。

2、成赛军:《三十年来曾国藩与洋务运动研究述要》,载《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戊戌变法研究1、曲洪波:《近十年来戊戌变法若干问题研究综述》,载《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2、邱涛:《近十年来戊戌变法研究的新进展》,载《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4期。

教案、义和团运动研究1、赵树好:《建国以来反教会斗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义和团研究会编:《义和团运动研究100年》,齐鲁书社2000年版。

2、苏全有等:《对近代中国教案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第23卷第2期(2013年6月)3、程歗、赵树好:《义和团百年研究回眸》,载《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

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与前沿问题华南师大黄珍德教授一、(美)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在1898—1912年,特别是1901—1910年间,中国在思想和体制方面,把长期形成的典范变为不同质的外来典范。

中国统治阶层的精英,方向转变得如此激烈和持久,人们可以毫不犹疑地把它定性为革命,或者说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清廷从未提“新政”一词,也未对改革的目的系统地解释,其真实含义近似于“新的政治体制”,包括教育、军事、警务、监狱、法律、司法和立宪政府——新政改革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发起者的意图或想象。

虽然未能达到梁启超提出的革命最广义,改造“社会一切无形有形”的因素。

无论如何,它终归提供了理解新世纪中国的必不可少的基线。

二、《临时约法》内容解析规定中华民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及其各自的职能。

参议院是立法机关,选举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接见外国使节,总统受参议院制约。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协助总统处理政务;法院为司法机关,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的法官组成,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的干涉。

这种三权分立的政权形式,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家推崇的分权制衡原则,它采用内阁制,参议院拥有广泛的权力,国务员负有实际责任,而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则受到多方限制。

三、李泽厚关于辛亥革命的若干看法▪在辛亥革命之前,清政府已经在进行改革。

比如,当时制定了许多法律,甚至新闻法都有了,而且构成了比较完备的新闻法律体系。

这些法律明确赋予国民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相当不错。

另外,很多主要省份都有了咨议局,议会已经成型,而且很像个样子了。

各地立宪派已经大体长成,许多新的制度、机构、规则也在不断建立、筹划和实行。

▪辛亥革命的成功是非常偶然的。

武昌起义后,清廷派袁世凯去镇压起义军。

北洋军队把汉口、汉阳打下来后,袁世凯就按兵不动,开始和清廷讨价还价。

假如慈禧在世,袁世凯根本就不敢这样做。

慈禧有权谋,能够统帅、控制比袁世凯的权势大得多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慈禧面前,袁世凯是非常畏惧的,根本不敢心存异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