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木兰诗》,完成小题。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策勋十二转________
②赏赐百千强________
③对镜帖花黄________
④出郭相扶将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②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由最后一段引申而成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
(4)你最欣赏木兰的哪一点?从古至今,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你还能举出一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吗?
【答案】(1)记
;有余
;外城
;同"贴"
(2)①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3)扑朔迷离
(4)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义,注意“策、强”都是古今异义词,“帖”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然后再看是否为特殊句式,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傍(bàng)地走,指在地上跑。
安:怎么。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火伴:即同火的人。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3)根据积累并结合“雄兔脚扑朔,雄兔眼迷离”可知,这个成语是:扑朔迷离。
(4)结合有关语句分析木兰的形象,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从“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善良、坚毅勇敢、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的形象;从“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形象,从“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的机敏活泼。
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答题。
故答案为:⑴记;有余;外城;同"贴"。
⑵①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② 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很吃惊,(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⑶扑朔迷离。
⑷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巾帼英雄:梁红玉、秋瑾、冯婉贞。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的能力。
答题时只需结合诗句及平时积累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
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本题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根据平时积累答出我国历史上像花木兰一样的巾帼英雄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
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
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
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
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
(注释)①任末:人名。
②笈(jí):书籍。
③庵:茅草小屋。
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1)下列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任末年十四/壮士十年归
B.人若不学/孰若孤
C.暗则缚麻蒿自照/自以为大有所益
D.谓之行尸走肉耳/权谓吕蒙曰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
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简要写出三点。
【答案】(1)C
(2)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①从小要立志学习;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解析】【分析】(1)A.岁数/用于计算年数。
B.如果/比得上。
C.都是“自己”。
D.叫作、称作/对某人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推断停顿为: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3)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
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
任末的成功,告诉了我们学习中要注意的很关键的问题:一是学习态度,务必克服一切困难,勤奋学习;二是学习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定要随时记录。
我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有用的知识。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并不是靠短暂的记忆来见证的,而是要靠日月积累、刻苦努力得来的。
故答案为:⑴C;
⑵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
⑶①从小要立志学习;②勤奋学习,才能收获成功;③有好的心得要随时记录下来,这样才能真正的学到好的有用的知识。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背著书籍去拜师,不怕(一路上的)危险困阻。
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取得成就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茅草小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水。
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
看书有领会的时候,写在他的衣服上,用来记住这件事。
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常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任末的脏衣服。
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
②但微颔之 ________
③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④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答案】(1)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盖
(2)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射”是指“射箭的技艺”;“颔”是名词用如动词,“点头”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①句中的“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几个词是赋分点。
(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据此,最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⑴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盖
⑵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和辨析。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
(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形容陋室之陋。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D.文中作者以诸葛、杨雄自比,含蓄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
【答案】(1)唐;刘禹锡
(2)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
(3)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4)B
【解析】【分析】(1)《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
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染陋室不陋的高雅境界,并引古代俊彦之居,古代圣人之言强化文意,以反问作结,余韵悠长。
(2)“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鸿儒”意思是“博学多识的人”。
“可以调素琴”翻译为“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素”意思是“不加装饰的”。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乱”意思是“扰乱”。
“案牍”指官府的公文,“劳”意思是“使……劳累”。
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4)B.“陋室之陋”表述有误,应该是“陋室不陋”。
故选B。
故答案为:⑴唐;刘禹锡
⑵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不加装饰
⑶没有嘈杂的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
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
(选自《战国策·燕策》)
【注】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一旦:一天。
(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
B.“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
C.“一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
D.“伯乐乃还而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
B.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C.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
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
【答案】(1)B
(2)A
【解析】【分析】(1)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
故B错误,选B。
(2)“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对马的不舍,反复的看,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②而马价十倍。
”看出伯乐的动作神态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
故A错误,选A。
故答案为:⑴B;⑵A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意”。
⑵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从这一动作神态看出伯乐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
【附参考译文】
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
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
”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尔辈不能究物理/唯手熟尔
C.遂反溯流逆上矣/肃遂拜蒙母
D.但知其一/但微颔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寺院的僧人一开始认为石兽顺流而下,往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
B.讲学家认为沙性松浮,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应该在原地深处找。
C.老河兵认为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从上游寻找,最终果然找到它们。
D.作者认为天下的事情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应该实事求是。
【答案】(1)B
(2)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3)A
【解析】【分析】(1)A.是:两个“是”都是古今异义词,是代词,解释为“这”“此”。
B.尔:第一个是代词,解释为“你”“你们”;第二个是语气助词,表限止语气,解释为“罢了”。
C.遂:两个“遂”都是副词,表承接关系,解释为“就”“于是”。
D.但两个“但”都是副词,表仅限于某个范围内,解释为“只”“只是”。
故选B。
(2)本句中,“求之下流”,“求之地中”是倒装句、省略句,翻译时补充调整为“(于)下流求之”“(于)地中求之”;“下流”指的是水的下游;“固”意思是本来;“颠”意思是“颠倒”“错乱”。
(3)从文中第一段“众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可知,一开始,僧人们是在原地水中寻找石兽,没有找到后,才到下游去寻找,所以选项A的表述错误。
故答案选A。
故答案为:⑴B;
⑵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
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即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7.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刘禹锡,字梦得,世为儒。
工文章,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
禹锡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于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
禹锡依骚人①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②。
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暑。
而禹锡作《游玄都现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后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①骚人:诗人。
②巫祝:古代称事鬼神者为巫,祭主赞词者为祝;后连用以指掌占卜祭祀的人。
链接材料:
①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②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