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中的中医儿科学思想(一)

【摘要】《黄帝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学,包括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渊源。对小儿生理、年龄分期、体质、胎儿保健、诊断、先天因素致病、疾病预后转归、常见病及其病因等方面均有一定论述,虽未形成完整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其内容对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中医;儿科学;学术思想

《内经》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也是最早的儿科文献,它规范了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现将《内经》中有关中医儿科学的学术思想略予阐发。

1小儿生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说明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各系统和器官的形态发育及生理功能均处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过程中。《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合,故能有子。”可见肾气的生发是推动小儿生长发育,各系统和器官功能成熟完善的根本动力。小儿的脏腑功能处于“娇嫩”“未充”的阶段,这种脏腑功能的“娇嫩”与“未充”,需要在肾气的生发、推动下,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长,至女子“二七”14岁左右,男子“二八”16岁左右才能逐渐成熟完善起来〔1〕。肾藏精、主水,小儿肾精未充,故青春期前的女孩“无月事以时下”,男孩无“精气溢泻”。《灵枢·天年》更有“人年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

其气在下,故好走”,小儿10岁正处于现在的学龄期,此期体格稳步增长,除生殖系统外其他器官的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脑的形态发育已经基本与成人相同,故“好走”。

2小儿年龄分期

《灵枢·卫气失常》中提出:“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这是我国医学史对小儿年龄的最早分期,才有后来《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的“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对小儿年龄分期比较详细的当推《寿世保元》,云:“夫小儿半周两岁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矣”。时至今日我们仍遵循着18岁以内患者为儿科就诊范围,可见《内经》对小儿年龄的分期是符合现代医学理论的。

3小儿体质

小儿体质是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长期影响下而形成的特殊状态。《灵枢·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这说明每个人的体质是有差异的。婴儿期间脏腑气血未充,生长发育特别快,营养需求高。但是,婴儿脾胃运化力弱,肺卫娇嫩未固,自身免疫力尚未健全,受之于母体的免疫能力逐渐消失,容易发生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及各类传染病。正如《灵枢·逆顺肥瘦》所云:“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后世诸多医家受此启发而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如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养小儿论》中说:“小儿脏腑之气软弱。”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骨

气未成,形声未正……”,万全在《育婴家秘》中明确提出“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清代医家吴鞠通运用阴阳理论,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各医家均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小儿机体与生理机能尚未成熟和完善,体质仍十分娇嫩之意。4胎儿保健

胎儿保健,首先要从择偶婚配开始。早在“文王胎教”中就有孕妇如注意精神调节,胎儿出生后就会聪明、健康、长寿之说。《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现代医学认为男子24~32岁,女子21~28岁,才是婚育的合适年龄。《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决气》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天年》云:“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螲?……以母为基,以父为螲”之说。由此可见成熟的男女交媾,可产生新的生命。《备急千金要方·妇人方·求子》中提到:“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秉质未定。”可见妊娠期间,孕妇应十分注意饮食起居,劳逸结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妇人重身,毒之何如……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清代医家高士宗注解:有寒热之病,用寒热之毒,谓之有故;则无殒灭之患,然亦无过用而致殒灭也……大积大聚,其毒药之可犯也。不过衰其大半而止,若攻之过者,则死矣〔2〕。可见妇女身怀有孕而又患有

疾病时,在不影响胎儿的情况下,应及时防治疾病,以保胎儿平安。但孕妇用药应当十分审慎,无病不可妄投药物,有病也要谨慎用药,中病即止。

5诊断

5.1望诊

儿科古称哑科,《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后序》云:“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小儿肌肤嫩薄,反应灵敏,一旦患病,内在的病理变化必然比成人更明显地反应在体表,使神、色、形、态等发生异常变化,加之望诊少受条件约束,可在自然状况下观察患儿的神色、形态,反映的病情较为客观,故古代儿科医家都把望诊列为四诊之首〔3〕。面部望诊是小儿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提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气血产生于脏腑而体现于肌肤,故皮肤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可见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气之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形与神俱”,神在小儿望诊中尤为重要。神是脏腑、气血、精津、阴阳是否充足、和调的外在表现之一,故《医原·儿科论》提出:“凡神充色泽者,天真必原,易养而少病;神怯神瞪,面色惨淡枯瘁,唇红不泽者,禀赋必薄,难养而多病”。望小儿指纹是3岁以内小儿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中虽然未明确指出望小儿指纹,但其原理实源于《内经》的辨络脉,尤其是手鱼络脉。手鱼即大鱼际,为经络气血运行充盈之处,更是手太阴肺经所经之处,与寸口诊脉之原理

相同。故《幼幼集成》云:“盖此指纹与寸关尺同一脉也。按《内经》十二经始于手太阴,其支者从腕后出次指之端,而交于手阳明,即此指纹是也”。《灵枢·经脉》云:“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鱼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至于指纹主病,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内容日益丰富,陈飞霞在《幼幼集成》中提出:“但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直至今日“红紫辨寒热”仍是小儿指纹的辨证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