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鹿门山歌

归鹿门山歌

高二语文课案 必修5第二单元《陈情表》课案

- 1 -

《夜归鹿门歌》课案

制作人:崔晓慧 时间:2011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绘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运用“缘景明情”的手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重点】

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缘景明情”的手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朝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人)。少时,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山水田园诗人。 2.背景知识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躲避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意绝仕进时的作品。 3.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 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赏析内容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各联内容。 明确:首联:江行见闻; 颔联:晚归鹿门; 颈联:山中美景; 尾联:隐居情况。

2.首联和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对比的手法。首联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相对比,颔联拿世人回村和诗人离家归鹿门相对比,表现了作者超然洒脱的情怀和隐逸的志趣,怡然自得之情。 3.颈联中作者在山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意境?

明确: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的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的,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甚至于忘乎所以。

4.尾联中“唯有幽人自来去”中的“幽人指的是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三、分析总结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四、对比鉴赏

读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说本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明确:《夜》以清淡干净的笔墨,书写归隐的情怀志趣;本诗则是将希望张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的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寻隐者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寻路鸿渐不遇》主要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陆鸿渐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明确:侧面描写。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都从侧面刻画出陆鸿渐的形象。

2.试比较两首诗中隐者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品行高洁、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

不同之处:陆鸿渐虽然也是隐士,但他植桑种麻,日落而归,有踪迹可寻,更富有生活气息。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行踪不定,与白云苍松为伴,是一位真隐士。

【登鹿门山怀古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

【登鹿门山怀古孟浩然】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诗词赏析【作品简介】 《夜归鹿门山歌》由孟浩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七言古诗,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虽则,孟诗亦自有其过人处。其诗之淡远处,既上继陶潜余绪,又不减王维。如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等句,真可谓清空自在,淡然有余,不愧山水诗中之佳制也。 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除了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过一次科考外,一直在家乡鹿门隐居读书、写诗自娱。诗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是盛唐主要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中英对照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RETURNING AT NIGHT TO LUMEN MOUNTAIN Meng Haoran A bell in the mountain-temple sounds the coming of night. I hear people at the fishing-town stumble aboard the ferry, While others follow the sand-bank to their homes along the river. ...I also take a boat and am bound for Lumen Mountain -- And soon the Lumen moonlight is piercing misty trees. I have come, before I know it, upon an ancient hermitage, The thatch door, the piney path, the solitude, the quiet, Where a hermit lives and moves, never needing a companion.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引导学生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歌意境。 3、引导学生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抓住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浩然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他那隐逸自得之志趣。 二、复习旧知: 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缘景明情 三、诗歌鉴赏 (一)简介作者

孟浩然: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二)、品读课文 1.诗题解读: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用典。 2.诗句意象 山寺钟鸣、渔梁渡头、江村、乘舟、鹿门、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幽人 3.意象解读 意象是指蕴孕着主观情感的客观景物或事物。诗歌最主要的特点是抒情,而情感的载体和媒介是意象。诗中所选意象又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对比 沉缓的钟声——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尘世纷繁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 归宿不同,心境不同 “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原诗注释韵译评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原诗注释韵译评析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吵的争渡

古诗文《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古诗文《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 唐朝: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 夜归鹿门山歌注释 注释鹿门山: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孟浩然曾长期在此隐居。 渔梁:沙洲名,在鹿门山的沔水中。 喧:喧哗声。 开烟树:指鹿门山上的树被暮色笼罩,看不分明,在月光照耀下重新显现出来。 庞公:即庞德公,汉代末年的隐士。 岩扉松径:指岩壁当门,松林夹路。 幽人:隐者,这是指诗人自己。 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特意在鹿门山开辟一处住所。他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题名“夜归鹿门”,虽然有纪实之意,但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途经沔水口时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表现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表现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和潇洒超脱的襟怀。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诗人自己却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他的隐逸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态。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的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种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与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人说孟浩然的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所以这首诗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也表现出了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原文及鉴赏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唐诗原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 “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岘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

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这两句是写回到鹿门隐居之所。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 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 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 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 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 山寺传来黄昏报 钟, 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1/6

殊途异志, 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 六句写夜登鹿门山, 到得庞德公栖隐处, 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 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 表达了隐居乃迫 于无 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 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 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 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 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 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 吵的争渡声,那是世俗的村民迫切归家的呼喊,是温馨甜蜜的表达。这两种场景 的对照,就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尘外的情怀。 三、四两句,是对村民归家和诗人归山的客观描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归 去,诗人是乘舟离家向鹿门山行进。江村,是村民集聚的地方,温馨热闹,是世 俗生活的象征,鹿门,是幽人居住的地方,清幽寂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两种 归途,两相对照,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态。前四句,层层 铺垫,句句对比,渲染气氛,表明心迹。 五、六两句,在对鹿门山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一种物我两忘的心境。鹿门山 月,皎洁明 亮,鹿门山中,烟雾缭绕,鹿门山树,迷离恍惚。朦胧的山树,在明月的映 照下, 忽隐忽现, 飘渺迷离, 美妙无比, 这一切宛若仙境, 让诗人深深地陶醉了, 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在不知不觉中,忽然看见归宿之地——庞公栖隐处。在我 看来,诗人肯定是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加以艺术的渲染,把身临其 境的微妙情感物化,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凸现出来,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进一 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恋。 最后两句,点明庞公栖隐处的环境,表达隐逸的真实情怀。岩壁当门,松林 夹路,孤独寂寥,只有幽人独来独往。深山之中,密林深处,与世隔绝之境,孤 独无依,清净寂寞,遁世隐居之人。在这份天地里,独守这份超脱与寂寥,这不 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这需要坚定的心志和无悔的付出,这就是隐士,这就是幽 人,物我两忘,逍遥独世。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但是诗人也表现出心理挣扎 的痕迹。 所以说幽人境界只是一种理想和向往, 身处世俗生活的人是很难达到这 种境界的,生逢乱世的庄子不能,陶渊明 不能,更何况是身处盛唐的孟浩然呢?
2/6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很快就可以到达。汉代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出仕做官,携家人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在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考进士不中,游历吴、越一带几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于是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古诗词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

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因此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诗歌鉴赏 导读: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渔梁”是地名,诗人从岘山南园渡汉江往鹿门,途经沔水口,可以望见渔梁渡头。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

志趣,恬然自得。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前人说孟浩然诗“气象清远,心悰孤寂”,而“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音癸签》引徐献忠语)。这首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从艺术上看,诗人把自己内心体验感受,表现得平淡自然,优美真实,技巧老到,深入浅出,是成功的,也是谐和的。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鹿门山歌

高二语文课案 必修5第二单元《陈情表》课案 - 1 - 《夜归鹿门歌》课案 制作人:崔晓慧 时间:2011年11月20日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现的隐逸情怀。 2.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能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描绘意境。 3.根据诗歌中意象的特点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运用“缘景明情”的手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重点】 置身诗境,展开联想与想象,运用“缘景明情”的手法,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孟浩然,唐朝襄州襄阳人(今湖北襄樊人)。少时,隐居鹿门山,40岁入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又归隐。张九龄镇荆州时,招致幕府。后病死。他是唐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山水田园诗人。 2.背景知识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躲避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40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寻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40岁赴长安求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意绝仕进时的作品。 3.山水田园诗派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 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二、赏析内容 1.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概括各联内容。 明确:首联:江行见闻; 颔联:晚归鹿门; 颈联:山中美景; 尾联:隐居情况。 2.首联和颔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对比的手法。首联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相对比,颔联拿世人回村和诗人离家归鹿门相对比,表现了作者超然洒脱的情怀和隐逸的志趣,怡然自得之情。 3.颈联中作者在山中见到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和意境? 明确: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的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忽然,很快的,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甚至于忘乎所以。 4.尾联中“唯有幽人自来去”中的“幽人指的是谁?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三、分析总结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归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四、对比鉴赏 读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说说本诗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明确:《夜》以清淡干净的笔墨,书写归隐的情怀志趣;本诗则是将希望张援引而一登仕途的心情表现的很迫切,有一种不甘寂寞的豪逸之气。诗的境界宏阔,气势壮大。 四、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寻陆鸿渐不遇 寻隐者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寻路鸿渐不遇》主要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陆鸿渐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明确:侧面描写。偏僻的住处,篱边未开的菊花,无犬吠的门户,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都从侧面刻画出陆鸿渐的形象。 2.试比较两首诗中隐者形象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他们都是品行高洁、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隐士; 不同之处:陆鸿渐虽然也是隐士,但他植桑种麻,日落而归,有踪迹可寻,更富有生活气息。隐者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行踪不定,与白云苍松为伴,是一位真隐士。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doc

《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 大全- 一、《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夜归鹿门山歌翻译、减刑

夜归鹿门山歌/ 夜归鹿门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韵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散译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即公元708年(景龙二年)至公元712年(先天元年)间,故题为“夜归鹿门山”。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中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的诗句。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中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显然,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

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吵的争渡声,那是世俗的村民迫切归家的呼喊,是温馨甜蜜的表达。这两种场景的对照,就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尘外的情怀。 三、四两句,是对村民归家和诗人归山的客观描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归去,诗人是乘舟离家向鹿门山行进。江村,是村民集聚的地方,温馨热闹,是世俗生活的象征,鹿门,是幽人居住的地方,清幽寂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两种归途,两相对照,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态。前四句,层层铺垫,句句对比,渲染气氛,表明心迹。 五、六两句,在对鹿门山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一种物我两忘的心境。鹿门山月,皎洁明亮,鹿门山中,烟雾缭绕,鹿门山树,迷离恍惚。朦胧的山树,在明月的映照下,忽隐忽现,飘渺迷离,美妙无比,这一切宛若仙境,让诗人深深地陶醉了,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在不知不觉中,忽然看见归宿之地——庞公栖隐处。在我看来,诗人肯定是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加以艺术的渲染,把身临其境的微妙情感物化,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凸现出来,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进一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恋。 最后两句,点明庞公栖隐处的环境,表达隐逸的真实情怀。岩壁当门,松林夹路,孤独寂寥,只有幽人独来独往。深山之中,密林深处,与世隔绝之境,孤独无依,清净寂寞,遁世隐居之人。在这份天地里,独守这份超脱与寂寥,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这需要坚定的心志和无悔的付出,这就是隐士,这就是幽人,物我两忘,逍遥独世。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但是诗人也表现出心理挣扎的痕迹。所以说幽人境界只是一种理想和向往,身处世

夜归鹿门山歌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夜归鹿门山歌导学案(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 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 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 情怀志趣。 教法诵读法、点拨法。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 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 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 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 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 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歌代表,虽远不如王维的诗境界广阔,但 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天宝四载(745)宜城王士源辑录孟浩然诗,得218首,其书已佚。现在通行的《孟浩然集》收

诗263首,较王本多45首,其中窜入有别人的作品。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二、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 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私自邀请他进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 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 兴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见过,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 此让孟浩然回去了。他从此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 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 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 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 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合作探究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高中语文《夜归鹿门山歌》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夜归鹿门山歌》 ■《唐才子传·孟浩然》 浩然,襄阳人。少好节义,诗工五言。隐鹿门山,即汉庞公栖隐处也。四十游京师,诸名士间尝集秘省联句,浩然曰:“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众钦服。张九龄、王维极称道之。维待诏金銮,一旦私邀入,商较风雅,俄报玄宗临幸,浩然错咢,伏匿床下,维不敢隐,因奏闻。帝喜曰:“朕素闻其人,而未见也。”诏出,再拜。帝问曰:“卿将诗来耶“对曰:“偶不赍。”即命吟近作,诵至“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帝慨然曰:“卿不求仕,朕何尝弃卿,奈何诬我!”因命放还南山。后张九龄署为従事。开元末,王昌龄游襄阳,时新病起,相见甚欢,浪情宴谑,食鲜疾动而终。古称祢衡不遇,赵壹无禄。观浩然磬拆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其诗文采丰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近。所著三卷,今传。王维画浩然像于郢州,为浩然亭。咸通中,郑諴谓贤者名不可斥,更名曰“孟亭”,今存焉。 ■孟浩然其人 孟浩然,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孟诗不事雕饰,佇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谢脁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严羽以禅喻诗,谓浩然之诗“一味妙悟而已”(《沧浪诗话?诗辨》)。清代王士禛推衍严氏绪论,标举“神韵说”,宗尚王孟,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说:“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