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学常见疾病比较鉴别下列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的比较鉴别。

1•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①感冒:发热多不高或不发热,感冒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岀身凉脉静,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②温病早期:尤其是肺系温病,临床表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风温初起极似风热感冒之征,一般而言,温热病必有发热甚至高热,温热病汗岀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且见传变入里的证候。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①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的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复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

②时行感冒:时行感冒发病迅速,不限于季节性,病情多重,往往具有流行性,传变迅速,治疗不及时易发生其他变证。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以表证为主,可兼有咳嗽。

治以辛温解表。

方选荆防败毒散。

②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以咳嗽为主,可兼有表证。

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选三拗汤合止嗽散。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诊断:①风热感冒: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口渴,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

治以辛凉解表。

方选银翘散、葱豉桔梗汤加减。

②风热咳嗽: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咳时汗岀,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以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选桑菊饮加减。

5•风热咳嗽与肺痈的鉴别诊断:风温起病多急,以发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特征,与肺痈初期颇难鉴别,但肺痈之振寒, 咯吐浊痰明显,喉中有腥味,特别是风温经正确及时治疗后,多在气分而解,如经一周身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应进一步考虑肺痈之可能。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各疾病概念
中医内科涉及多种疾病,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疾病的概述:
1. 肝胆疾病:包括胆石症、胆囊炎、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

患有此类疾病的患者需要调整饮食结构,科学配餐,同时遵医嘱采取药物治疗,必要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2. 肾病:泛指肾脏的各种疾病,常见的有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损伤以及肾血管的病变等。

其治疗需要控制血压、调整饮食结构、纠正慢性肾衰竭急剧加重的因素,同时还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防止肾性骨病的发生。

3. 肺病:临床上通常指原发性肺结核与继发性肺结核,主要是结核杆菌所引起的慢性感染,通常可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肺切除术、胸廓成形术等。

4. 心系病证:包括心虚、心血不足、心阳不振、阴虚火旺等,通常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适当运动,同时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

5. 胃病:临床上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其病因与疾病、药物、感染、饮食、环境密切相关,通常可采取药物中药、针灸等治疗、一般治疗、手术治疗来缓解症状。

此外,中医内科还有一些以病因命名的疾病,如中风、中暑、虫证等;以核心病机命名的疾病,如郁证、痹证、厥证等;以病理因素命名的疾病,如痰饮等;以病位命名的疾病,如胸痹、肝着、肾着、肺痿等;以主症命名的疾病,如咳嗽、喘证、呕吐、泄泻、眩晕、腰痛等;以主要体征命名的疾病,如黄疸、积聚等。

最新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最新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早期 或皮肤干燥,色红而热,少汗, 或汗多肢冷,尿短赤;
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 (热昏厥)“暑厥”“暑风(痉)” 舌脉: 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病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 清暑生津。 方: 人参白虎汤加减 (清热益气护津) 加减: 1。加银花、连翘清暑透表;加麦冬、芦根清
热生津;
2。无汗,加薄荷、青蒿透热外达; 3。汗多、气短、脉虚,加人参益气生津; 4。神昏谵语者,加黄连、犀角(水牛角或羚羊角)
2。若为疥癣、疮毒等皮肤病,又当加地肤子、白藓 皮、苦参、黄连、忍冬藤等清解湿毒。
燥邪的特点
1。“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
1。温燥
主症: 咳嗽少痰,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 咽燥;
他症: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心烦,大便干结;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治法: 清宣凉润。 方: 桑杏汤加减。(清润宣肺) 药: 桑叶、杏仁、沙参、梨皮、象贝母、豆豉、山栀 加减: 1。可加花粉、芦根加强养阴生津作用;
2)如风热较盛者,则改用银翘散。 银翘散: 银花、连翘、薄荷、芦根、荆芥、牛蒡子、豆豉、竹叶
桔梗、甘草
3。风入经络
主症: 肢体关节游走疼痛;(痹症) 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中风
病) 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痉病) 舌脉: 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 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 祛风通络。 方: 痹症: 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 防风、麻黄、桂枝、秦艽、葛根、当归、茯苓、 甘草、姜、枣
2。口甜粘甚者,加佩兰; 3。身热不退,加青蒿清热透邪。
湿邪的特点
1。湿为阴邪, 黏滞而固着, 不易速去; 2。湿性重浊; 3。湿性趋下; 4。湿邪侵犯人体, 最易伤害脾胃。

内科的中医知识点总结

内科的中医知识点总结

内科的中医知识点总结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包括肺系、心系、肝系、脾系、胃系、肾系、小肠系、大肠系、膀胱系等。

其中肺系指的是肺、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相关的疾病;心系指的是心脏、心包等器官的疾病;肝系指的是肝脏相关的疾病;脾系指的是脾脏相关的疾病;胃系指的是胃、十二指肠等器官相关的疾病;肾系指的是肾脏相关的疾病;小肠系指的是小肠相关的疾病;大肠系指的是大肠相关的疾病;膀胱系指的是膀胱相关的疾病。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外感病因、内伤病因、情志病因等。

外感病因指的是外环境因素对人体的不良影响,如风寒湿热等;内伤病因指的是人体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情志病因指的是情绪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如喜怒悲忧等。

在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还包括了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变化和代谢过程,以及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等方面的内容。

三、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内容。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在表现,包括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进行诊断;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腹音等进行诊断;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疾病过程等进行诊断;切诊是通过把握脉搏的频率、位置、形态、节律等进行诊断。

四诊合参是指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诊断结果。

四、中医内科疾病的鉴别中医内科疾病的鉴别主要包括辨证和辨病两个方面。

辨证是指根据病人的望、闻、问、切的信息,结合中医理论,进行诊断的过程;辨病是指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手段,明确疾病的病名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五、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食疗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指通过中药药物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治疗是指通过针刺或灸疗等手段,刺激人体的特定穴位,调理人体的气血津液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治疗是指通过按摩等手法,调整病人的气血运行,改善病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食疗治疗是指通过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法,调理病人的体内环境,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

中医内科学病证分型+方名总结中医内科学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一、感冒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银翘散3)暑湿伤表-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汤第二、咳嗽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附: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附:凉燥(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杏苏散内伤咳嗽4)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附:病情稳定——六君子丸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黛蛤散合泻白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第三、哮证发作期1)冷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请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救急汤合生脉饮缓解期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加减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第四、喘证实喘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6)肺气虚耗-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合补肺汤7)肾虚不纳—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8)正虚喘脱-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第五、肺痈1)初期-清肺解表——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或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养阴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第六、肺痨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可另服琼玉膏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第七、肺胀1)痰浊壅肺-化痰降气、健脾益肺——苏子降气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3)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4)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第二章、心系病证第一、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火扰心-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第二、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附真心痛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散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第三、不寐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第四、癫狂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送服越鞠丸狂证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2)痰热瘀结-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3)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第五、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肝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阴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第六、痴呆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2)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3)痰浊蒙窍—豁痰开窍、健脾化浊——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第七、厥证气厥1)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2)虚证-补气、回阳、醒神——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血厥1)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合通瘀煎2)虚证-补气养血——独参汤继服人参养营汤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第三章、脾胃系病证第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热化湿、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实证: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附:痞满实痞1)食滞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保和丸2)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二陈平胃汤3)湿热中阻-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4)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虚痞5)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补中益气汤6)胃阴不足-益阴养胃、调中消痞——益胃汤第二、呕吐实证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虚证5)脾胃虚寒-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滋阴养胃、降逆止呕——麦门冬汤第三、噎膈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润燥生津——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滋阴养血、破结行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补气运脾汤第四、呃逆实证1)胃中寒冷-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胃泄热、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机郁滞-顺气解郁、和胃降逆——五磨饮子虚证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止呃——理中丸5)胃阴不足-养胃生津、降逆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第五.腹痛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停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气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

中医内科学1234

中医内科学1234
※方药专著,陶弘景著。
4、《雷公炮炙论》
※方药专著,雷敩著。
5、《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
6、《千金方》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7、《外台秘要》
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
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
9、《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
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 (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
• 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 义。
• 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 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 1、治疗原则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中医助理内科证、法、方归纳(颜之推敲整理)----欢迎转载,须注明。

仅供学习交流,非经本人同意,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一、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哮证发发作期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缓解期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四、喘证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五、肺痈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六、心悸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七、胸痹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八、不寐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九、癫狂(一)癫证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二)狂证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2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十、痫证1风痰闭阻: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十一、胃痛1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2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3肝气犯胃: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4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5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亏耗: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十二、呕吐1外邪犯胃:疏邪解表,化浊和中—藿香正气散2食滞内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中化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四七汤5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6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7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十三、腹痛1寒邪内阻: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泄热通腑,行气导滞—大承气汤3饮食积滞:消食导滞,理气止痛—枳实导滞丸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5瘀血内停: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汤6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十四、泄泻1寒湿内盛:散寒化湿—藿香正气散2湿热伤中:清热利湿—葛根芩连汤3食滞肠胃:消食导滞—保和丸4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5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参苓白术散6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十五、痢疾1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除积—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中燥湿,调气和血—不换金正气散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化湿—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5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6休息痢: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 十六、便秘1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秘:顺气导滞-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4虚秘(1)气虚秘:益气润肠-黄芪汤(2)血虚秘:养血润燥-润肠丸(3)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4)阳虚秘:温阳通便-济川煎-------------------------------------------------------------------------------------十七、胁痛1肝郁气滞: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肝胆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3瘀血阻络:祛瘀通络-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4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十八、黄疸(一)阳黄1热重于湿:清热通腑,利湿退黄-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4疫毒炽盛(急黄):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二)阴黄1寒湿阻遏: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十九、积聚(一)聚证1肝气郁结证:疏肝解郁,行气散结-逍遥散、木香顺气散2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二)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补益气血,活血化瘀-八珍汤合化积丸------------------------------------------------------------------------------------------二十、鼓胀1气滞湿阻: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水湿困脾: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水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瘀结水留: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5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6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二十一、头痛1风寒头痛:疏散风寒止痛-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和络-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4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钩藤饮5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6痰浊头痛: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半夏白术天麻汤7肾虚头痛:养阴补肾,填精生髓-大补元煎5.瘀血头痛:活血化瘀,通窍止痛-通窍活血汤-------------------------------------------------------------------------------------二十二、眩晕1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清火熄风-天麻钩藤饮2气血亏虚:补益气血,调养心脾-归脾汤3肾精不足:滋养肝肾,益精填髓-左归丸(阴虚:补肾滋阴-左归丸。

【推荐】中医护理知识点:中医内科病症概述

【推荐】中医护理知识点:中医内科病症概述

【推荐】中医护理知识点:中医内科病症概述中医内科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阐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学包含了古代所称的大方脉、杂病等内容,它继承了历代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医疗经验,同时又汲取了现代中医内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

中医内科疾病范围很广,可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

一般来说,外感病主要指《伤寒论》及《温病学》所说的伤寒、温病等热性病,它们主要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论治。

内伤病包括《金匮要略》与后世内科专著记述的脏腑经络病和气血津液疾病等,它们主要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病理指导辨证论治。

外感病与内伤病,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内伤病容易感受外邪,而外感病由邪气稽留或余邪未尽,迁延日久则可进一步造成内伤。

随着学科分化与发展,中医内科学已分为热病、脑病、肺病、心病、脾胃病、肝胆病、肾病、老年病、肿瘤病等。

一、外感病证:是指感受外邪,正邪相争,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一类病证。

是指在原有内科疾病基础上复感外邪所致的外感发热,以及伤寒、温病以外的常见外感病证,包括有:1)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2)外感发热: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持续不降,伴有恶寒、面赤、烦渴、脉数等;3)湿阻:主要表现为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4)痢疾:主要表现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等;5)疟疾:主要表现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征。

二、肺病证:是指在外感或内伤等因素影响下,造成肺脏功能失调和病理变化的一类病证。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故感受外邪,首先犯肺。

所以多以气机升降失常的证候为主,其常见的证候有肺气亏虚,阴津亏耗,寒邪犯肺,邪热乘肺,痰浊阻肺等。

包括:1)咳嗽: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2)哮病:主要表现是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3)喘证: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4)肺胀:临床表现为喘息气促,咳嗽,咯痰,胸部膨满,憋闷如塞,或唇甲紫绀,心悸浮肿等;5)肺痈: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表现;6)肺痨: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症为主要表现,有传染性;7)肺癌:以咳嗽、咯血、胸痛、发热、气急为主要表现的恶性疾病。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感冒是常见病,中医学将其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风寒束表、风热犯表、暑湿伤表、气虚感冒、阴虚感冒和阳虚感冒。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冒,中医有相应的药方,如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新加香薷饮、参苏饮、加减葳蕤汤和再造丸等。

咳嗽是常见症状,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湿蕴肺和痰热郁肺。

对应的药方有三拗汤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和清金化痰汤等。

哮证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寒哮、热哮、寒包热哮、风痰哮和虚哮。

对应的药方有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三子养亲汤和平喘固本汤等。

喘证是一种以呼吸急促、气短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医将其分为五种类型,分别是风寒壅肺、表寒肺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和肺气郁痹。

对应的药方有麻黄汤合华盖散、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和五磨饮子等。

肺痨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中医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初期、成痈期、溃脓期和恢复期。

对应的药方有银翘散、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味桔梗汤和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等。

中医内科学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有相应的药方,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和治疗疾病。

2.肺火过盛:应滋阴降火,可使用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需要益气养阴,可以使用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

4.阴阳虚损:应该滋阴补阳,可以使用补天大造丸。

7.肺胀:应使用苏子降气汤和三子养亲汤来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痰热郁肺可以使用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痰蒙神窍需要涤痰、开窍、息风,可以使用涤痰汤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肺肾气虚需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可以使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

阳虚水泛需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可以使用真武汤合五苓散。

8.心悸:治疗大法是养血安神。

心虚胆怯需要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以使用安神定志丸。

中医内科病症表

中医内科病症表
5胃阴不足
益气养阴、和胃止呃
益胃汤
二十一、呃逆-理气和胃、降逆平呃、标本兼治
二十二、噎嗝-开郁理气,滋阴润燥;
由于食管干涩或食管狭窄而造成的以吞咽食物哽噎不顺,甚则食物不能下咽入胃,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痰气交阻
开郁、化痰、润燥
启膈散
2津亏热结
滋养津液、泻热散结
五汁安中饮
3瘀血内阻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亏耗
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沙参麦冬汤
三、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宿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发作期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清营汤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
茜根散
3气不摄血
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十四、痴呆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髓海不足
补肾益髓,填精养神
七福饮
2气血亏虚
益气养血,安神宁志
归脾汤
3痰浊蒙窍
健脾化浊,豁痰开窍
洗心汤
4瘀血内阻
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通窍活血汤
5心肝火旺
清热泻火,安神定志
黄连解毒汤
十五、厥证-醒神回厥
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经常不易入寐为特征的病症;
证型
治法
代表方药
1心脾两虚
补养心脾、以生气血
归脾汤
2阴虚火旺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

中医内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疾病及其治疗。

中医内科包括感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本文将对中医内科的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进行总结。

一、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中医内科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养生防病两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将感染性疾病分为湿热证、风热证、寒热证、瘀火证等不同证型。

对于湿热证,可以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如黄连、黄柏、茵陈等;对于风热证,可以使用祛风解表的药物,如薄荷、连翘、银花等;对于寒热证,可以使用温里散寒的药物,如干姜、肉桂、附子等;对于瘀火证,可以使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如红花、川芎、桃仁等。

总之,辨证施治是中医内科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核心。

2. 养生防病中医认为,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等方式,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例如,多食用一些具有抗菌作用的食物,如蒜、姜、枸杞等;注意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清新;保持愉快的情绪,避免情绪波动太大等。

二、内分泌疾病内分泌疾病是由于内分泌腺功能异常引起的一类疾病,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等。

中医内科对于内分泌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调理气血、益肾固元、祛湿燥热等方面。

1. 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气血失调是导致内分泌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调理气血是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方法。

可以通过药物、针灸、气功等方式来调理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益肾固元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弱易导致内分泌腺功能异常。

因此,益肾固元是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方法。

可以选择一些补肾益精的药物,如当归、枸杞子、肉桂等,来治疗内分泌疾病。

3. 祛湿燥热中医认为,湿热燥热是内分泌疾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因此,祛湿燥热是中医治疗内分泌疾病的重要手段。

可以选择一些祛湿燥热的药物,如黄连、苦参、黄芩等,来治疗内分泌疾病。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广泛的疾病类型。

在中医内科学中,疾病通常以特定的名称来描述,这些名称通常包含了疾病的特征和病理表现。

下面是一些常见病名的名解,介绍了其含义和相关特点。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流鼻涕、咳嗽、喉咙痛和发热等。

中医认为感冒是由外邪入侵,导致人体气血不畅所致。

2. 肺炎: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部感染。

中医认为肺炎是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脏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血压长期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认为高血压是由于肝火上炎或肾阴虚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心悸和失眠等。

4. 冠心病: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中医认为冠心病是因为心火内盛、痰浊阻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短和心律不齐等。

5.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浓度持续升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由于脾气虚弱或肾阳虚损所引起,主要症状包括多尿、口干、口渴和体重减轻等。

6. 胃溃疡:胃溃疡是一种胃黏膜损害的疾病,通常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引起。

中医认为胃溃疡是由于肝郁脾虚、痰湿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腹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呕吐等。

7. 肺结核: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呼吸系统。

中医认为肺结核是由于外邪侵袭、肺气壅滞所致,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咳痰、乏力和体重下降等。

8. 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种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化不良是由于脾胃气虚或湿邪阻滞所致。

以上仅是中医内科学中部分疾病的病名解释,每一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都有所不同。

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调理阴阳平衡,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和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

与西医药物治疗不同,中医常采用草药、针灸、推拿等方法来治疗疾病。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之一:阴虚火旺型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之一:阴虚火旺型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摘要中医内科疾病是指中医学中研究和治疗内脏器官疾病的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的分型方法和治疗方法,旨在增进人们对中医内科疾病的认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治疗方法引言中医内科疾病主要研究与治疗人体五脏和六腑之间相关的疾病,如肝胆疾病、脾胃病、心脏病、肾脏病等。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注重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实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标。

一、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1.1外感病与内伤病根据疾病的发病原因,可将中医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侵袭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湿疹等。

内伤病则是指因内因外合,或由外邪内入所引起的疾病,如胃炎、肝炎、肾炎等。

1.2表里病与实虚病根据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特点,可将中医内科疾病分为表里病和实虚病两类。

表病多是邪气未入深层而停留在表浅部位引起的,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如感冒、风寒感冒等。

里病则是邪气入侵内脏或内脏虚损引起的疾病,如脾胃虚弱、心脏病等。

实病是指邪气病位明显,致病较重;虚病则是指正气亏损,病情相对较轻。

1.3寒热病与湿邪病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将中医内科疾病分为寒热病和湿邪病两类。

寒病主要是由于寒邪入侵,阻滞气血运行而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等。

热病则是由于热盛引起的疾病,如高热、中暑等。

湿邪病主要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阻滞气血运行而引起的疾病,如湿疹、湿热腹泻等。

二、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2.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理论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动,来治疗疾病。

汤剂是最常见的中药剂型之一,一般是指煎煮后的药物汤液。

中药汤剂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调配,具有温通、祛寒、清热、利湿等功效。

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将药物煮煎成药液后饮用。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型与治疗方法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型与治疗方法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型与治疗方法摘要中医内科疾病是指中医学中研究和治疗内脏器官疾病的一门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治疗经验。

本文主要介绍了常见的中医内科疾病的分型方法和治疗方法,旨在增进人们对中医内科疾病的认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中医内科、疾病分类、治疗方法引言中医内科疾病主要研究与治疗人体五脏和六腑之间相关的疾病,如肝胆疾病、脾胃病、心脏病、肾脏病等。

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立足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注重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以实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标。

一、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方法1.1外感病与内伤病根据疾病的发病原因,可将中医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类。

外感病是指由外界的六淫邪气(风、寒、暑、湿、燥、火)侵袭引起的疾病,如感冒、流感、湿疹等。

内伤病则是指因内因外合,或由外邪内入所引起的疾病,如胃炎、肝炎、肾炎等。

1.2表里病与实虚病根据疾病的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特点,可将中医内科疾病分为表里病和实虚病两类。

表病多是邪气未入深层而停留在表浅部位引起的,常伴有发热、恶寒、头痛等症状,如感冒、风寒感冒等。

里病则是邪气入侵内脏或内脏虚损引起的疾病,如脾胃虚弱、心脏病等。

实病是指邪气病位明显,致病较重;虚病则是指正气亏损,病情相对较轻。

1.3寒热病与湿邪病根据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将中医内科疾病分为寒热病和湿邪病两类。

寒病主要是由于寒邪入侵,阻滞气血运行而引起的疾病,如感冒、关节炎等。

热病则是由于热盛引起的疾病,如高热、中暑等。

湿邪病主要是由于湿邪侵袭人体,阻滞气血运行而引起的疾病,如湿疹、湿热腹泻等。

二、常见中医内科疾病的治疗方法2.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中医内科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药理论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流动,来治疗疾病。

汤剂是最常见的中药剂型之一,一般是指煎煮后的药物汤液。

中药汤剂可根据不同的病情和症状进行调配,具有温通、祛寒、清热、利湿等功效。

患者可根据医生的建议,将药物煮煎成药液后饮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

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一)百病从虚而入。

(二)百病由气而生。

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

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

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

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

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

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

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

血虚容易患病。

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

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

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

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

中医所讲的阴,是指人体的精液,血液,养料等有用物质,这些东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

这些物质就相当于机器的机油,一个机器有了机油,就能开响发动机。

然后发动机就发热,产生动力,为人类造福生产。

人有了血液,津液,养料就会有温度,就有生命。

人就能工作,劳动。

这些都是阴的气化功能。

人体没有阴的内在基础,也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

不光是人离不开阴的滋养,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都是这样,没阴就不能存活。

所谓中医理论中讲到阴平阳和,阴平阳秘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

阴虚,就是人体的血液、津液、营养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则必然会出现阴虚生内热,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

病人便出现一系列发热上火,引发多出炎症的发生。

4)阳虚阳是热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阳刚之气,阳刚之躯,阳是人体外在的表现。

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劲头十足,这些都是阳的作用。

阳的生存是以阴做内在基础的,没有阴做内部给养,阳的外在形象就无法存在,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当一个人出现阳虚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虚生寒。

也就是说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

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肢体浮肿,畏寒冷痛,肠寒腹痛,肠鸣泄泻,宫寒不孕,宫寒小腹痛,痛经,心率过缓,血压下降,阳痿早泄,甚至还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阳危症。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非常科学的论断,阴阳学说不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

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学说还能应用于说明宇宙间的任何问题,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2)百病由气而生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

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

人体的虚证仪器也无法查出。

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

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

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

反之,人的心情就差。

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

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

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

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理都与气有关。

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与气息息相关。

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血瘀成瘤。

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发病率极高。

中医内科病的5个特点: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关联性,季节性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

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

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关,如春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1、普遍性:普遍性指许多人患同一种病,而这一类的病患为数众多,并层出不穷。

老少皆有。

例如: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胃炎——咽炎等;肾阳虚——脾阳虚——胃寒——脾虚泄泻(肠鸣痛)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非常多见,存在着普遍性2、规律性:相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其病理也大致相同,病人反映出来的外在现象也基本相似,这就是疾病的规律性。

如阴虚火旺反应出来大都是火盛,怕热,多汗等体征。

阳虚寒大的病人多出现怕冷畏寒,四肢不温。

肝气不和型的都出现胃胀,心胸胀满,急躁易怒。

3、多发性:多发性是指一个疾病能导致多种症候的发生,例如4、关联性:关联性是指人体患病有着相互牵连的因果关系。

一个器官的发病,紧接着又能引起另一个器官的发病,从而引起多个器官的发病,这就是疾病的关联性。

5、季节性: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

如夏季来看病的多以热病上火为多,病人以炎症大为主要特征。

冬季的病人寒症比较常见,春季以风湿,风寒温热为主,秋季以燥病伤阴为多。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1、阴虚火旺型;2、阳虚生寒型;3、阴阳两虚型;4、肝气不和型(一)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的病人最常见,发病极高,人数众多。

以中老年人患病为主,青少年患这种类型的病也较为多见,具有普遍性。

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生火,这些病名是中医理论上常讲的病名。

阴虚则热,就是阴虚了病人就会表现出热的症候,热就是火,火大就生炎症。

中医讲火,西医讲炎症,都是同一个发病机理。

但就具体来讲,火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真火,一种是虚火。

两种火的说法是截然不同,两种火的性质也不一样。

真火-----真火是指病人出现高烧,神志不清,长疮,长疔。

如皮下组织炎,蜂窝组织炎,关节部位红肿发炎,肺痈,肠痈,淋巴结肿大,脑膜炎,各种急性炎症等的发病机理都是真火,是细菌导致的,还有流行感冒,病毒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烧也是真火。

这些病用西药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都效果好、见效快,比中医的清热药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快得多。

对于以上出现的这些病症,西医疗法最佳。

虚火-----甲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不眠,血象不高的发烧病人;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糜烂,红斑渗出性胃炎,胃充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膀胱炎,尿道炎,妇科炎症以及慢性咽炎食管炎等都是由虚火形成的。

其发病机理不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而是由阴虚火旺而形成的。

这些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中医滋阴降火的方法,治愈率才高。

很多阴虚火旺而引发体内多出炎症的病人常年吃西药,抗生素治疗,花费不少金钱,病还是没治好,甚至有的越来越严重。

或是有点效果,却易于反复。

阴虚火旺这类病型的发病机理:平常好吃辛辣,失血过多,熬夜过多,好生气急躁,手术过多,刮宫引产过多,过度疲劳,性生活过度,久病体虚,出汗过多,营养不良等原因多引起。

致使体内血液津液丧失过多,导致阴虚。

阴虚则阳偏盛,出现一系列火旺的症候。

对于这类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滋阴降火,滋阴潜阳。

阴虚,通常以肾阴虚为主。

肾藏精,肾生精,肾藏真阴。

肾主水,五脏都离不开水养,这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生存。

肾阴一虚,五脏失养。

肾阴不虚,五脏充养。

“阴平阳和,阴平阳秘”。

阴虚必生火。

肝属阳刚器官,本性属木,木能生火。

肾阴一虚,肝木失去给养,肝火失去节制,便出现火旺,随即胆囊发炎。

木能克土,脾胃属土,便可导致胃火大引发胃炎。

十人九胃,目前人群中得胃病的人数众多,西医光治胃,不知道胃炎是由肝火引起,肝火是本质。

胃炎是标,治标不治本,久治不愈。

有的人胃病喝了几年西药,甚至十几年,花了很多钱,也没能治好。

根据中医治本的原理,滋阴降火,则胃病很快能治愈。

本人每天接触的胃病患者极多,用中医治胃病,疗效快时间短,花钱少,深受广大患者的称赞和好评。

以上讲的只是举例说明。

由阴虚火旺导致其他病症则更多,如下图。

由阴虚火旺引起多种病的治疗原则:本人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对内科病的治疗方法,虽然用的都是古代医家的方剂,但发现光靠单方或者复方治疗内科病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些复杂的症候群如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久治不愈症等,必须采取多方治病,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方法:滋阴降火为原则肾阴虚:六味地黄汤是肾阴虚的基础方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