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合集下载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话剧方面,由于艺术形式本身反 映现实、阐发革命政治观念的特 殊优势,使它自然成为备受重视 的文化工具。 新兴的歌剧,艺术上探索着民族 化的道路,思想情感则高度革命 化。《红霞》《洪湖赤卫队》《 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 是最具影响的歌剧作品。

总之,戏剧整体上成为与形势 、政策紧密配合的一种文化实 践方式。配合很大程度上限制 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与表现。 如曹禺新中国成立初写的《明 朗的天》艺术上并不成功。

但是,对于戏剧这种综合性艺 术舞台艺术来说,由于它的“ 写剧—演剧—观剧”的三度创 造所决定,观念的现实转化需 要经过更多的环节,在较为复 杂的流动行的对象化过程中, 观念就会被冲淡。观念规训和 艺术想象之间就会产生距离。
二、独幕剧与“第四种剧 本”

1、独幕剧。 独幕剧在50年代曾是当代话剧 领域最为活跃的艺术。形式轻 快灵活,易于掌握,便与推广 ,特别适合配合和展开宣传教 育工作。

对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禁区的 突破,大胆的干预生活,揭露 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如剧本五幕剧《同甘共苦》 (岳野)、四幕剧《布谷鸟又 叫了》(杨履方)、四幕剧《 洞箫横吹》(海默)等。

这些作品风格清新,书写人 情、人性,张扬人道主义精 神,突破了“工人剧本”“ 农民剧本”“部队剧本”充 斥剧坛的状况,因此被称为 “第四种剧本”。


剧本包含了两个戏核:女诗人蔡 文姬和政治家曹操。 在蔡文姬身上,聚合了母亲与女 性的情的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及 读书人怀抱天下的气与义,但这 种聚合不是符号化的叠加,而是 渗透着生命的爱与哀,痛与重, 不忍与不能。
艺术成就
1、经典反案之作 2、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蔡文姬。 3、充满了浪漫的主情主义。郭沫若说 :“蔡文姬就是我!”该剧承袭了其历 史剧一贯的艺术风格——浪漫的主情 主义。全剧诗情洋溢,无处不渗透着 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当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五章十七年的散文第五章十七年的散文马铁丁:陈笑雨的笔名“司马龙”,张铁夫的本名,郭小川的笔名“丁云”中各取一字合成。

后来为陈笑雨一人专用。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桥梁专家罗立正,保守顽固,居功自傲,在抗洪关键时刻延误抢救时机,造成损失,但免予处分;青年工程师曾刚因坚持原则和锐意改革而被挤出了桥梁工作队。

《本报内部消息》,陈立栋,“传令兵”式的官僚主义者,但善于揣摩上级意图,博得了好名声。

两篇受到了苏联作家奥维奇金“批评特写”的直接影响,采用了小说典型化的写法,深刻反映了人民内部的复杂矛盾,批判了官僚主义及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现象,同时也揭示了体制内存在的严重弊端。

郁风《浩伯伯——三十年的医生》,揭示农村缺少医药,生存窘境依旧。

关于人性与人情问题的文艺短论:1957年1月,巴人在《新港》发表《论人情》,共和国以来呼唤人性的滥觞之作。

1957年6月7日,《文汇报》,徐懋庸《过了时的纪念》1957年7月,《新港》发表王淑明的《论人性与人情》钱谷融《文艺月刊》,《论“文学是人学”》,从文学的对象、题目、目的、人道主义精神、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典型本质论的错误等方面,全面论述了“文学是人学”的合理性。

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最著名的是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还有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周勃的《论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钟惦棐的《电影的锣鼓》1961年,《文艺报》第3期发表《题材问题》,指出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百花齐放,必须广开文路,提倡题材的多样化,破除题材上的清规戒律。

文艺八条:中宣部、文化部根据周恩来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文艺八条”,其中第一条就是进一步贯彻执行双百方针,以纠正“左”的文艺思潮。

有人将1961年定为“散文年”。

邓拓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设《燕山夜话》专栏,《三家村札记》:邓拓与吴晗、廖沫沙合用“吴南星”的笔名在北京市委理论刊物《前线》杂志开设《三家村札记》专栏。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5)散文

第三节
刘白羽的散文
刘白羽是一位部队作 家 , 在当代文学史上 以散文著称。 以散文著称。 他是北京人, 他是北京人,生于一 九一六年, 九一六年,从三十年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代起就开始文学创作, 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和 通讯报告, 通讯报告,引起过文 艺界的注目。 艺界的注目。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刘白羽散文分为两个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5)
主讲人: 主讲人:杨迎平
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第一节 十七年散文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散文大致可以分为前后 两个时期, 年至1956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两个时期,1949年至 年至 年为散文创作的第一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 个时期。这个时期通讯报告空前发展,其主题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二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个时期是1957年至 年至1966年,是当代文 第二个时期是 年至 年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学史上散文创作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以杨朔、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 秦牧和刘白羽为代表的一批散文作家,以他们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的创作实践打破了沉闷的空气。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比较刘白羽、杨朔和秦牧的散文特点:
(1)新奇的故事、精粹的引文、有趣 的知识。 的知识。 (2)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优美如诗、热烈似火、广阔像海。 (3)清丽如水粉、浓艳如油彩和多彩多姿 )清丽如水粉、 的风俗画。 的风俗画。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 情意绵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 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 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 刘白羽:战士,雄浑、鲜明、飘逸、刚健、气势 磅礴。 磅礴。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第五章十七年戏剧
1、有浓郁的北京市井生活气息,作品不太追 求情节,都是由平凡的日常生活构成,设 计了一个北京最低档的四合院,四户人家 的日常生活,人物的一言一行都有浓重的 北京味。
2、人物性格刻画得饱满,人物各有自己的性 格、模样、生活、思想,且与龙须沟有密 切联系,没有精彩的故事情节靠人物支撑 作品。
《茶馆》
《茶馆》
《霓虹灯下的哨兵》
十七年戏剧的经典作品,1963年发表 军事题材作品,描写大部队在城市中的生活
(南京路八连) 两条线索:虚写连队中暗藏国民党特务试图
腐蚀连队 实写战士进城后的思想斗争
矛盾冲突:资产阶级思想与革命传统的斗争 作家立场:以乡村文化抵制城市文化
1962-1963:社会主义教育剧
《年轻的一代》(陈耘) 1963年由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艺术团 首演,罗森、陈耘导演。青年萧继 业身体有伤仍不畏艰苦,扎根边疆; 而烈士子弟林育生却贪图安逸,装 病回到上海,后来改正错误。
每逢下雨,不但街道整个变成泥塘,而且臭水沟的水就滚出槽 来,带着粪便和大尾巴蛆,流进居民比街道还低的院内、屋里, 淹湿了一切的东西,遇到六月下连阴雨的时候,臭水甚至带着死 猫、死狗、死孩子冲到土炕上面,大蛆在满屋里蠕动着,人仿佛 是其中的一个蛆虫,也凄惨地蠕动着。” (《龙须沟》)Fra bibliotek《龙须沟》
艺术特点:
第四种剧本创作
“第四种剧本” 就是忠于生活、诚于写实、真正写
人的剧本,是“公式化”、“概念 化”的工、农、兵剧本之外按照生 活的本来面目描写工、农、兵的剧 本,是恢复现实主义的革命精神的 剧本。
常四爷 您喝这个!(然后,往后院看了看)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
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凑过去) 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不肯示弱) 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打量了二德子一番) 我说这位爷,您是局子里当差的吧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5第五章 十七年戏剧创作

第五章十七年的戏剧教学目标: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十七年戏剧创作的概况、了解老舍在新时期的戏剧作品和它们的价值、简单了解田汉和郭沫若在新时期的戏剧创作。

教学重点:老舍的戏剧创作。

教学难点:新时期戏剧创作的价值评判和社会动因。

学时数:3第一节十七年戏剧创作概述1、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一、关于十七年“戏剧”的文学史概念十七年时期的戏剧文学创作从总体上可以说是被“话剧”这一独特的形式所占领。

在文学史上讲述戏剧文学的内容基本上是话剧,而没有其他的剧种。

所以,如果从剧种的角度来看,本章的题目应该是十七年话剧创作。

二、十七年戏剧创作的分期问题。

同其他的三种文学样式一样,十七年的戏剧创作也因为受到特定的政治因素的制约而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高潮时间:建国到1956年背景:新中国刚刚成立,政治上的气氛相对宽松,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以及传统的革命热情为作家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创作激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话剧出现了第一个创作上的高潮时期。

体现:1.全国各地话剧团的纷纷成立。

各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话剧团。

2.1956年举行了第一次全国话剧观摩演出大会。

3.创作数量庞大。

这八年中,共发表的话剧剧本1000部左右。

(二)新历史剧时期时间:56年以后到六十年代初背景: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受到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影响,无视文学创作规律,强调写重大题材。

从而使当时的创作一度出现了粉饰生活、歪曲现实、公式化、概念化等问题。

(五边三结合的概念:边采访、边构思、边写作、边排演、边修改;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

)1957年到60年代初,话剧界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热潮,其代表作有郭沫若的《蔡文姬》,田汉的《关汉卿》、《文成公主》,曹禺等人共同创作的《胆剑篇》、朱祖贻等人共同创作的《甲午海战》等。

当daiwenxue 史074-5章

当daiwenxue 史074-5章
路军辗转于西北及华北各抗日战场,创作了 一批反映抗日战争、讴歌抗日英雄的报告文 学和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 随军记者,写了大量通讯特写及十多篇中短
篇小说。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解放后他奔赴朝鲜前线,创作了长篇小说 《三千里江山》和通讯报告集《鸭绿江南北》、 《万古青春》。1955年转入中国作家协会工 作。1956年,主要从事外交工作,奔走于亚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 夜走向黎明的吗?现在,船上的人都已酣睡,整个世界也都 在安眠,而驾驶室上露出一片宁静的灯光。想一想,掌握住 舵轮,透过闪闪电炬,从惊涛骇浪之中寻到一条破浪前进的 途径,这是多么豪迈的生活啊!我们的哲学是革命的哲学, 我们的诗歌是战斗的诗歌,正因为这样——我们的生活是最 美的生活。列宁有一句话说得好极了:“前进吧!——这多 么好啊!这才是生活啊!’’……“江津”号昂奋而深沉的鸣响汽 笛向前方航进。----刘白羽《长江三日》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 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 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对几个姑娘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 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 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 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老泰山姓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笑说:“山野之人, 值不得留名字。”竟不肯告诉我。----《雪浪花》
第四章 十七年散文作家及其创作模式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 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 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 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 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当然,我们的工农群众就是无 比可爱的;可是这里我想说的是他们的子弟,那些拿起枪来 献身革命斗争的工农子弟,那些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 装起来的战士们,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 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书堂站战斗、汉江南岸的那些日子、战士们的想法)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六、七章)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六、七章)
第五章 处于边缘的别样叙事: 其他小说创作
一、城市文学的代偿:工业题材小说
二、被政治摧折的艺术探索:干预生活的小说
一、城市文学的代偿:工业题材小说
1.工业题材小说的尴尬。
2.新中国工业题材小说概况
3.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
1、工业题材小说的尴尬
周恩来:“我们首先需要熟悉 工人。现在各方面的文艺工作 者一般地都不熟悉工人,所以 反映工人的作品还很少。我们 希望能有一批文艺工作者深入 工厂。自己不能到工厂去的, 也应该宣传这个号召,把它变 成一个运动,推动成千成万的 文艺工作者向这个方向走去。”
2.批判官僚主义:从特写到小说
“特写”
苏联作家奥维奇金的特写《区里的日常生活》等作品由于揭露 了苏联现实生活中的矛盾,特别是对官僚主义的揭露,对中国
作家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 1956) “以精确、简练的素描迅速及时地表现当前现实生活中的具体
事物的特写,往往可以成为直接干预生活的武器”。(以群)
《乘风破浪》:
《乘风破浪》是草明酝酿较为充分的一部力作,小说以一个钢 铁厂为枢纽,连接起市、省、中央、工业、农业等方方面面的 社会生活,在一个全景性的画幅上表现了现代大工业建设在社 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作用和影响。 炼钢厂厂长宋紫峰的形象塑造上。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 个具有现代气质的企业家形象。
林震
刘世吾 :“圆形人物”
3.爱的权力:在革命和爱情之间
爱情婚姻题材
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见面就谈发明创造式的爱情;扭扭 捏捏,一笑就走式的爱情;‘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爱我不?’ 式的爱情;由于工作需要而屡误佳期式的爱情;三过家门而不 入式的爱情„„”。(黄秋耘)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五章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第五章
第五章 十七年的散文
一、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 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 设。。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 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 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 建闽侯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 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 “三家村”被打成“反党集团”,成为文化大 革命的最早牺牲品。5月18日,邓拓含冤自尽, 成了“四人帮”大兴文字狱的第一个牺牲者。 他的杂文重史识、史论,抓住现实,旁征博引, 含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婉,可谓雅俗共赏。 表现了捍卫真理, 刚正不阿的精神。
• 吴晗(1909——1969),浙江义乌吴店苦竹塘人 1909年8月21日出生,原名吴春晗,字辰伯。 历史学家、革命者、民盟领导人。任北京市 副市长(1949年11月至“文化大革命”前)期间, 为首都文教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晗被揪斗、毒打, 并被“四人帮”投入监狱,1969年10月10日 被迫害致死。他的文章史料详实,阐述严密, 大多弘扬民族传统找到美德,以促进新时代 的道德建设
河南郑州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延安抗大。 1920年3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的一个贫苦 家庭。他长期生活在部队中的颇负盛名的 优秀作家。诗歌、报告文学、小说、散文、 杂文都及时反映现实生活,洋溢着饱满的 政治热情;并擅长把叙事、写景、议论、 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语言朴实优美,深 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二)吴伯箫(1906.3.13- • 他的散文不论是怀念延安生 活,还是倾述对社会主义的 1982.8.10)原名吴熙成,山 热爱,都宣扬了继承革命传 东莱芜人。 1925年考入北京 统,促人积极向上的主题。 师范大学英语系,同年开始 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是 文学创作,发表了处女作 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 《白天与黑夜》。 1931年大 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从 学毕业。 后任中国社会科学 平凡中引伸出深刻的内涵。 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著作 《烟尘集》、《北极星》等。 •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故事。 • 鲁彦周:《归来》 赵寻:《人约黄昏后》 • 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 孙芋:《妇女代表》 田心上:《妯娌之间》
3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二节 历史剧
• 曹禺:《胆剑篇》 郭沫若:《蔡文姬》《武则天》 • 田汉: 《关汉卿》 、《文成公主》 • 改编、创作了戏曲作品《白蛇传》、《西厢记》、《金鳞记》、《谢瑶环》
• 《蔡文姬》——为曹操翻案

以曹操迎文姬归汉为中心情节,在戏剧舞台上第一次塑造了曹操作为历史上的一位伟大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正面形象。从而一改曹操在人们心目中的“奸雄”形象,恢复
了这位在封建时代“对我们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确实是有过贡献的”,“了不起的历 史人物”的真实面目。
• 《武则天》——为武则天翻案
工业:魏连真《不是蝉》、杜印《在新事物面前》、夏衍《考验》 农业: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洞箫横吹》 “革命历史”:胡可《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陈其通《万水千 山》、黄悌《钢铁运输兵》
2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四种剧本 • 岳野:《同甘共苦》:这是一部描写老干部婚姻、爱情的话剧。 • 海默:《洞箫横吹》:描写了50年代末一个东北农村的变革故事。 •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作品描写了解放初期,农村姑娘童亚男的爱情
9
《茶馆》的主要内容 《茶馆》借北京城里一个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1898年初 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40年代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 夕)的变化,来表现19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揭示 “埋葬三个时代”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题。
7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茶馆》的艺术构思 • 在结构方面,它打破了常见的故事因果联系,不追求情节内在的起承

当代文学史第五讲 十七年散文创作

当代文学史第五讲 十七年散文创作
文学的“一体化”进程当 中,在“时代的抒情”大潮当中,这种 “个人的思考”是有限的、充满矛盾和 困惑的。在知识分子努力转变心态、角 色、写作姿态的过程中,保留并呈现这 种思考,是难能可贵的。
1,知识分子的心灵搏斗掠影:《红豆》 (在爱情与革命之间) 2,知识分子的思考与苦恼:《望星空》 (在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之间) 3,知识分子英雄形象的再现:《关汉卿》 (在持守人格与堕落屈服之间) 4,知识分子心声的曲折表露: 《陶渊明写〈挽歌〉》
秦牧:“寓理论于闲话趣谈之中”



1,文艺随笔:闲笔和畅想接纳了不少典故、 细节,平易近人的谈话风、亲切感 2,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 3,流于说教,冗杂拖沓
二、现实的讽喻与个人的思考


1,现实的讽喻:邓拓《燕山夜话》、吴南星 《三家村札记》(温和节制、曲折展开) 2,私人性话语:《傅雷家书》、《顾准日 记》、《无梦楼随笔》
刘白羽:散文是“战斗生活的号角”


1,以时代激情与信仰拥抱对象——“崇高” (大自然的雄伟景象与大我的战斗激情) 2,感情放纵,节制不够 《桂林山水歌》——《长江三日》:自然景物 的描写向时代精神的转化
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



1,立意:发现日常生活当中的“诗意”并转 化为时代主题——“人民性颂歌” 思考:“以小见大”是否可行?影响? 2,手法:主题意象化,象征比附 思考:散文与诗歌的“雕琢”有无差别? 3,结构:卒章显其志,欲扬先抑 思考:“物—人—理”的杨朔模式?
第五讲
十七年的散文创作
一、“散文三大家”及“杨朔模式”


(一)五六十年代散文的总体状况 1,以特写/报告文学为主——写实 2,主题:光明的赞歌(时代主调) (二)五六十年代散文“三大家”——杨朔、 秦牧、刘白羽——与时代主题同步,但审美视 野较为开阔,并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三)不足:雷同化倾向,艺术观念偏狭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第五讲,十七年时期的戏剧

戏中戏的手法是此剧结构上的鲜 明特色。剧中穿插了《窦娥冤》 的创作、排演,戏里戏外相映照 ,强化了剧作的思想表达与艺术 性。
剧中,田汉采用了“话剧加唱” 的手法,这是他开创的话剧创作 的新风气。
2、《蔡文姬》
郭沫若编剧、焦菊隐导演的《 蔡文姬》是体现剧诗与话剧民 族化的美学追求典型而成功的 作品之一。
吴祖光:“在这些独幕剧里,流露出 作者心地的天真,创作态度的赤诚, 以及他们的真情实感,很少有,‘职 业编剧’的味道,因而它们是很动人 的。”
2、第四种剧本。
1956年出现了当代话剧创作的第 一次高潮——“第四种剧本”。 主要体现在对“人性”、“人道 主义”禁区的突破,大胆描写人 的爱情、情操、道德和复杂内心 世界;
“第四种剧本”是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点的社会问题剧。
《同甘共苦》和《洞箫横吹》以 农业合作化为背景,前者通过一 位农民出身的领导干部的婚姻家 庭生活的聚散离合,探索伦理道 德与情感问题,后者大胆批判官 僚主义,揭露社会阴暗。
《布谷鸟又叫了》具有清新自 然的喜剧风格。童亚男是一个 富有青春活力、热爱生活、独 立自主、满怀理想农村新女性 ,她像布谷鸟一样自由欢唱、 不甘屈服,体现着新的思想观 念,焕发出自己青春的生命力 。
故事情节: 朱小兰被斩、二妞被抢走 关汉卿预写小兰之冤 给阿合马母亲治病,救出二妞 熬夜写作《窦娥冤》 叶和脯劝说不要写 演出成功,禁演 下狱 王著刺杀阿合马,关朱狱中绝别 狱外营救 关汉卿鼓舞狱友(反抗) 和礼霍孙与万名册 卢沟桥送别
主题:“为民请命”。
田汉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采用 “六经注我”的办法,塑造了自己 心目中的关汉卿形象:不是风流才 子、杂剧班头,而是以为刚正不阿 、为民请命、具有浩然正气的艺术 家。这个主题又是以对关汉卿响当 当的铜豌豆精神的描写来体现的。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五章 十七年的话剧

2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四种剧本 • 岳野:《同甘共苦》:这是一部描写老干部婚姻、爱情的话剧。 • 海默:《洞箫横吹》:描写了50年代末一个东北农村的变革故事。 • 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作品描写了解放初期,农村姑娘童亚男的爱情
故事。 • 鲁彦周:《归来》 赵寻:《人约黄昏后》 • 何求:《新局长到来之前》 孙芋:《妇女代表》 田心上:《妯娌之间》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 第一节 十七年话剧概述 • 建国初期:话剧创作高潮(关注现实生活的变动,表现工农兵的生活) • 1953-1957年:独幕剧繁荣、第四种剧本 •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历史剧繁荣 • 1963-文革时期:左倾思潮泛滥,话剧创作走向低谷
工业:魏连真《不是蝉》、杜印《在新事物面前》、夏衍《考验》 农业:安波《春风吹到诺敏河》、海默《洞箫横吹》 “革命历史”:胡可《战斗里成长》、《战线南移》、陈其通《万水千 山》、黄悌《钢铁运输兵》
9
转合,而是再用横断面的办法,扩大社会观察面,用众多的人物和事 件反映复杂的社会和人生。三幕戏就是三个横断面,写了三个时代, 贯穿了50年的历史。 • 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图卷戏”或“三组风俗画”。(李健吾)
8
十七年的话剧
绪论
《茶馆》的人物和语言 王利发:顺民哲学的实践者; 常四爷:“旗人”; 秦仲义:深受“维新”思想影响的民族资本家;
• “将碧血、写忠烈,作厉鬼、除逆贼,这血儿啊,化作黄河扬子浪千叠,常与英雄共 魂魄……”
• “俺与你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待来年遍地杜鹃花,看风前汉卿四姐 双飞蝶。相永好,不轻的一代》、《霓虹灯下的哨兵》、《千万
不要忘记》(《祝你健康》)、《南海长城》、《龙江颂》、《年轻的心》等。

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时期的话剧

当代文学史:+十七年时期的话剧

3、“十七年”戏剧的创作情况 、 十七年”
4、“第四种剧本” 、 第四种剧本”
(1)什么是“第四种剧本” )什么是“第四种剧本” 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鼓励了作家的探索。在戏剧观念 上,对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持反对态度的。主张写真实, 敢于揭示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表现人民内部矛盾。在题材选 取上,主张打破框框,扩展视野,除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外, 也应当写知识分子,写工农兵的家庭生活、感情生活和个人 生活。 1957年,黎弘(刘川)在《南京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们的话剧舞台上只有工、农、 兵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 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和敌军的军事 斗争。除此之外,再找不出第四种剧本了。这话说得虽有些 刻薄,却也道出了公式概念统治舞台时期的一定情况。” 作者认为,《布谷鸟又叫了》突破了当时剧坛的公式化和概念 化模式,具有独特之处,是区别于工农兵剧本之外的“第四 种剧本”。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十七年戏剧概述
1、“十七年”戏剧的“国家”属性 、 十七年”戏剧的“国家” (1)从戏剧创作的运作流程来看,戏剧被纳入国家监控权 限内,予以制度化管理,戏剧成为接受政府指令性计划的 “国家的戏剧”。即,服务于国家,由政府监管。 (2)从戏剧的功能来看,戏剧承担了国家建设的职能,尤 其是写国家政策的任务。 (3)从戏剧家的创作身份来看,戏剧家既非职业创作,也 非专业创作,而是一种职务创作。创作者成为国家机构的成 员。 (4)从戏剧家的创作姿态来看,戏剧家放弃个人写作立场, 认同国家写作立场;写作在国家的公共空间中进行,写作成 为一种国家化创作。 (5)从戏剧的想象和虚构来看,民族国家的形象始终是戏 剧建构的中心,戏剧关注的是国家以及国民的“国”性,而 非单纯的个体。

3.十七年散文戏剧

3.十七年散文戏剧






杨朔体:艺术特色 1.“以诗为文”:寻找诗的意境,营造诗的结构,锤炼诗的 语言。 杨朔的散文写作有着深厚的古典诗歌的底蕴,他曾经承认 热爱古典诗歌,而且深受古诗的影响,在他的散文中表现 为对诗情画意的刻意追求。如《荔枝蜜》《雪浪花》《泰 山极顶》《茶花赋》等都洋溢着浓郁的诗意。 2.杨朔体: “开头设悬念,卒章显其志”与“画龙点睛术” 《茶花赋》:古典的诗情画意,在结构上能够首位呼应,以 大部分篇幅设置悬念,尾文才点出主题,即“茶花”是祖 国的象征,作者对茶花的赞美其实是在歌颂祖国。 3.艺术表征:三美 托物寄情,物我交融的意境美;虚实相间,峰回路转的结 构美;筛字炼句,绘影传神的语言美。


三.田汉、曹禺、郭沫若的历史剧 田汉的《关汉卿》是在史料甚少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作者 的创造力写成的。傲骨和忠贞是剧作的着眼点,也是剧中 主人公的性格核心。剧作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即 以关汉卿写《窦娥冤》以及围绕演出而展开的斗争为主线, 凸现关汉卿鲜明的个性。作者并未将关汉卿作为“完人” 来写,他也曾胆小怕事,敢怒不敢言。可是,在“蒸、煮、 捶、炒”中,他逐渐成熟且留下不朽名篇。作者以“铜豌 豆”的吟唱形容关汉卿的性格,具有象征意味。贯穿全剧 的关汉卿与朱帘秀的爱情,既是全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 是对一位杰出女性的讴歌。“蝶双飞”一词增添了全剧的 美色,也是作者诗歌创作中的精心之作。

二、秦牧的理性模式 秦牧(1919-1992),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 在新加坡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1932年回国。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抗日胜利后, 在香港写作,解放后一直在广州工作。出版的主 要著作有《秦牧杂文》、中篇小说《黄金海岸》、 《贝壳集》、《花城》、散文集《星下集》、 《湖汐和船》、《长河浪花集》、(合《花城》和 《潮汐和船》两集若干篇而成。)、文艺随笔集 《艺海拾贝》等。主要名篇有:《古战场纯晓》、 《社稷坛抒情》《花城》《土地》等。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

中国当代文学教案 第五讲 十七年的戏剧、散文

一、十七年戏剧概述
1958-1962年间,出现了历史剧创作的高 潮。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田汉 的《关汉卿》《文成公主》,老舍的《神拳》, 曹禺的《胆剑篇》等。
其主要内容:一是为历史人物翻案;二是 以发掘历史精神鼓舞今人;三是总结历史经验 以警后人;四是歌颂历史人物。
1962年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教育剧”的 繁盛。图解阶级斗争的如《夺印》,为错误思 想张目的如《千万不要忘记》《年轻的一代》。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二.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 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怪异的事件。 三.《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个 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 王利发形象
三、田汉与《关汉卿》
田汉(1898-1968),湖南长沙人,著名戏剧家。 1916年随舅父留学日本,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现代 时 期 的 作 品 有 话 剧 《 咖 啡 店 的 一 夜 》《 获 虎 之 夜 》 《苏州夜话》《名优之死》《顾正红之死》《回春之 曲》等。与聂耳、冼星海合作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新中国的国歌。与夏衍、阳翰 笙等参加艺华影片公司,编写拍摄了许多电影。
情节结构倾向于戏曲,具有传奇色彩; 歌唱、说白与表演并重; 音乐大多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形式; 内容和英雄形象为人民所熟知,便于流传。 弊端是把“戏曲化”成为了歌剧的唯一道路。
二、老舍的话剧《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创 作于1957年,一直到1979年,人们才认识 到它的价值。1980年,《茶馆》应邀到西 欧演出,被西欧戏剧界人士誉为“远东戏 剧的奇迹”,西德曼海姆民族剧院为《茶 馆 》 的 演 出 升 起 了 五 星 红 旗 ;1983 年 , 《茶馆》在美国演出,被美国人誉为中国 的《推销员之死》(美国剧作家阿瑟·密 勒的名作),轰动了美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家村札记》:《前线》杂志专栏 (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
❖《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专栏(马 南邨——邓拓)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第二次崛起
❖ 杨朔:《茶花赋》、《樱花雨》、 《雪浪花》
❖ 刘白羽:《长江三日》、《红玛 瑙》、《樱花漫记》
❖ 秦牧:《花城》、《古战场春晓》 ❖ 吴伯萧:《记一辆纺车》、《菜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主要作品
❖《秦牧杂文》(1947)
❖《星下集》、《贝壳集》、 《花城》、《潮汐和船》、 《艺海拾贝》(50、60年代)
❖《长街灯语》、《花蜜与蜂
刺》、《晴窗晨笔》等(80年
代)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知识小品型散文
❖ 知识性 ❖ 哲理性 ❖ 趣味性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古战场春晓》 ❖《土地》 ❖《潮汐和船》 ❖《花城》 ❖《社稷坛抒情》
❖ 革命的哲理和革命的人生哲学 ❖ 情感空间广阔,气势宏伟 ❖ 语言色彩绚丽,注重夸饰形容
(色彩)和铺叙排比(气势) ❖ 总体风格:粗放、雄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日出》 ❖《长江三日》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散文的缺憾
❖ 主题重复与单调 ❖ 政治宣传式的思维模式 ❖ 语言放纵繁冗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艺术散文的第一次崛起
❖ 老舍《养花》 ❖ 杨朔《香山红叶》 ❖ 秦牧《社稷坛抒情》 ❖ 魏巍《我的老师》 ❖ 丰子恺《庐山真面》 ❖ 姚雪垠《惠泉吃茶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 马铁丁:《思想杂谈》 ❖ 巴人:《况钟的笔》 ❖ 任晦:《废名论存疑》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长短录》:《人民日报》专栏(夏衍、 唐弢、吴晗、孟超、廖沫沙)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 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 从1956年开始,以《香山红叶》为 标志,走向诗化型散文文体的写作 道路。先后出版了《亚洲日出》 (1957)、《海市》(1960)、《东风 第一枝》(1961)、《生命泉》 (1964)等散文集。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北京晚报》:“燕山夜话”专 栏 (邓拓《燕山夜话》)
❖《前线》杂志:“三家村札记” (吴南星《三家村札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杨朔(1913-1968)
原名杨毓瑨,山东省蓬莱县人。 1937年去延安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 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转入晋察冀野 战军,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从1938 年开始,杨朔陆续发表了一些通讯特写、 小说和散文。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 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1953)。
第五章 十七年时期的散文和话剧
十七年散文概述 ❖散文概念 ❖十七年散文发展线索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概念
❖狭义: 抒情性散文,或称艺术散 文
❖广义:除了抒情性散文之外,还包 括叙事性散文如通讯、报告文学、 特写、回忆录、人物传记,以及杂 文、杂感等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十七年时期散文发展线索
❖ 五十年代初期到50年代中期:纪 实性散文兴盛、 艺术散文开始出 现、杂文衰弱
❖五十年代中后期到文革前:艺术散 文繁荣,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长 足发展,杂文重新活跃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纪实散文:文艺通讯、报告文学
❖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依依惜别的深情》
❖ 穆青:《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 禄》
❖ 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 刘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在桥梁工地上》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园小记》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Fra bibliotek革命回忆录、史传文学
❖ 丛书:《烈火燎原》、《红旗飘飘》 ❖ 罗广斌等:《在烈火中永生》 ❖ 杨植霖等:《王若飞在狱中》 ❖ 陶承:《我的一家》 ❖ 陈昌奉:《跟随毛主席长征》 ❖ 缪敏:《方志敏战斗的一生》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杂文
❖《人民日报》副刊:“长短录” 专栏 ,由吴晗、廖沫沙、孟超等 人撰稿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 散文集:《红玛瑙集》、《秋窗偶 记》、《冬日草》和《平明小札》、 《刘白羽散文选》
❖ 新时期: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 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 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 说《风风雨雨太平洋》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政治抒情型散文
其他散文作家
❖ 冰心: 《小桔灯》、《拾穗 小札》、《三寄小读者》
❖ 吴伯箫:《羽书》、《潞安风 物》、《出发点》、《北极 星》、《忘年》和《吴伯箫散 文选》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十七年话剧概述
❖ 建国初期:话剧创作高潮(关注现实生 活的变动,表现工农兵的生活)
❖ 1953-1957年:独幕剧繁荣、第四种剧 本
❖ 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历史剧繁荣 ❖ 1963-文革时期:左倾思潮泛滥,话剧
识”的隐蔽 ,一定程度上回 避了散文的求真品格,导致作 品中虚假和做作现象的产生 。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秦牧(1919-1992)
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1919年8 月19日生于香港。童年和少年时代在新 加坡侨居。13岁回国后,先后在澄海、 汕头、香港等地就学。抗日战争时期,辗 转在广州、桂林、重庆等地,担任演员、 战地工作队员,教师、编辑等。1938年 开始在广州报刊上发表作品。《秦牧杂 文》,这是他的第一本集子。
诗化散文
❖ 选材: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动 人的诗意
❖ 文体:寻求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 ❖ 结构:布局谋篇讲求起承转合、
精心剪裁 ❖ 语言:精心锤炼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散文名篇
❖ 《荔枝蜜》 ❖ 《雪浪花》 ❖ 《茶花赋》 ❖ 《海市》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杨朔散文的文学史地位与评价
❖ 固定的写作模式 ❖ “自我”的淡化,“主体意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秦牧散文的当代评价
散文题材广泛、知识丰富、 谈古论今、旁征博引,显示出 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也有 评论家指出其散文有“掉书袋” 的弊病。
文学院当代文学课程
刘白羽
1916年9月生,北京人。中共党员。 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 《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 出版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 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 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 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 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 照耀着沈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