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加强,中
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已经开始交叉融合,然而传统的文化差异仍然存在。


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大都有一定的共性,但又各有不同,其主要差异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西方文化
源于古希腊、罗马和基督文明,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极大地影响了西方
文明,而中国文化则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以传统的家庭为中心的思想
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其次,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反映在语言方面。

文字和汉字是西方文化和
中国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中文是汉字复杂的表意系统,而西文则是简单
连贯的表意文字,这两种文字的差异带来了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的
困难。

此外,另一个重要的不同是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恭敬父母、尊重长辈,重视君臣朋友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仁慈普惠的思想。

而西方文化
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强调公平竞争和正义,重视个人努力和成果。

最后,中国和西方也存在着不同的道德价值观。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
“仁义”,即以仁爱为前提,重视关系,强调尊重父母承担责任的伦理道德。

略谈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略谈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

略谈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作者:贾建红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1期摘 ; 要:世界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产生不同文化。

今日世界文化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东、西两大类。

东方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其次是印度文化;西方文化,以欧美文化为主。

正是文化的差异,才使得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各具特色。

德国人做“精”(精密制造业在世界占首位),美国人做“大”(世界五百强,美国占了近一半)。

法国人做“时尚”(如香水、时装、旅游、展览等)。

这些都与西方人的“征服自然”、“个体为本”、“力取天下”等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东方国家,如中国做“廉”(中国产品在世界上是以廉价闻名遐迩的)。

日本人做“省”(日本产品追求低成本),则与东方人“顺天应物”、“粗族为本”、“执用两中”等文化观念有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中西文化;文化差异;人文中图分类号:H315.9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2-0253-01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于历史渊源:中华文化历时五千年,渊源一贯,自尧、舜、禹至孔子,始成道统,经久不衰,世所罕见。

汉唐以后,虽受外来文化影响,其核心却始终未有所动。

西方文化来源有三:希腊文化(其源于古埃及、巴比伦和爱琴文化)、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其由犹太教而衍变为基督教文化。

其后加上意大利文艺复兴,始成西方近代文化。

可见其源杂,其变多。

而民族性格的差异也很大,中国地理环境及多民族组成同一民族的特点易使中国人产生天人合一思想,崇尚自然,形成内向、中庸性格。

中国人习惯于把人的精神融于自然界之中,并把自然人格化、人格自然化,人与自然和谐共进。

当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的儒道两家对天人关系的态度有差异:儒家强调超越自然,化自然为人文,主要是指化天性为德性,意在达到道德上的完美。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不必经过人化,人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自然美的破坏,道家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

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何星亮中西文明的差异性是冲突的根源,还是互补的前提?有些学者认为是冲突的根源。

但从大量中外历史事实来看,文明的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前提。

本文所说的中国文明或文化,是指宋代以来的文化;而西方文明或文化,则是指文艺复兴以来的文化。

1中西文明的差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从文明类型来看,中西文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伦理型与法理型、内向型与外向型、整体性思维型与分析性思维型、家族本位型与个人本位型四方面。

伦理型与法理型。

从文化性质来看,中国文化属于伦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法理型文化。

中国文化从“性善”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张建立良好的伦理道德以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教化来使人形成“自律”意识;西方文化从“性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主张“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有罪,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来抑制个人的私欲和动物性本能,以“他律”来促使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梁启超曾说:“西洋人注重人同物的关系,所以物理学很发达;中国人注重人同人的关系,所以事理学很发达。

这是中国人与西洋人不同的特点。

”内向型与外向型。

为什么美国那么喜欢打仗,几乎每一任总统都要打上一二次仗?似乎不打仗就不是美国总统。

而中国正好相反,从古至今崇尚和平,崇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

所有这些,都与文化类型不同有关。

从文化性格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内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其一,从动和静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自古至今求稳定,求平安,追求社会的均衡与和谐,在稳定中求发展。

西方文明崇尚变化,不断进取,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变动中求发展。

其二,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爱好和平,不喜欢战争,以战争为例外,不太重视外部环境,主要通过内部控制来维护国内的稳定与安全;以防守为主,主张后发制人。

西方文化的进取性和扩张性很强,重视外部环境对自身安全的影响,通过扩张来保障国家的安全。

以战争为常事,在扩张中发展和巩固自己,主张先发制人,强调把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

为什么欧洲和中国在文明传统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为什么欧洲和中国在文明传统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

为什么欧洲和中国在文明传统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
达?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不同文明间的交流和融合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然而,欧洲与中国在文明传统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使得两种文明的交流和融合面临一些阻碍。

那么,为什么欧洲和中国在文明传统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呢?
一、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的不同
欧洲和中国在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上的不同是导致两种文明在文化传统上产生分野的一个主要原因。

欧洲文明在古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注重个人主义、人权和自由的传统,其哲学思想也更加强调理性和逻辑。

而中国文明则注重社群主义、家庭中心主义以及道德、伦理观念的传承,其哲学思想则更注重情感与知性的和谐统一。

二、历史背景的差异
欧洲和中国在历史背景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导致两种文明在某些方面产生分野的原因之一。

欧洲在中世纪时期经历过黑暗时代的压迫和历练,而中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完整的文化体系。

这种历史背景差异导致了欧洲和中国在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文学语言和文化特色的差异
欧洲和中国的文学语言和文化特色也是导致两种文明在文化传统上有着不同理解和表达的因素之一。

欧洲的语言和文学体系更多地借鉴了古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影响,其文学创作风格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有所不同。

而中国的文学和语言体系更多地借鉴了古代的人文思想和哲学理念,在美学表现上也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描绘。

总之,欧洲和中国在文明传统上的不同理解和表达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价值取向。

虽然存在差异,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不断地进行着,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一、xx差异表现1、思维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欢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考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考。

西方人偏重于逻辑思维或者理性思维;中国人属于抽象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而西方人更注重于从物质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往往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认为如果连个体利益都无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终推动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3、民主观念的异同中国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权贵的赏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认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权只是人民授予,让政府来行使的一种公权力。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先人的经验和权威,相信古人甚至超过相信今人,迷信权威,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导理性思维。

通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果进行普及和推广,极大的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也最终建立了完整的科学体系;5、中西方的xx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强调个体本位,而中国人提倡群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伦理体系和道德规范具有了不同的特点: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偏重于中庸、和谐;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强调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

6、法制观念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讲究克己复礼,导致了人格的缺陷,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共5762字)

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共5762字)

中欧传统建筑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共5762字)[摘要]从传统文化入手,分析了中欧传统建筑的若干差异及其文化成因,并对目前的国内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部分问题做了简要分析。

认为发掘本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优秀内核并吸收外来建筑设计的优良因子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建筑设计;中欧建筑;传统建筑1前言作为设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艺术,建筑承载着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当今各国频繁的文化交流致使建筑风格的分界线不再一如既往的明确。

因此只有追根溯源,回归传统建筑文化的对比,方可探寻出各国建筑文化的精髓。

中欧建筑正是世界建筑之林中的两大代表。

中欧传统建筑在材料使用,色彩选择,美感效应,建筑理念诸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成因可以从中欧两地的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中找到答案。

时下,中西方建筑设计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一大趋势,两大民族间的建筑文化比较,交流将会为设计师们带来更为广阔的视野,同时激发其创作灵感。

本文将对中欧传统建筑的差异进行简要分析,并从自然成因与文化成因两方面阐述形成差异的原因,同时为国内建筑设计者们提出少许建议。

2中欧传统建筑设计差异的分析比较中欧两国在历史文化,地理条件,文化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正是这些不同导致了中欧传统建筑在外在与内涵两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2.1建筑外在的差异2.1.1建筑色彩的差异从对颜色的喜好上来看,中国人视红色为兴旺、发达的象征。

因此以往的建筑者们多将建筑装饰为红色。

鲜艳夺目的颜色暗示着国家的繁荣昌盛。

而欧洲传统建筑则以灰、白、蓝为主色调,外表的低调朴素暗涌着一种对朦胧美、理智与冷静的追求。

2.1.2建筑选材的差异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体系。

木材的质轻,和缓在适于横向延展的同时在造型上彰显出曲线美与生动的气韵。

不同的是欧洲传统建筑以石为主要材质。

石质的建筑高耸入云、造型厚重。

各式各样的柱式便是其建筑的主要元素。

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适用于个体生活,往往由居民的经验与巧思所得。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及其根源

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及其根源

中华⽂明与西⽅⽂明的差异及其根源⽂明的差异三、集体主义与个⼈主义(兼谈中国⼈的“⾯⼦”和“等级”)个⼈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明与中华⽂明存在差异的⼀个主要标志,也是⼀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的差异。

⽤“两类⽂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式导致西⽅产⽣个⼈主义,中国产⽣集体主义。

西⽅⽂明中的“个⼈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利益与集体利益同等重要。

个⼈主义强调每个⼈都是独⽴的,伟⼤的,强调个⼈的独⽴、奋⽃、尊严。

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的⾏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量上。

这种思维模式不正是微观思维模式么?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拉提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的城邦政治,⽝儒学派和斯多葛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视为个⼈主义的思维源头。

这种个⼈主义思想持续影响着西⽅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各个⽅⾯。

到了近代,在⽂艺复兴和宗教改⾰之后,⼈权向神权发起全⾯的挑战,重新树⽴“⼈是万物的尺度”,⼈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起“天赋⼈权”“⼈⼈⽣⽽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主义”这⼀西⽅⽂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宣⾔》中进⾏全⾯完整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主义作为⼀种系统化的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

近代西⽅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解放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产⽣资产阶级⾰命、⼯业⾰命、科学技术⾰命,建⽴⾃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作⽤!可以说,西⽅⽂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解放的“个⼈主义思想”!事情的另⼀⾯就是:西⽅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主义思想!中华⽂明崇尚集体主义。

论中西文明的差异、原因及其对策

论中西文明的差异、原因及其对策

论中西文明的差异、原因及其对策一、中西文明史的不同道路及其原因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是以民主为核心,中方文化却是专制、集权。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如此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人类都是由氏族公有制瓦解进入文明的。

并且越往上溯类似之处越多。

根据人类学的大量资料,我们可以判定一切民族在向文明演进中有如下几点基本相同:1、起初在他们的氏族制里都悄悄地发生着相当自然的变化和分化,导致了父权氏族制的产生。

在父权氏族部落里,男子已凌驾于妇女之上,出现了专事公共事务和宗教一类精神活动的少数人,氏族部落首领的权力日益增长,标志着氏族中一部分人开始脱颖而出对历史起主导作用,其能动作用超出了大多数成员;2、同时,在父权氏族部落里出现了父权家长制。

父权家族的家长拥有支配自己的妻室儿女和后辈、少量奴隶与全部家产的权力,并能承继给自己的子女,形成家族公社。

它同原先氏族公有制不同,因为不同家族在财富上的不等使氏族部落进一步分化对立;但在并存中,有些氏族首领或显要家族可以利用和改造氏族部落制使之成为自己家族的从属物。

于是氏族部落就日益变为以家族所有制为主或就是家族制的形式了;3、于是氏族制度在进一步发展过程里就演变为氏族贵族制度。

某些家族及其首领由于在氏族部落里权力和财富越来越显赫重要,成为特权阶层即贵族。

这时他们就要在氏族与部落内外划出种种界限来建立不同的隶属关系,有些是血缘较近的、自愿或半自愿的依附结合,从而形成以贵族为核心的大小势力集团,同其他外部势力相对抗,防御侵略奴役又竭力扩张和掠夺奴役别人。

这情形在我国直到解放前夕的彝族社会仍有其典型的表现形式,古罗马共和国初建与扩张时期也如此。

在古代传说记述里,中国的黄帝时代就开始明显地表现初上述特征。

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希腊、罗马、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也都有类似经历。

为什么同样的氏族制、家长制,在往后各民族的发展中日益明显地出现巨大的差异?(一)中西古代自然环境与文明路径的相关性我们不相信单纯的地理决定论,但相信人类越往前追溯,地理环境的作用就越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本源一、 xx 差异表现1、思想模式的异同中国人喜爱站在生命的更高处思虑问题,跳出现实,重视对生命的思虑,在对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界之间,人的精神和肉体之间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思虑。

西方人着重于逻辑思想或许理性思想;中国人属于抽象思想或许感性思想。

而西方人更着重于从物质世界下手,去探究和求证问题的本源。

2、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异同中国人更看重集体利益,包含家族利益、国家利益,主张控制自己的欲念,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英豪主义,常常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联系在一同,富于爱国和献身精神。

而西方人更重视个体利益,追求人权,崇尚自由,以为假如连个体利益都没法保障,更谈何集体利益,正是这样的思想认识,最后推进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 ;3、民主看法的异同中国人着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当作是君主显贵的恩赐。

所以我们的人民总在盼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现为民谋利。

而西方的民主政治以为,政出于民,全部的政权不过人民授与,让政府来履行的一种公权益。

4、科学观的异同中国人更相信祖先的经验和威望,相信先人甚至超出相信今人,迷信威望,缺少创新和探究精神。

而西方人重视实践和理论,富于探险精神,倡议理性思想。

经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对科学成就进行普及和推行,极大的促使了科学的发展,也最后成立了完好的科学系统 ;5、中西方的 xx 是截然不一样的西方重申个体本位,而中国人倡议集体本位。

中西方道德观的不一样,使中西方的伦理系统和道德规范拥有了不一样的特色:西方重契约,中国重人伦;西方重理智,中国重人情;西方伦理重于竞争,中国则着重于中庸、和睦;西方的伦理道德是以人性恶为出发点,重申个体的道德教育,中国儒家是从人性善的看法出发,重申个体的道德涵养。

6、法制看法的异同中国人主张用礼、道德来拘束,经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升自己的涵养,讲究克己复礼,致使了人品的缺点,丧失了独立的人品;而西方人以为人的原欲是不该当被压制的,关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主张用“法制”,经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拘束限制,道德则处于附属的地位。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

中西方差异的文化解读人之初是一种混沌——未分化的人的本质和内心世界。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西方人,都生而具有一切发展的可能,或作恶,或行善。

故而说人之初,性不定。

人之初,西方认为性本恶,中国认为性本善。

对人性的基本判断,影响着文化的根本构造,所以中西国家的制度有很大不同。

第一,西方是底线设计,由一套法律、制度规定所不允许做的,而中国则是顶端设计,修身养性,发展高尚的伦理道德,讲政治。

第二,西方要设计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的法律。

在中国,每个人对伦理道德的认识都各不相同。

第三,“性本恶”向上开放,鼓励行善,只要遵循底线,可以自由发展,多样性开放导致了分权。

“性本善”则是向下兼容,不问来历,来自五湖四海为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和而不同,强调的是顶端,导致集权。

差异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为何中西方对人性的判断有这么大的差异?第一,西方生活在地中海沿岸,中国生活在长江黄河之滨。

在希腊做出成就的并非希腊本土人,而是迁徙而来的多民族。

多民族的聚合就要摆脱各个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理性。

而中国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中国人的遗产是土地、房产,这意味着必须从事农耕,土地代代相传,农耕的手艺代代相传,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强化。

第二,他们居住在地中海沿岸,不利于农业生产,适合于航海。

航海意味着要面对喜怒无常的狂暴大海,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天人分离。

中国人从事农业生产,讲究天人合一,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

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以理性认识规律,这就是西方理性的源泉。

中国既然天人合一,没有必要去了解自然,所以讲究情感而非理性。

第三,西方通商,是商品经济,个人本位。

个人本位就需要规律,规律的制定就需要理性,个人之间通过辩论达到一致,个人理性变成了社会理性。

理性的两个来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他人的关系。

中国是自然经济,缺乏人际交往,闭门造车,古时的科学就变成了神秘主义,没有达成人与人之间可以通约、可以互相理解的知识。

陈方正的《继承与叛逆》谈到,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没有上升到一般普遍、抽象的高度。

如何理解中西文明的差异

如何理解中西文明的差异

如何理解中西文明的差异郭小华通过对西方文明分化思维和中华文明整全思维的论述,可以明显感知二者在认识整体世界时的重大差异。

严格意义上讲,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在本性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

我个人认为,中西之间若没有这几百年来的广泛交流,西方文明不可能会去理解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中华文明也孕育不出于西方文明的某些样式。

所以,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是差异极大的两种文明。

这种差异性是如何产生的呢?为什么西方文明会采用分化思维来观察世界,而中华文明会采用整全思维来观察世界?我个人认为,这很难解释,其间有很大的偶然性。

从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本源形成的过程来看,很难解答为什么泰勒斯就会以水作为万物本源、开启一种思辨性极强的本体论探讨;而伏羲为什么就从阴阳二性、用自然直观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而在各自文明中,由于第一位先知认知世界时用的是不同的方法,这又使得后继的先知们很难不去用首位先知的方法。

所以,在文明的演进中,存有一种路径依赖现象。

当某种认识世界的范式首先被某位先知确立下来后,其后的先知们大多只能停留在这一范式中进行思考。

可以设想,在文明形成的早期,信息和交流是何等的封闭。

因而当智力极高的首位先知确立了某一认识世界的范式后,后来的先知的确很难创造别的范式。

因为首位先知所确立的范式具有极其广泛的包容性和解释力,后来先知们能够思考的几乎所有问题都适用于这一范式。

所以,在中西文明之中,由于最伟大的先知们创设了认识世界不同的范式,而经过后世先知们在各自基础上的加工完善,有此最终导致彼此在演进中差异的形成。

个人认为,还可从胡塞尔现象学的某些观点来解释中西文明差异的形成。

依照胡塞尔的观点,是主观之我的纯意识决定着我对世界的观,而纯粹的主观意识和纯粹客观世界都是超验的本体。

从本质上上讲,我无法获知对纯粹意识和纯粹客观世界的认识。

当主观之我在观客观世界时,是主观的某一意向决定了我对客观世界的具体认识。

所以,中西文明的差可以这样理解:在彼此文明形成初期,最早的伟大先知们在观世界时意向的方式不同,西方文明用的是将万物破开的分化意向,中华文明用的是将万物拢在一起的整全意向,因而差异得以形成。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中西文化差异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中西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价值观、社会习俗、饮食习惯、礼仪规范、文学艺术等等。

这些差异的存在,往往源于不同的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因素。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首先,历史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西方在历史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注重家族、血缘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而西方的文化则受到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影响,注重个人主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观的传播。

这两种不同的历史背景,使得中西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其次,地理环境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方,人口众多,国土辽阔,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

而欧洲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国家众多、政治体系多样的特点。

这种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再次,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的主要宗教是儒教、道教和佛教,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西方则主要信仰基督教,强调个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和救赎。

这种不同的宗教信仰,给中西方文化赋予了不同的精神内涵和行为准则。

最后,政治制度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历史上强调君主专制、封建等政治制度,重视社会稳定和集体利益。

而西方则追求民主、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政治制度,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力制衡。

不同的政治制度,导致了中西方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的存在,中西方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理解困难、价值观冲突等问题。

在面对这种差异时,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包容,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鉴,实现文化多元共存。

同时,吸取对方的优点,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首先,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两个文明的发展历史。

中西文明有着不同的起源和发展路径。

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西方文明则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并在中世纪的基督教影响下逐渐成熟。

这两个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其次,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地理和环境的差异。

中国地处东亚大陆,拥有广袤的领土和多样的地理环境,这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多元化和包容性。

西方文化则主要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其地理环境相对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和形成。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的“和谐”观念与西方文化中个人自由和竞争的价值观念有所不同,这可以部分归因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丰收和稳定的自然环境。

此外,宗教信仰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源自儒、道、佛三教的影响,充满了封建礼教、家族道德和宇宙观念。

而西方文化则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受到多神教信仰的影响,随后逐渐转变为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以及个体的责任和自由。

这种宗教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人在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上的不同。

此外,中西社会制度的差异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之一、中西方在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制度安排。

中国传统社会注重家族和乡邻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们之间的亲密和依赖;而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法治,强调法律的约束和公正。

这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了中西方社会在人际交往、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历史、地理、宗教、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

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讲解]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讲解]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

中国文明的形成: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专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导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中原社会的军事贵族们开始设法建立一套新的社会秩序。

新秩序的建立是通过先有的世俗手段,特别是实力的比拼来获得。

而由此导致的后果,便是社会权力带有较为世俗或务实的色彩。

文明的地理格局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首先的问题,是如何定义文明?中国文明起源的标志是什么?赵辉:文明可能有100多种解释。

一方面可以说是文化的成就;另一个意义,就是社会发展程度。

从文明探源的角度看,文明的形成,就是人类社会进入了国家形态,探源就是探寻国家的起源——早期国家何时产生?如何发展?关于文明的标准首先是由西方学术界提出的,比如出现文字、城市、金属器后,人类社会就进入文明阶段了。

后来这些标准落实在考古学上。

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提出了文明的10个标准,比如一定规模的遗址,人口要达到5000以上,有权力机构,有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它标志着建筑技术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动员能力达到一定程度等等。

这些标准是依据西方文明起源的研究而提出的。

不是说不对,而是需要在中国的环境下具体的讨论。

当我们套用这些标准对一些有关的考古发现进行是否是文明的性质判断时,就会发现这些文明的标准有的是不那么能对上号的了。

中国各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跌宕起伏而漫长的过程。

于是,对文明的研究就从定性的研究逐渐转变成了过程性的研究。

这就要追溯,什么时候出现“城”?什么时候开始阶级分化?等等。

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进程不是铁板一块,各地有自有过程和特点。

我们认为给文明建立标准,是一个比较老的研究方法。

而我们需要探讨的是,这个考古学文化背后的社会是否形成了国家的形态?我们并不急于提出文明——国家形成的标准。

这些标准应该是在研究史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普遍意义的特征。

而不是颠倒过来,拿着一个产生于国外材料中的标准清单去比照。

《三联生活周刊》:按照英国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教授的观点,东亚中国文明是全球六大原生文明之一。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关于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中西方两种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历史文化传承、社会制度、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是最重要的,注重个人平等、自由和个人的成就。

而中西方文化则注重集体主义,认为集体的利益大于个人的利益,追求群体的团结和稳定。

这种集体主义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经济、教育、医疗、政治和人情关系中,显示了中国思想的长期根植于家庭传统的影响。

其次,在思维方式方面,中国文化注重细节和情感,强调礼仪和尊重,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

而西方文化重视实用主义,强调逻辑和分析,注重客观、理性和实用的价值。

在跨文化交流中,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导致沟通障碍。

再次,在教育方面,西方文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自主性,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中国文化重视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注重规范化和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会导致学生的能力、知识、能力或其他方面的不同。

最后,在人际关系方面,中国文化注重尊重长者和家庭,追求亲情和友情。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注重朋友和之间的互动,突出了社交技巧。

总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层次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虽然存在差异,但我们也可以在相互理解中增进文化多元化意识,在文化交流中学习借鉴,形成中西文化交融的新视角。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
东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虽然在过去的一万年至三千年前,全世界的气温比现在高2—3℃,降雨量也多出大约200mm,但是东欧平原古代的气候并不比现在的气候条件好多少。因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属于极不理想的气候(仅好于极地气候)。再加上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左右,北部达300~600mm),降水量是从南向北增加,而蒸发量却是从北向南增加。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从北到南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40℃。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东欧平原南部生长季约100天,北部仅50-70天。在东欧平原中西部与南部蒸发量都高于降水量,结果对于东欧平原的农业(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产生了致命性的不利影响(十七世纪引入土豆之后稍有改观),东欧的种植业一直居于次要位置,占主导的还是畜牧业。
青藏高原的气候较恶劣,其人口数量一直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不说。(如果青藏高原的气候好一点的话,那么关于藏族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
⑵欧洲的气候
从总体上来讲欧洲气候可以分成三个区,东欧平原及波德平原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西伯利亚相同,北部还有冰原气候),西欧及部分北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欧几个半岛都处于地中海上,属于地中海气候。
二、历史关键区域的概念
人类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主要指农业、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地方首先要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或畜牧业,然后在这个地方才能生活着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发生未来的一切政治历史事件。所以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地理分析是有所取舍的,某些地区(如东欧平原)或许完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但由于气候情况恶劣;某些地区(如西藏地区)则地形与气候均恶劣,这些地区在古代都无法有效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活动,所以这些地区在人类历史上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这种地区本人将其定义为“影响历史的非关键区域”;而另一些地区则由于地理与气候条件的适宜,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具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并且一直聚集着大量的人口,是历史政治事件发生的主要舞台,这种地区本人将其定义为“影响历史的关键区域”。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历史上的关键区域是由这个地区所具有的物质财富生产潜力决定的,而这种潜力又是由于地理条件(地形、气候)决定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中西文明分别和原因

中西文明分别和原因

中西文明分道扬镳——从古希腊文明看中国文明的起源在中国文明日益走向专制独裁的同时,古希腊文明却向着民主政治的轨道前进。

虽然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只是直接民主,并不是现代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模式已经没有多少借鉴的意义了,但是,在那么遥远的古代,古希腊的公民就能建立如此先进的政治模式,不能不说是天才的创造。

这不能不使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代中国文明会走上皇帝独裁、专制的道路,而为什么古代希腊文明会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呢?也就是说,为什么古代中国文明会变成一元化文明,而古希腊文明会变成多元化文明呢?西方文明产生于大海雅典文明是古希腊城邦文明的代表。

虽然雅典文明也受到了来自东方的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等文明的巨大影响,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内涵。

它的出现,也是海洋的产物,是贸易的产物,是环境的产物。

虽然早期雅典是以农业为主,但经过索伦改革,确立了私有财产权,就大大促进了手工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

正如顾准所分析的那样,索伦改革使“雅典迅速从一个农业区域发展成为工商业区域”,“成为希腊世界第一个工商业城邦。

”(见《顾准文集》,中国市场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95页)。

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信息交流。

人们需要了解商品的价格信息,海上气候的信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信息,等等。

同时,海上贸易的发展,需要更大的船只,这就必须要有建造船只的工厂,停泊船只的港口,装卸货物的码头,等等。

由于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就要求人们集中居住。

只有人口集中居住,才能有利于信息的交流和市场的交换,以适应海上贸易的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集中,古希腊城邦出现了。

古希腊的城邦与中国古代的城市不同。

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的城市很小,基本上就是国君或者诸侯的居住之地,小小的城郭,只是一个国家或者部落的政治、军事中心,还谈不上是城市。

而古希腊的城邦,不仅本身就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主权独立的国家,而且也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因为它首先是商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宗教和文化中心、信息中心和娱乐中心,然后才是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僵局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僵局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

中国和西方的文化僵局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僵局是指社会中的不同文化之间出现了难以跨越的差异,导致了相互的排斥和矛盾。

在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也出现了文化僵局。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社会习惯等方面来剖析中国和西方文化僵局的形成和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国和西方两个文化地区,历史背景完全不同。

中国历经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丰富的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而西方文化则源于希腊文化,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期、启蒙运动的浪潮,发展出了现代的文化体系。

这两种文化地区的差异,根植于它们的历史背景,这也是中国和西方文化僵局的最根本原因之一。

二、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令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西。

例如中国的家庭观念,中国人注重家庭中长辈的地位,崇尚孝道,这在西方社会看来是非常奇怪的。

而在西方,个人利益和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中国人看来则是自私和不担当。

此外,中国人还重视和谐、包容、谦虚、节俭,这些都与西方文化传统有所不同,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难免出现隔阂和误解。

三、思维方式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人更注重整体性思维,不容易将某个事物分割成不同的部分来看待。

而西方人则较为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在对待问题时,中国人的思考方式更倾向于圆融、平衡,而西方人更加倾向于竞争和利益冲突。

这些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导致了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同一个问题时,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和解决方案,从而造成了矛盾和隔阂。

四、社会习惯社会习惯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涵盖了社会交往、文化礼仪、职场风格等方面。

在这方面,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异也很大。

在中国,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场合、时机,讲究姿态、语言等方面的表现。

而西方的礼仪则较为简单,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性。

在职场方面,中国人重视个人关系网的建立,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工作成果和责任。

这些社会习惯的不同,也影响了中国和西方人的相处方式和沟通效果。

比中国更封闭的欧洲为何孕育出商业文明与一项活动有极大关系

比中国更封闭的欧洲为何孕育出商业文明与一项活动有极大关系

比中国更封闭的欧洲为何孕育出商业文明与一项活动有极大关系封建社会是我们较为熟悉的词语,但这不是专门定义给中国使用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欧历史的划分。

其实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欧洲中世纪与中国一样都是属于农业文明。

而欧洲在罗马与日耳曼传统的影响下,中古早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推行采邑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而这个制度的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来分封的,且封主与封臣之间形成了很严格的契约关系,欧洲的大贵族则是国王的附庸,同时他们的下一层又依附着领主,国王的土地就这样一层一层的分给封臣,同时还赋予他们行政管理权和司法裁判权。

在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下,中世纪时期有很庞大的自由农民集体,其实也是围绕着领主下的农奴,他们是离不开土地的。

由于这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最彻底,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实际比同时期的中国王朝还要封闭,那时期的欧洲无论是农民还是贵族都被束缚在庄园,那时的欧洲几乎没有什么商业文明的基础和迹象。

但是基督教带动的这些,尤其是教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朝圣,但是欧洲和中国一样,都是限制人口流动和出行的,但是宗教的影响下,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挡一名虔诚的朝圣者的,特别罗马教廷还有很大的权力。

而在艰难的朝圣途中,那些虔诚又孤独无助的朝圣者们只能与同样具有流动性的远程贸易商人相伴为伍。

因此中世纪西欧的远程贸易路线基本与朝圣路线重合,贸易集市或者货物集散地都在朝圣地的周边,这种宗教活动打破了地域的封闭性的重要因素。

到了10世纪开始,朝圣者的队伍日渐扩大,而东方带来的奢侈品也有更好的经济效应。

15世纪的插画也描绘了十字军占领耶路撒冷时的场景,大量来自东方的奢侈品给封闭社会中的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激起人们的欲望与好奇心。

而两个世纪的十字东军扫除了东西方的交流障碍,使得东西方的社会流动更频繁,且地中海也成了贸易的主要通道。

而后来的宗教一些改革,使他们得到大量庄园地产,成为中世纪最大的封建主,且修道院基本都享有免通行税、什一税等特权,因此拥有大量农产品必然走向经商之路,因此从12世纪起,西欧各地出现了一些大型集市,并逐渐形成了由几个集市共同构成的集市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原因(修改稿)——第一次工业革命前的历史分析目录:一、引言二、历史关键区域的概念三、中国欧洲整体地理条件对比1、中欧的地形⑴中国的地形⑵欧洲的地形2、中欧的气候⑴中国的气候⑵欧洲的气候⑶中欧地形、气候综合对比3、中欧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产量⑴中原地区与西欧南欧地区的农业地理因素比较⑵中原地区与南欧西欧地区的农业发展⑶中原地区与南欧西欧的种植业对比4、中欧的人口规模、国家规模、军队规模⑴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周/战国/秦/汉唐/宋/明清)⑵古希腊人口规模⑶古罗马人口规模⑷中世纪欧洲人口规模⑸1500年后欧洲人口规模⑹中欧人口规模与密度对比⑺历史关键区域的国家规模1——中原王朝的规模⑻历史关键区域的国家规模2——南欧西欧的国家规模⑼中原王朝的规模与欧洲国家规模的对比⑽中原王朝与欧洲国家的军队规模对比5、中欧古代交通⑴中欧的不同交通模式及其对远征的影响①中国——陆上交通模式②欧洲——陆上交通与海上交通混合模式③不同的交通模式所带来的不同影响⑵古代中欧的兵力运送时间比较6、中欧的战争⑴不同的地理条件决定不同的战争方式①中原地区的战争②南欧西欧地区的战争⑵不同的人口规模决定不同的军队规模,不同的军队规模决定不同的战争效果四、中欧“历史关键区域”形成完全不同的政治格局五、不同的政治格局对文化历史带来了不同的影响⑴地理气候因素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中欧的政治格局不同⑵中欧不同政治格局对文化与历史的不同影响一、引言网上有不少人在讨论欧洲是如何走向现代文明(政治民主化自由化法制化、经济资本主义化、文化科技现代化)的,中国是为什么没有走向现代文明的文章。

大家的这种探索精神都是好,很多结论也都在极大的启发价值,本人也从地理历史角度提出一点个人看法。

要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发展,需要有一种大历史的眼光,把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都放到其所发生的大背景之中去研究。

要研究中国、欧洲的不同历史走向。

我们应该清楚地了解他们的舞台背景——地理气候条件——的差异。

二、历史关键区域的概念人类的一切活动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质财富的生产(主要指农业、畜牧业)的基础之上的,一个地方首先要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或畜牧业,然后在这个地方才能生活着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了人口才能发生未来的一切政治历史事件。

所以对于中国与欧洲的地理分析是有所取舍的,某些地区(如东欧平原)或许完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但由于气候情况恶劣;某些地区(如西藏地区)则地形与气候均恶劣,这些地区在古代都无法有效进行物质财富生产活动,所以这些地区在人类历史上无法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这种地区本人将其定义为“影响历史的非关键区域”;而另一些地区则由于地理与气候条件的适宜,从远古以来就一直具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并且一直聚集着大量的人口,是历史政治事件发生的主要舞台,这种地区本人将其定义为“影响历史的关键区域”。

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看出来,一个地区能否成为历史上的关键区域是由这个地区所具有的物质财富生产潜力决定的,而这种潜力又是由于地理条件(地形、气候)决定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

对中国而言,古代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一直在中原一带(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而且中国古代近80%的人口都一直集中在这一带地区,所以中原地区就是“影响中国历史的关键区域”;对欧洲而言,由于其自身的地理(气候地形)原因,古代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南欧西欧地区,大量的人口也主要集中于南欧与西欧,所以南欧与西欧地区则是“影响欧洲历史的关键区域”。

我们分析中欧走向不同文明形态的原因主要就是基于对中国欧洲各自关键区域的地理分析上的。

图示:决定农业、畜牧业情况决定地理条件(地形、气候)————> 财富、人口数量、国家规模————>统一还是分裂的政治格局交通、战争模式三:中国欧洲整体地理条件对比1、中欧的地形在看下面的全部内容之前,先提醒各位读者注意一点,那就是法国的纬度居然与中国的黑龙江省处在同一平行线上,而波德平原与东欧平原居然处于比(原中国领土)外兴安岭还要更高的纬度上。

所以欧洲的气候如何各位可以先大致想像一下。

(最好看看地球仪,本文所说的就好理解了)⑴中国的地形很多人在看中国地图的时候,往往会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地形太复杂,崇山峻岭远远多于欧洲。

确实,从整体来看中国的12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与欧洲的1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地形要复杂的多,高山高原所占比重也远远超过欧洲。

可是在古代对人类历史发展有意义的不是高山与高原,而在于关键区域(中国的历史关键区域就是中原地区)。

中国地形是一个四面封闭,整体联系很紧密的大陆。

东面是大海,较少有半岛,也缺乏像英国那样的大岛屿(不列颠岛面积20万平方公里,台湾岛仅有3万平方公里)。

中国的中原地区(包括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土高原)地形非常好,华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属于平原地形,只有较稀少的山脉。

在一万年至一千年前,黄土高原也是比较平坦、植被丰富、易于远古人类开发和生存的地区。

从唐朝开始,由于人类过度开发破坏,黄土高原变成了千丘万壑也就是当前这幅模样。

中原地区的面积总和大约有200万平方公里。

除了中原地区是较适合古代生产与生活的地方外,中国还有四川盆地,史称天府之国,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东北平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与波德平原面积相同,但纬度低于波德平原)。

⑵欧洲的地形从地形地势上看,欧洲是七大洲中最平坦的洲。

欧洲的平原面积占全洲面积的近60%。

但是请不要忽略重要的一点:有平原并不意味着这个地方就有着发达的种植业或畜牧业,它还需要适宜的气候。

而东欧平原的气候恰恰是有人类生活的平原中最差的(最冷最干燥)一个。

从纬度上看,东欧平原与西伯利亚平原是相同的。

东欧平原面积近500万平方公里(占欧洲平原总面积的80%),却只在其西北部由于有北大西洋暖流的经过会温度高些,其他地方的气候状况与西伯利亚平原相似,而西伯利亚平原则至今也没有多少人生活在其中。

由于古代在东欧平原地区所生活的人口太稀少(注①),所以东欧地区对欧洲的历史政治影响较小(注②),远比不上南欧与西欧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性。

所以本文对欧洲地理因素的分析还是着重于分析南欧与西欧。

欧洲的另外一块重要平原就是波德平原(可是面积只有30万平方公里,与东欧平原相比小太多),地势平坦,一般海拔 50-100米。

欧洲面积稍大一点的平原仅有东欧平原与波德平原两块,其他都是一些河流的三角洲地区,或者部分低丘陵地区(西欧平原)。

其面积都非常小,而且分散。

而在欧洲的南部地中海地区,则呈现为破碎分裂的地形,高山把各个半岛分割开,在这些半岛上零零碎碎地分散着一些很小的平原、丘陵、河谷。

欧洲地形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水平轮廓破碎”。

欧洲总面积的1/3以上属于半岛和岛屿,其中半岛面积约2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洲面积的24%;岛屿面积约7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洲总面积的7%,这在世界各大洲中是罕见的。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巴尔干半岛和亚平宁半岛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次大的半岛有科拉半岛、日德兰半岛,克里木半岛和布列塔尼半岛等等。

大陆海岸线长37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复杂的一个洲,切割最为厉害。

多半岛、岛屿、港湾和深入大陆的内海。

2、中欧的气候前面己经说过,要分析中国欧洲的地理因素差异,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分析两者的气候差异。

欧洲的东欧平原很大(近500万平方公里),可是很不幸的是,那里的气候条件太差了,与中国的中原地区气候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下面就来具分析:⑴中国的气候从一万年到三千年前,中国的温度整体上要比现在高2—3度,降水量要高出200mm。

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黄淮海平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也就是说古代的中原气候与当下浙江省气候类型相同。

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距今约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等动物遗骸,这些动物现今则主要生活在气候温暖湿润又多沼泽的长江流域,在京津地区当时则生存有一些现今见于亚热带地区的动植物。

从总体上来讲古代中国的气候类型可以分成四种,中原地区(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华北平原大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全部及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古代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与现在差不多);青藏高原属于高山气候(与现在差不多);蒙古高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比现在温度与降水量都高一点)。

中原地区的气候是让欧洲农民无比羡慕的气候,这种气候所在地是热带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绥的地带。

其1月平均温普遍在0℃以上,7月平均温一般为25℃左右,冬夏风向有明显变化,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雨热同期,而欧洲正好相反),每年的生长季长达250天以上。

中原地区的气候是大大有利于种植业的气候。

至于东北地区是温带季风性气候,其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

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

东北平原的雨热也是同期的,而欧洲的波德平原则是雨水平均分布。

在远古时代东北的人口一直不多,只到唐朝后期,东北才真真出现了较发达的农业与畜牧业,人口逐渐增多。

蒙古高原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欧洲东部的气候相似,也是一个容易干旱的地区。

但不同点在于东北与蒙古高原相较于欧洲同类型气候区纬度要更低一些,温度会更高一些,降水量也是小于或等于蒸发量。

蒙古草原的气候情况会比欧洲好一点,但总的来讲这种气候不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好不到那去,只能发展畜牧业。

(注③)青藏高原的气候较恶劣,其人口数量一直不多,在中国历史上影响不大,不说。

(如果青藏高原的气候好一点的话,那么关于藏族的历史恐怕就要重写)⑵欧洲的气候从总体上来讲欧洲气候可以分成三个区,东欧平原及波德平原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西伯利亚相同,北部还有冰原气候),西欧及部分北欧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欧几个半岛都处于地中海上,属于地中海气候。

东欧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虽然在过去的一万年至三千年前,全世界的气温比现在高2—3℃,降雨量也多出大约200mm,但是东欧平原古代的气候并不比现在的气候条件好多少。

因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是属于极不理想的气候(仅好于极地气候)。

再加上远离海洋,湿润气候难以到达,因而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从200mm以下到400mm 左右,北部达300~600mm),降水量是从南向北增加,而蒸发量却是从北向南增加。

气候呈极端大陆性,气温年、月较差为各气候类型之最。

而且,越趋向大陆中心,就越干旱,气温的年、日较差也越大,植被从北到南由森林过渡到草原、荒漠。

冬季在大陆性气候控制下,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南部为0℃以下,北部接近- 40℃。

最热月的平均气温,南部26~27℃,北部接近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