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东 教授简介
数字化学习中文期刊文献统计研究综述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Z H O U O P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Vo 1 . 1 3 NO. 4 Au g . 2 01 3
数字化学习中文期刊文献统计研究综述
梅 海 莲 陈 琳
热点。采用文献研 究和 内容 分析法,对 2 0 0 1 -2 0 1 2 年期 间在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
进行分析 ,从文献数量、研 究内容、研 究机构等方面进行研 究,阐述 了我国数字化 学习研 究现状,
提 出数字化 学习发展建议 ,为今后国 内外学者对数 字化学习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校园 ,智慧校园 ,多媒体教室等 的建设研究 ;
( 3)学 习资 源建 设研 究 ,主要是 指 经过 数 字化
处于成熟阶段 ,但对 于数字化学 习缺乏整体的 综述研究 。因此,笔者通过对数字化学 习研究 的相关学术论文进行分析 ,总结数字化学习的 研究现状 ,旨在为今后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的学 习理念和学习模式。数字化学 习以其 区别 于传统学习的优势受到了教育机构 、 组织部门、
国国情 的乡镇 、社 区、企业、高 校等进 行数字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2 8
企业和高等教育部门的广泛关 注,以华南师范 大学李克东教授为首 的专家在数字化学习研究
作者简介 :梅海莲 ,女 , 在读硕士研究生 , 研究 方向为数字化学习。 陈 琳 ,男 ,教授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院长 ,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 向为教育信息化 。
关键词 :数 字化学习;研 究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 类号 :G 4 3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2 - 0 3 8 5( 2 0 1 3 )0 4 - 0 0 0 1 - 0 7
_李克东难题_辨析
山西电教BKTG·本刊特稿SHAN XI DIAN JIAO摘要本文就什么是“李克东难题”、如何看待教师博客的互动、为什么教师博客缺乏深度互动以及博客能解决哪些教学问题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教师博客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关键词李克东难题教师博客深度交流网络教研一、什么是“李克东难题”?“李克东难题”是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命名的。
黎教授在《“李克东难题”与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团队的成长》一文中是这样描述这个命题产生的背景的:“2008年12月20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8年年会在广西南宁召开,在会上,我十分高兴地见到了我的研究生导师李克东教授。
李克东教授是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资深专家之一,近年来,他一直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建设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目前正带领博士研究生在广西研究教师博客发展问题。
李克东教授见到我,亲切地向我询问有关教师博客发展的问题,我向李克东教授介绍了国内基础教育领域中四个著名的教育博客网站,并告诉李克东教授,海盐教师博客的陆李松主任也到南宁参加协会的颁奖活动。
很快,李克东教授要我将陆李松主任约在一起,大家热情洋溢地讨论海盐教师博客发展现状。
在我们交流海盐教师博客时,李克东教授向海盐陆李松主任提出了2个问题: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有着丰富多彩的博客文字,但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海盐教师博客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陆李松主任是海盐教师博客的发起人和引领者,对教师博客的成长过程十分熟悉并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面对李克东教授的两个问题,陆李松主任一下子卡住了,无言以答。
我当时在场,尽管我一直关注全国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比较了解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情况,但对李克东教授的问题也一时语塞。
我立刻意识到,我的导师已经敏锐地注意到当前各地教师博客的发展的瓶颈:缺乏深度交互!李克东教授高瞻远瞩,用二个问题概括了当前教师网络团队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中的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王红艳 : 信息技 术课 中的游戏教 学策略研 究
第2 7卷
息文化知识 、 信息意识与情感 、 信息技能三个维度 、 九个方面加强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对美 国信息 产业协会主席保罗 ・ 泽考斯 的信息素养观、 我国王 吉庆教授的信息素养观、 李克东教授的信息素养观 和李艺教授的信息素养观的分析, 笔者认为学生信 息素养基本包含信息技术情感态度、 信息技术协作
用信息的能力 , 成为 2 世纪美国对人才要求必不 1 可少 的五大 能 力 之 一 。4我 国 当 前 基 础 教 育 执 行 _ 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 实行) 规定中 》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目标是培养学生个人信息技术 能力的发展及其在信息化社会 中生存的本领 , 从信
究。
众所 周 知 , 青少 年 的世 界 是 “ 真 ” 纯 的世 界 , 是 “ 乐” 快 的世 界 , “ 戏 ” 是 游 的世 界 。教 育 是一 种促
出 的一个 新 的课 题 。
一
使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活动 , 必须要依据青少年时期 身 心特 性 , 能促 进其 和谐 、 方 稳定 发 展 。 …m教 育 与 游戏犹如一对孪生兄妹 , 两个在各 自的领域中独立 发展 , 但又相互促进。青少年时期的很多知识与技
赛, 不但能促进个体精神 的发展 , 而且 能培养学生 之 间的合作精神 , 提高学生们 的协作能力。 _ 游戏 3 过程 中学生们要 与他人合作 , 共同发现问题、 分析
就应该充分展现其游戏性 , 使教师和同学们 的整 个 身心经 常处 于一 种 游戏状 态 :自由、 自愿 、 自足 、
能 都是 通过 游戏感 知 与建 构 的 。近年 来 , 于 “ 由 应
、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数字化学习在我国各级教育机构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
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一些问题也暴露了出来。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媒体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为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践提供了更好的方式和选择。
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要借助新媒体时代的技术手段,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适应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在新媒体时代的技术下优化学习者数字化学习,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字化学习;新媒体;能力[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12-0128-02新媒体时代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研究饶景学1,王学强2(1.河北省国际教育交流服务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2.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31)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已得到了广泛应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如下特性: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皆可利用;集信息性与娱乐性于一体,互动性强烈;类型多样,可选性强;内容个性化,可更大程度吸引受众的兴趣。
李克东教授在接受《网络科技时代》记者吕敏采访时谈道: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也就是ETCEO 论坛,在2000年6月召开的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三次年会中,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整合的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观念。
一、数字化学习的现状和突出问题数字化学习模式在我国各层次的学校都有一定的运用,并且在实践中得到了发展和推广。
学习者通过数字化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得到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学习者的学习从以听教师讲授变成自主性、发现性的学习,从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
数字化教学资源有助于学习者提高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所学知识。
但是,现实中的数字化学习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制约了数字化学习的效果数字化学习常常是学习者一个人完成的,这种自由度之下,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差异导致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异。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基于Web学习模式的研究李克东
知识 技能 教师+平台 教师 平台+ 平台 资源 收集/探究/发现/利用/ 收集/探究/发现/利用/ 重构/创作/展示/ 重构/创作/展示/评价
S
讨论/ 讨论/合作
S
三、基于Web学习模式研究的内容 基于Web Web学习模式研究的内容
学习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 理论指导下, 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和资源的 支持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资源、 支持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资源、 教师、 教师、学生之间建立相对稳定的相 互作用关系来获得发展的活动进程 结构形式。 结构形式。
充分发挥基于Web 充分发挥基于Web学习环境的优势 Web学习环境的优势
资源全球共享,使学习具有实效性; 资源全球共享,使学习具有实效性; 建立虚拟课堂、虚拟学校,扩大学习空间; 建立虚拟课堂、虚拟学校,扩大学习空间; 建立多媒体资源库,构成多层次探究性的环境; 建立多媒体资源库,构成多层次探究性的环境; 利用网络通讯功能,加强交流,形成学习群体。 利用网络通讯功能,加强交流,形成学习群体。 利用网络工具,为学生提供创作平台和创作空间。 利用网络工具,为学生提供创作平台和创作空间。
(2)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 在知识经济时代 ,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 在知识经济时代, 的重要基础。 的重要基础。” “ 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 准 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 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 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 、 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 息的能力, 息的能力 , 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 力作为与读、 力作为与读 、 写 、 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 的基础能力。 的基础能力。” 教育部长陈至立讲话) (教育部长陈至立讲话)
“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 使 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讲座: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年历程
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十年历程各位老师,很高兴参加2006年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创新论坛,大会组织者希望我做这样的发言,我也很高兴。
因为这个项目它是影响比较大的项目。
我们知道,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实验学校这个项目的实施到今年是10年多,这是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对推动我们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的组织实施、管理和效果都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它的成果、经验和问题需要认真总结,它今后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向怎么样是值得思考的。
国际上非常地关注在中国大陆实施十年的这个项目,我顺便说一下,我今年10月到美国,11月到日本都要讲这个项目。
他们提出要了解这个项目,可见国际上非常地关注这个事情,今天我们仅用短短的三、四十分钟是没办法对这十年的经验做出总结,尤其是对今后的发展我也不能提出完整的思路,我想今天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和对它作为的肯定,以及提出一点参考。
我先做一点简要的回顾,这个项目是1997年启动的,当时是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原来的电脑教育办公室为了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而设立。
在97年9月份国家教委发布了[1997]4号文,是关于设立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通知,实验学校项目正式起动,1997年教育部确认了44所学校作为第一批实验学校,2002年确认第二批国家级实验学校158所。
后来根据这样的思路,各省、市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分批建立了省级实验学校,直到2006年有一些省还在审批第三批和第四批实验学校的确认。
目前为止,国家和省级的实验学校已经超过了1万所。
到1999年的时候,要决定在对第一批的400多所学校进行评估,于是乎起动了维持几个月的评估工作。
2001年3月在评估的基础上,发现了广大的校长、教师要进行更好的培训,所以当时的电教办发出了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培训工作的通知在广东、江苏、吉林建立了三个国家级的培训基地。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的目标和方法ppt
2、进行专题实验研究
明确实验目的 建立实验假设 实验变量控制 实验对象选择 实验结果测量 实验数据分析 确立实验结论
3、行动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1、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首要目标 2、行动者与研究者协同工作 3、在实际情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研究 4、通过反思进行探究。
优化教——为教师提供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的有力手段,探索和建构新型的模式。 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变革的手段 把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 提高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水平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时代如 何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教与学的经验 和方法;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现代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和模式;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根据实际需要,研制、 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工具平 台,开发新一代的教育信息资源。
根据反思结果,拟定新的 研究目标、任务和计划
谢谢!
计划1
计划2
行 动 观察
反 思Biblioteka 行 动反 思观察
教学改革试验的行动研究
研究者
制定计划
共同反思 观察行动 共同反思
行动与观察
行动者
共同反思
对象
计划/根据教学需求拟定研究目标和试验对象
行动/教师培训、教学设计研究、上课实践
观察/试验研究过程日记、试验可录像和课堂纪录
反思/分析录像、阶段总结、找出问题和改进策略
(四)教师教育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
重点研究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信 息素养,以及如何组织教师培训、评估等问题。 1 、网络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教师信息素养、能力 的具体要求探讨; 2、培养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途径、方法的研究; 3、教师信息素养、能力评估的研究.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
李克东谈“李克东难题”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第01期在李克东教授提出“李克东难题”一年之后的2009年12月23日,在国内外教育界关于“李克东难题”这场大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邀请李克东教授到北京,并对他进行了专访,期待李克东教授用他的思想智慧带给我们更多启迪。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李教授您好,您在2008年12月广西南宁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上曾经针对海盐教师博客提了两个问题,在2009年以“李克东难题”命名并且风行教育领域,请您谈谈当时提出问题是基于什么样的思考。
李克东:这是许多人都问我的问题。
当时没想用“难题”这个词,但我知道我提出的问题确实很难“检测和解决”,后来黎加厚就用“难题”命名了。
我先说一下背景:2008年12月中,在广西桂林召开一个关于在广西自治区内开展网络教研的会议,我应邀做一个专题报告,为了准备这个报告,我事前对中国的四大博客部落做了较深入的调查,了解到一些情况,让我想到三个方面:①网络教研应该怎么定位;②网络教研应该做什么样的活动内容;③网络教研的绩效评价应如何评价。
我提出“难题”是基于两方面的思考:一是对网络教研的定位;二是对学科发展的思考。
我通过对四大部落群的调研,就网络教研做了四个定位:①形态定位,网络教研是基于网络的,面向区域的虚拟社群;②目标定位,网络教研的目标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改革;③内容定位,网络教研是要发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④活动定位,网络教研的活动是经验分享,资源共享,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一门学科的发展,是在不断提出和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中不断前进的。
科学难题,是点燃科研热情的火把,是科学进步的阶梯。
正是我对网络教研的定位和学科发展的思考,从绩效的角度,我在与海盐网络教研社群的老师谈话中,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展示的大量博客是否知道其中有多少被点击并阅读过?在阅读后,又有多少作出了互动回应?在回应中,有多少展开了深度互动(互相往复3次以上者)?问题二:在一个区域的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发表了大量的帖子,通过一段时间共享和互动后,这个网络教研社区解决了几个区域中的具体的教育或教学问题?问题三:在一个区域网络教研社群活动中,有哪些教师是话题的积极抛出者(发问者),积极讨论者(参与者),存在多少旁观者;在一段时间里,上述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你的教研社区里,形成了多少个有价值的话题(专题)?上述问题如何检测?如何解决?具有很大难度。
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知名导师及著名学者介绍(供专业考研同学参考)
一、教育技术学部分知名导师介绍1.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有:***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技术学研究会理事长等。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2.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指导组副组长,担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等多项学术兼职。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科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教育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及多媒体计算机技术。
3.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4.祝智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校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
***高校教育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现代远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基础教育司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专家工作组副组长。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5.桑新民(南京大学)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2003 年获首届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6.丁新(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教育技术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和远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较为系统地引入了国际远程教育基础理论,多次参与***有关远程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的设计与论证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远程教育7.徐福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院长、信息传播研究所所长、教育技术学学科教育电视方向学术带头人。
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我国教育传播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者:李运林李克东徐福荫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 美国传播学鼻祖宣伟伯(Wilbur Schramm,施拉姆本人用的中文名)1982年应邀来华讲学,他的“教育传播理论”不是在美国,而是首先在中国公开发表,之后又通过余也鲁教授多方面支持与帮助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教育传播理论”。
近年,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教育传播理论还在可持续发展之中。
[关键词] 传播;教育传播;宣伟伯;余也鲁[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作者简介] 李运林(1936—),男,广东化州人。
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化教育、教育传播理论、协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办协同教育研究院。
E-mail:lyl138********@。
一、宣伟伯、余也鲁来华南师范大学讲学的经过1978年,我国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后,国家多次组织省、部级领导干部出国参观考察。
1979年,教育部组织广东、湖南、山西等11个省、市近20名教育厅、局领导到香港考察电化教育。
广东省高等教育局局长林川同志担任考察团团长,共参观教育机构与大中小学12天。
整个考察过程中,林川同志都在思考与关注一个问题——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当在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和传播系参观时,系主任余也鲁教授介绍传播理论、媒介与教育的关系时,林川顿觉找到了答案,传播理论就是电化教育的理论基础。
林川同志出访回到广东后,马上找到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长潘炯华和电教中心负责人李运林、李克东,要求他们安排出访香港中文大学,并邀请余教授来华南师范大学作学术报告。
1980年,潘及二李获批准访问香港,拜会了余也鲁,并代林川同志发出邀请,请余也鲁到广州作学术报告,如图1所示。
余教授欣然接受了邀请,并提出他会到美国邀他的老师宣伟伯一起来,因此得有一些准备的时间。
之后,余教授多次往返美国夏威夷,与70多岁高龄的宣伟伯认真准备来中国作的学术报告。
经过两年的准备,1982年4月中旬,宣伟伯、余也鲁一行终于成功来华。
2016-2018年我国大学生移动学习研究现状
178现代交际·2019年16期[作者简介]贾燕,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2016—2018年我国大学生移动学习研究现状贾 燕(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16年、2017年、2018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大学生移动学习的论文从论文基本情况和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这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探析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移动学习 内容分析法 研究现状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178-02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移动学习由于具有移动性、便利性、自主性、高效性、情境性以及极强的互动性,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当代高校大学生大都有智能手机,伴随着移动学习平台和软件的开发,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移动学习形式不断发展,移动学习已成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成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采用李克东教授的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2],通过对大学生移动学习文献的检索,把论文基本情况和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作为研究类目;数据统计、图表生成均使用Microsoft Excel2013软件。
从2016—2018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有关大学生移动学习的论文进行研究材料选取,对“大学生移动学习”进行检索,剔除不相关的内容,最终有效文献170篇。
二、数据统计与分析(一)论文基本情况分析2016—2018年国内学术期刊对大学生移动学习的刊载分别是56、64、50篇,这三年,大学生移动学习研究的论文比较稳定,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发表在《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软件导刊》等刊物上;其中《教育现代化》9篇,占比为5.29%;《现代交际》7篇,占比4.11%;《软件导刊》5篇,占比2.94%;《中国教育信息化》3篇,占比1.76%;其他共计140篇,占比85.86%。
提高研究水平.
(4)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试题分析 问卷调查 现场观察(录像) 访谈记录 作品分析(内容分析) 过程自我评价 评价量规
(5)需要获得的结论
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设计模型、内容、方法、 步骤、格式和计算机方法等等。
网络环境下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的类型、特 征、组织形式、要素关系、教学进程结构。
(二) 开展基于“专题”的网上教学研究活动
选择研究专题 开发多种形式的专题学习资源 探索基于专题的网上学习模式 分析基于专题的网上学习效果
(三)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
培训内容: (1)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设计 (2)教学资源的设计 (3)专题学习资源开发与管理平台的使用 (4)课题研究的科学方法与研究论文的撰写
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具、评 价方法等。
三、本年度的主要任务
(一)开展中期评估 (二)开展基于“专题”的网上教学研究活动 (三)组织不同类型的培训活动 (四)组织地区性地小型交流会 (五)为2005年全国经验交流会作准备
(一)开展中期评估
中期评估的主要内容 (1)研究方案(10分)
(3)研究过程(30分) 实验数据:数据收集是否齐全、完整,分析处理是否科
学规范 交流活动:是否定期开展总结与研讨交流活动 管理规章:课题研究是否建立有管理制度,课题组成员
研究时间是否有保证,是否有鼓励参与科研 措施。
(4)课题成果(40分) 成果水平,省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奖 成果数量,论文发表或会议交流、课件数目 成果创新,是否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突破
学生作品是学生思想与能力的体现; 学生作品是的形成过程是一种培养创新精神的
过程; 学生作品的积累是学生学习发展的轨迹; 学生学习作品的整合是学习资源的建设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
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 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 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摘自《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网络课程 = 内容+活动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友好交互界面/虚拟仿真 共享性——在网络环境下可以全球共享并随意获取 扩展性——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补充、扩展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常用信息化学习资源
数字音像教材(CD/VCD/DVD) 多媒体教学软件(CD-ROM) 网上资源
➢网络课件 ➢网络课程 ➢专题学习资源 ➢专题学习网站 ➢资源网站 ➢门户网站
构建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 掌握信息化学习方法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1、构建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
学校学习支持系统(校园网络系统)
课堂学习环境
•多媒体演示型教学系统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 • Web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因特网)
课外学习环境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1、目标整合
知识目标(认知、情感、技能) 信息素养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学会知识,提高素养
培养学生学会知识,提高实践活动能力 ——理解概念原理,理解知识形成过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学会学习 ——善于搜集信息、充分利用资源、能够提出问题,积极协
•电子阅览室 •多媒体工作室
地区性学习支持系统(地区教育信息系统) 现代远程教育系统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研究所 likd@
信息时代下移动设备对大学课堂的影响——以智能手机为例
4教育现代化传媒品牌投稿邮箱:jyxdhbjb@高等教育信息时代下移动设备对大学课堂的影响——以智能手机为例郭凯莹(中山大学 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1000)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中,移动设备的使用频率日渐普及,为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便利。
然而,在大学课堂中,移动设备成为了学生开小差的“帮凶”。
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高,课堂上也不时关注手机,分散了学习注意力,严重影响课堂效果。
那么,能否转变移动设备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呢?本研究通过课堂实践、问卷调查,利用智能手机作为课堂辅助工具,探讨了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频率以及智能手机在课堂中的应用效果,并为发挥智能手机在课堂的正面作用提出了建设展望。
关键词:智能手机;信息化;智能教学;智慧课堂How Does Mobile Device Influence Teaching in age of Information?——TakingIntelligent Mobile Phone as an ExampleGUO Kai-ying(Xinhua College of Sun Yat-Sa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1000)Abstract: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mobile device are used frequently in terms of living, working and studying, which make us great convenient. However, mobile device are blame to its use in class, which divert students’ attention from studying. A previous study shows that students relay too much on their mobile phone, resulting negative impacts on their course. Thus, how to take advantages of mobile phone in class is a challenge to teachers. With desktop research, questionnaire and practice,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mobile phones in class to innovate traditional teaching way. Finally, there are suggestions to build a intelligent classroom with use of mobile device.Keyword:Intelligent mobile phone, Age of information, Intelligent teaching, Intelligent classroom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2015年重点课题《西方教育评价方法在我国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粤教评办函(2015)5号]的研究成果;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南沙大酒店实践教学基地立项号: 【2014】D002。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取得课题研究优质成果
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2.1 充分运用各类信息技术
应用数字音像教材(VCD/DVD/LD/CD); 应用多媒体CAI课件(含ppt文件); 应用校园网络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共享; 应用因特网络系统,实现远程、开放性,研究式教学活 动与教学指导。
2.2 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
教师专业发展的鉴定与评价
如何鉴定和评价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各国共同面临的难 题。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鉴定和评价更多地关注开设 了哪些课程,教师听了多少时间的课,他们对这些课程 的满意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直接关注学生的 学习,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鉴定和评价也发生了相应的变 化,它更多地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给教师工作带来的实际 变化,对学生和学校的影响。
3.4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1)采用量的研究或质的研究
量的研究 ——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化观察、教学实验、测量评价进行 ——获得数据型的资料 ——对数据型资料的数学分析 质的研究 ——通过访谈调查和实地观察进行研究 ——获得描述型的资料 ——对描述型资料的逻辑与思辩分析
(2)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的基本关系
专家教师在与职初教师的对比中最明显的成长就是案例 知识与策略知识的成长,尤其是策略知识的飞跃。 如何提高职初教师在策略知识的发展方面的成长速度, 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优秀的专家级教师成为教师素质培 养的关键。 要获得策略知识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的长期工作实践和 事后的积极反思。 行动研究是教师进行反思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术应用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供良好的环境
让学生学会学习
资源利用的学习,即利用数字化资源进行情境探究学习 自主发现的学习,借助资源,依赖自主发现、探索性的 学习; 协商合作的学习,利用网络通讯,进行合作式、讨论式 的学习; 实践创造的学习,使用信息工具,进行创新性、实践性 的问题解决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克东教授简介
李克东,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新会人,l938 年9 月出生,1962 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学院物理系,1986 年12 月任教授,1983 年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和传播研究中心的访问学者,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与教育传播理论研究。
l988 年作为德国帕德博恩大学控制论研究所高级访问科学家,从事教育控制论与人工智能理论与技术教育应用研究。
国家级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现任职务: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
广东省高等教育电化教育中心主任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资源建设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常务副理事长
香港电脑教育学会( ACEHK )名誉会长
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学会( GCSCE )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担任西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深圳大学、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客座教授。
华南师范大学 211 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教育技术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专著: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第45期)
区域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估模型构建(第42期)
教育技术实用学:诠释学习资源效用的新话语(第38期)
中国信息化教育安全防范体系现状研究(第25期)
可重用学习对象的分类法(第23期)
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元分析看教育技术研究趋向(第21期)
教育信息资源的本地化研究(第20期)
学习对象理念的发展历程(第17期)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第14期)
教育技术的后现代观 (第13期)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第11期)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第7期)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第6期)
设计基于MUD/MOO的网络化学习环境(第6期)
师范教育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ECNU的实际行动(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