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纤维楼板加固计算表(2019版加固规范)

合集下载

碳纤维布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布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一、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以下简称规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 50367-2006)(以下简称加固规范)图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2.问题类型:因荷载增加原有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式采用碳纤维布。

3.梁底受拉碳纤维片材参数:碳纤维布等级:Ⅰ级弹性模量E cf = 2.30 × 105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抗拉强度设计值f f = 2300.00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单层厚度t cfv = 0.167 mm重量:300g/m2不考虑二次受力二、计算结果1. KL3梁荷载增加后缺筋面积为750mm2,采用等强代换原则换算碳纤维布粘贴尺寸: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360N/mm2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2300 N/mm2缺筋面积*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碳纤维布厚度*宽度*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750*360≤0.167*宽度*2300宽度≥702.94KL3梁截面尺寸为400*900,结构梁宽度为400不能满足碳纤维布粘贴宽度,考虑粘贴双层碳纤维布,计算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折减系数:(见加固规范9.2.4-2)折减系数=1.16-(粘贴层数*弹性模量设计值*单层厚度)/308000≤0.9=1.16-(2*230000*0.167)/308000=0.91折减系数=0.9750*360≤0.167*宽度*2300*0.9宽度≥781.05KL3梁宽度为400mm,碳纤维布粘贴双层面积:2*400=800≥781.05,满足强度要求。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说明:1、表中计算采用单位,除有说明外,长度宽度均为毫米,面积为平方毫米
2、使用时请不要修改非数据输入部分数据。

绿色部分为可修改数据。

3、计算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修复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146:200
4、加固计算书按照规范要求,以混凝土受压区高度来判断采用的计算公式
5、梁剪跨比λb,对于集中荷载取a/h0,大于3.0时,取3.0,小于1.5时,取
6、柱剪跨比λc,对于框架柱取Hn/2h0,大于3.0时,取3.0,小于1.0时,取
7、加固形式系数取值:封闭粘贴为1.0,U型粘贴取0.85,侧面粘贴取0.70。

8、有效约束系数,取0.45;轴压比大于0.5且加固时未卸载时取0.36。

9、在判断是否需要考虑二次受力影响时,先输入Mi值,根据结论区的“是
10、工作表保护密码为123
米,面积为平方毫米。

为可修改数据。

程》(CECS146:2003)。

判断采用的计算公式。

3.0,小于1.5时,取1.5。

A为集中荷载作用点到支座边缘的距离。

对于均布荷载取3.0。

3.0,小于1.0时,取1.0。

Hn为框架柱净高度,h0为框架柱截面的有效高度。

5,侧面粘贴取0.70。

卸载时取0.36。

,根据结论区的“是否需要考虑二次受力影响”的判断结果,在梁参数输入区的“考虑二次受力 1否则
布荷载取3.0。

入区的“考虑二次受力 1否则取0”栏中填入相应的数字。

碳纤维加固计算

碳纤维加固计算

碳纤维加固板依据:《混凝土加固规范》已知:f c0,f y0,A s0,M ,b ,h ,’0y f ,’0s A 1.根据10.2.3条求出受压区高度x ;2.根据10.2.8条求出滞后应变0f ;3.根据10.2.3条求出强度利用系数f 、fe A ;4.根据10.2.4条计算f m A 、k 。

5.复核:04.1M M 算例:板底粘贴碳纤维加固X 向(长边),计算需要面积365mm 2b=1000mm ,h=100mm ,f c0=14.3MPa ,f y0=360N/mm 2A s0=251mm 2,M=8.6kN ·m,8.00.11 ,h 0=100-15-8-4=73mmmm 04.8)(f 2h h x 1000y 2b f h h A Mc s )(mk 4.60 N M K 25000010010005.05.0mm bh A te 007.00052.050000251te te A A S 取70.0f00122.073251100.2104.67.0530s s 00 h A E M kf f 0033.0cu ,5f 103.2 0.10.104.4007.000122.00033.004.8/1000033.08.0)/8.0(f 0f 取)(ff cu cu x h 2fe fe mm 1616000.125136007.810003.14 A A 单层粘贴:9.00.1308000167.0103.20.116.130800t n 16.1k 5f f f m E 2层粘贴:9.091.0308000167.0103.20.216.130800t n 16.1k 5ff f mE 故可取9.0k m 2f 5.179.0/16/mm k A A m fe 张贴碳纤维1T-100@300,此时面积为22f 5.17mm 66.55167.01003001000mm A 满足。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251.00
mm*mm
210.00
Mpa
5.58
mm
7.36
kN.m
布带宽200,净间距400
ξ<ξb
钢筋保护层厚度 加载后的பைடு நூலகம்筋
实际配筋 钢筋抗拉强度值 满足受压区高度限制
5.17 5.80 1.00
9.21
2300.00 1.00
1.00 100.00 0.167 16.70
mm
mm*mm Mpa
当nf=1时,km=1;当nf=2时,km=0.9; 当nf=3时,km=0.83;当nf=4时,km=0.73
mm
mm mm*mm
实际粘贴碳纤维面积Afe'>Afe, 满足要求
碳布的编号 板的位置 布条方向 板的混凝土强度fc0 板的计算宽度b 板的高度h a(a') 计算需要配的钢筋 原有的钢筋总面积(As0) 钢筋强度fy0 计算受压区高度x (As*fy/(fc0*b)) 计算极限荷载Mu (fc0*b*x*(h0-x*0.5)
粘贴碳纤维之后需要的受压区高度x' M+fy0*As0*(h-h0)=fc0bx'(h-0.5*x') ψf=(0.8*0.0033*h/x')-0.0033)/0.01 ψf取值 当ψf>1,取1.0,否则取ψf 计算需要的碳纤维面积 Afe=(fc0*b*x'-fy0*As0)/ψf/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强度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层数nf
实际碳纤维层数折减系数km
实际粘贴碳纤维宽度(1000mm内总宽度) 粘贴碳纤维厚度t 实际粘贴碳纤维截面积Afe'
注:黄色填充为输入信息
碳纤维加固板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布类型
63
混凝土柱受压加固计算表格
混凝土柱参数输入区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截面宽度 b(mm)
截面高度 h(mm)
柱计算长度 l0(mm)
截面棱角圆 化半径r(mm)
柱纵筋面积
混凝土标号 C15-C60
构件类型1/2 (重要构件1) (一般构件2)
受压钢筋级 别1/2/3
初始弯矩 M(KN.m)
表9.5.2 ψvc值
计算轴压n
轴压比
≥0.1
0.3
0.6
0.7
0.9
0.87
受力 条件
均布荷载或λc≥3 λc≤1
0.95
0.84
0.72
0.62
0.51
0.9
0.72
0.54
0.32
0.16
注:1、λc为柱的剪跨比,对框架柱,λc=Hn/2h0,Hn为柱的净高,h0为柱的有效高度
2、中间值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载力 (KN.m)
加固后构 件抗弯承
载力 (KN.m)
抗弯承载力 提高百分比
1
4
300
0.167
211.01
132.49
200.39
18.12
300
551.94
211.01
18.12 467.29 546.09
16.86
31
32
33
34
抗剪碳纤维类型 梁的类型(1框架 荷载形式 集中荷载至近
1/2/3/4
截面高度 h(mm)
受拉钢筋面积 Aso(mm2)
受拉钢筋级 别1/2/3

碳纤维加固算例

碳纤维加固算例

碳纤维加固算例
碳纤维加固是一种有效的结构加固方法,通过在混凝土结构表面粘贴碳纤维布,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以下是一个碳纤维加固的算例,以供参考:假设有一栋三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由于使用年限过长,需要进行加固。

经过评估,发现房屋的梁、柱等承重结构存在明显的承载力不足和裂缝等问题。

为了确保房屋的安全使用,决定采用碳纤维加固技术对房屋进行加固。

首先,对房屋的承重结构进行详细的结构检测和评估,确定需要加固的部位和所需的碳纤维布量。

根据检测结果,本例中需要加固的部位主要包括梁、柱等承重结构。

接下来,进行碳纤维加固设计。

根据加固要求和检测结果,设计人员制定了详细的加固方案。

本例中,采用高强度碳纤维布对梁、柱等承重结构进行加固,以提高其承载力和耐久性。

同时,为了确保加固效果,对碳纤维布的粘贴工艺、粘贴厚度、层数等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和确定。

在碳纤维加固施工过程中,首先对需要加固的部位进行表面处理,确保表面平整、干净,无油污、无浮灰等杂质。

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将专门配制的碳纤维粘贴剂涂刷在加固部位上,再将碳纤维布粘贴在加固部位上。

为了确保粘贴效果,需要使用专用滚轮进行挤压、刮平,使粘贴剂与碳纤维布和加固部位紧密结合。

最后,对加固部位进行固定和养护,确保碳纤维布与加固部位形成一体。

经过碳纤维加固后,该房屋的梁、柱等承重结构承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裂缝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同时,由于碳纤维布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特点,房屋的使用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板计算表格
实际粘贴碳纤维强度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层数nf
实际碳纤维层数折减系数km
实际粘贴碳纤维宽度(1000mm内总宽度) 粘贴碳纤维厚度t 实际粘贴碳纤维截面积Afe'
注:黄色填充为输入信息
碳纤维加固板
-
200@400
B1
横向跨中部分
14.30
Mpa
1000.00 120.00 25.00 380.00
mm mm mm mm*mm
碳布的编号 板的位置 布条方向 板的混凝土强度fc0 板的计算宽度b 板的高度h a(a') 计算需要配的钢筋 原有的钢筋总面积(As0) 钢筋强度fy0 计算受压区高度x (As*fy/(fc0*b)) 计算极限荷载Mu (fc0*b*x*(h0-x*0.5)
粘贴碳纤维之后需要的受压区高度x' M+fy0*As0*(h-h0)=fc0bx'(h-0.5*x') ψf=(0.8*0.0033*h/x')-0.0033)/0.01 ψf取值 当ψf>1,取1.0,否则取ψf 计算需要的碳纤维面积 Afe=(fc0*b*x'-fy0*As0)/ψf/ff
251.00
mm*mm
210.00
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
5.58
mm
7.36
kN.m
布带宽200,净间距400
ξ<ξb
钢筋保护层厚度 加载后的配筋
实际配筋 钢筋抗拉强度值 满足受压区高度限制
5.17 5.80 1.00
9.21
2300.00 1.00
1.00 100.00 0.167 16.70
mm
mm*mm Mpa
当nf=1时,km=1;当nf=2时,km=0.9; 当nf=3时,km=0.83;当nf=4时,km=0.73

3碳纤维、钢板加固板计算表(根据2013版加固规范-编写)

3碳纤维、钢板加固板计算表(根据2013版加固规范-编写)

弹性模量 Esp(N/mm2) 2.06E+05
是否考虑二次受 力影响


计算流程→
算 过 程
砼受压区高度 计算值x (mm)
砼受压区高度实际 取值(满足x>2a
’)x(mm)
受拉钢板确定利 用系数ψsp计算值
ψsp实际取值(满 足ψsp<1.0)
受拉钢板截面面 积Asp(mm2)
加固后相对受压区 高度
HRB400
360
387
360
0
弹性模量 Ec(N/mm2) 3.00E+04
弹性模量 Es(N/mm2) 2.00E+05
相对界限受压
区高度ξb
0.518
受压钢筋合力 点至截面近边 距离a'(mm)
0
强度等级 Q235
单层厚度tf(mm) 1
层数 1
钢板材料参数 抗拉强度设计值
fsp(N/mm2) 215
判断相对受压区 高度是否满足要 求(ξbf=0.85ξ
b)

10.78
10.78
20.30
1.00
69.09
0.135
满足
结 受拉钢板宽度 受拉钢板布间距 每米宽受拉钢板
论 (mm)
(mm)
布等效个数
实际粘贴面积 加固后受弯承载 受弯承载力提高幅
(mm2)
力(kN·m)






100
400
3.00
300.00
11.80
17.63%
本计算表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第10.2节及相关公式而编制。
承载力复核 x

碳纤维加固楼板的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楼板的计算表格

200@400
Mpa mm mm mm mm*mm mmt;ξb
满足受压区高度限制
粘贴碳纤维之后需要的受压区高度x' M+fy0*As0*(h-h0)=fc0bx'(h-0.5*x')
ψf=(0.8*0.0033*h/x')-0.0033)/0.01
碳布的编号 板的位置 布条方向 板的混凝土强度fc0 板的计算宽度b 板的高度h
a(a') 计算需要配的钢筋 原有的钢筋总面积(As0)
钢筋强度fy0 计算受压区高度x (As*fy/(fc0*b)) 计算极限荷载Mu (fc0*b*x*(h0-x*0.5)
碳纤维加固板
B1 横向跨中部分 25.00 1000.00 100.00 20.00 740.00 251.00 210.00 6.22 11.95
ψf取值 当ψf>1,取1.0,否则取ψf
计算需要的碳纤维面积 Afe=(fc0*b*x'-fy0*As0)/ψf/ff
5.13 4.30 1.00 14.78
mm mm*mm
实际粘贴碳纤维强度ff 实际粘贴碳纤维层数nf
实际碳纤维层数折减系数km
实际粘贴碳纤维宽度(1000mm内总宽度) 粘贴碳纤维厚度t
实际粘贴碳纤维截面积Afe'
1400.00 0.00
1.00
333.33 0.167 0.00
Mpa
当nf=1时,km=1;当nf=2时,km=0.9; 当nf=3时,km=0.83;当nf=4时,km=0.73
mm mm mm*mm
实际粘贴碳纤维面积Afe'>Afe, 满足要求
注:黄色填充为输入信息

碳纤维布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布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一、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CECS 146:2003)(以下简称规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规范)《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规范》(GB 50367-2006)(以下简称加固规范)图纸所提供的相关数据2.问题类型:因荷载增加原有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需进行加固处理,加固方式采用碳纤维布。

3.梁底受拉碳纤维片材参数:碳纤维布等级:Ⅰ级弹性模量E cf = 2.30 × 105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抗拉强度设计值f f = 2300.00 MPa (见加固规范表9.1.6-1)单层厚度t cfv = 0.167 mm重量:300g/m2不考虑二次受力二、计算结果1. KL3梁荷载增加后缺筋面积为750mm2,采用等强代换原则换算碳纤维布粘贴尺寸:HRB400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360N/mm2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2300 N/mm2缺筋面积*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碳纤维布厚度*宽度*碳纤维布抗拉强度设计值750*360≤0.167*宽度*2300宽度≥702.94KL3梁截面尺寸为400*900,结构梁宽度为400不能满足碳纤维布粘贴宽度,考虑粘贴双层碳纤维布,计算碳纤维布多层粘贴折减系数:(见加固规范9.2.4-2)折减系数=1.16-(粘贴层数*弹性模量设计值*单层厚度)/308000≤0.9=1.16-(2*230000*0.167)/308000=0.91折减系数=0.9750*360≤0.167*宽度*2300*0.9宽度≥781.05KL3梁宽度为400mm,碳纤维布粘贴双层面积:2*400=800≥781.05,满足强度要求。

碳纤维加固计算

碳纤维加固计算

单位宽度厚度(mm)
混凝土极限压应变ε 纤维单层厚度tf(mm) 纤维层数nf
0.0033 230000 0.167 3 注:未考虑受压钢筋作用。
纤维弹性模量设计值Ef(MPa)
纤维布层数 总厚度mm 1 0.167 2 0.334 3 0.501 纤维复合材的粘贴延伸长度Lc-mm 修正系数ψ 1 纤维抗拉强度设计值ff(MPa) 实际应粘贴纤维截面面积Af (mm2) 纤维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强度设计值ffv(MPa) 受拉粘结的纤维复合材的总宽度bf(mm) 2114 1.45 1600 165.16 0.572 350
2
175.34 mm 1.25 1 0.79 0.7858766
梁宽b(mm) 梁高h(mm) 梁有效高度h0(mm) 受拉钢筋强度fy(MPa) 2 受拉钢筋面积As(mm ) 纤维抗拉强度设计值ff(MPa) 纤维拉应变设计值ε 纤维滞后应变ε
f0 f
配筋率
00 0.55 0.167
输入参数: 弯矩设计值M(KN.m) 混凝土fc(MPa) 混凝土α
1
600 14.3 1 350 800 762.5 300 2233 1600 0.007 0
cu
中间结果 加固后的受压区高度x(mm) 纤维材料强度利用系数ψ f 计算值 ψ f 实际取值 纤维厚度折减系数km计算值 km实际取值 最终结果 2 计算所需纤维有效截面面积Afe (mm ) 实际应粘贴纤维截面面积Af (mm ) 梁宽b(mm)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

碳纤维梁加固计算书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构件编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设计_____________校对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计算时间2012年4月26日(星期四)15:14一、基本资料1.设计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以下简称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2.问题类型:根据期望的承载力求碳纤维片材用量期望的加固后的抗弯承载力为230.00 kN·m期望的加固后的抗剪承载力为189.00 kN3.构件参数:构件类型:一般构件截面宽度: b = 250.00 mm截面高度: h = 550.00 mm受拉钢筋排数单排受拉钢筋面积: A s = 1388.00 mm2受拉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a = 25.00 mm受拉筋: HRB335(20MnSi), 受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y = 300.00 N/mm2受压钢筋面积: A's = 0.00 mm2受压钢筋合力点至截面近边缘的距离: a' = 20.00 mm受压筋: HPB235(Q235), 受压筋抗拉强度设计值f 'y = 210.00 N/mm2混凝土: C2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 c = 9.6 N/mm2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 t = 1.10 N/mm2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 tk = 1.54 N/mm24.梁底受拉碳纤维片材参数:材料类型:单向织物高强度Ⅰ级粘贴层数: n f = 1单层厚度: t f = 0.111 mm考虑二次受力, 加固前验算截面上原作用的弯矩标准值: M0k = 210.00 kN·m 5.梁侧受剪碳纤维片材参数:材料类型:单向织物高强度Ⅰ级粘贴层数: n fv = 1单层厚度: t fv = 0.111 mm条带间距: s f = 100.00 mm加固方式: 环形箍及加锚封闭箍荷载形式: 集中荷载(包括集中荷载对支座截面或节点边缘所产生的剪力值占总剪力值的75%以上的情况),集中荷载至支座距离为600.00mm6.箍筋参数:箍筋直径: 8mm箍筋肢数: 1箍筋间距: 150.00mm箍筋: HPB235(Q235), 箍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f yv = 210.00 N/mm27.弯起筋参数:弯起筋直径: 6mm弯起筋根数: 0弯起角度: 45二、计算结果1.受弯加固计算:1.1 碳纤维复合材设计计算指标根据材料类型及构件类型查表9.1.6-1得弹性模量设计值: E f = 2.30 ×105 MPa抗拉强度设计设计值: f f = 2300 MPa拉应变设计值: εf = 0.0101.2 受弯构件加固后相对受压区高度ξfb求解:根据混凝土规范公式(7.1.2-5):εcu = 0.0033 - (f cu,k-50)× 10-5>0.0033 取为0.0033根据混凝土规范公式(7.1.4-1)ξb =β11 + f yE sεcu =0.801 +300.00200000.00×0.00330= 0.55对于一般构件,则ξfb= 0.85ξb=0.85×0.550 = 0.468 1.3 纤维复合材的滞后应变εf0求解:考虑二次受力,εf0按规范公式(9.2.8)计算根据混凝土规范,对矩形截面:ρte = A sA te=As0.5×b×h=1388.000.5 × 250.00 ×550.00=0.020又由于受拉钢筋排数为单排,查规范表9.2.8得:αf = 1.151εf0 = αf M0kE s A s h0=1.151×210.00×106200000.00×1388.00×525.00=0.00171.4 采用碳纤维加固, 达到期望的弯矩值时, 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的求解: :根据规范公式(9.2.3-1)计算达到期望的弯矩值时混凝土受压区高度x:M = α1f c0bx(h - x2)+f'y0A's0(h-a') - f y0A s0(h-h0)230.00×106=1.00×9.60×250.00×x×(550.00-x/2)+210.00×0.00×(550.00-20.00) -300.00×1388.00×(550.00-525.00)解得x = 230.38mm1.5所需片材宽度根据规范公式(9.2.3-3)ψf = 0.8εcu hx-εcu-εf0εf(9.2.3-3)ψf = 0.8×0.0033×550.00/230.38-0.0033-0.000.01=0.134根据规范公式(9.2.3-2)α1f c0bx = f y0A s0 + ψf f f A fe- f ' y0A's0(9.2.3-2)1.000 ×9.60×250.00×230.38=300.00×1388.00+0.134×2300.00×A fe-210.00×0.00 求得A fe = 441.51mm2采用多层粘贴的纤维织物,根据规范公式(9.2.4-2)k m = 1.16 - n f E f t f308000 = 1.16 -1 × 2.30 × 105 × 0.111308000 = 1.077 > 0.90取K m = 0.90根据规范公式(9.2.4-1),梁底实际所需的碳纤维截面积: A f = A fe / K m= 441.51 / 0.90 =490.57mm2所需片材宽度b f =A fn f t f=490.571×0.111=4419.52mm2.斜截面受剪加固计算:2.1 抗剪材料强度设计值计算根据材料类型及构件类型查表9.1.6-1得抗拉强度设计设计值: f f = 2300.00 MPa取f f= 2300.00 ×0.56 = 1288.00MPa2.2 加固前受剪承载力V b0对于集中荷载λb = ah0=600.00525.00= 1.14 ,λb < 1.5取λb = 1.5加固前受剪承载力根据混凝土规范公式(7.5.5)计算V cs = 1.75λ + 1f t bh0 + f yvA svs h0=1.751.50 + 1× 1.10 × 250.00 × 525.00 + 210.00 ×50.27150.00× 525.00= 138007.63 NV b0 = V cs + 0.8f y A sb sinαs= 138007.63 + 0.8 × 300.00 × 0.00 × sin45° = 138007.63 N2.3 根据期望的抗剪承载力求所需碳纤维片材对梁斜截面承载力的提高值V bf:V bf = V - V b0 = 189.00×103 - 138007.63 = 50992.37 N2.4 所需抗剪碳纤维片材粘贴宽度由于荷载为集中荷载,λ = 1.50加固方式为环形箍及加锚封闭箍查规范表9.3.3可得:ψvb = 0.680根据规范公式(9.3.3-2)V bf=ψvb f f A f h f/s f(9.3.3-2)A f =V bf s fvb f f h f=50992.37×100.000.680×1288.00×550.00 = 10.59mm2b fv =A f2n fv t fv=10.592 × 1 × 0.11= 47.68mm三、结论(以上计算由世纪旗云软件生成。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说明:1、重要构件指其自身失效将影响或危及承重结构体系整体工作的构件。

一般构件指其自身失效为孤立事件,不影响承重结构体系整体工作的构件。

2、高强度I级、高强度II级是指符合表4.4.2-1的加固材料。

3、抗剪强度折减系数ψvb按表9.3.3取值。

4、16栏“碳纤维材料宽度b”对于“已知弯矩求碳纤维面积”的求解结果没有影响,对“已知碳纤维面积求承载力”及“实际每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宽度”的求解结果有影响。

5、第1栏“弯矩设计值”对“已知碳纤维面积求承载力”的求解结果没有影响,表4.4.2-1 碳纤维复合材安全性及适配性检验合格指标注:当λ为中间值时,按线性内插法确定ψvb值梁抗弯抗剪加固计算表格表9.3.3 抗剪折减系数ψvb值说明:1、计算偏心受压时,第50栏应为偏心方向的截面高度h。

2、计算偏心受压时,仅适用于矩形或方形截面3、柱计算长度见混凝土规范(50010-2002)第7.3.11条:对于现浇框架结构底层柱1.0H,其他楼层为1.25H。

底层柱H为从基础顶面到一层楼盖顶面,其他楼层H为柱净高说明:1、第87栏与第80栏均是为了输入剪跨比而设置的。

当在第87栏输入剪跨比以后,第80栏的数值不起作用。

第80栏输入数据可以计算框架柱的剪跨比λ=Hn/2h0,此时,务必使第87栏的数值务必为0。

2、与碳纤维受力条件有关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ψvc,按表9.5.2取值。

3、柱截面形状与体积配箍率计算有关,默认为方柱。

注:1、λc为柱的剪跨比,对框架柱,λc=H n /2h 0,H n 为柱的净高,h 0为柱的有效高度 2、中间值按线性内插法确定。

混凝土柱受压加固计算表格表9.5.2 ψ值混凝土柱抗剪抗震加固计算表格受拉构件加固计算表格说明:1、表中计算采用单位,除有说明外,长度宽度均为毫米,面积为平方毫米。

2、使用时请不要修改非数据输入部分数据。

绿色部分为可修改数据。

3、计算依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06)。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国标GB50367-2013版

碳纤维加固计算表格—国标GB50367-2013版

二次受力
初始弯矩 (KN.m)
粘贴纤维类型
纤维厚度
先预输入 纤维 层
tf (mm) 数 nf
考虑
50 高强度Ⅰ级碳布 0.167
3
结论区
混凝土受压区 高度x(mm)
纤维计算 折减系数
ψf
加固前弯 矩计算值
(KN.m)
加固后抵抗弯矩 值(KN.m)
加固弯矩 提高系 数%
抗拉计算 纤维宽度
计算纤维 层数
受压区 钢筋排数
2 60
受压区钢筋
面积 钢筋弹模
As(mm2)
4908
200000
#VALUE!
实际应贴 实际应贴 碳纤维面积 碳纤维宽度
#VALUE!
#VALUE!
混凝土标号 C30
混凝土抗压 强度fc
二次受力弯 矩值
受拉区纤维类型
纤维强度设 纤维弹性
计值
模量
#VALUE!
50
高强度Ⅰ级碳 #VALUE! #VALUE!
梁底计算纤维面积 相对界限受压
Af
区高度ξb
#VALUE!
0.517647059
加固后相对界 限受压区高度
ξfb
0.44
β1
εcu
0.8 0.0033
混凝土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
梁基本信息
结构类型
截面宽度 截面高度 B(mm) H(mm)
混凝土标号
重要构件
400
800
C30
受拉钢筋 级别
受拉区 钢筋排数
受拉区钢 筋面积 As(mm2)
受压钢筋 级别HRB400 Nhomakorabea2
360
60

板粘贴碳纤维计算书8.23

板粘贴碳纤维计算书8.23

楼板粘贴碳纤维布加固补强计算根据设计要求,现因4#车库地下三层顶板中,4-17轴/4-G轴至4-H轴的后浇带南侧,附加盖铁钢筋原设计为 HRB400 25@200,现场施工为HRB400 14@200,因此,需对楼板采用一定的加固措施进行结构补强。

考虑采用粘贴碳纤维布进行补强。

楼板粘贴碳纤维加固设计:(采用等强度代换法进行设计)按照最大横向钢筋面积As=25@200-14@200=490.9-153.9为337mm2按照钢筋、碳纤维技术指标,钢筋设计强度:fy=360N/mm2,进口碳纤维设计强度:Ff=3400N/mm2,故:Af×Ff =AsfyAf = fy×As / Ff= 360×337/3400= 35.69mm2B=35.69/0.167=213.72mm2 <300mm2钢筋面积进行15%折剪后碳纤维截面面积:150×2×0.85=255mm2>213.72mm2故,在楼板后浇带南侧粘双层150mm宽间距200mm长为5200mm碳纤维布,满足加固补强要求。

北京东方悦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4年8月23日楼板粘钢加固补强计算根据设计要求,现因4#车库地下三层顶板中,4-17轴/4-G轴至4-H轴的后浇带南侧,附加盖铁钢筋原设计为 HRB400 25@200,现场施工为HRB400 14@200,因此,需对楼板采用一定的加固措施进行结构补强。

考虑采用粘贴钢板进行补强。

楼板粘贴碳纤维加固设计:(采用等强度代换法进行设计)按照最大横向钢筋面积As=25@200-14@200=490.9-153.9为337mm2按照钢筋、Q235B钢板技术指标,钢筋设计强度:fy=360N/mm2,进口碳纤维设计强度:Ff=210N/mm2,故:Af×Ff =AsfyAf = fy×As / Ff= 360×337/210= 577.72mm2B=577.72/150=3.86mm<5mm故,在楼板后浇带南侧粘贴5mm厚150mm宽间距200mm长为5200mm钢板,满足加固补强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2)
碳纤维复合材厚度 折减系数km
实际应粘贴面积 Af(mm2)

10.01
10.01
结 论
加固后相对受 压区高度
判断相对受压区高 度是否满足要求 (ξbf=0.85ξb)

0.125
满足
3.30
碳纤维布宽度 (mm)
100
1.00
碳纤维布间距 (mm)
400
26.58
0.90
29.54
每米宽碳纤维布 加固后受弯承载力 实际粘贴面积 受弯承载力
碳纤维复合材加固楼板计算书
工程名称:*****楼
加固部位:
板厚h(mm) 100
计算宽度b(mm) 1000
截面有效高度 h0(mm) 80
楼板信息 实配钢筋 8 @ 200
实配受拉钢筋 面积As(mm2)
250
加固前板受弯承 载力(kN·m)
6.48
板加固后弯矩 设计值M(kN·
m) 11.80
混凝土参数
HRB400
360
250
360
0
弹性模量 Ec(N/mm2) 3.00E+04
弹性模量 Es(N/mm2) 2.00E+05
相对界限受压
区高度ξb
0.518
受压钢筋合力 点至截面近边 距离a'(mm)
0
强度等级 单层厚度tf(mm)
高强度Ⅱ级
0.167
层数 2
碳纤维复合材参数
抗拉强度设计值 拉应变设计值
等效个数
(kN·m)
(mm2)
提高幅度
3.00
15.96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50367-2013第10.2节及相关公式而编制。
承载力复核 x
13.30
ff(N/mm2)
εf
2000
0.007
弹性模量 Ef(N/mm2) 2.00E+05
是否考虑二次 受力影响


计算流程→
算 过 程
砼受压区高度 计算值x (mm)
砼受压区高度实际 取值(满足x>2a
’)x(mm)
碳纤维确定利用 系数ψf计算值
ψf实际取值(满 足ψf<1.0)
碳纤维复合材有 效截面面积Afe
计 算
强度等级
等效矩形应力图 等效矩形应力图 轴心抗压强度设 极限压应变
系数α1
系数β1
计值fc0(N/mm2)
εcu

C30
1
0.8
14.3
0.0033

受力钢筋参数

抗拉强度设计值 受拉钢筋面积 抗压强度设计值 受压钢筋面积
入 强度等级 区
fy0(N/mm2)
As(mm2)
fy0'(N/mm2) As0’(m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