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动脉炎合并冠状动脉狭窄

合集下载

1例大动脉炎致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护理

1例大动脉炎致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护理

医嘱给予镇静止 , 少量 出血不给与止血 , 防止血栓 形成 。( ) 5 抗
凝 治 疗 的护 理 : 凝 治 疗 容 易 引起 穿 刺点 、 下 及 脏 器 出 血 , 抗 皮 所
以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 方法 时间、 剂量及 给药途径 。密切观
察 有 无牙 龈 、 口腔 皮 肤 黏 膜 等 部位 出血 , 察 大 小 便 的 颜 色 , 观 必 要 时 检 查 尿常 规 、 凝血 三 项 及 大 便 隐 血试 验 。 24 出 院指 导 . ( ) 动指 导 : 后 患 者 1 内应 注 意 休 息 , 1活 术 周 1
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 , 术后主肺动脉收缩压为 5 mH 。患者 9m g 活动量较前 明显增加 , 复查心脏 彩超示 : 三尖瓣 返流压差 法测
量肺动脉收缩压 为 4 m H , 后行常 规抗感 染等对 症治疗 , 9 m g术
周后可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 理护理 : 2心 保持 良好 的情绪 和 心态 , 避免情绪紧 张和激 动。( ) 食指 导 : 3饮 应食 用低盐 低脂
大 动 脉炎 是 一种 较 少 见 的 心 血 管 疾 病 , 病 多 见 于 年 轻 女 该
属 的担心及顾虑 , 请医生 向其 宣讲手术 方法优 点及疗效 , 指导
动 8 2小时 , —1 并密切观察 穿刺侧 肢体 的颜 色 、 温度 、 感觉 、 足 背动脉搏动及穿刺点有无 出血 、 血肿等情况 。( ) 4 咯血的护理 : 要注意判断出血的部 位 , 因肺 循环压 力改变 , 支气 管动脉 压升
高 , 动 脉 之 间交 通 形 成 , 毛 细 血 管 渗 透 压 增 加 , 者 可 出现 肺 使 患 咯 鲜 红 色血 液 , 少 。 肺 动 脉 出 血 , 者 咯 出 暗 红 色 血 液 。遵 量 患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狭窄合并反复心肌梗死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狭窄合并反复心肌梗死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肺动脉狭窄合并反复心肌梗死1例
郭丹丹;于思明;王晓云
【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
【年(卷),期】2006(011)004
【摘要】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无脉症,临床以高血压、无脉及血管杂音为本病的三大主征。

本病常好发主动脉及其分支,累及冠状动脉的并不多见,因冠状动脉弥漫炎变而引发的反复心肌梗死病例临床更罕见报道。

现将病历报道如下:
【总页数】2页(P319-320)
【作者】郭丹丹;于思明;王晓云
【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黑龙江,哈尔
滨,1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R541.1;R542.2
【相关文献】
1.1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反复室颤患者急诊PCI的护理体会 [J], 任金梅;华先平;詹艳
2.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J], 王书秀;朱庆霞;孙凤华;胡波
3.多发性大动脉炎反复并发脑出血1例报告 [J], 王玉霞;郭维加;杨振中;杨福燕
4.1例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 [J], 王书
秀;朱庆霞;孙凤华;胡波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反复心肌梗死1例 [J], 刘其秀;李华平;俞向斌;薛成年;陆春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_丛晓亮

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_丛晓亮

综 述多发性大动脉炎治疗进展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心内科(200433) 丛晓亮 赵仙先 [摘 要]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血管狭窄所导致的特征性缺血症状。

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但是在减量过程中或停药时往往出现复发。

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但是再狭窄率也较高。

血管旁路移植术远期通畅率高,如果患者有明确的适应证,应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

[关键词] 多发性大动脉炎 主动脉 肺动脉 免疫抑制剂1 引 言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也可受累。

本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也可见于男性及其他年龄段人群。

临床表现包括非特异性全身症状及特征性缺血症状。

全身症状主要有发热、关节痛、盗汗、体重减轻等;缺血症状主要与累及血管的范围及严重程度相关,包括间歇性跛行、脉搏减弱、心绞痛、视力减退、脑卒中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世界性疾病,东亚、南亚及拉丁美洲的发病率要高于其他地区,日本的年发病率估计为1.2例/ 10万。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细胞和体液免疫、感染及性激素等多种因素。

现有治疗手段仅限于控制炎症反应,缓解症状,对阻止病情进展无明确效果。

现将该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2 药物治疗2.1 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g l u c o c o r t i c o i d,G C)是当前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线药物。

常用起始剂量为每日0.5~1m g/k g,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逐渐减量,以维持量治疗1~2年。

研究表明,大部分急性期的该病患者对G C都较敏感,但在减量过程或停用时绝大多数患者会复发。

即使症状得到控制,临床上处于稳定期,潜在的血管损伤也有可能一直进展,不断累及新的血管[1-3]。

此外,G C 疗效不佳还体现在维持病情稳定的时间较短, M a k s i m o w i c z-M c K i n n o n等[1]报道,28例该病患者接受随访,其中仅有8例(29%)可长时间(等于或超过6个月)处于稳定期。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未明,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内分泌异常、 感染(如链球菌、结核分枝杆菌、病毒等)后机 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以及细胞因子的炎症反应 有关。
病理
基本病变呈急性渗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肉芽 肿表现。主要累及弹力动脉,如主动脉及其主 要分支、肺动脉、冠状动脉等。约84%的患者 病变侵及2至以上动脉,以主动脉分支起始部 较显著,从动脉中层及外膜开始波及内膜的全 层动脉壁病变,呈节段性而不规则的增生和纤 维化,受累动脉管腔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 偶合并血栓形成。部分动脉壁弹力纤维和平滑 肌断裂,动脉壁变薄,是该处动脉局限性扩张 或形成动脉瘤。
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分类标准

(1)发病年龄40岁以下。 (2)间歇跛行。 (3)臂动脉搏动减弱。 (4)两上肢收缩压差大于2.67kPa(20mmHg)。 (5)锁骨下动脉与主动脉连接区有血管杂音。 (6)动脉造影异常。 凡6项中有3项符合者可诊断本病。
实验室检查


(1)红细胞沉降率 是反映本病病变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疾病活 动时血沉增快,病情稳定血沉恢复正常。 (2)C反应蛋白 其临床意义与血沉相同,为本病病变活动的指标 之一。 (3)抗链球菌溶血素 “O”抗体的增加仅说明患者近期曾有溶血 性链球菌感染,本病仅少数患者出现阳性反应。 (4)抗结核菌素试验 我国的资料提示,约40%的病人有活动性结 核,如发现活动性结核灶应抗结核治疗。对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 的病人,要仔细检查,如确认有结核病的可能也应抗结核治疗。 (5)其他 少数患者在疾病活动期白细胞增高或血小板增高,也为 炎症活动的一种反应。可出现慢性轻度贫血,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比较少见。
影像学检查

多普勒超生:可探查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狭窄 或闭塞情况(如颈动脉、锁骨下动脉、肾动脉 等)。但对其远端分支探查较困难 。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

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全文)l 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f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和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如肺动脉、链状动脉也可受累。

受累的血管可为全层动脉炎。

早期血管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偶见多形核中性粒细胞及多核巨细胞。

由于血管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少数患者因炎症破坏动脉壁中层,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纤维坏死,而致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或夹层动脉瘤。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

40岁以后较少发病,国外资料患病率2.6/百万人。

病因迄今尚不明确,叮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等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2.1全身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少数患者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质鼍下降、肌痛、关节炎和结节红斑等症状,可急性发作,也可隐匿起病。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叮逐渐减轻或消失,部分患者则无上述症状。

2.2局部症状与体征按受累血管不同,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的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头晕、晕厥、卒中、视力减退、四肢间歇性活动疲劳,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部、锁骨上下区、卜腹部、肾区出现血管杂音,两卜肢收缩压差>10 mm Hg(1 mm Hg=0.133 kPa)。

2.3临床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一腹主动脉型,广泛犁和肺动脉型。

2.3.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昏、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咀嚼肌无力和咀嚼疼痛。

少数患者凶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廓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卜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 病情说明指导书

大动脉炎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大动脉炎概述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K)也叫多发性大动脉炎,是一种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重要分支的慢性、多发性、非特异性炎症。

常见于10~40岁的女性。

起病多缓慢、隐匿,可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病变动脉供血组织缺血,表现为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等。

英文名称:takayasu arteritis,TAK。

其它名称:多发性大动脉炎、无脉症。

相关中医疾病:血痹、麻木。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症状:肢体乏力、头痛、头晕、心悸。

主要病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动脉血管造影检查(DSA)。

重要提醒:本病为慢性进行性血管病变,受累后的动脉由于侧支循环形成丰富,大多数患者预后好,可参加轻工作。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大动脉炎的发病特点三、大动脉炎的病因病因总述: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1、自身免疫多数学者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由结核分枝杆菌或链球菌、立克次体等在体内的感染诱发主动脉壁和(或)其主要分支动脉壁的抗原性,产生抗主动脉壁的自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主动脉和(或)主要分支管壁的炎症反应。

2、遗传因素近年发现,一些近亲,比如姐妹、母女,患大动脉炎的几率较高,特别是孪生姐妹。

3、内分泌因素本病多发于年轻、育龄女性患者,患者多出现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发病可能与雌激素等水平升高有关。

危险因素:1、40岁以下女性。

2、有高血压病史。

3、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

4、患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心脏损害一例_李文安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心脏损害一例_李文安

多发性大动脉炎并发心脏损害一例李文安1,薛海玉2,薛海霞3,莫泰峭2(海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1、药学部2、神经内科3,海南海口570311)【关键词】大动脉炎;心脏损害;心力衰竭【中图分类号】R543.1+1【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3—6350(2016)02—0326—02通讯作者:李文安。

E-mail:liwenan22@·短篇报道·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不同部位动脉狭窄或闭塞,少数也可引起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出现相应部位缺血表现,临床上患者多以缺血症状就诊。

我院收治了一例以心脏损害首发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现报道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为未绝经女性,47岁。

因“反复胸闷、气促1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4年3月27日入院。

患者1年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胸闷、气促,爬两层楼即感气促。

曾在外院住院,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后症状能缓解。

近1个月来患者症状加重,气促明显,伴双下肢水肿,咳嗽,咳少量白痰,既往有结核性胸膜炎病史1年,抗结核治疗半年,自行停药。

入院体查:脉搏72次/min ,呼吸20次/min ,体温36.5℃,血压:左上肢68/48mmHg (1mmHg=0.133kPa),左下肢108/72mmHg ,右上肢74/52mmHg ,右下肢114/74mmHg 。

颈静脉怒张,双肺叩诊清音,双下肺呼吸音稍低,可闻及少量湿性啰音。

叩诊心界稍向左下扩大,心律不齐,心尖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腹平软,肝肋下2指,质软,脾肋下未及。

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

双桡动脉、双足背动脉、右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

辅助检查:凝血功能、电解质、肾功能、磷酸肌酸激酶、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 正常。

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6645ng/L ,明显升高。

血沉、C 反应蛋白正常。

抗核抗体阳性,着丝点1:1000。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五项阴性。

大动脉炎有哪些症状?

大动脉炎有哪些症状?

大动脉炎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大动脉炎症状,尤其是大动脉炎的早期症状,大动脉炎有什么表现?得了大动脉炎会怎样?以及大动脉炎有哪些并发病症,大动脉炎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大动脉炎常见症状:发烧、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盗汗、关节痛、胸痛*一、症状在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前数周,少数病人可有全身不适,易疲劳、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出汗、体重下降和月经不调等症状。

当局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全身症状将逐渐减轻或消失。

多数病人则无上述症状。

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胸腹主动脉型;混合型;肺动脉型。

1.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1)症状: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和闭塞,可引起脑部不同程度的缺血,出现头晕、眩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单侧或双侧视物有黑点、视力减退、视野缩小甚至失明,嚼肌无力和咀嚼肌腭部肌肉疼痛。

较少患者因局部缺血产生鼻中隔穿孔,上腭及耳壳溃疡,牙齿脱落和面肌萎缩。

脑缺血严重者可有反复晕厥、抽搐、失语、偏瘫或昏迷。

尤以头部上仰时,脑缺血症状更易发作。

少数患者由于局部血压和氧分压低或颈动脉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颈动脉窦较为敏感,当头部急剧改变位置或起立时,可产生颈动脉窦性晕厥现象。

上肢缺血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

少数患者可发生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

当一侧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狭窄50%以上或闭塞时,可使同侧椎动脉的压力降低1.33kPa(10mmHg)以上,对侧椎动脉的血液便逆流入狭窄或闭塞侧的椎动脉和锁骨下动脉,而当患侧上肢活动时,其血流可增加50%~100%,使狭窄或闭塞部位的远端引起虹吸现象,加重脑部缺血,而发生一过性头晕或晕厥。

(2)体征:颈动脉、桡动脉、肱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两侧上肢收缩压差大于1.33kPa(10mmHg)。

约半数患者于颈部或锁骨上部可听到二级以上收缩期血管杂音,少数伴有震颤,但杂音响度与狭窄程度之间,并非完全成比例。

大动脉炎致冠状动脉闭塞一例

大动脉炎致冠状动脉闭塞一例


景 张泽福 任 玉 军 苗 阳 , , ,
中 图分 类号 : 5 3 1 R 4 .
文码标识 : D
文 章 编 号 :0 75 1 (0 7 10 —4 0 20 )
On a eo o o ay atr c ls n c ue yTa a a ua trt Y ecs fcr n r reyo cu i a sdb k y s reii o s UAN n , Jig ZHANG — u , Zef 。 REN uj n Y — u ,
动 过 速 ,T T 改 变 ; 片 示 左 心 室 增 大 ( 1 ; 颅 MR s_ 胸 图 A)头 A:
左 锁 骨 下 动 脉 动 脉 、 颈 总 动 脉 起 始 段 闭 塞 , 臂 干 高 度 狭 左 头
窄 ( 1 )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导 管 未 能 进 入 左 图 B; 左 主 干 , 主动 脉瓣 上 造 影 , 左 冠 状 动 脉 主 干 闭塞 ; 冠 状 动 行 见 右
中 国心 血 管 杂 志 2 0 年 6月 第 1 第 3期 07 2卷
状 动 脉 狭 窄 , 状 动 脉 受 累 发 生 率 为 9 _ 。 T 累 及 冠 状 冠 2 ] A 动 脉 的 患 者 往 往 伴 有 外 周 动 脉 受 累 , 文 献 报 告 有 个 别 患 者 但 仅 有 冠 状 动 脉 受 累 [ 。冠 状 动 脉 受 累 的典 型 表 现 为 局 限 在 3 ] 开 口处 及 其 他 端 的 狭 窄 性 病 变 , 主动 脉 根 部 炎 症 延 伸 所 系 参考文献 : 也 要 考 虑 尽 早 手 术 , 必 须 辅 以糖 皮 质 激 素 治 疗 。 但
脉主干闭塞 ; 右冠造影 : 冠状动脉正常, D示 右 远端 发 出侧 支 循 环 逆 行 至 左 主 干 处

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

中国乡村医药多发性大动脉炎致左主干严重狭窄1例梅婷婷 江建军多发性大动脉炎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病变多见于主动脉弓及其分支[1],亦可累及冠状动脉(冠脉),导致心血管事件。

我院曾收治多发性大动脉炎导致左主干严重狭窄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例,现将诊治经过报道如下:1 病历摘要患者男,43岁,因“胸痛2个月,加重5小时”于2018年9月20日入院。

入院前2个月患者在家活动后出现胸痛,位于胸骨后,呈压榨样,休息4分钟可缓解。

2个月来症状反复,性质同前,劳力相关。

入院前5小时(9:00)患者在田地中干活时出现胸痛加重,程度较剧烈,持续半小时,伴左手麻木,至我院急诊就诊。

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缓”,肌钙蛋白T 0.215ng/mL,拟“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收入院。

既往高血压病史7年,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30mg、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3.75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50/70mmHg。

否认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否认吸烟、饮酒史。

入院查体:体温36.2℃,呼吸18次/min,右上肢血压154/72mmHg,左上肢血压118/66mmHg,左侧桡动脉搏啰动减弱,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音,心率70次/min,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6.0mm/h;生化:AST 99.0U/L,ALT 90.0U/L,LDL-C 1.87mmol/L;肌钙蛋白I 3.52ng/mL;CRP 35.8mg/L;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脑钠肽、类风湿因子、抗溶血性链球菌O、抗核抗体、补体C3、补体C4、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均正常。

B超:左室射血分数55%,舒张期室间隔厚度11.3mm,舒张期左室后壁11.7mm,左室壁偏厚,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无名动脉、两侧锁骨下动脉、两侧颈总动脉),右侧颈总动脉全程狭窄(70%~99%,大动脉炎性病变伴血栓形成),前交通支开放,右侧颈内-外动脉侧枝开放,右侧颈外动脉逆向供应颈内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70%~99%),作者单位:317000 临海,浙江省台州医院心内科通信作者:江建军,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部分型),左侧椎动脉全程狭窄(生理性),右侧椎动脉狭窄(V1段:70%~99%),左侧锁骨下动脉远段、右侧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萎缩;左肾钙化灶,两肾动脉主干全程狭窄(70%~99%,右侧为著,考虑大动脉炎性病变),两肾动脉高阻型血流频谱改变,两侧股动脉内膜均匀性增厚(考虑大动脉炎性病变)。

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2次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2次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

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2次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梁静;姜芳;杨蓉;张辉;李拥军【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06(21)3【摘要】患者,女,47岁,双下肢无力12年,胸骨后烧灼感伴撕裂样疼痛3年加重5天入院。

患者1993年5月25日因左腿酸痛发凉于我院外科查:双侧颈总动脉搏动对称、强有力,未闻及杂音,右腋动脉、肘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减弱,右肱动脉血压135/120mmHg(1mmHg=0.133kPa),左上肢动脉搏动无异常,左肱动脉血压160/120mmHg,腹部左肾动脉区可闻及柔和收缩期杂音,右肾动脉区可闻及粗糙收缩期杂音,右股动脉、胭动脉和足背动脉搏动未触及,左股动脉搏动减弱,左胭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诊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未行手术,当时心电图正常。

1993年7月2日因双下肢无力于北京邮电医院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400U,白细胞(WBC)5×109/L,中性粒细胞(N)0.61,血沉7mm/1h,补体C3、类风湿因子(RF)、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均正常,1993年7月28日于北京安贞医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左髂总动脉阻塞。

【总页数】2页(P封二-封二)【作者】梁静;姜芳;杨蓉;张辉;李拥军【作者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河北,石家庄,0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7【相关文献】1.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的脑梗塞:附3例报告 [J], 于家富;黄长虹2.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脑梗死合并呼吸困难1例 [J], 任英杰;刘华3.多发性大动脉炎引起反复性流产6例报告 [J], 赵廷常;张强;刘莉4.斑块侵蚀引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研究新进展 [J], 段继坤;林志;杨帆;孙林5.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J], 王晓妍;崔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

发病机制
日本曾对大动脉炎患者行HLA分析发现,A9、A10、B5、Bw40、 Bw51、Bw52出现频率高,特别是Bw52最高,并对124例患者随 访20年发现,Bw52阳性者大动脉炎的炎症严重,需要激素剂量 较大,并对激素有抗药性;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心绞痛及 心衰的并发症均较Bw52阴性者为重,提示HLA抗原基因不平衡 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来的研究发现,我国汉族大动脉炎患者与HLA-13R4,DR7 等位基因明显相关,DR7等位基因上游调控区核苷酸的变异可 能和其发病与病情有关。
流行病学
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79岁,约90%在30岁以内发病。
1993年北京阜外医院郑德裕教授报道500例。上海中山医院 1958~1999年12月共收治366例。1989年哈尔滨医科大学二院 为我国北方林区2311人进行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时,发现本病 3例,患病率为0.33%。本病在我国全国各地均有发病,随着对 本病认识的提高及诊断手段的完善,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人有增 加趋势,在我国北方尤为高发。
发病机制
随着病变的进展,正常组织区逐渐减少,在老年患者常合并有 动脉粥样硬化。近些年研究发现,本病引起动脉扩张性病变的 发生率较前增高了,由于病变进展快,动脉壁的弹力纤维和平 滑肌纤维遭受严重破坏或断裂,而纤维化延迟和不足,动脉壁 变薄,在局部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下,引起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 瘤,多见于胸腹主动脉和右侧头臂动脉,以男性较为多见。 Hotchi曾在82例尸检中发现47例(57.3%)有动脉扩张、动脉瘤及 动脉夹层,其中动脉扩张26例(31.7%),动脉瘤11例(13.4%),动 脉瘤合并动脉扩张6例(7.3%),动脉夹层4例(4.9)%。
发病机制
2.内分泌异常 本病多见于年轻女性,故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因 素有关。Numano等观察女性大动脉炎患者在卵泡及黄体期24h 尿标本,发现雌性激素的排泄量较健康妇女明显增高。在家兔 试验中,长期应用雌激素后可在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产生类似 大动脉炎的病理改变。临床上,大剂量应用雌性激素易损害血 管壁,如前列腺癌患者服用此药可使血管疾病及脑卒中的发生 率增高。长期服用避孕药可发生血栓形成的并发症。故Numano 等认为雌性激素分泌过多与营养不良因素(结核)相结合可能为 本病发病率高的原因。

大动脉炎疾病基础及诊断

大动脉炎疾病基础及诊断

➢ 9.传统的血管造影不推荐用于GCA或TAK的诊断,因为它已经被前面提到的成像方式所取代。
➢ 10.对于怀疑有复发的LVV(GCA或TAK)患者,影像学可能有助于确认或排除它。临床和生化缓 解的患者不推荐常规进行影像学检查。
➢ 11.对于LVV(GCA或TAK)患者,MRA、CTA和/或超声可用于结构损伤的长期监测,特别是检 测狭窄、闭塞、扩张和/或动脉瘤。筛查的频率和应用的成像方法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TK
中国以刘力生教授为代表的 的专家将其翻译成“多发性大 动脉炎”简称动脉炎。
1761
1856
1905
1951
1975
第一版(1761)乔瓦尼的《塞迪布斯》 Battista Morgagni,带肖像作者。
1761年Morgagni医生报道一名女 性40岁患者,在其去世多年前就 有脉搏消失的独特表现,死后尸 检证实其大血管有狭窄和动脉瘤。
尽管急性炎性指标有助于疾病活动性判断,但仅60-70%TA在诊断时出现急性炎症指标的升高。而且 在很多病例急性炎性指标与全身症状或影像学疾病活动度并无相关性。急性炎症指标正常并不能提示疾 病缓解。
在临床表现稳定和ERS正常的TA患者中50%仍存在影像学上新发或活动病灶,44%在搭桥手术病理活 检中可见组织学上活动性血管炎。
病理分型
TK
根据病变部位分这四种 ➢ 头臂动脉型(主动脉弓综合征)
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元名动脉起始部以及椎动脉狭窄和闭塞。
➢ 胸腹主动脉型
病变累及胸阵主动脉和(或)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
➢ 广泛性
具有上述2种类型的特征,属多发性病变,多数患者病情较重。
➢ 肺动脉型
约50%TA合并有肺动脉病变,主要累及单侧或双侧肺叶动脉或肺段动脉,病变呈多发性 改变。

大动脉炎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诊断标准
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规定可能存在差异。

以美国和中国的标准为例:
在美国,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六项,只要符合其中的三项就可以诊断大动脉炎。

具体如下:
1. 发病年龄≤40岁。

2. 肢体间歇性运动障碍:活动时1个或多个肢体出现逐渐加重的乏力和肌肉不适,尤以上肢明显。

3. 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4. 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5. 一侧或双侧锁骨下动脉或腹主动脉闻及杂音。

6. 血管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

且不是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在中国,大动脉炎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七条具体的规定。

具体如下:
1. 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

2.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导致了脉弱、无脉、血压低测不出,还有两上肢血压差大于。

3. 颈动脉狭窄、阻塞至颈动脉搏动减弱或者消失,颈部可闻及一级或更多级血管杂音,还有典型的眼底改变。

4. 胸腹主动脉狭窄致上腹部或者是背部闻及二级及以上血管杂音,或者用相同的袖带测下肢血压较上肢低。

5. 肾动脉狭窄导致短期血压增高或者上腹部可闻及二级及以上血管杂音。

6. 病变造成肺动脉分支狭窄或者是冠状动脉狭窄,还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7. 血沉加快,伴动脉局部压痛。

除第一条必须具备外,还必须具备其它六条中至少两条才可以诊断为大动脉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诊断应由专业医生进行判断。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

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分析王潇;党爱民;吕纳强;程楠;程雪森;郑德裕【摘要】目的:冠状动脉受累是大动脉炎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寻找大动脉炎患者冠状动脉受累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和73例大动脉炎未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结果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的患者发病更晚,年龄更大,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 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晚发大动脉炎是大动脉炎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3.724,95%CI:1.289~10.763,P=0.015)。

结论晚发大动脉炎更易发生冠状动脉受累。

%Objective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is one of major causes of death in patients with Takayasu arteritis(TA) ,we aim to search for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TA. Method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64 TA patients with involving coronary arteries and 73 TA patients without involving coronary arteri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model was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tential risk factor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Results TA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were older and with later onset ,higher prevalence of hyperlipidemia and diabetes mellitus .The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later onset of TA(OR =3.724,95%CI:1.289-10.763,P =0.015)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involvement in patients with TA . Conclusions Late-onset of TA is more likely to involve coronary arteries than early-onset of TA.【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6(021)006【总页数】4页(P447-450)【关键词】危险因素;发病年龄;大动脉炎;冠状动脉受累【作者】王潇;党爱民;吕纳强;程楠;程雪森;郑德裕【作者单位】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特需医疗诊治中心;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特需医疗诊治中心;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特需医疗诊治中心;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特需医疗诊治中心;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特需医疗诊治中心;100037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特需医疗诊治中心【正文语种】中文大动脉炎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血管炎,其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引起相应部位狭窄、闭塞与扩张[1-2]。

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

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

大动脉炎不能吃什么,大动脉炎的注意事项文章目录*一、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 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2. 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二、大动脉炎的简介*三、大动脉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大动脉炎的饮食和注意事项1、大动脉炎的饮食注意事项 1.1、辛辣食品不要沾辛辣食品具有刺激性,在中医中属于发物,可以引起血管炎症的加重。

如辣椒、生的葱、姜、蒜等。

1.2、少吃海鲜海鲜中某些成分可以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加重,可以导致患者的血管炎症加重,引起动脉炎的反复。

其中也包括河虾、河蟹。

但是河鱼可以吃。

1.3、高油脂、高热量的食物少吃高固醇类、高脂肪类的食品会引起动脉硬化,在有炎症病变的血管内更容易沉积,引起血管的脂质堆积,加重动脉硬化。

1.4、大动脉炎患者在口服心血管药物或他汀类降脂药的时候,忌吃柚子这是因为柚子中的一些成分,会减弱这些药物的作用,并且会加重其副作用,如服用他汀类药物时会出现横纹肌溶解现象,出现肌痛症;口服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等)动脉炎引起的心绞痛不能控制。

1.5、大动脉炎患者出现肾脏损伤不要吃植物蛋白,包括市面上售的蛋白粉,因为植物蛋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恶化,特别是已出现肾功能异常的患者。

2、大动脉炎的其他注意事项 2.1、大动脉炎患者一定要戒烟:烟草中含有多种成分都会严重刺激和损伤血管,引起血管炎症反映,患者不仅不能吸烟,还要远离吸烟人群,防止二手烟的侵害,还要远离煤烟等有害气体对机体的损害。

2.2、忌酒:酒精可以引起患者的血管炎症反复,并且有许多药会因为喝酒而出现副作用,或药效减弱。

大动脉炎的简介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

其中以头臂血管、肾动脉、胸腹主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为好发部位,常呈多发性,因病变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各异。

大动脉炎的高发人群和危害高发人群:年轻女性。

危害:1、颈动脉、椎动脉受累的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患者,多数出现头晕、眼花等缺血症状,严重者出现脑梗塞、失明,还有些患者出现鼻中隔坏死。

1例大动脉炎病例的追踪报道

1例大动脉炎病例的追踪报道

1例大动脉炎病例的追踪报道赵佳辉;林雪莲;王在东;李晶;秦亚冰【摘要】大动脉炎是指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和肺动脉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大动脉炎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的发病率较高,遗传与免疫因素与其发病有关.主要累及育龄期女性,同时男女患者在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因为大动脉炎的表现不具有典型,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同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大动脉炎目前尚不可治愈,但是坚持复诊和及时治疗、检查,可以预防其他多脏器的损害,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13【总页数】3页(P147-149)【关键词】大动脉炎;追踪报道;免疫因素【作者】赵佳辉;林雪莲;王在东;李晶;秦亚冰【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风湿病科,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R56大动脉炎(TA)是一种大血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肺动脉和冠状动脉。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其中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报道较多,目前尚无准确的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

地区和种族的不同,其发病率差异较大。

本病好发于年轻女性,发病年龄为3~45岁,我国男女发病比例为1∶3.8左右[1]。

1.1 一般情况候某,男,25岁,未婚,自由职业者。

1.2 现病史患者自觉乏力,疲惫,双手握拳无力,偶有单侧或双侧上肢无力、发凉、酸痛、麻木,常伴有头晕、头痛、头胀、眩晕、心慌,伴有四肢感觉麻木,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3 体检及辅助检查患者身高180 cm,体质量100 kg,体温36.4 ℃,脉搏89 次/min,血压190/100 mmHg,自动体位,全身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生理反射正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分型 • 头臂动脉型 • 胸、腹主动脉型 • 混合型 • 肺动脉型
影像学检查
• 超声 • 血管造影 • CTA • MRA • F18-FDG-PET
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
发生率:10-30% 临床特点: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猝死 三种类型:
I. 冠状动脉口以及冠状动脉近端的狭窄或闭塞: 最常见
均为阴性。 • 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 • T-SPOT阴性
• 心脏超声:
• 各房室内径正常,室壁室间隔厚度正常 • 左室射血分数70% • 右肺动脉管腔明显变细,闭塞;肺血管侧支形成
• 内皮功能检查:内皮功能严重障碍
CT肺部血管
• 主动脉弓降部、左侧 颈总动脉、锁骨下动 脉及右无名动脉起始 部管壁增厚,考虑多 发性大动脉炎所致可 能性大。
入院查体
➢ T:36.5℃,P:80次/分,R:20次/分, ➢ BP(左上肢):100/60mmHg BP(右上肢):
110/50mmHg; BP(左下肢):120/60mmHg BP(右下肢): 120/70mmHg ➢ 神清,贫血貌。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啰音。腹软,无 压痛。双下肢无水肿。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 颈部、锁骨上下区、上腹部、脐周未闻及血管杂音
蛋白血症比较少见
诊断(199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标准)
发病年龄≤40岁 出现症状或体征时年龄<40岁。 患肢间歇性运动乏力。 一侧或双侧肱动脉搏动减弱。 双侧上肢收缩压差>10mmHg。 锁骨下动脉或主动脉杂音 。 动脉造影异常:主动脉一级分支或上下肢近端的大
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常为局灶或节段性,且不是 由动脉硬化、纤维肌发育不良或类似原因引起。
II. 弥漫性或局限性冠状动脉炎性损伤 III.冠状动脉瘤:罕见 病理机制 内膜增生、中膜及外膜纤维化、血管壁挛缩、动脉 瘤形成
治疗
• 美卓乐(甲泼尼龙) 40mg qd口服 • 环磷酰胺静点(0.4 ivgtt) • 纠正贫血
• ESR:3mm/h • CRP:11.92mg/dL
• 手术时机:避免炎症急性期。ACS患者无论是否 处于急性期,应及早血运重建
谢谢指导!
入院ECG
院外CTCA结果
药物治疗
• 抗栓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低分子肝素0.4 q12h
• 他汀稳定内皮:阿托伐他汀 20mg qd) • 抗心绞痛:硝酸酯类40ug/min;合心爽15mg tid
• 入院后未再发作胸部不适
• 诊断:不稳定心绞痛
• 青年女性,28岁,无冠心病危险因素 • 发病初期全身症状明显:发热、乏力等 • CTCA:左主干开口重度狭窄,其余血管未见病变
皮肤活检:皮肤真皮中动脉炎,管腔闭塞致周围组 织缺血坏死
概述
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是指主动脉及其主 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的炎性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不明。可能由感染引起的免疫损伤 所致。
本病多发于年轻女性,30岁以前发病约占90%,40岁以 后较少发病
病变位于:
UPLM 冠状动脉G:头臂干动脉受累?LIMA • PCI:支架再狭窄是最主要并发症, • 回顾性分析:
• 介入(PTCA+BMS)再狭窄率:78% • 外科手术桥血管闭塞:36%
•GC:JL 4.0;GW:BMW •Balloon:2.0X15mm
女性, 28岁。山西省人 以“反复胸部闷痛不适1年,加重10天” 入院 1年前开始于活动时出现胸部闷痛,伴背部放射,休息20余
分钟可缓解。伴咳嗽咳痰、咯血,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至 39℃)、乏力、食欲不振、关节疼痛、四肢皮下结节、体 重减轻。 10天前感冒后症状加重,发作较前频繁,伴呼吸 困难不适,活动耐力明显下降。伴低热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月经史正常。否认家族遗传疾病史 门诊CTCA:左主干重度狭窄
• 原 因:
• 动脉粥样硬化? • 免疫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入院)
• 血常规: HGB 67.0g/L↓,PLT 570×109/L↑ • 生化:ALB 27.7g/l ↓ ;cTnI正常 • ESR: 69mm/h • hsCRP :9.78mg/dL • 自身抗体11项、ANCA、抗ds-DNA、体液免疫
主动脉弓及其分支最为多见 其次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 主动脉的二级分支,冠状动脉也可受累 肺动脉可受累
病理
• 主要累及弹力动脉 • 全层动脉炎 • 管腔狭窄或闭塞 • 多发性、跳跃性 • 动脉扩张、假性动脉瘤
或夹层动脉瘤
实验室检查
• 无特异性血化验项目 • 红细胞沉降率 • C反应蛋白 •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 • 抗结核菌素试验 • WBC ↑ 、PLT↑,慢性轻度贫血,高免疫球
支架选择:
• BMS:再狭窄率高 • DES:同时服用激素,内
皮化不完全?
• 2nd DES:Xience V 4.0X23mm
• 术式:单支架技术?双支 架技术?
• Medina分型:1, 0, 0型 • 14atm扩释
后扩张: 4.0X15mm,18atm
随访情况
• DAPT 12个月。目前阿司匹林100mg qd • 美卓乐已减至12 mg qd • 无心绞痛再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