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合集下载

毛概整理第八章

毛概整理第八章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形成计划经济原因:(1)客观条件:国情,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2)主观条件: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们示范效应2、计划经济的意义:积极意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工业建设,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忽视价值规律;平均主义严重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最先从理论上思考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的人——邓小平20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提出“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上首次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1,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2,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是中性的3,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毛概笔记

毛概笔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早期认识: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将那克斯列宁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的重要性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而就全党来讲,则是在延安整风以后。

2、提出命题:1938年毛泽东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3、形成全党共识:1942 整风运动后。

4、原因(必要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原因(可能性):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提供土壤。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定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只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近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和民族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935年遵义会议起,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发展,至1976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邓小平理论,至1992年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起,三个代表,至2002年十六大2002年至今,科学发展观两次飞跃(四大成果):第一次: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过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和经验总结;第二次: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两次飞跃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次飞跃四大成果虽然形成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历史任务,但基本点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两次飞跃四大成果,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毛概知识点总结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信息化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其次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再次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一是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三是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三: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四:1 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2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3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基本政治制度)5:我国的居民政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五:依法治国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篇一:毛概各章节知识点总结】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实立 1、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如何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首先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表达有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3〕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和扩大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如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1〕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本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另一方面要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引导它们依法经营、照章纳税、老实守信、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为什么说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1〕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公有制排除了依靠占有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经济基础〔2〕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只有实行按劳分配,而不能按需分配〔3〕按劳分配的直接依据:旧的社会分工仍然存在,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意义?①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才能表达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②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能够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7篇第1篇示例:毛泽东思想概论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课程,其中第八章是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规律的章节。

本文将对毛概第八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第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关系、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系等。

毛概第八章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生产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必须不断发展生产力,同时改革和完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也存在矛盾。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领域,经济基础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应当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为经济基础的发展提供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关系也是毛概第八章的重点内容。

阶级斗争是哲学的基础,生产斗争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要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必须积极开展阶级斗争,同时推动生产斗争的不断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间的关系是毛概第八章所强调的重点。

社会主义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是必须经历的阶段。

而社会主义建设则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是一篇系统总结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内容的重要章节。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要义,指导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希望本文的总结能够为读者对毛泽东思想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第2篇示例:毛概第八章是一本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学科书籍,其内容主要涉及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建设。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

毛概思想第8章知识点总结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理论。

毛泽东思想的第8章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原则,具体包括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内容。

本文将对第8章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认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条件下,农民是革命的领导力量,而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则是主要的反动力量。

因此,农民战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即通过农村武装斗争,形成农村根据地,最终夺取全国政权。

二、土地革命和农村合作化毛泽东强调土地革命是农民革命的基础,必须实现土地制度的彻底革命。

他提出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鼓励广大农民起来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

接着,毛泽东提出实行农村合作化,将小农经济逐步发展成集体经济,并通过合作社、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形式,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毛泽东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工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他提出了“四大现代化”的目标,即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在经济建设方面,毛泽东积极推动农村、城市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通过统一计划、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力量,加快经济建设的进程。

四、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教育和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要批判传统的封建文化,倡导民族自尊、民族自信的精神,提倡大众化的教育,普及文化和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

五、人民战争理论毛泽东提出了人民战争理论,指出人民是战争的决定力量,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他强调要善于运用经验主义和理论的结合,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打破敌人“进攻只能阵地战”的思想,实行积极进攻。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泽东思想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发展不平衡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 应
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过程
1、改革开放前,取消非公有制经济; 2、改革开放初期提出非公有制经济作补充; 3、党的十四大把以公有制主体地位、多种所有制经
济共同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方针; 4、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
3、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 济活动的调节既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有自身 的不足和缺陷
资源配置两种方式的优缺点
(1)计划(经济)——“看得见的手” 特点:自觉性、事前性、
宏观性 长处:宏观调控 缺陷:微观领域
(2)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 特点:自发性、事后性、微观性 长处:微观领域 弱点:宏观领域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为主 体,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
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
典型形式:
公司制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
第一阶段
扩权让利,重 点是调整国家 与企业的责权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特定生产关系的具 体形式和运行方式,它包括社会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 体制度、形式和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方式。
(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相互关系 关系 决定
反作用
(三)我国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
客观条件:
集中全国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影响;
HOME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整理笔记(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经济体制选择的历程:计划经济(1949-1978)——→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92)——→市场经济(1992-至今)。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为什么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的计划经济不适合我国的发展。

※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病:a.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搞大而公大而全,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浮夸风共产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b.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 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 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②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适合战争年代或者战后恢复期,还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

③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逾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但是不能逾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好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完备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产品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产权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又分为:⏹古典的(或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靠市场调节)⏹现代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经济优点:低成本,高效率,有效配置资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a.社会主义还存在社会分工b.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不同利益主体c.还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完成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毛概第八章笔记

毛概第八章笔记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 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该社会的基本制度.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反映社会经济在组织生产、交换、分配过程中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方面,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经济制度也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通过经济体制的运作和改革使经济制度得以巩固、发展和完善。

区别:经济制度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而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特点和具体形态。

由于经济体制不反映该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因此,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类似的经济体制,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

而且,一定的经济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

2.在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客观条件。

(原因)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有哪些主要弊端?(1)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4.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经济运行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市场结果方面,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形成和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12大)—-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12届3中全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第三阶段:13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第四阶段:南方谈话,14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毛概 第八章

毛概 第八章

参考资料: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提法的演变
●1987年——1997年 1987年《关于 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第 一次提出对私营经济也应采取“允许存在、加强管理、 兴利抑弊、逐步引导的方针”。同年十三大第一次公 开明确认可私营经济的合法存在,提出了鼓励个体经 济和私营经济的方针。 1988年,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指出 “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 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同年,我国开始对私营 企业进行登记。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我国经济体制的演进 1. 20世纪50年代—78年12月,确立并实行高 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评价 必须承认,这种体制曾发挥了积极的历 史性作用。 也要看到,这种体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其弊端日益暴露出来。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共性与个性 的统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993 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 同发展 (2)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建立适应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我国经济体制的演进 1. 20世纪50年代—78年12月,确立并实行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特定历史背景下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 客观方面: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的巨大成就 的影响; 与特定条件下我国确定的发展战略密切相关; 解放区经济管理方法的影响。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毛概第八章知识点整理

1.党在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2.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江泽民提出)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主要内容:一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二是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把两者结合起来;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属性(辨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计划之间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吗?错)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5.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7.确立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8.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9.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0.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1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独资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等。

2013版毛概8-12章重点归纳整理

2013版毛概8-12章重点归纳整理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设计主义经济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2、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5、单选:(1)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3)2007年,十七大提出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要取得重大进展的要求,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4)2012年,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5)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反映了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这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2、辨析:(1)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的观点。

毛概笔记整理

毛概笔记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论新阶段》2.中共七大正式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2)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3)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4)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关系: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5.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6.1997年,十五大正式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7.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9.“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战略举措。

10.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11.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性质)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官僚资本主义是依靠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利用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毛概第八章重点总结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p.145)
1、突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 志的传统观念,把它们看作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
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有自己的 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
计划经济 特点——自觉性、事先性、宏观性 长处——能迅速集中、调动资源; 能事先对经济进行预测和规划; 能在分配上兼顾公平。 短处——难以应付复杂的市场变化,易产生产需脱节,
九、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举措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 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3、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 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4、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 制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价值导向上 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道德准则上 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联 系: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它们都体现了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区 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核心思想意识、价 值观念的总和 ;多方面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 系 ;内容比较具体全面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 高度凝练及抽象概括;根本目标和要求;内容则 比较抽象概括。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p.151)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 分配制度的主体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六、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 必然性
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条件(所有制基础)

毛概第八章总结200字

毛概第八章总结200字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1. 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毛概整理

毛概整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纲(8-15章)(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是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根据,是存在生产要素的多种所有制。

按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并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距,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

毛概第八章到第十五章重点整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选)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选)1992年6月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设,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P185)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是:(P187)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5、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

(P188)6、公有制经济的含义(P189)答:公有制是指全体社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7、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8、公有制经济的性质和实现形式(P190)答:性质: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经济体制选择的历程:计划经济(1949-1978)——→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78-1984)——→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4-1992)——→市场经济(1992-至今)。

(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为什么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①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说明我们的计划经济不适合我国的发展。

※注: 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和弊病:a.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搞大而公大而全,由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浮夸风共产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b.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c. 高度集权政企不分,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d. 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②从理论上说,计划经济适合战争年代或者战后恢复期,还有就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阶段。

③我们国家搞社会主义逾越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但是不能逾越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好方式。

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形式。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完备形态◎商品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产品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一阶段)△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劳动力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二阶段)△市场经济(产权商品化为特征的第三阶段)市场经济又分为:古典的(或自由的)市场经济(完全靠市场调节)现代的市场经济(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市场经济优点:低成本,高效率,有效配置资源)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a.社会主义还存在社会分工b.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不同利益主体c.还存在多种公有制形式所以,我们要搞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要通过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初级阶段的问题,完成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

(注意: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决不是说不要社会主义的计划,而是反复强调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1).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一般性):市场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所以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不会因不同国家社会经济制度上的差异而有不同。

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主要有:①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

(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能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企业经营自主化)③具有完善的间接宏观调控体系。

国家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运用各种手段来实行宏观调控。

(政府调节间接化)④具有完善的法制基础。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经济运行法制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特殊性)①在所有制结构上,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在分配制度上,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③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市场建设的全面展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与改革的整体推进:1.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 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 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4. 建立和完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5.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2).重点改革方案: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财税、金融、外汇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宏观调控:经济总量平衡(目标)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经济的内涵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③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的,在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人们占有、支配和使用生产资料的方式,是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运营方式。

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方式都是公有制实现的重要形式。

现今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国有独资经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是指个人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

●外资经济是指通过引进境外资本(包括港澳台资本)在我国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经营和外商独资经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1.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个人收入)的分配原则。

]◎按劳分配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①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③劳动还是谋生手段的性质客观上要求实行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特点:a.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只是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而不是社会唯一的收入分配方式。

b. 它不能直接以劳动时间为尺度,只能依据通过商品交换所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c. 它还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同一标准实现,只能以企业为单位来实行。

d. 它还不能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实行通过劳动券直接进行实物分配,而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来实现。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第二,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3.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意义: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A. 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B. 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C. 才能保证人民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D. 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质上就是按劳分配之外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及其所有者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作用的大小,按照一定的比例从生产要素的使用者那里得到相应报酬的分配方式。

生产要素有两大类:①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土地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等②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现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①个体劳动收入②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①按租赁、经营成果分配②按资金分配③按资本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如:按提供的信息、科技发明、创造、专利等参与分配。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并不是对立的,从广义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也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一种形式。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的作用:有利于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重新组合,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经营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利用。

★ 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想的社会收入分配格局应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在两端,整个社会中等收入者占多数,多数发达国家都是这种形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提低、扩中、调高、打非、保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主要措施是:一、要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二、要控制净出口的规模;三、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标准;四、要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多渠道扩大农村居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五、要鼓励依法创业和投资,保护各类合法收入;六、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正确认识先富和后富的关系,必须以共同富裕为目标。

②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十七大“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为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因此在政策上要做到: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作用):*缓解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点: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问题: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