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串讲教师资格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串讲教师资格
补充:问题解决的过程
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2、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 程 3、提出假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4、检验假设: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
补充:提出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 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指的是气质)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联系 一方面,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
气质与性格相互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这表现 在: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的形式。 另外,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第 二,性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 从于生括实践的要求。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3)规定教育目的,即总的培养目标。 联系: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种属关系。
•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 1、教学任务 • 2、教学内容 • 3、学生年龄特征 • 4、教学手段 • 5、教学环境 • 6、教师特点
补充知识
回忆与再认的区别: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 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确认。
(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讲明道理,然后要耐心说服,尤其注意 态度上不能简单粗暴,要避免触怒他们而造成矛盾激化。 (2)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做事有计划、有目 标并努力落实的习惯,要教育他们保持稳定的兴趣,发扬他们热情奔放、机敏 灵活的长处,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致志和敢于面对困难。 (3)对黏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教育者应理智、热心和有耐心。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励并及 时肯定他们的宜环境
2023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大纲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考试大纲如下:一、考试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中学教育教学和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问题。
2. 理解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掌握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具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能力。
3. 掌握中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 理解中学生生理、心理的特性和差异性,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
5. 掌握班级日常管理的一般方法,了解学习环境、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具有设计一般课外活动的能力。
6. 掌握教师心理,促进教师成长。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1.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2. 中学课程3. 中学教学4. 中学生学习心理5. 中学生发展心理6. 中学生心理辅导7. 中学德育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2. 考试时间:120分钟。
3. 试卷分数:满分150分。
4. 试题类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
四、考试内容举例(请注意,此处仅为举例,并非实际考题)1. 单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是()。
A. 学习动机B. 学习策略C. 技能形成D. 知识获取2. 简答题: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3. 辨析题:有人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而技能则是符合操作程序的有效方法,二者是截然不同的。
请分析这种说法的错误之处。
4. 论述题:论述德育过程中如何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
5. 材料分析题:根据以下案例,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教育策略。
五、考试样卷材料分析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最近遇到了一些问题。
他在学习上感到很吃力,特别是数学和英语两门科目。
他每天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做作业,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小明感到很沮丧,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讲义中学版目录1. 中学教育心理学 (2)1.1 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3)1.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1.3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预防 (5)2. 中学教育学 (8)2.1 中学教育目标与任务 (11)2.2 中学课程设置与实施 (13)2.3 中学教学方法与策略 (15)3. 中学德育工作 (16)3.1 中学生德育内容与方法 (17)3.2 中学生德育组织与实施 (19)3.3 中学生德育评价与反馈 (21)4. 中学班级管理 (22)4.1 中学生班级组织结构 (24)4.2 中学生班级管理原则与方法 (27)4.3 中学生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 (28)5. 中学生学习指导 (29)5.1 中学生学习动机激发与培养 (31)5.2 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与训练 (32)5.3 中学生学习困难诊断与干预 (34)6. 中学生考试评价与选拔 (37)6.1 中学生考试评价目的与原则 (39)6.2 中学生考试评价方法与标准 (40)6.3 中学生选拔制度与实施 (41)7. 中学教育信息化 (42)7.1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与内容 (43)7.2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与资源 (45)7.3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与研究 (47)8. 中学教育研究方法 (48)8.1 中学教育研究目的与任务 (50)8.2 中学教育研究设计与实施 (51)8.3 中学教育研究结果分析与报告 (53)1. 中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中学教育心理学便是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学教育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中学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涉及两方面,即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正如任何其他学科一样,中学教育心理学强调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同时也不忽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引导作用。
教师需要依据学习心理学理论制定合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教师资格证2024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要知识点
一、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教育的定义、教育学的对象、方法和功能。
2.教育的目标:个人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
3.教育思想: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名教教育思想、佛教教育思想。
4.教育原则: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德育为先等。
5.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特点、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二、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的目的。
2.心理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3.认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感知与知觉、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
4.人格心理学: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人格的结构和特征。
5.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三、教育法规1.国家教育制度与管理: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教育计划、教育制度与管理。
2.中小学教育法规:中小学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校章程、学生手册等。
3.学科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材规划、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组织等。
四、教学原则与方法1.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法等。
3.教学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和作用、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形式、教学评价的准则和标准。
五、教育问题研究1.智力差异与教育:智力定义与测量、智力差异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有效教学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3.学习困难与教育:学习困难的定义、学习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学习方法的指导。
4.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校园心理教育的实施等。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许多立志从事教育事业的朋友们所面临的重要关卡。
为了帮助大家更有效地备考,下面将对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一次全面的串讲。
首先,我们来谈谈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一模块。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础中的基础。
教育的起源有多种学说,如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以及劳动起源说。
其中,劳动起源说被认为是科学的教育起源论。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特点。
比如,中国古代的教育强调“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西方古代教育则注重“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紧密。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以及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政治经济制度则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包括领导权、受教育权以及教育目的等。
教育与人的发展也是重点之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教育要遵循这些规律,才能促进个体的良好发展。
例如,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阶段性则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接着,我们说一说中学课程这部分。
课程的类型多种多样,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
课程的设计模式包括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
目标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泰勒,他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基本问题,即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以及校外环境等。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有目标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和 CIPP 评价模式等。
再来看中学教学这个重要板块。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原则包括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教学方法更是丰富多样,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目的、学科性质、学生特点等因素。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对于想要成为中学教师的朋友们来说,掌握中学教师资格证的相关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涵盖了多个科目和领域,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综合素质以及学科知识等。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地串讲一下这些重要的知识点。
首先,咱们来说说教育知识与能力这部分。
这当中包含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诸多重要概念和理论。
教育学方面,教育的本质、目的和功能是基础中的基础。
要明白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而教育的功能则体现在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上,比如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以及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重点。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咱们得清楚它们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就拿直观性原则来说,就是要通过直观的手段,如实物、模象、言语直观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而教学方法,像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得知道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适用情况。
比如讲授法适合传递系统性的知识,讨论法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
教育心理学部分,学习理论是关键。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等,都对我们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比如,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通过强化和惩罚来改变行为;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情境、协作和意义建构。
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也不能忽视。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我们要因材施教,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接下来是综合素质。
这部分主要考查教师的职业理念、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以及文化素养等。
职业理念中,教育观强调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学生观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
教师观则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研究者。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版讲义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01
02
03
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的基本原理、学 习动机、学习策略以及知 识技能的掌握与应用等。
情感与认知
探讨情感与认知的关系, 分析情感对学生学习的影 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积 极情感。
个性与差异
分析学生的个性特点、能 力差异以及如何根据学生 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教育研究方法基础知识
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模拟试题一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模拟真实考试情境,提供一套完整的中学教育 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并配有详细的答案解析。
模拟试题二
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考生,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模拟试题,旨在提 高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模拟试题三
结合近年来的教育热点和改革动态,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模拟试题,引 导考生关注教育发展动态。
模拟考试
参加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流程,提高应试能力。
调整心态,积极应考
1 2
保持积极心态
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考试,遇到困难时及时调整心 态。
合理休息和锻炼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 状态。
3
做好考前准备
提前了解考试地点、时间等信息,准备好考试用 品,确保顺利参加考试。
05 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试真题及答案 解析
THANKS
感谢观看
预测题及答案解析
预测题一
根据历年考试真题和命题趋势,预测可能出现的新题型和考点, 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备考策略。
预测题二
结合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和前沿理论,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预 测题目,旨在拓展考生的思维视野。
预测题三
针对考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具有实用价值的预测题目,旨在提高 考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对于想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朋友们来说,考取中学教师资格证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涵盖了多个科目和众多的知识点,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
首先,咱们来说说综合素质这一科目。
这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职业理念、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以及基本能力。
职业理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教育观强调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观要求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独特的人和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教师观则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
教育法律法规方面,要熟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包含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
这几个方面不仅是考试的重点,也是我们未来从事教育工作应当遵循的准则。
文化素养考查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地理、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积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基本能力则主要包括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写作能力。
其中,写作能力在考试中占比较大,需要我们多练习,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接下来是教育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
它涵盖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教育学部分,要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德育、班级管理等内容。
比如,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等,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
心理学部分,要学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等;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学习策略的运用,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等。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则根据考生所选的学科有所不同。
比如,如果你选择的是语文,那么就需要掌握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具备良好的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之中学课程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第二章中学课程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核心考点考点1: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课程流派包括学科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等。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主张学科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主要观点:(1)知识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3)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4)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5)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2.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主要观点:(1)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2)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3)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4)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5)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3. 活动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主要观点:(1)学生是课程的核心;(2)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3)学校教学应以学生的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4)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补充:课程的类型1.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2.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3.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4.根據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5.从性质上看,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种类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考点2: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儿童、社会以及学科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是制约课程的因素。
教师资格证初中《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初中《教学知识与能力》总结
知识点
本文将总结初中《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1. 教学理论知识
- 教育学知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
- 心理学知识:学生的心理特点、研究规律、行为惯等。
- 教学设计知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2. 学科教学知识
- 语文:阅读理解、作文技巧、文学知识点等。
- 数学:数的概念、运算方法、数与代数等。
- 英语:基本词汇、语法规则、听说读写能力等。
- 物理:力学、光学、电学等基础概念。
- 化学: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原理等。
- 生物:细胞结构、遗传原理、生态系统等。
- 历史:历史事件、朝代变迁、名人事迹等。
- 地理:地球形状、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等。
- 政治:国家制度、政治理论、法律常识等。
3. 教学能力知识
- 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示范演示等。
- 课堂管理:纪律维持、教学秩序、学生参与度等。
- 评价与反馈:合理评价标准、及时反馈策略等。
4. 教学实践知识
- 教学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教学案例,解决问题的方法。
-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教学经验总结等。
注意:以上知识点仅供参考,具体考试内容还需根据官方发布
的教学大纲为准。
以上是初中《教学知识与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总结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学版
汇报人: 202X-01-04
contents
目录
• 教育基础 • 课程与教学 • 德育与班级管理 • 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
01
教育基础
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学基本概念
阐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基本概 念和理论体系,为后续教育教学 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成因和干 预方法,提高教师对学生心理健 康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心理
研究学习的本质、条件、机制和过程,为有效教学提 供心理学指导。
动机与兴趣
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情感等方面的心理因素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估与反馈
探讨教学评估的方法、标准和反馈技巧,提高教师对 学生学习状况的准确把握和指导能力。
班级管理方法包括制度管理 、目标管理、民主管理等, 是实现班级管理目标的重要 手段。
班级管理评价
班级管理评价是对班级管理 工作效果的评估和反馈,是 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果的重 要环节。
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 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
02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教育内容及其安排的总和,教学是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育活动。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课程是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教学是实现课程目 标的手段和方法。
程理论、社会中心课程理论等。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程实施的原则
评价的标准
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 效果等方面的标准。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版讲义(完整版)
4、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
(1)学生的一般特征: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
展的规律; (2)特殊性表现在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是一尘不 变的,而是在随着外界影响不断变化的。
5、教育影响: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
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
以哲学上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同时又要以社会学、人 类学的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为依托,要做到历史与逻
辑的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1)特征: ①教育水平低。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 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 ②教育没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
桑代克
4、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 恩格斯 米丁斯基 (苏联) 《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 验、技能技巧 生存与发展 经
传授给下一代(教育)
评
价: 这种观点是对恩格斯思想的曲解;人类生活的第
一个基本条件而非所有活动的最充分条件。
2、教育的定义的理解 (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 (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 个耦合的过程。 (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 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4)强调教育行为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等背景。
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
3、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
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史》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之中学教学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第三章中学教学题型:单项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核心考点考点1:教学的意义、任务、本质1.教学的意义(1)教学的含义: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意义: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③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
2. 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3)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4)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3.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认识的领导性考点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特殊性规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不同步;(4)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也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2)充分注重学生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4.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教育性规律)(1)教学具有教育性;(2)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的基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学生的认识,需要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3)思想品德的提高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决定着他们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4)教学必须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教学过程中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具有本质的联系,这是不以人的态度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串讲之教师基本能力
教师资格笔试《综合素质》(中学)考点串讲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考点归纳1.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是指与整体文意密切相关或是文章重点论述的一个"概念性"词语。
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浏览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题的前提。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3)结合文体特点、修辞方法来理解词语。
(4)代词理解的"就近原则"。
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所谓"重要句子",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人手。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人手。
(4)从分析上下文的语境人手。
三、筛选并整合阅读材料中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材料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
并能按照命题要求进行分类集中、重新整合、粗略概括。
(1)筛选信息的途径第一,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筛选信息;第二,从重要的句子中筛选信息;第三,从运用的材料中筛选信息。
(2)整合信息的方法在答题中,首先,要把文中相关的材料、语句提取出来,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即进行整合。
其次,要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表达的内容应围绕题目中提示的"陈述的内容"。
最后,在整合信息时,要注意加工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结构。
四、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
中学教师资格证知识点串讲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想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一道重要的关卡。
要顺利通过这一考试,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关键。
以下为大家带来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串讲。
首先是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这部分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等内容。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涵盖了教育的起源,如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我们要理解每个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要熟悉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特点。
比如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等特征,而现代教育则更加注重普及化、民主化、多元化等。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是重点。
从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到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再到 20 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
像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我们要清楚他们的教育观点以及在教育学发展中的地位。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方面,要理解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人口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而教育又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与人的发展,需要掌握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如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了解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以及它们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接下来是中学课程。
课程的类型,如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要明确它们的特点和优缺点。
课程的组织,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也是常考的知识点。
在课程目标的制定上,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等原则。
课程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如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要能够区分和应用。
然后是中学教学。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如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等,是必须掌握的要点。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串讲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
2、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场所等)。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因在于: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5、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的实践对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发展中的人所具有的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决定了他有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作为主客体统一的人所具有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决定了他可以成为自我改造和自我塑造的主体。
6、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7、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双轨制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低层次的接轨职业教育、高层次的接轨大学)。
单轨制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1825年,美国颁布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分支制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的情况: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1904年,我国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22年,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一直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8、试述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归纳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理论、教育法规、课程标准、教学原理等教育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
下面将2024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考生备考复习。
一、教育理论1.教育的定义、特点和功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社会化过程,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主要功能包括教育人、培养人、启发人、约束人、评价人等。
2.教育的基本原则:个别性、社会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等。
3.教育的基本任务: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能力培养。
4.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主义、教育民主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启蒙主义等。
5.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等。
二、教育法规1.《教育法》:确立了教育的地位和性质,规定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原则、制度等。
2.《教师法》:规定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教师的合法权益。
3.《中小学教师法》: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要求、职责和权利等。
4.《学校安全法》:规定了学校安全工作的职责和要求,保障了学生的安全。
5.《义务教育法》: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实施要求和义务教育的基本制度。
三、课程标准1.课程标准的概念和作用:课程标准是制定、实施、评价课程的基本依据,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程标准。
2.课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重心的转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4.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
四、教学原理1.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学过程的活泼性和生动性。
2.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等。
3.教学评价: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等。
五、其他知识点1.学生心理特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包括孩子的学习兴趣、动机、心理特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回避—回避型冲突 即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 受其一方能避免其二的内心冲突。“前遇大河,后有追兵” ③接近—回避型冲突 即趋避冲突,既想吃美食又害怕发胖,就属于此类冲突。“想吃 鱼又怕鱼刺” ④多重接近一回避型冲突
即多重趋避冲突,指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每种
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 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例如,开学 之初一个大学生想选修一些有吸引力的课程,但又害怕考试失败。 (2)选择方法与策略,制订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三)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2. 意志的果断性;3.意志的坚毅性;4.意志的 自制性。
补充
意志过程 (一)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采取决定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目的或目标、制订计划、心理冲突、 作出决策等许多环节。 (1)确定目标 当一个人有几种需要但在同一时间又不可能都得到满足而被迫确定其 一、排除其他的内心冲突叫做动机冲突或动机斗争。 就动机冲突的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接近—接近型冲突 即双趋冲突,指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但又不能 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补充知识
回忆与再认的区别: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 再认是指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确认。
补充: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 2、智力因素 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智商低的人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 智商的人未必就有高创造性;创造性低的人智商水平可能 低,也可能高;高创造性的人必须具有中等(120)以上 的智商水平。 3、已有的知识经验 4、动机 5、个性因素
创造性的培养: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补充:问题解决的过程
四个阶段: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 2、理解问题:分析问题、抓住问题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 程 3、提出假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4、检验假设:最有效的方式是实践。
补充:提出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题
补充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
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韦纳归因理论中的六因素与三维度
归因 因素来源
稳定性
可控制性
因素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 定
可控
不可 控
能力 √
√
√
努力程 度
√
√
√
任务难 度
√
√
√
运气
√
√
√
身心状 况
√
√
√
外界环 境
√
√
√
区别 条件反应区别 实际应用
实例
泛 对事物 机体对与似性 刺激相似的刺 从一种情境迁 十年怕井绳
的反应 激,作出条件 移到另一种情
反应
境
分 对事物 只对条件刺激 使我们对不同 学生能区分
化 差异性 作出条件反应 的情境作出不 “洛、络、骆、
的反应
同的恰当反应 落”这四个形
近字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 四个概念的辨别:
正强化:行为+好刺激 行为上升 负强化:行为-厌恶刺激 行为上升 惩罚:行为+厌恶刺激 行为下降 消退: 行为+无强化 行为下降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 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 句话指的是气质) 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联系 一方面,气质和性格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气质与性格相互
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这表现在:第一,气质影响到一个人对 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而使性格带上某种气质的色彩和具有某种特殊 的形式。另外,气质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形成的速度。第二,性 格可以掩蔽和改造气质,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生括实践的要求。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串讲
• 考试题型 • 一、单选题(21x2分=42分) • 二、辨析题(4x8分=32分) • 三、简答题(4x10分=40分) • 四、材料分析题(2x18分=36分)
•第一模块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规律
启示
顺序性(从---到----)
循序渐进
阶段性(年龄阶段+特征) 有针对性
不平衡性(速度)
关键期、最佳期
互补性(个体内部)
扬长避短
个别差异性(多个个体相比) 因材施教
•第二模块 教学
•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 1、教学任务 • 2、教学内容 • 3、学生年龄特征 • 4、教学手段 • 5、教学环境 • 6、教师特点
•第三模块 学习心理
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一、首先帮助学生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确立正确的行动目的 第二.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第三.发挥教师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第四,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补充:气质
气质类型特征 对气质类型研究最早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
他将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膜质、抑郁质四种类 型。如图所示
(1)对胆汁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时,首先要讲明道理,然后要耐心说服, 尤其注意态度上不能简单粗暴,要避免触怒他们而造成矛盾激化。 (2)对多血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注意严格要求,使之养成做事有计划、 有目标并努力落实的习惯,要教育他们保持稳定的兴趣,发扬他们热 情奔放、机敏灵活的长处,要求他们做事要专心致志和敢于面对困难。 (3)对黏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教育者应理智、热心和有耐心。 (4)对抑郁质的学生要注意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善于思考的优势,鼓 励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