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一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  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整理和复习》|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单元围绕《测量整理和复习》这一主题,深化学生对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测量概念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运用测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复习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 测量实际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和体积;- 分析和解决与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对所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

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熟练掌握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换算;2.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准确测量;3. 应用测量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4. 对所学测量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整理。

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主要集中在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和实际测量操作中误差的控制。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并在实际操作中注意减小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工具:尺子、天平、量筒、计算器等;- 学具:学生自备的尺子、天平等;- 教学辅助材料:练习册、工作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实例,引出测量单元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回顾:简要回顾已学的测量知识,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的单位及换算。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书本的长度、重量等,并记录数据。

4. 问题解决: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测量知识进行解决。

5. 知识整理:指导学生如何对所学测量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要点,强调单位换算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可包括以下部分:- 本单元关键词:测量、单位换算、实际操作;- 单位换算的公式和示例;- 实际测量操作的注意事项;- 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包括:- 完成练习册上与测量相关的习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测量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总结本单元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或建议。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教学内容:测量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吨,及测量的简单计算。

本册教材本单元,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但还是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

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但是像千米、吨,学生还是不太好理解,这方面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建立测量的概念,会进行一些有关测量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初步建立测量的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1、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2、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3、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单元教学难点: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单元课时安排:1、毫米的认识......................................................................1课时2、分米的认识..................................................................... 1课时3、长度单位的换算..............................................................1课时4、千米的认识.................................................... ………….1课时5、吨的认识......................................................................... 1课时6、解决问题..................................... ………………………1课时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测量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严谨、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上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测量这一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但对更深入、系统的测量知识及测量方法尚需进一步学习。此外,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测量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提高。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测量工具?它们是用来测量什么的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的用途和重要性。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测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二)讲授新知
1.教师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让学生观察直尺、卷尺上的刻度,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3.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将测量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5.定期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长,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
b.计算给定物体的长度,并换算成不同的长度单位。
c.讨论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决方法。
3.学生完成练习题后,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强化正确操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2.学生分享自己在测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在小组讨论和练习中取得的成果。
4.实践活动,巩固知识
组织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组织测量比赛、设计测量小任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年级,学⽣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和“⽶”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个阶段;在本单元,学⽣将要进⼀步学习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阶段,为后续学习⾯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对常⽤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深研学历案】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测量》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3.通过毫米产生、实践测量、生活应用的等学习场景,感悟毫米单位度量更精确的价值及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设计说明:基于课标“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业质量”叙写本课学习目标:
学什么:根据课标三年级测量单元相关的“内容要求”确定学习内容目标1、2;
学到什么程度:根据课标“学业要求”确定评价目标2、3;
【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
在小学阶段度量内容贯穿始终,学生在测量的第一阶段二年级已经了解了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也知道了为了描述方便,在生活中要运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三年级是测量的第二阶段,主要是计算推理体验量的大小。毫米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的新长度单位,分米和米是厘米的累加,而毫米是厘米细分,厘米起着承重墙的作用。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是学生第一次体会长度单位的这种实际细分,因此认识毫米这节课是学生感受单位间联系的关键。如何实现让学生既感知度量单位的多样性,又能深入体会度量单位的统一性,为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需要选择合适的单位和方法,同时如何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和量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小结:看来对这两位老朋友我们很熟悉。
二、探究新知、建立量感
(一)问题引入,产生“毫米”的需要
1.引入:线段有多长呢?多一些指的哪儿?
2.问题:为什么不用厘米作单位?
小结:不到1厘米,用厘米作单位太大了,看来我们需要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单位毫米,国际单位符号字母是mm。
3.提供测量方法的学习支架
本节课舍弃测量方法的教学,对单名数与复名数的等量代换也不作为重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学生在测量验证1毫米物品的活动中确实存在测量的操作障碍,因此在活动中需要提供操作的学习支架,为学生提供测量方法的“锦囊”(见下图所示),保证每个孩子在测量活动中人人都能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题目: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重量、时间的基本测量单位,能够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估算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2. 重量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3. 时间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4. 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测量单位,能够准确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一把秤和一个钟表,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2. 学习长度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线段的长度,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长短的关系。

3. 学习重量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用秤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物品的重量,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轻重的关系。

4. 学习时间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教给学生钟表上各个指针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并记录下几个不同时刻的时间,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时间的前后关系。

5. 综合训练(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用秤称量一个物品的重量、用钟表记录下当前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五、教学手段:1. 教学工具:尺子、秤、钟表、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2. 教学媒体:图片、视瓶、实物展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 作业反馈:
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测量实践:检查学生的实际测量结果是否准确,是否存在误差,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没有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或者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出现了错误。
(2)单位换算:检查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是否存在错误,并给出改进建议。例如,学生可能在计算过程中犯了简单的加减法错误,或者在单位换算时出现了错误。
在测量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和挑战:
(1)对单位概念的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米与厘米、千克与克等。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挑战。
(2)测量方法的掌握: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熟悉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如何正确使用尺子、秤等。
(3)量感的培养: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培养对长度、质量、面积等量的感知,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练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掌握长度单位的应用。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单位换算:给出一些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单位的换算题目,要求学生进行计算和解答。
(3)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3厘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
(4)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设计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21~22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测量,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2.经历测量、比划、估一估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理解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和进率。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测量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哪些工具?预设:我们一般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师:回忆一下,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预设:米和厘米。

二、探究新知1.毫米产生的意义。

(1)估一估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2)学生独立测量并填写学习单,然后小组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你们估计的结果和测量的结果一样吗?预设1:我量出的长是26厘米……预设2:我量出的宽不到19厘米……预设3:数学书的厚度不到1厘米,怎么办?(4)引出毫米的概念。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作单位。

2.认识毫米。

【课件出示直尺】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预设: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数一数,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预设:1厘米里有10个小格,也就是10毫米。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课件配合演示。

)师小结:1厘米=10毫米。

3.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师: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

(引导学生感悟1毫米很短。

)师: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预设1: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预设2:身份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预设1:玻璃的厚度用毫米作单位。

预设2:天气预报中降雨量用的毫米作单位。

……4.即时训练,深化认识。

完成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导学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学过,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备内容测量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毫米和厘米的关系;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千米的认识(2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和米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吨的认识(2课时) 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的关系;能解决相关问题备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厘米、分米、米和千米之间的进率。

2.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4.使学生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合适的单位及工具进行测量。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2.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够用列表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

备重难点重点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2.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难点1.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版(5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长度的概念,掌握基本的长度单位,如厘米、米等,并能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学会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准确的长度测量。

3. 能够运用所学的测量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测量房间的长度、宽度等。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4.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卷尺、教学PPT。

学具:尺子、卷尺、练习本。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概念及常用的长度单位。

3. 演示: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4.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长度的测量及单位换算。

3. 练习:学生进行测量及单位换算的练习。

第三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

2. 讲解:讲解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3. 练习:学生进行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的练习。

第四课时1. 复习: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

2. 练习: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3. 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问题。

第五课时1. 复习: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

2. 测试:进行单元测试。

3. 讲解:讲解测试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1. 课题:测量。

2. 教学目标。

3. 教学内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练习及答案。

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3. 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长度测量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和说明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入长度的概念。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1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例1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单位换算。

例6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4测量-解决问题 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3.4测量-解决问题 教案2023-2024学年三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教案标题:3.4测量-解决问题教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及应用。

2. 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

2. 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测量工具(如尺子、卷尺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那么你们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测量长度的吗?二、新课讲解1. 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讲解长度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如尺子、卷尺等。

3. 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长度测量。

4. 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让学生掌握厘米和米之间的转换。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进行长度测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 针对不同长度的物体,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例如:测量课桌的长度和宽度,计算课桌的面积。

3.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各小组汇报解题过程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长度单位和测量的理解。

2. 强调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尝试解决一道与长度测量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和解决问题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和测量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小学优秀公开课

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

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课程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5课时毫米的认识1课时分米的认识1课时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1课时千米的认识1课时吨的认识1课时主备人: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另外一个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在读取和记录测量数据时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数据的精确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来提高他们的数据记录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毫米、分米、千米、吨的认识和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测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常见的量”中的重要内容,它产生于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认识。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中的“克”和“千克”,在此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及质量单位“吨”,能够促进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及质量单位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1.毫米、分米的认识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一、复习旧知,迁移导入师:要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工具呢?【学情预设】尺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是如何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

【学情预设】回顾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从0刻度开始测量。

师:非常好。

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就要用到长度单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都有哪些呢?【学情预设】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1米有多长。

【学情预设】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比画。

(教师适时指导)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长度知识,为本课毫米教学做铺垫。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师: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课件出示)师:那快拿出你的数学书,尝试进行一下估测吧!同桌之间先说一说你是怎样估测的,估测的结果是多少。

【学情预设】同桌之间互相说各自的估测结果及方法。

教学提示:学生估测结果差距大的时候,可以提示学生估测时要有一个实际的参照物作为标准。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的成果。

【学情预设】学生会用一定的标准去估计,例如1拃、铅笔的长度或者目测。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了解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掌握长度的测量方法;- 能够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能够使用手指作为测量工具。

教学准备- 教学材料:黑板、粉笔、刻度尺。

- 学生材料:作业本、铅笔。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简要介绍测量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明白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讲解刻度尺的使用方法1. 展示刻度尺,并向学生解释它的作用和构造。

2. 示范使用刻度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步骤三:练使用刻度尺1. 分发作业本,让学生尝试使用刻度尺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2. 对学生的操作进行适当指导,确保他们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测量。

步骤四:讲解手指作为测量工具1. 向学生介绍使用手指进行测量的方法,并强调手指的长度单位是近似的。

步骤五:练使用手指进行测量1. 让学生使用手指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比较不同学生使用手指测量得到的结果的差异。

步骤六:总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不同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测量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刻度尺和手指进行测量的练习,提高了他们的测量技能和空间想象能力。

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激发了他们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然而,有些学生在初次使用刻度尺时可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指导和示范。

下次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的练习和互动环节,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知道厘米、毫米单位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3、会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4、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使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会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和画线段。

教学准备:准备尺子,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实物图进行观察、分析,找出1毫米有多长。

并会测量和线段。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比一比。

在小动物运动会上,两只蚂蚁A和B比跳远,让学生做裁判,比一比它们谁跳得远。

课件出示a、b两条线段(a=5厘米,b=5厘米3毫米),让学生观察比较哪一条线段比较长。

2.要想准确地比较a、b两条线段的长,就要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来量。

这节课就来学习毫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3、毫米和厘米的换算出示教材第23页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4、(1)1厘米是()毫米。

(2)2厘米是()个10毫米。

(3)2厘米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

(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1.第22页“做一做”第1、2题。

2.练习五第1、2题。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直尺,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说一说学过的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2.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最小的长度单位呢?(毫米)3.请你用手比划一下1米、1厘米、1毫米大约各有多长。

我们在实际测量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 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 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量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1分米=100毫米5、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

出示教材第23页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 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

(2)()个10厘米就是()分米。

(3)80厘米等于()分米(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 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6、实践活动。

(1 )现在同学们互相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发展1、练习一的第三题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2、填空: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难点: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一、导入,初步感知: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

(2)测量硬币的厚度。

(3)测量课桌的高度。

(4)测量教室的长。

(5)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武汉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

武汉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边说边板书)二、学习新知(一)导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

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

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

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

(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

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

(板书:千米的认识)(二)新课展开: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

我们可以写成1千米=1000米全班齐读一次。

(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4千米=()米 3000米=()千米9千米=()米 6000米=()千米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长?(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

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三、实际运用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把算式写在本子上)(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

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

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

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四、巩固应用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哪些问题?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问题想办法加以解决。

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领加以解决吗?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一根拔河绳长12()小冬肩宽30()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一本数学书厚8()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第四课时吨的认识(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