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刘仁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2014年第6期的《课程·教材·教法》中打印出来,P.55-60

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

刘仁增

(福建省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福建连江 350500)

摘要:语义理解、知识传授向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它以“知不知”“懂

不懂”而不是“会不会”“能不能”为价值取向,造成学生乃至社会公民言语能力的

每况愈下,在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成为国际母语教育普适价值的背景下,以

“语用”为核心和主体的教学价值重塑与课堂范式重构,已成为语文教学摆脱“得意

忘言”困境,凸显学科课程本体特质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语用;价值重塑;范式重构;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0186(2014)06-0055-06

一、以语义学和语法学为核心的百年语文教学观之反思

语文教学走到今天已逾百年,教学范式历经变革。根据范式的主要特点,有学者把整个语文教学历程划分为五种前后相继的范式:传统语文教学范式(1902年前)、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1903-1949)、新中国成立初期语文教学范式(1950-1976)、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1977-2000年)、语文课程改革教学范式(2001年至今)。虽然每个时期的教学主体、核心、内容和方法有所不同,但理解和把握语文知识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理解”和“识记”自然就成了百年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

且不说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范式,也不说仍以记诵和讲解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为主,只是增加了些白话文的阅读和写作的文白转型语文教学范式,即便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语言文学的学习、白话文的讲解和写作替代了文言文、四书五经等的记诵、讲解和写作、语义理解、语法传授、语形识记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主体。知识型语文教学范式更把“语文工具说”“知识中心说”等“接受为本”传统观念奉为圭臬,把篇章拆成知识、把知识合成篇章。语文知识,尤其是语法

学知识成了教学的重点。修辞格本属于语用学范围,可是,学它的目的不是领会其表达效果,而是如何判定修辞格,如何记住修辞名称。这种注重讲授系统化和静态化的语文知识,配以训练语言技能的语文教学,依然限于理解为主、感悟至上的做法。

进入21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的风起云涌,语文素养、师生对话等新理念、新概念的提出,强调培养学生在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以语法学和语义学为核心的教学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可在教学上,虽不缺乏对公共“母语范本”的认知、理解、鉴赏乃至积累,却依然以知识理解、机械记忆为主,充其量只是静态的、消极的语用,一种接受为本的“窄语用”,指向的是单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而不是因满足心灵自由和情感需要的表现性语用,语文课在客观上淡化了学生作为语用主体本应有的积极主动的表达功能,从而引发了人们对“语文知识”的反思与批判。而对“语文知识”的淡化又让“理解”窄化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至于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言语特色,大部分教师熟视无睹。这种片面的认识影响广泛而深远。表现在:在教材编写上,大都采用以文本内容或人文教育为指向的主题编写形式,阅读理解是构成教材基本框架,而“听、说、写”往往成为课文的附属;在指导思想上,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儿童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以内容理解或情感体验为核心,目标设定基于“知识”“认知”的层面,满足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把握中心主旨,而识字、听、说、只是只是穿插期间,其轻重取舍必须服从阅读理解的需要。如此“得意忘言”的教学造成的后果让人触目惊心:社会不规范用字花样百出,错别字大行其道,篡改成语成了时尚,乱用生造词、语言拖沓晦涩之风有蔓延之势。“即使在知识分子相对集中的高校和科学院里,大学生、研究生,甚至少数教员、研究员和个别领导,在写作、说话中,用词不当、文气不顺、语句不通,前言不搭后语,把握不住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词汇贫乏。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在严肃的法律条文中也都存在不少语言问题。”

二、当代国际母语教育的语用取向

观察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不难发现,高度重视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语言表达技能和积极语用能力,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日本的国语课程从1977年开始就确立了“从言语教育的立场出发的国语教育”的目标,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不但把原来的“培养正确地理解国语和适当地表达国语的能力”目标中“理解”与“表达”的位置作了调

整,把国语教育的首要任务明确为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还在此基础上特意加上了“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一条,表明了对语言交际功能的特殊强调和重视。美国纽约奥尔巴尔市小学(1-5年级)《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确定的课程任务是:“以发展学生的实际交往能力为目的,强调通过每日连贯的教学,培养学生在读、写、说、听技能方面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并重视将这些技能训练贯穿学生日常的学习之中。”法国教学大纲把小学法语课程教学内容分为“语言口头实践”“书面语言实践”“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诗歌语言的学习”四大部分,并且对语言实践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创立让学生讲述、描写、阐释、提问的情境,学生在其中学习辨论或表达感情。这一项表达的工作旨在完善学生话语的组织、和谐和清晰性。”透露出重视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致力于学生言语能力提高的强烈信息。

不仅如此,就连当前教育界高度关注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进行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大型研究项目,其中阅读素养的测评也是着眼于阅读素养的核心即基于书面和电子媒体的理解、运用和判断能力,鲜明指向语用主体的独立表达,既不要求从俗于主流观点,也不苛求面面俱到。PISA显示:阅读能力是为了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而拥有的理解、使用、反思书面文本的能力。此定义凸现了“个人语用能力本位”,强调母语教育的本质是练就每个学习主体全面、完整、积极的“语用能力”而非承纳固化的“语知语识”。与传统阅读能力比较,PISA“阅读能力”测评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在特定情境、语境中能够解决什么,如何解决,而不是学生已经理解并接受了什么。如此注重现代公民的思维力和表达力,尤其是对基于“深度阅读”、超越纯技术性认知、理解和复述的思辩性表达力的价值引导,无疑对我国母语教育走向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具有深远的启示。

这一启示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了回应和体现。短短几百字的“前言”有十多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并且将其作为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要素:“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如此旗帜鲜明地表述学科性质,如此突出和强调语用思想,是以往任何一部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所没有的。它从语文本体论角度,明确地回答了什么是现代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既不是包罗万象的“百科知识”传授,也不是凌空蹈虚的“人文意义”理解,还不是枯燥乏味的“语言知识”训练,而是动态生成的“语言功能教学”,其教学内容指向“言语主体”“语境”“言语实践”“生活世界”“生活化”,为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寻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