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政策框架与政策体系
灾后重建中的政策支持与实施效果
灾后重建中的政策支持与实施效果自然灾害总是无情地侵袭着我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巨大的伤痛和损失。
然而,在灾难过后,通过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有力的实施,我们能够逐步重建家园,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政策支持在灾后重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和保障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往往是最为直接和关键的。
政府会划拨专项资金用于灾区的基础设施修复、房屋重建、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等。
这些资金的投入为重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比如,在地震灾区,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修建坚固的学校、医院和道路,确保了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税收政策的优惠也是重要的支持手段之一。
对于灾区的企业和个人,政府会给予一定时期的税收减免或优惠,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促进灾区的经济复苏。
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恢复生产,个人能够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生活重建。
金融政策同样不可或缺。
银行会为灾区提供低息贷款,帮助受灾群众重建房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这为他们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面。
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至关重要。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例如,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安置和救助,建设部门负责规划和监督房屋重建,交通部门负责道路的修复和重建等。
只有各部门协同作战,才能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同时,严格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也是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环节。
要确保资金的使用合理、透明,防止出现贪污、挪用等违规行为。
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对重建项目的进展、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此外,充分听取灾区群众的意见和需求也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原则。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以满足灾区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让他们能够真正受益。
例如,在房屋重建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群众的意愿,使重建的房屋既安全实用,又符合群众的心理期待。
政策支持在灾后重建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以某地区遭受洪涝灾害为例,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灾区的道路在短时间内得到修复,交通恢复畅通,为物资运输和人员出行提供了便利。
2024年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
2024年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引言自然灾害的发生不可避免,它们不仅给人们生活和生命带来巨大的伤害,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面对2024年的灾害后重建工作,我们需要制定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方案,以恢复社会运转,保护人民生活和生命,并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2024年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进行细致的规划和分析。
一、灾后评估与规划1.进行灾害损失评估:成立灾害损失评估专家团队,全面收集和分析灾害数据,评估灾害对基础设施、农田、住房等的损失情况,为后续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2.制定重建规划:根据灾后评估结果,制定灾后恢复重建的综合性规划,包括基础设施恢复、农田重建、住房安置等方面的目标和措施。
二、基础设施恢复与建设1.修复交通网络:根据评估结果,优先修复和重建受损的公路、铁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恢复交通运输能力。
2.恢复水电供应:重建受损的水电设施,确保灾区居民的饮水安全和电力供应。
3.加强公共设施建设:在灾后恢复过程中,加大对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农田重建与农业发展1.修复灾后农田:加强农田的清理、修复和治理,确保农业生产能力的快速恢复。
2.提供农民生活保障:为受灾农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补给、低息贷款以及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
3.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力度,推广耐灾抗灾种植技术和设施农业,提高灾害抵御能力和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四、住房安置与社会重建1.安置灾民:根据灾民的需求和评估结果,制定灵活多样的住房安置方案,确保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重建城市社区:重建受损的城市社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关怀: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重视灾民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的恢复,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支持。
五、经济恢复与发展1.支持灾后产业恢复:对受灾企业和农业进行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其恢复生产,恢复就业。
灾后重建标准依据
灾后重建标准依据
灾后重建标准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
1. 当地政府制定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灾后重建的标准由县级政府灾区民房恢复重建领导机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
政府会根据灾情的严重程度、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各类受灾对象的类型来确定重建标准和补贴政策。
2.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根据《自然灾害救助条例》,农村灾后重建国家有补贴和救助义务。
国家民政局会结合当地党委政府统计汇报受灾情况给予安置及相关优抚。
3. 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研究制订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规划和优惠政策,确保重建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4. 受灾对象类型:灾后民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需根据建房对象的类型制定。
通常将建房对象分为四种类型:房屋全倒塌户、部分房屋倒塌户、严重危房户和房屋损坏严重必须修复的户。
5. 民主评议方法:具体到户的补助标准采用民主评议的方法制定,以确保公平、合理。
总之,灾后重建标准主要根据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以及受灾对象的需求来制定。
这些标准会随着灾情的不同和地区差异而有所调整,以实现灾后重建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
中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管理的基本体系在中国,自然灾难对于社会发展的影响非常深刻。
历史上,频繁发生的各类自然灾难,不仅直接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还极大地影响了同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宗教等方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治理洪水曾促成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而对于灾荒救助的失效也几经成为一些王朝覆亡的重要诱因。
灾难救助,在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高度的政治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于自然灾难应急救助的能力有了极大提高,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在自然灾难应急救助管理体系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基本建立了自然灾难应急救助体系。
一、自然灾难救助应急响应基本系统本世纪以来,自然灾难的应急救助体系建设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目前,我国的灾难应急救助系统主要包括:(一)国家自然灾难应急救助的组织领导系统在国家的层面上,应急救助的领导系统主要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减灾委员会。
一名国务院副总理担当主任,另外还设有若干副主任,共有34个国务院的部、委、办、局和军队及红十字会等组织参与。
依据规定,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家自然灾难救助应急协调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交流与合作,组织、协调全国抗灾救灾工作。
这个委员会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所以,在各级政府系统中,管理自然灾难应急救助的行政部门主要是民政部、省级的民政厅、地区X县级的民政局。
(二)国家自然灾难救助应急预案系统全国县以上各级政府均制定了相应的救灾预案,并确定了不同的灾难救援响应等级,建立了灾难的应急机制。
每当灾难发生以后,有关的政府首长都能够比较准时地启动灾难应急机制,调度有关方面的力气,协调各种资源,投入救灾行动。
依据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灾难救助应急预案》,根据灾难损失情境,将应对突发性自然灾难的工作设定为四个响应等级,其中一级响应为最高响应。
(三)国家自然灾难预警系统预警工作主要由相关的灾情预估部门负责,灾难的预警、预报体系主要包括,气象灾难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大江大河的灾难性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森林和草原防火预警体系、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测报体系、海洋环境和灾难监测体系以及地质灾难预警预报体系,民政系统则负责灾情的统一汇总等。
大规模灾害情况下的灾后恢复与重建策略
大规模灾害情况下的灾后恢复与重建策略引言: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一环。
当大规模灾害发生后,灾后恢复与重建策略是帮助受灾地区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灾后恢复与重建的关键策略,包括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社会方面大规模灾害对人们的生活和社区造成了巨大冲击。
在灾后恢复与重建过程中,社会方面的策略至关重要。
1.社区建设:重建灾后社区需要注重社区环境的改善和公共设施的重建。
通过加强社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居民的环境和生活质量,使社区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和安全的地方。
2.心理疏导和恢复:灾后人们的心理和精神状态较为脆弱,经历了创伤事件后的心理疾病和心理创伤需要得到关注和及时治疗。
政府和基层组织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为灾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
3.社会组织与参与:在灾后恢复与重建中,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参与至关重要。
政府应积极倡导社区居民参与决策,并提供资源支持。
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形成灾后重建的合力。
二、经济方面灾害对经济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恢复正常的经济秩序,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经济恢复与重建策略。
1.产业支持:灾后的重建中,应注重恢复和发展当地的产业。
通过提供贷款、减免税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等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复工复产,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
2.基础设施重建:大规模灾害往往导致基础设施的严重损坏,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
政府应优先考虑重建能够增强社会抗灾能力的基础设施,如通信、交通和能源等。
3.农村恢复与发展:在农村地区,大规模灾害往往导致农业生产的中断和损失。
在灾后恢复与重建中,应注重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农业种植技术支持和市场拓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三、环境方面灾害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了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灾后恢复与重建应注重环境方面的策略。
1.自然灾害防范:在重建过程中,应考虑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对于地震、洪涝等高风险地区,应建立健全的预警和应急响应系统,提升社会抗灾能力。
灾后恢复重建计划
灾后恢复重建计划灾后恢复重建计划是指在自然灾害或其他重大灾害事件之后,为了恢复和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些计划旨在帮助受灾地区重新恢复正常运作,并在未来减少或应对类似灾害的风险。
灾后恢复重建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计划会重点考虑恢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通信、供水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恢复对于受灾地区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房屋和建筑恢复:在灾后恢复重建计划中,重建受灾地区的房屋和建筑物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这包括修复受损的房屋、重建毁坏的建筑物,以及提供住房设施给无家可归的人们。
3.经济恢复和发展:重建计划还会考虑受灾地区的经济恢复和发展。
这可能包括支持当地企业和农民重新恢复生产,提供就业机会,鼓励投资,促进经济多元化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和财政支援等手段,刺激经济的发展。
4.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重建计划也会关注受灾地区的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
这可以包括提供紧急救助和医疗援助,重建受损的教育和医疗设施,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等。
确保受灾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是重建计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5.环境保护和风险减灾:重建计划还应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和风险减灾的措施。
这可以包括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规划防灾设施,加强监测和预警系统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减少未来灾害的风险,提高受灾地区的抵御能力。
总之,灾后恢复重建计划是为了帮助受灾地区从灾难中恢复过来,并为他们建设更加抗灾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通过综合考虑基础设施、房屋和建筑、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福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需求,制定合理有效的重建计划,可以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并提高其抵御灾害的能力。
应对自然灾害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
应对自然灾害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自然灾害是无法预测和避免的,然而我们可以制定出合适的可持续发展方案来帮助灾区重建。
这些方案需要在保护环境、提高社区韧性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重建方案,旨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1. 环境保护灾后重建应注重环境保护,以确保未来不再受到类似灾害的侵袭。
首先,必须对灾区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包括土壤和水质检测以及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针对性地制定保护措施,如植被恢复、水资源治理和土壤修复等。
在重建过程中,应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应推广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例如,在新建建筑中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需求。
2. 社区韧性的提高社区韧性是指社区面对灾害的能力和应对能力。
为了提高社区韧性,需要制定应急响应计划,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并组织人员进行应急培训。
此外,还可以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规划,增加社区凝聚力和互助合作,共同面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灾害。
另外,应加强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例如,修建坚固的防洪堤坝、设立有效的排水系统以及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
这些措施可以帮助社区更好地抵御灾害,并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 经济发展灾后重建的同时,应促进经济发展,以实现长期的可持续性。
重建过程中,可以通过吸引投资、发展新的产业和促进旅游业等方式,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开发灾区的旅游资源,通过旅游业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此外,还可以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能力,降低贫困率。
同时,政府可以提供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
总结:应对自然灾害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方案需要在环境保护、社区韧性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综合考虑。
通过环境保护、社区韧性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推动,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更加可持续的灾后重建方案,为未来提供更好的抵御灾害的能力,同时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区的稳定。
2024年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
2024年灾后恢复重建的工作方案____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近期,某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尽快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秩序,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制定了____年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方案。
该方案旨在通过有序规划和持续努力,实现以下目标:1. 重建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受损的道路、桥梁、水电站等基础设施,恢复正常的交通、能源和水利供应。
2. 修缮住房:修复受损的住房,确保人民有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3. 恢复生产:重建受损的工厂、农田和渔场,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保障人民的生计和经济发展。
4. 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重建受损的学校和医疗机构,恢复正常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的健康和教育权益。
5. 加强灾后防灾减灾:通过加强防灾预警体系、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加强社区防灾教育,减少灾害影响和损失。
二、工作计划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制定了以下具体的工作计划:1. 建立统一指挥体系:成立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确保工作的高效推进。
2. 快速评估灾害损失:组织专业人员和力量,展开全面的灾害损失评估工作,尽快掌握受灾情况和损失范围。
3. 制定灾后恢复规划:根据灾害损失评估的结果,制定灾后恢复规划,明确重建的目标、范围和时间表。
4. 修复基础设施:优先修复交通要道、水电站等重要基础设施,恢复交通和能源供应。
通过集中力量和资源,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基础设施的尽快恢复。
5. 修缮住房:组织专业工人和志愿者,修复受损的住房。
优先满足贫困人口和特殊困难群体的住房需求,确保人民有一个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6. 恢复生产:重建受损的工厂、农田和渔场,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企业和农民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同时,鼓励企业和农民采取灾后灾前结合的方式,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提高灾害抗风险能力。
7. 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重建受损的学校和医疗机构,确保人民能够获得正常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
2024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模板四篇第一篇:背景与目标一、背景自2024年发生重大灾害以来,许多地区受到严重破坏。
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已经展开了灾后重建工作,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有系统性的规划和实施。
制定一份完善的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二、目标制定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的目标主要包括:1. 确定灾后重建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明确各方责任,确保重建工作有序推进;2. 分析受灾地区的现状和需求,以便科学地规划重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表;3. 确定灾后重建工作的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保障资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4. 制定重建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步骤,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尽快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第二篇:受灾地区现状及需求分析一、受灾地区现状根据相关部门的调查和评估结果,受灾地区的现状主要包括:1. 房屋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需要大规模的重建工作;2. 许多居民因为失去了房屋和土地,导致生活无法继续,需要安置和补偿;3. 受灾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设施也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及时恢复。
二、需求分析受灾地区的需求主要包括:1. 住房需求:居民需要安全稳定的住房,需要制定合理的住房安置计划和补偿政策;2. 基础设施需求:道路、桥梁、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重建和修复;3. 收入来源需求:受灾地区的居民需要重新找到工作和生计来源;4. 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需要进行重建和恢复。
第三篇: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一、资金来源为了确保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确定一些资金来源,具体包括:1. 政府资金:政府需要为灾后重建提供资金支持,在灾后重建工作规划方案中需要确定这部分资金的规模和使用渠道;2. 社会捐款:灾后重建通常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捐助,需要设立专门的基金来接受社会捐款;3. 国际援助: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国际援助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需要与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进行合作。
720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720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损毁情况,我们
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重建计划,优先
修复受损的道路、桥梁、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
生活需求。
同时,加强对学校、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
施的重建,以恢复受灾地区的教育、医疗和社区服务功能。
其次,重建过程中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受灾地区进行重建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特点,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
的破坏。
可以采取种植树木、修复湿地、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促
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护。
另外,重建过程中需要重视灾后心理疏导和社会稳定。
受灾群众在
灾难中可能遭受创伤,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
我们可以组织心理医
生和社工人员进驻受灾地区,开展心理疏导和社会服务工作,帮助
受灾群众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要加强对受灾
地区的社会治安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稳定。
最后,重建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
政
府应当加大对受灾地区的支持力度,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支持,
推动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重建工
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受灾地区的重建贡献力量。
总之,720灾后重建实施方案需要全面考虑受灾地区的实际情况,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修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灾后心理疏导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共同推动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自然灾害后的恢复重建措施
开展心理援助和辅导工作,帮助受灾群众缓解心理压力,重建生活 信心。
05
灾害风险管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
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
通过气象、地质、水文等监测手段,及时发现潜在的自然灾害威胁,并向公众发布预警 信息。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确保在灾 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
产业政策扶持
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鼓励 企业灾后重建,提供税收 优惠、贷款支持等措施, 促进产业复苏。
就业保障与创业支持
就业援助计划
实施就业援助计划,为受灾群众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等服务,保障其基本生活。
创业扶持政策
鼓励受灾群众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指导、资金支持、 税收优惠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
道路与交通设施
1 2
道路修复与重建
对受损的道路进行修复和重建,确保交通畅通。
桥梁加固与重建
对受损的桥梁进行加固或重建,确保通行安全。
3
交通设施修复
修复受损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信号灯等设施 ,恢复交通秩序。
供水与排水系统
供水设施修复
修复受损的自来水厂和水管,确保居 民用水供应。
排水系统重建
重新规划和建设排水系统,防止城市 内涝和污水泛滥。
自然灾害后的恢复重建 措施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04
目录
• 灾后评估与规划 • 基础设施重建 • 生态环境恢复 • 社会经济重建 • 灾害风险管理
01
灾后评估与规划
灾害影响评估
评估灾害损失
对受灾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了解 灾害造成的房屋、基础设施、生 态环境等损失情况。
灾后重建方案
5.产业恢复与发展:扶持受灾地区产业发展,帮助受灾群众增收致富。
五、重建措施
1.组织领导:成立灾后重建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和地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府,确保重建工作顺利进行。
2.资金筹措: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灾后重建,确保重建资金充足。
2.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重建规划,明确重建项目的规模、标准和布局。
3.资金筹措:多渠道筹集重建资金,确保资金充足且合理使用。
4.项目实施:按照规划和设计要求,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重建项目。
5.质量监管:强化质量监督和安全管理,确保重建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6.竣工验收:对完成的重建项目进行验收,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3.规划设计:组织专业力量,编制灾后重建规划,明确重建项目、规模、标准和布局。
4.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审批、招投标、施工监理等制度,确保重建项目质量。
5.技术支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重建项目质量和效益。
6.政策扶持: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受灾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7.社会参与: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灾后重建,形成合力。
7.后期管理:建立健全后期管理制度,确保重建成果得到有效维护和利用。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和推进重建工作。
2.政策保障:出台相关政策,为重建工作提供政策支持。
3.资金保障: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高效。
4.技术保障:引进和利用先进技术,提高重建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六、进度安排
1.立项阶段:完成重建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等工作。
2.重建阶段:根据项目进度,分阶段实施重建工作。
灾情后的社会城乡发展如何重建城乡协调与城市农村一体化机制
灾情后的社会城乡发展如何重建城乡协调与城市农村一体化机制灾情对社会城乡发展造成严重冲击,恢复灾后的城乡协调与城市农村一体化机制是重建社会经济秩序的关键。
本文将从灾后重建的需求,城乡协调的重要性以及推动城市农村一体化的机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灾后重建的需求灾情发生后,城乡发展需要进行全面的重建工作。
首先,灾害会给城乡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破坏,因此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复受损的道路、桥梁、供水设施等,以恢复城乡正常运转。
其次,灾后社会民生需求增加,对于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确保灾区居民的基本生活条件。
此外,也需要加强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的抗灾能力。
二、城乡协调的重要性城乡协调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发展中,实现资源、产业、人口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在灾后重建中,城乡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城乡协调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加强城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实现农村资源向城市的流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城乡协调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城乡协调也有助于解决农民进城就业、农民子女教育等问题,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
三、推动城市农村一体化的机制推动城市农村一体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首先,应加强城市农村规划一体化。
通过整合城市和农村的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实现城市农村的有机衔接。
其次,应推进城市农村要素流动的一体化。
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促进城市农村要素的自由流动,减少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
此外,还需加强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的整合,提高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四、构建城乡协调与城市农村一体化的机制为了有效重建城乡协调和推动城市农村一体化,应构建一系列机制。
首先,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指导作用。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城市农村的合作与交流,为城乡协调创造良好的环境。
灾后重建 政策
灾后重建政策灾后重建是指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恢复受灾区域的生产生活秩序,保障灾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加快经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灾后重建政策是国家为应对灾害所制定的政策,其核心目标是迅速恢复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筑物、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等,以保证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促进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灾后抗灾能力。
灾后重建政策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综合性政策:灾后重建政策需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制定符合受灾地区实际情况的政策措施。
2. 灵活性:由于每个灾害的性质和程度都不同,灾后重建政策需要有灵活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
3. 可持续性:灾后重建政策需要考虑到长期发展的需要,不能仅仅局限于短期救援和抢险任务,应该确保灾后重建的成果能够长期稳定并为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公正性:灾后重建政策应该具有公正性,不能因地区或阶层差异而对受灾群众进行歧视,要保障各类灾后重建资源的均衡分配。
在灾后重建政策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措施:1. 基础设施修复和重建:受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重建政策应重点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快修复和重建受灾地区的道路、桥梁、电力、通信、供水等基础设施。
2. 住房重建和保障:灾后重建政策应加大对受灾人民住房的修复和重建力度,确保受灾群众有安全可靠的住所。
政府可以提供补贴或贷款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灾后重建。
3. 农田和农业重建:农田的修复对于受灾农民的恢复生产至关重要,灾后重建政策要加大对农田的修复力度,促进农民尽快开始生产。
此外,政府应提供贷款、减免或延期税款等支持政策,帮助农民渡过灾后困难时期。
4. 产业扶持和就业安置:受灾地区的经济重建需要依靠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政府应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创业培训等支持措施,吸引企业重返受灾地区,促进产业复兴和就业恢复。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框架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框架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的突发性灾害事件。
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与痛苦。
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各国纷纷制定了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框架,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一、法律框架在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框架中,各国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法律形式:1. 自然灾害预防法自然灾害预防法通过明确防灾和减灾责任,规定公民、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的义务与权利,确保预警系统的建立和灾害防范措施的落实。
该法注重预防为主,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的要求,以减少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2. 灾害应急管理法灾害应急管理法侧重于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响应职责,确保及时有效地组织救援工作。
该法要求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并加强公众的灾害应对能力培训。
3. 灾后恢复与重建法灾后恢复与重建法主要关注对灾区的恢复与重建工作,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职责,提出财政支持、土地复垦、基础设施修复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该法要求加强重建规划与设计,推动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提高灾后重建的质量与效率。
二、政策框架除了法律框架,各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以应对自然灾害的挑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策措施:1. 预警系统建设各国积极推进自然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通过科学监测、信息传递等手段,提前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防护工程建设为了避免或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各国加强防护工程的建设,如修建防洪堤坝、抗震建筑、防风林等,以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 资金支持和保险机制为了推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各国设立特殊的资金支持机制,提供财政补助、贷款、捐赠等方式,为防灾减灾项目提供经济保障。
此外,各国还推行自然灾害保险制度,通过保险分摊自然灾害损失,降低灾后重建的经济负担。
2023年灾后重建方案范文
2023年灾后重建方案范文引言:2023年,我国遭遇了一场自然灾害,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恢复灾后的生活秩序和经济活力,我们需要制定一项全面的灾后重建方案。
本文将针对该方案进行详细的展开,包括基础设施重建、生态环境修复和社会救助等方面。
一、基础设施重建作为灾后重建的核心任务之一,基础设施的重建是确保生活正常运转和经济快速恢复的重要保障。
根据灾情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制定以下重建计划:1.道路和桥梁重建。
灾害可能导致道路和桥梁的损坏,限制了人们的出行和货物的流通。
因此,我们将全力修复受损的道路和桥梁,确保交通畅通。
2.供水和供电系统恢复。
水和电是人们正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我们将加大力度修复和升级受损的供水和供电设施,确保供应稳定。
3.住房重建。
灾害可能造成大量房屋的损坏和倒塌,给人们的住房问题带来巨大的压力。
我们将制定住房重建计划,提供廉租房和贷款支持,帮助灾区居民尽快恢复居住条件。
二、生态环境修复灾后重建不能仅仅局限于基础设施的修复,还需要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以下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修复计划:1.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
灾害可能对森林和植被造成破坏,我们将积极展开植树造林活动,修复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
同时,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建立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体系。
2.水源和水环境保护。
灾害可能对水源地和水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威胁人们的饮水安全和生态平衡。
我们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确保人们的饮水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发展。
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三、社会救助一场灾害往往带来了人们的生活困境和经济负担,为了帮助灾区居民度过难关,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紧急救助。
通过与各级政府合作,向灾区居民提供紧急救助物资和资金,帮助他们度过灾害带来的临时困难。
2.就业和职业培训。
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扩大就业机会,提供岗位和职业培训,帮助灾区居民重新就业,并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保障
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与政策保障自然灾害是指在自然界发生的、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造成的突发性、破坏性的自然事件,如地震、台风、洪涝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建立健全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我国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法律与政策措施,并分析其中的优势与不足。
一、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保障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法律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灾害预防法自然灾害预防法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预报、预警的要求,要求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自然灾害预防中的责任与义务,为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的利用与保护原则,其中包括对防灾减灾的要求。
根据该法,土地利用应当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确保风险区域不被建设,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对灾后重建与恢复的要求,为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法律基础。
3. 森林法森林法是我国保护森林资源,预防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重要法律。
该法规定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要求,建立了森林防火的制度,要求森林火灾的预防、监测、报告和扑救工作。
此外,该法还规定了对森林恢复与重建的要求,为自然灾害防治提供了法律支持。
二、自然灾害防治的政策保障我国在自然灾害防治方面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加强对灾害的防范与减轻。
1. 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制度我国建立了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制度,通过现代化的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及时监测和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为政府决策和民众避灾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将预警信息传达给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提高社会防灾意识,减少灾害损失。
2. 灾后救援与恢复政策我国制定了灾后救援与恢复政策,确保在发生灾害后能及时组织抢险救灾工作,保障被灾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政府还将灾后恢复与重建作为重要任务,提供相应的经济扶持和政策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洪灾后重建实施方案
洪灾后重建实施方案洪灾后重建是指在洪水灾害过后,对灾区进行重建工作的实施方案。
下面是一个关于洪灾后重建的实施方案,总计约700字。
洪灾后重建实施方案的目标是恢复灾区的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实现灾后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本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重建基础设施、恢复居民生活、振兴经济和提高灾后抗灾能力。
一、重建基础设施1.修复损坏的道路和桥梁,确保交通畅通。
2.恢复供水系统和电力系统,保证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3.重建受损的学校和医疗设施,恢复教育和医疗服务。
4.加强防洪工程建设,提高抗洪能力。
二、恢复居民生活1.提供临时住所和生活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2.重建受损的住房,为灾区居民提供稳定的住所。
3.开展心理援助工作,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心理健康。
三、振兴经济1.提供经济援助和贷款支持,帮助受灾群众重建生产生活。
2.重建农田和农业设施,恢复农业生产。
3.支持灾后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灾区的经济竞争力。
四、提高灾后抗灾能力1.加强灾害预警和监测系统,提高灾害防治的及时性和精确性。
2.开展灾后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建立完善的灾后救援体系,提供紧急救援和救助服务。
五、跨部门合作和社会参与1.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2.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参与重建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六、可持续发展1.推动灾后重建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2.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灾害预测和防灾救灾能力。
3.制定长期规划,确保灾后重建的可持续性和持久性。
以上是一个关于洪灾后重建的实施方案。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重组织协调、科学决策和社会参与,以确保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并为灾区居民提供一个更好的未来。
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问答
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问答一、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概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关于自然灾害带来的房屋损毁与修缮重建的问题。
尤其是在房山区,作为首都北京的一部分,地处山区,自然灾害频发,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备受关注。
该政策旨在为受灾家庭提供合理的修缮重建补助,并促进受灾地区的灾后恢复工作。
二、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1. 什么样的灾情可以申请修缮重建补助?根据房山区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受灾家庭需要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水、泥石流等,导致住房结构不稳定或部分损毁的情况,方可申请修缮重建补助。
2. 申请补助的资格条件是什么?符合申请条件的受灾家庭需是房山区户口信息常住居民,并能出具相应的受灾证明和房屋登记证明。
3. 补助金额如何确定?补助金额将根据受灾房屋的损坏程度和重建所需费用来确定,具体金额由房山区灾后重建部门进行评估与审批。
4. 申请流程及材料准备?申请人需携带相关材料至当地的灾后重建部门进行申请,并进行相关资料的审查与评估。
5. 补助政策的执行时间及周期是多久?一旦申请通过,受灾家庭将在一定的时间内得到政府的补助资金,以便进行住房的修缮重建工作。
以上就是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的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遭受自然灾害,了解并善用相关政策对受灾家庭至关重要。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项涉及广大受灾家庭切身利益的政策,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的出台及执行,无疑对受灾家庭在灾后重建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政府的补助资金无疑将减轻受灾家庭的经济压力,让他们更快地实现住房的修缮重建,重返正常的生活轨道。
政府的关注与援助也让受灾家庭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力量,增强了灾后重建的信心与决心。
房山区灾后住房修缮重建补助政策是一项具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政策,对受灾家庭起到了积极的支持和帮助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灾后重建工作中,政策执行能够更为完善,更多的受灾家庭能够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的政策框架与政策体系作者:课题组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09期摘要: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时间之长、涉及工作之繁、施行难度之大均为救灾活动之最,也决定了其成为救灾行为成功与否的关键战役,必然要求以大战略和长效机制保证救灾活动取得最终胜利。
本文首先给出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研究综述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出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时期全国性长期机制的框架和政策体系建议。
关键词:重大自然灾害;灾后重建;政策框架;政策体系;汶川地震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9-0010-(一)灾后重建的过程以及管理最早对重建过程进行全面研究的是Haas等人(1977)。
他们通过对当前和过去发生的两场灾难进行分析,提出按时间划分的重建的四个阶段:紧急时期(搜索和救援、提供紧急住房,持续几天或几星期)、恢复时期(修建基础设施,持续几个月)、还原时期(重建资本累计,持续两年以上)、更高的发展重建时期(较大的工程,持续10年以上)。
此外,他们的研究总结了城市对灾后重建的一些共同经验和教训。
第一,他们发现城市基本上在原来位置重建,并且变化不大,但通常会比灾难之前更为安全。
第二,提高重建速度的因素有:大量外部资源的供应、国家领导的改革、事前计划的存在、社会舆论的一致以及信息的广泛传递。
第三,灾后城市化趋势加速,城市扩散化加剧。
第四,重建过程中出现不平等现象。
有钱购买最佳地段的人通常重建速度最快,而且能够占据黄金地段。
在灾前能够大量获得资源的人在灾后同样也能够获得。
Bates et al (1982), Drabek and Key (1984), Torry (198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即灾后的资源分配遵循的并不是“按需分配”法则,而是“相对优势分配法则”(rule of relative advantage),那些在社会中拥有相对优势的群体和个人更可能得到灾后支持,利于恢复正常生活;而少数族群、老年人、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等弱势群体受灾害影响更为明显,灾后恢复情况也较差。
在受灾严重的地区,原有的社会不平等可能使部分底层群体面临绝境。
第五,由于时间成本和不确定性成本,进行全面重建几乎很难达到。
Bubin等人(1985)针对灾后12-24个月进行研究。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仔细地研究了社会水平重建的政府管理和程序。
他们发现当地政府影响社会重建的三个关键因素:领导能力、实施能力、紧急管理知识和可利用资源。
首先,领导能力是最重要的。
领导能力应包括:适应性、解决问题的创新风格、对社会的洞察力以及与其他公共和私人决策者的有效沟通。
其次,受灾之后,必须迅速对社会目标以及组织和决策框架进行决策,还必须快速决策是否需要外界援助。
此外,资源也很重要。
成功的重建取决于外部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但是,过分依赖于这些资源则会有损当地对灾害的控制。
有效的管理和发展管理机制(土地使用控制、建筑工程审核、信息系统、相互援助协议)同样是可以加快重建的重要资源。
最后,灾前的准备计划(包括所有可利用的联邦和州的援助项目的确认)会使救灾过程进行得更加顺利。
Johnson(1999)的研究以1989年Loma Prieta地震中Watsonville和Oakland两个城市的重建为例,提出重建程序的四个阶段:立即反应(拯救有危险的人和财产)、修复(公共设施和短期的住房)、短期或过渡期的恢复(恢复到灾前家庭和商业的基本水平)、长期的恢复或永久的重建(重修、重新投资、重新发展)。
此外,Johnson还提出重建程序的长期观点。
首先,灾后重建并不是一项有规可循的程序,成功的重建需要领导的果敢、富有成效的会议、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执行。
其次,两个城市都受益于地震后建立的公共-私人团体,它们有助于为灾后重建提供有用的意见,并在社会上制造一致的舆论。
此外,成功的管理战略还包括信息系统的应用、弹性和创造性的资金、外部技术援助以及其他组织多层次(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协调。
最后,Johson提出两个城市均依靠公共设施的重建吸引私人投资。
有学者对“唐山震后工作时程”进行定性研究,得出震后唐山经历了应急、救灾、准备和恢复重建四个阶段,各阶段的中心工作工作量随时间进程而变化,揭示了恢复重建的历时过程。
于山等(2003)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唐山大地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的若干问题,包括抗震救灾组织机构及其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与功能、救援与恢复重建的时序性与阶段性、紧急解决灾民基本生活条件的方法论、建设简易城市、制订震后唐山城市总体规划、重建新唐山的基本过程与重要经验、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恢复重建等方面。
[1](二)居民参与重建决策许多学者(Still, Rubin et al, 1985;Oliver-Smith, 1991;Johnson, 1999)的研究证明规划的参与者应该包括居民。
如果规划和重建中没有居民的参与,那么这个规划无法反映居民的需要,注定是失败的。
Topping(1998)指出减少政府和群众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就是设立社会发展中心,在重建过程中为双方提供有效的沟通。
Berke等人(1993)发现当重建计划包括从政府到当地居民的需求,且市民和民间组织能够适应的情况下才会成功。
因此,群众积极的参与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Comerio(1998)指出目前在发展中国家,房屋自救成为灾后重建的通用模式。
Berke等人(1993)认为居民参与拥有诸多优势,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得重建过程具有可持续性。
通过市民的参与,灾后重建能够建立社会生产力,从而长期地维持重建的成功运行。
(三)基础设施的重建Arnold(1993)对东京、墨西哥城、亚美尼亚、唐山以及加州圣克鲁斯的震后重建进行研究,总结了灾后城市建设和规划的一些普遍经验。
一方面,他发现由于政治和行政因素的存在,也由于城市历史演化中所反映的居民由来已久的愿望,很难使城市大有改观。
另一方面,他发现可以将地震看作是城市重建的第一步,即对需要重建的区域中破旧和危险的建筑进行拆除。
在正常的城市重建中,拆除过程十分缓慢,导致计划实施通常要持续很多年。
而灾害则加快了城市建设的速度,且为受灾城市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在墨西哥城,灾后建立的几家药品制造工程不但对建筑进行了加固,而且还推动了当地的医疗系统发展。
地震不仅导致建筑水平的提高,而且还大大提高了个家庭的生活水平;东京1923年地震之后,重建规划着重对街道、土地调整和公园的建设。
地震后东京的现代化建设至今仍在支持着东京的发展;唐山在地震之后几乎全部被摧毁,因此拥有大量的发展选择。
新唐山仍建立在原址,但是密度更低,并拥有许多新的卫星城,如今更加开放,交通便利,并且与邻近城市关系更为紧密。
Tyler等人(1992)对11个案例进行研究,发现美国灾后重建加强了对未来灾难的承受能力,拆除了危险和不合理的建筑,形成了更合理的市区。
他们的结论同Arnold的结论类似,即灾后重建的城市与之前的城市无本质区别,但是承受灾难的能力更强,经济更发达,而且比灾前更具吸引力。
(四)灾后重建规划最早针对地震后土地使用规划进行研究的是William Spangle和他的同事们(1980)。
他们的结论认为,首先,改进建筑设计能够减轻未来的地震风险,但是密度过于集中的区域风险仍旧很大,因此需要对土地使用进行重新规划。
其次,有效的既定计划能够确保当地政府在管理重建过程中效率最大。
Smith和Deyle的研究对社区的灾后重建提出了建议,他们强调短期安排和长期恢复计划的区别,还进一步强调,社区必须注意调和短期重建需求和长期恢复需求之间的矛盾,而不是让两者相互争夺资源。
处理这种矛盾的最好手段就是在充分掌握各种需求的基础上制定重建规划。
他们提倡重建规划应兼顾考虑一般性政策和灾后事务的特定标准。
Topping(1998)提出了一个重建条例的样板,除了为地方政府提供有益的实施框架之外,条例中还包含了若干有关重建计划的重要建议:(1)组织由各方代表机构参与的协调委员会十分必要。
这一组织要与紧急管理机构相互独立,使其能够更加集中地关注社区所面临的长期重建和经济恢复问题;(2)灾前计划应区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并且应考虑到短期活动的长期结果;(3)向市民咨询至关重要;(4)有效的恢复计划应当包含临时条款,以助于暂停或加快进度、临时使用、拆除和建设等工作的灵活进行;(5)各地区应做好准备,允许临时搭建和不符合规定的使用项目。
例如,如果能达到严格的生命安全需求标准,房屋的重建就并不需完全符合先前的其他规定;(6)恢复计划应注意社区房屋建筑的脆弱性程度,将建筑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纳入考虑范畴;(7)恢复计划应着力关注灾后主要的缓解措施。
邹其嘉等人(1997)在广泛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社会机体的整合及唐山市重建问题。
具体包括物质救灾与社会生活系统的整合、技术救援与社会生产系统的整合、精神救灾与社会心理系统的整合以及重建的指导思想和规划实施。
唐山地震救灾目标、重建任务、恢复机制与援助手段。
[2](五)灾后重建的融资Eadie通过对加州的Santa Cruz 和Watsonville地震,及其后1989年Loma Prieta地震的研究,针对重建过程中的政策和金融层面提出建议。
他认为重建计划的制定必须依据当地的政治情况,同时又需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来适应一旦发生的政策改变。
最好的解决方式是让当地公众参与到重建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去,这样能促使社区来协助解决一些自身问题。
Eadie基于他长期的社区实践,罗列出了一长串可能发生的实际问题。
比如,他忠告计划制定者,平衡长期重建计划和迅速恢复工作是一项很艰难的任务。
各个不同地区都有基于自身利益和可用经费的经济恢复规划。
Eadie发现在短期内保持经济的活力异常重要,而各地区又需要对永久零售网点的重建有充分的耐心。
重建工作也面临资金方面的两难困境:前六个月的资金往往准备得比较充裕,但后期其实需要更多的资金。
因此,在后期往往需要就这一问题和分配机构进行反复磋商。
尽管Eadie(1998)强调灾后工作主要在于资金,文献中却忽略灾后金融层面的问题。
Comerio(1998)所著的《灾难袭击家园:市区房屋重建新政》却是一个例外。
Comerio的研究关注灾后房屋问题,她的基本结论立足于房屋融资。
她认为,对社区重建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房屋修缮的融资系统。
Comerio比较了Hugo飓风、Andrew飓风、Loma Prieta地震、Northridge地震、1993年Mississippi River洪水、1985年Mexico City地震和Kobe地震的重建工作,尤其是市区的房屋重建。
Comerio观点之一即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灾后房屋问题对当地居民的影响,而不是仅关注总体的房屋与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