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转型的挑战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转型的挑战与思考》培训稿
培训人:冯意
一:挑战核心素养,重构教育未来的图景。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于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研究各学段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核心素养的研究方兴未艾。
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趋势国内的研究联合国教科文“五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经合组织“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欧盟“八大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
美国“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 芬兰“7种综合能力”:成长为人,文化认同与国际化,信息素养与交际,参与行使公民与企业家的权利,对环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将来的责任感,安全与交通,技术与个体。根据这七个主题再逐步分解到各个学科中去。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组,提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设想,认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部分。辛涛等(2013)提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内涵,在核心素养的遴选时要遵守素养可教可学、对个体和社会都有积极意义、面向未来且注重本国文化这三个原则。
到目前为止,核心素养主要是作为贯通各学科的顶端设计来研究的,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必然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实现,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最近在讨论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专家们在梳理和讨论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如何界定各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根据学段和年级对学科素养进行水平划分等,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难点也是热点问题。
初三心理认知特点知识的结构和关联建立的越好,记忆力和能力越强,学习能力越强,视觉敏度达到一生的最高峰,辩证的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思维敏捷性差异明显加大,但还有补救的可能,进行基础和速度两个方面的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展迅速,差异明显,进入高
中很快定型。逆定理训练逆向思维,典型例题总结规律、变式的训练注意力的分配能力还在发展中。如,边听课边记笔记还在成熟过程中。积累学科知识的广度培养注意的广度。
初二心理认知特点:观察力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 初二、三年级开始理解抽象概念的本质属性,初二初三有意记忆开始占主导地位。(理解记忆的发展及地位)思维敏捷性差异明显加大,但还有补救的可能,进行基础和速度两个方面的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展迅速,差异明显,进入高中很快定型。逆定理训练逆向思维,典型例题总结规律、变式的训练初三心理认知特点知识的结构和关联建立的越好,记忆力和能力越强,学习能力越强视觉敏度达到一生的最高峰辩证的思维处于迅速发展的转折期。思维敏捷性差异明显加大,但还有补救的可能,进行基础和速度两个方面的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展迅速,差异明显,进入高中很快定型。逆定理训练逆向思维,典型例题总结规律、变式的训练注意力的分配能力还在发展中。如,边听课边记笔记还在成熟过程中。积累学科知识的广度培养注意的广度。
二:实践
基于问题,主动实践,不断反思,基于课堂中的问题来研究课堂是有效的研究方法。问题的对立面往往就是我们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1、基于满堂灌现象创建模式
2、基于模式僵化问题研究变式
3、基于模式表面化现象提出 “双核”
4、基于效率问题提出 “学教融评”
5、基于学生主动性的“达人风云榜”
2010.3月学校出台文件,全面推进“三一五”教学模式改革 :教师的讲不能超过30分钟学生课堂的活动不少与10分钟(学案)五分钟总结, 目的:消灭满堂灌理由:从最简单处着手主要做法:学校出台文件、成立领导小组、各学科建立推进小组、各学科出台实施细则2010年4月,因两校合并停顿,9月继续推行。2011年4月,正式提出“四段一案一回头”教学模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以生为本、精讲精练、注重思维、发展潜能办学理念:
回归教育本真,凝练特色内涵,服务社会大众,树立品牌形象模式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政策依据:江苏省教育厅“五个严格”(严格禁止下达高(中)考升学指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严格制止义务教育办学中的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