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湖北省阳新县的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的一种变体。

受到长期历史文化
的影响,湖北阳新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具有很高的历
史和文化价值。

本文将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对湖北阳新方言进行研究。

一、语音特点
湖北阳新方言的语音特点主要表现在音节的发音和声调的变化上。

阳新方言有三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和上声,与官话的四个声调相比,阳新方言的声调音变相对较少。

在音节的发音上,阳新方言有一些特殊的韵尾,如“家”读jiaer,而不是官话的jia,这种发音特点使得阳新方言在一些词汇的发音上与官话有所不同。

二、词汇特点
湖北阳新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的借用和衍生上。

受到周边方言的影响,阳
新方言在词汇方面借用了一些外来词,如“算盘”读suampu,与南方方言相近。

阳新方言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如“炮塔”读baozuo,与官话的“炮台”不同,这种词汇的差异使得阳新方言具有很高的特色。

三、语法特点
湖北阳新方言的语法特点主要表现在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面。

阳新方言的句法结构较为
简单,它的主谓宾结构明确,语序基本上与官话相同。

在语义方面,阳新方言有一些独特
的表达方式,如“得”字的使用。

在官话中,“得”字通常表示可能性,而在阳新方言中,“得”字还表示结果,“飞得去”表示“飞去”。

这种语义差异使得阳新方言更具有个性
和特色。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i n C o g ni t i v e S ci e n c e s, 1 9 9 9 , ( 6): 2 2 3~2 3 2 .
a m n e s i a【 J 】 . N e u f 0 p s y c h o 1 0 g i a ,1 9 9 7 , ( 3 5): 1 0 6 9~1 0 7 4
J . D .E . Pr es e r ve d v er b g en e r ati on P ri mi ng i n gI ob a1
【 1 1 】 W i 1 l e m J . M . L e v e l t . M o d e I S o f w o r d p r o d u c t i o n [ J 】 . T r e n d s
蕲 春 县 、武 穴 市 隔 江 相望 ,东 南 紧邻 江 西 省 瑞 昌 市 ,西 南 的武汉 、江淮 官话 的黄 冈较近 ,受邻 近方言 的影响较大 ,
接通 山县和江西省武 宁县 ,西 北连咸宁市 、大冶市 。独 特 各 乡镇方言差 异大 ,语音 复杂 ,以至 阳新方言又 有 “ 九板 的地理位 置决定 了其独特 的语言状况。 十三 腔 ”之称 。它在汉语方 言 ,尤其 是湖北方言 的调查研
B u l 1 e t i n a n d R e v i e w ,2 0 0 6 , ( 1 3 ): 4 0 2 ~4 0 8 .
f 1 0 】 T h o m p s o n — S c h i 1 1 ,S . L . ,D ’E s p o s i t o ,M . ,A g u i r r e ,
民等 因 素 的影 响 , 其 方 言 的语 音 面 貌 极 其 复 杂 , 各方 言 点 之 间 及 其 内部 差 异 也 很 大 ,语 音 特 征 呈 交错 局 面 。 因此 就 阳 新 方 言 语 音鉴 。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摘要】湖北阳新方言是湖北省阳新县的一种地方方言,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通过探讨方言起源、分析方言特点、考察方言地位、探讨方言保护和传承以及展望方言发展前景等内容,旨在揭示湖北阳新方言在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

研究认为,阳新方言是湖北地区的重要语言资源,应该加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促进方言的繁荣发展。

本文也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启示。

通过对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湖北地区的语言文化,促进方言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湖北阳新方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方言起源、方言特点、方言地位、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发展、方言前景、重要性、研究不足、研究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旨在探讨湖北阳新地区独特的方言现象,揭示其历史渊源和文化特征。

阳新方言作为湖北省内的一种地方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对于了解当地文化和促进地方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1.方言研究的重要性:方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地域和社会群体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有助于维护和传承方言文化。

2.湖北阳新方言的独特性:阳新地区地处湖北省东部,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方言系统。

阳新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存在显著差异,是一种典型的地方方言。

3.当前方言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许多方言面临失传的危机。

加强对阳新方言的研究和保护,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当地的语言文化,也有助于实现国家语言资源的多样化和丰富化。

1.2 研究意义研究阳新方言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作为湖北地区的一种方言,阳新方言承载着当地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通过深入研究方言特点和地位,可以更好地保护并传承这一重要的地方文化遗产,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研究阳新方言对于促进区域交流和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湖北阳新方言是湖北省一种具有独特特点的方言,主要分布在阳新县及其周边地区。

该方言是汉语方言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了解湖北方言的演变历史、语言地理学、民俗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湖北阳新方言的语音特点较为独特,与普通话有着明显差异。

首先在声母方面,阳新方言有些特殊的发音,例如“b”、“p”、“g”、“k”等声母在阳新方言中常常置换为“f”、“p”、“h”、“h”等;在韵母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阳新方言中有多种特殊的韵母,例如“-e”、“- er”、“-ie”等。

阳新方言在词汇和语法方面也有一些独特之处。

阳新方言中有很多古汉语中已经失去的字音和词汇,这些古汉语的遗留词汇对于研究古汉语和汉语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阳新方言中也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结构,例如“是何”对应普通话中的“怎么样”、“是什么样子”。

对于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

首先可以从语音学的角度研究阳新方言中的声调系统和音韵系统,分析其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差异和联系。

其次可以从词汇学的角度研究阳新方言中的特殊词汇和词义变化,探讨其与古汉语和其他方言的渊源关系。

再次可以从语法学的角度研究阳新方言中的特殊语法结构和句式,分析其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异同。

对于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的研究还可以结合语言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探讨方言的地理分布和演变规律。

同时也可以结合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探讨方言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的研究对于汉语方言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于阳新方言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多样性和演变历程,同时也可以为方言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作者:刘晓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4年第08期摘要:主要介绍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新方言综述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状况。

阳新县现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但在历史行政区划上长期隶属江西,居民祖籍也绝大多数是江西,因此在方言区划分上一般将阳新方言归为赣方言区。

但由于离西南官话的武汉、江淮官话的黄冈较近,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各乡镇方言差异大,语音复杂,以至阳新方言又有“九板十三腔”之称。

它在汉语方言,尤其是湖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介绍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为以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一、阳新方言语音研究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阳新方言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1936年,赵元任带着助手丁声树、杨时逢等到湖北省调查湖北方言,阳新也是一个调查点。

赵元任找了一个阳新县三溪镇的学生作为发音人,记录了阳新方言的音系。

调查的成果收录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中。

报告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的语音情况,包括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和故事。

赵元任等在报告中记述阳新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但据后来的阳新籍方言研究者黄群建考证,整个阳新县都没有6个声调,三溪话和阳新县治兴国镇话一样,只有4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古去声字及全浊声母上声字皆归阴平。

从报告记录的声韵调系统来看,黄群建认为当年调查的方言只能是阳新县三溪镇国和乡西部边境的咸宁话,因为咸宁话刚好有6个声调,调值与报告所记也大体相同,同时韵母系统也与报告基本一致。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

陆俭 明 ( 99 19 )将 “ ” 的语 法意 义 表述 为 “ ‘ 示 行 家到他 家很近 ,走着去只要十五分钟。 ) 着 表
( ) “ ”的语 法 意义 一 得. 在 阳新 方 言 中 , “ . 为 动态 助 词 ,主 要 表 示 动 作 的 得 ” 持续 ,大致 相 当于 普 通话 中的 “ ”。例 如 : 着
( )等渠走得 去,人早就有得影 了。 ( 8 等他走到那里
去 ,人 旱 就没 影 了。 ) ( ) “ ”的 分布 二 得 1句 中助 词 “ ”的 用法 分布 比较 单一 ,主 要 使 用 于 . 得 “ 得 ,来/ ”结构 中 ,表 示 以某 种 方 式 从一 地 到 达 另一 动+ + 去
单音节动词,如 “ ” “ 走 跑” “ ”等 ,例如: 爬
( )我 屋 到 渠屋 近 的很 ,走 得 去 只要 十五 分 钟 。 ( 9 我 ( )・ 屋 到 渠屋 近 的很 ,坐 车得 去 只要 十 五 分钟 。 1 0 我 (1 )我 屋 到 渠 屋 近 的 很 , 坐 车 去 只 要 十 五 分 钟 。 1 ( 家到他 家很 近 , 坐车 去 只要 十 五 分钟 。 ) 我 2 “ + + / ”结 构 后 面 一 般 不 接 地 点 名 词 ,它 . 动 得 来 去 所 表 示 的 “ / ”的 目的 地 通 常 是 对 话 双 方 事 先 就 已经 来 去 .
心在 “ / ”上 ,突 出强 调 的 是 动 作 的 结 果 , 即 已经 “ 来 去 走
/ / ” 到 目的地 了 ,而 “ 倒 ( )+ / ” 的重 心 则 赶 跑 动+ 着 来 去 在 动 词 上 , 强 调 的 是 动 作 行 为 的 过 程 , 即 “ / ” 的 方 来 去 式 ,如 “ / 跑 ”等 。如 : 走 赶/ ( ) 跑 得 来做 么? ( 跑 来 千什 么? ) 7 你 你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属汉西南话系,从历史上看,该方言在湖北中部-西部地区广泛使用,
是湖北主要的方言之一。

有关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各类学者把湖
北阳新方言的发展视为对文化和历史的贡献。

湖北阳新方言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其起源于湖北西部地区,从大概800年前开始出现,其演变形成了“阳新话”这一独特的民族语言,这是一种表达技巧十分先进的话语,它可
以丰富湖北古籍的内容,也是当地人民的主要沟通方式之一。

现在的湖北阳新方言在方言学研究中有其重要地位,由于其地理位置绝佳,因此,湖
北阳新方言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广泛的影响,该语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其中,湖北阳新
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听、讲、写三者相互融合,使得口语和书面表达更加直接。

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工作始于两千多年以来,受到历史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和语言
学者的大力支持。

其研究内容涉及多方面,包括声学、语音学、词汇学、句法学、古文献、历史文化等。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的发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湖北的文化及历史,而且
可以推动湖北方言的发展,为湖北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中,主要面向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探索湖北阳新方言的历史
起源,另一方面是深入研究其词汇、语音、句法等功能,进一步探究该语言的文化内涵,
和他国语言之间的关系。

在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中,目前正在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已经
有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公之于众,但也有一些方面尚未深入研究。

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有望
进一步发展,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多的湖北阳新方言研究成果。

湖北的方言

湖北的方言

龙源期刊网
湖北的方言
作者:园中李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11期
湖北话很复杂,拿武汉话来说,它的口音和周边的几个县都不同;西边的汉阳话属于天沔话,流行于江汉平原,一直向南延续到湖南的常德,都是说的天沔话。

东边的黄冈话属于黄麻话,流行于整个鄂东北的黄冈地区,向东广济、黄梅、英山,又逐渐接近安徽话,所以黄梅调在安徽发展成为黄梅戏。

北边的黄陂孝感话,流行于黄陂和孝感地区,楚剧流行在这一带。

南边的武昌县的口音属于大冶话的分支,而大冶话以及崇阳、咸宁、通山、通城、阳新几县的话很特别,不好懂,属于赣方言。

江汉平原以西流行沙市宜昌话,如秭归,兴山,远安,枝江等,接近四川话。

鄂西南的恩施地区的口音和湖南的湘西话一样,因为多是土家族,又接近贵州话。

襄阳地区和河南的南阳往来密切,口音几乎是河南腔。

鄂西北的郧县地区,口音犹似鄂东方言,原因是鄂东的居民,在唐代以前称为“五水蛮”,是巴人的一支,今有巴水,以及上、下巴河的地名是其证明。

今鄂西北也是古代巴人的栖息地,因而两地虽间隔六百余里,语言却相近。

武汉话和周围几县的话没有相似之处,倒是和300里以外的沙市话相近。

荆沙古代是军事重镇,近代武汉的地位取代了荆沙,荆沙的达官贵人,商贾往东迁移至发达的武汉,使武汉话成为周边地区的一个方言岛。

湖北话口音复杂,这与地理位置有关,四通八达,流动性大,那儿人都来,所以没有一种代表性语言。

(来源:博客网 )。

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

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

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引言:方言作为汉语的一种语音和词汇变体,是汉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言受到地域、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系。

湖北咸宁方言作为中国方言中的重要分支,具有一系列独特的词汇,本文旨在对湖北咸宁方言中的词汇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湖北咸宁方言概述湖北咸宁方言属于江汉官话的一种,分布在湖北省咸宁市以及周边地区。

该方言在当地人民中广泛使用,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湖北咸宁方言与周边地区的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其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的特点1. 音韵特点湖北咸宁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方言中的声母比普通话要少,而韵母则比普通话要多。

此外,咸宁方言中的声调独特,存在八个声调,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

对于声母的变化,例如普通话的"sh"在咸宁方言中会发音为"s","zh"发音为"j"等。

2. 词汇特点湖北咸宁方言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词义丰富:咸宁方言中的词汇涵盖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使人们在沟通交流时更加具体、形象。

例如,"梅子"在咸宁方言中不仅指代一种水果,还指代儿童的小腿。

(2)词语变形:方言中的词汇在发音和形态上存在一定的变化。

例如,"你好"在咸宁方言中会变成"挖豆";"好吃"会变成"好嗡"等。

(3)口语性强:咸宁方言的词汇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用语,具有很强的口语性。

例如,"真不听话"在咸宁方言中会说成"正不鸡板"。

三、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的研究价值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了解方言本身,更在于从中探索汉语语言演变的规律和文化的内涵。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方言,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武汉话研究报告模板

武汉话研究报告模板

武汉话研究报告模板1. 研究背景武汉话,又称江汉腔,是汉语方言的一种,被广泛使用于中国湖北省的武汉市及周边地区。

武汉作为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和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武汉话作为当地的主要语言,有着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意义。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武汉话的特点、起源和发展,探讨武汉话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和语言文献研究。

首先,研究团队对武汉市的不同区域进行田野调查,采集武汉话的实际使用情况,包括词汇、发音和语法等方面。

然后,团队设计了一份面向武汉市民的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武汉话的态度和使用情况。

最后,团队对相关的语言文献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武汉话的起源和演变。

3. 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键发现:3.1 武汉话的特点武汉话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在发音方面,武汉话的音调较为平坦,声调语言的特点不明显。

在词汇方面,武汉话有许多独特的词汇,这些词汇既有当地特色的俚语,也有其他方言的借词。

在语法方面,武汉话有一些独特的语法规则,如词序的灵活性和特殊的时态表达方式。

3.2 武汉话的起源和发展武汉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的楚国是武汉地区的主要政治和文化中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武汉话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武汉话受到了外来文化和语言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样貌。

3.3 武汉话的社会地位和影响作为武汉市民的日常交流语言,武汉话在当地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许多武汉市民以武汉话作为自己的母语,并对保护和传承武汉话表示关注。

武汉话也是武汉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武汉话,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4. 研究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对武汉话的特点、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武汉话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共同语言,也是武汉本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武汉话的任务变得更加重要。

我的家乡阳新介绍(柯静制作)

我的家乡阳新介绍(柯静制作)

阳新 • 年粑
阳新年粑是阳新县的特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具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近闻名。阳新的年粑分两 种,一种是用大米制作的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 表丰收、喜庆和圣洁;一种是用高梁制作的红粑,代表 日子兴旺发达,越过越红火。告诉小编你这几天吃了 没??
折 子 粉和芋头圆
阳新折子粉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享誉鄂赣边区,是深 受消费者喜爱的美食之一。从明朝起,阳新就有人从事折子粉的 手工制作。据当地制作折子粉的老人讲,历史上折子粉是进贡朝 廷的“贡粉”。2013年,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入选湖北省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地地道道的阳新特产。闻起来臭,吃起来 香说的不光只有臭豆腐哦,还有咱阳新的折子粉。
民间传说,小孩是送子娘娘送来的,小孩出生后,她 过三天要来看看。如果小孩收拾得干干净净,人们喝喜酒、 吃长面,表示这户人家疼爱小孩,她就放心了。否则,她认 为这家人不喜欢小孩,就要将孩子带走。所以人们害怕送子 娘娘带走小孩,就在小孩出生的第三天将小孩洗得干干净净, 人们喝酒吃面庆贺。
阳 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是湖北省优秀地方戏曲剧种和重要历史文 化遗产。采茶戏源于采茶歌,流行较早。 采茶戏艺人可追溯 到清道光年间,班子人数最多时逾200人。流传下来的剧目有 100多个。20世纪70年代阳新县采茶剧团在编人员77人,其 中演员25人。阳新采茶戏被选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阳新 • 油面
油面制作过程
阳新的产妇坐月子吃油面,娃娃出牙了可以吃主食 了也吃油面,纯手工制作的油面爽而不腻,滑而不糊、口 感不粘,易于消化。犯懒了,不知道吃什么的时候?煮一 碗油面就是最棒的美味了!油面在阳新代表着祝福及健康 长寿之意,每逢老人做寿、妇女坐月子、婴儿出生、小孩 做周岁、婚嫁等,特别是春节期间,阳新当地人都要用油 面款待亲戚朋友。

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收稿日期:2000203212作者简介:汪国胜(1958-),男,湖北大冶人,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第39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5月V o l .39 N o .3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M ay 2000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汪国胜(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新时期以来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在认识上,由忽视到重视;内容上,由单一到多元,重视规律研究、系统研究、范畴研究、形态研究和类型研究;方法上,由平面到立体,从单一的平面描写开始转向两个“三角”的动态考察;方式上,由分散到合作,从个人单干开始转向集体协作。

关键词:新时期;方言;语法中图分类号:H 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0)0320095203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科学的春天”的到来,汉语方言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新时期以来,方言语法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

本文简要谈谈笔者对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一些粗浅的印象。

这些印象是从跟以往的方言语法研究的比较中得出的。

一、认识上,由忽视到重视我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新时期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受到了空前的重视。

以前,学者们一般认为,汉语方言的差异主要在语音,其次是词汇,语法的差异并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人们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语音,忽视语法。

在方言调查报告、方言概况以及方言志之类的著作中虽有语法的内容,但往往是点缀;虽然也能看到方言语法的专论,但数量很少。

进入新时期,汉语方言的研究成为汉语研究的活跃领域。

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深入,学者们看到方言语法的差异并不小,至少并不像以往人们想象的那么小;同时认识到方言语法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开始重视起方言语法的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湖北阳新方言是一个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方言。

其中,“是何”这个词汇是阳新方言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是何”一词的意思大致为“是什么”的意思,但在阳新方言中,它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可以用来代替其他方言中的一些词汇。

例如,当问到某人的名字时,有的方言会使用“叫什么名字”,而阳新方言则使用“是何名字”。

同样地,当询问某物的价格时,一些方言可能会使用“多少钱”,而阳新方言则使用“是何价钱”。

在阳新方言中,“是何”一词还有一个独特的用法,即用来表达“很”、“非常”之类的语气加强词。

例如,阳新方言中的“是何好啊”就表示“非常好”,“是何甜啊”表示“非常甜”。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是何”在阳新方言中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用法广泛在阳新方言中,“是何”这个词汇不仅可以用来代替其他方言中的一些词汇,还可以用来表达语气加强的意义。

这种用法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因此显然是阳新方言独特的特点之一。

二、表达语气阳新方言中的“是何”一词虽然可以代替其他方言中的一些词汇,但具有更强的语气表达功能。

使用“是何”强调了询问者对所问内容的重视,也增加了听者对该内容的注意程度。

三、地方色彩浓郁“是何”这个词汇虽然在其他方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但它在阳新方言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成为阳新方言中最具代表性的词汇之一。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阳新地区对这个词汇的重视程度,以及阳新方言在当地日常交际中所占的地位。

总之,阳新方言中的“是何”词汇是一种极具特色的方言用语。

它不仅在语法、词义上与其他方言中的词汇有所区别,而且在使用方式上也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从而突显了方言语言上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研究
湖北阳新方言是湖北省阳新县地方特有的方言,属于宜昌话的一种分支。

它是当地人民平时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文将对湖北阳新方言“是何”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音韵特点
湖北阳新方言在发音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

阳新方言中的“zhi”、“chi”、“shi”等齿龈音在阳新方言中常被发音为“zi”、“ci”、“si”。

“之”在阳新方言中读作“子”,“吃”读作“次”,“是”读作“司”等。

阳新方言中的韵母发音也与普通话有所差异。

“马”在阳新方言中被发音为“墓”,“想”发音为“象”等。

阳新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音韵现象,如“清音颓音化”、“开合义”等。

三、语法特点
湖北阳新方言的语法也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阳新方言中动词的时态几乎没有变化。

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阳新方言中的动词形式几乎保持不变。

阳新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否定形式。

在阳新方言中,“不是”一般用于否定句的陈述部分,而“毋然是”用于否定句的主语部分,具有强调否定的功能。

“他不是去了”在阳新方言中读作“伊是没去了”,“这不是我的”读作“这毋然是我的”。

湖北阳新方言“是何”具有自己独特的音韵、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阳新方言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方的语言文化,还能为方言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也应该重视方言的教育,为年轻一代提供学习和掌握方言的机会。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们的语言文化。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

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阳新方言中的“得”有动词、介词和助词等十几种用法。

其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文中暂称其为“得1”;一是句末助词“得”,文中暂称作“得2”。

本文主要分析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

标签:得着呢一、引言湖北省阳新县位于鄂东南鄂赣交界地区,北邻大冶,南与湖北省通山、咸宁及江西武宁和瑞昌接壤,隶属于赣语区。

阳新方言中“得”字的用法有十几种之多,既可以作动词、介词,也可以作助词。

当“得”作助词表示进行或持续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动+得+来/去”结构中的动态助词“得”,本文暂称其作“得1”;一是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的句末助词,本文暂称其作“得2”。

普通话中的助词“着”常被看作是持续体标记,“呢”也可表示持续的状态,阳新话中的“得1”和“得2”与普通话中的“着”和“呢”在意义和用法上非常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本文主要描写了“得1”和“得2”的意义与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中的“着”和“呢”进行了简单的比较分析。

本文语料取自阳新县城关话。

二、得1(一)“得1”的语法意义在阳新方言中,“得1”为动态助词,主要表示动作的持续,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着”。

例如:(1)嘚离学校近的很,走得去只要五分钟。

(这离学校很近,走着去只要五分钟。

)(2)我昨日有事,只有今日赶得来了。

(我昨天有事,只有今天赶着来了。

)(3)你仂先走,等下冇等到车我就跑得来。

(你们先走,等下没等到车我就跑着来。

)陆俭明(1999)将“着”的语法意义表述为“‘表示行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行为动作的持续’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状态的持续’是一种静态的持续”。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例(1)、(2)、(3)中“动+得1+来/去”中的“得1”都可以用普通话中的“着”来替代。

在这里,“得1”与“走”“跑”等动词连用,与“着”一样,表示动作的持续,也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持续。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

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引言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地区。

在湖北方言中,有着丰富多样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本报告旨在调查湖北方言的使用情况、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二、湖北方言的地理分布湖北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北省的各个地区,包括武汉、宜昌、襄阳等地。

由于湖北省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上仍然属于湖北方言的范畴。

三、湖北方言的语音特点1. 声调:湖北方言的声调较为丰富,一般可以划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不同声调的使用可以改变词义,因此对于方言使用者来说,准确把握声调非常重要。

2. 声母:湖北方言中的声母较为丰富,包括普通话中的b、p、m、f等,还有一些特有的声母,如“挨”、“哀”、“猫”等。

3. 韵母:湖北方言的韵母较为独特,有一些特殊的韵母组合,如“-ou”、“-iao”、“-uai”等。

此外,湖北方言中的韵母还存在一些变异,需要注意区分。

四、湖北方言的词汇特点1. 俚语:湖北方言中有许多俚语,这些俚语在当地人的日常交流中经常被使用。

例如,“嗨哟”表示惊讶,“嘎嘣脆”表示声音响亮等。

2. 方言词汇:湖北方言中有一些独特的词汇,与普通话存在差异。

例如,“瞅”表示看,“搁”表示放置等。

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湖北方言的表达方式,也反映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点。

五、湖北方言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1. 文化传承:湖北方言是湖北地区的一种语言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方言的使用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日常交流方式,也是湖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方言的传承和使用,湖北的历史和文化得以延续。

2. 地域认同:湖北方言作为一种地方语言,对于当地人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方言的使用可以加强当地人的地域认同感,让他们更加自豪地宣示自己的身份和归属。

3. 社交交流:方言在湖北地区的社交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地人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可以增进彼此的亲近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主要介绍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标签:阳新方言综述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状况。

阳新县现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但在历史行政区划上长期隶属江西,居民祖籍也绝大多数是江西,因此在方言区划分上一般将阳新方言归为赣方言区。

但由于离西南官话的武汉、江淮官话的黄冈较近,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各乡镇方言差异大,语音复杂,以至阳新方言又有“九板十三腔”之称。

它在汉语方言,尤其是湖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介绍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为以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一、阳新方言语音研究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阳新方言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1936年,赵元任带着助手丁声树、杨时逢等到湖北省调查湖北方言,阳新也是一个调查点。

赵元任找了一个阳新县三溪镇的学生作为发音人,记录了阳新方言的音系。

调查的成果收录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中。

报告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的语音情况,包括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和故事。

赵元任等在报告中记述阳新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但据后来的阳新籍方言研究者黄群建考证,整个阳新县都没有6个声调,三溪话和阳新县治兴国镇话一样,只有4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古去声字及全浊声母上声字皆归阴平。

从报告记录的声韵调系统来看,黄群建认为当年调查的方言只能是阳新县三溪镇国和乡西部边境的咸宁话,因为咸宁话刚好有6个声调,调值与报告所记也大体相同,同时韵母系统也与报告基本一致。

由此看来,《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对阳新方言的记述值得商榷。

阳新韦源口方言与普通话的动词语音差异探析

阳新韦源口方言与普通话的动词语音差异探析

阳新韦源口方言与普通话的动词语音差异探析摘要:为凸显湖北阳新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语音特点,文章将韦源口方言与普通话的动词词语进行语音上的比较,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音节数量、文白异读、变调构词和语流音变等四个方面。

与普通话相比,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语音特点:双音节化进程较慢;存在比较突出的文白异读现象,且具有规律性和系统性;有一些普通话所没有的变调构词;合音词语数量较多,但连读变调现象不明显,没有轻声动词和儿化动词。

关键词:语音差异;音节数量;文白异读;变调构词;语流音变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1)08-0066-04(湖北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中心湖北黄石435000)一、音节数量相比于普通话,韦源口方言的单音节词语数量更多,主要体现在名词上,部分动词词语也能体现该特点。

韦源口方言的许多单音节动词,在普通话中,为双音节动词或存在双音节的形式。

与韦源口方言相比,普通话的动词双音节趋势更明显。

另外,普通话中有许多单音节动词重叠式表示短时少量或尝试性动作行为,如:“说说、走走、找找”等。

“阳新方言的动词重叠式只有‘AABB ’式”,[1]韦源口方言亦是,无单音节动词重叠式,是用“动+(一)下”的格式来表示短时少量和尝试性动作行为的。

如:(1)a.你吃完饭莫坐老,起来动(一)下b.要改的地方不多,随便改(一)下就行了c.好不好喫,喫(一)下就晓得了普通话中的双音节“AA ”式动词,在韦源口方言中都只存在单音节形式。

在韦源口方言中也有极少数动词,在普通话中的音节数量更少。

如:哭嘴-哭、划冷水澡-游泳。

从整体上看,韦源口方言动词词语的双音节化进程明显慢于普通话。

但由于普通话的推广,韦源口方言的部分单音节动词词语,有向双音节靠拢的趋势。

二、文白异读(一)文白异读对应规律。

1.声母不同。

文白读差异主要体现在一些古全浊声母仄声字声母不送气与送气的对应、一些古假摄开口三等精组字声母[t ɕɕ]和[ts s]的两两对应、一些古邪母字声母[ɕs]和[t ɕʻts ʻ]的两两对应、和一些古疑母开口细音字声母[þn]的对应。

武穴方言与阳新方言称呼语的比较

武穴方言与阳新方言称呼语的比较

武穴方言与阳新方言称呼语的比较饶玲【摘要】武穴和阳新都是湖北省两个地级县,两地隔江相望,但是内部语言差异较大.相比较而言,武穴方言受多种方言影响,成分复杂,糅合现象较严重,在我国十大方言区中,至今归属不明.而阳新方言主要是受赣方言的影响,无论是在语音还是在词汇方面,都保留了赣语特色,归入了赣方言.称呼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词汇成分,武穴方言称呼语和阳新方言称呼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同之处都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称呼语,并且在音节数量上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无论在语音上还是语义上差别较大.其形成原因多样,主要是地理位置和移民的影响,此外还有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4【总页数】3页(P105-107)【关键词】武穴方言;阳新方言;地理位置;移民【作者】饶玲【作者单位】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2.3武穴和阳新都是湖北省两个地级县,两地隔江相望,在行政区划上,武穴归入黄冈市,阳新归入黄石市,但是内部语言差异较大。

相比较而言,武穴方言受多种方言影响,成分复杂,混合现象较严重,在我国十大方言区中,至今归属不明。

而阳新方言主要是受赣方言的影响,无论是在语音还是在词汇方面,都保留了赣语特色,归入了赣方言。

称呼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词汇成分,本文试从武穴方言和阳新方言常用的34个方言称呼语做一番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从语言学角度对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进行探讨,从而更加有利于对方言的认识和研究。

(一)武穴与武穴方言武穴市位于大别山余脉南麓、长江中下游北岸,扼吴头楚尾,素有“四省通衢,鄂东门户之称”。

武穴市的前身为广济县,1987年国务院改广济县为武穴市,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人口七十多万,是鄂东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城市。

武穴是一个移民地区。

先民主要是宋明期间,从江西抚州、洪州、江州等地迁徙而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作者:————————————————————————————————日期: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汉语言文学湖北阳新方言研究综述刘晓艳摘要:主要介绍湖北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以期为今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新方言综述阳新县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的南岸,东北与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东南紧邻江西省瑞昌市,西南接通山县和江西省武宁县,西北连咸宁市、大冶市。

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状况。

阳新县现隶属湖北省黄石市,但在历史行政区划上长期隶属江西,居民祖籍也绝大多数是江西,因此在方言区划分上一般将阳新方言归为赣方言区。

但由于离西南官话的武汉、江淮官话的黄冈较近,受邻近方言的影响较大,各乡镇方言差异大,语音复杂,以至阳新方言又有“九板十三腔”之称。

它在汉语方言,尤其是湖北方言的调查研究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本文主要介绍阳新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其不足并提出建议,希望为以后的阳新方言研究提供借鉴。

一、阳新方言语音研究最早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对阳新方言进行科学调查研究的是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1936年,赵元任带着助手丁声树、杨时逢等到湖北省调查湖北方言,阳新也是一个调查点。

赵元任找了一个阳新县三溪镇的学生作为发音人,记录了阳新方言的音系。

调查的成果收录在194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一书中。

报告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的语音情况,包括声韵调表、声韵调描写、与古音比较、同音字表、音韵特点和故事。

赵元任等在报告中记述阳新方言有6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

但据后来的阳新籍方言研究者黄群建考证,整个阳新县都没有6个声调,三溪话和阳新县治兴国镇话一样,只有4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古去声字及全浊声母上声字皆归阴平。

从报告记录的声韵调系统来看,黄群建认为当年调查的方言只能是阳新县三溪镇国和乡西部边境的咸宁话,因为咸宁话刚好有6个声调,调值与报告所记也大体相同,同时韵母系统也与报告基本一致。

由此看来,《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对阳新方言的记述值得商榷。

真正开始对阳新方言语音进行深入研究的是黄群建。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黄群健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阳新方言的研究论文,如《阳新方言说略》(1989)、《阳新方言的小称音变》(1993)、《阳新方言古牙喉音及泥母对韵母的影响》(1997),并于1994年出版了阳新方言研究的第一本专著《阳新方言志》。

在这本著作中,他详细地分析了阳新方言的语音系统和特点:声母有20个,古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不论平仄,都读送气清音,无翘舌音,分尖团;韵母有49个,北京[a]、[ia]、[ua]韵中的[a]韵和主要元音[a],阳新话均读圆唇后元音[?];有4个单字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凡北京读去声的来源于非古入声的字阳新话今均读为阴平;阳新方言还有省内绝无仅有的小称音变现象,为了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短时少量或者表示亲切、轻松、诙谐等感情,有些用来作名词、量词或动词的平声或上声字可变读为入声调。

阳新方言内部很复杂,他认为按语音差别,全县大致可分为6个方言片:1.县中部兴国镇(县城)及浮屠镇、三溪镇、星潭铺、木港镇、排市为一片。

2.县东北部的潘桥、陶港为一片。

3.县北部的太子镇、海口、中庄、白沙为一片。

4.县西部的王英、东源、国和、富水为一片。

5.县西南的龙港镇、洋港为一片。

6.县东部的富池镇、枫林为一片。

阳新和咸宁、通山、崇阳、嘉鱼、通城、蒲圻、大冶等八个县市同属鄂东南地区。

一般将鄂东南地区统划入赣方言区,但由于区位的独特性及历史上政区变更、移民等因素的影响,其方言的语音面貌极其复杂,各方言点之间及其内部差异也很大,语音特征呈交错局面。

因此就鄂东南地区各方言点间方言面貌特征介绍及比较的论文也相对较多。

《鄂东南方言的特征》(陈有恒,1979)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将鄂东南方言与普通话进行了比较,指出了这一方言带的语言特征。

《鄂东南方言的内部分歧与外部联系》(陈有恒、刘兴策,1986)对这一地区八个方言点进行了深入比较,根据浊音声母、鼻化韵的多少、[n]与[l],以及其他一些可以划分的条件,把全区大致分为东西两片,同时还就鄂东南方言的主要特征与邻近的赣语、湘语及省内其它地方的方言进行了比较。

其他还有从某个具体角度对鄂东南方言进行研究的,《鄂东南东片山咸摄舒声字》(祝敏鸿,2004)就《切韵》音系山咸摄舒声字今读的韵母这一具体问题对鄂东南东片各点进行共时平面的比较研究,在分析各方言点山咸摄舒声字今读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其中的共性特征与各自差异。

《鄂东南方言蟹假果摄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李佳,2010)根据蟹假果摄主要元音的表现,将鄂东南方言分为东西两片,阳新与咸宁、通城、大冶属东片。

西片表现为“ai、a、o”序列,与赣语接近,东片表现为“a、?、o”序列,与老湘语接近。

并比较了东片方言与湘语前“a”后“?”两类韵母的舒入来源,指出它们在类型表现上很不一样,这是江西移民同原居民语言接触的结果。

由黄群建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的《鄂东南方言音汇》(2002)记录了阳新、大冶、咸宁等八个县市的方言音系,并通过古今字音对比,分别整理出了各自的语音特点,进而归纳出同音字表,全面而深入地勾勒出鄂东南方言的语音系统。

二、阳新方言词汇研究阳新方言的词汇研究并不像语音研究那样全面深入,只是在黄群建的《阳新方言志》(1994)中有比较详细地记述。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将阳新方言中的词汇按意义分为34类,并列成方言词表,如天文、地理、时序、农事、代词、形容词、副词、詈词等,在每个方言词后用国际音标注音,与普通话差别比较大的词在音标后面作简要的注释,少数条目还举出了用例,这对于不了解阳新方言的人认识阳新话,增加对阳新方言的感性认识很有益处。

《阳新方言志》对阳新方言词汇研究的一个突出贡献是考证了一些本字,但是该著作对词汇的研究描写多于论述,没有从整体上揭示阳新方言词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

其他还有零星几篇研究阳新方言词汇的,《阳新方言的代词》(黄群建,2002)就阳新方言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的形式和语法特征进行了讨论,并阐述了它们各自在句子中的作用。

《湖北阳新方言中的“父亲”称呼研究》(何烨,2009)以方言区人们的心理、风俗、所处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特点为立足点,解释了阳新方言对“父亲”称呼多样性的成因。

另外,散见于研究鄂东南方言的论文,《鄂南方言的词汇特点》(陈有恒,1989)从词形、词义、词源三个方面介绍了鄂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三、阳新方言语法研究黄群建《阳新方言志》(1994)“语法特点”一章详细介绍了阳新方言中特殊的语法现象,如“箇”“得”“果”等,第七章“语法例句”将普通话的语法例句与阳新方言的语法例句进行对比,全面展现了阳新方言的语法特点。

他的论文《阳新方言说略》(1989)语法部分介绍了阳新方言在语法上的显著特征:1.形容词重叠要带方言助词;2.名词重叠后用作形容词;3.动词没有表示短时少量的重叠式。

华中师范大学陈晓云的硕士学位论文《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2007)对阳新方言被动句式进行了具体研究,总结了阳新方言被动句的语音、句法、语义、语用等特征,对阳新被动句形成了以下认识:1.阳新方言的被动标记有“把到、等、尽”三个,主要标记是“把”;2.阳新方言被动标记“把”表被动意义的来源是动词“把”的“给予”义;3.阳新方言有标记被动句主要有“NP1+M+NP2+VP”和“()+M+NP2+VP”两种格式,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在“M”出现的时候“NP2”必须出现。

胡洁《阳新方言的“把”》(2013)也讨论了阳新方言中“把”作为被动标记这一特殊用法。

佘娟娟《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2009)介绍了阳新方言中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的两种意义和用法,并将其与普通话的“着”和“呢”进行了比较,发现尽管阳新方言的“得”与普通话中“着”和“呢”的用法和意义十分相近,但在语法侧重点和词语搭配选择上仍存在一定差别。

阳新方言助词“得”除了表示进行或持续,还能够表示动作完成或就绪等等。

四、结语阳新位于鄂东南,处于赣方言、湘方言、西南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包围之中。

鄂东南方言在湖北乃至全国汉语方言中都是极具特色的,其研究价值为海内外学者所公认。

纵观阳新方言的研究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对阳新方言越来越重视,研究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角度也越来越新。

但是对于阳新方言的研究工作还做得远远不够,有很多欠缺的地方。

(一)研究范围有待扩大在上述16篇(部)研究文献中,专门论述阳新方言的只有10篇(部),其余6篇都是在讨论鄂东南或鄂南方言的过程中论及阳新方言。

这10篇(部)研究文献中,专著只有《湖北方言调查报告》(阳新部分)和《阳新方言志》,其它都是单篇论文。

《阳新方言志》主要是以阳新县治兴国镇的方言为描述对象,其它五片并没有过多论及,笔者为阳新方言东片枫林镇人,就本人自身感觉,与兴国镇方言差异较大,与其它各方言片甚至有互相听不懂的情况。

阳新方言的研究空间还很大,研究力度应加强。

(二)研究的内容有待拓宽和深入。

从研究内容来看,语音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系统,《阳新方言志》对阳新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详细描述;词汇方面描写多于论述,还没有从整体上揭示阳新方言词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规律;阳新方言的语法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建构自己的语法体系。

(三)研究方法有待更新从上面所列的论文可以看到,阳新方言的研究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田野调查法。

现代方言研究还可以考虑更多地与其他学科结合,如计算机、历史、文化民俗、心理学等,以便更好地解释现象,揭示规律。

参考文献:[1]陈有恒.鄂东南方言的特征[J].咸宁师专学报,1979,(2).[2]陈有恒,刘兴策.鄂东南方言的内部分歧与外部联系[J].咸宁师专学报,1986,(3).[3]陈有恒.鄂南方言的词汇特点[J].咸宁师专学报,1989,(1).[4]陈晓云.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5]何烨.湖北阳新方言中的“父亲”称呼研究[J].文学教育,2009,(12).[6]胡洁.阳新方言的“把”[J].大观周刊,2013,(1).[7]黄群建.阳新方言志[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8]黄群建.阳新方言说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9,(2).[9]黄群建.阳新方言的小称音变[J].方言,1993,(1).59~64.[10]黄群建.阳新方言古牙喉音及泥母对韵母的影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7,(5).[11]黄群建.鄂东南方言音汇[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黄群建.阳新方言的代词[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2).[13]李佳.鄂东南方言蟹假果摄的主要元音及相关问题[J].方言,2010,(2).[14]佘娟娟.湖北阳新方言表进行或持续的助词“得”[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9).[15]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湖北方言调查报告[R].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16]祝敏鸿.鄂东南东片山咸摄舒声字[J].咸宁学院学报,2004,(2).(刘晓艳浙江宁波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3152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