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理清课文思路。
2.、通过诵读,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点】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前置性补偿】一、《兵车行》的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二、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车辚.辚()干.()云霄戍.()边声啾.啾()(2)解释下列加点字行人....走相送..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意未已...武皇开边山东..二百州役夫敢申.恨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新知探究】1、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层次?2、诗歌的前三行,描绘了怎样的场面?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3、这里“行人”只说是“点行频”,“点行频”表现在哪里?“点行频”又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4、造成“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杜甫的诗,因为“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而成千古大家,辉炳万代。
《兵车行》教学设计(教案+练习) 《兵车行》教学设计doc
《兵车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四 兵车行 含答案
干云霄——干,冲。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下文的“役夫"同义.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或从——有的应征。
北防河——向北去戍守西河便至——即便到.营田-—垦田。
裹头-—古代男子行裹头礼后为成年,这里意即未成年就被抓,临行提前行成年裹头礼。
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荆杞——杂草,枸杞类。
健妇—-健壮的妇女.无东西-—不成行列。
敢申恨—-岂敢说怨恨。
信知-—确实知道。
2、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来不及告别,亲人们只得奔跑着赶来送别。
人马奔走,尘土扬天。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场面凄惨,不忍近看.表现的是深沉积郁的凝重情感,整个句子,语言铿锵,一顿一挫,笔势汹涌.)( “行人"分别叙说了两件事情,即“点行频”和“伸恨"。
其中在“点行频"这一总题下又具面,接下来是长者和行人之间的对话场面.二是对话展开,设计了长者和行人的对话,好处是形成情节和人物形象,(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体叙说了:十五防河,四十营田,里正裹头,白头戍边,流血成海,武皇开边,村落荒废,妇女耕田,士兵受虐。
“行人”在“伸恨”的过程中,具体叙说了以下典型事例:关西未休兵,县官索租急,生男不如女,白骨无人收,新旧鬼烦哭。
又使所写的内容更客观真实。
三是镜头运用,开头让人震撼的送别镜头,接下来,又是一幅幅惨淡镜头,最后是青海教学过程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岁到西部边疆去种田。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
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
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况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4-《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专题四 兵车行 Word版含答案
教后札记
2、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尘埃飞扬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军情紧急,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因为强征急抓,来不及告别,亲人们只得奔跑着赶来送别。人马奔走,尘土扬天。“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场面凄惨,不忍近看。表现的是深沉积郁的凝重情感,整个句子,语言铿锵,一顿一挫,笔势汹涌。)
主备人
用案人
授课时间
年月
总第课时
课题
兵车行 杜甫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增进对杜甫个性的了解,对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的了解。
2、了解古体诗的样式,理解诗歌的内容。
重点
体会并赏析诗歌里的思想情感
难点
感受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风格
教法
点拨、 交流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 一是全诗设计为场面描写,开头是悲惨的送别场面,接下来是长者和行人之间的对话场面。二是对话展开,设计了长者和行人的对话,好处是形成情节和人物形象,又使所写的内容更客观真实。三是镜头运用,开头让人震撼的送别镜头,接下来,又是一幅幅惨淡镜头,最后是青海战场漫山遍野,白骨纵横,雨夜磷火,凄厉鬼哭的阴森恐怖的镜头。)
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啾啾地喊叫。)
3、赏析
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准备班级发言
1、清人高宗弘历说“篇首写得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匆匆,笔势汹涌,如风雨骤至,不可逼视”请做简要分析。
杜甫《兵车行》优秀导学案
学习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学习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背景介绍《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
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解题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文本导读这首诗是讽世伤时之作,也是杜诗中的名篇,为历代所推崇。
诗旨在讽刺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灾难,充满非战色彩。
课前预习1、想一想:写出学过哪些杜甫的诗歌。
小组交流讨论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辚辚( ) 干( ) 点行( ) 啾啾(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并疏通文意(A级)行:辚辚:萧萧:耶:走:干:点行频:或:边:无东西:役夫敢申恨:信:犹:比邻:4、有感情地诵读本诗,通过朗读把握诗中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四 兵车行 含答案
专题导语杜甫与李白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峰并峙的高峰,杜甫也是盛唐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一生坎坷,却忧国忧民。
他的诗歌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称为“诗史”。
他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学习这个专题,要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能借助注释鉴赏本专题中杜诗的代表作品,并能初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及其内涵。
学习杜甫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出生的历史背景和漂泊的人生经历,知道杜甫生于天下瓦解、遍地哀号的苦难中;其次要诵读,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杜甫诗情感的忧愤、深沉,语意和结构的顿挫。
同时注意把握形成沉郁顿挫的艺术手段,如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
兵车行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
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三、文题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
这首诗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的情景写下的。
“行”,属“歌行”体,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多表感叹,音节、声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本诗虽为七言诗,但间杂三言、五言,带来节奏的多变;用韵上全诗八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
朗读时注意体会上述两个特点。
全诗分三层,第一层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
车辚辚,/马萧,/行人/弓箭/各/在。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
第二层:通过设问,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干、信、比”等实词的用法,赏析重点诗句。
2、有感情诵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重点】同上【难点】同上【学习过程】一、题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唐玄宗年号,公元742—756年)中后期。
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
公元749(天宝八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
公元751年(天宝十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
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二、研读课文,并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三、文言知识积累1、注音并解释辚辚:干云霄:荆杞:啾啾:2、重点词语解释行人:但云:比邻:十五:况复:役夫敢申恨山东:且如:信知:3、通假字:耶娘妻子走相送禾生陇亩无东西。
四、思考探究1、《唐宋诗醇》中对《兵车行》的开头部分有这样的评价:“行色匆匆,笔势汹涌,风雨骤至,不可逼视”,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对开头做一个精彩点评。
高中语文:《兵车行》解题指导
一参考下面的提示,背诵这首诗。
提示:这首诗颇有一些名句,如“牵衣”二句、“去时”二句、“生女”二句等。
在初步熟悉全诗大意后,要努力记住这些名句,再把它们同上下文联结起来,有助于较快地成诵。
这首诗不难理解,也易于成诵,最好在鉴赏之前就把它背下来。
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练习题中提示了记诵的方法,即以名句为支撑句来联结全篇,目的是告诉学生要重视记诵方法的运用,不要死记硬背。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背诵时,当然不限于用此一法,凡有效之法皆可以尝试用之,特别是要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给学生以某些具体的提示。
二这首诗的基本结构是,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
回答下面的问题,体会诗的结构艺术。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2.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归纳各层大意,并指出其中的过渡句和前后照应的句子。
3.诗人用怎样的方式将行人答问的内容从个人痛苦经历扩展到全社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前人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依你看,这首诗中的警策应是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结构是内容的表现形式。
这篇课文结构上的特点很突出,由结构分析入手,自然会涉及它的内容,因此内容不单设题,都跟结构的特点归并在一起。
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要注意这种设题方式,千万不要忽略诗的内容。
设题的意图是,给学生提示读古代长诗应注意的问题。
例如开头往往要用一两个诗句提挈全文或设置悬念;中间按一定的层次叙述;又往往出现可以概括全诗主旨的警句(又称“警策”)等等。
因此,在讨论结束后做一个小结是很有必要的。
1诗的开头写送别的场面,要害是“牵衣”二句,前四句先写士兵整装待发,后写亲人赶来送别,都是为这两句作铺垫的。
能把握这两句的内容,才能看出它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以下是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第一问:从表面看,写的是生离死别之情,实质上是写人民的怨愤,也表达了反对“开边”政策的情绪。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教师)一、【自主学习】(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陇.(lǒng)点行.(háng)(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后来写作“爷”,父亲)4、干(冲)5、但云(只说)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
用手握住)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10、信知生男恶(确实。
坏、不好)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五)略二、自学提问三、合作探究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第四专题《兵车行》导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学习目标】1、能初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学习的重点与难点】1、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杜甫生平⑴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⑵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
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
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
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
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他们的引荐。
种种努力的结果,是到天宝十四载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一度被困于叛军占据下的长安。
后来只身逃出,投奔驻在凤翔的唐肃宗,被任为左拾遗。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兵车行)学案 语文版必修2 学案
《兵车行》一、课文悟读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
从课文的注释看,诗人的描述是有事实基础的,但诗人的反映又不局限于几件历史事实,而是以一定的事实为基础,概括地反映了更多更深的东西。
诗中借役夫之口道出“点行频”,也就是说不是一时一地或一人一次所经历的事,否则,“二百州”“千村万落”“边庭流血成海水”的广阔图景就反映不出来。
连年战争、连年征兵,用兵时间之长,服役地域之广,尽由“行人”口中道出,这便是诗人的艺术概括。
惟其如此,才能把唐玄宗穷兵黩武,开边不已的扩张战争,给国家、人民(包括少数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强烈地集中地反映出来,这是其一。
其二,在艺术概括的反映中,诗人并非冷眼旁观,纯客观地转述见闻。
诗人对所述事件的态度、感情也不是通过他直接出面议论或抒情来表现的,而是通过下列几种方式表现出来的:一是表现在对事件、人物和场景的选择和描述上,如诗的开头不是欢乐的出征,而是凄惨的诀别;二是在此基础上对人物的肯定或否定:役夫由“吞”而“吐”,不敢“吐”而不得不“吐”,语语辛酸,字字血泪,作者是同情役夫的;三是在结构安排及句式节奏的处理上,强调突出某些内容,使之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诗人的感情。
如诗中有些内容的前后呼应,五言七言的交错运用,都是为渲染战争造成的灾难,强调突出役夫们的怨恨激愤。
所以说诗人饱含深情地叙事,字字句句都流露出诗人的深情,鲜明而强烈地显示了诗人对穷兵黩武政策的谴责和抨击,表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深同情和关切。
二、亮点探究1.“耶娘妻子走相送”(《兵车行》),“却看妻子愁何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为杜甫的诗,同有“妻子”之语,意思是否一样呢?探究学习:在古汉语中,“妻子”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老婆和儿女,“子”读重音;现代汉语中,“妻子”专指配偶,“子”读轻声。
在《兵车行》中,确实可解释为老婆和儿女;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妻子”应理解为偏义复词,即单取“妻”之义,因杜甫的“子”其时年纪尚小,尚不知“愁”。
兵车行 导学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总课时
1
课题
《兵车行》
课型
教
学
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熟读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补充内容
任务一预习导学
(预习新课并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一、了解作者
1、关于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二、背景简介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三、自由读诗,解决下列问题
兵车行习题及答案
《兵车行》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lín)哭声直上干云霄(gān)归来头白戍边(shù)千村万落生荆杞(qǐ)2、解释下面加点词。
A行人弓箭各在腰:指出征战士 B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妻子、儿女。
耶,同"爷",父亲。
C哭声直上干云霄:冲 D行人但云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E去时里正与裹头:给他们束发。
F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
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
G武皇开边意未已:用武力扩张领土。
H山东二百州:指函谷关以东。
I禾生陇亩无东西:陇,同"垄"J役夫敢申恨:诉说。
K县官急索租:官府。
L信知生男恶:确实。
M生女犹得嫁比邻:同乡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
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
二、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
这两个角度是:__.视觉___和___听觉____.2、"走"是跑的意思。
诗中哪些动词表现出"走"的动作?答:牵、顿、拦、哭。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
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
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兵车行导学案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导学案教学目标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究杜甫诗歌章法严密、整齐之又有变化的特点。
兵车行一.常识简介1、体裁简介歌行,古代诗歌的一体。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
后遂有“歌行”一体。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的意思。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
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
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2、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
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3、作者生平⑪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⑫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⑬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代表作《春望》、《月夜》、《悲陈陶》、《北征》《羌村》、和“三吏”、“三别”等,创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⑭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漂泊十一年间,竟写诗一千多首,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兵车行》导学案2课时
第四单元第一课《兵车行》导学案制作人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2016年12月1日【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理清本诗思路,了解本诗所写内容;通过诵读,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背诵诗歌。
第一课时【预习导航】1、杜甫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韩愈称赞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代表作:“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本诗的创作背景“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内容多为:叙事+ 感叹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
兵车行导学案1
兵车行》导学案文题解读一、诗人名片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35 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诗词故事早弱而早慧的杜甫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了,寄养在姑母家里,他自小多病。
有一天可让姑母为难了,儿子和侄儿都病着,据女巫讲,要病好,病人非睡在东南角的床上不可;但东南角的床铺只有一张,病人却有两个。
老太太下了决心,把侄儿安顿在吉利的地方,叫儿子填了侄儿的空子。
想不到决心下了,结果就来了。
杜甫长大了,听见老家人讲姑母如何让表兄给他替了死,一辈子觉得对不起姑母。
杜甫七岁就会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三、文题背景《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仅在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和鲜于仲通进攻南诏的战役中就丧师十万,朝廷乃大举征兵,于是出现官吏到处捕人,连枷送至军所,父母妻子送之,哭声震野的摧肝裂肺的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
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
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
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
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
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
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
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
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度和广度。
四、【检测反馈*我的效果最好】
1、解释文言文中加点的字的意思
(1)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冲)
(2)纵有健妇把.锄犁(用手握住)
(3)、况复秦兵耐.苦战(能够)
(4)、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确实,坏,不好)
2、通假字
(1)耶娘妻子走相送(“耶”通“爷”)
(2)禾生陇亩无东西(“陇”通“垄”)
3、古今异义
爷娘妻子走相送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4、词类活用
或从十五北防河(名词作状语,在北方)
5、赏析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白头还戍边”
这是对前两句“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所作的形象说明,读罢使人心酸不已。
古代孩子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
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
人过四十白头发渐多,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又被派到前线去,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统治者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6、杜甫为什么让役夫讲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的话呢?是不是重男轻女的观念真正变了呢?
答:如果说在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届于“正常”,那么重男轻女则是“反常”。
这种反常观念是战祸未已,征兵不断,“边庭流血成海水”所造成的。
是异常的苦难造成了“正常”观念的被扭曲,而不是封建意识的真正改变。
诗人这种翻案之笔,反常之语,正是最大限度地道出了役夫们内心的激愤和控诉。
是不是真的生女儿好呢?诗人没有说,也不必说。
因为如果都是生女儿的话,无可嫁之“比邻”,退而言之,纵然“生女犹得嫁比邻”,可是比邻之男何处寻呢?
由此可见,生男生女都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诗人留给读者的思考是多么深刻啊!
7、写作借鉴
,《兵车行》一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兵车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表现上也很突出。
首先是寓情于事之中。
这首叙事诗,无论是第1段地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的激切、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会在全诗之中。
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变化开阖,井然有序。
第一段的描写为第二段的倾诉作了渲染铺垫,第二段的长篇序言又进一步地深化了前面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相互补充,相互辉映。
再次,叙事、抒情和议论紧紧结合,水乳交融。
如描述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荒凉景象后,就愤慨地责问“租税从何出”,在痛斥种种不幸之后,诗人又发出生男不如生女的感叹,其中不知含有多么激愤心情。
这样叙议结合,即使主题突出,又是感情回环往复,极具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