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
肥料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中氮素吸收的数量占施用氮素数量的百分数。
国内外资料表明,氮肥利用率一般为30%~60%,水田为20%~50%,旱地为40%~60%。
因此,施入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为微生物所固定外,很大部分通过多种途径损失了。
提高氮肥利用率,经济合理施用氮肥,成了生产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少氮素损失。
第一,控制氮肥的施用量,根据土壤氮养分情况和作物状况合理施肥。
目前配方施肥已逐步推广,通过各种估算氮肥施用量的方法可定产定肥,避免盲目施肥的损失。
第二,平衡施肥,氮肥配合磷、钾肥、有机肥等施用,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
第三,改变氮肥的形状,粒度大的氮肥与土壤的接触界面小,养分释放慢,肥效长,如大颗粒尿素和碳铵等,能减少氮损失,提高其利用率。
第四,制成包膜、长效性肥料施用,如硫衣尿素,长效碳铵等。
第五,施用化学保氮剂,如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等。
第六,注意施肥方法。
铵态氮肥和尿素等深施,可减少氮损失。
第七,注意施用氮肥时的土壤水分条件,水分太少,施用氮肥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少,水分过多,会造成氮素损失和作物的疯长。
磷肥的利用率与氮肥、钾肥比较起来低得多。
在我国,不论是大田试验或盆栽,其中包括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试验结果都表明,磷肥的利用率大体在10~25%的范围。
根据各省849个试验结果的统计,水稻的磷肥利用率变化幅度为8~20%,平均为14%;小麦为6~26%,平均为10%;玉米10~23%,平均为18%;棉花4~32%,平均为6%;紫云英9~34%,平均为20%。
一般说,谷类和棉花的利用率较低,而豆科和绿肥的利用率较高。
磷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磷肥在土壤中的固定,不论水溶性、枸溶性和难溶性磷肥都存在这个问题。
第二个原因是磷在土壤中的运动很弱。
这个原因实际上是第一个原因的结果。
运动性小导致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因为养分必须与根系接触才能被作物真正吸收,这就涉及到生物有效性的问题。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肥料施用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施肥不当会导致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了解肥料养分的利用率并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是指作物实际吸收的肥料养分与肥料中养分总量的比值。
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物对肥料的利用效率,从而优化施肥策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浪费和污染。
计算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需要测定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和施肥的养分总量。
作物吸收的养分量可以通过采集作物样品并进行化验来测定。
施肥的养分总量可以通过知道施肥量和肥料中各种养分含量来计算。
在制定施肥策略时,应根据作物品种、生长期、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来确定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间。
常见的施肥策略包括基肥和追肥,分别在作物种植前和生长期适时施用。
同时,还应根据土壤测试结果进行施肥管理,避免过量施肥和肥料浪费。
综上所述,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和施肥策略制定是科学施肥的重要步骤。
通过合理施肥和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土壤污染和环境风险。
- 1 -。
8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
第8章肥料利用率研究方法一、肥料利用率的概念肥料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肥料中吸收的养分数量占该肥料肥中养分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肥料回收率或利用系数,一般用肥料投入与产出比例来定义。
具体有几种表示方法:(一)肥料利用率或肥料回收率:常用。
肥料利用率(%)=(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100/施肥量式中:施肥量=指养分量。
(二)肥料农艺效率肥料农艺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量(三)肥料生理效率肥料生理效率(kg/kg)=(施肥区产量-不施肥区产量)/(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不施肥区植物吸收的养分量)二、氮肥肥料利用率与氮肥损失率(一)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氮肥利用率(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 fertilizer):是指当季作物从所施氮肥中吸收的氮素数量占该氮肥中氮素总量的百分率,也可称为氮素回收率或利用系数。
从国内外来看,氮肥利用率普遍不高,而且是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因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土壤类型和性质、气候条件、作物种类和品种、栽培技术、施肥技术等。
在不同条件下,氮肥利用率悬殊很大,我国多数作物对化学氮肥的利用率在20%-50%之间,美国为30%-50%,日本为50%左右,前苏联为24%-61%。
氮肥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氮肥施用是否合理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同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很不相同,水稻多为40%-50%,小麦为27%-4l%。
不同施肥技术(包括氮肥品种、施肥量、施肥时间与方法等)是影响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氮肥品种其利用率不同,如碳铵利用率一般为24%-31%,尿素为30%-35%,硫铵为30%-40%。
不同施氮量时其利用率不同,在相同条件下,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其利用率下降。
不同施氮方法其利用率不同,特别是氮肥深施和表施,其利用率相差甚大。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若干措施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若干措施【摘要】化肥利用率是指肥料中有效成分被当季作物吸收利用的程度。
化肥利用率的提高,就等于增加了化肥施肥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化肥作为提高作物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已被广大农民所认识,但是近几年随着化肥投入量的不断增加,化肥的增产效果却越来越不明显,人们发现化肥不那么“灵”了。
因此,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化肥经济效益。
【关键词】提高化肥利用率措施1 影响肥效的主要原因(1)施肥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比例失调。
目前,有些农民仍按传统的经验施肥,存在着严重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致使肥量虽加大,产量却不增加,造成了严重的浪费。
(2)施肥方法不科学。
农民们往往注重底肥的施入,很少进行追肥,这不仅降低了肥料利用率,而且会使作物生长后期出现脱肥现象,影响作物的产量;种肥不分,施肥深度过浅也是化肥利用率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农民在给作物追肥时仍采用人工撒施再起垅掩埋的办法,这种施肥方法虽然省工省力,但极易造成化肥的挥发和淋失,降低了化肥利用率。
(3)微量元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长期得不到补充,其含量已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根据土肥的“同等重要律和最小养分律”学说,即使氮、磷、钾的施入比例合理也会影响作物的产量。
2 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化肥的投入量和利用率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的化肥利用率只有35%,与发达国家相比低一倍。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呢?(1)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测试结果以及肥料的利用率,调整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合理用量和比例,使作物得到全面合理的养分供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物的增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2)全面改进施肥方法。
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在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合理分期施肥,以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的养分供应,以达到经济施肥的目的;另外,要大力提倡深施肥,通过深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肥料的损失。
(3)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
有机肥中除含有氮、磷、钾和各种微量元素以外还含有大量的有益微生物和有机胶体。
氮肥利用率的名词解释
氮肥利用率的名词解释氮肥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的效率。
作为生长发育的关键元素之一,氮素在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硝酸盐的流失、挥发以及土壤固氮等原因,全球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大量的氮肥被浪费,在环境和经济上造成巨大的负担。
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采取科学的农业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首先,合理的施肥措施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基础。
农民在施肥过程中应根据土壤肥力状况、作物需求等因素,科学调整肥料种类和施用量。
合理施肥可以减少氮肥的损失,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效率。
同时,对于长效肥料和缓释肥料的选择,也能够延长氮肥的供应时间,使作物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氮肥。
其次,优化土壤环境有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增强土壤保水保肥性能,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和氮素的吸收。
此外,通过固氮植物的引入,可以增加土壤中可利用氮的含量,提高氮的有效供应量,间接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第三,科学的灌溉管理也对氮肥利用率有重要影响。
合理的灌溉措施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和冲刷,保持土壤中的氮素含量稳定。
精确测定作物的灌溉需求,避免过量灌溉和不必要的水分浪费,不仅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还可以降低农业排水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适时的田间管理措施也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比如,在作物生长期间及时进行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可以避免杂草和病虫害对作物的竞争,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作物对氮肥的需求。
此外,在收获后的秸秆处理过程中,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秸秆还田或者制作有机肥料,也能够有效地回收和利用氮肥。
综上所述,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合理施肥、优化土壤环境、科学灌溉和适时田间管理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降低氮肥的损失,提高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效率,最终实现高产、高效、环保的农业发展目标。
对于农民来说,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培训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推动氮肥利用率的提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
小麦肥料利用率试验引言小麦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而肥料利用率则是衡量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
通过提高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可以有效节约肥料用量,减少环境污染,并且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为提高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提供理论支持。
一、实验设计与方法1. 实验地点:选择河北省的一个小麦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点。
2. 实验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小麦品种,并选取适宜的肥料。
3.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不同的施肥处理组合,每个处理组合设置3个重复。
4. 实验步骤:(1)土壤准备:对试验地点的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确保土壤肥力良好。
(2)试验处理:设置5个施肥处理组合,包括不施肥(CK)、常规施肥(NPK)、有机肥施用(OM)、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尿素肥配施有机肥(UR+OM)。
(3)播种管理:选取相同的小麦品种进行播种,做好灌溉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4)收获与样品分析:在小麦成熟后,对各处理组合进行收获,采集样品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产量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产量最低。
说明有机肥在提高小麦产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养分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养分吸收量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养分吸收量最低。
说明有机肥可以促进小麦对养分的吸收利用,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3. 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的小麦肥料利用率最高,而不施肥(CK)处理组合的小麦肥料利用率最低。
说明有机肥可以提高小麦对施肥养分的利用效率。
三、结论通过本次试验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 化肥配施有机肥(NPK+OM)处理组合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农业应用中的肥料利用率估算
字段名称 百公 斤籽 粒吸 0水平 1水平
极小值 1 1.1
极大值 11.2 5.8
平均值 1.9 2
标准差 0.9 0.6
变异系数 0.47 0.3
样本数 208 164
2水平
3水平 0水平 1水平 2水平 3水平
0.5
0.8 0.5 0.6 0.5 0.6
4.5
5.1 12.3 14.4 13.2 10.6
(1)氮肥利用率计算 (2)磷肥利用率计算 (3)钾肥利用率计算
“3414” 试验
―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
4个水平的含义:
0水平指不施肥 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 1水平=2水平×0.5 3水平=2水平×1.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 “3414‖方案设计吸收了回归最优设计处理少、效率高的优点。
有机肥:“3415”,+M(处理1-14) ,处理15:-M CK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收集本地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粮食作物3414试验结果 • 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系统 • 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和可疑数据 • 构建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结果数据库。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4 8 12 16 20 24 28 32 36 40 44 48 52 56 土壤Olsen-P(mg/kg) y = 30.96Ln(x) - 13.498 R2 = 0.8194
相对产量(%)
试验成功的 标准时什么?
不能随意删 除施肥不增 产的数据
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 统计和确定
• 实测数据:收集3414试验中养分测试数据和经济 产量、茎叶产量等数据,录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 管理系统,进行数据甄别、整理,删除虚假数据 和可疑数据,构建测土配方施肥养分测试结果数 据库,计算不同条件(如无氮、无磷、无钾和施 肥)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各 自平均值 • 文献数据:同时收集当地文献资料数据,进行比 较之后,确定合适的值用于后面利用率的计算。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意义及其措施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肥料,但由于氮素的特殊性质,其利用率较低,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措施:
1. 合理施肥:根据土壤类型、作物需求以及氮肥的特点,合理确定施肥量。
通过科学测定土壤的养分含量,结合作物的生长需要进行施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氮素的浪费和污染。
2. 种植绿肥作物:绿肥作物是一种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气,并将其转化为可供其他作物利用的有机氮的植物。
种植绿肥作物能够提高土壤的氮素含量,减少对化肥的需求,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3. 使用缓释肥料:缓释肥料是一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逐渐释放养分的肥料。
相比传统的速效肥料,缓释肥料能够减少养分的损失和浪费,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4. 深施氮肥:将氮肥追施到靠近作物根系的深层土壤中,可以避免氮肥的损失和浪费,提高氮素的利用率。
此外,还可以通过配合钾肥的施用来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5. 改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可以增加土壤对氮肥的吸附能力,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淋溶,提高氮肥的利用效果。
常用的方法包括有机质的添加、土壤翻耕等。
总之,提高氮肥利用率不仅可以节约资源、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还可以减少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对于可持续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科学合理的施肥措施以及改善土壤质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
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是指作物实际吸收利用的肥料养分量与
施肥量的比值。
通过计算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可以评估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和土壤的养分供应情况,为合理施肥提供依据。
计算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肥料种类、施肥时间、施肥量、作物品种等。
不同的作物对肥料的吸收利用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施肥时需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进行调整。
对于不同类型的肥料,其养分真实利用率也有所不同。
例如,有机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较低,但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化学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较高,但长期施用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
合理的施肥策略应该考虑到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需求和施肥效果等因素。
在施肥前应先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等指标,根据测试结果选择适合的施肥品种和施肥量。
同时,要注意施肥时间,选择在作物生长期需要养分的时期进行施肥,避免浪费养分和污染环境。
总之,通过计算肥料的养分真实利用率和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损害。
- 1 -。
有机肥料养分利用率
有机肥料的养分利用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肥料种类、施肥量、土壤条件、作物种类和气候条件等。
一般来说,有机肥料的养分利用率较低,这是因为有机肥料中的养分释放速度较慢,不能像化学肥料那样迅速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此外,有机肥料的养分含量也相对较低,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才能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
然而,有机肥料中的养分释放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能够长期为作物提供养分,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这些都对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作物的养分需求和土壤条件等因素来确定有机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以达到最佳的养分利用效果。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
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报告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占据着我国农田种植面积的很大比例。
而水稻的生长与发育过程中所需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肥料。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田肥力的不断消耗,水稻对肥料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
水稻肥料利用率是指水稻作物吸收利用施肥养分的能力,是衡量水稻养分管理水平和施肥效果的重要指标。
高效利用肥料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降低施肥成本,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和优化施肥方案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条件下水稻的养分吸收利用情况,分析影响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因素,并为今后的水稻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实验的结果分析,可以为优化水稻施肥方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肥料利用率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由于肥料施用不当、土壤质量下降、氮磷钾等养分流失等原因,导致水稻肥料利用率普遍较低。
为了有效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情况和产量的观察与分析,探讨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的途径。
1. 评估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分析各处理下水稻生长发育情况的差异;2. 探究不同施肥处理下水稻吸收氮、磷、钾等养分的情况,分析肥料利用率的变化;3. 分析影响水稻肥料利用率的关键因素,为提高肥料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次实验的研究,旨在为优化水稻施肥措施、提高水稻肥料利用率提供实验数据支撑,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科学准确的指导。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决定研究结果的重要环节,本次实验中采用了控制试验法来研究水稻肥料利用率的情况。
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水稻种植地点作为试验田,保证环境条件的一致性。
我们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实验田分为多个区块,每个区块种植相同品种的水稻,以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告诉您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
告诉您如何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农民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并且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肥效的方法:1.土壤测试和施肥配方:首先,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的养分含量和pH值。
根据土壤测试结果,采用科学的施肥配方,根据作物的需求来施用适当的养分。
避免过多或不足的施肥,以免浪费肥料或导致养分缺乏。
2.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根据土壤测试结果和作物需求,选择合适的肥料类型。
有机肥料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改善土壤结构,有助于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化肥可以迅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但过量使用会增加养分损失的风险。
3.正确的施肥时间: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和土壤特性,选择适当的施肥时间。
合理的施肥时间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并减少养分的损失。
比如,在作物生长期开始时进行基肥施用,然后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追肥。
4.精细化施肥:通过合理的施肥方式和施肥技术,实现精细化施肥。
比如,利用滴灌、喷灌等技术,将肥料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际,减少养分的损失。
同时,也可以采用分层施肥、定点施肥等方法,根据作物的需求将肥料施到最需要的地方。
5.种植适应性强的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的作物品种,可以提高作物对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
适应性强的品种通常具有良好的养分吸收能力和养分利用效率,能更好地利用有限的肥料资源。
6.优化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
避免过量灌溉,减少养分的淋洗和流失。
采用滴灌、喷灌等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
7.合理管理土壤: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肥效。
保持土壤水分和温度适宜,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养分吸收能力。
避免土壤侵蚀和风蚀,减少养分流失。
8.秸秆还田和生物质肥料的利用:将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同时,利用农作物残体、畜禽粪便等生物质资源制备有机肥料,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肥效。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
目前田间作物当年所吸取的氮肥不超过化肥使用量的40%-50%。
为了提高氮肥利用率,需要改进施肥措施。
下面我们介绍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主要技术措施有哪些,供参考。
一、深施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深施于土层8-15公分深处,并覆土,可增加土壤对铵根离子的吸附作用,减少氮素养分挥发,提高其利用率。
据田间试验,深施比地面撒施一般可提高肥效10%-25%。
二、要因土施用氮肥
土壤的质地及有机质含量对氮肥施用有影响。
一般认为沙质土中的有机质矿化快,保肥性差,宜少量多次施用。
而粘质土中的有机质矿化较慢,施入的氮肥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微生物所固定,保肥性能强,可量大少次施用。
三、因作物不同而施肥
不同的植物对氮肥的需要量和种类不同。
收获叶的植物如叶菜类、茶树、桑树等,主要以铵态氮为宜。
茎皮类纤维类植物以氯化铵较宜,如麻类、杜仲、黄檗等。
花卉、果树往往以硝铵态氮肥为宜。
同种植物的不同时期需氮量亦不同。
春夏季的需氮量达52%以上,果实膨大期则需要量下降,氮肥应适时早施,但在果实成熟切勿施用氮肥,防止贪青迟熟。
四、氮肥要配合其它肥料施用
我国土壤普遍缺氮,但若缺磷,氮肥的利用率也很低。
所以氮与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氮肥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效果会更好。
五、在氮素化肥中加入增效剂
氮肥增效剂是一种有机化学物质,与氮肥混合使用,能抑制土壤硝化作用的进行,可以减少氮肥由于脱氮作用所造成的损失。
我国目前试制和试用的增效剂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硫脲(su)、2-氨基十氯-6-甲基嘧啶(am)等。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农学利用率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最常用的肥料之一,它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但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指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利用率通常只有30%左右,剩余的70%会被土壤吸附、流失或挥发,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因此,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非常重要的。
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关键。
不同作物对氮肥的需求不同,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
同时,采用科学的施肥方式也能够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例如,采用分层施肥、滴灌等技术可以减少氮肥的流失和挥发,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合理的土壤管理也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氮肥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态,因此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生物多样性对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非常重要。
采用轮作、翻耕等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微生物活性。
科学的管理和监测也是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必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提高氮
肥的利用效率。
例如,定期检测土壤中的氮素含量,及时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可以避免氮肥的浪费和污染。
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是当前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氮肥种类和施肥方式、合理的土壤管理以及科学的管理和监测,可以有效地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
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
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氮肥是农田中最重要的肥料之一,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使用氮肥的效率一直相对较低。
平均利用率的稳步提高对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当前我国氮肥利用率的现状,并提供一些建议,以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氮肥平均利用率的现状。
根据权威机构的研究数据,目前我国氮肥的利用率平均为30%左右。
这意味着仅有三分之一的氮肥被作物所吸收,其余的七分之二被浪费掉了。
这种低利用率既导致了财富的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许多问题。
那么,为什么我国的氮肥利用率如此低?一方面,土壤的氮素供应不均衡是造成低利用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地区的土壤缺乏有效的氮素供应,这迫使农民大量施用氮肥以满足农作物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民在使用氮肥时,缺乏科学的精准施肥技术,只能进行粗放式施肥,使大量氮肥无法被庄稼吸收。
为了提高氮肥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政府应加大氮肥利用率提高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提高对科学施肥的认识和理解。
农民可以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习使用肥料工具以及与专业农业技术人员的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施肥技能。
其次,应鼓励农民使用精准施肥技术。
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农民可以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工具来精确地给作物施肥,例如精准施肥装置和土壤测试技术。
这些新技术可以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需求量来合理施用氮肥,以减少浪费。
此外,推广绿色农业,引入有机肥和生物肥料也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举措。
有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率。
生物肥料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促进氮肥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形式,减少氮肥的流失。
最后,我们还应加强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例如秸秆、畜禽粪便等。
这些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过程转化为有机肥料,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总之,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一环。
怎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的六大技巧分享
怎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的六大技巧分享
种植业想要节省成本,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非常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的肥料利用率其实并不高,同时,大量流失的肥料又造成土壤板结和地下水的污染而主。
下面一起学习如何科学提高肥料利用率。
1.与有机肥同时施用
两种肥料混合使用,会提高肥料效果。
2.施肥后立刻覆土,以免被太阳直射,杀死微生物,降低生物肥料的利用率。
3.全面了解生物肥料的基本资料,如生产日期、保质期、使用量、使用方法等。
如果不是现买现用,则要按照说明进行贮存,注意避光、通风和干燥。
4.了解生物肥料中微生物的主要作用,适用作物等。
如根瘤菌肥料适用于豆科作物,作为结瘤、固氮的接种剂;磷细菌肥料可把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为有效磷和无机磷等。
5.掌握施用时间和施用技术。
可以用“早、近、匀”三字来概括,即施用时间要赶早,一般作为基肥、种肥和苗肥来施用;施肥时与作物根系的距离要近;种子和苗肥需拌匀。
6.不宜与化肥、杀菌剂农药混用,会抑制生物肥料中的微生物生长,甚至杀死微生物,从而影响肥效。
当然除此之外,还要结合当地环境来合理施肥,注意各养分间的化学反应和拮抗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料利用率(以Dualmag为例)
结合正在进行的西红柿施用Dualmag肥效试验进行,所需测定指标如下:
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
果实产量
果实养分含量
茎叶产量
茎叶养分含量
常规施肥(不施Dualmag)区产量
((((一一一一))))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 1.1.1.1.每形成每形成每形成每形成100kg100kg100kg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的计算::::首先分别计算各个试验地点的常规施肥和常规无氮区的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计算公式如下:每形成100kg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籽粒产量×籽粒养分含量+茎叶产量×茎叶养分含量)/籽粒产量×100。
然后,将本地该品种所有试验测试结果汇总,计算出该品种的平均值。
2.2.2.2.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下氮肥利用率的计算::::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常规施肥区产量×施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产量×无氮下形成100公斤经济产量养分吸收量/100 氮肥利用率= (常规施肥区作物吸氮总量-无氮区作物吸氮总量)/所施肥料中氮素的总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