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篇第12章刑法基本理论(课后作业)详解
法律硕士联考——刑法学(第十二章).doc

第十二章刑法各论概述第一节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一、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刑法各论在我国刑法学中的地位;刑法各论的研究对象。
二、刑法分则与刑法总则的关系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分则所规定的内容;刑法总则与刑法分则的关系。
三、刑法各论的体系犯罪分类和排序。
第二节罪状、罪名、法定刑一、刑法分则条文的基本结构二、罪状罪状的概念;罪状种类:简单罪状、叙明罪状、空白罪状、空白罪状与叙明罪状并存形式、引证罪状。
三、罪名罪名的概念;选择罪名和单一罪名。
四、法定刑法定刑的概念;法定刑的种类:绝对确定的法定刑、绝对不确定的法定刑和相对确定的法定刑;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在我国刑法分则条文中的具体规定方式;宣告刑的概念以及与法定刑的关系。
12第十五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一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的概念和共同特征。
第二节本章要求掌握的犯罪本章要求掌握: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生产、销售假药罪,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伪造货币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洗钱罪,集资诈骗罪,持有、运输、出售、购买提供伪造的信用卡、非法持有、骗领信用卡罪,保险诈骗罪,偷税罪,抗税罪,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假冒注册商标罪,侵犯著作权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侵犯商业秘密罪,合同诈骗罪,非法经营罪等犯罪的概念、构成特征,认定这些犯罪时注意区分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12第四章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第一节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的定义;犯罪停止形态的特征;过失犯罪、间接故意犯罪不存在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二节犯罪既遂一、犯罪既遂的概念和标准犯罪既遂的概念;犯罪既遂的判定标准。
二、犯罪既遂的形态既遂形态: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
三、犯罪既遂的处罚对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
第三节犯罪预备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犯罪预备的概念;三个特征;犯意表示和犯罪预备的区别。
刑法课后习题

刑法课后习题1、刑法各论与总论的关系如何?答:刑法总论研究宏观理论问题以及刑法总则有关犯罪,刑罚的一般原理,原则问题;分论研究刑法分则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以及对每种犯罪的处罚问题。
因此,总论与分论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何谓罪状、罪名、法定刑?答:罪状:是分则罪刑规范对犯罪具体状况的描述,指明适用该罪刑规范的条件,行为只有符合某罪刑规范的罪状,才能适用该规范。
罪名:就是犯罪名称,是对具体犯罪本质或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
法定刑:是指刑法分则及其他刑事法律中的分则性规范对各种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刑种与刑度(刑罚的幅度)。
3、何谓法条竞合,法条竞合法律适用的原则是什么?答:法条竞合:是指一个行为同时符合了数个法条规定的构成要件,但从数个法条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看,只能适用其中一个法条,当然排除适用其他法条的情况。
原则如下:A 、一个行为同时符合相异法律之间的普通刑法与特别刑法规定的构成要件时,应严格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论处。
B 、一个行为同时符合同一法律的普通条款与特别条款规定的构成要件时,应依具体情况与法律规定,分别适用特别法优于普通法、重法优于轻法的原则。
第二讲危害国家安全罪1、危害国家安全罪的概念与构成的要件是什么?答:概念:是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行为。
特征:1、犯罪主体:自然人,某些犯罪最需要具有特定的身份。
2、主观方面:故意3、客观方面:12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
4、犯罪客体:国家安全。
2、试述现行刑法对危害国家安全罪的修改及其评析?答:1979年刑法:反革命罪1997年刑法:危害国家安全罪1、反革命是一个政治概念,不宜作为法律概念使用;2、反革命罪需要具有反革命目的,而反革命目的在实践中不易认定;3、反革命罪作为一个罪名与一国两制不相符合;4、反革命罪这一名称不利于国际间的刑事司法协助,也不利于对犯罪分子进行惩处;5、反革命罪与刑法分则体系不协调。
刑法课件:第十二章 共同犯罪

9
(五)事前无通谋的行为 1.事前有通谋:共犯 2.事前无通谋:独立的犯罪 (六)承继的共犯 先行行为人的部分行为已经实行终了之后未达既遂之前,后行 行为人以共同的犯罪故意中途参与犯罪的形态。对加入后的罪 行负责 1.既遂之前加入(事中的共犯)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与性质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第25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1.广义的共同犯罪 (1)任意的共同犯罪 (2)必要的共同犯罪 ①聚众犯:三人以上才成立犯罪 ②对向犯:又称对合犯,是以存在二人以上的行为人互相对向的行 为为要件的犯罪 ③犯罪集团:三人以上为了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 组织
(2)支配说:强制或欺骗手段支配实施者 2.意义:间接正犯对被利用者造成的法益侵害结果承担责任 e.g.让10岁小孩偷钱,小孩叫来其他5个小孩,各偷5000,对全部3万元负责。 ·分类: 1、利用无责任能力人犯罪 2、利用他人过失或不知情的行为犯罪 3.类型 (1)被利用者欠缺构成要件 a.利用他人犯他罪的故意 e.g.甲诈骗,甲将面粉给乙去卖(甲利用乙进行诈骗)。则 甲诈骗,乙贩卖毒品的 不能犯,不处罚
二、共犯与错误 (一)同一要件内的认识错误:法定符合说 1、共同正犯的认识错误
e.g.共同杀甲结果杀乙
2、间接正犯的认识错误
e.g.利用甲杀乙,结果杀丙
(二)教唆犯的错误 (三)帮助犯的错误:只在轻罪的范围内成立帮助犯
19
刑法总论第12章罪数形态

刑法总论第12章罪数形态罪数形态一罪与数罪概说一、罪数的概念和意义罪数是行为人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单复或个数。
构成一罪的,是一罪;构成数罪的,是数罪。
一般情况下区分一罪与数罪并不难,但对于一些特殊的情况到底是一罪还是数罪,认定起来则比较困难,确定这些行为是一罪还是数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一罪与数罪的划分标准中外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如行为标准说、法益标准说、犯意标准说、构成要件标准说、综合说等不同的学说,我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是犯罪构成标准说,认为在区分一罪与数罪时应当以犯罪构成为标准。
凡是行为符合一个犯罪构成的,是一罪,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是数罪。
三、罪数的类型一罪的类型单纯一罪实质的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法定的一罪:结合犯、惯犯处断的一罪:连续犯、牵连犯、吸收犯数罪的类型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实质的一罪包括单一罪、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结果加重犯。
其中单一罪指明显地只构成一罪的情况,所以不再研究。
(一)继续犯 1. 概念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指一个已经实现犯罪既遂的行为,在既遂后的相当时间里持续侵犯同一或相同客体的犯罪。
刑法中的非法拘禁罪、绑架罪、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窝藏罪是继续犯的适例2. 特征(1)继续犯是一个行为。
(2)持续侵犯同一或相同客体。
(3)继续犯是犯罪达到既遂之后,犯罪状态在继续中,即行为与不法状态都在继续中。
(4)继续犯是犯罪行为在相当的时间里的持续。
所谓相当时间,是指从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上看构成继续犯所持续的时间。
继续犯的认定与处罚1、认定与状态犯与即成犯与接续犯2、处罚原则:依法一罪论处,持续时间为量刑情节(二)想象竞合犯1. 想象竞合犯的概念、本质一个犯罪行为触犯了数个罪名的犯罪,即基于一个犯意的发动,实施了一个行为,侵犯了数个客体,触犯了数个罪名的情况。
我国刑法没有明确规定想象竞合犯。
成立想象竞合犯应具备以下条件:(1)实施了一个行为,既可以是故意行为,也可以是过失行为。
刑事财产执行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刑事财产执行是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犯罪分子因犯罪行为所获得的非法所得得到追缴、没收,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惩罚犯罪行为。
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刑事财产执行进行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详细阐述我国刑事财产执行法律规定,包括执行范围、执行程序、执行方式等。
二、刑事财产执行的范围1. 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根据《刑法》第64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一切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对被害人的合法财产,应当及时返还;违禁品和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2. 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刑法》第64条规定,供犯罪所用的本人财物,应当予以没收。
这里的“本人财物”包括犯罪分子用于犯罪的工具、设备、交通工具等。
3. 犯罪分子用于实施犯罪的非法所得犯罪分子通过犯罪手段获得的非法所得,如非法所得的财产、利息、股息等,也应予以追缴。
4. 犯罪分子非法占有的国家、集体财产犯罪分子非法占有的国家、集体财产,如贪污、挪用、侵占等,应予以追缴。
5. 犯罪分子因犯罪所获得的非法利益犯罪分子因犯罪所获得的非法利益,如股票、债券、房产等,也应予以追缴。
三、刑事财产执行的程序1. 起诉被害人或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请求追缴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
2. 调查取证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的违法所得进行调查取证,查明犯罪事实和违法所得的数额。
3. 判决人民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和证据,依法作出判决,判决犯罪分子退赔违法所得的财物。
4. 执行判决生效后,人民法院依法执行判决,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予以追缴。
四、刑事财产执行的方式1. 财产保全在诉讼过程中,人民法院可以对犯罪分子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防止犯罪分子转移、隐匿、变卖财产。
2. 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如查封、扣押、冻结、拍卖等。
3. 财产返还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返还给被害人。
4. 没收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予以没收,上缴国库。
政法干警考试《专业综合I》刑法: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刑罚的消灭第一节刑罚的消灭概述一、刑罚消灭的概念刑罚消灭,是指由于法定或事实的原因,致使国家对犯罪人的刑罚权归于消灭。
对犯罪人而言,刑罚消灭意味着刑事责任的终结;对国家而言,刑罚消灭则是指求刑权、量刑权、和行刑权的消灭。
二、刑罚消灭的事由刑罚消灭以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为前提。
谭O?鸨匦胍杂Φ被蛘咭丫?视眯谭N?疤崽跫??绻?淮嬖谡飧銮疤崽跫??谭O?鹁臀薮犹钙稹?/P>刑罚消灭归结为国家对犯罪人刑罚权的消灭。
刑罚消灭的主体是国家。
刑罚权消灭的范围,包括刑罚请求权的消灭、刑罚裁量权的消灭和刑罚执行权的消灭。
刑罚消灭是由于法定的或者事实的原因引起的。
刑罚消灭是一种结果,这种结果必然由一定的原因或事由引起,引起刑罚消灭的原因,有的是法律明确规定的,称为法定原因,如不起诉、免除起诉、免除刑罚、赦免、减刑、超过追诉时效和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撒回告诉等。
有的是客观发生的事实使刑罚自然不存在,称为事实原因,如犯罪人死亡、刑罚执行完毕等。
第二节时效一、时效的概念(一)时效的概念刑法上的时效,是指刑事法律规定的国家对犯罪人行使刑事追诉权和刑罚执行权,这些权力即归于消灭,对犯罪人就不能再追诉或者执行刑罚。
时效完成是刑罚消灭的重要制度之一。
一个人犯罪后,经过一定期限虽未被追诉或未被执行刑罚,但没有再犯新罪,据此可推断其已悔改,不致再危害社会。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追诉或行刑的意义。
实行时效制度,既符合我国适用刑罚的目的,又有利于司法机关开展工作和稳定社会秩序。
但是为了防止少数犯罪分子利用时效制度逃避法律制裁,刑法在规定时效时,同时规定了时效中断、延长等制度。
(二)时效的种类时效分为两种:追诉时效和行刑时效追诉时效,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对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责任有效期限的制度。
超过法定追诉期限,司法机关或有告诉权的人不得再对犯罪人进行追诉,已经追诉的,应撤销案件或不起诉,或终止审判。
追诉时效完成,是刑罚请求权消灭的重要事由之一。
2020刑法基础讲座12(讲义)

2020刑法基础讲座12(讲义)第⼗⼆讲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分则第三章)第⼀节⽣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法条【第140条】⽣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查处货值15万元,未遂。
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额达到刑法第140条规定的销售⾦额3倍以上的,以⽣产、销售伪劣产品罪(未遂)定罪处罚。
2.想象竞合,择⼀重罪处罚,⽣产、销售伪劣产品,同时侵犯知识产权、⾮法经营、本节⽣产销售假药、劣药、有毒有害⾷品等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3.数罪并罚,犯本罪,⼜以暴⼒、威胁⽅法抗拒查处,构成其他犯罪的,数罪并罚。
⼆、⽣产、销售假药罪,⽣产销售劣药罪(⼀)法条【第141条】⽣产、销售假药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假药”《药品管理法》第98条有下列情形之⼀的,为假药:1.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2.以⾮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3.变质的药品;4.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法律变化:原药品管理法48条规定“以假药论”,现在不算假药:(1)国务院药监部门规定禁⽌使⽤的(2)未取得药品批准证明⽂件⽣产、进⼝药品;(3)未按照规定审评、审批的原料药、包装材料和容器⽣产药品。
(4)被污染的药品(三)与⽣产、销售劣药罪区别【第142条】⽣产、销售劣药,对⼈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轻伤),处……1.犯罪所⽣所⽤之物不同:劣药下列情形之⼀的,为劣药:(1)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2)被污染的药品;(3)未标明或者更改有效期的药品;(4)未注明或者更改产品批号的药品;(5)超过有效期的药品;(6)擅⾃添加防腐剂、辅料的药品;(7)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的药品。
2.假药罪抽象危险犯·劣药罪结果犯(四)“⽣产”包括:药品的(1)成品、(2)原料、(3)包装、标签、说明书等制作(五)“销售”包括:医疗机构、医疗机构⼯作⼈员明知是假药、劣药⽽有偿提供给他⼈使⽤,或者为出售⽽购买、储存三、⽣产、销售有毒、有害⾷品罪(⼀)有毒、有害⾷品掺⼊有毒、有害的⾮⾷品原料的“⾷品”。
刑法第十二章

3、结合犯的处断原则
依照刑法规定以新罪一罪论处, 不实行数罪并罚。
(二)集合犯
1.集合犯的概念
行为人以实施不定次数的同种犯罪行为为目的, 虽然行为人实施了数个同种犯罪行为,但刑法规定 还是将其作为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
解析:
就本案而言,从客观方面来看,被告人的犯罪 目的是骗取保险金,这个放火烧毁客车的行为具有 双重性质,触犯了两个罪名:放火罪和保险诈骗罪, 完全符合牵连犯的特征。前者是方法行为,后者是 目的行为,两者之间具有牵连关系,属于牵连犯。
但是,本案还有另外特殊性。因被告人不具 备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资格(即投保人、被保险人或 受益人)。因此,从构成要件上来看,其行为都不 能构成保险诈骗罪(通常认为按一般诈骗罪认定), 所以本案最后按放火罪定罪量刑。
二、罪数判断标准的学说评析
(一)行为标准说 以行为的个数为标准判断一罪还是数罪 评价:片面以行为一个要件为标准,不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理论
(二)法益标准说
以侵害法益或者犯罪结果的个数为标准判断一罪还是数罪 评价:完全无视行为与构成要件在犯罪成立上是不可或缺的
(三)犯意标准说 以犯意为标准判断一罪还是数罪 评价:完全忽视犯罪的客观方面
二、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 三、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 四、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与刑罚执行期 间的数罪
一、实质数罪与想象数罪
• 是以行为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的行为个数 为标准进行的分类。
• 行为人实施数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构成数 个独立的犯罪的,是实质数罪。
• 行为人实施一个行为,符合数个犯罪构成,触犯数 个罪名的,是想象数罪。(想象竞合犯)
第十二章刑法基础习题及答案

第十二章刑法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某甲为无业人员,1982年10月16日出生。
2000年10月16日甲抢劫了下晚班回家的乙,事后为了灭口,还用弹簧刀刺了乙十几刀,乙因失血过多而死亡。
甲在潜逃2年后被抓获。
以下对甲的定罪和处罚正确的是()。
A、甲罪行极其严重,可以适用死刑B、对甲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对甲不能从轻从罚D、对甲可以判处死缓2、丈夫为了杀死妻子,在妻子饭碗里投放毒药。
明知其孩子可能分食而中毒,由于杀妻心切而不顾孩子的死活。
丈夫对妻子、孩子的心理态度分别是()。
A、均为直接故意B、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C、直接故意和疏忽大意的过失D、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3、关于犯罪既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是判断结果犯是否既遂的标准B、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是判断危险犯是否既遂的标准C、法定的犯罪行为是否完成是判断行为犯是否既遂的标准D、举动犯不存在犯罪未遂4、甲因家中贫困,于是夜间到商店行窃,在拿万能钥匙开启保险柜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警笛声响,甲以为被人发现,匆忙逃走,后才知道是警车路过。
甲的行为认定为()。
A、犯罪既遂B、犯罪未遂C、犯罪预备D、犯罪中止5、根据《刑法》规定,下列有关假释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均可适用假释B、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假释C、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应为1年以上5年以下D、对犯抢劫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6、甲因犯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
刑满释放后第3年,甲又因犯侵犯商业秘密罪被判处拘役3个月。
下列关于甲的行为是否构成累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构成一般累犯,可以从重处罚B、构成特殊累犯,应当从重处罚C、构成一般累犯,应当从重处罚D、不构成累犯7、根据《刑法》规定,下列情形中,符合立功的处理原则的是()。
A、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B、有一般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C、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8、宋某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在缓刑考验期内,又发现其过去曾犯有贪污罪。
法律案例选修课(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校园贷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金融模式,逐渐走进了大学生活。
然而,校园贷的兴起也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和风险。
本案例选修课将通过对一起校园贷纠纷的分析,探讨校园贷的法律风险、维权途径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二、案例简介2019年,某高校大学生小张因生活消费需要,通过一款名为“校园贷”的手机APP 申请了一笔5000元的贷款。
由于小张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未仔细阅读贷款合同条款,便在APP上签字同意。
贷款发放后,小张未能按时还款,导致贷款逾期。
随后,贷款公司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催收,并要求小张支付高额的逾期利息和违约金。
在承受不住压力的情况下,小张向家人求助,家人通过法律途径维护了小张的合法权益。
三、案例分析1. 校园贷的法律风险(1)高利贷风险:部分校园贷平台存在高利贷现象,贷款利率远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给借款人带来沉重的还款压力。
(2)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校园贷平台在收集、使用借款人个人信息时,可能存在泄露风险,导致借款人隐私受到侵犯。
(3)暴力催收风险:部分校园贷平台采取暴力催收手段,如电话轰炸、短信恐吓等,严重侵犯借款人的人身权益。
(4)校园贷合同风险:部分校园贷合同条款存在不公平、不合理之处,如免除贷款公司责任、加重借款人责任等。
2. 校园贷维权途径(1)与贷款公司协商:在发生纠纷时,首先应尝试与贷款公司进行协商,争取达成和解。
(2)向监管部门投诉:若协商无果,可以向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投诉。
(3)提起诉讼:在协商和投诉无果的情况下,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相关法律法规(1)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2)中国银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校园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四、案例分析总结本案例中,小张因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未能妥善处理校园贷纠纷,导致自身权益受损。
刑法(全册)课后作业

第一次作业一、什么是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怎样?犯罪构成是指依照中国刑法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是使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根据。
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构成要件,即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刑法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从他们的区别看:首先,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所表述的内容不同。
;其次,二者的作用不同。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又是相互联系的。
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运用。
没有犯罪构成,犯罪概念是空洞的。
而犯罪构成只有在犯罪概念指导下才成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标准的,具备犯罪构成的行为,同时也具备了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的特征、所以,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应该将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刑事责任年龄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关系怎样?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十四周岁是无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因此,不满十四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法益侵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
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根据我国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 因此,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我国刑法第17条第3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可见,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是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年龄阶段。
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我国刑法规定:“凡年满18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知识和智力发展正常的,都是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
”可见,年满18周岁,是有完全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
三、怎样理解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对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量刑有什么意义?所谓犯罪动机就是指刺激、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起因或思想活动,它回答犯罪人基于何种心理原因实施犯罪行为,故动机的作用是发动犯罪行为;说明实施犯罪行为对行为人的心理愿望具有什么意义。
刑法民法课后案例分析与答案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案例1 被告人,陈某,男,28岁,农民。
陈某多次起意杀妻,但一直未下手。
一日,陈某为上山打猎,特意擦拭猎枪,因疏忽大意猎枪走火,击中其妻,致使其妻当场死亡。
问:在本案中,被告人陈某的罪过形式是什么?答案:在本案中,从陈某所实施的行为来看,其主观罪过形式应当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因此,对其行为的定性应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这是因为,虽然被告人陈某多次起意杀妻,具有故意杀人的动机,但是陈某一直没有下手,说明其故意杀人的行为尚未进入实行阶段,因此,其后来的行为阻断了前面的故意,所以只能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而不能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从本案中我们同时也可能看出,作为犯罪的罪过,只能是出于行为当时的主观心理态度。
行为人实行行为时是何种主观心理态度,就按照何种罪过进行认定,而不能将行为人实行行为前或者实行行为后的主观心理态度认定为犯罪时的罪过。
案例2 被告人,王某,男,35岁,农民。
1998年5月8日上午,王某潜入粮库中的麻袋仓库,库中存放进口纤维麻袋20万条。
王某企图盗窃麻袋便用打火机烧捆麻袋的尼龙绳,引起麻袋着火,造成重大火灾,烧毁砖瓦结构库房一座,麻袋20万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0余万元。
问:在本案中,王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形式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在本案中,王某行为时的主观罪过应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对其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应认定为失火罪。
这是因为,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危害社会的结果。
本案被告人王某作为一个成年人,在存放进口纤维麻袋的仓库中,应当认识到纤维麻袋系易燃物,因此,就负有保护仓库中的麻袋不受损失的注意义务。
然而,被告人王某应当预见用打火机烧捆麻袋的尼龙绳有可能引起麻袋着火,以致造成重大火灾,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结果因火灾造成90余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被告人应对自己的过失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
案例3 被告人,李某,男,18岁,学生。
法律课程思政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法律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
在此背景下,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律课程教学,成为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本案例以《宪法》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律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内容1. 课程简介《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学习《宪法》对于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本案例以《宪法》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2. 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具体措施(1)课程导入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宪法修正案等,引导学生关注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讲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方面:①宪法精神教育:通过讲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②爱国主义教育:强调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全体公民共同遵守的法律,培养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
③社会责任教育:结合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④法治信仰教育: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尊重法律、信仰法律。
(3)实践教学①参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构:让学生亲身感受法治氛围,了解司法工作,增强法治意识。
②模拟法庭:组织学生模拟法庭审判,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③志愿服务:鼓励学生参与法律援助、普法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案例实施效果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宪法》课程教学,取得了以下效果:(1)提高了学生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为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奠定了基础。
(2)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刑法基本理论(课后作业)一、单项选择题1.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截止到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已经通过()刑法修正案。
A.五个B.六个C.八个D.九个2.我国《刑法》规定,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但是按《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这一条文规定了()。
A.属地管辖权B.属人管辖权C.保护管辖权D.普遍管辖权3.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原则。
A.从旧B.从轻C.从新兼从轻D.从旧兼从轻4.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罪刑相当原则要求()。
A.应根据罪行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处刑的轻重B.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溯及既往C.禁止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适用D.对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的加以保护5.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追诉时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5年不再追诉B.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10年不再追诉C.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经过15年不再追诉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不受追诉时效的限制6.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不属于犯罪特征的是()。
A.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C.犯罪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D.犯罪行为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7.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属于()。
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C.疏忽大意的过失D.过于自信的过失8.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犯罪形态只存在于()中。
A.直接故意犯罪B.间接故意犯罪C.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D.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9.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以法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实际发生,作为区分犯罪既遂和未遂的标准的犯罪类型是()。
A.结果犯B.危险犯C.行为犯D.举动犯10.李某与赵某有仇,李某为了报复赵某,打算用毒鼠强将赵某毒死。
一天,李某在集市上购买了一包毒鼠强,但在回家途中失足跌入一个大坑后卧病不起,报复计划失败。
本题中,李某的行为属于刑法上的()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11.甲深夜潜入乙家行窃,正在撬保险柜时,听到乙回家开门的声音,甲被迫无奈只好离开。
甲的行为构成的犯罪形态是盗窃罪的()。
A.犯罪既遂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中止12.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是()。
A.某日,甲与乙合谋在赵某回家的路上抢劫赵某,入夜后,甲、乙在赵某回家的路上持刀抢劫赵某财物5000元B.周某是B公司的财务人员,丙暴力威胁周某将保险柜的钥匙复制一把给自己,后丙半夜潜入B公司,用周某复制的钥匙打开保险柜,盗取现金10万元C.张某为丁提供C小区的地形及保安分布图,丁顺利进入C小区并盗取财物5万元D.郑某与钱某上山打猎,将采药的戊误认为猎物,同时开枪致使戊中枪死亡13.根据我国刑法理论通行的观点,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主体的人数B.犯罪构成的个数C.犯罪行为的个数D.犯罪对象的个数14.犯罪集团是指()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A.2B.3C.4D.1015.根据刑法理论,下列关于继续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必须是犯罪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间断地持续存在B.必须是犯罪行为与不法状态同时继续C.可以是一个行为侵犯了不同的社会关系D.必须处于一个罪过16.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是()。
A.想象竞合犯B.结合犯C.连续犯D.吸收犯17.根据刑法相关理论,下列关于吸收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行为人必须实施数个均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危害行为B.数个行为必须触犯同一罪名C.数个行为之间应当具有吸收关系D.不实行数罪并罚二、多项选择题1.根据刑法的基本理论,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判例B.刑法典C.单行刑法D.刑法解释E.附属刑法2.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罪刑法定原则B.不告不理原则C.罪刑相适应原则D.平等适用刑法原则E.无罪推定原则3.下列选项中,符合罪行相当原则的有()。
A.一切人的犯罪都平等地适用刑法B.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危害的,应当免除处罚D.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E.对已满75周岁的人,绝对不适用死刑4.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关于追诉时效延长和中断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B.只要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不予立案的,就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C.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D.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E.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不受任何影响5.张某,男,出生于1990年10月1日。
2004年1月1日张某将其继母杀害后逃往牡丹江打工。
2006年2月1日张某因沉溺于上网,入户盗窃赵某现金1万元。
2006年3月1日张某因没钱吸毒,遂将其同事绑架,勒索现金1万元。
2008年9月28日,张某因聚众斗殴以及贩卖毒品被当地公安机关抓获。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张某应对故意杀人罪负刑事责任B.张某应对盗窃罪负刑事责任C.张某应对绑架罪负刑事责任D.张某应对聚众斗殴罪负刑事责任E.张某应对贩卖毒品罪负刑事责任6.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单位犯罪的有()。
A.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公司、企业实施犯罪的B.公司、企业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C.个人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D.单位负责人为了给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刑法》明文规定的单位犯罪活动E.仅为了单位个别或者少数成员谋取非法利益而实施犯罪的7.张某和李某二人准备深夜开车去抢劫银行,于是在买好仿真手枪、绳索等作案工具后,前往A银行。
结果在行驶途中,因无证驾驶被交警王某检查,王某无意间发现了作案工具,后张某和李某因害怕交代了全部事情。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张某和李某构成犯罪预备B.张某和李某构成犯罪未遂C.张某和李某构成犯罪中止D.对于张某和李某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E.对于张某和李某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8.2014年5月1日,甲和乙深夜前往丙家盗窃,甲在门口放风,乙入室盗窃。
乙进入丙家后,准备撬保险柜时,想起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因害怕被抓捕,于是放弃了盗窃的行为。
出去后,乙对甲说,丙家里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甲只好无奈的和乙走了。
根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有()。
A.甲和乙构成犯罪既遂B.甲和乙构成犯罪中止C.甲和乙构成犯罪未遂D.甲构成犯罪未遂,乙构成犯罪中止E.甲构成犯罪中止,乙构成犯罪未遂9.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关于犯罪中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如果犯罪行为已经完成并达到既遂状态的,不能成立犯罪中止B.在犯罪预备过程中放弃犯罪的,不能成立犯罪中止C.行为人必须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自认为可以继续实施和完成的犯罪D.由于行为人意志之外的原因放弃继续实施犯罪行为的,可以成立犯罪中止E.行为人必须彻底打消继续实施并完成犯罪的念头10.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2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下列关于共同犯罪成立条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可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构成B.共同犯罪的,行为人可以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位构成C.共同犯罪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D.共同犯罪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可以是共同的过失犯罪E.共同犯罪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11.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关于共同犯罪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当按照其所参与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B.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条件的犯罪分子,是从犯C.行为人身体受到暴力强制,完全丧失了行为的选择自由的,构成胁从犯D.教唆犯所教唆的对象包括不满14周岁的人E.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所教唆的犯罪从重处罚12.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结果加重犯的类型包括()。
A.基本犯是故意,加重的结果是故意B.基本犯是过失,加重的结果是意外事件C.基本犯是故意,加重的结果是意外事件D.基本犯是过失,加重的结果是过失E.基本犯是故意,加重的结果是过失13.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关于惯犯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必须是反复多次侵犯同一或相同直接客体,反复多次地侵犯不同的直接客体的,不属于惯犯B.必须在主观上具有基于特定的心理倾向和目的反复多次实施犯罪的同一故意C.必须在较长时间内反复多次、持续不断地实施同种犯罪行为D.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以一罪论处的犯罪形态E.必须以现行行为已构成犯罪为前提14.根据刑事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属于牵连犯特征的有()。
A.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的犯罪目的实施犯罪行为B.必须基于同一犯罪故意实施犯罪行为C.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危害行为D.所包含的数个危害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E.数个行为可以触犯同一罪名,也可以触犯不同罪名15.根据刑法法律制度及相关理论,关于结合犯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对于结合犯,应当数罪并罚B.被结合之罪,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具有独立构成要件且性质各异的数罪C.必须以数个性质各异且足以单独构成犯罪的危害行为,触犯由原罪结合而成的新罪D.数个原罪必须是基于一定程度的客观联系,并依据刑法的规定而被结合为一个新罪E.新罪必须含有与原罪相对应的且彼此独立的数个犯罪构成要件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截止到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已经通过九个刑法修正案。
2.【答案】B【解析】《刑法》基于属人主义原则,规定了属人管辖权: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刑法》,但是按《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3.【答案】D【解析】《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
4.【答案】A【解析】罪刑相当原则,又称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均衡原则,指根据罪行危害性的大小决定处刑的轻重。
5.【答案】D解析】选项D: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犯罪经过20年不再追诉;如果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