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热能节能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影响建筑节能因素

第二章 影响建筑节能因素
• ③遮阳型Low-e玻璃主要针对西向或东向窗户,在对近 红外辐射低透过的基础上,把可见光透过率降到 50%~60%或更低,以达到降低太阳辐射透过率,减少 太阳得热的目的。
• 按生产方法,可分为在线Low-E玻璃和离线Low-E玻璃。
• 外保温复合墙体的特点:
• 1、外保温可以削弱和避免冷桥和热桥现象。
• 2、由于内表面是蓄热材料,热容量较大,能减缓室内温 度变化,且有利于利用室内“自由热”。
• 3、室内居民实际感受的温度,既有室内空气温度又有围 护结构内表面温度的影响。
• 4、由于外保温,内部的砖墙或混凝土墙受到保护。室外 气候不断变化主要引起保温层内温度变化,而内部的主 体墙温度变化平缓,热应力减少,延长主体墙的寿命。
• 金属面夹心板:金属面一般采用钢板,也有压花 铝板,外涂彩色防腐涂层。而其中的隔热芯材有 硬质聚氨脂泡沫塑料,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和岩棉 等。
复合墙体
• 由于建筑节能的需要,很多单一材料墙体 本身导热系数太大,热惰性较小,不能满 足现在的保温隔热要求,但如全部采用保 温绝热材料,则由于蓄热能力弱,热稳定 性差,导致室内温度波动大,因此往往采 用蓄热材料与高效保温绝热材料组成复合 墙体。
限制了流动的空气或其他气体层从而减少了玻璃的对流 和传导传热,因此它具有了较好的隔热能力。例如由两 片5mm普通玻璃和中间层厚度为10mm的空气层组成的 中空玻璃,在热流垂直于玻璃进行热传递时对流传热, 传导传热、辐射传热各约占总传热的2%、38%、60%, 同时中空玻璃的单片还可以采用镀膜玻璃和其他节能玻 璃,能将这些玻璃的优点都集中于中空玻璃上,也就是 说中空玻璃还可以集本身和镀膜玻璃的优点于一身,从 而发挥更好的节能作用。如用一层5mm厚、表面辐射率 0.2的低辐射玻璃和一层厚度为5mm的普通玻璃组成的 空气层为9mm的中空玻璃其K值月约为2.1W/m2K。如 果使用辐射率为0.08的低辐射玻璃并且将空气层中的空 气用氩气置换空气层的厚度选择12mm,其K值可以达到 1.4W/m2K。如果在中空玻璃的外片选择热反射玻璃他 还具有控制太阳能的作用。

节能技术(热能部分)

节能技术(热能部分)

节能技术(热能部分)节能技术——关于热能部分1⽬录第⼀节概述第⼆节⼯程热⼒学——能量质量的节能第三节关于量的节能理论第四节节能的实施——关于技改第五节节能的实施——关于优化运⾏第六节结束语2第⼀节概述⼀.节能是⼀门科学“国家节约能源法”新草案关于节能的定义是:“加强管理,采取技术上可⾏、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制⽌浪费,更加有效、合理的利⽤能源”。

(1970年世界能源委员会)什么样是可⾏,什么样是合理,什么样是可承受,好像需要⼀个定量的尺度、限度。

我国⽼⼀代最德⾼望重的科学家严济慈⽼先⽣在上世纪六⼗年代说过:“所费多于所当费;所得少于所可得——就是浪费。

”这句话揭⽰了节能的本质问题,“当费”和“可得”点明了节能需要定性和定量的内涵,——这就是节能这门学科的核⼼。

能源是万物运动的动⼒之源,因此这句话,甚⾄可以说是指明了:(节约能源这个)事物发展的⽅向和⼈类(依赖于能源)活动可能的范围。

节能技术是⼀门科学,有它完整的理论和规律,是研究能源利⽤完善程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个学科。

认为⾯对各⾏各业⽽⽆能为⼒的观点、对能源的浪费熟视⽆睹的状态、或者伪科学——都是不对的。

⼆. 节能的范畴和⽅向节能的内涵,可以这样划分:1. 从范畴分:有⼴义节能和狭义节能。

⼴义节能,包括所有材料的节约,因为任何⼀种材料也都以消耗⼀定数量的能源⽽取得的;本课题是指“节能技术”,称为狭义节能,仅指各种能源、能量的节约,也包含材料制造过程中的能源、能量的节约。

2.能⽽称为量,就有数量和质量之分:显然需要节约能量的数量和质量,只有这两⽅⾯都节约了才能称为能量的利⽤完善了。

严济慈⽼先⽣的“所费多于3所当费”,就是指数量的节能;⽽“所得少于所可得”,就是指质量的节能——这就从本质上指明了完善的、全⾯的、⽽且是定量的节能⽅向。

三. 节能技术的理论体系理论是指导节能⼯作的基础:节约能的质量——可得必得,是宏观节能,是系统节能。

节能-2热力学基础

节能-2热力学基础
26
2.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2.2 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出变换炉变换气中各组分量(kmol): 变换化学反应 CO+H2O=CO2+H2
变换率为85%,则参加反应的CO量
33×85%=28.05(kmol) 则: CO CO2 H2 N2 CH4 0.5 H2 O 169.95
27
4.95 37.05 64.05 21.5
与假定很接近,不必再修正。
32
2.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2.2 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2)统一基准焓法 为了简便起见,可采用普遍适用的焓基准或叫做 统一基准。 一般有两种情况:规定273.15K时稳定单质的理 想气体的焓为零;298.15K是稳定单质的理想气体 的焓为零。 则基准态下化合物的焓便随之而定,即等于该状 态下标准生成焓。
753.15K -36.4 -9.15 2.18 2.23 -22.3 -3.50
33
2.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2.2 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于是,即使是对于化学反应过程,虽然发生了 物质的变化及物质数量的变化,但元素是平衡的, 计算焓变时,基准态的焓仍然可以被消去。 因此,无论是物理过程或化学反应过程,过程 的热效应均可用焓变计算。 ΔH=H终态 - H始态 简单方便。
34
(1)状态函数法 根据状态函数的特点,为便于计算设计过程如下 半水煤气、水蒸 ΔH=0 变换气 T=? 气 653.15K 绝热反应 ΔH1 半水煤气、水蒸 气 298.15K ΔH2
ΔHR
变换气 298.15K
29
2. 节能的热力学原理
2.2 稳流体系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则:ΔH= ΔH1+ ΔH2+ ΔHR=0 a. 在有关手册中查出各组分298.15-653.15K温 度区间的平均摩尔热容[ C P KJ/Kmol·K]。 则: CO CO2 H2 N2 CH4 H2 O 29.81 43.05 29.22 29.64 45.34 35.04 ΔH1=(9×43.50+33×29.81+36×29.22 +21.5×29.64+198×35.04+0.5×45.34)× (298.15-653.15)=-3.56×106(KJ)

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

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
❖2、规律:能量传递的速率正比于传递的动 力而反比于传递的阻力。
❖3、方式与方法:微观的三种基本方式是传 热、热对流和热辐射。宏观的三种基本方 式是容积功、转动轴功和流动功(推动 力)。
❖4、结果:通常只有两种,一是转移到产品, 二是散失于环境,包括直接损失和用于过 程后再进入环境这两种情况。
❖5、实质:能量的最终去向只能是唯一的, 即最终进入环境。结果是能量被利用了, 能源被消耗。
能源资源
能源概述
我国能源发 展现状与任务
能源和节 能的意义
能源资源状况 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能源产业发展及问题 主要任务 能源的意义 节能的意义
17
第一节、能源资源
❖一、能源资源状况 ❖(一)世界能源资源储量及产量 ❖(二)我国能源资源储量及产量 ❖二、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一)世界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二)我国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能源的种 类与划分
3. 现阶段科 技条件下, 使用已广泛 、技术上成 熟的能源。
常规 能源
新开发的 两种能源
5. 可燃冰和 可控核聚变 。
能源 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
资源,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利 用的自然资源。
3
一、能源
❖一、定义:(理解要点)
▪ 《节约能源法》中规定:“本法所 称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 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 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 能的各种资源”。
无标明数据为2008年统计数 ;全世界一
次能源消费量为161.36亿tce,一次能源 消费量前三位的国家是美国20.4%、中 国17.7%和俄罗斯6.1%。分别为32.84亿
tce、29.14亿tce和9.78亿tce。
二、能源资源消费状况 (了解内容)

能源管理师考试 节能基础考点

能源管理师考试 节能基础考点

第一章能源与能量二、习题考点1、能源,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生物质能和电力、热力以及其他直接或者通过加工、转换而取得有用能的各种资源。

2、能量的6个属性:状态性、可加性、转换性、传递性、做功性、贬值性。

3、能量在利用过程中的总量是不变的。

4、能源与能量的关系:能源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能源是自然界中存在的资源的一种,是可以被人类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其次,能源可以提供人类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各种能量。

能源的总量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人类的开发利用而逐渐减少,能量的总量是不会改变的,它在人类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转化为其他的不可利用能继续存在。

第二章能源概述二、习题考点1、2009年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约占70%。

2、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

3、《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是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

5、二氧化碳是导致地球温室效应最主要的原因。

6、加快节能“四新”的推广应用包括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工艺。

7、如果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能提高十个百分点,则相应环境污染能降低25%。

8、能源安全的基本要点是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

9、能源在开发、输送、加工、转换、利用和消费的过程,必然对生态系统产生各种影响,成为环境污染的根源之一。

主要表现是酸雨、臭氧层破坏、热污染、温室效应。

10、我国能源发展的主要任务:四个方面:推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能源多元发展,保障能源安全;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完善能源法制建设。

第三章节能概述二、习题考点1、我国节能定义突出特点是节能概念更加科学、节能目标更加明确、节能环节更加突出,节能条件更加全面。

2、开展节能工作的途径包括管理节能、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

3、节能标准体系的建立能促进节能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技术节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艺结构、调整产品结构等方面的内容。

节能基础知识--热工知识

节能基础知识--热工知识

名 空 水 烟 液 气
称 气 垢 灰 体 体
] [ $%&’ ( () ・ ・+ ) * ! ./.#, (#.+ 时) ./1 2 # ./.1 2 ./! ./.3 2 ./4 ./..1 2 ./1
石棉纤维 水 绝热材料
:锅炉钢管的壁厚"为 ,/1)),导热系数!为 ,-,其热阻为: [例 ! " !] !钢 5 ./..,1 ・ ・+ ( $%&’) 5 3/- 6 !. " 1 ()# * ,-
以上计算,可以明显看出烟灰、水垢的热阻比钢管本身的热阻大得多,为了提高锅 炉的经济性及安全性,必须尽量减少积灰和水垢的厚度。
(二)对流放热
对流放热是指流动着的流体与其相接触的固体壁间所产生的热交换现象。 锅炉中烟气、水及蒸气、管壁之间热交换过程都属于对流放热。对流放热的计算公 式: — 5 —
本文由南通微能节能编辑
$!・# ( -./0 1 2) ・ % $% #
— 式中: —为导热系数,单位为 -./0 1 (" ・ ・3 ) 。 2 %— 不同的材料,其导热系数是不同的。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很多,工程上导热系数是 ・2 ・3 )时,该 通过实验来测定的,表 & , * 为常用材料的导热系数。当 #4 ’)*-./0 1 ( " 材料可用于保温(绝热) ,也称为绝热材料。 *) 热阻: & $ # ,在一定的温差 $! 下,热阻越大,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 % 量就越小;反之,热阻越小,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就越大。锅炉钢管的热交 换可以用上述公式近似地计算。 — 4 —
(")比热容:单位物体温度变化 "8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比热容,用“ ! ”表 示。 (!)热量:一杯热水放在桌上,杯中水温逐渐降低,这是由于杯中的水不断地向周 围放热之缘故;如果要使水温升高,它就要吸热,其他物质也是如此。为了对物质的吸 热或放热作数量分析,工程上用热量这个名词,热量就是表示物质吸入或放出多少热 能;热量也表示在传热过程中物质传进或传出多少热能。热量的单位在工程上用 9: 或 9*2;;"9*2; 的热量就是使 "9$ 水温度升高 "8 所需要的热能。

化工节能原理课程2

化工节能原理课程2
可逆机
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9 开尔文说法: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使之
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9 普朗克说法:不可能制造一个机器,使之在循 环动作中把一重物升高,而同时使一热源冷却。
D T 2 , Q2 卡诺循环
W

C V
卡诺定理的表述。WMAX=Q(1-T0/T) z 熵的概念和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
可逆时,∆S产=0,系统做出的最大有用功为
从状态1 到状态2 所能完成的最大有用功

从反应物(1)到产物(2),ΔS=S2-S1, ΔH=H2-H1,那么
5
在标准态(298.15K,1atm)进行反应时, 化学反应的最大有用功为
例2-5
在298.15K和1atm下, CO和O2进行燃烧反应生成CO2。反 应前反应物不混合,试求此化学反应的最大反应有用功。 解: CO + O2/2 Æ CO2
标准生成焓和标准熵 C O2 CO2 (∆Hf0)i/(kJ/kmol) 0 0 -393800 Si0/[kJ/kmol•K)] 5.69 205.03 213.64
【例2-7】
【例2-8】
试用龟山-吉田环境模型求甲烷CH4气体的标准化学 解:甲烷的生成反应方程式为:C + 2H2 Æ CH4 。
2.4.10
燃料的化学
燃料的化学 :p0、T0下的燃料与氧气一起稳定流经化学 反应系统时,以可逆方式转变到完全平衡的环境态所能作 出的最大有用功。又称为燃料 。
查的甲烷的标准生成自由焓 元素碳的标准摩尔化学 元素氢的标准摩尔化学
EF EO2
化学 反应 系统
例 2 -9
计算 C2H4燃料的标准化学 解: 。 z C2H4 + 3O2 Æ 2CO2 + 2H2O

节能基础知识(第1-8章)

节能基础知识(第1-8章)
25
2.节能的意义 节能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节能是推 动低碳经济体系建立的重要抓手;节约资源 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前提;节能是增强用 能单位竞争力,提高用能单位经济效益的重 要措施。
能源效率10个百分点,环境污染25%。
2021/6/27
四、掌握重点 第二章 能源概述
26
(一)能源安全 1.能源安全的概念。指保障对一国经济社会发
2021/6/27
四、掌握重点 第一章 能源与能量
13
6. 贬值性: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由于多种 不可逆因素的存在,总伴随着能量损失,表现为 能量质量和品位的降低,即作功能力的下降,直 至达到与环境状态平衡而失去作功本领,成为废 能,这就是能量的质量贬值。 (四)能量的储存
为了使利用能量的过程连续而满足要求地进 行,就应有某种形式的能量储存。常见的有三种: 一是机械能以动能或势能的形式储存;二是热能
第二篇 能源与节能管理 第七章 概述 第八章 基础管理 第九章 能效管理 第十章 监管制度 第十一章 能源管理体系 第十二章 国外节能政策与实践
2021/6/27
5
能源与节能管理基础
第三篇 主要节能机制 第十三章 合同能源管理 第十四章 电力需求侧管理 第十五章 节能自愿协议 第十六章 节能产品认证 第十七章 能源效率标识 第十八章 清洁生产
四、掌握重点 第三章 节能概述
36
(5)严格执行落后产品、产能淘汰制度。 (6)加大实施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管理管
二、了解内容 第二章 能源概述
23
严峻;石油储备体系不健全,能源安全不能保
障;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任重道远,法律法规有
待完善。
主要任务:推进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

节能原理与技术(第2章 节能原理)

节能原理与技术(第2章 节能原理)

第2章 节能原理
能量利用经济性指标
收益 效率 代价
效率。
从能量“质量”的角度考虑,效率通常用
对于动力循环,如果循环所做的功为W,从高温热源 吸收的热量为Q1,则循环的 效率 ex 为:
ex
Ex ,W Ex ,Q1
对于制冷循环,如果循环所消耗的功为W,从低温热 源吸收的热量为Q2,则循环的 效率 ex 为:
注意:节流过程焓值并非处处相等
广东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
第2章 节能原理
热力学第一定律揭示规律
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能量之间数量的关系 所有满足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的过 程是否都能自发进行?
广东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
第2章 节能原理
2.3 热力学第二定律
自发过程的方向性
自发过程:不需要任何外界作用而自动进行的过程。 热量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摩擦生热 水自动地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电流自动地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 不同气体的混合过程、燃烧过程 …… 自发过程是 不可逆的
广东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
第2章 节能原理
2、动力机械 各种热力发动机,如 燃气轮机、蒸汽轮机等, 都是利用工质膨胀作功, 对外输出轴功 ws 。
1 2 q h c f g z ws 2
由于采取了良好的保温隔热措施,通过设备外壳的 散热量极少,认为绝热过程,即q=0,且动能、位能的 变化可以忽略,则有:
1 2 2 膨胀功 w ( p2 2 p11 ) (c f 2 c f 1 ) g ( z2 z1 ) ws 2 因此 w ( p22 p11 ) wt
广东海洋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科
第2章 节能原理
膨胀功 w ( p22 p11 ) w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热能节能基础本章内容:能量转换与平衡、能质及有效能、有效能计算、有效能损失及有效能效率。

热能利用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能源的开采、加工、转化、运输、储存、使用和回收等环节,限于篇幅和目的,本课程略去前五个环节,而主要对后两个环节的分析与完善进行阐述,热能利用的实质是能源的转换与热能的传递。

如前所述,热能利用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从热能形态的角度来看,则只有间接使用和直接使用两种方式。

在这两种方式中,都有能量的转换与平衡。

2.1能量的转换与平衡2.1.1能量转换自然界是由不断运动的物质构成的,而物质的运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的每一种运动都具有做功能力,即具有“能”。

不同运动形式的能分别被称为“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原子能”等。

1.能量转换的形式1)热能提供各种化学反应中还原过程所需热量,物料加热融化所需热量,以及提供生产工艺所需加热源(水蒸气等)。

它主要是利用燃料的燃烧热能,是企业消耗的最主要能源之一。

2)机械能用于流体的输送和压缩如鼓风机、压缩机和泵等;物料的运输、提升、压延、破碎、机械加工等。

机械能大部分是由电能转换而来,也有利用蒸汽动力装置直接拖动。

3)电能主要是通过电机转换成机械能,同时可提供照明、电热等。

但电能本身大多数实际是由热能转换成机械能、再由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

4)化学能最常见的是燃料燃烧,将燃料蕴藏的化学能转换成热能,氧化反应就是将化学能转换成热能。

这四种能量的转换关系如下表所列有些可以全部转换,有些只能部分转换,有的在理论上正向逆向都可转换,有的需要一定条件。

例如,电能与机械能之间,理论上可以百分之百地相互转换,且都可以全部转换成热能。

反之,热能绝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转换成机械能。

并且,热能只可能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化学能热能化学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电能机械能机械能机械能电能光能热能光能热能机械能光能热能机械能电能光能热能电能光能电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核裂变热能机械能电能核裂变热能电能但辐射到地面上的能流密度很小,且随时间地点而变;水力资源能量比较集中,但受地域限制,就地不能全部利用,有一个能量的储存与输送问题;化石燃料具有现成的化学能,但不能直接利用,要通过燃烧转变成热能才便于使用。

目前,绝大多数一次能源都首先经过转换成热能形式或者直接使用,满足各种工艺流程和生活所需;或者通过热机进一步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后再利用。

经过热能这个重要环节而被利用的能量,在我国占90%以上,世界各国平均也超过85%,因此,分析和研究热能转换的特点,对有效利用能量有着重要意义。

2.能量转换的要求在实现能量转换时,对转换装置有以下几项基本要求:1)转换效率要高。

指转换后得到的能量(收益)与转换前耗费的能量(支付)之比。

可以指一台设备,也可以指一个系统。

能量可以指数量而言,也可以指质量而言(有效能)。

例如,煤气的燃烧效率比煤要高得多,但是,城市煤气多数也是由煤转换而来。

在比较转换效率时,要对煤煤气热能的转换系统与煤热能的转换系统进行比较才有意义。

由于煤气的转换系统的效率比煤直接燃烧的效率高,因此,城市的煤气化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方向。

2) 转换速度要快,能流密度要大。

一般都希望能量转换装置用尽量紧凑的设备转换更多的能量。

例如,一般的换热器希望换热强度尽可能大,单位面积上传递的热量尽可能多,可以用最小的装置满足热交换的要求。

尤其在一些移动式设备上,如汽车、火车等,要求装置尽可能紧凑。

目前,内燃机比燃料电池的转换速度和能流密度都要大得多,所以燃料电池还不适于用在汽车上。

3) 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性能。

一种能量转换装置往往需要根据用能一方的要求来调节转换能量的多少,电能是调节最方便的二次能源,因此使用最为广泛,为了调节负荷的需要,必要时,需采用蓄能装置。

4) 满足环境的要求和经济上的合理。

燃烧过程的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防止燃烧污染是当前能量转换领域的重要课题。

但是这一要求通常与经济性又有矛盾。

太阳能,风能等均为清洁能源,但是要大规模利用在经济上还不合理(成本太高)。

所以应当把降低污染与经济性的统一作为努力的方向。

2.1.2能量平衡能量守恒定律通常又叫热力学第一定律,因为能量的任何过程几乎都伴随着热能的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与进化论并称为19世纪三大发现。

它表达了能量守恒这一自然规律。

即: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但在转换与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在这一定律提出前,曾有很多人幻想制造出不消耗任何能量却能源源不断得到机械能的永动机,这类永动机被叫作第一类永动机,所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又可以说成:第一类永动机是不可能制造成功的。

对任何能量转换系统来说,有[输入能量]-[输出能量]=[贮存能量的变化]1.对封闭系统。

用Q 表示输入热量,W 表示输出功量,E 表示贮存能量的变化(包括宏观运动的动能、位能及热力学内能或焓),则封闭系统发生变化时,有Q=E+W2.稳定流动开放系统。

生产实际中的生产系统,在正常情况下,其物流和能流都可当作稳定的,在忽略其宏观动能和位能的情况下,有wH Q w Q H w Q H e e e i i i +∆=++=++式中,Q=Q i -Q e ,H=H e -H i , w=w e -w i ,当计入动能与重力势能的变化时,为Q=H+1/2m v 2+mg Z+W内能增加输入热量在一些设备内,能量平衡往往可以简化。

1)换热器内Q=H2)泵、压缩机鼓风机内H=W3)喷管内绝热稳定流动H=1/2m v23.能量的贬值能量在转换与传递过程中虽然总的数量保持不变,但能量在使用中质量却是不断下降的。

这一规律也是在大量的自然现象中得到的,被叫作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能量转换过程总是朝着能量贬值的方向进行,高品质能可以完全转变为低品质能,低品质能不可能全部转变为高品质能,任何能量过程都将使总能量的品质降低,理想情况只能使总能量的品质保持不变。

包含有耗散效应或势差的过程是造成能量贬值的原因。

前者如机器运转中的摩擦使机械能贬损,电流流动中的电阻是电能降级。

后者如传热中要维持一定的温差使得热能传递之后温度降低从而其能级降低。

机械能在传递过程中总是不断减少,以数字从小到大表示顺序从先到后,W1>W2>W3>…。

热能在传递过程中不仅数量要减少,更重要的是温度也在不断降低,T1>T2>T3>…。

例如,火炉向房间供热取暖的过程燃料化学能(高品质能)高温热能(品质降低)传向房间的热能(温度进一步降低,品质更降低)透过墙壁,散失于环境(温度与环境趋于一致)。

又如,零件的机械加工电能(高品质能)机床的机械动能(高品质能)切削、压延、镦锻零件变成热能(温度较高)环境热能(温度与环境一致)。

如果再计入电能的生产过程,则还有燃料化学能(高级能)高温热能(品质已降低)部分转换为机械能(高级能)电能(高级能)。

按照热力学第一定律,各种能量在利用之后,并没有消失,那跑哪儿去了呢?转化成了不能再被利用的环境中的能量,如大气、湖海中的能量。

因此,能源的消耗过程就是能量的利用过程,而能量的利用过程就是能量从能量源经过一系列过程进入产品或环境的过程。

任何运动都伴随有能量的转化,即使用。

因而都伴随着能量品质的降低,这称为贬值。

能量的贬值是因为能量的转换、传输、使用的过程都是有损耗的,在热力学上就是存在不可逆性。

就是说,当一个过程发生后,要把此一过程回复到之前的状态,必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这就是过程的不可逆性。

例如,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要把此热量从低温物体重新传输给高温物体,目前的方法只能通过热泵,消耗一定的机械能才能做到,这个机械能就是付出的代价。

再如,摩擦过程把机械能变成了热能,简单地把热能还给发生摩擦的物体,则不可能把热能重新变回成机械能。

过程的不可逆性越大,则损耗越大,能量贬值就越大。

因此传热过程要尽可能减小温差,机械过程要尽可能减小摩擦。

2.2有效能2.2.1能质概念经验表明机械能可以全部转变成热能,而热能则只能部分转变成机械能。

前者如摩擦生热,后者如热电厂。

可见机械能和热能虽然同样是能,却并不等价。

与机械能等价的能量形态有电能、水力和风能等,如果没有摩擦和阻力,它们之间可以完全相互转换,这说明,不同形态的能量,质量不同。

此外,即使是同一形态的能量,载能物质处在不同的状态,能量的质量也不相同。

例如,相同数量的热能,若载热介质的压力和温度不同,可以转变为功的多少也不同,亦即“质量”有高低之分。

压力和温度高的热能,“质量”高,压力和温度低的热能,“质量”也低。

相对于同一环境温度,前者转变为机械能的份额大于后者。

与环境温度相同的热能,“质量”最低,作功能力等于零。

经验表明机械能是“一切形态的能量中“质量”最高的一种,而且又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最常使用的能量。

所以通常以机械能为标准,用转变为机械能的程度来衡量其它形态能量“质量”的高低,能的“质量”,又称为能的“品位”,“能级”,这些概念都相同。

能质=机械能/总能量=Ex/E2.2.2有效能处于某一状态下的任何热力系统,可逆地变化到与周围环境状态相平衡时,对外界所作出的最大有用功称为该热力系统的有效能,以符号Ex表示,单位为[kJ]。

单位质量工质的有效能,称为比有效能,以ex表示,单位为kJ/kg。

可逆变化只是热力学上的理想假定,实际的任何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但这一假定对于量化分析能量的可用性有重大作用,所以这一定义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从上述定义出发,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可以导出各种系统或工质优效能的计算公式。

这在工程热力学中已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多讨论。

一份能量可以写成E=Ex+AnEx表示有效能,An表示无效能,用总能量中可以转变为机械能的数量与总能量的比值来表示能质的大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都全部是有效能,无效能为零,因而其都等于一,都是高级能。

而环境中的能量全部是无效能,即其中Ex=0,都等于0,热能介于这两种能之间。

2.3有效能的计算有效能的计算在能源利用和节能中有着重要意义,根据实际的已知情况的不同,有效能的计算可分为针对能流和针对物流而进行。

例如,换热器中高温的蒸汽通过冷凝而放热,使另一侧的低温流体吸热。

高温侧的热流给定时,有效能计算就是针对能流进行。

当高温侧热流没有给定时,就要有高温侧的蒸汽的状态变化来确定热流,此时的有效能计算就是针对物流有效能进行。

2.3.1能流的有效能1机械能、电能动能、势能、弹性能、张力能等机械能和电能在无摩擦或无阻力时可全部转变为功,故全部是有效能Ex w=W,E w=WEx w表示以功的形式传递的有效能,W表示以功的形式传递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机械能或电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