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6 立足全局意识分解要点概括题 含解析
![2020版高考语文名师大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36 立足全局意识分解要点概括题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3a104f4431b90d6c85c77a.png)
专项对点练(36)立足全局意识,分解要点概括题一、(2019·福建漳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碱蓬草胡修江秋天是属于陶渊明的。
金秋的菊花开放时,天空蓝得像一个童话,于是人们就登上高坡,高坡上满是文人的诗情,亲朋们精致的思念。
而此时,我的心灵却被一丛丛红红的野草完全占据了。
乡人说,那是碱蓬草,是沿海滩涂特有的一种植被,也叫碱蓬菜。
说它是菜,是怀了亲切;说它是草,是因为野生野长。
五月长出新芽时,草叶还翠绿如滴,然后由于生长在海陆之间,潮来潮往间,叶子就逐渐开始变红了,九、十月间,简直是漫滩遍野的红。
它喜欢盐碱地,喜欢和海浪亲吻,丛丛簇簇,扎根于荒凉,向翱翔的海鸥铺展野性的美丽。
碱蓬草生长在海滩上,一年又一年,蛮横、执着,看惯的人觉得是顺理成章,初到的人觉得惊讶神奇。
我虽不是伴着碱蓬长大的,但也不是第一次来到这里,所以,我和它就有了一种若即若离的默契,它正适合我的细细阅读。
暂时的逃离城市,既非归隐,也非从俗,就是想在作秀般的喧扰中寻到一点朴实的宁静。
登高赏菊,很多人是因为陶渊明,似是一种硬造的文人情结,我不想这样。
陶渊明的归隐,因着文人的清高,并非本愿,乃逃禄而归耕,不论外表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地执着人生,非常痛苦。
他种的豆从来就长不好,草长得太茂盛;他的田园就像一个装饰好背景的舞台,一个人粉墨登场,耕种就是演戏了。
但当你面对这一丛丛犹如红色的地毯般一直铺到天边的碱蓬草时,你就会直面最朴素的生命诠释:自然。
你能炫耀一种坚强么?坚强是在不适合自己的环境中的勇敢生存,碱蓬草不是,它就适合盐碱地,土地肥沃,就会死亡;你能赞美一种热情么?热情是无时无刻不在的青春的涌动,碱蓬草不是,秋天过后就会凋萎。
当年在大沽河边,英雄战死在疆场,鲜血染红了大地,也染红了河岸海边的漫山遍野的碱蓬草,从此野草涂上了英雄的光辉。
今天,理想主义的时代渐渐远离我们而去,但草却依然在顽强地生长,铅华洗尽,本色如初。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https://img.taocdn.com/s3/m/405d49b2f5335a8103d22043.png)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三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题(十)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咸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
”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
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
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
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
《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
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
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
《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
《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
”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
《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
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
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
”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
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
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
【最新文档】话亲重阳阅读答案-word范文 (14页)
![【最新文档】话亲重阳阅读答案-word范文 (14页)](https://img.taocdn.com/s3/m/13023d93f524ccbff121844a.png)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话亲重阳阅读答案篇一:九日的阅读答案篇一:九日的阅读答案篇二:九日的阅读答案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注】①竹叶:竹叶青酒。
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分)参考答案1.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
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
(亦可答: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
)(4分)2.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4分)篇三:九日的阅读答案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14.颈联中提到玄猿和白雁,有什么作用?(5分)15.结合尾联,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6分)参考答案:14. 玄猿他乡日暮,一声声黑猿的啼鸣,凄清哀怨(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诗人漂泊异地,思乡情浓,难免泪下沾襟(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白雁霜天秋晚,白雁南来(写出意象特点的1分),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写出情感特点得1分)。
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乡愁撩人啊!(写出作用得一分,共5分)15.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1分)。
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1分)。
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
重阳节阅读理解答案
![重阳节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b0173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b6.png)
重阳节阅读理解答案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在家里供奉祖宗、祭拜长辈,并且登高远望,这也是中国古代的传统风俗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关于重阳节的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第一篇文章:1.重阳节是在哪一天庆祝的?答案:重阳节是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的。
2.重阳节起源于什么时候?答案: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战国时期。
3.人们在重阳节时都会做哪些事情?答案:人们在重阳节时会供奉祖宗、祭拜长辈,并且登高远望。
4.为什么人们会在重阳节登高?答案: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登高可以祛病驱邪,也是一种祈求长寿健康的方式。
5.在重阳节时吃什么食物比较常见?答案:在重阳节时,人们常吃的食物包括菊花酒、重阳糕、菊花粥等。
第二篇文章:1.重阳节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答案:重阳节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
2.重阳节与什么有关?答案:重阳节与“阳气”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阳气代表着积极向上与正能量。
3.在重阳节,人们常用哪些方式来纪念祖先和长辈?答案:人们常用供桌、焚香、点烛、鞠躬等方式来纪念祖先和长辈。
4.为什么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答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是秋季的代表花卉,因此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
此外,菊花还有“慰忧”的寓意,可以用来表达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之情。
5.在重阳节,人们为什么要送菊花?答案:在重阳节,人们常送菊花给老人,表示尊敬和祝福之意。
此外,菊花还有抗病、延年益寿的象征意义。
以上就是关于重阳节的一些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希望这些知识可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纪念这个重要的节日!。
最新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国庆作业)试题(含解析)
![最新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国庆作业)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d9ccd50cfc789eb162dc812.png)
2019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国庆作业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
话说重阳 重阳随想阅读题答案
![话说重阳 重阳随想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a11e04998fcc22bdd10d74.png)
话说重阳重阳随想阅读题答案今年10月2日是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
为什么叫重阳呢?据考证,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吕氏春秋季秋纪》载:(九月)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并且说是月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是月也,天子乃教于田猎,以习五戎獀马。
可见在秋季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先民普遍存在着飨天帝、祭恩祖等岁时活动,而且这一习俗在战国时期还被统治者加以条令化和典章化。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
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
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
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
《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
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
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
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其二: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e2b5c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b.png)
2021-2022学年河南省焦作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ㅤ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篇章,都充分地流露和倾泻着自己的情感,有的像炽.热耀眼的阳光,有的像奔腾呼的大海,有的像伤痛欲绝的悲歌,有的却又像欢天喜地的赞颂;当然也有与此很不相同的情形,那就是异常含蓄与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表面看来似乎并不强劲.和猛烈,但是在欲说还休的抑扬顿之中,可以让读者更深切地感受到这股感情潜流的曲折回旋,因而会产生更多的回味,值得更充分的咀嚼。
(1) 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chìjìB.zhìjìngC.chìjìngD.zhìjìn(2) 在语段横线处填入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①潇②籍③挫B.①啸②籍③娃C.①潇②藉③烨D.①啸②藉③挫2.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3.名著阅读。
ㅤㅤ人物形象的比较赏析,是阅读名著的重要方法之一。
请比较分析下面两个人物的共性和个性。
林冲与武松——《水浒》共性:______个性:______4.《水浒传》中有许多“打杀”的情节,如“大闹飞云浦”“拳打镇关西”“李逵劫法场”等。
请谈谈我们应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些“打杀”情节。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ㅤㅤ那么,我们到底为什么读书?读书是为了心灵的圆满。
______。
当我们的心灵成长到高大的时候,我们就会成为伟大的人。
①一个人最大的困惑往往来自心灵。
②这样,我们就得去读书。
③心灵的问题也往往非常奇怪,是我们无法自己解决的。
④心灵的问题不解决,人生的意义就不能圆满。
⑤书是心灵的滋养,就象食物和水之于我们一样重要。
⑥换言之,读书是心灵的事情,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的心灵也在成长。
A. ④①③②⑤⑥⑦B. ⑥①④③②⑤⑦C. ⑥①④②⑤⑦③D. ①④②⑤⑥③⑦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北京市通州区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89e1122e518964bcf847cee.png)
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请补全下面诗句。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 。
(王安石《登飞来峰》)______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是______ ,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7.0分)2.阅读《渔水谣》,完成下列各题。
渔水谣陈奉生①在我老家附近有两条大河,西边的是白河,东边的是潮河。
站在村前的山岗上,可以看见烟波浩瀚的密云水库。
分带左右的潮河、白河,仿佛是两条柔软的银链,穿起这颗燕山明珠,在蓊郁苍茫的青山翠峰之间波光潋滟。
②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小时候,每到开春,南风一吹,就听到水库的冰层“嘎巴、嘎巴”地开裂,不等冰融化干净,老舅就率领四、五只打鱼的木船划到水库深处打鱼。
他们把上百米长几米高的围网围好。
然后用木棒子,敲打着横在船舱上的铁板,“当、当、当……”,鱼儿受惊了,有的“叭--叭--”地跃出水面,有的撞进围网;看光景差不多了,老舅一声令下,大家吆喝着:“起网喽……”几条小船把围网从两头拉起,渐渐地鱼显露在围网的底部,胖头、鲤鱼、花鲢、草鱼欢蹦乱跳简直成了“鱼粥”。
③渔民们边摘鱼边唱着不知哪年、不知是谁留下的渔谣:④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打鱼的孩子/数不清的日子……哎--哎--⑤水库对于周边土地少得可怜的村子而言,那万顷碧波仿佛是他们的“良田”,那四处游动的鱼仿佛是村里男女老少魂牵梦绕的“会跑的庄稼”。
⑥老舅不出船的时候,我和表弟缠着他去水边教我们撒网。
老舅从墙上摘下“漩网”,选一个水较深的河汊子,左手攥紧网绳,把网搭在右胳膊肘上,然后用力一甩,漩网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像绽开的梨花一样缓缓落入水中。
稍等片刻,老舅便开始收网,他把着沉甸甸的渔网一使劲甩到岸上,让我和表弟捡鱼,并叮嘱我和表弟,把二、三两重的小鲤鱼扔回水里,我感到有些纳闷,问老舅为什么,老舅吧嗒、吧嗒地抽着烟,说:“傻小子,你以为打鱼是吃饭,每天能来那么几回?打鱼呀,就像种庄稼,要先播种,到了秋天才能有好的收成,干什么事情都不能赶尽杀绝呀。
河南省焦作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焦作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1f06ec1eb91a37f1115cd8.png)
河南省焦作市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经两千余年,在中华文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间的发展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着多个阶段,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发展面貌。
巴蜀文化与巴蜀文学的发展并非同轨运行,直到西汉文翁入蜀兴学,巴蜀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
巴蜀文学刚刚起步时,就出现了以蜀中四贤为杰出代表的作家,掀起了文学高潮,中间没有酝酿期,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汉代巴蜀文学的代表是汉赋,这些辞赋辞采飞扬、体制宏伟,代表了汉帝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魏晋有南北之分,南朝诗歌创作兴盛,而蜀中却无一知名作家。
到了唐代,巴蜀文学重新又焕发出光彩,迎来了又一个文学高峰。
陈子昂在唐诗发展史上的贡献如日月高悬,彪炳千秋。
唐代两个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前者生长在蜀至二十四岁始离开四川,后者旅居巴蜀达九年,其绝大部分诗歌创作于四川,尤其是律诗名篇。
宋代是继唐代之后巴蜀文学创作的另一个高峰。
宋代对文官的优待以及崇文轻武政策,加上五代末期大批文人入蜀,使四川人才济济,导致宋代巴蜀文学繁荣昌盛。
苏舜钦、三苏、文同、张孝祥等,都是宋代文坛上的名流。
从元代到清代,四川遭受多次战争创伤,人口急剧减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遭到重创难以复原。
元明清时期巴蜀文坛难以如唐宋时期辉煌,但也出现了元代虞集、明代杨慎、清代张问陶、李调元、彭端淑等著名作家,成为巴蜀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抹余晖。
巴蜀作家往往具有创新精神,站在当时文学创作的最前沿,作品代表了整个文坛的最高成就。
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4)(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题型整合练(14)(含解析)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71a997776c66137ef061964.png)
2019年高考(人教版)语文题型整合练(14)李仕才一、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朝天子·卞和[注]薛昂夫卞和,抱璞,只合荆山坐。
三朝不遇待如何?两足先遭祸。
传国争符,伤身行货,谁教献与他?切磋,琢磨,何似偷敲破?注楚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玉石,献给楚厉王,厉王以为是石头,砍掉了他的左足;武王即位,他又去献,结果又被砍掉右足;文王时,他抱着这块玉石在荆山下痛哭,文王知道后,叫人剖开石头,果然得到宝玉,就命名为“和氏璧”。
1.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支曲子开头运用了和氏璧的典故,点明卞和因献璞玉而身遭不幸,在荆山下痛哭。
B.“传国争符”是说秦王将和氏璧刻为传国玉玺,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
C.“行货”,真的东西。
“伤身行货”,是说此璧虽是真的,但使卞和伤身,是不祥之物。
D.结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词:与其让他们拿着璞玉去切磋琢磨,还不如偷偷地将它敲碎。
E.这首元曲先是介绍事件,然后揭示事件的惨痛教训,最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看法。
2.卞和献璞的故事一向被看作才士不遇的悲剧,卞和一向为人们深切同情,这支曲子却有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CE [C项“真的东西”错,“行货”可理解为行贿。
“伤身行货”,是说献玉目的不纯,结果使自己遭祸。
E项“直抒胸臆”不当。
]2.在这支曲子里,卞和不再被人们同情,反而成了被揶揄、指责的对象。
作者认为,他的献璞是一种愚行,于自己是行贿谋私,自讨苦吃,想得到点好处却遭受两次刑罚;于社会是助长不义,流毒后世,导致后来许多野心家为此争战不休。
这支曲子借卞和献玉遭祸的故事,旁敲侧击,表达了对封建帝王忠奸不辨、是非不分、扼杀人才的极大愤慨。
二、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
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英才行,诏使召之。
其母恚曰:“常劝汝聚徒讲学。
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语文 (江苏卷)(全解全析)
![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语文 (江苏卷)(全解全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507a68453610661ed9f4bc.png)
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江苏卷)语文·全解全析1.A【解析】第一空,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
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根据语境,选“无可厚非”合适。
第二空,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根据语境,选“并行不悖”合适。
第三空,修缮:整修建筑物。
修浚:整修水道。
根据语境,选“修缮”合适。
2.D【解析】抓住代词,注意内部逻辑顺序和上下文语境及标点的提示。
3.B【解析】诗句依次出自苏轼《浣溪沙》、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杜甫《小至》、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
抓住关键词进行推断,同时可运用排除法,①中“络丝”表明和蚕茧有关,③中“五纹”表明和刺绣有关,④中“霜晴”表明是秋收时节。
4.C【解析】A画面要点遗漏,未照应江楼和人;B非“孤鹜”;D“人间万姓”和画面不对应。
5.B【解析】觇:窥视,观察。
6.C【解析】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7.(1)不久发病,皇上将要到塞外避暑,派中官带御医给他看病,命令把疾病加重还是好转的详情随时报告。
(“俄”“作”“增减”各1分,两个“将”各1分)(2)顾贞观的朋友吴江人吴兆骞因受科场案件牵连被贬戍守宁古塔,写了两篇《金缕曲》寄给他。
(“坐”“狱”“焉”各1分,被动句式、定语后置各1分)8.出身显贵事亲至孝文武双全饮誉词坛超逸脱俗落拓无羁(答对任意一点给1分)【参考译文】性德,姓纳喇氏,一开始取名成德,因为读音接近皇太子允礽的名字保成故避讳改为性德字容若,是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的儿子。
性德事奉自己的双亲非常孝顺,侍候他们生病时常常衣不解带,脸色都变黑了,父母病好才渐渐恢复。
他从几岁起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年龄稍长攻读文学。
在康熙十四年考中进士,那年只有16岁。
圣祖因为他是世袭官宦子弟,授予他三等侍卫,不久,晋升二等,又不久晋升一等。
皇上命他赋《乾清门》应制诗,解释御制《松赋》,都符合皇上心意。
《端午节》阅读答案
![《端午节》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ef51ea8cc22bcd126ff0c43.png)
《端午节》阅读答案【篇一:端午节(参考答案)】端午节端午节,也叫龙舟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关于这个节日有很多传说,但是最著名的是屈原的传说。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
他正直、忠诚,因为提出让国家和平繁荣的建议而为人所尊重。
然而,国王的昏庸统治让屈原日益心灰意冷,他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
the duanwu festival, also called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allson the 5th day of the 5th month according to chinese calendar. many legends circulate around the festival but the mostpopular is the legend of qu yuan. qu yuan was minister of the state of chu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was upright, loyal and highly esteemed for his wise counsel that brought peace and prosperity to the state. however, the emperor’s befuddled rule gradually made qu yuan disappointed. he drowned himself in the miluo river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篇二:《端午日》答案(教师版)】十一端午日【目标导航】1.了解端午的习俗;感受赛龙船的精彩场面。
2.品味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1.【端午】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七年级】2021年初一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带答案)
![【七年级】2021年初一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带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07c8624770bf78a6429543d.png)
【七年级】2021年初一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带答案)昆明三中、昆明滇池中学2021――2021学年初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语)(测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一、积累运用(共22分)1、把下面语段中用拼音表示的汉字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2分)优秀的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chōng jǐng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优秀的学作品,对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bì yì的事情。
2、给加点的字注音。
(2分)有的人的少年时代如白驹()过隙,充满惆()怅;有的人的少年时代,五彩纷呈(),乐趣荟()萃。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是()(2分)A:学能将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有声有色地展现出。
B:犯了错误,要敢于承认,勇于改正,再接再厉。
C: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看他失魂落魄的样子,一定是考砸了。
4、下列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社戏》中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的愉快的心情。
B:沈从的小说、散如《边城》《端午日》等,带有浓浓的川西风情。
C: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为思念其弟苏洵而作。
D:《本命年的回想》是一篇具有浓郁黄土高原乡土气息的散,中有关过年习俗的叙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化的远流长。
5、诗默写。
(共10分,每空1分)(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林则徐)(1分)(2)今夜月明人尽望,。
(《十五夜望月》)(1分)(3)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刻舟求剑》)(1分)(4)青有幸埋忠骨,。
(岳飞墓)(1分)(5)《次北固下》中,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2分)(6)《赤壁》中以小见大,以两位美女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的句子是:,。
(2分)(7)《成功的花》中表明“花”的“成功”之不易的诗句是:,。
(2分)6、综合性学习。
(共4分)在“生活和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同学搜集到下面的语言材料。
《“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
![《“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6c11c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85.png)
《“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相信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说明文,说明文的特点是“说”,而且具有一定的知识性。
这种类型的作文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话说重阳”主题阅读》初中说明文阅读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个传说】古史上说轩辕黄帝最后驾龙升天了,老百姓舍不得他,奔走呼告。
黄帝驾龙升天的日子是农历九月初九,每年这一天,人们登高远望,希望能看见黄帝乘巨龙归来。
汝南桓景听说汝河里住着一个瘟魔,每年都到要到人间走一走,把瘟疫带到人间,于是,他上山向费长房学习仙术。
一天,费长房告诉他九月初九家乡有难,让他赶回家乡救百姓。
那天,桓景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给每个人分了一片茱萸叶,又让每个人喝一口菊花酒,然后他独自回到村中。
瘟魔上了岸,窜到山下,只觉酒气刺鼻、茱萸异香,只好进村,等在村中的桓景用青龙剑杀了他。
【三地风俗】山东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陕西省: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
士子以诗酒相赏。
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
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
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各种礼物】36岁的沈钟在事业单位工作,早在9月中旬,他就为全家人报了华东五日游的旅行团。
他说,父母都是退休教师,酷爱旅游。
平时为自己带孩子太辛苦,今年十一长假恰逢重阳节,正好全家同游同乐。
80后企业职员小李说,父亲是数码发烧友,今年重阳节,送父亲一个新款DV机。
而网友七七考虑到奶奶记性不好,今年重阳节准备送老人一个陶艺娃娃计时器,还能录自己的声音,“奶奶,到点啦,锅开了!”给老人关怀和快乐。
高适《重阳》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适《重阳》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93d074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9a.png)
高适《重阳》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适《重阳》阅读练习及答案
重阳
高适
节物惊心两鬓华①,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②,五亩就④荒天一涯。
岂有白衣来剥啄④,一从乌帽自欹斜⑤。
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注】
①华:白发。
②已:停止。
③就:接近,将要。
④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⑤乌帽:即乌纱
帽,明代帝王贵臣多戴乌纱帽。
欹:倾斜。
1.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心绪?请简要分析。
(6分)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1.本诗表达了诗人年老鬓白、光阴荏苒的哀叹之感,艰难不遇、仕途不通的怨愤之情,鹭潞远、身处窘境的抑郁不、平之绪—垂!勇围遵堕的垫螯至于之绪,无人来访、门庭冷落的悲凉之慨。
(言之成理即可)
2. ①用典。
“东篱一化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主题。
②借景抒情。
借菊花未开,表达心情的寥落,借暮鸦的鸣噪,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闷,抒发
高适《重阳》阅读答案赏析古诗词鉴赏诗人的悲戚之绪。
③对比将诗人门前的冷清与达官显宦身边的热闹进行对比’突出诗人处境的窘困。
(言之成理即可)
更多文言文阅读请关注诗词网,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内容,敬请期待!。
湖北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B)
![湖北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B)](https://img.taocdn.com/s3/m/f07aecb1a1c7aa00b52acb81.png)
湖北省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精编金卷(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辽宁丹东2020届高三阶段测)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方现代思想在界定人之为人时,通常将人视为具有心灵、能够思维的主体;人的存在的特征,突出体现为既与身体无关、又与环境无关的主体性。
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在美学上,就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主体运用其心灵的先验能力构建表象,当心灵中的表象与主体的感受及其情感发生关联的时候,主体就根据其感受的愉悦与否作出审美判断,将能引发愉悦的表象判断为美的,反之则判断为丑的。
按照这种美学思路,主体被极度高扬了,客体则被极度贬低了。
简言之,现代主体性美学通过高扬主体性及其创造力,将人类这个物种从自然世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
针对上述理论弊端,生态美学首先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也就是身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存在:生态系统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物种,是人类存在的母体。
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
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
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
秋的气味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
![秋的气味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5252a0f8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6e.png)
秋的气味阅读题答案阅读原文《秋的气味》阅读原文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
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
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
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
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
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
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
“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
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
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
“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
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
这些都是秋之果。
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
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
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
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
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
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话说重阳》阅读答案
话说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一年一度秋风劲"的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名称,据魏文帝曹丕说,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故称之为“重阳”,也叫做“重九”。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
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以求长寿。
重阳节民间还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相传始于东汉。
重阳节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这个节日和历史上许多有名的文学家有关。
唐朝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看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一首最为脍炙人口的重阳诗。
其他诗人,凡写重阳,大多要提到登高和插茱萸这两件事。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
重阳插茱萸,目的在于除虫防蛀。
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时必须防虫。
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
至于登高,重阳节期间秋高气爽,适宜于登高望远,这大概也是后来重阳登高发展为以游览活动为主的重要原因。
除此以外,民间恐怕还有生产上的原因。
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
农民管这种采集叫“小秋收”。
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重阳节登高,本来是要登山的;但平原地带,没有山,怎么登呢?这个问题大概古人是早已考虑到的,因此在重阳登高的习俗形成之初,就把它叫做“登高”而不叫“登山”。
宝塔、城楼,通常都很高,是个理想的登高场所。
没有塔
和城楼的地方,总有亭台楼阁,也可以凑合。
反正找一个比较高点的地方,大家去登临一番,意思也就到了。
因为“登高”除了避祸消灾之外,也有步步高升的含意。
这就是旧时人们非常重视重阳节登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今天我们在重阳节开展敬老活动,把重阳节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多少也有这个意思。
但除了祝愿之外,还注入了许多敬老尊老的实质内涵,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道德和新的社会风尚,从而使古老的重阳节获得了新的生命。
1、用简要的语言说出“重阳”得名的由来,并列举出它的几种不同的名称。
2、风俗习惯的形成,往往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重阳节也不例外,根据上文内容,试作简要分析。
你还能另外举出一个类似例子吗?
3、重阳登高,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文内容,试从“文化”角度加以简要分析。
4、你赞不赞成把重阳日定为“老人节”或“敬老节”?两个名称中你更倾向用哪一个?。
【附答案】:
1、古人以九为阳,重阳节为农历九月九日,故名重阳。
重九、登高节、老人节
2、插茱萸是为了除虫防蛀,登高是为了“小秋收”,类似例子如端午吃雄黄酒是为防虫咬。
3、登高的“高”含“步步高升”“高寿”之意。
4、没有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