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是美的
对暴力美学的艺术批评作文
对暴力美学的艺术批评作文《论暴力美学的艺术批评》在当代艺术的领域中,“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它以其独特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张力,吸引着观众的目光,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艺术批评。
暴力美学通常通过夸张、渲染和美化暴力场景,来营造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情感体验。
从电影到绘画,从文学到游戏,这种表现形式屡见不鲜。
然而,正是这种对暴力的独特呈现方式,引发了人们对于道德、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担忧。
一方面,批评者认为暴力美学可能会扭曲人们对现实暴力的认知。
当暴力被以一种极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方式展现时,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可能无法清晰地分辨虚拟与现实,从而对暴力行为产生错误的理解和模仿。
这种误导可能会导致社会行为的失范,增加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
另一方面,暴力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淡化暴力的残酷性和危害性。
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暴力往往失去了其应有的痛苦和悲剧色彩,成为了一种供人娱乐和消费的元素。
这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不尊重,也是对社会正义的一种亵渎。
再者,从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来看,一些人认为真正伟大的艺术应当启迪心灵、传递正能量、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而暴力美学过多地聚焦于暴力和破坏,缺乏对人性光辉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展现,因此在艺术价值上显得相对匮乏。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暴力美学的存在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来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通过对暴力的描绘,艺术家可以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但这需要艺术家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艺术良知,在展现暴力的同时,也要传递出明确的反暴力信息和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观众也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思维,不被表面的视觉冲击所迷惑,正确理解和对待暴力美学所传达的内涵。
暴力美学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艺术现象。
我们应当以客观、理性和全面的态度来对其进行艺术批评,既要看到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要认识到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积极作用。
暴力美学
暴力在电影中的四种表达:客观纪实、唯美写意(浪漫化、舞蹈化、写意化)、游戏娱乐(娱乐化、喜剧化)、变态恶心暴力电影发展史一、1930-1966 文雅而间接的暴力海斯法典二、1967-1979 直接而尖锐的暴力新好莱坞、香港新武侠电影、日本武士动作片三、1980-1990 复杂而多元的暴力徐克、吴宇森、林岭东、成龙奥利弗斯通“越战三部曲”四、90年代至今昆汀罗伯特·罗德里格兹“杀人”系列杜琪峰刘伟强北野武三池崇史冢本晋也吴宇森、北野武、昆汀同:1,内容上,偏爱犯罪题材,集中讲述黑帮、犯罪及警察的故事。
2,时间上,都成名于20世纪80/90年代,吴宇森1986《英雄本色》、北野武1989《一个极其凶暴的男人》、昆汀1992《水库狗》3,影响上,都引领着新一代的暴力美学潮流。
4,性质上,都属于商业片,但自主性较强,有自身艺术特性。
5,背景上,不是正规科班出身,对视听语言掌握或自学或底层实践开始,异于电影学院学生。
异:一、民族或时代的文化积淀:吴宇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侠义精神焦点始终是男性间肝胆想照的友谊伦理美学北野武:日本崇尚自然的唯美主义和血腥暴力菊与刀交织的悲哀的美快狠的暴力方式昆汀:消费、通俗文化时代解构权威娱乐化游戏精神感官刺激与形式愉悦北野武受本国导演(黑泽明、深作欣二、大岛渚)影响更多,有鲜明日本特色、吴宇森和昆汀更多杂糅中西方经典,吴宇森更多继承中发扬,昆汀却是在拼贴中解构。
二、大相径庭的叙事特征1,叙事视角均以全知视角,擅长以纵横捭阖的概括能力,灵活多变的讲述手段,丰富多彩的叙事层次,灵活自由的焦点转换,避免了作者的主观强加的可能。
①主人公确立●∙吴宇森主人公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男人孪生英雄为友情拼杀,为职责、尊严、荣誉而战极少涉及男女爱情与社会形势半神形象善恶有报结局平行交错的叙事风格。
●∙北野武永远只关注一个人的世界,围绕一个硬汉固定形象而存在。
绝无英雄化的造型和美丽,缺乏对胜利与男子汉气加以确认的表象。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
“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及其心理机制和社会认识引言近年来,一种名为“暴力美学”(Violence aesthetics)的艺术表现形式引起了广泛争议。
在电影、绘画、摄影、音乐等多个艺术领域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形式的美感,其中融入了暴力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其心理机制以及对社会的认识。
一、“暴力美学”的形式感营造“暴力美学”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元素,例如特定的场景、音乐、动作、颜色等,创造了一种特殊的视觉和感官冲击,使观者在感知过程中产生深深的震撼。
这种震撼来自于“暴力美学”所呈现的视觉和感官刺激,以及表现出的强烈情绪。
通过超现实和夸张的手法,艺术家试图创造一种视听盛宴,达到“血腥却美丽”的境界。
这种独特的形式感营造使得观者对作品产生了被吸引、被挑战的冲动,从而进入到作品所构建的极端体验中。
二、心理机制1. 奇异性引发兴趣“暴力美学”采用非常规的美化手法,打破了人们对美的传统认知。
这种独特的奇异感引起观者的兴趣,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作品背后的内涵。
观者对非常规美的探索与价值判断过程中,经历了兴奋、好奇、愉悦等情绪,从而对“暴力美学”形成了心理上的认同。
2. 惊奇、震撼刺激强烈的情绪“暴力美学”通常呈现出一种强烈而又不可思议的场景,这种情景常常引起观者的惊奇和震撼,激发了人体内的强烈、刺激性的情绪反应。
观者在情绪反应中体验着激动、恐惧、愤怒等情绪,这种情绪上的共鸣深深根植于观者的内心深处。
三、“暴力美学”对社会的认识1. 冲击提醒社会问题“暴力美学”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者感受到暴力行为的残酷和荒谬。
这种视觉冲击可以唤醒人们对于社会暴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当人们被作品中的暴力情节所追问,他们会开始反思社会暴力行为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思考如何创造更和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2. 批判社会暴力的暴力“暴力美学”批判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暴力行为,但其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暴力。
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艺术家试图通过视觉、感官冲击来使观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让子弹飞的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泛审美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相关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的暴力行为。
文艺作品中,暴力的呈现可划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倾向被隐匿了一部分。
又如,在美国的一些电影中,施暴者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另一种情况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这种倾向在多种文化行为中都可以看到。
以上所述的两种暴力呈现方式审美价值不同,社会效果也不一样。
“暴力美学”原指起源于美国,在日本发展成熟,后又传入香港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最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
其特征表现为:创作者往往运用后现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要么把它符号化,作为与影片内容紧密相关的视觉和听觉的审美要素。
这类影片更注重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美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却忽视或弱化了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能。
从早期电影人对暴力的叙述直到20世纪80年代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影片,吴宇森影片中对暴力的风格化处理成为电影中暴力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以往好莱坞对电影的一系列限制性的法规都是针对暴力和色情提出来的,都是仅从道德层面出发将暴力当成一种对社会或未成年人有危害的因素加以限定,而这些限制是与当时电影中暴力的呈现方式密切相关的。
吴宇森“英雄系列”影片的出现使得他以暴力为题材的影片不再被当成是“暴力影片”来看,因为他给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暴力的全新视角——东方美学视角,第一次使暴力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其后的北野武、奥利弗·斯通、大卫·林奇、昆汀·塔伦蒂诺等人对暴力进行的风格化探索在世界影坛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掀起了一个“暴力美学”的热潮。
浅议暴力美学
浅议暴力美学暴力,也许是人类的本能,它是一种轻而易举的行动,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坚持。
暴力也是人类在文学艺术中乐意且擅长表现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由表现暴力而发展上升为一种暴力美学。
暴力作为一种视觉上的行为,似乎在人类的视觉媒体——电影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电影艺术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它是以美学的方式,诗意的画面,甚至幻想中的镜头来表现人性暴力面和暴力行为。
观赏者本身往往惊叹于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无法对内容产生任何的不适。
受“暴力美学”的影响,近年来出品的武侠电影和电视剧对暴力(武打动作)的处理也出现了舞蹈化、诗化、表演化的倾向,人们在观看武侠影视剧的时候,仿佛是在欣赏一场别开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凶残的暴力场面有时反倒呈现出一种视觉的美感,进而消解了暴力的残酷性。
如今,暴力美学这个定义已广泛用于现代电影,甚至有了流派之分。
那么,我们不禁发问,“暴力美学”美不美?“暴力美学”是一种美。
它是在向观众表现暴力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原理以及导演的美学修养,加之美学的因素,把暴力美化,使观众在视觉上可以接受导演们所表现出来的暴力感。
它的魅力不仅在于形式好看,也在于它符合人的潜意识。
一个严肃的、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研究者应该看到,对暴力进行唯美化的展示是可能的,它已经是一种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所涉及的艺术实践活动。
暴力美学是个广义的概念,并非严格的美学概念,具有电影史意义的叙述风格形态,主要展示攻击性力量,展示夸张的、非常规性的暴力行为。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感,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一是暴力在经过形式化、社会化的改造后,其攻击性得以软化,暴力变得容易被接受,比如子弹、血腥的场景经过特技等手段处理后,其侵害性被大大减少。
在一些电影中,实施暴力的人代表正义,却蒙受冤屈。
这种人物关系的设置也软化了暴力行为的侵略性。
二是比较直接地展现暴力过程以及血腥效果,渲染暴力的感官刺激性,展现给观众赤裸的暴力镜头。
《2024年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范文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篇一一、引言美学,这个跨越古今、涉及多种学科的研究领域,长久以来始终围绕我们生活中的视觉体验与思考展开。
当我们在讨论美学的议题时,其中有一种难以忽视的元素:暴力美学。
这一现象常常伴随着对人类社会文化中的冲突、战争、血腥等场景的审视和呈现。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杂耍蒙太奇的角度,探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的关系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意义。
二、杂耍蒙太奇的解析杂耍蒙太奇,是一种以“展览性”为核心的电影表现手法。
它将多个独立的元素,包括人物、动作、环境等以非常规的排列方式加以呈现,达到了一种形式上或者情节上的挑战,从而使影片更具有戏剧性或震撼性。
它所涉及的元素常常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暴力与冲突,也成为了探讨暴力美学的重要视角。
三、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美学的暴力并非简单地指代影片中的血腥或暴力的场面,而是通过这些场面所展现出的视觉效果和思想深度。
它通过对人性的挖掘和对社会现象的揭示,赋予了人们关于生活和世界的新认识。
暴力美学则是在这个基础上,将暴力与美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出的艺术风格。
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艺术形式提供了我们理解和表达现实生活中难以直视的冲突与暴力的途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到其背后所隐含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四、杂耍蒙太奇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中的应用杂耍蒙太奇在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通过杂耍蒙太奇的独特表现手法,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非线性的剪辑方式,以及对传统情节和人物关系的颠覆。
这种手法使得影片的视觉效果更加震撼,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在探讨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时,杂耍蒙太奇常常被用来展现复杂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冲突。
通过将不同的元素以非常规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问题的多样性。
同时,这种表现手法也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冲突和暴力的同时,更加珍视和平与美好。
五、结语美学的暴力和暴力美学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话题。
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DOC)
学年设计(论文) 题目: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学生姓名周莹莹学号201020940130专业班级广告1001分院(系)人文科学分院指导教师(职称)季靖(副教授)2013年6月诚信承诺书本人谨此承诺,本人所写学年设计(论文)均由本人独立撰写,无任何抄袭行为。
凡涉及他人的观点材料,均作了注释。
如出现抄袭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任何责任,并接受相应的处分。
学生签名:年月日浅析暮光之城中的暴力美学【摘要】“暴力美学”一词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一个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暴力美学”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电影中,比如说好莱坞的吸血鬼电影《暮光之城》系列作品,对于西方的吸血鬼题材的电影。
本文主要是从暴力美学的定义,以及《暮色》中的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和让受众对暴力美学产生好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来进行探讨。
【关键词】暴力美学;电影;《暮光之城》目录1 绪论 (1)2暴力美学概说 (1)2.1什么是暴力 (2)2.2什么是暴力美学 (2)3 《暮色》中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 (4)3.1动作场面的夸张化 (4)3.2镜头设计的浪漫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价值追求的娱乐化 (5)3.2叙事情节的喜剧化 (5)3.2表达方式的风格化 (5)4 影片中暴力美学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基础----------------------64.1生理原因——暴力是人类的动物性本能 (6)4.2心理原因——英雄情结 (6)结论 (8)参考文献 (8)1 绪论当刀剑,枪炮,鲜血,尖叫,恐惧等词汇和惊人的画面以华丽的姿态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人们为它寻找了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电影“暴力美学”。
暴力的美感_吴宇森_杜琪峰暴力影像比较及其暴力美学
同样使心理空间得到延展。方式不同却皆 表现人类的智慧和生命力的顽强,在一定 以暴制暴, 以自己的方式来伸张正义,在
在以暴力形式上的节奏感、律动感以及色 程度上缩小了英雄人物与人们的心理距 杀死敌人后轰然倒下,悲剧的结局给人以
彩感来突出审美客体的美感,在迎合受众 离。如《暗战》中刘德华饰演身患绝症的大 心灵的震撼。 尽管他是黑道人物,却有情
现力的媒介向人们传达着导演的英雄情 的象征。 而在《变脸》的结尾处,约翰特拉
由于二人对电影不同的理解,导致他
结。这种英雄情结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 沃尔塔将敌人的孩子收养, 与家人团聚, 们在通过暴力传达个人思想的时候表现
的意义,它唤醒了人们心中对体魄和力量 昭示出暴力是罪恶的, 但孩子是无罪的, 出相异的美感, 也形成了相应的美学风
汐
的英雄化形象。 当然,在负面人物或小人 忽视了影片的内涵意义与社会意识形态 美期待,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因此艺术
物身上显现的积极因素是极为有限的,但 的制约,这样的暴力场面不但不能带给人 工作者应不断拓展和深化艺术范畴的广 图
他们的死亡同样具有审美的价值,或是表 们审美享受,反而会使人产生一种厌恶与 度与深度,为艺术殿堂增添更多更丰富的
的向往, 并使其实现于虚幻的影像世界, 更是表达了人性情感的美好。 不仅如此, 格,使影片包含着复杂多样的审美形态。
满足了人们的心灵需求。
在人物的定位上,吴宇森也更钟爱于英雄
吴宇森影片一贯的主题就是对正义
杜琪峰的影片很少正面直接表现人 形象,希望以英雄的勇敢无畏来拯救这个 以及积极价值取向的宣扬,正义终将战胜
的生理与感官需求的同时,带来形式美的 盗,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还与警察玩着游 有义, 身上的正与邪二元对立十分明显,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就是暴力形象的进行符合美学规律的表达。
乐曲的美学体现于旋律与节奏,图像的美学体现于构图与色彩,舞蹈的美学体现于肢体变化。
从美学角度来说,暴力应该是和美不相容的,不过暴力却又可以和力量联系到一起,而力量美恰恰又是人类所欣赏的。
从古典时代的各种健美的雕像到如今各种体育比赛,都表达着人类对力量美的赞许和追求。
暴力美学就像烟花,烟花绽放的瞬间那绚丽的光彩足以让人陶醉,而并不会在意这光彩是来自于一次爆炸。
但是普通的爆炸就不会让人产生“美”的享受。
暴力美学和暴力的区别也正像这样。
暴力美学是这样的:1.尽可能减少人观看暴力行为产生的不适感;2.尽可能让人从暴力行为的展现中获得力量美的享受。
减少人们观看暴力行为产生的不适感,这是暴力美学首先要做的,通常要达到这种目的,通常采取的手段有:1.给主人公的暴力行为一个正当的理由,比如主人公背负国仇家恨血海深仇,或者给影片设置一个无恶不作天怒人怨的大反派。
2.通过一些手段来分散观众注意,淡化暴力的概念。
比如,把主角设定成一个美女或者选一个风景靓丽的地方拍摄打斗场面,或者以物品的破坏来代替人体的破坏(主角把反派摔到桌子上,桌子碎了),或者放点象征和平的白鸽子。
减少不适感是远远不够的,暴力美学还要力求展现力量美。
比如:像李小龙主演的第一部电影《唐山大兄》那样给主角设计干净利落的打斗动作。
又或者像《红番区》里成龙从一座楼跳到另一座楼的镜头,一个镜头放三遍,还有如当年甄子丹的《叶问》的金典台词:“我要打十个。
”那样的夸张手法等等。
暴力美学,通俗的说就是,弱化电影的价值观、道德观,而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其形式美感,比如打斗、暴力、血腥、黑暗等等,刺激观影者的肾上腺素,即使很多场面在现实中极其不合理都能轻易接受。
解读艺术中的“暴力与美学”
鉴赏解读艺术中的“暴力与美学”李艳楠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摘要:暴力和美学在早期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词汇,在传统概念里,暴力是一个负面性质的社会问题,它涉及生命意义的探索,由此而被人们关注,是人类发展史上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美学”多是代表着事物的积极方面,两个看似处在对立面的词汇,却在人类的艺术史上产生了关联,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暴力美学”。
“暴力”与“美学”,两个极端的名词,产生了联系,产生了碰撞,产生了一种新形式的美的表达。
关键词:暴力;美学;衍生与发展暴力美学是一个与传统美学不同的美学观念。
早期产生于影视作品,将黑暗血腥的事物提炼转变,从美学的视角出发,将其升华凝练,来发掘其中美的部分,从而实现暴力到美学的转化。
它将激烈的画面,如打斗、战争等,通过艺术的处理加工,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全新的视觉体验,从崭新的角度,解读了“暴力”一词,阐释什么叫做“暴力美学”?一、“暴力美学”的起源与衍变(一)“暴力美学”的起源“暴力”本身的内涵代表着“凶暴、暴虐”,它会带来各种灾难,具有极强的负面意义,从暴力中产生的美学,具有独特的美学视角,是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它将暴力画面提炼,将其艺术化,以诗意的形式来表达。
暴力美学起源于影视艺术作品,从美国开始,成熟于香港,早年的影视作品如北野武的《极恶非道》,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三池崇史的《杀手阿一》都是对“暴力美学”这个新审美形式的探索。
(二)“暴力美学”的衍变与发展暴力一词在早期都是以纯粹的黑暗面展现在人们视线中,代表着所有负面的信息,恐怖、残忍、杀戮等等都是它的代名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将暴力艺术化,即便是杀戮的画面,也能给人残暴中产生的美感,而不再是纯粹的血腥和黑暗。
血腥的画面不再仅仅带来绝望和恐怖的感觉,它会如曼妙的舞姿在你的眼中呈现,可以是凄美的、优雅的、动人的、激烈的,以新的视听效果给人带来全新的认知。
这是“暴力”到“暴力美学”衍变的重要突破,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的方向。
暴力美学总结
暴力美学总结1. 引言暴力美学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在电影、建筑、音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合各个领域的案例,介绍暴力美学的概念、特征以及艺术家们对其理解和运用。
通过对暴力美学的总结与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2. 暴力美学的概念及来源2.1 暴力美学的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追求视觉、声音或情绪冲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通常表现为一种对视觉、声音或情感的强烈冲击,能够引起观者的心理共鸣和深思。
暴力美学并不是对暴力行为的赞美或者鼓励,而是通过暴力的表现形式来传达一种情感或思想。
2.2 暴力美学的起源暴力美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的战争艺术和悲剧表演。
当时,古希腊人通过悲剧表演来探讨战争和人性的冲突,展现了暴力和美的结合。
随后,在20世纪,暴力美学逐渐在电影、音乐、绘画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暴力美学的特征和表现形式3.1 暴力美学的特征暴力美学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艺术家通过对暴力的表现形式进行变形和夸张,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暴力美学通常具有视觉、声音或情感上的冲突,能够引起观者的强烈情绪共鸣;•暴力美学常常探讨人类暴力行为的根源和影响,引发观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的思考。
3.2 暴力美学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艺术领域中,暴力美学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电影中,通过激烈的动作场景、暴力冲突的描绘和视听效果的夸张呈现,营造出一种紧张刺激的氛围;•在音乐中,通过高强度的节奏、嘶吼的歌词和激烈的音乐表现形式,传递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在绘画和摄影中,通过暴力场景的描绘、人物情绪的表现和色彩的运用等手法,创造出一种冲突和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
4. 著名艺术家对暴力美学的理解和运用4.1 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艺术家之一。
他的电影作品中广泛运用了暴力美学的元素,如《低俗小说》中引人注目的暴力场景和《无耻混蛋》中的视觉冲击等。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
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论“暴力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意味导言当我们谈论“暴力美学”时,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争议和讨论。
这是因为暴力作为一种处于道德边缘的行为,很难与美学相提并论。
然而,在一些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暴力元素的存在,并且很多人对这些作品产生了敏锐的美学感受。
本文将探讨“暴力美学”的本质和美学意味,并试图解释其引人入胜的魅力。
一、暴力美学的定义与特征1.1 定义“暴力美学”是一个相对而言十分模糊的概念,其定义因人而异,难以固定。
从字面上看,它似乎是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融合在一起。
暴力往往与恐怖、血腥、恶意和破坏等负面的观念相关联,然而,美学则倾向于与审美、和谐、美感和艺术享受等积极的方面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意义上,暴力美学可以被理解为将暴力元素融入艺术作品中,以某种方式产生艺术创造力和美学价值。
1.2 特征暴力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它在形式上具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暴力的描绘往往充满了恐怖和冲突,能够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其次,暴力美学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对人性、生死等深层次问题的思考。
暴力作为最原始、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与人类情感存在紧密联系。
通过表现暴力,艺术家可以激活观众的情感,并引发对于生存和人性的一些深刻思考。
最后,暴力美学往往使用了一些独特的艺术手法,使得观众对某种美感产生体验。
二、暴力美学的本质2.1 艺术的摄取力所谓“艺术的摄取力”,指的是一种强烈吸引人的魅力,使观众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艺术作品中去。
暴力美学正是通过艺术的摄取力来吸引观众并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共鸣。
在某些作品中,暴力元素常常以一种非常直接和强烈的方式呈现,引发了观众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这种艺术的吸引力既源于作品对于暴力的真实再现,又从不同观点的多角度解读中体现出来。
2.2 分析社会问题暴力美学也常常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倾诉。
艺术家通过暴力元素的运用,刻画出当下社会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唤起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
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美学的暴力与暴力美学——杂耍蒙太奇新论一、前言美学作为一门关注审美和艺术理论的学科,深入探讨了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然而,正如人类的思维和创造力一样多样,美学的定义和范畴也在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艺术中,有一种名为“暴力美学”的现象,它摒弃了传统的审美观念,以一种具有冲击力和破坏性的方式来吸引和引导观众。
而杂耍蒙太奇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形式,融合了暴力与美学,成为探讨这一现象的重要领域。
二、暴力美学的起源和定义暴力美学是一种在艺术中将暴力因素融入审美创作中的现象。
相比传统的美学观念,暴力美学更偏向于突破对美的固有认知。
它将暴力、暴虐和残酷等负面元素与美学紧密结合,通过对观众情感和神经系统的冲击来实现作品的艺术价值。
暴力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运动。
在那个时期,艺术家们试图逃离传统的审美框架,追寻更为激进和先锋的艺术表达方式。
例如,俄国的“未来派”艺术家们倡导以剧烈动作和暴力情节来构建新的艺术形式。
而在法国,达达主义运动也试图通过冲击和反叛来颠覆传统艺术界的权威。
三、杂耍蒙太奇的崛起与发展1. 杂耍的定义和起源杂耍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广泛存在的表演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它融合了身体技巧、故事情节和视觉艺术,通过精心编排的动作和道具来展现艺术家的技艺和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杂耍发展出了多种不同形式,例如马戏团和街头艺人等。
2. 蒙太奇的概念和应用蒙太奇是指通过剪辑和拼接不同画面或音频,使之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形式。
它可以用于电影、摄影和动画中,实现非线性的叙事和审美效果。
蒙太奇在20世纪初的电影实验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觉呈现方式,也为杂耍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3. 杂耍蒙太奇的结合与创新杂耍蒙太奇是指在表演艺术中运用蒙太奇的手法和理念,通过拼接不同的杂耍动作和场景,形成一个整体的艺术呈现。
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杂耍的限制,使其更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表演风格。
美的有功利性和无功利性之争,性与爱的关系
按照弗洛伊德的美的有功利性的说法,我认为美是由罪恶滋养的一朵芙蓉花,是由罪恶酿制的葡萄酒。
美需要用暴力来保护,例如玫瑰需要用刺来保护,但是当美遭遇暴力时,美的主体又要向罪恶的作用力——暴力来报恩。
这与性与爱的关系有点像。
性为爱提供了自然基础,反过来爱的主体又要向性的主体报恩。
这是性和爱的关系其中所隐藏的规律。
性和爱有两条路。
一条是走向地狱的路,它会给人强烈的快感,急速的麻醉,让人难以自拔。
一条是通向天堂的路,它给人的快乐是缓慢的,长久的,甜美的。
你希望和仙女一样的妻子相亲相爱,哪怕只是近距离的接触,也是那样的甜美。
性如果脱离了爱,很快就会走进地狱,难以回头。
暴力美学
四、人性的深层挖掘与暴力的使用频率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质有着一种所谓的“双重”特性,即“人类有建设和破坏的双重快感”,破坏和发泄的美感与创造和建设的美感,在人类身上并行不悖。有学者把它当作暴力和暴力美学存在的原因。其实这只是表相,人类的建设和破坏性不是出于本能的需要,而是出于利益选择的需要。人的建设必是为自己建设,而人的破坏必是破坏他人的劳动成果。建设是为了自身更强大,破坏则是削弱他人的强大,减轻他人对自己的威胁力,这才是人类从建设或破坏中都能获得一种审美情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许也有人为了审美的愉悦感,举火烧了自家的房子,那一定是个疯子!
可问题是,人无论怎么饱受文明的洗礼,其本质依然是动物,骨子里的嗜血性时不时就会冒出来张扬一番,暴力美学的兴起便是明证。掌握绝对权力的强者有时并不希望依靠文明的制度去操纵弱者的命运,很多时候他们更希望能为所欲为地直接消灭或占有弱者。而没有掌握半点权力的弱者,部分因为自身肉体的强悍,也不希望文明的制度作过多的约束,希望能大砍大杀,用最原始的方式去获取生存资源。暴力虽然对人类社会破坏性极强,内耗极高,但暴力对个体的人来说,却是最便捷的获利工具。如果没有文明制度的制裁,还有什么比消灭对方的肉体、夺取对方的财富、霸占对方的妻女,让她们给自己生儿育女更痛快淋漓、一劳永逸的事情吗?
其三,美学暴力化。如果说“暴力是美丽的”是一个唯心的概念,“将暴力美化”是一项纯粹唯物的技术手段,那么“美学暴力化”则是用唯物的手段,达到唯心的效果。严格地说,“美学暴力化”不属于暴力美学的范畴,但似乎比暴力美学更具侵害性,而且这种侵害用的还是一种“杀人不见血”的手段,所以我必须得说一说。
什么是“美学暴力化”?简单地说,就是将美学看作一种暴力的手段,用它来向民众灌输或推行一个概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历代武装集团的革命歌谣和歌曲的推广。从客观上讲,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就可以轻易发现歌词内容不堪一击的逻辑性破绽,但就这么怪,无论多烂的歌词一旦被美妙动听的曲子包装后,很快就能在民众中流行开来。而流行开后的歌曲,其破绽百出的歌词也仿佛成了绝对的真理,在民众内心扎下根来。这就是典型的美学暴力化。极具美学意味的曲子用近乎暴力的手段在民众头脑中雕刻一个伪概念。
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有多可怕郝建一、“暴力美学”与“美学的暴力”“暴力美学”是个新词,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最初似乎是香港的影评人用起来的。
这个词有它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与“暴力美学”相关的一类作品有共同特征,那就是把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
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美感发扬到美丽眩目的程度;有的时候,导演还故意用暴力、血腥的镜头或者场景来营造一种令人刺激难受的效果。
电影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从来不是暴力美学的关注热点。
至于电子游戏对暴力内容的表现,我看它在心理学上的根本机制与电影的表现有共同之处,即都根植于人内心的欲望;那就是人类天性中的一对矛盾但是紧密相伴随的心理情结:对死亡的恐惧和攻击的本能。
但电影与电子游戏与“暴力美学”的关涉方式还不同,在电影里,“暴力美学”是一种纯形式感,它并不激发观众的主动性,即观众的审美参与的主动性是有限的。
而人们玩游戏的过程有反馈和动作,这也许更能体现出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
“暴力美学” 是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
就英、美电影而论,有一些作品可用来描述这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的发展轨迹:1967年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蛮的一伙》,1971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等。
如果论及暴力美学作为一种具有电影史意义的风格形态的成型和完全发展,则应将焦点聚集到香港的电影人和创作。
就“暴力美学”改变现实形态和营造强化的视觉、听觉形象来说,其技法上的远祖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爱森斯坦爱森斯坦1923年在《左翼文艺战线》上提出“杂耍蒙太奇”(近年被准确地译作“吸引力蒙太奇”)的理念。
他把电影视为表达主题思想和阶级观点的手段,而且他说电影只能用于这种“宣传、鼓动”。
“杂耍蒙太奇”明确地表现出一种哲学和历史判断的教条式绝对自信,并导致作者在认识论上的过于强横的权威性。
歌颂暴力的美学——浅析《伊利亚特》战争观念的内涵
Aesthetics of Violence——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War in Iliad
作者: 崔鸣华;高方
作者机构: 喀什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喀什844007
出版物刊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6-80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伊利亚特》;暴力美学;战争观
摘要:荷马在《伊利亚特》一书中对战争场面的直接描绘充斥着浓重的血腥气息,最直接地体现了暴力和死亡的力量。
他将战争中表现的暴力作为美的事物进行歌颂,暴力因此被纳入美的研究范围中,成为暴力美学。
歌颂暴力的美学是其在史诗中表现的一种独特的战争观念,核心是将对暴力的批判转变为一系列动作的欣赏和场面的铺排。
经过净化后,战争、暴力及杀戮终将展现为人性的光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力是美的“暴力美学”可被直接解释为“暴力是美的”。
这里的“暴力”和“美”都是有特定要求的。
“暴力”成为“美”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暴力”作为一种行为具有伦理性,对暴力的审美,首先要将暴力从伦理生活中提炼出来,变成艺术作品中特定的表现对象,与其他因素结合在一起才能具有“美”的可能。
暴力在被艺术进行呈现的同时,已经与生活中实际的暴力拉开了距离,只有在这种必要的距离之中,人们才具有体会“暴力之美”的可能。
世界电影艺术中,最被称道的三位“暴力美学”大师分别是:中国香港导演吴宇森、美国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及美国意裔导演马丁·斯科塞斯。
从时间顺序来看,斯科塞斯最早,昆汀最晚。
所以吴宇森继承了斯科塞斯,昆汀又借鉴了其他两人。
三者风格各不相同,斯科塞斯更多展示雄性荷尔蒙刺激下的男性的困境,偏重现实主义色彩;吴宇森重视江湖情义,作品具有浪漫主义基调,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暴力美学的显示;昆汀讲求荒诞与黑色幽默,在后现代风格中,将暴力问题进行扩展,使得暴力内容具有了更丰富的意蕴。
所以对于不同导演,其“暴力美学”内涵与表现也迥然相异。
其中最善于展示男性之美与暴力之华丽的,应该只有吴宇森,这位在电影中用了几十亿发子弹的导演,被称为“子弹贝多芬”。
其作品将“暴力”浪漫化,借助英雄主义色彩,赋予“暴力”纯粹的审美性。
相比而言,斯科塞斯更多是反映暴力下的人性及命运,暴力构成一种张力,呈现出悲剧的残酷之美。
至于昆汀往往是通过后现代的戏仿与反讽手法,显示出暴力的荒诞性,从而在颠覆暴力的同时呈现了暴力的审美个性。
并且,昆汀作品的“暴力美学”内涵是在不断变化的。
其早期作品《落水狗》、《低俗小说》等是以黑色幽默显示暴力的荒诞色彩;《杀死比尔》中,却以华丽的动作场面,呈现暴力的凌厉之美;而在《刑房:死亡证据》中,暴力以慢镜特写的形式显示,更是直接呈现暴力的毁灭性力量。
这样,昆汀作品中的暴力有一种越来越形式化的趋势,暴力已经成为一种过于纯粹性的表达。
“暴力美学”问题在昆汀作品中表现得复杂多变,从而在“暴力是美的”这一基本认识下,又引出以下几个问题。
暴力是快乐的昆汀·塔伦蒂诺在成为电影导演之前,是一位狂热的电影迷,看过无数影片,所以作为导演,他十分强调影片的可观赏性。
他的多数作品都具有黑色幽默风格,幽默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快乐。
而其“黑色”的部分就是由“暴力”因素构成。
这一追求在其早期影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导演作品《落水狗》、《低俗小说》,到《天生杀人狂》、《杀出个黎明》等编剧作品都是在暴力场景中夹杂大量的幽默,或者其暴力内容本身就构成了幽默的形式。
《低俗小说》作为代表作,其中黑帮分子Vincent 在汽车里失手打爆Marvin的头,以及拳击手Butch与黑帮老大在追逐中进入变态狂的商店的段落,都是暴力被幽默化处理的典型场景。
而正是这些镜头,构成了昆汀影片的独特风格,被影迷们反复称道。
昆汀在电影中如此不厌其烦地表现暴力、渲染暴力,就是因为在其中能够获得独特的快乐。
这有其深刻的心理学原因。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着对立于生本能之死本能,破坏的欲望就属于死亡本能的一种。
所以暴力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力必多的释放,并且通过这一释放而获得快感。
电影中暴力的快感既包括影片中施暴者自身获得的快感表现,又包括电影观众在欣赏暴力时获得的快感。
正是因为暴力带来快感,它才具有了审美的愉悦性,相反,暴力是美的,本身也意味着它所带来的审美快感。
在后现代电影艺术中,人们从追求形而上的意义转变到追求形而下的快感。
这种对快感的强调是与电影的商业性因素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昆汀作为独立导演,却打破了独立影片一贯偏重艺术忽视商业的特点,在坚持个人风格的同时,却不忘记电影的“趣味性”,重视观影快感。
正是如此,其影片在商业上也获得了成功。
《低俗小说》的票房神话就是一个例证。
但是还有另一种更为残酷的快感,在昆汀之后的几部作品中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尤其以《杀死比尔》和《刑房:死亡证据》最为突出。
《杀死比尔》中的屠杀镜头与道具血的使用数量几乎可与夸张的美国恐怖片媲美。
而《刑房:死亡证据》中对车祸场面的超慢镜头欣赏,就是直接对赤裸裸的暴力画面的快感享用。
这种超写实的表现手法,是将暴力的内容抽走,仅留下暴力纯粹的形式,以获得非同寻常的审美快感。
而《刑房:死亡证据》中的主人公正是一位通过暴力来追求快感的变态式人物,这一角色及情节本身就显示出暴力与快感的这一重要联系。
暴力中可以发生一切暴力既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同时也显示出某种创造性的可能。
在暴力中,往往可以发生许多新鲜的事情,包括爱情,死亡,奇迹等所有这些艺术中常见的主题。
爱情往往是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低俗小说》中虽以拳击手与妻子的爱为重心,但夹杂在暴力环境中的抢劫犯Pumpkin和Honey Bunny之间的感情却更具张力。
这种患难者的爱情故事在《天生杀人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杀死比尔》中从相反的角度入手,表现了暴力对爱情的毁灭。
这种毁灭主题直接与死亡相连,死亡是暴力中难以逃避的问题。
在昆汀的电影中,他更多继承了斯科塞斯影片的暴力写实风格,直接呈现人物的死亡场面,并且于此突显人物命运的脆弱与荒诞。
同时他也学习了香港功夫片、意大利黑帮片及日本动画片等诸多元素,使得暴力的死亡场面绚烂多变,潜藏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元素。
暴力在带来死亡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了寄寓其中的各种复杂的主题意蕴。
暴力中最重要的可能性在于它能引发人的改变,创造精神的奇迹。
《杀死比尔》中的女主角在复仇中不断超越自我,尤其是被装进棺材埋入地下后,用出惊人的招数而获救,这些都带有“奇迹”的色彩。
《天生杀人狂》中主人公因为不断的暴力行动成为新闻焦点,变成家喻户晓的“名人”,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奇迹”。
虽然影片是通过这一奇迹对当代媒介文化进行嘲讽,但是同时也显出暴力的可能性。
真正的奇迹是带有神性色彩的。
《低俗小说》中Jules正是在一次暴力行动中忽然悟道,决定放弃黑道生涯,打算徒步走遍世界。
《低俗小说》的结构一直被评论界关注,其圆形的叙事框架打破了故事的线性流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灵魂获救的精神线索。
从Pumpkin和Honey Bunny兴奋的抢劫活动开始,到结尾处二人被Jules制服,离开快餐厅。
他们疯狂的举动被控制之后,也预示了他们将要面对新的生活。
以“获救”作为结尾,意味着这部“暴力美学”杰作在呈现暴力的同时所要显露出的是另一条走向奇迹的道路。
所以也有论者关注昆汀作品中的神学主题,以及其中的神性因素与暴力的奇妙组合。
比如在《杀出个黎明》中,神父与魔鬼进行了一场正义与邪恶的战争,有趣的是神父在与吸血鬼搏斗之时,用一把枪制成了十字架,十字架无法起到作用,但是枪里的火药却将吸血鬼消灭。
暴力与神秘力量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奇妙的意味。
暴力是一种幻象电影是一种幻象,所以电影中的一切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幻象,暴力也不例外。
对于昆汀来说,他的电影虽然通过琐碎的废话对白来还原生活本来面目,以图接近真实,但是其对暴力的表现却是在这之中有意制造出的一种幻象。
昆汀影片中的暴力往往带有荒诞性,暴力的真实细节被抽象出来,反被制造成了幻象的模样。
呈现幻象尤其是暴力的幻象问题是美国导演奥里弗·斯通最为关注的,他所导演的《天生杀人狂》中对马丁·路德·金遭受白人警察毒打镜头的模仿,让电视新闻里不断被重播的暴力镜头在电影中化为一种幻象。
而这部影片正是由昆汀所编剧。
这种暴力的幻象性在昆汀其他作品也是存在的。
《杀出个黎明》中人与吸血鬼之战,本身作为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魔幻作品,就呈现出幻象的特征。
《杀死比尔》中昆汀加入了大量经典动作影片的桥段与细节,在向给他以精神哺育的大师们致敬的同时,也映射出影片情节的虚构性。
当女主角穿上李小龙的衣服时,观众们在这种互文中,体会到的也是其暴力色彩的幻觉性。
并且昆汀还在血腥的暴力中直接插入了漫画画面,这种暴力的幻象性色彩更为明显地呈现出来。
《刑房:死亡证据》中的超慢镜头暴力画面,暴力在被极大的写真呈现时,显出的却是非真实性。
当打破了日常行为的连续性,这种被突出的画面反而因其细节的放大被幻象化了。
总之,昆汀电影在呈现暴力场面的镜头中,却将电影内在的幻象性品质发挥出来,反而让我们失去了暴力的真实感,从而制造出特有观众与暴力的观赏距离,由此才能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暴力是荒诞的暴力的幻象性带来暴力的荒诞性。
昆汀的影片虽然不是典型的荒诞剧,但是荒诞的色彩却随处可见。
这种荒诞表现在影片的各种叙事技巧中,成为一种带有本体色彩的意识,在暴力中也获得突出的显示。
昆汀的作品一方面通过暴力的非理性的偶然性来呈现其荒诞。
《低俗小说》中,当Vincent和Jules在汽车上琐碎斗嘴,却因为手中手枪莫名其妙地走火,轰掉了Marvin脑袋,这种暴力完全没有合理的原因。
Vincent的死也是偶然,他刚从厕所里出来就被突然撞见的拳击手杀死。
另一方面,通过将暴力与庸俗生活场景结合,而显示暴力的无意义。
《低俗小说》中, Vincent 三次上厕所分别产生三次偶然的事件,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设计。
因为暴力是荒诞的,没必要认真对待,所以把暴力的突发性与厕所的大小便联系在一起正是对暴力本身的解构。
所以对于这部影片来说,也许最深刻的思想,就是落脚在暴力的荒诞性上,从而引发出对整个人生的荒诞理解。
这种荒诞性的认识才是昆汀“暴力美学”最独特的意识,以及最根本的指向。
暴力因其荒诞性而被颠覆,暴力成为一种可笑的事物被消解。
所以昆汀表现暴力,并非认同暴力,而是将暴力引到无意义的情境中,变成一种纯粹的被观赏和被嘲笑的事物。
更为重要的是,当暴力作为一种尖锐的荒诞现象时,我们感受到了人在极端情景下的无能、荒唐与可笑。
同时我们看到人物可笑的一面,在获得观赏乐趣同时也因为其中反讽的张力感受到自身的可笑。
这种双重性更增添了电影美学意蕴的丰富性。
昆汀绝不是一个具有现代性批判意识的导演,相反,他散发出的是后现代的游戏和狂欢精神。
他真正要实现的是人们在荒诞的体会中得到快乐,如刘小枫所说,“以荒诞感超越荒诞,固然生活世界仍是荒诞,但在荒诞的超越中,可以获得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在电影中,无论是表现平庸的生活还是激烈的暴力行动,都是为了让观众去得到快乐,无论是呈现真实,还是表达反讽,或者显示荒诞,都是为了给予观众别样的体会。
这也许才是昆汀作为一个从影迷出身的导演的最真切的意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