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做人
怎样做人?—孔子名言
![怎样做人?—孔子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283acd27453610661ed9f427.png)
以下是孔子《论语》中的名言、名句,请牢记:
·十五而志于学
·二十而冠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
·人十五岁时刚刚懂得要发愤学习。
·二十岁时头发束在头顶,表示已经成大人了。
·三十岁可以立于社会,事业及家庭已初有成就。
·四十岁时已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对一般事物有所了解,故而到了不(疑)惑之年。
·五十岁时能知道天地间各种事物之间的一般规律,因而能基本上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六十岁时能洞悉周边所有的人的心思,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所以无论他们说什么样的话都能听得进去。
·人到了七十岁,已通晓天地间所有人和物的普遍规律,因而到了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地,并且绝不会超越自然的规矩。
也就是说只要是他认为能干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反之,他认为干不成的,那就一定干不成!
…………………………………………………………………………
注意!这是对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人面言,才有此发展的层次;但对一个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来说,决不可能有如此的结果!纵观世界,有人三、四十岁就能誉满天下;有人活到了七、八十岁,做出的糊涂事倒还不如一个小孩子!
可见学习对一个人的一生有多么的重要!。
科普文,孔子把人分成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
![科普文,孔子把人分成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https://img.taocdn.com/s3/m/ccd83441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b8.png)
科普文,孔子把人分成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贤人、圣人要做事,先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社会命题。
孔子把人分成五个层次,庸人、士人、君子、圣人、贤人!什么是庸人?特点如下,内心没有信念,做事随意,说话没有底线,随波逐流,迷恋于声色犬马。
孔子对庸人的定义,就是为人处世,不能善始善终,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命运。
什么是士人?特点如下,有原则,有信念。
孔子说的,就是当时普通的读书人,学问未必深,但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事业未必成功,但做事有条理。
什么是君子?不是什么人,都能被称为君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孔子的要求有点高!为人秉性仁义,处世通情达理,心态明智豁达,不炫耀自己的才华,说话不武断!《论语·述而》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疾,夫何忧何惧?”老夫子这是啥意思?朱夫子在《论语集注》中说“小人役于物固多忧戚。
岂仅异于常人所谓“物”哉?此物乃欲,小人常常逆理而行,多寻蹊径,为名为利为欲牵行,所谓行险侥幸,患得患失耳,此乃小人之忧戚也。
“说白了,孔子评价君子,跟功业无关,看品性,君子但问耕耘,无论收获,知命敬业,排除妄念,实事求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纠结。
小人不是个小,而是面对现实,患得患失!什么是贤人?有人开玩笑,说孔子教学能力有点差,3000弟子,72贤人。
那是因为,贤人的标准太高了!《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第四十》"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行中矩绳,而不伤于本;言足法于天下,而不害于其身;躬为匹夫而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
如此,则可谓贤人矣。
"《黄帝内经》给贤人的定义“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孔子能够教出72个贤人,已经很不容易了!贤人,在古代文化体系中,是被崇尚敬仰的人。
标准非常苛刻,有道!行道!才是贤人!说白了,贤人有经世济用之才,同时能够身体力行,为社会人群建功立业!贤人的品行无可置疑,贤人的功业是可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什么是圣人?在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圣人的,太少了!标准太高了,中国文化认为,标准的圣人,要做到内圣而外王!《庄子·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论语子罕篇原文
![论语子罕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9170b0c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67.png)
论语子罕篇原文《论语·子罕篇》是《论语》中的一篇,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本篇共有8章,探讨了如何做人、如何治国、如何修养等问题。
第一章中,孔子提到了做人的基本原则——言必行。
他认为只有做到说出来的事情必须要做到,才能让人信任你,也才能做到有信誉的人。
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
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到了做人要守住底线,不做不道德的事情。
他强调人的品德和信仰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内心深处有追求真理和善良的人,才能在言行和为人处事上做到公正和有信仰。
第二章中,孔子谈到了治国的方法和原则。
他认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首先改变自己,然后才能引领他人去改变。
孔子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表明,一个人的个人修养和家庭修养都是治理一个国家的基础。
他还强调了要让人民有所益,要善于施展自己的才能,要为人民谋幸福。
第三章中,孔子讲到了如何修养自己。
他提到了诚信、敬业、虚心、谦逊等一系列修身的方法和原则。
只有通过自己的修养,才能做到舍己为人、关爱他人、善待他人。
孔子认为一个人只有修养得当,才能有资格去教育和引导他人。
第四章中,孔子谈到了如何教育子女。
他认为只有有爱心、有耐心、有智慧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好的子女。
他强调了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要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
只有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教育孩子成为品德高尚、有责任心的人。
第五章中,孔子谈到了与人相处的方法。
他主张要尊重他人,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要善待他人。
他还强调了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轻易发怒;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保持谦逊,不要傲慢自大。
只有通过和他人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中,孔子讨论了学问和知识的问题。
他认为学问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提高自己的才能水平。
他主张要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向前。
他还强调了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要盲目崇拜学问。
跟孔子学做人----论语给我们的启示(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
![跟孔子学做人----论语给我们的启示(学习孔子高尚的人格和伟大的智慧)](https://img.taocdn.com/s3/m/51fe59eaaeaad1f346933f34.png)
•
•
褚树青多次对员工们讲:“无论任 何人,只要进了图书馆,在知识面前都 享有同等权利,不得有高低贵贱之分”。 还在老图书馆时, 就经常有乞丐和拾荒 者进馆看书。褚树青不仅亲自接待,并 鼓励他们常来:“看书学习是每个人的 权利,如果你们每天能抽时间来看上一 会书,那该有多好啊。”经过观察,褚 树青发现,乞丐和拾荒者最喜欢阅读的 是《参考消息》,他便特意多订了几份, 以方便他们阅读。
•
我一直认为,满足欲望的最好方式 就是关闭欲望之门,正如古人所说: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其五,孔子的其他建议
•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毋惮改。 •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 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 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 就不要怕改正。
• 孔子说:"君子不求吃得好,住得好,勤 奋做事少承诺,按照高尚的道德规范来 要求自己,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好学的人。 "
幸福之际在于简
作者 麦家
• • 我曾养过两只狗。 一只是朋友送的,德牧,名门血统,姿态 高贵,仪表堂堂。我不敢慢待,每天都用上好 的骨肉款待,有时还喂羊汤、牛奶。渐渐的, 它除了精肉细骨一概不食,包括龙骨和猪皮。 到后来甚至连超市买来的高价狗粮,它都懒得 瞄一眼,像娇生惯养的小姐,或是满腹怨气的 贵妇,而我分明从它慵懒冷漠的眼神里,看到 了它深彻的不满和厚重的怨气。
• 其二,做人要正直磊落。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 生也幸而免。
• 一个人因为正直,所以在人世上能够生 存,不正直的人有时也能在人世上生存, 那只是因为他侥幸地躲避了灾难罢了。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 日前,在杭州图书馆发生了一件事: 杭州图书馆不仅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 而且包括乞丐和拾荒者也可随便进入阅 读。有读者对此不满意,向馆长褚(chǔ) 树青投诉说:“图书馆是大雅之堂,如 果允许乞丐和拾荒者进入阅读,就是对 其他读者的不尊重。”褚树青回答说: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阅读,但你有权 选择离开。”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再做事
![先做人 后做学问 再做事](https://img.taocdn.com/s3/m/5b7d0b02581b6bd97f19eaa6.png)
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读《论语》一点体会民航文化传播网马玉堂近日研读《论语》,深深领悟孔子的智慧和儒家思想的深刻内涵,体会其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木之本、水之源、心之魂的根源。
特别是对孔子关于“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相关语录感触颇深。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说:做人要孝顺父母,要恭敬师长,要诚实可信,要博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做到了这些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很显然孔子把人的品德放在了第一位,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懂得“孝、忠、信”的人,再去学习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为社会做贡献。
《左传》中也曾提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
同样也论述这样的一个道理,即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
近日,胡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这与孔子的“先做人,后做学问”的思想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党的宗旨不变、党的纲领实现。
曾参观蒙牛生产车间,蒙牛创始人牛根生倡导的“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的企业文化,更是道出了一个成功企业的用人标准。
一个人不孝敬自己的父母,何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尊重自己的师长,就更不可能虚心求教;不诚实,绝没有信誉可言,更谈不上敬业,甚至为事业献身。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有德之人是君子,无德之人是小人,亲君子,疏小人,事业成。
讲“先做人”,并不是说“做学问”不重要。
打下了做人的根基,学习文化知识才能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国之栋梁,这就为“再做事”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再做事”当然是指做好事,做对人民有益的事,并努力做出成绩。
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指出:“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孔子教我们做人作文
![孔子教我们做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e4956ca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45.png)
孔子教我们做人作文孔子教我们做人作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教我们做人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面对孔子,我们无限崇敬,面对孔子,我们太多感慨。
他如一块明镜,将人类思想照彻得那样清晰,感悟得那样透彻。
他如一条彩虹,将人性的真善美宏扬光大,启迪后人,使人们不得不停驻抬头仰望,接受真理的洗礼。
让我们与孔子同行,因为他教会我们怎样做人。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从这里阐述了对待不同人群的'态度。
在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离不开人群,离不开社会。
所以我们在交往中对不同的人态度也有所不同,对老人要尊敬,对朋友要信任,对少年要关心,这样才可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护,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生活中一个人可能扮演着多重角色,我们需要别人的尊敬、信任、关心,别人何尝不需要我们的尊敬、信任、关心呢?我们必须换位思考。
重新定格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对待身旁每个人的态度。
子曰:“观过,斯知仁矣”。
他一语道破了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
一个人如果能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那他在犯错误之后一定不会有沉重的包袱,不会担惊受怕犯错误后所造成的后果。
只有敢于承认错误并成功改正错误的人才能达到“仁”的境界,从而获得成功。
反之,只能背上沉重的包袱漫溯人生。
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过左、过右都不得不偿失。
“过则勿惮改”。
因为“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毛主席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孔子也有过异曲同工的名言:“如有周公之才之类,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
两位伟人道出了相同的人生真谛。
骄傲是不行的,纵使有许多的才能,也会被人疏远,成为了孤家寡人,无法登上成功之颠。
一个人不管怎样,都必须具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不耻下问。
不要不懂不问。
孔子思想与做人做事(整理精校版)
![孔子思想与做人做事(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80cd1c52d380eb62946dfc.png)
孔子思想与做人做事走在天上0413 08:56::近读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感触颇深:做事必先“正名”,有名还要有实,讲名份,还要尽已责。
尽己责,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如何才能做发好自己的事呢?这就要求个人具有“仁”与“义”的品德。
“仁”者“爱人”,“义”者为做而做,非为“利”而做,也就是说,做事要排除功利这个目的。
那么,何以成为“仁”者?最为简单的原则就是要有“忠”“恕”之道。
尽己为人谓之忠”,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替别人考虑,这还只是“仁”的一个方面。
“仁”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恕”,对别人的错误或不足更多的是要“恕”。
换句话说,就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后,尽了自己的力量把以上这些就做好了,成功与否并不重要,就要学会“知命”。
另附自己的整理与摘录:1、做事必先——“正名”。
关于社会,他认为,为了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最重要的事情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
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
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换句话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
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
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
君,若按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
这就是名实相符。
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孔子正名学说的含义。
2、君子完美的品德——“仁”与“义”。
义是事之“宜”,即“应该”。
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应该做的事、为做而做,因为做这些事在道德上是对的。
如果做这些事只出于非道德的考虑,即使做了应该做的事,这种行为也不是义的行为。
跟着孔子学做人作文
![跟着孔子学做人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7920ec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43.png)
跟着孔子学做人作文孔子,那可是咱们中国古代的一位超级大名人!虽然他生活的时代离咱老远了,但他做人的智慧,就算到了今天,也照样能给咱不少启发。
我就先跟您唠唠孔子重视的“仁”。
啥是“仁”呢?用咱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对人要有爱心、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这让我想起有一回,我在公交车上碰到的事儿。
那天车上人挤人的,我被挤在一个角落里动弹不得。
这时候,上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手里还拎着个沉甸甸的菜篮子。
车子一晃悠,老奶奶差点没站稳。
我当时心里就琢磨,要是我家里的奶奶这么站着受累,我得多心疼啊!这不就是孔子说的“仁”嘛,要将心比心。
于是我费了老大劲,从人堆里挤出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
老奶奶一个劲儿地谢我,我心里那叫一个美。
这小小的举动,让我自己开心,也让周围的人投来赞许的目光。
再说说孔子提倡的“礼”。
他觉得人得懂规矩、守礼节,尊重别人。
有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开始大家都还挺客气,互相让着。
可喝了点酒之后,有些人就开始没了分寸,大声嚷嚷,甚至还互相开起了过分的玩笑,闹得气氛特别尴尬。
我在旁边看着,就想到了孔子说的“礼”。
咱待人接物得有个度,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得考虑别人的感受。
不然,好好的聚会弄成这样,多扫兴。
还有孔子强调的“诚信”。
这俩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有一回,我答应了帮邻居照看他们家的小孩。
结果那天我自己有点事儿,时间特别紧。
我当时就犹豫了,要不跟邻居说一声,不去了?可转念一想,我都答应了,哪能说话不算数呢!于是我咬咬牙,先把邻居家小孩照顾好了,再去忙自己的事。
虽然累得够呛,但心里踏实。
因为我守住了自己的承诺,没丢了诚信。
孔子还说要“好学”。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体会。
记得有段时间,我迷上了摄影,一开始啥也不懂,拍出来的照片那叫一个惨不忍睹。
但我不甘心啊,天天在网上找教程,看各种摄影书籍,还厚着脸皮向懂行的朋友请教。
慢慢地,我拍的照片开始有点模样了,还得到了不少人的夸奖。
这让我明白了,只要好学,肯下功夫,啥都能学会。
孔子做人的标准
![孔子做人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b6e8ef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8e.png)
孔子做人的标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他提出了许多关于做人的标准和思想,被誉为“仁者之父”。
孔子认为,做人的标准应该是“仁”,“仁”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如爱心、善良、宽容、谦虚、诚实、忠诚等。
孔子认为,一个“仁”者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品质:
1. 爱心和积极的善良。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有爱心和善良,善待他人,乐于助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以及关心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2. 宽容和谅解。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宽容和谅解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不要轻易批评和指责别人,要包容别人的不同观点和想法,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3. 谦虚和自制。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和自制的态度,不要自大和傲慢,不要贪婪和放纵,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外在的和谐。
4. 诚实和忠诚。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诚实和忠诚,不说谎话,不欺骗别人,遵守承诺和信誉,以达到信任和尊重的效果。
孔子的做人标准被广泛传颂,对人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和训诲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传承。
坦坦荡荡做人经典名言
![坦坦荡荡做人经典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1c290a33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c.png)
坦坦荡荡做人经典名言坦坦荡荡做人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最重要的修养之一,他曾经说过许多非常经典的言论来体现做人的道理。
1. “君子和而不同,尊重而不妒忌,平等而不讳言” 。
孔子这句话强调君子能够相处和而不流于表面,尊重他人,不受妒忌的束缚,不计较自己的优劣,平等明辨,不争名利。
2. “出门看脚步,入门看脸色” 。
孔子这句话提醒人们在外,要时刻留意自己说话做事的言行举止;在家,要注意婉言谨行,以免厌烦家人。
3. “君子爱人,以仁对待于下” 。
孔子告诉我们,作为君子,应该以仁慈的心灵去待人,走出自己的世界,去关注他人,做一个有责任的个体。
4. “自己的路选择自己走,自己的事情做自己的” 。
这是孔子关于坦坦荡荡做人的另一句经典格言,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随波逐流,真正做到自己坦坦荡荡做人。
5.“不为恶而与人结交,不为好而与人反目” 。
孔子强调道德操守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贯穿自己,不可因一时的相处而放松自己的底线,不要因为某人做过好事而和他树敌,而应当为人正派。
6.“思前顾后,慎终如始” 。
这是孔子对正派坦坦荡荡做人的训诫,提醒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不论是家务还是外出,都要从前顾后,勤于思考,勤于检讨,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警惕自己行为的正确性。
7.“忍耐力是智慧之母” 。
孔子认为忍耐力是智慧之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以温柔以待,忍让就是最大的智慧,只有充分保持忍耐力,才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并使人心情平和,保持一个坦坦荡荡的心态,去面对困难。
8.“思想如水,能够随波逐流,也能够抗拒波浪” 。
孔子这句话让我们懂得,勇敢地面对社会的压力,维护自己的原则,不依附他人,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在外界洪流中坦坦荡荡,不受牵绊。
总之,孔子要我们坦坦荡荡做人,要以德服人,推介和睦,讲求“仁、义、礼、智、信”,以坦坦荡荡的心态应对人生中的一切困难,正确对待他人,诚实守信,真诚相待,不以自信放慢脚步,维护正义,切记责任、担当,实现心中的理想。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31d5ddac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0f.png)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整理】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
1、有敬畏之心: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意思: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圣人的语言;小人不懂得天命而不加敬畏,对有德之人态度轻慢,对圣人的言语多有轻侮。
2、贫与富: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意思:子贡问:“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何如?”孔子说:“不错,但不如贫困而乐道,富贵而好礼的人。
”
3、取长补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意思: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
4、坚韧: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意思: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
5、知错能改: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意思: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未见过看到自己有错误便能自我责备的人。
”。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d6a7950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e.png)
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以“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春秋时期,孔子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他提出了关于教育、伦理、政治,以及思想修养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礼”为重要组成部分,他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深入人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下文将着重讨论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如“仁、义、礼、智”等。
首先,仁是指朋友之间的关系。
孔子提出的“仁”,实际上指的是深情厚爱的交友方式,包含对他人的爱心。
他认为“仁者,慈而乐道,以其友,乐而忘其身”。
友谊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事情,而“仁”更是友谊中黄金法则,让关系变得亲密而真诚。
其次,义是指遵守法律,实现正义的道德准则。
孔子认为,“义者,此之谓义也。
谨而明,乐而行,则民服。
”他指出,只有遵守法律,在各种社会活动中追求正义,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让民众自觉遵守法律。
再者,礼是指表示尊重的礼仪。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孔子认为“礼者,此之谓义也。
明刑以俟众,而民不淫乱。
”礼让人们互相尊重,注重礼节,各司其职,以和谐温馨的气氛展开美好的社会生活。
最后,智指的是智慧和判断力,可以指导我们处理生活的问题和纠纷。
孔子指出,“智者,慎而不拔,慎而不败,则久不衰”。
智正如同一把利剑,可以帮助我们高超地处理复杂的问题,智可以让我们在人生的旅程中,能够理智冷静地处理困难,避免出现失败的可能性。
总之,孔子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有仁、义、礼、智四个部分,他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仁意味着友谊和关系,义意味着追求正义,礼意味着尊重,智意味着理性和智慧。
在今天,孔子教人做人的道理仍然十分管用,为我们挚爱的家园带来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并为世界正义和友谊做出贡献。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名句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名句](https://img.taocdn.com/s3/m/8550e109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65.png)
孔子关于仁爱的名言名句1.孔子关于"仁"的名言1、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译文:道德高尚的人就算在吃饭睡觉时也会按道德标准去做,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2、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译文:可以称之为仁的人,一定是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
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这才是可能通往仁的路。
3、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译文: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要它,它就来了。
4、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论语·颜渊》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一天做到克制自己而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的人就会称作为仁人。
做到仁德要靠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5、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论语·子路》译文: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译文: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加给别人了。
这正是推己及人,心在仁道。
2.孔子还写过哪些关于仁爱的名言要多,最好10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做人格言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
孔子的为人
![孔子的为人](https://img.taocdn.com/s3/m/a47906dd700abb68a982fb98.png)
7.38 述而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孔子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谦恭而 安详。
“温而厉”,这是说孔子的内心温和,而仪容举止庄重 严肃。所谓“即之也温,望之俨然”是也。孔子在外表上显 得温和,很容易让人接近,但是他那稍稍显露的肃穆与严厉 ,又能让人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不敢过于随便。 “威而不猛”反映的是孔子的内在修养,他在外表上保 持着足够的威仪,但不会让人感到那咄咄蝠人的气势。作为 普通人,能做到''不怒而令人敬畏”的人就已经不错了。毕 竟大多数的人都是以'噁而令人生畏”,靠着自己的声色俱厉 ,为自己迎来些许时'威严”。像孔子这般不怒自威,正是他 的自信和修养的体现,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并不多。而动 辄发怒,以权势压人,既让人害怕又让人厌恶。 “恭而安”这是对孔子内心状态的描述。一般情况下, 很少有人可以做到“温,与“厉”兼而有之,威严之中必然 会带有刚猛之劲,谦恭之时也会掺杂些许的拘束。但孔子不 然,他不但恭而有礼,还不会产生拘束感,一切都显得那么 安详自适。也只有他这种内夕卜均修、德才兼备之人,才能 显现出这样的气象。
志向最高远的是孔子。仔细品味孔子的话,我 们就会发现,他的修养已经超越了“外物”和“ 自我”两个层面,达到了泛爱无私的仁道境界。 他的目光既没有关注外在的一切事物,也没有关 注个人的得失,而是落在对社会大众的关怀上。 这种情感,就像阳光雨露,温暖和滋润着世间万 物,而不求一点回报,这就是“仁”。所以我们 说,孔子之志乃是“仁者之志”,孔子志向之高 远,修养之深湛,是子路颜回远远不及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 :'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 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 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孔子——做人之道
![孔子——做人之道](https://img.taocdn.com/s3/m/6516d2ee04a1b0717ed5dd0e.png)
1、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3、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
论语十二章态度,方法,修身的做人的分类
![论语十二章态度,方法,修身的做人的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3992a722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d8.png)
《论语》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做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智慧与道理。
在《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举止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他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处事的方法、以及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方法和修身养性的做人分类。
一、对待人生的态度1. 仁爱之心: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仁爱之心,即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
他认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首先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待人宽容,关爱他人,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 谦逊之态:孔子主张谦逊谨慎,不轻易自大,不傲慢自大,能够虚怀若谷,以平和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平等相处,不自以为是。
3. 学无止境:孔子在《论语》中提倡勤奋进取,不断学习,修身养性,永远以一颗敬畏之心对待学问,做到知识渊博但又虚怀若谷,永远谨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处事的方法1. 以礼为本:孔子主张以礼为本,礼貌待人,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节和仪式。
他认为只有遵循礼仪,才能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做到“以礼相待”。
2. 以诚为具:孔子提倡真诚,对人诚实守信。
他认为只有真诚相待,诚恳相处,才能树立起他人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
3. 言行一致: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要有正确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相符,不言而信,言而行,以身作则。
三、修身养性的做人分类1. 学问修养:孔子认为学问修养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修养素质,增长见识,拓展视野,增强学识,不断完善自我,做到内圣外王。
2. 德行修养:孔子主张德行修养,强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优良的道德修养,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品德高尚,行为端正。
3. 心灵修养:孔子在《论语》中强调心灵修养,要注重心灵的净化和提升,要有一颗纯净善良之心,做到心平气和,修身养性,最终达到内外兼修之境。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待人生的态度、处事的方法、以及对修身养性的重视,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智慧财富。
孔子关于做人的名言
![孔子关于做人的名言](https://img.taocdn.com/s3/m/cd58a8215022aaea988f0fe0.png)
孔子关于做人的名言孔子关于做人的名言1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8、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8、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1、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2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3、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4、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5、巧言乱德。
26、巧言令色,鲜矣仁。
27、刚、毅、木、讷近仁。
2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9、听其言而观其行。
30、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31、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3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3、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3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准则
第一点,“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虽然好,好到成为一个滥好人,没有真正学问的涵养,是非善恶之间分不清,这种好人的毛病就是变成一个大傻瓜。有许多人非常好,仁慈爱人,但儒家讲仁,佛家讲慈悲,盲目的慈悲也不对的,所谓“慈悲生祸害,方便出下流。”不能过分方便,正如对自己孩子们的教育就是这样,乃至本身修养也是如此。
第三点,“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这个问题来了,这个“信”到底指哪个“信”?假使指信用的信,对人言而有信,这还不好?假如好信不好学就是贼——鬼头鬼脑,这怎样解释呢?对人对事,处处守信,怎么会鬼头鬼脑?这里的“信”,至少在《论语》里有两层意义:自信和信人。过分的自信,有时候发生毛病,因为过分自信,就会喜欢去用手段,觉得自己有办法,这个“办法”的结果,害了自己,这就是“其蔽也贼”。
孔子十种人生态度
1.乐:没有一个“苦”字的《论语》
2.仁:柔嫩而真挚
3.讷言敏行
4.靠自己
5.看当下
6.非功利
7.非刑罚
8.知命
9.知礼
10.不迁怒,不贰过 源自第五点,“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脾气大,动辄打人,干了再说,杀了再说,这是好勇,没有真正修养,就容易出乱子。
第六点,“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就是直话直说,胸襟开阔,同第四点好像差不多,直爽的人说真话,心肠直,所谓一根肠子。刚的人一动脸就红了,刚正就不阿,好刚的人不转弯的,决不转变主见。个性很刚的人,若不好学,他的毛病就成狂妄自大,满不在乎。
第二点,“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孔子说有许多人知识非常渊博,而不好学,它的流弊是荡。这就是我们强调过的,在讲第一篇《学而》时所说,学问并不是知识,而是个人做事作人的修养。知识渊博了,就非常放荡、任性,譬如说“名士风流大不拘”,就是荡。知识太渊博,看不起人,样样比人能干,才能很高,没有真正的中心修养,这种就是荡,对自己不够检束,这一类的人也不少。
第四点,“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像绳子绞起来一样,太紧了会绷断的。一个人太直了,直到没有涵养,一点不能保留,就是不好学,没有修养,它的流弊要绷断,要偾事。脾气急躁的人会偾事,个性疏懒散漫的人会误事,严格说来误事还比偾事好一点,偾事是一下子就把事弄砸了。所以个性直的人,自己就要反省到另一面,如果不在另一面修养上下功夫,就很容易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