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家庭生活中的德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善孝为先
——也谈家庭生活中的德育
单位:
姓名:
职务:
单位地址:
邮编:
联系电话:
——也谈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21世纪的教育,人们更关心的不仅是使受教育者有知识,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中的教育不必是刻意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启发孩子通过换位思考亲自去感受和体验,从中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也谈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这是一件发生在办公室里的事。当时我们几位老师正在备课,忽然政教主任领着两位家长进了办公室,其中一位女性家长还带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小女孩,看样子应该是一家三口。稍加倾听,发现是上中学的儿子在学校闯了祸,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了一架,还把已经脚踝受伤的同学伤的更严重了。学校为解决问题,把正要去医院复诊的学生家长给叫了来。患腰椎间盘突出的父亲听说是他闯的祸,当时气的就过去打了他几下。看到这个场面,我吃了一惊。但令我讶异的不是父亲一时怒气迸发的责打,而是儿子在被打以及打后的几分钟内,拳头是握紧的,而且全身紧绷,脸颊通红,面对的竟是他的父亲!我是不经意发现这一举动的,显然,他父亲在责骂他的同时,也发现了。父亲很快又站起来,抡起拳头就奔过去,这时,妈妈抱着妹妹跑过来一直拦着。父亲叫骂着让他把拳头松开,他直视着父亲满眼不屑。父亲气急挥拳要打,母亲赶忙把儿子紧紧握拳的手给强掰开了,父亲这才消了火,坐回班主任旁边的椅子上……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但是每每想起,总让我深感痛心。孩子啊,有什么理由可以让你那样怒目而视自己的父亲?!我不得不为我们国家“礼仪之邦”的前途感到茫然。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人们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在这些传统美德中,我们又讲求“以孝为先”。但是从现在学生的表现来看,仿佛对“孝”这个字反应很
淡漠。记得06年我刚参加工作时留过给家长洗一次脚的作业,完成率大约在90%左右,而在后来几年类似的作业完成率越来越低。课下询问家长对这类作业的看法,一笑置之的占很大比例。去年我校七年级的校园课程安排的是《三字经》和《弟子规》。在讲到“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的时候,孩子们颇为不解,黄香为什么要给父亲温席?对于老师的讲解,他们也是左耳进右耳出,无所谓。在讲《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 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的时候,学生的反应是“为什么要尝药?多苦啊!”“我妈说不让乱吃药!”“三年不吃肉,怎么活啊”“死了还要侍奉?也吃不着看不见,傻啊”。听完这些议论,我心里百味杂陈。现在的家庭中大部分只有一个孩子,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吃好的穿好的,再供孩子上学,满足孩子一切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只要孩子高兴就尽到了家长的责任。但是当三岁的女儿把咬下来的苹果皮放进我嘴里并告诉我“妈妈爱吃苹果皮”的时候,我知道,我国家庭中的仁孝教育,必须要提到日程上来了。如果对孩子再一味的宠溺下去,我国的“礼仪之邦”将不复存在;如果学生对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尊敬、不孝顺的话,又怎么能爱他人、爱社会、爱人民、爱祖国呢?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由此可见,德要远远高于才。包括现在的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是,首先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品行。有德无才的人可以培养使用,无德有才的人坚决不用。由此可见,品德不是短时间内能练成
的,而是需要从小来培养的。一个人出生后,首先相处的是家人,生活的环境是家庭,家庭的氛围、家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从开头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孩子对父亲的态度明显是不对的,但是父亲做的就完全正确吗?显然,在那么多的同学老师面前,狠狠的伤了那位同学的面子。父亲是恨铁不成钢,一时气急,但打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也许孩子对同学使用武力就是这位父亲平时潜移默化的熏陶造成的。再说那位母亲,当孩子在犯错的情况下,父亲教训孩子她却一味的阻拦,结果可以预见,在这样发展下去,孩子不但不会转好,而会愈演愈烈。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德育教育,又将扮演何种角色呢?在进行了一些调查、观察和访问,并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寓教于生活
在我们农村,对于那种对父母不好而自己也生有儿子的人,看不惯的人们总要再他们背后说:“唉,等着吧,他们自己也有儿子!”这无非是在说,上梁不正下梁歪,大的不好教坏小的。家长的不良思想和恶劣的行为习惯都会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好的榜样和正确的行为示范可以使孩子有形可循,有样可学。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孩子耳濡目染,时间一长,自然也会养成孝敬老人尊敬长辈的习惯。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庭风气的感染和熏陶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证明,具有良好风气的家庭里,孩子能逐步养成高尚的品德,易于识别和抵制住社会上不良环境的影响。另外,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模仿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更多效应。相对于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
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防止空洞的说教
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要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要防止空洞的说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空洞的说教只会导致教育的失败。生活中最忌讳的就是家长没完没了的和孩子说“那谁家的小谁怎么怎么样”。孩子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就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时常产生一种被家长强迫的感觉,这就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我认为孩子只有真真正正的成为品德和知识体验者、品德行为的践行者,即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德育是地道的“通过自我”的教育,不通过自我的德育是形式主义的德育,似乎学生处于德育之中,实则游离于德育之外,至多是“听客”或“看客”,对教育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很难产生积极性。要改变这种状况,不能简单地谴责孩子。榜样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量的积累都能达到质的飞跃,也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要把握好一个度,恰到好处的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产生逆反心理。
三、隔代教育要亲,但不能骄纵。
随着医疗条件的发达,在我国,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已是屡见不鲜。现在家庭中一个孩子的居多,有时甚至是6个老人看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