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_没药烷型倍半萜
药用植物姜黄的研究进展
![药用植物姜黄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841a44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9c.png)
666100;3.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云南景洪 666100;4.浙江大学,浙江杭州 310000)
摘要 姜黄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也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目前其市售原材料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 姜黄中主要含有姜黄素类和
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现代临床常用于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抗菌、神经保护等,可用作药物、天然抗氧化
聚酮化合物,其母核是二苯基庚烃,目前从姜黄中发现的天
然姜黄色素类化合物有 30 种以上[13-17] ,其中主要包括姜黄
素、脱甲 氧 基 姜 黄 素 和 去 二 甲 氧 基 姜 黄 素, 分 别 占 70%、
10% ~ 20%和 10% [18] 。 姜黄挥发油成分的结构类型主要有
吉马烷型、蒈烷型、愈创木烷型、榄香烷型、没药烷型、桉烷
15
50 卷 16 期 郭 芳等 药用植物姜黄的研究进展
(6.0%);张兴国等[10] 提出,种植姜黄应选择微酸性至中性的
疏松肥沃的轻壤土至重壤土。 播种期不同,姜黄的产量、挥
发油和姜黄素含量差异显著。 李隆云等
[11]
型、苍耳烷型等,这些化合物主要是倍半萜类和单萜类[23] 。
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见表 1。
3 药理作用研究
姜黄中的主要有效成分有姜黄素和挥发油,其中姜黄素
的药理作用有抗肿瘤、抗炎、抗纤维化、抗氧化、神经保护等;
姜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有姜黄素类、挥发油、黄酮类、糖
类、生物碱、有机酸、无机元素等。 其中姜黄素类和挥发油成
[1]
为重要药食两用品种的姜黄使用范围广,遍及医润的气候条
件,主要分布在印度、缅甸、泰国、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
亚等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
【推荐下载】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推荐下载】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8657501b90d6c85ec3ac6a1.png)
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吴宏伟,李洪梅,唐仕欢,唐力英,杨洪军,黄璐琦 【关键词】姜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综述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 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其做之方法与郁金同尔。
西戎人谓之蒁药。
此段记载说明当时姜黄应为姜黄属多种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载:姜黄,《唐本草》始录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及黄,气微辛。
所述与今之姜黄(Curcuma Longa L.)相符,说明清代姜黄即为Curcuma Longa L.的根茎[1]。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主要产于我国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传统认为四川犍为、双流,广东佛山为道地产区[2]。
除我国外,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尼泊尔等)及南美国家(如牙买加、秘鲁等)也作为天然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
在印度的传统医学(Ayurveda)中,姜黄(Haldi)被认为具有健胃、滋补、净化血液之功,具有治疗皮肤病、调节肝胆等方面的作用[3],与中医对姜黄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
迄今,国内外对姜黄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均具有广泛研究。
自19世纪发现姜黄素类成分以来,对姜黄的研究从未中断,尤其是随着高分辨液质、气质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许多微量成分。
笔者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姜黄的研究提供参考。
温郁金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温郁金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1253df53169a4517623a35d.png)
温郁金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该文在系统的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据统计,该植物化学成分报道主要集中于2007—2010年,到目前为止共分离得到82个化合物,倍半萜类57个,单萜类6个,二萜类6个,姜黄素类3个,其他成分10个;其中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23个。
温郁金药理活性研究包括抗肿瘤、抗炎、镇痛、保肝,抗氧化、抗血栓等。
该文将其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做了总结,以便对其更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标签:温郁金;化学成分;药理活性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为姜科姜黄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温州,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
其根茎或块根经过不同炮制后可分别制成“温莪术”、“温郁金”、“片姜黄”3种中药,均是临床上的常用中药。
为此,对温郁金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系统总结,为相关的中药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温郁金成分研究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探索研究阶段(1980—1983年),郭永沺等对其成分做了初步探讨,但未见新化合物;初步研究阶段(1984—2006年),Keio University(庆应义塾大学)报道了相关已知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同时发现了1个新化合物;深化研究阶段(2007—2010年),该阶段对该植物成分研究相对较深入,共从中分离得到了22个新化合物,28个首分化合物。
总体而言,对该植物化学成分较深入研究主要集中于最近几年,迄今为止,从中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共计82个,其主要类型包括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生物碱及其他成分,其中倍半萜是研究焦点。
1.1 倍半萜类倍半萜类是温郁金植物中主要的化学成分,到目前为止,已从其中分离得到57个倍半萜成分,按其结构骨架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Ⅰ吉玛烷型(germacrane,17个),Ⅱ愈创木烷型(guaiane,19个),Ⅲ裂环愈创木烷型(secoguaiane,1个),Ⅳ桉烷型(eudesmane,8个),Ⅴ卡拉布烷型(carabrane,2个),Ⅵ苍耳烷型(xanthane,2个),Ⅶ榄烷型(elemane,7个),Ⅷ其他(1个),见图1,表1。
姜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概述
![姜的化学成分分析研究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71f0d5b9f3f90f76c61b74.png)
姜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姜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54322fe04a1b0717fd5ddb5.png)
文章编号:1008-9926(2001)02-0095-03 中图分类号:R962 文献标识码:A姜黄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韩 婷①,宓鹤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研室 上海 200433)摘 要:姜黄为常用中药,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姜黄素类和挥发油。
前者具有降血脂、抗凝、抗氧化、利胆、抗癌等作用;而后者主要起抗炎、抗菌以及止咳作用。
姜黄素类通过诱导恶性肿瘤细胞分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及对肿瘤生长各期的抑制效应来发挥其抗癌作用,目前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就姜黄中主要成分姜黄素及其抗肿瘤药理实验和作用机理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对姜黄作进一步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姜黄;姜黄素;药理活性;细胞凋亡 姜黄为常用传统中药,收载于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本品来源于姜科姜黄属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能,传统中医用于胸胁刺痛,闭经,■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打肿痛[1]。
姜科姜黄属植物约60余种,分布较广,盛产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
我国有16种,主要分布在东南至西南部。
“姜黄”之名,始载于《唐本草》,后在宋代唐慎微的《本草图经》、明代李时珍的著作及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中都有记载。
姜黄属植物主要包含挥发油和姜黄素类,后者为二苯基庚烃类,有酚性与非酚性之分。
其中,姜黄素(Curcumin )是中药姜黄的主要成分,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等。
近年来,研究发现姜黄素能抑制HI V —1整合酶活性而用于艾滋病的临床试验[2]。
此外,抗癌是姜黄素的主要药理活性之一,其抑制肿瘤的作用已在许多动物实验中得到反复证实,其具体抗癌机制已成为近期研究热点。
1 姜黄的化学成分姜黄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姜黄素类及挥发油两大类,此外尚有糖类、甾醇等[3],分述如下:1.1 姜黄素类 主要有姜黄素(Curcumin )、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 )及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 -min )。
姜黄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姜黄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4d74f284b73f242336c5faf.png)
癌 MGC803 和 SGC7902、人 肝 癌 Bel7402 、人 白 血 病 K562 、小 鼠 S180 肉瘤及艾氏 实 体 瘤 等 多 种 肿 瘤 细 胞 具 有 明 显 的 杀 伤 作 用[3] 。姜黄素主要作用于肿瘤形成的早期 。 21111 对非肝脏肿瘤的作用 Bhide[4] 报道 ,食物中的姜黄素 可预防病毒和化学致癌剂诱导小鼠和大鼠的乳房肿瘤 。Mem2 on[5]报道 ,口服姜黄素 200 nmol/ kg ,可抑制接种 B16F10 黑色素 瘤细胞所致的肺肿瘤转移并延长寿命 。Huang 等[6] 的研究表 明 ,在小鼠饲料中加 2 %姜黄素 ,可明显抑制由 7 ,122二甲基苯 并蒽 (DMBA) 诱发的小鼠淋巴瘤和白血病 ,使两者的发生率降低 53 %。Limtrakul 等[7]用 DMBA 诱导 ,用 TPA 促进小鼠皮肤癌生 成 ,后喂饲含 1 %姜黄素饲料 ,结果明显减少肿瘤数量 ,缩小瘤 体积 ,且实验组小鼠在生长上与对照组没有区别 ,证明姜黄素对 小鼠具有安全的抗癌作用 。Azuine[8] 以 2 %或 5 %的姜黄素灌 胃 ,显著抑制了 BP ( benzo [α]pyrene) 诱发的小鼠早期胃癌 ,也可 抑制 DMBA(7 ,122dimethylbenz[α] anthracene) 诱发的皮肤癌 ,并使 谷胱甘肽和谷胱甘肽转移酶活性增强 32 % ,间接起到了非癌变 细胞 的 保 护 作 用 。陈 瑞 川 等[9] 研 究 发 现 , 体 外 培 养 的 胃 癌 MGC803 细胞加入姜黄素后光照处理 ,光敏化姜黄素具有显著诱 导 MGC803 细胞凋亡的作用 。Pareira 等[10]报道在对氧化偶氮甲 烷 (ACM) 诱导的结肠癌实验中 ,用 8 、16 g/ (kg·d) 姜黄素对大鼠 结肠癌的发生和腺体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并有明显的剂量 反应关系 。Ushida 等[11]报道 ,食用姜黄素对 N2亚硝基甲基苯甲 基胺 (NMBA) 诱导的大鼠食管癌在促发和发展阶段有抑制作用 , 姜黄素处理组大鼠的食管癌及癌前损伤的发生率和多形性均显 著低于对照组 ( P < 0105) 。Shih 等[12] 发现 ,在由佛波醇2122肉豆 寇酯2132乙酸 (phorbol2122myristate2132acetate , PMA) 诱发肿瘤的发 展过程中 ,姜黄素可抑制成纤维细胞 NIH3T3 中 8 羟基脱氧鸟苷 (82OH2dG) 的生成 ,阻止癌前病变 。Kuo 等[13] 发现低浓度 (315 μg/ ml) 的姜黄素能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 HL260 的凋亡 ,呈 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Inano 等[14] 研究发现喂饲含 1 %姜黄素的 饲料可明显抑制由放射诱导的雌性妊娠大鼠乳腺癌的发生 ,且 大鼠的发育和分化 、血清激素水平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别 ,新生 大鼠的体积和重量亦无差别 。 21112 对肝脏肿瘤的作用 Soni 等[15] 报道 ,姜黄及姜黄素 (2
【推荐下载】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推荐下载】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1c949ce910ef12d2af9e779.png)
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关键词】姜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综述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 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其做之方法与郁金同尔。
西戎人谓之蒁药。
此段记载说明当时姜黄应为姜黄属多种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载:姜黄,《唐本草》始录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及黄,气微辛。
所述与今之姜黄(Curcuma Longa L.)相符,说明清代姜黄即为Curcuma Longa L.的根茎[1]。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主要产于我国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传统认为四川犍为、双流,广东佛山为道地产区[2]。
除我国外,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尼泊尔等)及南美国家(如牙买加、秘鲁等)也作为天然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
在印度的传统医学(Ayurveda)中,姜黄(Haldi)被认为具有健胃、滋补、净化血液之功,具有治疗皮肤病、调节肝胆等方面的作用[3],与中医对姜黄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
迄今,国内外对姜黄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均具有广泛研究。
自19世纪发现姜黄素类成分以来,对姜黄的研究从未中断,尤其是随着高分辨液质、气质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许多微量成分。
笔者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姜黄的研究提供参考。
片姜黄
![片姜黄](https://img.taocdn.com/s3/m/3180f3cb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33.png)
应用配伍
1、配桂枝:桂枝善于温邋血脉,既可舒筋脉挛急,又能利关节壅阻。内通脏腑,外达肢节。桂枝温通经脉, 助姜黄活血止疼,姜黄破血行气,助桂枝通达阳气,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上下关节凝滞、痹着疼痛等证。
2、配栀子:栀子清热解毒,泻下焦火热,入肝胆清胆退黄,栀子得姜黄行气祛瘀之助,则疏利肝胆之力加强, 共奏清热利胆、解毒止痛之效,用于肝胆热毒壅滞、血瘀气结之发热、口苦、胁下疼痛。
3、配当归:当归养血和血,通经止痛,当归得姜黄之助,瘀血去而新血生,一养一破,相反相成;姜黄得当 归之助,活血通络、行气止痛之功更著,用于胸痹心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证。
4、配枳实:枳实苦降下行,力锐气猛,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药合用,一重破气,一重破血,行气逐瘀, 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胀痛、症瘕积块。
片姜黄
姜科植物
01 形态描述
目录
02 生态环境
03 性状
04 鉴别
05 与姜黄的区别
06 中药化学成分
07 药理学
09 性味归经 011 功效特点
目录
08 含量测定 010 功能主治 012 用法用量
013 禁忌
015 植物栽培 017 应用配伍
目录
014 贮藏 016 各家论述 018 临床应用
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姜黄,性热不冷,《本经》云寒,误也。
2. 《纲目》:姜黄、郁金、蒁药三物,形状功用皆相近,但郁金入心治血,而姜黄兼入脾,兼治气,蒁药 则入肝,兼治气中之血,为不同尔。古方五痹汤,用片子姜黄治风寒湿气手臂痛。戴原礼《要诀》云,片子姜黄 能入手臂治痛,其兼理血中之气可知。
3.《本草经疏》:姜黄,其味苦胜辛劣,辛香燥烈,性不应寒。,苦能泄热,辛能散结,故主心腹结积之属 血分者。兼能治气,故又云下气。总其辛苦之力,破血除风热,消痈肿,其能事也。《日华子》谓其能治症瘕血 块,又通月经及扑损瘀血,苏颂谓其祛邪辟恶,治气胀及产后败血攻心,何莫非下气破血辛走苦泄之功欤。察其 气味治疗,乃介乎京三棱、郁金之药也。
姜黄黄色素的化学成分研究
![姜黄黄色素的化学成分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3186be84a7302768f9939d0.png)
姜黄黄色素的化学成分研究目的:研究姜黄黄色素的化学成分。
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姜黄乙醇提取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
结果: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鉴定为姜黄素(Ⅰ)和1,5-二(4-羟基苯基)-戊-(1E,4E)-1,4-二烯-3-酮(Ⅱ)。
结论:化合物Ⅰ以酮-烯醇互变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药材姜黄中分离得到,这为姜黄黄色素的组成、定量分析、药理及应用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nstituents of yellow pigment from the rhizome of curcuma longa. Methods: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were purified from ethanol extraction by all kinds of column chromatographies.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spectral methods. Results: Two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curcumin (Ⅰ), 1,5-bis(4-hydroxyphenyl)-penta-(1E,4E)-1,4-dien-3-one(Ⅱ),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Compound Ⅰexists predominantly as a keto-enol tautomer, Compound Ⅱwas isolated from the rhizome of Curcuma longa L.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provided the experimental data of constituents, quantitative assay, pharmacological and use studies for the yellow pigments of the rhizome of curcuma longa.[Key words] Curcuma longa; Yellow pigments; Curcumin; 1,5-bis(4-hydroxyphenyl)-penta-(1E,4E) -1,4-dien-3-one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的干燥根茎[1],除用于医药外,姜黄黄色素还是一种天然染料,在我国用于萝卜干、咖喱粉的着色也已有很久的历史。
【推荐下载】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推荐下载】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8657501b90d6c85ec3ac6a1.png)
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编者按】:医药论文是科技论文的一种是用来进行医药科学研究和描述研究成果的论说性文章。
论文网为您提供医药论文范文参考,以及论文写作指导和格式排版要求,解决您在论文写作中的难题。
浅谈姜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作者:吴宏伟,李洪梅,唐仕欢,唐力英,杨洪军,黄璐琦 【关键词】姜黄;化学成分;药效;物质基础;综述 姜黄始载于《新修本草》, 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
其做之方法与郁金同尔。
西戎人谓之蒁药。
此段记载说明当时姜黄应为姜黄属多种植物。
《植物名实图考》载:姜黄,《唐本草》始录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及黄,气微辛。
所述与今之姜黄(Curcuma Longa L.)相符,说明清代姜黄即为Curcuma Longa L.的根茎[1]。
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规定,姜黄为姜科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干燥根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洗净,煮或蒸至透心,晒干,除去须根。
中医认为,姜黄性温,味辛、苦,归脾、肝经,具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胸胁剌痛,闭经,癥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主要产于我国四川、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传统认为四川犍为、双流,广东佛山为道地产区[2]。
除我国外,在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印尼、尼泊尔等)及南美国家(如牙买加、秘鲁等)也作为天然药物或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
在印度的传统医学(Ayurveda)中,姜黄(Haldi)被认为具有健胃、滋补、净化血液之功,具有治疗皮肤病、调节肝胆等方面的作用[3],与中医对姜黄的认识有许多共同之处。
迄今,国内外对姜黄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均具有广泛研究。
自19世纪发现姜黄素类成分以来,对姜黄的研究从未中断,尤其是随着高分辨液质、气质分析技术的应用,分析鉴定了姜黄中许多微量成分。
笔者现结合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姜黄(Curcuma longa L.)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姜黄的研究提供参考。
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发明专利]
![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e6d06155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b9.png)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810022377.5(22)申请日 2018.01.10(71)申请人 石河子大学地址 832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红山区北二路(72)发明人 王琪 戴沩 元思文 (51)Int.Cl.A61K 31/122(2006.01)A61K 31/704(2006.01)C07C 45/78(2006.01)C07C 45/79(2006.01)C07C 49/513(2006.01)C07H 15/203(2006.01)C07H 1/08(2006.01)A61P 37/06(2006.01)A61P 19/02(2006.01)A61P 29/00(2006.01)A61P 11/00(2006.01) (54)发明名称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57)摘要本发明属于中药制药领域,涉及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及其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
本发明从菊科植物特克斯橐吾(Ligulariaknorringiana Pojark)干燥根及根茎石油醚:乙醚:甲醇=1:1:1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并通过体外抗补体活性评价实验证实其对补体系统的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发明所述的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可制备抗补体药物并进一步制备治疗与补体相关疾病的药物。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1页CN 110013473 A 2019.07.16C N 110013473A1.具有下述结构通式的红没药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制备抗补体药物中的用途,其中, R 1 = OH、CHCH 3OH;R 2 = OH;R 3 = OH、OGlc。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当R 1 = R 2 = R 3 = OH时,化合物为特克斯橐吾素F (1),为一新结构化合物。
没药中一呋喃倍半萜的核磁共振研究
![没药中一呋喃倍半萜的核磁共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81950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f7.png)
没药中一呋喃倍半萜的核磁共振研究杨国春;李占林;李文;华会明【摘要】从没药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马-1(10)E-烯-6-酮.通过1D NMR和2D NMR(1H-1H COSY,HSQC 和HMBO)等技术确定了该化合物的结构,利用2D NMR技术对其核磁共振信号进行了全归属,修正了文献中的归属错误.通过NOESY实验以及偶合常数的分析,确定了其结构中1,10位双键和甲氧基、乙酰氧基、甲基等基团的相对构型.【期刊名称】《波谱学杂志》【年(卷),期】2008(025)004【总页数】8页(P541-548)【关键词】NMR;归属;2D NMR;没药;呋喃倍半萜;相对构型【作者】杨国春;李占林;李文;华会明【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11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1引言没药(myrrh)为橄榄科(Burseraceae)没药属(Commiphora)植物没药树C.myrrha(或C. molmol Engler)及同属其他种植物树干皮部分泌渗出的油胶树脂,具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1]. 没药树主要生长在非洲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干旱地区、肯尼亚北部和阿拉伯半岛南部及印度等地.近年来研究表明,没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降血脂、粘膜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2, 3]. 作者从没药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 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马-1(10)E-烯-6-酮(化合物1),该化合物由德国学者Brieskorn于1980年首次报道[4],但文献只给出了部分碳氢核磁信号的归属,并且相对构型未见报道. 本文利用2D NMR(HSQC, HMBC, NOESY)的谱学方法明确归属了化合物1的碳、氢信号,修正了文献中归属错误的部分碳信号,并通过NOESY实验和偶合常数分析等确定了相对构型.1 实验部分1.1 仪器核磁共振碳谱用瑞士Bruker ARX-3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核磁共振氢谱及二维谱均使用Bruker AVANCE-600型核磁共振仪测定.测试条件:溶剂: CDCl3,内标: TMS(四甲基硅烷),室温下测定. 2D NMR(1H-1H COSY, NOESY,HSQC和HMBC)均采用标准脉冲程序,其中1H-1H COSY采样数矩阵1024×256,延迟时间(D1)为2 s,两域均采用Sin-Bell窗函数处理谱图;NOESY采样数矩阵1 024×256,混合时间(D8)为800 ms; HSQC采样数矩阵1 024×256,选取JCH=140 Hz以获取碳氢直接相关峰; HMBC采样数矩阵2 048×209,选取C-H键偶合常数JCH=145 Hz, C-H远程偶合常数nJCH=5 Hz以获取碳氢远程相关峰.取样品10 mg溶于0.5 mL氘代试剂中进行测定.1.2 提取与分离取没药树脂450 g,经粉碎后,以氯仿回流提取3次,合并3次提取液,浓缩干燥,得浸膏250 g.取其中150 g,经硅胶柱色谱法(200-300目)初步分离,以石油醚-丙酮梯度洗脱,所得流份Fr. 29-31(100∶4)久置挥干溶剂后,析出无色棱状结晶,经重结晶得到化合物1(100 mg).2 结果与讨论2.1 化合物1平面结构的确定化合物1为无色棱状结晶, mp 114-116 ℃(石油醚-丙酮). 10%硫酸乙醇液显色为蓝绿色. [α]D20 -39.8 (CHCl3, c, 0.80). ESI-MS给出准分子离子峰: m/z 343.4 [M+Na]+, 359.4 [M+K]+,结合NMR数据,提示化合物1分子式为C18H24O5.化合物1的1H NMR谱中,低场区给出4个质子信号δ 7.03(1H, s),5.53(1H, d, J=8.3 Hz), 5.23(1H, d, J=9.3 Hz)和4.13(1H, m),推测为连接在sp2杂化碳或连氧碳上的质子;高场区在δ 3.64(1H, d, J=16.5 Hz),3.31(1H, d, J=16.5 Hz), 2.37(1H, m), 1.92(1H, m)和1.88(1H, m)处给出5个连接在脂肪碳上的质子信号;在δ 1.96(3H, s), 1.92(3H, s)给出2个连接在sp2杂化碳上的甲基质子信号和δ 1.08(3H, d, J=7.0 Hz)处一个连接在次甲基上的甲基质子信号;此外,δ 3.25(3H, s)处的质子信号,结合13C NMR谱中δ 55.7处的碳信号,提示分子中存在一个甲氧基取代,δ 2.04(3H,s)处的质子信号,结合13C NMR谱中δ 170.2, 20.7处的2个碳信号,提示分子中存在一个乙酰氧基取代.13C NMR谱(图1)中除甲氧基和乙酰氧基的3个碳信号外,还给出15个碳信号. 其中包括一个酮羰基碳信号:δ 195.5; 6个sp2杂化碳信号:δ 154.2, 138.0,135.2, 132.6, 123.1和121.1,提示结构中存在3个双键;以及2个连氧脂肪碳信号:δ 78.8和73.7. 根据以上NMR特征,初步推断化合物1为一倍半萜类化合物.在化合物1的1H-1H COSY谱(图2)中,可以观察到δ 5.23 /4.13,4.13/1.92,1.88(1.92)/2.37, 2.37/1.08, 2.37/5.53之间的相关峰,提示其为一组相互偶合的自旋系统. 通过HSQC谱对以上质子信号相对应的碳信号进行了归属(表 1),其中δ 1.92(1H, m)和1.88(1H, m)均与δ 37.8处的碳信号相关,提示为亚甲基上一对偕偶质子.在HMBC谱中,可以观察到δ 1.92/1.88处的质子信号与δ 132.6, 73.7, 30.6和17.3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δ 5.53处的质子信号与δ 30.6和17.3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以及δ 1.08处的甲基质子信号与δ 78.8, 37.8和30.6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结合δ 3.25处的甲氧基质子信号与δ 73.7处的碳信号,δ 5.53处连氧碳上质子信号与δ 170.2处的乙酰氧基上羰基碳信号的远程相关,推断出结构片段A(图3).图1 化合物1的13C NMR谱Fig.1 13C NMR spectrum of compound 1图2 化合物1的部分1H-1H COSY谱Fig.2 Partial 1H-1H COSY spectrum of compound 11H NMR高场区δ 3.64(1H, d, J=16.5 Hz)和3.31(1H, d, J=16.5 Hz)处的质子信号在1H-1H COSY谱(图2)中存在明显相关,结合其在HSQC谱中均与δ 38.1处的碳信号相关,提示为亚甲基上一对偕偶质子. 此外, HSQC谱中还给出δ 1.96处的甲基质子信号与δ 18.8处的碳信号相关. 在HMBC谱中,δ 3.64和3.31处的质子信号均与δ 135.2, 132.6, 123.1和18.8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δ 1.96处的甲基质子信号与δ 132.6, 38.1和135.2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推断出结构片段B(图3).此外,在HSQC谱中观察到δ 7.03处的质子信号与δ 138.0处的碳信号,以及δ 1.92处的甲基质子信号与δ 8.7处的碳信号存在相关. HMBC谱中可以观察到δ 7.03与δ 121.1, 123.1和154.2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δ 1.92处甲基质子信号与δ 121.1, 123.1, 138.0和154.2处的碳信号存在远程相关,结合在NOESY谱中δ 1.92与7.03的相关,推断出呋喃环结构片段C(图3).通过HMBC谱数据将以上3个片段进行连接,并经与文献[4]数据进行对照,确定化合物1的平面结构为: 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马-1(10) -烯-6-酮(图3). 图3 化合物1的部分结构片段及平面结构Fig.3 Partial structures and the planar structure of compound 12.2 化合物1立体构型的确定化合物1与文献[5]报道的2R-甲氧基-5S-乙酰氧基-4R-呋喃吉马-1(10)Z-烯-6-酮(rel-2R-methoxy-5S-acetoxy-4R-furanogermacr-1(10)Z-en-6-one)具有相同的平面结构,但核磁共振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推测二者具有不同的立体构型.其结构中构型和构象方面的进一步判断是通过构建分子模型、质子偶合常数分析以及NOESY实验来进行的. 在化合物1的NOESY谱(图4)中, H-1和H-15, H-2和H-9之间未观察到NOE相关,而H-1和H-9β, H-15和H-2存在明显相关信号,因此可确定1(10)双键构型为反式(E式). 1H NMR谱中J1, 2=9.3 Hz,根据文献[6, 7]中总结的吉马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中10元环上质子偶合常数和其二面角的关系,可以判断H-1与H-2处于反式共平面. 同样, 1H NMR谱中J4, 5=8.3 Hz,提示H-4与H-5之间的二面角也接近于180°. 结合文献[8]中对于化合物1结构类似物(1(10)E, 2R*, 4R*)-2-甲氧基-8, 12-环氧吉马-1(10), 7, 11-三烯-6-酮的单晶X-射线衍射结果,初步构建化合物1的分子模型. 进一步,在NOESY谱(图4)中,可以观察到H-1与H-3β, H-4, H-9β, H-16; H-2与H-5, H-14, H-15; H-14和H-2, H-5, H-15;以及H-5和H-2, H-9α,H-14, H-15之间的NOE相关信号,结合质子偶合常数分析,确定2、 4、 5位的相对立体构型为(2R*, 4R*, 5S*)(图5).图4 化合物1的部分NOESY谱Fig.4 Partial NOESY spectrum of compound 1 图5 化合物1的主要NOESY相关及立体结构Fig.5 Key NOESY correlations and stereochemistry of compound 12.3 化合物NMR信号的全归属由于文献[4]中仅采用90 MHz核磁共振光谱仪测试了化合物1的1H和13C NMR,因此部分碳氢信号未明确归属,本文中利用600 MHz(1H)和75MHz(13C)仪器测试一维NMR,并结合二维HSQC、 HMBC等手段确定了文献[4]中未明确归属的碳氢信号(C-3、 C-9、 C-14、 C-15、 C-18、 H-3β、 H-3α、H-4、 H-13、 H-15、 H-18):如HSQC谱中δ 1.92和1.88均与δ 37.8处的碳信号相关,而在HMBC谱中δ 1.08处的14位甲基信号与δ 37.8相关,同样在HSQC谱中δ 3.64和3.31均与δ 38.1处的碳信号相关,而在HMBC谱中δ 1.96处的15位甲基信号与δ 38.1相关,从而将δ 37.8和38.1分别归属为3位和9位的碳信号;同样,利用HMBC结合HSQC技术分别将δ 17.3, 18.8和20.7分别归属为14, 15和18位的甲基碳信号,将δ 1.92, 1.88, 2.37归属为3位偕偶质子和4位质子信号,将δ 1.08, 1.96, 2.04分别归属为14, 15和18位甲基质子信号. 此外,文献[4]中将δ 123.1和121.1处的碳信号归属为11位和7位的季碳信号,但在HMBC谱中发现,上述2个碳信号均与H-12和H-13相关,但δ 123.1处的碳信号还与H-9存在明显相关信号,因此本文中将δ 123.1和121.1分别归属为7位和11位的碳信号. 1H NMR、 13C NMR、 1H -1H COSY、 HSQC、 HMBC和NOESY数据见表1.表1 化合物1的1H NMR, 13C NMR, HSQC,1H -1H COSY, HMBC和NOESY数据(CDCl3, δ)Table 1 1H NMR, 13C NMR, HSQC, 1H -1H COSY, HMBCand NOESY data of compound 1 inCDCl3PositionδC(75MHz)δH(J/H z)(600MHz)HSQC1H⁃1HCOSYHMBCNOESY1132.65.23(1H,d,9.3)+H⁃15,H⁃23[3J(C,H)],9[3J(C,H)],15[3J(C,H)]H⁃3β,H⁃4,H⁃9β,H⁃16273.74.13(1H,m)+H⁃1,H⁃3β3[2J(C,H)],16[3J(C,H)]H⁃5,H⁃14,H⁃15337.8∗1.92∗(1H,m,H⁃3β)1.88∗(1H,m,H⁃3α)+H⁃2,H⁃4H⁃414[3J(C,H)]H⁃1H⁃14430.62.37∗(1H,m)+H⁃3α,H⁃3β,H⁃5,H⁃143[2J(C,H)],5[2J(C,H)],14[2J(C,H)]H⁃1578.85.53(1H,d,8.3)+H⁃414[3J(C,H)]H⁃2,H⁃9α,H⁃14,H⁃156195.5/////7123.1∗∗///9[3J(C,H)],12[3J(C,H)],13[3J(C,H)]/8154.2///12[3J(C,H)]/938.1∗3.64(1H,d,16.5,H⁃9β)3.31(1H,d,16.5,H⁃9α)+H⁃9αH⁃9β15[3J(C,H)]H⁃1,H⁃15H⁃5,H⁃15续表1Continuation of the Table 1*为文献中未明确归属的碳氢信号; **为文献中归属错误的碳信号PositionδC(75MHz)δH(J/Hz)(600MHz)HSQC1H⁃1HCOSYHMBCNOESY1013 5.2///9[2J(C,H)],15[2J(C,H)]/11121.1∗∗///12[2J(C,H)],13[2J(C,H)]/12138.07.03(1H,s)+H⁃1313[3J(C,H)]H⁃13138.71.92∗(3H,s)+H⁃12/H⁃121417.3∗1.08(3H,d,7.0)+H⁃43[3J(C,H)],5[3J(C,H)]H⁃2,H⁃5,H⁃151518.8∗1.96∗(3H,s)+H⁃19[3J(C,H)]H⁃2,H⁃5,H⁃9α,H⁃141655.73.25(3H,s)+//H⁃117170.2///5[3J(C,H)],18[2J(C,H)]/1820.7∗2.04∗(3H,s)+///3 结论综合利用核磁共振一维(1H、 13C)和二维(1H -1H COSY、 HSQC、 HMBC)技术,对从没药氯仿提取物中得到的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2-甲氧基-5-乙酰氧基呋喃吉马-1(10)-烯-6-酮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对其碳氢信号进行了全归属,修正了文献中的归属错误;利用分子模型、质子偶合常数分析结合NOESY实验技术,确证了结构中1(10)双键构型为反式(E式),而2、 4、 5位的相对立体构型为(2R*, 4R*, 5S*). 没药属植物树脂中多含有呋喃倍半萜类化合物,本文的研究结果为该类化合物的结构确证和相对构型的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数据参考.致谢: 1H NMR、 13C NMR、 2D NMR均由沈阳药科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代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Xiao Pei-gen(肖培根). Modern Chinese Materia Medica(新编中药志) [M]. Beijing(北京): Chemical Industry Press(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3: 851.[2] Wan Wen-zhu(万文珠), Lou Hong-xiang(娄红祥).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of myrrh(没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J]. World Phytomedicines(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5, 20(6): 236-241.[3] Shen Tao(沈涛), Lou Hong-xiang(娄红祥).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resin of Commiphora species and their biological activities(没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 [J]. Nat Prod Res Dev(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08, 20(2): 360-366.[4] Brieskorn C H, Noble P. Three new furanogermacrenes from myrrh [J]. Tetrahedron Lett, 1980, 21(6): 1 511-1 514.[5] Zhu N Q, Kikuzaki H, Sheng S Q, et al. Furanosesquiterpenoids of Commiphoramyrrha[J]. J Nat Prod, 2001, 64(11): 1 460-1 462.[6] Gao Kun(高坤), Li Xin(李新). Analysis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conformation of germacrane type sesquiterpenoids(吉马烷型倍半萜构型和构象的NMR数据分析) [J]. Chinese J Magn Reson(波谱学杂志), 2004, 21(2): 249-261.[7] Sanz J F, Garcia-Sarrion A, Macro J A. Germacrane derivatives from Santolina chamaecyparissus[J]. Phytochemistry, 1991, 30(10): 3 339-3 342.[8] Dekebo A, Dagne E, Hansen L K, et al. Crystal structures of two furanosesquiterpenes from Commiphora sphaerocarpa[J]. Tetrahedron Lett, 2000, 41(50): 9 875-9 878.。
没药倍半萜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肿瘤活性
![没药倍半萜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肿瘤活性](https://img.taocdn.com/s3/m/326704e3be23482fb5da4c7c.png)
没药倍半萜成分的分离鉴定及抗肿瘤活性【摘要】目的从没药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倍半萜单体成分,并探讨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生物活性。
方法没药石油醚提取部分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二十多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1和2的结晶分别经熔点测定、薄层层析、1H NMR和13C NMR数据分析以及与已知化合物比较,确定其化学结构。
利用MTT法检测化合物1和2对大肠癌细胞HT29和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PC3、PC3M、DU145及正常肝的永生化细胞LO2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果经理化性质鉴定、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1的结构为[1(10)E,2R,4R]2甲氧基8,12环氧吉玛1(10),7,11三烯6酮;化合物2的结构为2甲氧基5乙酰基4呋喃吉玛1(10)烯6酮,二者同属没药吉玛烷型倍半萜类化合物。
MTT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大肠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
而对三种激素非依赖型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
另外,化合物对正常肝永生化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
结论经分离纯化、理化性质鉴定和波谱分析,确定了没药吉玛型倍半萜化合物1和2的结构,该化合物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没药;吉玛烷型倍半萜;前列腺癌;细胞株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s of two sesquiterpen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Commiphora opobalsamum, and to investigate its their anti proliferation effect on tumor cell growth. Methods Two sesquiterpenoi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resinous exudates of Commiphora opobalsamum. Their structures were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1H NMR and 13Results Structures of two sesquiterpenoids were determined as (1(10)E,2R,4R)2methoxy8, 12epoxygermacra1(10), 7, 11trien6one and 2methoxy5acetoxy furanogermacr1(10)en6one. The results of MTT assay showed that both compounds had an inhibitory effect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hormone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s in a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manner. No significant anti proliferation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colorectal cells exposed to these chemicals at low concentrations. Furthermore, less cytotoxicity of these compounds was shown by using the immortalizied liver normal cell line at concentrations tested. Conclusions The structure of two germacrane sesquiterpenoids were identified, and they can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hormone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cell growth.Key words: Myrrh;Germacrane Sesquiterpenoids;Prostate neplasms; Cell lines没药(myrrh)为没药属植物树皮渗出的胶状树脂,为临床常用中药,具有行气散血、消肿止痛等功效,有悠久的药用历史。
姜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姜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063066427284b73f2425066.png)
姜黄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摘要:依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姜黄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分析提取方法及其药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姜黄属中药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姜黄属;化学成分;姜黄素类;挥发油姜黄属(Curcuma)植物隶属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姜科。
它包括姜黄、郁金和莪术。
姜黄为植物姜黄(Curcuma longa L.) 的干燥根茎;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姜黄(Curcuma longaL.)、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或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 的干燥块根,莪术为姜科植物蓬莪术(Curcuma phaeocaulis)、广西莪术(Curcuma kwangsiensis) 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in)的干燥根茎。
中医认为姜黄属植物具有解郁、行气、止痛、化瘀、利胆、清心、消积、通经等功效, 近来研究发现它们有抗癌、抗早孕、抗凝血、抗氧化和保肝等活性[1]。
现综述如下。
1 化学成分姜黄属植物的根茎和块根中主要化合物成分是姜黄素类和挥发油,还有树脂类、糖类、甾醇类、多肽类、脂肪酸、生物碱及微量元素等。
1.1 姜黄素类(curcuminoids)姜黄素类为二苯基庚烃类成分(diarylheptanoids),也包含个别戊烃类化合物,根据苯环上有无羟基可分为酚性和非酚性两类,当以庚烷为母体,在1,7 位有芳基取代(见图1 和表1) [2-3],现已分离并鉴定出20多个姜黄类化合物[1](见表2),其中姜黄素(curcumin),去甲氧基姜黄素(demethoxycurcumin) 和双去甲氧基姜黄素(bis-demethoxycurcumin) 最为常见,他们的结构式(见图2)。
在国内,姜黄属植物已确证的共有12 种,姜黄素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姜黄属植物的10个种中[4],其中我国有9个种。
在这些植物中印尼莪术(C.xanthorrhiza) 及姜黄(C.longa)含姜黄素类化合物品种最多。
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31b033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5e.png)
姜黄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魏文文;叶育石;徐良雄【摘要】Objective]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non-medicinal parts of Curcuma longa.[Method]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non-medicinalparts of C.longa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dextran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Chemical structures of these compound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spectral data.[Result] 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C.longa,including indole-3-carboxaldehyde(1),lumichrome (2),3-O-(α-D-galactopyranosyl)-(1″→6′)-O-β-D-galactopyr-anosyl-glycerol (3),gingerglycolipid A (4) and noralpindenoside B (5).[Conclusion]The fi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non-medicinalparts of C.longa for the first time,compounds1 and 5 were isolated from Curcuma for the first time.%[目的]研究姜黄( Curcuma longa L.)非药用部位的化学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和 窦 炎 等[ 1]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姜 黄 具 有 抗 炎[ 2] 、抗氧化[ 3] 、抗肿瘤[ 4] 、抗 H IV [ 5] 、抗老年痴 呆[ 6] 以及 抗微生物[ 7] 等多 方面作用。姜 黄的化
学研究表明, 倍半萜类及姜黄素类为其主要成分。 本实验对姜黄的体积分数 80% 的乙醇提取物进 行了分离, 得到 6 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其中, 化合
其氢谱、碳谱及 HSQC 谱表明该化合物存在一个
与羰基( D20016) 共轭的异丙叉基团[ D: 1189( 3H,
s) 、2114 ( 3H , s) 、6106( 1H, m) ] 、一 个次 甲基 [ D
0190( 3H , d, J = 614 Hz) ] 、一个末端双键[ D: 5107
姜黄为姜科姜黄属( Curcuma ) 多年生草本植 物姜黄( Cur cuma longa L. ) 的干燥根茎, 在亚洲 的热带地区广为栽培, 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及染 料中。其味苦、辛, 性温, 归脾、肝经, 具有破血行 气、通经止痛之功效。印度传统医学认为姜黄可 以治疗胆病、厌食、鼻炎、咳嗽、糖尿病、肝病、风湿
第 4期
曾永篪等: 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Ñ : 没药烷型倍半萜
239
物 6 为新的天然产物, 化合物 5 为首次从该属植 物中分离得到。在此, 作者主要介绍它们的分离 及鉴定, 并利用 HSQC、HM BC 等技术对化合物 3 进行详细的结构解析, 以更正文献[ 8] 所报道的数 据归属。
108 作者简介: 曾永篪( 1979 - ) , 女( 汉族) , 贵州遵义人, 博士研究生, T el: ( 024) 23986515, E-mail: yo ngchi02@ tom. com;
邱峰( 1967 - ) , 男( 汉族) , 辽宁瓦房店人,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 药及天然药 物活性成 分、中药 药 效成分体内代谢及微生物转化 研究, T el: ( 024) 23986463, ( 024) 23993994, E- mail: fengqiu2000@ tom. co m。
号, 化学位移值为 D 6914, 故可确定 C- 5 位为羟基 取代。化合物 6 的[ A] D 值及氢谱数据与文献[ 9] 中 bisacurone 的反应产物 的数据一致, 故确定化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志码: A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Curcuma longa Ñ: bisabolane sesquiterpenes
ZENG Yong- chi, LIANG Jian- mou, QU Ge- x ia, QIU Feng
( S chool of T radit ional Chi nese Mater ia Medica, Sheny ang Phar maceutical Uni versi ty , Sheny 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Aim T 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 ituent s of Curcum a longa. Methods T he 80% Et OH ex tract was isolat ed by means of silica gel, ODS colum n chromatography and reverse 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 RP- HPL C ) .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Six sesquit erpenes w ere isolat ed and identif ied as turmeronol A( 1) , turmeronol B( 2) , bisabolone ( 3) , 8- hydrox y-l ar- turm erone( 4) , bisabolone- 9- one( 5) , and ( 6S )- 2- met hy-l 6- [ ( 1R , 5S )- ( 4- met hene- 5- hy drox y-l 2- cyclohexen)- 2- hepten- 4-one] ( 6) . Compound 6 was first ly isolat ed from t his plant , w hich represent s a new nat ural product and compound 5 w as isolated for t he first t im e f rom t his genus. In addition, t he carbon and prot on signals of compound 3 were assigned unambiguously based on 1H- NM R, 13C-NM R, DEPT- 135, H MQC, and HM BC spectra, and some assignm ent s report ed in the literat ure were revised. Key words: isolat ion elucidat ion; NMR spectrum; Curcuma longa; sesquit erpenes
试剂: 色谱甲醇为江苏汉邦科技有限公司产 品, 其他分析纯试剂由沈阳试剂厂生产。
原药材: 姜黄干燥根茎购于贵州遵义药材公司。 112 提取与分离
取姜黄干燥根茎 215 kg, 粉碎后以 3 倍体积的 体积分数 80% 的乙醇超声提取 3 次, 每次 015 h。 合并, 浓缩乙醇提取液, 得到浸膏 362 g。浸膏用无 水乙醇溶解拌样, 进行硅胶开放柱色谱, 氯仿- 甲醇
( 1H , s) 、4197 ( 1H, s) ] 。在 H MBC 谱 中, H- 2 ( D
5186) 与 C- 4( D 14510) 、C- 6( D 3117) 相关, H- 3( D
6115) 与 C- 1( D 3518) 、C- 4( D 14510) 、C- 5( D 6914)
及 C- 15( D 11316) 相关, H- 6a( D 2149) 和 H- 6b( D 1151) 与 C- 1( D 3518) 相关, H- 15a ( D 5107) 和 H15b( D 4197) 与 C- 3( D 12711) 、C- 5( D 6914) 相关, 证明了环己烯酮片断的存在。另外, 在 HMBC 谱 中, H- 12( D1189) 和 H- 13( D 2114) 同时跟 C- 11( D 15513) 和 C- 10( D 12411) 相关, H- 10( D 6106) 与 C9( D 20016) 、C- 12( D 2717) 及 C- 13( D 2017) 相关, H- 8a( D 2144) 和 H- 8b( D 2124) 与 C- 7( D 3218) 、C9( D 20016) 及 C- 14( D 1617) 相关, H- 7( D 2125) 与 C- 14( D1617) 相关, H- 14( D 0190) 与 C- 7( D3218) 、 C- 8( D4816) 相关, 证明了庚烯侧链的存在。H- 14 ( D 0190) 与 C- 1( D 3518) 的 H MBC 相关证明了环 己烯酮片断的 C- 1 位与庚烯侧链的 C- 7 位相连。
( 6) 。其 中, 化 合物 6 为 新的 天 然 产 物, 化 合物 5 为 首次 从 该 属 植物 中 分 离 得到。 同时, 利用 DEPF- 135、
HSQC、HM BC等核磁技术对化合物 3 的化学位移进行了准确归属, 对文献中报道的数据归属进行了更正。
关键词: 分离鉴定; 核磁共振波谱; 姜黄; 倍半萜
过理化性质和波 谱数据 鉴定它 们的结构 分别为: turmeronol A( 1) 、turmeronol B( 2) 、bisabolone( 3) 、8- hydroxy-l ar-
turmerone( 4) 、bisabolone- 9- one( 5) , ( 6S )- 2-methy-l 6- [ ( 1 R, 5S)- ( 4- methene- 5- hydroxy-l 2-cyclohexen)- 2- hepten- 4- one]
111 仪器与试剂 实验仪器: Perkin elmer 241M C 旋光仪、IK-
OU0328- 5 质谱仪、Bruker ARX- 300 核磁共振 仪( 以 T MS 为内标) 、C- 18 高效 液相 制备柱 ( C18, 250 mm @ 20 mm , Inertsil Pak; det ect or: UV) 。
2 40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第 17 卷
经分析上述数据并与 其分子式相比 还余一个羟 12711) 、C- 4( D 16112) 及 C- 6( D 2213) 相关, H- 6a
基, 而 根据 DEPT- 135 谱, C- 5 为一 次甲 基 碳信 ( D 1194) 与 C- 1( D4918) 、C- 2( D20111) 相关, H- 6b
姜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Ñ: 没药烷型倍半萜
曾永篪, 梁键谋, 曲戈霞, 邱 峰
( 沈阳药科大学 中药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 要: 目的 研究姜黄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 ODS 柱色谱及反相高效液相 色谱等多
种分离方法对姜黄的体积分数 80% 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 鉴定。结果与结论 分离得到 6 个倍半 萜类化合物, 通
2 结果与讨论
化合物 6: 无色油状物,
[
A]
25 D
-
1815b( M eOH,
c = 013) 。HR- ESI- MS 给出准分子离子峰 m / z
25711503[ M+ Na] + ( calc125711517) , 结合碳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