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论教育》
爱因斯坦《论教育》英文

爱因斯坦《论教育》英文Einstein's "On Education"Education is a topic that has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and debated throughout history.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ve expressed their views and opinions on the purpose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One influential figure who addressed this subject matter was Albert Einstein. In his essay "On Education," Einstein shares his thoughts on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the importance of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shaping young minds.According to Einstein, the primary goal of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the mer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s ability to think independently and critically. 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cultivate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a thirst for knowledge. Instead of focusing solely on memorization and rote learning, Einstei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fostering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 in students.In Einstein's view, the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nurturing students' innate curiosity. H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encourage students to question, explore, and seek answers to their own inquiries. By allowing them to think freely and independently, the education system can help individuals develop their own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ideas.Furthermore, Einstein believed that creativity was an essential aspect of education. He maintained that imagination and intuition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itself. He argued that knowledge is limited and can become outdated, while imagination has the power to transcendboundaries and 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focus on nurturing students'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rather than solely imparting information.In his essay, Einstein also discusse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He believed that teachers should not merely be instructors but should strive to be mentors and guides. Einstein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hich should be characterized by mutual respect, trust, and support. Teachers should act as facilitators, stimulating students' curiosity and guiding them in their quest for knowledge.Einstein also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a well-rounded education. He believed that specialization at an early age restr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s potential. Instead, he advocated for a broad education that encompasses various fields, allowing students to explore different subjects and acquire a diverse skill set.In conclusion, Einstein's essay "On Educa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his thoughts on the purpose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He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curiosity, and creativity in students. Einstein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nurture imagination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explore. Additionally, he highlighted the crucial role of teachers as mentors and guides in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By following Einstein's philosophy, we can strive to create a more holistic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system that truly prepares individuals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future.。
论教育(爱因斯坦)

论教育(爱因斯坦)作者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
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终入籍美国。
曾任柏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校教授。
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题解:傅雷在家书中教导傅聪:首先要成为一个人,其次是成为一个艺术家,最后才是成为一个钢琴家。
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仅仅只是一个物理学家、一个科学家,更在于他是一个具有崇高人格的人。
而他再三寄希望于青年一代的,也正是使我们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下面三段文字,分别选自他的《培养独立思考的教育》、《论教育》与《教师和学生》。
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时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恶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为了获得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他必须学习去了解人们的动机、他们的幻想和他们的疾苦。
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青年一代的。
本来构成文化和保存文化的正是这个。
当我把“人文学科”(the humanities)作为重要的东西推荐给大家的时候,我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而不是历史和哲学领域里十分枯燥的专门知识。
过分强调竞争制度,以及依据直接用途而过早专门化,这就会扼杀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一切文化生活所依存的那种精神。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关的,由于太多和太杂的学科(学分制)造成的青年人的过重负担,大大地危害了这种独立思考的发展。
负担过重必导致肤浅。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二在每项成绩背后都有着一种推动力,它是成绩的基础,反过来,这种推动力也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得到加强和滋养。
爱因斯坦论教育

爱因斯坦论教育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
知识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生生的,它在每个青年人身上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对集体利益真正有价值的素质和能力。
这并不是要泯灭个性,使个人只是成为社会的工具,如蚁群中的一只蚂蚁或蜂房里的一只工蜂。
仅仅由没有个性原创、没有个人目标、标准化的人组成的社会是没有发展可能性的可悲群体。
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贡献为其人生第一要义的个人。
但是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教育的理想呢?靠说教吗?当然不是。
话语仅仅是也只是苍白无力的声音而已。
通往毁灭的路总是伴随着美妙言词渲染出的动人的幻景。
人的个性不是靠说教和听训,而是由行动来创造的。
因此,教育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营造一种情势迫使学生用实际行动去做。
不论小学写第一篇作文的尝试还是大学博士论文题目的拟订,抑或只是背诵一首诗、作一支曲、翻译一段文字、解一道数学题、进行一项体育锻炼,这个方法都适用。
做事的动机千差万别,因而学校教育的价值主要就体现于它教导学生们以怎样的动机做事。
做同样的工作,可能是出于惧怕、不得已而为之;可能因为对权威的野心和对名誉的欲望;也可能源自对某件事的兴趣或者对真理、真知的渴望,没有人会否认老师的态度和学校的管理对学生心理的塑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认为一个学校最糟糕的就是靠威吓、强力和虚妄的权威来实施教育。
这样对待学生会摧残他们健全的情感,伤害他们真挚的心灵,剥夺他们应有的自信。
如此的教育只生产驯顺的臣民,德国和俄国的学校通常如此。
我知道美国的教育不存在这样的罪恶。
瑞士和几乎所有民主国家都没有这样的学校。
使学校远离这一莫大之恶并不难,不要赋予老师以压迫的权利,从而使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只缘于对其才识与人文素养的由衷敬仰。
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结果的兴趣和知道这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而产生的快乐。
我认为学校布置的最有价值的作业应该能够唤醒并强化青少年的这种意识。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

爱因斯坦的教育观【摘要】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集中阐述了他的教育理念,其以人为本,注重人格健全、人性和谐的观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爱因斯坦;教育观;启发意义引言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1871—1955),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终入籍美国。
曾任柏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校教授。
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提及爱因斯坦,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首先得出的判断是,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对其以后的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他在人文领域也有独特思考和见解,这可以从他的教育思想理念中体现出来。
爱因斯坦自己则很不情愿表明自己的观点,在一篇“关于教育”的演说辞末尾,他表明:“我再次郑重申明,我这里所讲的观点有点武断,只不过是作为个人基于自己从作学生和教师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私人看法。
”不管怎样,他还是有着自己关于教育的理念,并见于著述中。
从他不同文章的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他是如何论述的:【注①】1、用富有活力的表达和知识去唤醒乐趣是教师的至尊艺术。
2、教育的惟一理性方式就是做出榜样,即使无法做出榜样,也可成为警示。
3、树立榜样不仅是影响他人的主要方式,而且是惟一的方式。
4、对一个人来说学习知识并不像显现的那么重要,他也无须为此去学校而可以从书本上获得。
在学校里,教育的价值并不是学到很多知识,而是受到如何进行思考的训练,而这是不可能从书本上学到的。
5、因此,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已经结合到了鼓励小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中,并试着像大学撰写博士论文那样让他们练习写作。
6、如果一个人掌握了所学科目的基础知识,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当然就会找到自己的路,而更适应于如何去发展和创新,从而胜过那些主要是沉迷于知识细节的人。
7、一个问题的简洁形成远比其解答重要,后者或许仅仅是个数学或实验的技巧。
8、学习昨天,生活今天,希望明天,重要的是不断地问为什么。
9、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认识老问题,都需要富于创造的想象力,并标志着科学的实际进展。
《论教育》爱因斯坦,的读书笔记摘抄大全

教育是人类社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爱因斯坦作为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他的一生中对教育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
本篇文章将根据爱因斯坦的读书笔记摘抄,从浅入深地探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教育的个人理解和观点。
一、教育的定义1.教育的本质爱因斯坦在其读书笔记中提到:“真正的教育应是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这种培养不仅仅是单向的,更应该是双向的,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共同成长。
2.教育的目标在爱因斯坦的观点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批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才,而不是机械地传授知识。
”这种目标的确定,对于当前教育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今社会已经不再缺乏知识,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是其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育的现状1.教育的单向输送在实际教育中,很多教育机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死记硬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单向的教育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2.教育的功利化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很多教育机构开始过分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限制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三、教育的未来1.重视独立思考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也应该转变角色,做学生思维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2.注重创新意识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创新。
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爱因斯坦的观点深刻地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读《论教育》有感

读《论教育》有感【点击进入读书心得体会专栏,阅读更多内容!】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段话在教育界流传甚广,当我读完《论教育》全文之后,觉得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因为爱因斯坦这篇讲稿对教育的理解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对教育的经典论述之一。
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在这篇关于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演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
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
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是专读文史;教育转型之后曾提出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评论说“高考语数外”偏重于文科,莫衷一是。
而爱因斯坦“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他认为“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素质能力的形成是最重要的。
“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实际上,有了“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素质,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会游刃有余,并不完全要书本知识基础有多雄厚。
学校教学最终“剩下的”是能力素质。
在今天的教育语境下,如何理解这一段话至关重要,因为它涉及教学价值。
这些年,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
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于是“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
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所涉及的正是爱因斯坦所提出“人们忘记了在学校所学过的每一件事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这些东西是课程教学之外获得的能力。
论爱因斯坦教育思想

论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内容提要】爱因斯坦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他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及巨大成功中,对当时的教育弊端作了有力的批判,对教育问题总结出了许多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反对学校仅仅单纯地向青少年灌输知识,而应把青少年培养成和谐和全面发展的人,使他们具有独立性和合作精神,富有创造性,以服务和奉献社会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爱因斯坦教育思想人的发展知识爱因斯坦以他的相对论思想为人们所熟知,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关于教育的论述不多,亦鲜为人知,但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切身经历和巨大成功中,总结出许多富有哲理的独特见解,其论述相当深刻和丰富。
我们探讨他的基本教育思想,追寻他从一个发育迟缓的孩子成为科学奇才的足迹。
对我们今天怎样开展教育工作和培养现代人才,能够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教育的真谛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定义让人不可思议,他认为:“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注: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1版,以下引文如不特别注明,均出自该书。
)他把我们所认为在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却视为不重要的,他所强调的是人的品质、才能、个性以及学习中得到的乐趣。
在他看来,应当使青少年快乐地学习,是能够找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获得结果时的乐趣,是学习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
”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能够创造民主自由的空间,启发学生创造性的心理能力。
教师的责任就是用良好的教育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和科学的魅力,点燃他们好奇心的火花,保持青少年的朝气与活力,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让他们的素质和谐而自由地发展。
“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结果的兴趣和知道这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而产生的快乐。
我认为学校布置的最有价值的作业应该能够唤醒并强化青少年的这种意识。
爱因斯坦——论教育

爱因斯坦——论教育爱因斯坦——论教育原创于: 2008-06-08 08:39:01标签:论教育——爱因斯坦[1]翻译:有志于教育的海带【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奥伯尼市举行了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
本文出自爱因斯坦在纪念会上的讲话。
(原书编者注)】通常,庆祝之日首先用于回顾,特别是纪念那些为了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获得过特殊荣誉的人。
这种对我们前辈的友好纪念确实一定不能忽略,尤其是由于对过去最优秀人物的纪念,有助于激励今天希望有所贡献的人勇于作出努力。
但是,这种纪念应该由一个从小就与纽约州联系在一起、熟悉纽约州过去的人来作;而不是由我,一个象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游历、在各式各样的国家中都有所经历的人来作。
因此,剩下给我的只能是讲那些无论何时何地、一直以来并将继续与教育有关的问题了。
我只是尝试,并不能自称是权威。
这特别是由于,各个时代聪明而好意的人一直处理教育问题,当然也反复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而身为一个对教育领域半外行的人,我只有个人的经历和个人的信念作为对教育的见解之基础。
那么,我是那里来的勇气来阐述我的看法呢?好在这不真的是一个科学问题。
否则,这些顾虑可能会使我一言不发了。
可是,对于活跃的人类的事情,这就不同了。
这里,仅仅有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
相反,这种真理的知识必须以不懈的努力、不断地使其恢复原貌,才不会丧失。
这就象站立在沙漠中的大理石雕像,持续地受到被流沙埋没的威胁。
只有维护的工作不停地进行,大理石才会永远地闪耀在阳光里。
我的双手也应该做这种维护工作。
学校一直是将传统这一财富由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
这在今天比以前更为突出了。
这是因为现代经济生活的发展,使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功能被削弱了。
因此,现在比以前,人类社会的持续性和健康在更高程度上依赖于学校。
有时,人们仅仅把学校作为传授最大量知识给下一代的工具。
这是不对的。
知识是死的,学校却是为活人服务的。
学校应该培养青年人对人民的幸福有价值的品质和能力。
论教育(英)-Einstein

On EducationAlbert EinsteinFrom an address at Albany3 N. 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lebration of the tercentenary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 October 15> 1936.Translated by Lina Arronet.Published in Out of My Later Years: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50.A day of celebration generally is in the first place dedicated to retrospect, especially to the memory of personages who have gained special distin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ife. This friendly service for our predecessors must indeed not be neglected, particularly as such a memory of the best of the past is proper to stimulate the well-disposed of today to a courageous effort. But this should be done by someone who, from his youth, has been connected with this State and is familiar with its past, not by one who like a gypsy has wandered about and gathered his experiences in all kinds of countries.Thus, there is nothing else left for me but to speak about such questions as, independently of space and time, always have been and will be connected with educational matters. In this attempt I cannot lay any claim to being an authority, especially as intelligent and well-meaning men of all times have dealt with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have certainly repeatedly expressed their views clearly about these matters. From what source shall I, as a partial layman in the realm of pedagogy, derive courage to expound opinions with no foundations except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personal conviction? If it were really a scientific matter, one would probably be tempted to silence by such considerations.However, with the affairs of active human beings it is different. Here knowledge of truth alone does not suffice; on the contrary, this knowledge must continually be renewed by ceaseless effort, if it is not to be lost. It resembles a statue of marble, which stands in the desert, and is continuously threatened with burial by the shifting sand. The hands of service must ever be at work, in order that the marble continue lastingly to shine in the sun. To these serving hands mine also shall belong.The school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transferring the wealth of traditio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This applies today in an even higher degree than in former times, for through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life, the family as bearer of tradition and education has been weakened. The continuance and health of human society is therefore in a still higher degree dependent on the school than formerly.Sometimes one sees in the school simply the instrument for transferring a certain maximum quantity of knowledge to the growing generation. But that is not right. Knowledge is dead; theschool, however, serves the living. It should develop in the young individuals those qualities and capabilities which are of value for the welfare of the commonwealth. But that does not mean that individuality should be destroyed and the individual become a mere tool of the community, like a bee or an ant. For a community of standardized individuals without personal originality and personal aims would be a poor community without possibilities for development. On the contrary, the aim must be the training o£ independently acting and thinking individuals, who, however, see in the service of the community their highest life problem. So far as I can judge, the English school system comes nearest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ideal.But how shall one try to attain this ideal? Should one perhaps try to realize this aim by moralizing? Not at all. Words are and remain an empty sound, and the road to perdition has ever been accompanied by lip service to an ideal. But personalities are not formed by what is heard and said, but by labor and activity.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 of education accordingly always has consisted of that in which the pupil was urged to actual performance. This applies as well to the first attempts at writing of the primary boy as to the doctor's thesis on gradu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r as to the mere memorizing of a poem, the writing of a compositi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a text, the solving of a mathematical problem or the practice of physical sport.But behind every achievement exists the motivation which is at the foundation of it and which in turn is strengthened and nourished by the accomplishment of the undertaking. Here there are the greatest differences and they are of greates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school. The same work may owe its origin to fear and compulsion, ambitious desire for authority and distinction, or loving interest in the object and a desire for truth and understanding, and thus to that divine curiosity which every healthy child possesses, but which so often is weakened early. The educational influence, which is exercised upon the pupil by the accomplishment of one and the same work may be widely different, depending upon whether fear of hurt, egoistic passion, or desire for pleasure and satisfaction is at the bottom of this work. And nobody will maintain that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chool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teachers do not have an influence upon the molding of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for pupils.To me the worst thing seems to be for a school principally to work with methods of fear, force, and artificial authority. Such treatment destroys the sound sentiments, the sincerity, and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pupil. It produces the submissive subject. It is no wonder that such schools are the rule in Germany and Russia. I know that the schools in this country are free from this worst evil; this also is so in Switzerland and probably in all democratically governed countries. It is comparatively simple to keep the school free from this worst of all evils. Give into the power of the teacher the fewest possible coercive measures, so that the only source of the pupil's respect for the teacher is the human and intellectual qualities of the latter.The second-named motive, ambition or, in milder terms, the aiming at recognition and consideration, lies firmly fixed in human nature. With absence of mental stimulus of this kind,human cooperation would be entirely impossible; the desire for the approval of one's fellow-man certainl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inding powers of society. In this complex of feelings, constructive and destructive forces lie closely together. Desire for approval and recognition is a healthy motive; but the desire to be acknowledged as better, stronger, or more intelligent than a fellow being or fellow scholar easily leads to an excessively egoistic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which may become injurious for the individual and for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the school and the teacher must guard against employing the easy method of creating individual ambition, in order to induce the pupils to diligent work.Darwin's theory of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and the selectivity connected with it has by many people been cited as authorization of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spirit of competition. Some people also in such a way have tried to prove pseudo-scientifically the necessity of the destructive economic struggle of competition between individuals. But this is wrong, because man owes his strength in the struggle for existence to the fact that he is a socially living animal. As little as a battle between single ants of an ant hill is essential for survival, just so little is this the case with the individual members of a human community.Therefore, one should guard against preaching to the young man success in the customary sense as the aim of life. For a successful man is he who receives a great deal from his fellowmen, usually incomparably more than corresponds to his service to them. The value of a man, however, should be seen in what he gives and not in what he is able to receive.The most important motive for work in the school and in life is the pleasure in work, pleasure in its result, and the knowledge of the value of the result to the community. In the awakening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se psychological forces in the young man, I see the most important task given by the school. Such a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alone leads to a joyous desire for the highest possessions of men, knowledge and artist-like workmanship.The awakening of these productive psychological powers is certainly less easy than the practice o£ force or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ambition but is the more valuable for it. The point is to develop the childlike inclination for play and the childlike desire for recognition and to guide the child over to important fields for society; it is that education which in the main is founded upon the desire for successful activity and acknowledgment. If the school succeeds in working successfully from such points of view, it will be highly honored by the rising generation and the tasks given by the school will be submitted to as a sort of gift. I have known children who preferred school-time to vacation.Such a school demands from the teacher that he be a kind of artist in his province. What can be done that this spirit be gained in the school? For this there is just as little a universal remedy as there is for an individual to remain well. But there are certain necessary conditions which can be met. First, teachers should grow up in such schools. Second, the teacher should be given extensive liberty in the selection of the material to be taught and the methods of teachingemployed by him. For it is true also of him that pleasure in the shaping of his work is killed by force and exterior pressure.If you have followed attentively my meditations up to this point, you will probably wonder about one thing. I have spoken fully about in what spirit, according to my opinion, youth should be instructed. But I have said nothing yet about the choice of subjects for instruction, nor about the method of teaching. Should language predominate or technical education in science?To this I answer: in my opinion all this is of secondary importance. If a young man has trained his muscles and physical endurance by gymnastics and walking, he will later be fitted for every physical work. This is also analogous to the training of the mind and the exercising of the mental and manual skill. Thus, the wit was not wrong who defined education in this way: "Education is that which remains, if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For this reason, I am not at all anxious to take sides in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followers of the classical philologic-historic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 more devoted to natural science.On the other hand, I want to oppose the idea that the school has to teach directly that special knowledge and those accomplishments, which one has to use later directly in life. The demands of life are much too manifold to let such a specialized training in school appear possible. Apart from that, it seems to me, moreover, objectionable to treat the individual like a dead tool. The school should always have as its aim that the young man leave it as a harmonious personality, not as a specialist. This in my opinion is true in a certain sense even for technical schools, whose students will devote themselves to a quite definite profession.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 ability for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judgment should always be placed foremost, not the acquisition of special knowledge. If a person masters the fundamentals of his subject, and has learned to think and work independently, he will surely find his way and besides will better be able to adapt himself to progress and changes than the person whose training principally consists in the acquiring of detailed knowledge.Finally, I wish to emphasize once more that what has been said here in a somewhat categorical form does not claim to mean more than the personal opinion of a man, which is founded upon nothing but hi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which he has gathered as a student and as a teacher.。
爱因斯坦论教育范文

爱因斯坦论教育范文读《爱因斯坦与教育》有感最近读了《爱因斯坦与教育》一书,深有感触。
书中所阐述的有关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的一些理念,很值得我们这些搞教育的现代人进展深层次的反思,尤其是那些决定我们现在教育方向的领导和专家好好研究。
书中阐述:爱因斯坦论教育的动力是兴趣。
他认为:直接而稳定的兴趣在教学中作用很大,间接而短暂的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那么不大;认为学习的推动力是成绩的根底,取得良好成绩,又会反过来加强这种推动力。
爱因斯坦强调:“在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
只有这样的心理根底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完全牺牲了学生的兴趣,教育这项神圣的工作变成了像流水线一样重复的机械运动。
我们的学校领导最好取消所有的课外活动及小三门,我们的所谓主课老师最好是再多几节课时,学生最好是不吃不喝不拉的机器人。
看看我们的现状:学生体能在倒退;近视率到达70%以上;除了文化学习还有其他技能的学生缺乏5%。
太可悲了!听课-作业-听课-补课-练习,周而复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会有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现代教育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做法,爱因斯坦给予了辛辣的挖苦。
爱因斯坦写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防止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我想,即使是一头安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尤其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中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的。
”这些言论,我们的领导和专家难道不该好好反思反思?!让学生在学校承受教育的过程中,对科学实验和理论体系发生浓厚的兴趣,并逐步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理论和实践,这无疑对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名言

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名言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这段话在教育界流传甚广,以下是大学网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爱因斯坦关于教育的名言“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使学生对教师尊敬的惟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
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像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
延伸阅读:爱因斯坦是继伽利略、牛顿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为人类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这位科学巨人和哲学大师对青年教育问题也有精辟的见解。
学校最终要造就什么样的人?爱因斯坦认为,不应该把学校简单看作是一种传授知识的场所。
他说,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应当发展青年人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爱因斯坦《论教育》doc

爱因斯坦《论教育》.doc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教育的看法和观点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爱因斯坦《论教育》中的主要观点,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和内容,以及他对教育的评价和展望。
一、教育的目的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他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而不是仅仅传授知识。
教育应该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人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
二、教育的方法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
他主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此外,爱因斯坦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三、教育的内容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
他主张,学校应该提供多种学科的教育,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
同时,他还强调了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关键。
四、教育的评价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
他主张,评价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考试、作品评价、自我评价等。
同时,他还强调了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认为这是保障学生权益的关键。
五、教育的展望爱因斯坦认为,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该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和便捷的学习方式。
同时,他还强调了终身学习的概念,认为这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
总之,爱因斯坦《论教育》中的观点对于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方法应该是启发式的和实践性的,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教育的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全面发展,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今天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爱因斯坦《论教育》

论教育爱因斯坦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许良英、赵中立、张宣三译。
本文是爱因斯坦于1936年10月15日在纽约州立大学举行的“美国高等教育三百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词。
在纪念的日子里,通常首先是追溯往事,尤其是要怀念那些由于发展文化生活而得到特殊荣誉的人们。
这种对于我们先辈的亲切的纪念仪式确实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因为这样一种对过去最美好事物的回忆适宜于鼓励今天的善良的人们去勇敢奋斗。
但这种怀念应当由那些从青年时代起就同这个州联系在一起,并且熟悉它的过去的人来做;而不应当由一个像吉卜赛人那样到处流浪、把各种各样国家的经验兼收并蓄起来的人来做。
这样,就没有什么东西可留给我讲了,除了讲一些同空间和时间无关的,而过去和将来始终同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在做这一尝试时,我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各个时代的有才智的和善意的人们,都已讨论过教育这个问题,并且无疑已清楚地反复讲明了他们在这些问题上的见解。
在教育学领域中,我是个半外行人,除却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以外,我的见解就别无基础。
那么我究竟凭什么有胆量来大发议论呢?如果它真是一个科学的问题,人们也许会被这样一些考虑弄得哑口无言了。
可是,对于能动的人类事务来说,情况是不同的。
在这里,单靠真理的知识是不够的,相反,如果要不失掉这种知识,就必须以不断的努力来使它经常更新。
它像一座矗立在沙漠上的大理石像,随时都有被流沙掩埋的危险。
为了使这座石像永远照耀在阳光之下,必须挥手不停地为它工作。
我也要出一臂之力。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
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合于今天。
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的家庭已经削弱了。
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简单地看做是一种工具,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
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
论教育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自述》【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0年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其他两位是1964年和平奖得主马丁·路德金、1979年和平奖得主德兰修女。
)2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A=X+Y+Z A是成功,X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不曾犯错的人,是因为他从来不曾尝试新事物”●“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能畅游整个世界”●“你必须去学习游戏规则。
然后,你还要比别人玩得更好。
”●“任何回忆都会多少染上眼前的色彩”●“大多数人花毕生时间去追逐一些毫无价值的希望与努力”●“我会对所有权威产生怀疑。
敢于对任何社会环境里既存的信念完全吃一种怀疑态度。
”●“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它的存在并不取决于我们人类的主观意愿。
尽管它是一个高深而永恒的谜,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人类至少可以部分地用观察和思维触及到它,这个世界深具魅力,有如争求自由、得到解放一样。
吸引我们的凝视深思。
而我不久就注意到,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详。
我总是会有意无意地浮现一个最高目标,那就是借助一切既有力量与条件在向我们提供的一切可能的范围里,我们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外部世界。
爱因斯坦《论教育》.doc

爱因斯坦《论教育》.doc《论教育》是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爱因斯坦所写的一篇论文。
文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以及现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概括。
首先,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独立、自主和有思想的个体。
他强调了个体自由和创造力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培养人们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自觉地探索和实现自己的潜力。
因此,爱因斯坦建议将教育的重点从纯粹的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转向人才的全面发展。
其次,爱因斯坦关注的是当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他认为当代教育过于注重标准化,并且将学生看作是肩负着社会责任的工具。
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遭到贬低,他们更多的是为了达成教育目的而不是为了自我成长而学习。
因此,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将学习过程更加个性化,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并增加激励。
最后,爱因斯坦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对于个人、社会和整个人类的重要性。
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解决当前社会问题也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教育的重要性应该被广泛认识,社会应该更加重视教育问题。
总的来说,爱因斯坦《论教育》点出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全面发展人类自身的能力和潜力,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教育应该尊重个体自由和创造力,注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个性化。
如此,教育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
爱因斯坦论教育

三一文库()〔爱因斯坦论教育〕*篇一:读《爱因斯坦与教育》有感读《爱因斯坦与教育》有感最近读了《爱因斯坦与教育》一书,深有感触。
书中所阐述的有关爱因斯坦对教育的的一些理念,很值得我们这些搞教育的现代人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尤其是那些决定我们现在教育方向的领导和所谓的专家好好研究。
书中阐述:爱因斯坦论教育的动力是兴趣。
他认为:直接而稳定的兴趣在教学中作用很大,间接而短暂的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则不大;认为学习的推动力是成绩的基础,取得良好成绩,又会反过来加强这种推动力。
爱因斯坦强调:“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启发并且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我看这该是学校的最重要任务。
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愿望,去追求人的最高财产——知识和艺术技能。
”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完全牺牲了学生的兴趣,教育这项神圣的工作变成了像流水线一样重复的机械运动。
我们的学校领导最好取消所有的课外活动及所谓的小三门,我们的所谓主课老师最好是再多几节课时,学生最好是不吃不喝不拉的机器人。
看看我们的现状:学生体能在倒退;近视率达到70%以上;除了文化学习还有其他技能的学生不足5%。
太可悲了!听课-作业-听课-补课-练习,周而复始,培养出来的学生,还会有什么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现代教育中扼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做法,爱因斯坦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爱因斯坦写道:“现代的教学方法,竟然还没有把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完全扼杀掉,真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还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
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尤其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贪吃的习性的。
爱因斯坦名言中英对照

方程式对我更重要,因为政治只看眼前,而方程式是永恒的。
原文:Equations are more important to me, because politics is for the present, but an equation is something for eternity.
人生就像骑单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
原文:Life is like riding a bicycle. To keep your balance you must keep moving.
只有利他的生活才是值得过的生活。
原文:Only a life lived for others is a life worthwhile.
如果我再次成为一个展望人生的年轻人,我不会选择成为一个科学家、学者或是教师。我宁可去做一个水管工或是小贩,盼望著在当前的环境里,可以找到些许独立自主的空间。
原文:If I would be a young man again and had to decide how to make my living, I would not try to become a scientist or scholar or teacher. I would rather choose to be a plumber or a peddler in the hope to find that modest degree of independence still available under present circumstances.
德育论文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

教育就是养成习惯陈雅燕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到:“如果一个人忘记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最后留下来的就是教育。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个班就是一个大集体,如同一个温馨的家,那么班主任就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良好班风的倡导者。
一个良好的班风对孩子们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良好习惯的养成,对每个学生终生有益。
因为一年级新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学校,对学校生活还很不熟悉,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不懂事,自觉性较差,纪律总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所以作为一年级班主任首先应从习惯的养成与常规入手。
我认为做好一年级的班主任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一.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
(1)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学生课桌的摆放:桌椅摆放整齐,离开座位时凳子一律推到课桌底下,养成一下课就整理的习惯。
2、每一个课间要把下节课的学习用品准备齐全,放到课桌左上角,然后再出去玩。
3、上课时身体要坐直,做到全神贯注,专心听讲,学思结合,多感官并用,做到五到: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并且积极回答问题。
4、上课不可以随便乱讲话,有问题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举手,老师允许方可发言并要起立。
5、写字姿势要做到“三个一”。
在强调写字的姿势时,我训练学生要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边一拳,手离笔尖一寸。
6、在加强学生学习注意力时,我训练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口令:“一二三,坐端正”“小小手,抱端正”“亮眼睛,看老师”,我在班上反复训练,还把这些口令告诉任课老师。
7、一年级小学生最爱发言,老师问题一出,他们就高举小手“我我我”,甚至从座位上站起来,屁股撅得老高。
我就对他们说:“谁的手举得最端正,我就请谁来回答。
”此时我就教他们如何正确举手:左手放胸前,右手举旁边。
有些孩子你没有喊到他,他就一声长叹——“哎”,像泄了气的皮球,别人的发言也就与他不相干了。
这时我就耐心给他们讲道理,教育孩子们学会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不仅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因斯坦《论教育》
庆祝日的首要目的,通常是回顾往事,尤其是纪念那些由于对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获得了特殊荣誉的人物。
对我们前辈的这一友好的纪念活动实在绝对不应被忽视,特别是因为这种对往日盛事的回忆能够鼓舞今天的善良的人们无畏地努力。
但是这件事必须由年轻时就与这个州紧密相连,并熟悉其过去的人来做,而不是由一个像吉普赛人一样四处流浪,在各种各样的国家积累经验的人来做。
因此,我只能谈论一些与空间和时间无关的,过去是,今后也将是与教育事务相联系的问题。
在这一努力的过程中,我一点也不能以权威自居,特别是因为从古到今的明智的本意善良的人们已经讨论过教育问题,并且已就这些问题反复地明白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
作为教育领域的半个门外汉,我阐述除个人经验和个人信念之外毫无根基的观点的勇气从何而来呢?如果这真是个科学的问题,人们可能会对这些考虑保持缄默。
但是,对活跃的人们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此仅仅真理的知识就不够了。
相反,若要知识不被抛弃,它就必须被不断的努力连续更新。
它就像树立在沙漠里的一座大理石雕像,随时承受着被流沙埋藏的威胁。
服务之手必须不断工作,以使大理石在阳光之下永远熠熠发光。
我的手也在为大理石服务的手之列。
学校一直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方式。
今天这种重要程度超过了以前,因为通过经济生活的现代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载体地位已经削弱。
因此,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比以前更加依赖于学校。
有时人们把学校看成仅仅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递给成长中的一代的工具。
但这是不对的。
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是在为活人服务。
它应该在青年人身上培养那种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消灭个性,把个人仅仅作为如蜜蜂或蚂蚁那样的社会的工具。
因为由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目标的标准化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毫无发展可能的、可怜的社会。
相反,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动和思考的个人,而这些个人又把为社会服务视为最高的生活问题。
在我看来,英国的学校体制距实现这个理想最为接近。
但是人们怎么才能实现这一理想呢?是通过道德说教达到这一目标?绝对不是。
言词现在是,今后将仍是空洞的声音,通往毁灭之路从来都是由关于理想的浮华之辞相伴。
但是人格并不是由所听所说形成的,而是由劳动和行动形成的。
因而,最重要的教育手段是促使小学生们采取行动。
这适用于小学生的第一次学写字,也适用于大学的博士论文,或者记一首诗,作一支曲,口译或笔译一篇文章,解决一道数学题目,或是进行体育运动。
但是在每项成就背后都有一个作为其基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反过来又被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的成功所强化和滋养。
在这里存在着最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对学校的教育价值至关重要。
同一工作,其起源可能归因于恐惧和强制、追求权势和声名的野心勃勃的欲望,或是对对象的爱好、兴趣以及对真理和理解的要求,因此也可以是每个健康的孩子都有的、但很早就被削弱了的神圣的好奇心。
完成同样一件工作对小学生产生的教育方面的影响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取决于使他完成这件工作的内因究竟是害怕受伤害、利已主义的情感,还是获得喜悦和满足感。
没有人会坚持认为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态度是对塑造小学生的心理基础毫无影响。
我觉得最坏的莫过于学校主要用恐吓、暴力和人为的权威等手段工作。
这种做法摧毁了小学生健康的感情、真诚和自信。
它产生出顺从的人。
难怪这样的学校在德国和俄国居统治地位。
我知道这个国家的学校里不会产生这种最坏的邪恶;在瑞士,也许在所有民主统治的国家中都是如此。
使学校脱离这种所有邪恶中最坏的邪恶,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给予教师尽可能少的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这样小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的惟一来源就是后者的人性和理智品质。
所指出的第二个动机——雄心,说得委婉点就是以被承认和被尊敬为目标,牢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
没有这种精神刺激,人类合作就完全不可能;取得伙伴赞同的愿望肯定是社会最重要的束缚力之一。
在这个感情复合体中,建构性的和毁灭性的力量密切相连。
取得赞同和被承认的愿望是健康的动机;但要
被承认比伙伴或者同学更优秀、更强大、更有才智,就很容易导致过份的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调整,这可能对个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伤害。
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防止使用产生个人野心的简单方法以敦促小学生们勤奋学习。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选择理论已被许多人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权威依据来引用。
也有一些人用这种方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之间毁灭性的经济竞争的必要性。
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们进行生存竞争的力量,完全在于他是一个社会性的生活着的动物。
正如蚁冢中单个蚂蚁之间的战争对于生存没有什么根本意义一样,人类社会中个体成员之间的斗争也是如此。
因此人们应该防止向青年人宣传把这种习惯意义上的成功当作生活的目标。
这种意义上的成功的人,通常从他们伙伴那儿得到很多,其所得通常远远超过他给他们的贡献。
但是,人的价值应该体现于他能给予什么,而不是在于他能获得什么
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
在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的觉醒和强化之中,我看到了学校被赋予的最得要的任务。
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快乐的愿望,去追求人类最高财富,即知识和艺术家般的技艺。
这些创造性的心理力量的觉醒当然比强力的施行或个人野心的觉醒困难,但它更有价值。
重点在于发展孩子般爱玩的倾向及孩子般的对被承认的愿望,并把孩子引导到对社会很重要的领域;这种教育主要建立在对成功活动和被承认的愿望的基础上。
如果学校成功地从这种观点出发进行工作,它将得到成长中的一代的高度尊重,学校给予的任务也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
我认识一些喜欢在校时光甚于喜欢假期的孩子。
这样的学校要求教师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是一位艺术家。
如何才能在学校获得这种精神呢?对此不可能存在万能补救方法。
就如个人不可能永远健康一样,但有一些能被满足的必要条件。
首先,教师们应该在这样的学校里成长。
其次教师在教学材料和使用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应该拥有广泛的自主权。
因为他在发展工作上的乐趣同样会被强力和外在压力扼杀。
如果至此你们都专心地跟上了我的思考,你们可能会对一件事感到奇怪。
根据我的观点,我已谈了这么多究竟以什么精神来指导青年,但是关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我却什么都没有说。
占主导地位的究竟应该是语言,还是科学中的技术教育?
对此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在我看来这些都处于第二重要的地位。
如果一个年轻人已经通过体操和跑步训练了他的肌肉和身体耐力,今后他将适应任何体力工作。
头脑训练及脑力和手工技巧的训练也是类似的。
因此,会说俏皮话的人下列说法大致不错,他把教育定义为:“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的就是教育。
”正因为此,我一点也不急于在古典的语言—历史教育和更注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两种方法的追随者们的斗争中表态。
另一方面,我想反对另一观念,即学校应该教那些今后生活中将直接用到的特定知识和技能。
生活中的要求太多样化了,使得在学校里进行这种专门训练毫无可能。
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应该反对把个人像无生命的工具一样对待。
学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
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这对于那些培养将来从事较确定的职业的技术学校也适用。
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获取特定的知识。
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如何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将肯定会找到属于他的道路。
除此之外,与那些接受的训练主要只包括获取详细知识的人相比,他更加能够使自己适应进步和变化。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在此以一种多少有点较为绝对的形式所谈的内容,代表的只不过是我的个人观点,其基础仅仅是自己作为学生和教师积累的个人经验。
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能在如此有意义的会议上发表这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