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处理办法
会计十大记错帐处理方法
会计十大记错帐处理方法会计是一个精确细致的工作,但有时候会出现错误记账的情况。
针对这些错误,会计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保证账目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下面是十大常见的记错账处理方法。
1.重新核对记录:当发现错误记账时,首先应该重新核对原始记录和对账单。
检查数额、日期、摘要等是否正确无误。
2.与相关方核实:如错误涉及到其他部门或相关方,及时与其核实并沟通,以确认正确的账目。
3.撤销错误分录:如果错误记账涉及到分录,应立即撤销错误分录,将错误金额或信息从账簿中删除,并重新进行正确记账。
4.调整凭证:针对已经错误的凭证,制作冲正凭证或调整凭证,调整错误的金额或摘要,并将其列入正确的科目和账簿中。
5.转移错误金额:如果发现错误金额输入到了错误的科目或账户中,应及时将错误金额转移到正确的科目或账户中,以保证账目的正确性。
6.调整年末余额:如果错误记账发生在年末调整阶段,应及时调整相关科目的年末余额,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7.制作审计报告:如果错误记账涉及到重大金额或影响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应制作审计报告,并由审计员确认并签字,以确保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8.纠正账簿:对于错误记账涉及到的账簿,应及时进行纠正,修改错误的账目,以保证账簿的准确性。
9.提醒和培训会计人员:错误记账的发生可能是因为会计人员对记账规定不熟悉或疏忽大意。
因此,应及时提醒和培训会计人员,加强记账规定的学习和遵守。
10.审查和改进内部控制:错误记账的发生也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
因此,应对内部控制进行审查,找出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和加强,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总结来说,会计记账中的错误处理需要及时发现、核对、调整和纠正。
同时,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培训,以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减少记账错误的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可靠和合法。
企业财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
企业财务制度或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一、总则1.1 本制度编制的目的是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保障企业的财务健康和稳定发展。
1.2 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除非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否则不得随意修改或违反。
1.3 企业财务部门是负责实施和监督财务管理的部门,应当遵守本制度的规定,维护企业的财务利益。
1.4 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擅自改变或违反本制度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财务会计处理办法2.1 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账簿和账目的设置、核算方式、资产负债表的编制要求等,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2.2 会计核算企业应当按照财务会计准则的规定,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记录,包括资产的确认和计量、负债的确认和计量、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等。
2.3 财务报告企业应当定期编制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并按照法律的规定公布,确保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实性。
2.4 资产管理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对资产进行登记、存档和盘点,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和价值。
2.5 成本管理企业应当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监控和控制,确保成本的合理性和控制在经济活动中的正确性。
2.6 预算管理企业应当建立预算管理制度,编制年度预算计划,对预算进行执行和检查,及时调整预算方案,保证企业的经济活动得到充分的预算控制。
2.7 税务管理企业应当按照税法的规定,履行纳税义务,按时足额缴纳税款,不得逃税或漏税,确保企业的税收合规性和合法性。
2.8 财务审计企业应当定期组织财务审计,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发现问题和隐患,加强内部控制,并向企业领导层和相关部门提供审计报告。
三、违规处罚3.1 对于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企业财务部门有权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口头警告、书面通报、责令整改、暂停执行等,情节严重的将报告企业领导决定。
会计账务处理原则与处理方法
会计账务处理原则与处理方法一、会计核算制度(一)公司严格按照《会计准则》和《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建立会计账簿,设立会计科目,及时提供合法、真实、准确和完整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年度采用公历年制,即从公历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
(三)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记账方法采用借贷记账法,会计凭证采用记账序时、序号登记,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的实际成本计价,收入与相关成本相配比。
(四)当发生下列事项时,应当及时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五)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原始记录及单据必须手续齐全,真实完整,合理合法,按照规范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各项经济指标的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六)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会计处理的方法前后应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须请示财务总监,并经公司总经理批准方可。
且应在财务报告中加以说明。
(七)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八)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对使用会计软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且有关电子数据、会计软件资料等应作为会计档案进行管理。
二、填制记账凭证(一)严格按《商品流通会计制度》的规定,正确使用科目,不得任意增减或合并会计科目。
(二)填制会计凭证会计人员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必须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
1、原始凭证的内容必须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接受凭证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及金额等。
2、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单位的公章;从个人取得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盖章;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本单位公章。
销售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销售固定资产会计处理方法
宝子,今天咱来唠唠销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这事儿哈。
咱先得知道啥是固定资产,像公司的那些大型设备啊、厂房啥的,这些用了挺长时间,价值还不小的东西就是固定资产啦。
当要把它们卖掉的时候,就有一套会计处理的办法呢。
要是这个固定资产已经提足了折旧,那就比较简单啦。
咱先把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转到“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里。
账面价值是啥呢?就是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
比如说,一个设备原价10万块,累计折旧9万5,那账面价值就是5千块,就把这5千块转到“固定资产清理”。
如果还没提足折旧就卖了呢,也是先把账面价值转过去。
然后呢,卖固定资产的时候收到钱啦,这个钱也要记到“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里。
要是收到的钱比账面价值多,那就是赚钱啦,这多出来的部分要记到营业外收入里。
就像你把一个旧东西卖了,结果卖的钱比你想的多,是不是感觉像捡到小便宜一样,这在会计上就是一笔额外的收入啦。
要是收到的钱比账面价值少呢,那就是亏了呗,这个差额就得记到营业外支出里。
这就有点小伤心啦,不过做生意嘛,有赚有亏很正常。
还有哦,如果在销售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费用,像拆卸设备的费用、运输设备到买家那里的费用等等,这些费用也要记到“固定资产清理”里。
这就好比你要卖个东西,还得花点钱去包装或者运出去,这些都是成本呀。
最后呢,等所有的事儿都处理完了,“固定资产清理”这个科目如果还有余额,就把它转到相应的营业外收支里。
这样整个销售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就完成啦。
宝子,你看,是不是也没有特别复杂呢?就像打理自己的小生意一样,每一笔进出都要有个清楚的记录哦。
会计处理的方法
会计处理的方法会计处理是指将各种经济业务进行收集、加工、分析、记录和报告的过程。
它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10条关于会计处理的方法并进行详细描述。
方法一:会计要素分析法会计要素分析法是会计处理的基础,它通过分析企业的交易和业务活动,将它们归纳为会计要素,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等。
这样可以方便地记录和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
此方法主要适用于企业的日常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报表编制。
方法二:单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指在每个会计周期结束后将所有业务交易进行分类、汇总,并用一张表格进行记录的方法。
它的形式简单、易于操作,是小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首选会计处理方法。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容易出现记账错误和漏记问题。
方法三:复式记账法复式记账法是指在每笔交易过程中,不仅要记录业务的增减情况,还要同时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的变动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会计错误和漏记问题,同时也方便企业进行日常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编制。
方法四:现金记账法现金记账法是指企业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以现金的形式进行记录,不涉及其他财务工具。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的个体工商户或者无法进行复杂的财务管理的企业。
缺点是无法完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方法五:非现金记账法非现金记账法是指企业不仅要记录现金交易,还要记录其他财务工具的交易情况,例如存款、债券、股票等。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来处理。
方法六:计价法计价法是指将企业各项资产的价值和成本进行计价,并在企业记账时将这些价值和成本进行追加或者减少。
这种方法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价值的变动,但也比较容易出现不准确的情况。
方法七:账龄法账龄法是指根据不同的存货项(资产项)记录它的使用和停留时间,以此来计算其真实价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企业的存货管理,可以精确地反映存货的真实价值。
方法八:滞后法滞后法是指企业在处理会计事务时,将涉及到的相关账目进行延迟处理的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处理是一种重要的财务管理方法,用于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济交易。
在进行会计处理时,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和规范,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会计处理方法:
1. 记账方法:会计处理的基础是记账,即将经济交易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则记录在账户中。
常见的记账方法包括借贷记账法和单式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是将每一笔交易按照借方和贷方的原则进行记录,以反映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贷方表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
单式记账法是将每一笔交易仅按照借方或贷方进行记录,常用于小企业或个人业务的会计处理。
2. 分录方法:分录是将每一笔交易按照借贷记账原则进行拆分,分别记录在不同的账户中。
通过分录,可以清晰地显示每一项交易对各项账户的影响。
3. 会计凭证方法:会计凭证是会计处理的主要工具之一,用于记录和证明经济交易的发生。
根据会计凭证的特点,可以采用手工凭证和电子凭证两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在手工凭证方法中,需要使用会计凭证簿和会计凭证,将交易明细逐笔录入。
而电子凭证方法则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操作,实现自动化的会计处理。
4. 会计账簿方法:会计账簿是用于记录和总结企业会计信息的工具。
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使用多种会计账簿进行会计处理。
常见的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总账、明细账、科目余额表等。
总之,会计处理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工作,需要根据准则和规范进行操作。
通过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以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不同的会计事项采取的处理方式和方法。
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能够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会计处理方法。
首先,对于资产的计量方法,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
历史成本法是指以资产取得时的成本作为其计量基础,不考虑其市场价值的变动。
而公允价值法则是指以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作为其计量基础,能够更加客观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变动。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资产计量方法。
其次,对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方法,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收入和费用实际发生时确认,与货款的收付无关。
而现金收付制则是指只有在现金实际收到或支付时才确认收入和费用。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会计需要选择合适的确认方法,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此外,对于长期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和权益法。
成本法是指将长期投资按照成本计量,并逐年以摊余成本法进行摊销。
而权益法则是指按照投资所占比例确认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或亏损,反映投资价值的变动。
企业在进行长期投资会计处理时,应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
最后,对于财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单独报表和合并报表。
单独报表是指企业按照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编制财务报表。
而合并报表则是指将母公司和子公司的财务信息合并编制成一份财务报表。
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根据自身的组织结构和投资关系选择合适的报表编制方法。
综上所述,会计处理方法是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和经营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当会计如何处理方法
当会计如何处理方法会计方法是会计工作中的基本操作流程,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化会计处理过程,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会计方法的正确运用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会计处理方法的具体内容。
首先,会计方法的第一步是凭证的制作。
凭证是会计数据的记录和证明,是会计核算的基础。
在制作凭证时,会计人员需要根据记账凭证模板,将业务发生的对等交换关系分别记录在借方和贷方,确保借贷相等,同时注明业务的具体内容和金额。
其次,会计方法的第二步是账簿的建立。
账簿是会计数据按照一定规则和顺序记录的簿面,如总账、明细账等。
会计人员需要根据凭证的内容,将相应的借贷分录依次记录在账簿的相应栏目中,确保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准确性。
第三,会计方法的第三步是账务的月结。
月结是指每个月末对账务进行汇总和调整的过程。
会计人员需要根据每个月的凭证和账簿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汇总,形成月度的总账和明细账。
同时,对于需要调整的会计科目,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录入,确保账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第四,会计方法的第四步是财务报表的编制。
财务报表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信息的集中呈现。
会计人员需要根据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格式编制财务报表,以及进行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最后,会计方法的最后一步是审计和核对。
审计和核对是对会计数据进行检查和核实的过程,以确保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和合规性。
会计人员需要仔细检查凭证、账簿和财务报表的内容,与业务实际进行一一核对,发现和纠正错误,确保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综上所述,会计方法是会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其正确使用和运用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会计人员需要熟悉和掌握会计方法的具体步骤和规则,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通过规范化的会计方法的使用,可以保证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会计账务处理规定
会计账务处理规定一、账务报销1.会计人员(出纳员)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在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后方能给予报销。
2.原始凭证的内容:(1)原始凭证应具备: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的名称、经济业务的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
(2)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盖有填制单位的财务公章。
(3)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4)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人员、经办部门和经办人或审批部门及有关单位主管的批示。
重大事项必须有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审批方可报销。
(5)对于无法取得原始凭证支付现金时(如:奖金发放、夜班费、津贴、节日补贴等),应采用统一支出凭单,由经手人填制统一发放表,经办部门签章并经有关部门审核后,出纳方可付款。
(6)出纳人员不得代填原始凭证,代领现金或白条抵账。
对外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加盖单位公章。
并按照规定逐项填写齐全。
(7)购买实物的原始凭证,必须有验收人签章,对所购物品应逐项写明,如数量较多票据无法写明的,应要求经办人开据明细予以证明,否则出纳员不予报销。
(8)一式几联的原始凭证,应当注明各联的用途,只能以一联作为报销凭证,凡填写大写和小写金额的原始凭证,大写与小写金额必须相符,否则不予报销。
(9)购买属于固定资产范围的物品,必须有行政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开具的固定资产入库单,否则,财务部门不得给予报销。
(10)凡未经单位主管同意或违反财经纪律的开支,财务部门均可予以拒付。
(11)职工因外出所借差旅费或零星支出,一律填制借款凭证,并须有单位主管和财务负责人签字,经手人签字方可;外出回来报销时,填制差旅费报销凭证,按照相关部门有关规定给予报销,不予退还原借款凭证。
(12)经过上级批准的经济业务其报销也应符合上述规定。
二、账务核算1.下列事项应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2)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4)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5)收入、费用的核算;(6)财务成果的核算和处理;(7)其他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
会计业务处理方法
会计业务处理方法
会计业务处理方法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业务处理时所采用的方法和步骤,包括记录原始凭证、核算、登记、整理、汇总、报表编制等环节。
下面是一般的会计业务处理方法:
1. 原始凭证的记录:将企业的交易、经济业务等事实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记录在原始凭证上,例如发票、收据、银行对账单等。
2. 原始凭证的分类与归档:按照不同的经济性质和业务性质,将原始凭证进行分类、归档,方便后续的核算和查询。
3. 核算:根据原始凭证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会计科目的划分和计量,在账簿上进行核算。
4. 登记:将核算后的数据按照一定的形式和规范登记到相应的账簿上,如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日记账等。
5. 整理和汇总:定期对账簿进行调整和整理,确保账簿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进行账目的汇总和统计。
6. 编制报表:根据企业的内外部需求,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底层数据来自于账簿。
在实际操作中,会计人员还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使用合理的辅助工具和软件,提高会计业务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确保会计处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会计处理方法有哪些
会计处理方法有哪些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进行会计核算和处理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会计准则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和记录会计信息。
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会计处理方法。
首先,会计处理方法包括现金基础会计和权责发生制会计。
现金基础会计是指企业在收付款时才确认收入和支出,不考虑货物和服务的实际交易时间。
而权责发生制会计是指企业在货物和服务实际交易发生时确认收入和支出,不考虑货款的收付时间。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
其次,会计处理方法还包括成本法和市价法。
成本法是指企业按照购买成本或生产成本进行资产和负债的核算和处理,不考虑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
市价法是指企业按照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进行核算和处理,不考虑购买成本或生产成本。
两种方法在资产和负债的评估和处理上有所不同,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另外,会计处理方法还包括历史成本法和现值法。
历史成本法是指企业按照资产和负债的历史成本进行核算和处理,不考虑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
现值法是指企业按照资产和负债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核算和处理,不考虑资产和负债的历史成本。
两种方法在资产和负债的估值和处理上有所不同,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最后,会计处理方法还包括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
直线法是指企业按照固定的折旧比例进行资产折旧,每年折旧额相同。
加速折旧法是指企业按照逐年递减的折旧比例进行资产折旧,每年折旧额递减。
两种方法在资产折旧的计算和处理上有所不同,企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综上所述,会计处理方法涉及到现金基础会计和权责发生制会计、成本法和市价法、历史成本法和现值法、直线法和加速折旧法等多个方面。
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会计准则进行合理的选择,以确保财务报表和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选择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下列各种会计处理方法,
下列各种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一些常见的会计处理方法。
1. 现金基础会计处理方法:现金基础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发生交易时只记录实际收入和支出的金额,不考虑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发生。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型企业或个人经营者,简单易行,但不适用于大型企业。
2. 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法: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交易发生时,无论是否已经收到或支付现金,只要权益的转移发生,就应该进行会计记录。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企业,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和业绩。
3. 全盘会计处理方法:全盘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将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都进行会计记录,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
这种方法能提供全面的财务信息,用于决策和分析。
4. 分录会计处理方法:分录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将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按照借贷方向进行明确的会计分录,包括借方和贷方的科目、金额和摘要等。
这种方法能清晰地记录每一笔交易,方便后续的账务核对和调整。
5. 计提准备会计处理方法:计提准备会计处理方法是指在一定的准则下,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提前计提一定的准备金或准备费用,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费用。
这种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风险和财务状况。
6. 平均成本会计处理方法:平均成本会计处理方法是指按照平均成本原则,将同一类别的资产或库存商品按照平均价格计算成本,并进行会计记录。
这种方法能平衡不同时期的价格波动,使成本更加稳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会计处理方法,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性质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结合使用,以满足企业的会计要求和管理需求。
坏账会计处理方法
坏账会计处理方法
坏账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直接冲销法:公司要等到信用部门确定顾客的款项不可收回时,才进行坏账的会计处理,确认为坏账。
在注销某一客户应收账款的同时,把坏账损失列为发生期的管理费用。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适合规模小、应收账款数额较小或坏账不易发生的企业。
但这种方法忽视了坏账损失与赊销业务的联系,前期不反映潜在的坏账损失,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2. 备抵法:按期预计坏账准备,当坏账发生时,以备抵法记录的准备金抵消坏账。
这种方法按期估计坏账损失并计入当期费用,形成坏账准备金,当实际发生坏账时,冲销已提的坏账准备金。
3. 账龄分析法:根据应收账款的账龄长短,制定不同的坏账准备金。
4. 个别认定法:对于每一笔应收账款都单独进行核算,并为其制定坏账准备。
请注意,选择何种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取决于企业的具体情况。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会计师。
固定资产闲置会计处理方法
固定资产闲置会计处理方法在我们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种情况,那就是固定资产闲置了。
比如公司里有一台设备,买回来了本来是用来生产的,结果一放就是好几个月,根本没发挥出它的作用。
说实话,这种事情真让人头疼。
不仅浪费了公司资金,连企业的管理也显得有些混乱。
要是处理不好,可能还会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报表,甚至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
所以今天我们就聊聊固定资产闲置时应该怎么处理,既不丢面子,又能合规操作。
闲置的固定资产就像家里的“摆设”,没啥实际用途,反而占地方。
它们依然会带来折旧的费用。
折旧,这个词听起来挺复杂,但其实就是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使用或自然老化而降低价值的过程。
所以啊,就算这些设备、机器等固定资产闲置在那儿,它们照样会消耗企业的资金。
如果不及时处理掉,最后可能会变成企业的“隐形负担”。
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如何通过会计处理,把这些闲置资产的影响最小化。
说白了,就是要让这些“闲置家伙”不至于成为你的“经济负担”。
那么闲置资产怎么处理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手”,你要么卖掉它,要么转手给别人利用。
要是公司决定不再使用这台设备,当然可以进行处置。
出售闲置固定资产后,可以通过会计账簿把它从资产账户里剔除,同时如果有任何的处置收益,就要计入到公司的收入当中。
一般来说,这种出售的收入就算公司在财务上获得了好处。
但是,卖了也不代表就完事儿了哦!得记得把设备的折旧算清楚,再做相应的调整。
比如,设备折旧的账面价值要剔除,不能让那台“摆设”继续给你计算折旧。
有时候并不是每台闲置的设备都能直接卖掉。
想象一下,如果设备本身的市场需求不高,那就只能想其他办法了。
比如,租出去,或者做一些合作。
你看,一些闲置设备如果能租赁给其他企业,那也是一种变现的方式。
只要合适,谁说闲置资产不能“活跃”一下?这种方式也能减少折旧带来的负担。
不过,这就需要公司能够对外租赁、合作的市场有一定的了解,避免再次陷入“只能当摆设”的局面。
还有一种处理闲置固定资产的方式,就是对其进行报废。
事业单位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
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方法一、单位取得收入核算1、财政预算拨款〔也就是国库拨款〕,根据拨款单作账。
借:银行存款贷:财政补助收入----拨入经常性经费----人大事务---行政运行----政协事务---行政运行----……----拨入专项经费----人大事务----行政运行----政协事务----行政运行----……2、单位收到财政局综合股核拨的各种收费和其他收入借:银行存款贷:事业收入3、单位取得的零星杂项收入、有偿效劳收入、捐赠收入、有价证券及存款利息收入等借:银行存款贷:其他收入4、事业单位上级单位拨非财政补助资金借:银行存款贷:上级补助收入5、单位收到财政部门〔职能股室〕、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拨入的有指定用途,并需要单独报账的专项资金借:银行存款贷:拨入专款----按资金来源和工程设明细账6、事业单位收到附属单位按规定缴来款项借:银行存款贷:附属单位缴款二、单位取得的往来款项核算1、单位发生的临时性暂存款、应付等待结算款项借:银行存款贷:其他应付款----按债权单位或个人设置明细账。
2、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借入的有偿使用的款项。
借:银行存款贷:借入款项----按债权单位设置明细账。
三、事业单位按规定取得的应缴款项1、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借:现金〔银行存款〕贷:应缴预算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上缴国库时借:应缴预算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贷:现金〔银行存款〕2、收到“应缴财政专户款〞时借:现金〔银行存款〕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上缴财政专户时借: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贷:现金〔银行存款〕3、执收单位开具缴款书,交款单位直接将款项交入国库或财政专户的交入国库:借:应缴预算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贷:应缴预算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交入财政专户:借: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贷:应缴财政专户款----按收费工程设置明细账单位取得的收入必须及时入账,应缴预算和财政专户款必须及时足额上缴,不得坐支、挪用或私设“小金库〞。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一、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所得税影响金额,直接确认为当期所得税费用,而不递延到以后各期。
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本期所得税费用等于本期应付所得税,暂时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仅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其影响程度.采用应付税款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简单,工作量小;但是应付税款法不确认当期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显然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因而逐渐被淘汰.(二)纳税影响会计法该方法是将本期暂时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间,即将本期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采取跨期分摊的办法。
纳税影响会计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费用观”,认为所得税是企业为了获得收益而发生的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
暂时性差异影响的所得税金额,包括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内,以及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中.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实际作用是使企业的财务会计记录与财务报告的目标一致,即坚持按照财务会计的基本概念(资产与负债)和权责发生制进行有关会计确认和计量,避免财务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误解。
纳税影响会计法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两种。
1、递延法。
递延法是将本期由于暂时性差异而产生的影响纳税金额,保留到这一差额发生相反变化的以后期间予以转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时,不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进行调整。
递延法确认暂时性差异,这显然比应付税款法前进了一大步。
但是,在这种方法下,递延所得税只表示将在未来会计期间配比过程中进行调整的暂时性差异的累计影响,不表示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
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余额并不具有应收应付的性质,也不符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无法反映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
尽管递延法比债务法简单,但因其不能披露有关经济业务的实际纳税影响,而被美、英等国的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所淘汰。
工资核算及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核算办法——应付职工薪酬工资的会计核算分二步,第一步工资的计提,第二步工资的发放。
应发工资是指工资合计扣减病事假、迟到早退,加加班工资等收入后的工资合计;实发工资是指在应发工资的基础上扣除社会保险费、代缴税费、房租、水电等后,实际发放给职工的工资数。
一、工资、工会经费的计提:1、根据工资表应发工资合计减应扣项病事假合计数计提工资: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职工薪酬---工资(应发数,针对管理人员工资)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工资(应发数,针对生产人员工资)制造费用—工资(应发数,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工资)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应发数,针对在建工程人员工资)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工资(应发数,针对在建工程人员工资)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基本工资(应发数)2、根据工资总额的 2%计提工会经费会计分录:借:管理费用---职工薪酬---工会经费(针对管理人员)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工会经费(针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针对在建工程人员)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工会经费(针对生产人员)制造费用—工会经费(针对生产管理人员)贷: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工会经费来源—计提的工会经费二、工资的发放:1、工资发放及各种费用的代扣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应发数)贷:应交税费---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工资表个税合计)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养老保险(工资表代扣个人养保合计)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承担医疗保险(个人代扣部分) (工资表代扣个人医保合计)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医疗保险费—重特病统筹—个人承担重特病统筹 (个人代扣部分) (工资表代扣个人医保合计)应付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个人承担失业保险(工资表代扣个人失保合计)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工会经费来源—工会会员会费(工资表代扣个人工会经费合计)管理费用--水电费(工资表中代扣职工水电费)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销项税额—应税货物-内贸-17% (代扣职工水电费视同销售)管理费用—房租(工资表中代扣职工房租)其他应收款-其他应收款(经营活动)—非关联方—公司员工及部门(扣员工个人借款)现金或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工资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工资)2、由于扣款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会计分录借:现金流量变化--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贷:现金流量变化—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工资)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工资)三、税费的缴纳1、个人所得税A.缴纳个人所得税会计分录:借:应交税费—个人所得税贷: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其他非收入项目) )B.导致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借:现金流量变化—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工资)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工资)贷:现金流量变化—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个人所得税)2. 保险费的缴纳A 养老保险费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公司承担养老保险 (单位部分)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承担养老保险 (个人部分)贷:现金或银行存款—单位支付金额(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养老保险费)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社会保险费) )现金或银行存款—代扣个人部分 (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 )借:管理费---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单位部分)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针对在建工程人员的单位部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社会保险费(针对生产人员的单位部分)制造费用—社会保险(针对生产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公司承担养老保险(单位部分)B、医疗保险费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单位承担医疗保险(单位部分) 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重特病统筹—单位承担重特病统筹(单位部分)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个人承担医疗保险(个人代扣部分)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重特病统筹—个人承担重特病统筹(个人代扣部分)贷:现金或银行存款—单位支付金额(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养老保险费)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社会保险费) ) 现金或银行存款—代扣个人部分(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 )借:管理费---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单位部分)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针对在建工程人员的单位部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社会保险费(针对生产人员的单位部分)制造费用—社会保险(针对生产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医疗保险费(单位部分)C、失业保险费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费—公司承担失业保险(单位 2%)应付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个人承担失业保险(个人 1%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单位支付金额(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失业保险)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社会保险费) ) 现金或银行存款—代扣个人部分(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 )借:管理费---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单位部分)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针对在建工程人员的单位部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社会保险费(针对生产人员的单位部分)制造费用—社会保险(针对生产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失业保险费(单位部分)D 生育保险费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生育保险费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 生育保险) 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社会保险费) )借:管理费---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单位部分)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针对在建工程人员的单位部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社会保险费(针对生产人员的单位部分)制造费用—社会保险(针对生产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生育保险费E、工伤保险费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费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工伤保险) 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社会保险费) )借:管理费---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销售费用—职工薪酬—劳动保险费(针对专设销售机构人员的单位部分)在建工程-待摊支出-工资(针对在建工程人员的单位部分)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直接人工费-社会保险费(针对生产人员的单位部分)制造费用—社会保险(针对生产管理人员的单位部分)贷:应付职工薪酬—社会保险费—养老保险 -生育保险费F、工会经费a.缴纳工会经费.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工会经费支出—上解经费支出(工资总额× 2%) 贷: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工会经费) 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工会经费) )b.使用工会经费时: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工会经费—工会经费支出—工会活动费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工会经费) 或支付给工程人员以及为工程人员支付的现金(工会经费) )四、特殊业务的处理1.收到个人承担公司应支付的社会保险等A.收到职工缴纳款项会计分录: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其他非收入项目) ) 贷:其他应付款—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非关联款项—公司员工及部门B.代员工缴纳时:会计分录:借:其他应付款—其他应付款非关联款项—公司员工及部门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2.社保关系在本公司,但工资关系不在本公司的职工A.收到职工缴纳款项会计分录: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其他非收入项目) ) 贷:其他应付款—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非关联款项—公司员工及部门B. 缴纳社会保险借:其他应付款—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非关联款项—公司员工及部门贷:现金或银行存款(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3.工资关系在本公司,但社保关系不在本公司A. 发放工资:会计分录借:应付职工薪酬—工资—基本工资贷:其他应付款—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非关联款项—公司员工及部门B.引起的现金流量变化会计分录:借:现金流量变化—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其他非收入项目)贷:现金流量变化—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工资)C.实际支付工资时:借:现金或银行存款 (现金流量项目: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其他非收入项目) ) 贷:其他应付款—经营活动--其他应付款非关联款项—公司员工及部门。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及处理方法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及处理方法一、财务制度:1、财务管理原则:a、合法原则b、平衡原则c、利润风险均衡原件二、会计制度1、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会计处理方法1、收入确认方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2、折旧提取方法:平均年限法3、低值易耗品摊销才去一次摊销法四、会计软件:本企业采用人工记账五、现金、银行存款处理方法: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银行法》,公司开设一个银行基本帐号,并设立银行日记帐及现金日记帐。
二、公司设立出纳一名,经营现金收入、支出和保管以及银行收付由出纳负责办理,其他人员未经授权不得经管现金。
三、出纳根据审核无误,合法的收付凭证逐日逐笔序时登记银行日记帐及现金日记帐,并于每日下班时对库存现金进行实地清查,保证帐款相符。
四、公司日常库存现金限额为1000元,收入的现金以超过库限额的现金当日及时解存银行,不得坐支现金以收抵支。
五、每一笔现金的支出,事先应先经过财务核准、经理审批。
六、现金和空白支票保管应严格按照公司规定,存放在保险柜内。
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随意经手现金和空白支票的支付与填开。
七、不得以白条等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凭证抵充库存现金,不得保存帐外现金,严禁公款私存。
八、支票由会计主管会同出纳人员共同签发,不准签发空头支票,银行印鉴由财务主管和出纳分别保管。
九、银行支票应根据编号按序签发,未使用的空白支票应妥善保管,作废支票应加盖“作废”戳记并与存根联一起保存在支票本内以保持号码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应设置支票登记簿,对已使用和作废的支配要在登记簿上作详细记录。
十、出纳人员每月按时向银行索取对帐单,并由出纳人员将银行存款日记帐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并调整未达帐项,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节表,并由会计人员签章确认。
十一、公司出纳设立应收票据登记簿,详细登记库存的每一种票据的种类、号数、出票人、票面金额、到期日和利率等,当某张应收票据到期收到本息或提前向银行贴现或背书后转让,均应登记簿上作详细的说明。
十二、会计每月稽核现金,银行存款总帐与日记帐相符情况,确保帐帐、帐款、帐存相符,每月月末应在各日记帐“月末结存”年加盖会计人员印鉴。
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
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企业会计处理办法和管理制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提高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经营水平,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规定,制定本办法。
二、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的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所有从事会计处理的人员,包括财务经理、财务主管、会计主管、会计员等。
三、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会计处理原则(1)真实性原则:会计处理应当客观、真实,不得隐瞒、歪曲事实,不得进行虚假记账。
(2)完整性原则:会计处理应当记录所有与企业财务事项相关的信息,不允许漏报、少报或遗漏重要信息。
(3)准确性原则:会计处理应当准确无误,数据输入要认真核对,确保不出现错误。
2. 会计处理流程(1)会计处理流程应当符合企业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流程操作,不得擅自改变或绕过程序。
(2)会计处理流程应当明确责任人和审批人,责任人负责数据录入和核对,审批人负责审批并签字确认。
(3)会计处理流程应当规范数据存储和备份方式,保障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3. 会计处理规范(1)会计处理应当遵循企业会计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得违反规定进行会计操作。
(2)会计处理应当严格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科目、会计核算办法和账务处理程序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或窜改。
(3)会计处理应当保持账务记录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不得出现断档、错漏等情况。
4. 会计处理监督(1)会计处理应当进行内部监督和审计,定期进行会计核算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会计处理应当接受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会计处理应当建立健全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保留会计凭证和相关资料,便于查阅和审计。
四、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的执行(1)企业应当设立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的专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执行和监督相关制度和流程。
(2)企业应当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遵守规章的意识。
(3)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当加强对会计处理办法管理制度的重视和监督,确保其有效执行。
十大会计错账处理方法账错了处理方法
十大会计错账处理方法账错了处理方法会计记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账,而且查起来很费力,故有人说记账容易查账难。
这是因为有时为查一笔错账,花上很大精力,一查就是半天,有时直到深夜才查出。
因此,查错账的方法值得研究和探讨,找出查错账的捷径,使财会人员减少查错账的时间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加强企业管理和经济核算上。
只要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错账发生的规律,查起错账来就比较容易,运用熟练后就能得心应手,将错账逮住。
一、除二法记账时稍有不慎,很容易发生借贷方记反或红蓝字记反;简称为反向。
它有一个特定的规律就是错账差数一定是偶数,只要将差数用二除得的商就是错账数。
所以称这种查账方法为除二法,这是一种最常见而简便的查错账方法。
例如,某月资产负债表借贷的两方余额不平衡,其错账差数是3750.64元,这个差数是偶数,它就存在反向的可能,那么我们可以以3750.64/2=1875.32元,这样只要去查找1875.32元这笔账是否记账反向就是了。
如错误差数是奇数,那就没有记账反向的可能,就不适用于除二法来查。
二、除九法在日常记账中常会发生前后两个数字颠倒、三个数字前后颠倒和数字移位。
它们共同特点是错账差数一定是九的倍数和差数每个数字之和也是九的倍数,因此,这类情况均可应用除九法来查找。
下面分三种情况来讲:第一种情况是两数前后颠倒,除以上共同特点外还有其固有的特点,就是错账差数用九除得的商是错数前后两数之差,例举如下:1.差数是9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1.如10、21、32、43、54、65、76、87、89及其各倒数。
2.差数是18/9=2,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2.如20、31、42、53、64、75、86、97及其各倒数。
3.差数是27/9=3,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3,如30、41、52、63、74、85、96及其各倒数。
4.差数是36/9=4,那么错数前后两数之差是4,如40、51、62、73、81、95及其各位倒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作为一项有效及有序的管理活动,需要会计核算系统不断提供正确的财会信息数据、企业日常发生的大量经济业务,包容着大量的经济信息。
将经济信息按照会计的规则与方法加工成会计信息,提供给有关使用者,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首先,大量经济业务只有输人会计核算系统才能进行加工,但是不可能直接将经济业务包容的全部经济信息都记录下来,只有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确认之后,才允许其进人会计核算系统。
其次,已经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要作为有用的信息输出,输出的信息又必须再一次经过确认才能够保证其有效性。
再次,经过确认、计量的经济信息还必须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记录,才能进行一系列的会计处理。
通常所说的会计核算系统是指会计记录、处理的过程。
因此,确认是会计核算的基础,而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就是会计计量。
会计自形成之日起就与会计计量有着血缘关系,将经济信息按一定的规则量化为会计信息,才能够进行确认,不能够进行会计计量的信息自然也不能进行确认。
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的结果通过必要的会计载体来反映。
会计确认、计量、记录的目的,是为管理活动提供有用的、正确的财会信息。
要实现此目的,就需要借助于会计报告。
所以,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是学习会计学必须要研究的问题。
会计处理方法亦称会计核算方法,包括会计确认方法、会计计量方法、会计记录方法和会计报告方法。
其中,会计确认是会计处理的第一步,是会计处理的门槛,主要解决经济业务和事项是否应该、能不能够在会计中反映,以及应该在什么项目中反映;会计计量是第二步。
去要解决经济业务和事项用什么计量属性来计量,从而决定会计反映的金额;会计记录是第三步,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具体体现,也即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将经济业务和事项具体记录在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中;会计报告是最后一步,即在前面几步的基础上,对凭证、账簿等会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整理,通过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方式将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对会计处理方法做出法律规定,是一贯性会计原则的要求。
一贯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同一单位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会计报告具有可比性,即在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经济业务事项时所采用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和会计程序,前后期间应当保持一致。
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同一项经济业务事项,由于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计算出的会计资料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
如果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必然导致会计资料缺乏可比性,、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单位的实际经营情况和财务成果。
第一节会计确认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会计确认包括会计记录时的确认(初次确认)和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再次确认)。
会计核算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变换、加工和传输的过程,会计确认是信息变换的关键环节。
一、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一)初次确认初次确认是指对输人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
主要是解决会计记录问题。
这类原始的经济信息的载体就是伴随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
所以初次确认是从审核及填制原始凭证开始,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原始数据及其内容,诸如经济业务的种类、执行单位、经手人、时间、地点,业务的数量、单价、金额,等等,进行具体的识别、判断、选择和归类,以便对其进行正式的记录。
初次确认要依据会计目标或会计核算的特定规范要求,筛选掉多余的或不可接受的数据,将筛选后有用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运用复式记账法编制记账凭证,将经济数据转化为会计信息,并登记有关账簿。
初次确认实际上是经济数据能否转化为会计信息,并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筛选过程。
初次确认的标准主要是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用货币计量,如果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够用货币计量,则通过了初次确认可以进人会计核算系统;如果发生的经济业务不能用货币计量,则摒弃在会计核算系统之外。
(二)再次确认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 即编制会计报表时的确认。
经过初次确认的原始数据,借助于会计的核算方法转化为账簿资料。
为便于管理者使用,账簿资料还须依据管理者的需要,继续进行加工、浓缩、提炼,或加以扩充、重新归类、组合,这就是会计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是依据管理者的需要,确认账簿资料中的哪些内容应列人财务报表,或是在财务报表中应揭示多少财务资料和何种财务资料。
会计再次确认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经济数据在日后由于变动影响的再次确认,如企业购人的各种存货,经初次确认后,以实际成本记录在账簿中,若物价发生变动,按照谨慎性原则核算时,须对变动影响进行再次确认。
再次确认实际上是对已经形成的会计信息再提纯、再加工,以保证其真实性及正确性,满足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再次确认的标准主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输出的信息应是能够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信息。
很明显,初次确认与再次确认的任务是不一样的。
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换成会计信息进人会计核算系统,而再次确认则是对经过加工的信息再提纯。
经过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有用性。
二、会计确认标准会计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标准,例如什么时间,多少金额对输人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信息加以初次确认;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信息进行再次确认。
概括地讲,确认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定义性一般地讲,凡是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都属于会计确认的范围。
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具有会计信息属性的经济信息应该可以具体化为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收人、费用、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按照这些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加以确认,就是可定义性。
也就是说,首先应确认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然后对能够进人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要素的定义将其具体确认为某一会计要素。
(二)可计量性可计量性是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
在可定义性的基础上,经济信息必须能够量化,能够以货币计量,才能够保证经过确认后的信息具有质的统一性,可以进行比较和加工。
(三)经济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首先是如实地、完整地反映应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而且这些交易或事项必须是根据它们的实质和不带偏向的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为此,在会计确认时,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所记载的经济数据是否真实,辨别有关经济数据能否加以查证,输人的经济数据是否有客观可信的证据。
但在许多情况下,必须估计成本或价值,如暂估料款。
使用合理的估计,不会降低确认的可靠性,若无法作出合理的估计,就不能作为会计要素加以确认。
(四)经济信息的相关性将相关性的概念作为确认的标准,是因为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同。
针对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进信息的有用性,如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补充资料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
资料如果不适当地拖延,就可能失去其相关性。
为保证其相关性,会计人员应及时地提供资料。
在上述确认标准中可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主要的标准。
如果会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受托责任时,会计确认更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会计信息主要是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确认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因此,进行会计确认时应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权衡,以保证输出的信息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三、会计要素的确认按照上述会计确认的标准,可以对会计要素一一加以确认,为了讲述方便,我们仅在本节对确认各会计要素的标准作简单介绍。
(-)资产的确认资产要素是会计六要素中的核心,是企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资产被定义为: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在资产的具体确认中,必须按三个重要的标准来进行衡量:其一,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产首先应符合资产的定义,如果不符合资产的定义,不能将其确认为资产。
其二,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人企业。
如果一项支出已经发生,但在本会计期间及以后的会计期间都不会形成经济利益流人企业,这项支出不能作为资产,只能将其确认为费用。
其三,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凡是作为资产的,必须能够可靠地计量其成本或价值,若不能准确地计量,能使用合理的估计,也可以确认为资产。
(二)负债的确认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负债被定义为: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在负债的具体确认中,应该按以下的标准来进行判断:其一,是一项现时义务的偿还,这种偿还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发生而引起的,未来交易或事项发生可能形成的偿还债务,不能作为现时负债加以确认。
其二,含有经济利益的资源可能流出企业。
一项债务的偿还,企业必须付出债权人能够接受的资产或劳务,因而使企业所拥有的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流出。
其三,偿还金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
作为负债,一般都有一个到期偿还的确切金额,即使没有确切的金额,也能合理地估计偿还金额。
另外,有些债务可能符合负债的定义,如已经订购但尚未收到货的预付账款,在一般情况下不确认为负债。
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达到了确认的标准,才可能确认为负债,同时确认与之有关的资产和费用。
(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所有者权益被定义为: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也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享有所有权。
净资产就是资产总额减去负债以后的余额,它不可能像资产、负债那样可以单独确认,其确认须依附于资产、负债的确认,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即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的标准。
(四)收人的确认收人是企业补偿费用开支、取得盈利的源泉。
在我国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中,将收人定义为: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总流人。
销售商品收人的确认,应该按照以下标准来判断:其一,关系到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企业取得收人很可能形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流人。
其二,企业转移了商品所有权上的全部风险和报酬,并且没有保留对其的继续管理权。
其三,收人以及相关的费用能够可靠地进行计量。
在进行具体会计操作时,收人的确认包括人账时间和人账金额两个方面。
由于商品交换(买卖)的复杂性,收人确认的时间是不同的,可以大概分成三种情况。
①1.销售前对收人的确认。
这种确认适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比较确定并可以预计,在计量及收取货款方面无重大风险的情况,比如长期工程合同是根据完工进度来确认收人。
2.销售时对收人的确认。
这种确认适用于企业已经发出货物、提供劳务,相应的经济利益能够流人企业,这时收入已经确定或无重大的不确定性。
会计上一般认为收入实现通常发生于销售过程的一个时点。
3.销售后对收人的确认。
这种确认是因为款项收回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收人的价格还不能作出精确的估计,收人的人账金额要考虑抵减项目(销售折扣、折让、销售退回),要以收人净额来人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