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艺术

1、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的主体性:

主体白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的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1、文学源于生活;这种关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规定。

2、文学高于生活;这有两个涵义:

其一是,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摹写的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所以,文学所表现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其二,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后者实际上会对前一种活动发生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反映生活。因此,无论作家白觉与否,他都会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或鲜明或隐蔽地表现白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并以此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2、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

按照文学对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中尺度 .

它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试,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

1、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反映测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情感的逻

辑,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艺术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

2、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

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这是以读者白觉或不白觉地把假定性”作为

接受的基础和前提的。但是,文学的虚构与想象除了要服从生活与情感的逻辑

外,不需要注意各种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使其能够认同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是艺术真实的又一规定。

3、文学与入学”的关系

含义:

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整个人类的文学历史,都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文学是入学”就是针对文学的这个特点来说的,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2、文学以人为对象,它对人的表现、思考以及把握有着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特点,即它是通过心理体验、心理经验,以感性的、直观的方式来把握人生。

文学作为人学的特殊性:

文学表现整体的人、表现具体的人,文学表现人时总是融进文学家的情感因素。

它与文学的审美性的关系无

4、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

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白由。

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

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白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5、文学的涵义:

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才专指今日所谓的文学,即情感的和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具体而言,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即文学的语言表达与其意蕴并不完全对等,也就是指在概念语言难以传达审美意识的情况下,文学将怎样实现白己的应言说。具体的情形有三种:

第一种情形,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艾不逮意”。

第二种情形,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体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第三种情形,是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所谓言不

尽意”、难言之苦”、文不逮意”,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章:

文学形象

1、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

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称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意义和作用:

2、举例论证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1. 间接性。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

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

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难看见印在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殉感可言。但是,倘若诗中所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影视等,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2. 心象性。是指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

文学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

江春水向东流”,在江水绵延的流动中赋予了一种沉甸甸的他量,写出了愁思之中的无限悔恨。这样那些原本说不清摸不着的心绪感受也因此有了鲜明生动甚至恰如其分的形象了。

3. 概括性。是指形象具有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首先,通过个别概括一般,通过偶然表现必然。其次,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表现为某种感情、某种

精神境界、某种道理。再次,有的形象仅为表达一种如黑格尔说的生气”、灵魂”、精神”而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称这种形象的概括方式为传神”。此外,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表现为能传达难以言说的意念和境界。

3、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出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它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鲜明的整体个性”特点。即典型人物的个性是以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因而比特殊、具体、个别有着更深厚的内涵。

2、具有丰厚的历史蕴涵。由于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注重在社会关系中反映生活和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所以把人的性格、命运视为社会关系的产物,白然也就十分注意到了典型人物的历史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