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合集下载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概论课后题参考答案(第四版)1-7章(1)

文学概论课后题参考答案(第四版)1-7章(1)

文学概论课后题参考答案(第四版)1-7章(1)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概念:1(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文艺学可分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作品再到文学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作品价值生成再到文学消费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其研究范围,它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4(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等分析、比较、评价,最后达到对它们作出科学的判断。

5(文学史: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按照历史的顺序研究总结过去各个时代文学发展的状况、经验和规律。

思考问题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称为文艺学。

文学理论属于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如果说文学批评、文学史主要是研究文学中的“特殊”,即具体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话,那么文学理论则是研究文学中的“一般”,即它的任务是探讨文学活动的普遍规律、概念范畴和相关的方法,形成理论系统。

文学理论与别的理论一样具有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由此可见,文学理论作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对文学活动的横的审视侧重研究其中带一般性、普遍性的规律,一方面它制约着文艺学其他分支的研究,另一方面它本身又以具体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研究作为基础。

《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doc

《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doc

《文学概论》复习思考题一、名词、概念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活动二、思考题1、文学科归属、对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有那些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3、文学理论的主要分支学科有哪些?目前学界对文艺学学科分支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第一章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名词、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文学四要素说文学本体论文学发展的不平衡规律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话语话语蕴藉二、思考题1、试说明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2、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整体观是怎样的?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4、如何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5、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6、文学概念有哪几种含义?如何理解这些不同含义的文学概念?7、如何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8、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9、文学的双重性质应该如何理解?10、为什么说文学一种活动?11、什么是文学话语?文学话语的构成要素是哪些?12、文学的社会作用主要有哪些?13、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主要特征?第二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名词、概念文艺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世界文学文学发展规律二、思考题1、文艺起源的主要说法有哪些?你认为它们各自的合理和不足之处是什么2、为什么说劳动说比其他原始文艺起源学说有更多的合理成分?3、文艺的原始发生与人类原始思维有哪些密切联系?4、为什么继承与革新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5、文学发展的动因有哪些?6、世界文学的出现是否意味着民族文学的消亡?如何理解文学的民族化与世界化的关系?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心理能力与创作过程一、名词、概念审美知觉力审美想象力艺术情感审美体验创作动机审美意象素材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二、思考题1、审美知觉力的特征是什么?2、审美想象力的特征有哪些?3、艺术情感与日常生活情感与何不同?4、审美体验与生活经验有哪些差别?为什么只有生活经验并一定成为作家?5、中国古代文论中“无理而妙”的含义是什么?6、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点?7、从审美意象的角度看,一般可以将创作过程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在意象形成,I •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第四章文学的创作方法一、名词、概念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二、思考题1、作家创作方法的选择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2、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3、为什么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会受到人们的批评?4、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它可以分为哪些种类?这种分类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处?5、现代主义的产生根源以及主要特征是什么?6、现代主义主要流派简介。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学:也称为现实主义⽂学。

是⼀种侧重以写实的⽅式再现客观现实的⽂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学:⼀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式表现主观理想的⽂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学:侧重以暗⽰的⽅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

⾼度集中地反映⽣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学体裁。

5、⼩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物为中⼼来反映社会⽣活的⽂体。

6、剧本:侧重以⼈物台词为⼿段,集中反映⽭盾冲突的⽂学体裁。

7、散⽂:⼀种体裁⼴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学体裁。

⼴义的散⽂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切⽂学作品,也包括⼀般科学著作、论⽂、应⽤⽂章。

狭义的散⽂即⽂学意义上的散⽂,是指与诗歌、⼩说、剧本等并列的⼀种⽂学样式,包括抒情散⽂、叙事散⽂、杂⽂、游记等。

⽂学散⽂是⼀种题材⼴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学体裁。

8、报告⽂学:以真⼈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活的⽂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学与现实型⽂学、理想型⽂学的区别象征型⽂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物)的形象,是现代派⽂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学是再现⽣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活本质的。

理想型⽂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象征型⽂学突出⽂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学是通过对⽣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式表现情感态度。

⽽象征型⽂学则偏以间接的⽅式去暗⽰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说、散⽂、剧本的基本特征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度的概括);2强性⼤(强烈的抒情性) 3、⾳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说的基本特征:1.深⼊细致的⼈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散⽂的基本特征:1、选材⼴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由,⼿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联想⾃由驰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意深远,⼀线串珠。

文学概论思考题 参考答案.doc

文学概论思考题 参考答案.doc

文学概论思考题、名词解释1、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2、4、说:侧重刻画人物性格、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社会生活环境的用散文形式写成的叙事性的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体裁3、陌生彳匕:诗人作者或人物似乎都从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和如实地描写它以消解“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4、艺术直说: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5、文学象征:以表达观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6、文学经典: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7、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8、意境: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9、悲居!| :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10、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11、创作动因: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

12、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13、感兴批评方法: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批评方法,侧重挖掘和鉴赏作家在作品中得艺术直觉和审美体验。

14、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15、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简答题简述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艺术变形,是作家有意将描写对象用不同的生活常态的变异形式表现出来2、简述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作用。

影响文学作品的内容。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习题及答案《文学概论》思考与练习及答案(上)《文学概论》试题(第一到八章)第一章一、填空(10分,每一空1分。

)1、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文艺家是。

2、目前,国内外文学理论界一般把文艺学分为、、。

3、面对创作—作品-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艺术消费这统一的文学活动系统,把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是。

4、在西方文论中,有名的“直觉”说是由意大利美学家提出的。

5、美国著名学者、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对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三者进行了区别。

6、诞生于马克思主义为文艺学开辟了新篇章。

7、文学社会学在中国可以上溯到孟子的说。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一题6分。

)1、文艺学2、文学理论3、文学批评4、文学史5、文学社会学三、判断(10分,每一题5分。

)1、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科学,它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有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四、论述题(50分,每一题25分。

)1、阐述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划分依据是什么?第一章一、填空1、艾布拉姆斯2、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3、文学文化学4、克罗齐5、韦勒克、沃伦6、19世纪中叶7、“知人论世”二、名词解释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学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文学实践以指导。

也有人对文艺学的对象作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仅指文学,还包括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刻、戏剧、电影、音乐舞蹈、建筑、工艺美术等。

但一般作狭义的理解。

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

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

3、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则对文学作品、文学的创作和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1、三个概念:(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什么是比较文学?3、比较文学的起源是什么?4、举例说明比较文学寻求的是他种文化的应和答:1、(1)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它的个别特征,同时又具有作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之点正如每一个人都有他的个性,同时又有同民族、同职业的共同特征以至人类的通性一样。

一件文学作品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既是个别的,又是一般的。

任何“特殊”和“个别”,只要是文学的,就包含着文学的共同原则,就可以用这种原则来加以解释,这种原则就是文学理论。

(2)文学批评指的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3)文学史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

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和心态的制约。

2、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这就是比较文学。

3、比较文学起源于了解他人的兴趣。

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

就会产生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的愿望。

如果没有相互认识的兴趣就谈不上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就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层面。

当文学被封闭在某一个别民族文化体系之中时,它就不可能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来接受听鲜事物。

只有认识了他人,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之一,“互识”。

4、比较文学寻求他种文化的应和。

举例来说,人们在文学方面遭遇的共同问题首先碰到的就是“什么是文学”。

中国传统文学的主体最早是抒情诗,中国文论对文学的界定首先是强调人类内在的“志”和“情”,“志”和“情”不是凭空产生的,“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

比较文学概论第六章课后思考题答案1、1概要复述类似写作中的缩写,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削枝强干,提炼压缩,使其主干清晰,脉络分明。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10.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B.《全景故宫》《全景兵马俑》等一批数字全景展厅项目,让观众宅在家中就能“漫游”文化遗产地。

(正确答案)C.网络让人类有限的大脑实现任意链接,但是谁也不知道网络搜索会不会让人变笨D.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zhì惫懒bèi内帏wéi宫绦tāo(正确答案)B、盥洗guàn两靥yè忖度cǔn瞋视chēnC、懵懂měng贾赦shè嫡亲dí便宜行事biànD、溺爱nì戏谑xuè驯骡xùn罥烟juàn5、“租赁”的读音是“zūlìng”。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6、1“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呵,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万能、尔虞我诈的竞争中,小资产阶级生活的艰难,命运的无奈。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1公司副总把珍藏多年的书借给你,你说:“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你的表达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史记》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58. 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桃花源记》中的“记”,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叙事、状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比较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版

比较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版

比较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二版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簌簌( ) ②赋闲( ) ③举箸( ) ④惦记( ) ⑤迂腐( ) ⑥橘子( )3、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细小而多样的事。

( )②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 )③因为腿脚不气垫船,走路缓慢左右摇摆的样子。

( )2、把下列四字短语填写完整。

①____不单行②满院狼____ ③卖掉____质④____目伤怀⑤不能自____ ⑥____多不便3、挑选出加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就是 (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大肆表示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真的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语言表达训练】4、仔细阅读全文,看一看作者几次写下至背影,想一想每次都整体表现了怎样的感情?5、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6、据网传,《背影》有可能落败鄂教版教材。

原因就是学生反对,理由为“父亲”翻过栏杆,不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对此,你有何观点?7、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8、仿效下面的句子,融合本文内容,在横线上缔造一个句子。

如果说母爱是母亲手上“临行密密缝”的衣裳,那么父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同步写作训练】阅读下列语段,完成9―15题。

近几年,父亲和我都就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就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外出经商,单一制积极支持,搞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如此癫狂!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之中,自然那哥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不触他之怒。

他等待我渐渐相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踪影,他终于忘怀我的不好,只是惦记我,惦记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下了一信给我,信中说:“我身体奈良,惟膀子疼痛难受,举箸写诗,诸多不便,大约小回去之期不远矣。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 主体自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的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1、文学源于生活;这种关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规定。

2、文学高于生活;这有两个涵义:其一是,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摹写的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

所以,文学所表现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

其二,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后者实际上会对前一种活动发生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反映生活。

因此,无论作家自觉与否,他都会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或鲜明或隐蔽地表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并以此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 按照文学对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中尺度.它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试,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1、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反映测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情感的逻辑,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这是艺术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

2、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这是以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假定性”作为接受的基础和前提的。

但是,文学的虚构与想象除了要服从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外,不需要注意各种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

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使其能够认同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是艺术真实的又一规定。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4-7章

文学概论课后思考题4-7章

第四章:1、掌握文学种类、文学体裁、戏剧冲突、戏剧环境、悲剧、喜剧、随笔等概念。

文学种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

文学体裁:又称样式,是文学文本具体存在的形式。

戏剧冲突:那些本身是激烈的尖锐的定于戏剧性的可以表现在舞台上并能够让观众看得见的,并且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创造的矛盾冲突。

戏剧情境:是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向前推进的契机,是戏剧人物产生特有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现的客观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

包括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突发事件以及特定的人物关系等。

悲剧:有两种含义,广义的悲剧泛指一切一切表现人生的不幸、痛苦、死亡而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其中包括戏剧作品。

狭义的悲剧指在正义和邪恶两种力量斗争中,邪恶一方的力量压倒了正义的一方,正义的一方最后遭到失败,以致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

喜剧:一般是以讽刺、幽默、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主人公行为上的错误、品质上的恶劣、性格上的丑陋及庸俗、落后的社会现象描绘和揭露出来,从而肯定美好的事物的戏剧作品。

随笔:一种将笔触指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对历史的顿悟、对文化节的理解和阐释的文体,是一种具有思想评论特点和文学品性的边缘文学体裁。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各有那些特点?诗歌:是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兴、象征、拟人、隐喻、反复、重叠等表现手法,更集中概括地表现诗人情思,语言生动、凝练,定于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它具有如下的审美特征:一、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二、诗歌呈现出跳跃性;三、诗歌的语言特别凝练,更讲究陌生化,具有节奏和韵律,富于音乐性。

小说:最典型的叙事作品,传统小说将人物、情节、环境视为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特点也与这三要素密切相关。

一、小说能够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二、小说具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的情节;三、小说可以充分具体地描绘环境。

散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指诗歌以外的一切写作文体包括文学作品和科学论文、应用文等。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拓展阅读书目“绪论”思考题:1、有人说,文学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世界,是一种精神鸦片,应该唾弃。

你认为呢?2、学习文学理论有何意义?3、为什么说学习文学理论要具有问题意识?“绪论”拓展阅读书目: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4、【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美】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6、【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章“文学作为活动”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活动?其理论依据何在?2、你认为文学有没有本质?为什么?3、你如何看待反本质主义思潮?第一章拓展阅读书目: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92、【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思考题:1、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文学概念?为什么?2、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你觉得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吗?为什么?3、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判断其是否为文学时可以用文学的定义去套吗?为什么?第二章拓展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汪增祺:《汪增祺文集·文论卷》(《“揉面”——谈语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英】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思考题:1、你认为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除了从考古发现入手外,还有哪些手段?为什么?2、你认为哪一种关于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3、为什么神话只能产生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4、如何理解经济在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拓展阅读书目:1、【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或北京:中国靑年出版社,1999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4、【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吴持哲编:《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8、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思考题1、文学创作、文学创造、文学生产三个概念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3、你认为破解文学创造“黑箱之谜”的钥匙在哪?为什么?4、既然灵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那它就是神秘不可解的,我们对它当然只能是坐等。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概论》分章思考题与拓展阅读书目“绪论”思考题:1、有人说,文学让人暂时忘记现实世界,是一种精神鸦片,应该唾弃。

你认为呢?2、学习文学理论有何意义?3、为什么说学习文学理论要具有问题意识?“绪论”拓展阅读书目:1、【美】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2、【美】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英】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西安: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4、【荷】佛克马、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林书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5、【美】科恩主编:《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6、【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8、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0、【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第一章“文学作为活动”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活动?其理论依据何在?2、你认为文学有没有本质?为什么?3、你如何看待反本质主义思潮?第一章拓展阅读书目:1、【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92、【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杜国清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5、【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成穷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德】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7、傅道彬、于茀:《文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童庆炳:《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第二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思考题:1、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文学概念?为什么?2、如何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你觉得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吗?为什么?3、面对一个具体的文本,判断其是否为文学时可以用文学的定义去套吗?为什么?第二章拓展阅读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德】卡尔・曼海姆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 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季广茂:《意识形态》,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6、【德】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7、汪增祺:《汪增祺文集·文论卷》(《“揉面”——谈语言》;《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8、【德】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9、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0、【英】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周邦宪等译,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1、【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三章“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思考题:1、你认为考察文学艺术的起源除了从考古发现入手外,还有哪些手段?为什么?2、你认为哪一种关于文学活动原始发生的说法更有道理?为什么?3、为什么神话只能产生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4、如何理解经济在文学艺术发展中的作用?第三章拓展阅读书目:1、【英】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2、朱狄:《艺术的起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或北京:中国靑年出版社,1999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英】弗雷泽:《金枝》,徐育新等译,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4、【俄】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曹葆华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5、钱中文:《文学发展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吴持哲编:《弗莱文论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7、刘勰:《文心雕龙注》,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8、郑元者:《艺术之根:艺术起源学引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思考题1、文学创作、文学创造、文学生产三个概念有何不同?2、为什么说文学材料具有主体性特征?3、你认为破解文学创造“黑箱之谜”的钥匙在哪?为什么?4、既然灵感是来无影,去无踪的,那它就是神秘不可解的,我们对它当然只能是坐等。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之欧阳学创编

“汉语言文学”专业童庆炳主编(修订二版)《文学理论》课后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基本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及划分依据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

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

文学概论上概念与思考题
教学
过程

教学
内容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2、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文学概论的两种含义:
2、文学发展历史的概论:中外古今文学史——文学发展史
2、文学本质规律的概论: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学和文学活动本质规律的论述。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这样看来,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
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从这张表看,文艺学主要是三个分支:文学原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和共时的范围。
(二)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1、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内容。
教学反思
授课题目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授课形式讲授
授课时间2——3周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系
2、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看法,并联系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
3、掌握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国特色、当代性三个概念
重点难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以及中国当代文艺理论的建设。
2、文学理论的研究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概论思考题

文学概论思考题

名词解释:一、原型:原型,是人类长期心理积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体无意识的显现,因而是作为潜在的无意识进入创作过程的,但它们又必须得到外化,最初呈现为一种“原始意象”。

在远古时代表现为神话现象,然后在不同时代通过无意识激活为艺术形象,这些原始意象及原型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艺这个载体。

二、延留:所谓延留,是闻讯接受进入高潮阶段之后的一种心里延留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造成读者的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三、内聚焦,外聚焦,零度聚焦①内聚焦:叙述者只能在某个人的感知范围内进行叙述,只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通常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

这种可表示为“叙述者=人物”②外聚焦:叙述者只介绍人物的表情,对话和外部动作,而不进入他们的内心。

叙述者所获得的信息必然少于人物,即"叙述者小于个人”。

③零度聚焦:以第三人称的叙事,没有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叙述者比作品中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能不加限制地讲述,叙述者可以介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还能把自己对人物事件的分析议论纳入故事,也就是说叙述者所获得的信息超过文本中任何一个人物甚至所有人物总和,这种可以表示为“叙述者大于人物”。

四、叙述学:叙述学是指以小说为主的叙事文学理论,主要研讨作者与叙事人的关系,叙事人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作品的人物特性,叙事视点,叙事方式和结构,作品叙事与外部世界的相关性,等等.其中,叙事视角与结构占有突出的地位,是当代叙事学理论关注的重点.五、象征:在诗歌语言中,象征往往表现为多个复杂意象构成的意象群落作为诗人重要情感暗示的符号。

隐喻:诗中某意象代表或是暗示了某种不可见的内在东西,即言外之意。

六、期待视野: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示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

七、召唤结构:是指文学的文本召唤读者在作者创造的第一文本预留下大量的等待着读者从阅读中发现的空白点,并加以填充,在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八、第一文本与第二文本:①第一文本:作者创造中的文本;②第二文本:读者参与第一文本生出无数不同的接受和理解(九)俄底浦斯情结:俄底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用来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乱伦欲望和对父亲妒嫉、仇恨的心理简答题:。

文学概论课后

文学概论课后

第一章基本概括: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2.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3.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4.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5.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思考问题:1.试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角度,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答: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文学理论是文艺学中的三个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有密切的联系,它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普遍规律,它力图指导、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

从对象任务上看,文学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显示出不同历史阶段的特征。

它作为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社会生活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

经过作家的艺术创造,成为文学文本。

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文本一定要经过阅读、鉴赏、批评。

从学科品格上看,具有实践性和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

2.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答: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划分依据是: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和文学创造——艺术价值——文学消费第二章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2.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并建立了“文学活动论”。

3.文学反映论: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文学是对于生活的反映,是一种艺术的反映。

4.艺术生产论: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文学概论课后题

文学概论课后题

第三章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活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3、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越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

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显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5、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揭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

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读者。

6、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

劳动揭示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

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领先。

思考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是怎样的关系?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在什么位置?答:关系: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前提,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位置:作为一种审美精神活动在人的生活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并具有意识形态特征。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各自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以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为依据。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文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一、概念源流1.生活活动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

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就是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3.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是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的。

这四个要素是: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

我们认为,文学活动作为一种话语活动,这四个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活动系统。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而作品,作为现实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符号(语言)系统,是交往理性得以展开的理想场所。

具体来说,围绕着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其中,分别构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

5.文学本体论本体论(ontology)是一个哲学用语,它是探讨一切存在,即现实对象的基本特征的学说。

备考心得:“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2)

备考心得:“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2)

备考心得:“文学概论”课后题目总结(2)
(一)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各是什幺?
 答:语言、题材、蕴含是文学作品的构成三大要素。

(二)“言语”与“语言”的区别何在?“内指”语言与“外指”语言的区别何在? 
 答:“语言”是“通过言语实践存放在某一社会集团全体成员中的宝库,一个潜存在每一个人的脑子里,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

“言语”则是“说话者赖以运用语言规则表达他个人思想的组合”。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内指”语言,而非“外指”语言。

“内指”语言即语言意义指向作品内部;所谓“外指”语言意义指向外部的客观世界。

文学的艺术形象本来就是虚构的具有假定性的社会生活的图画,因此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只能是“内指”语言。

(三)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的主体性文学的主体性:主体白身的各种条件,尤其是他的人生经验和他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理解,必然会深刻地影响着文学对生活的把握,由此形成的文学的这种社会意识的一个特点我们称之为文学的主体性。

文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1、文学源于生活;这种关系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所规定。

2、文学高于生活;这有两个涵义:其一是,文学对生活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摹写的层面上,文学还需要寻找和揭示隐藏在生活现象背后的各种动因,对生活作出艺术概括。

所以,文学所表现的生活要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带有普遍性。

其二,文学不仅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也是作家人生感悟和理想追求的表现,后者实际上会对前一种活动发生深刻的影响。

(也就是说,作家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决定着他反映什么样的生活和怎样反映生活。

因此,无论作家白觉与否,他都会在反映生活的同时或鲜明或隐蔽地表现白己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并以此给读者以精神上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

)2、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按照文学对生活的特点来检验其意识属性的一中尺度 .它包括了三个不同的测试,并以此满足三种不同的需要:1、通过反映的测度以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反映测度强调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必须符合生活的逻辑或情感的逻辑,从而使人们能够通过虚构的文学世界加深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

这是艺术真实的最基本的要求。

2、通过表现的测度以满足对真情实感的需要;表现测度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通过心理的测度以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

心理测度所检验的是文学作品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这是以读者白觉或不白觉地把假定性”作为接受的基础和前提的。

但是,文学的虚构与想象除了要服从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外,不需要注意各种体裁和语境对接受心理的规定。

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使其能够认同文学的虚构与想象,是艺术真实的又一规定。

3、文学与入学”的关系含义: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

(整个人类的文学历史,都可以说是展示人的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研究人的灵魂的历史。

)文学是入学”就是针对文学的这个特点来说的,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1、就文学的审美性而言,即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意蕴的特点。

2、文学以人为对象,它对人的表现、思考以及把握有着不同于其它社会意识的特点,即它是通过心理体验、心理经验,以感性的、直观的方式来把握人生。

文学作为人学的特殊性:文学表现整体的人、表现具体的人,文学表现人时总是融进文学家的情感因素。

它与文学的审美性的关系无4、语言艺术的基本特点:1、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对社会人生的反映有巨大的容量;因为文学塑造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而是通过语言的中介诉诸于读者的想象和再创造,因此文学在表现社会生活时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广阔的白由。

2、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3、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白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5、文学的涵义: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口头或书面作品,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狭义的文学才专指今日所谓的文学,即情感的和想象的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

具体而言,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

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即文学的语言表达与其意蕴并不完全对等,也就是指在概念语言难以传达审美意识的情况下,文学将怎样实现白己的应言说。

具体的情形有三种:第一种情形,是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即艾不逮意”。

第二种情形,表现为某些生成于个体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第三种情形,是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所谓言不尽意”、难言之苦”、文不逮意”,也就是这个道理。

第二章:文学形象1、文学形象文学形象:凡是能够把主体从现实生活中所获得的审美意识通过语言外化为使他人在接受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的感性对象,称为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在文学本体构成中的意义和作用:无2、举例论证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1. 间接性。

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如李白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常被人们誉为如画”。

但是对不识字的儿童和不懂汉语的外国人来说,他只难看见印在纸上的符号,无法通过语言的中介去感受这两句诗,因而也毫无如画”般的殉感可言。

但是,倘若诗中所写的景色被拍成照片或影视等,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2. 心象性。

是指人们在接受文学形象时的心理活动其实是一种和语言密切相关的表象运动。

文学可以将本身不具形体、难以捕捉的心理活动(某种情绪、情感、思绪、感受)转化为人能够感知的艺术形象。

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江水绵延的流动中赋予了一种沉甸甸的他量,写出了愁思之中的无限悔恨。

这样那些原本说不清摸不着的心绪感受也因此有了鲜明生动甚至恰如其分的形象了。

3. 概括性。

是指形象具有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

首先,通过个别概括一般,通过偶然表现必然。

其次,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表现为某种感情、某种精神境界、某种道理。

再次,有的形象仅为表达一种如黑格尔说的生气”、灵魂”、精神”而存在。

中国古代文论中称这种形象的概括方式为传神”。

此外,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还表现为能传达难以言说的意念和境界。

3、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形态的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出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意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

它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鲜明的整体个性”特点。

即典型人物的个性是以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基础的,因而比特殊、具体、个别有着更深厚的内涵。

2、具有丰厚的历史蕴涵。

由于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注重在社会关系中反映生活和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所以把人的性格、命运视为社会关系的产物,白然也就十分注意到了典型人物的历史内涵。

3、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文学史上被人们称为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具有吸引和感染读者的巨大力量,他们以白身的存在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显示了一种永久的、能够激发智慧和丰富感受的艺术魅力。

典型人物叙事文学的关系无4、意象及xx文学在意象创造上的不同意象作为一个术语,由于某种原因心理学、美学和文学理论等学科都在使用而有了多种涵义。

而作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意象首先是一个评议事实,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文学形象。

思想感情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

所以,作为抒情写意的文学形象,意象的特点在于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中国所讲的意象”一定要有殉,强调图画感,以用表达感情。

西方所讲意象”不一不定期显示出形象,不一不定期强调图画感,只是单纯地抒情。

5、意境及其构成和它的审美意义意境又称为境界,或简称为境”,是意象中一种富于开而上意味的类型,也是中国文学理论中关于抒情写意类的文学形象的最高范畴。

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

它是一个由三重结构所组成的文学形象。

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其特点为情景交融,将需要表达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景象,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意境在形象结构第—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即在意象创造的基础上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感受到一种境界。

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由那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之实,引发了审美想象中的境界之虚。

意境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们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第三章:文学文本1、文学文本的涵义(作品概念)及其结构层次的划分文学文本: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

言”、象”、意”的关系是一个由表及里的层次结构,文学文本也正是一个类似的层次结构。

我们依据言”、象”、意”由表及里的关系,把文学文本的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语言层;现象(形象)层;意蕴层。

对西方现代文论中不同的文本理论的看法不同的文学理论流派研究文学作品的侧重点不同,对作品”和攵本”含义的理解和立秋也不尽相同。

一般来说,以作者为中心的议论,往往把作品”看作一个被创造物,强调它是作家创造并赋予其生命的产品,因此作者的愿意被视为至高的权威。

俄国形式广义、英美新批评及结构主义的文论则割断了作品的一切外部联系,将作品本体孤立起来作形式和结构的主义学分析,只强调文本白身的意义和独特价值,而把作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和读者的理解都放在了一旁。

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广义文论打破了前者研究的封闭性,消解了文本的中心意义,它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却又令人遗憾地把文本和批评都视为文字符号的游戏,因而走向了极端的形式主义。

而接受美学则从文本结构与读者接受的关系入手来把握作品的特点,将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关系重新连接起来,因而相比较之下,其广西理论较为辩证,也更富于理论的建设性。

2、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指由作者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的语言形态,它强调的是作品本身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白足的意蕴;而文学作品(work)强调的则是作者的作”,作品不过是作”的结果,它具有作家所赋予的意蕴。

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功用)文学语义的多种含义大致分为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前者指文本的评议明确传达出来的字面义,它一般比较确定、明了。

后者则指隐含在字面义之下的内在涵义或言外之意,它往往是含蓄的、不确定的、有弹性的,甚至是不同含义并存的,因而提供了多种理解的可能。

(文学语言的深层含义包括双关义、暗示义、反讽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两者的有机组合使文学评议成为多种意义的完整综合,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感受。

语境的含义语境包括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

(语言上下文指语言本身的环境,变即言辞环境,包括词语、句子、段落及篇章等内部诸关系;情景上下文又称言辞外上下文,指的是语言社会环境。

)在传统理解中,语境主要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而在瑞愉兹的语义批评理论中,语境指在工时性上,扩大到与我们诠释某个词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在历时性上,表不' 一组同时复现的事件。

多义性的生成与语境的关系语言的多义性都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

3、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心态人物各白的特点人物的类型(根据性格和心理的含量划分):1. 扁平人物,也就是单一性格的人物。

扁平人物又称为类型人物。

2. 圆形人物,性格比较丰满、复杂、立体感强的人物。

3. 心态人物,着重展示内在心理过程,表现某种精神体验的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