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听课记录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3篇【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听课记录范文《西湖》:一、录像导入,引导入境。

播放一段西湖的录像。

教师配以优美的语言:西湖三面青山,宛如镜框,一泓碧水恰似明镜。

亭、台、楼、阁点缀在青山绿水之间犹如一幅秀美多姿的画卷。

二、初读课文,正确读词请学生自己读一读课文,再从语言文字中感受西湖的美。

读时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碰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

学生可借助于每小节后的小花所连接的词语FLASH,扫除朗读障碍。

三、再读课文,媒体解难请学生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学生读出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读时,碰到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连接;读不好的句子,点点小喇叭,听听电脑中的朗读。

四、质疑问难,学习文首。

播放悠扬的琴声,让学生借着《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的曲子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并鼓励学生读后质疑。

五、感情朗读,理清脉络。

西湖这颗明珠一景一物,无不突显出它独特的美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景读给大家听,要求读出它的美来。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大致了解了文中的美景。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配上音乐选上一景来读一读。

六、学习生字,体现自主。

请学生点击生字FLASH,自主学习左右结构的生字,了解生字的书写笔顺,并想想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

七、结束本课,布置作业。

结束本课之前,激发学生深入了解西湖的兴趣,鼓励他们通过自己浏览网站,去领略西湖的美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课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

运用,网络教学也在基础教育领域不断发展。

本课,我尝试利用网络使第一课时也出彩。

一、新课导入——教学伊始的第一个高潮课伊始,利用一段西湖的录像导入,让学生从录像中,亲自体验西湖的美,孩子们一边看,一边轻声地赞叹着,浑然一个旅游者的角色。

录像的介入渲染了气氛,使学生对所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较快地进入情境,为下面的学习作了一个铺垫。

二、读通课文——不经意间所蕴涵的兴趣学生要读通顺课文,首先要读准读好生字组成的词语。

小学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15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15篇篇1:小学听课记录上课铃响后,学生还是比较吵闹,教师立刻采取措施——这堂课采取小组加分制,这决定今日小组作业的多少,放学的快慢;刚才第二小组坐的最端正,加三分。

一、导入新课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长相思”预备起。

2、“长相思”是词牌名。

这首诗还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字数不对称,有长有短。

二、生字词朗读古诗,回答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畔”三、进入新课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学生):“风一更雪一更”什么意思?(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风一更雪一更”,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到当时的天气是怎样样的?(学生):当时下着鹅毛大雪……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山一程水一程”,读到这一句时,你能想象当时士兵们经历了什么,当时的环境是怎样样的,行军路上他们走过了什么地方(学生):士兵们走遍了千山万水……山崖险峻,河上结冰,可是他们都没有放下。

(教师):还有其他表达吗?错了并不可怕,教师欣赏你开动脑筋。

这些环境描述都突出了什么——行军之难当时诗人想到了故乡的什么呢?可是行军之地仅有什么?四、总结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叙事抒情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五、作业小练笔:假如你是纳兰性德,经历了行军之难。

请你把当时行军的环境具体描述下来。

篇2:小学听课记录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二、复习旧知:1、这些词语还认识吗?(钓鱼、从未见过、允许、遵守规定、铭刻)2、回忆课文写了什么?你能这些词语说出来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钓鱼”、“放鱼”)三、进入新课:第一板块:1、由学生的回答开始,教师:钓鱼和放鱼的孩子的此刻的情景吗?2、引导读课文一到四小节:a、(出示课件:汤姆——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

他设计的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日前……)他在理解采访时他对父亲让他放掉……表示感激)我们就来看看这位设计师……b、引导读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人教版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听课记录及评析一、听课记录1. 课堂信息•学校:XXX小学•年级:三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第2课时2. 课堂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内容为《鼓励人吧!》一课。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到鼓励的力量,培养其勇气和信心。

3. 课堂重点记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预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注重课文细节的把握与理解。

•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课文中的问题。

•教师用课堂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鼓励的重要性和方式。

4. 学生表现•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们在小组活动中合作紧密,倾听并尊重其他组员的意见。

•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现出较佳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评析1. 优点•教师利用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

•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表现,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2. 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时间的控制上不够灵活,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3. 改进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时,对相关课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引导学生展开更有深度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入更多的互动教学手段,如游戏、角色扮演等,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三、总结通过对本节课的听课记录和评析,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然而,还有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如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希望教师可以根据本次听课记录和评析提供的改进方案,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去年的树》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温情的语调开场,向学生提问:“大家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你们最喜欢的树吗?为什么喜欢它呢?”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树的故事,名字叫做《去年的树》。

在故事中,树和它的朋友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3.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活动:1.学生回忆去年喜欢的树并分享原因。

2.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和兴趣。

3.观看图片或短视频,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认识。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温馨且富有启发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并表现出对课文内容的期待。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课文: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2.生字词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逐一讲解,并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3.分段解析:将课文分为几个部分进行讲解,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树和它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以及树的牺牲精神。

•第一部分:树和鸟儿之间的友谊。

•第二部分:树被砍伐后,鸟儿寻找树的过程。

•第三部分:鸟儿得知树的去向后的情感表达。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对于友谊和牺牲的理解,以及课文给自己带来的启示。

5.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学习生字词,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

3.学生跟随教师的引导,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并体会树和它的朋友之间的情感。

4.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不同部分的情感变化。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条理清晰,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发展。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供您参考:
课程名称:三年级数学
授课教师:XXX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听课地点:XXX教室
课程目标:通过讲解基本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1. 开场(5分钟):老师简短自我介绍,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简要说明。

2. 数字和计数(1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复习了数字和计数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的读写、加减法等。

老师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字的概念。

3. 图形和空间(20分钟):老师讲解了图形的分类和基本性质,例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老师还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图形,进一步理解图形的特点。

4. 逻辑思维(10分钟):老师通过一些简单的谜题和推理题目,引导学生
了解逻辑思维的初步概念,例如排除法、归纳法等。

5. 课堂互动(10分钟):老师邀请学生上台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反馈
和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6. 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布置了相关的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
1. 教学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多样,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 课堂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高。

4. 教师表达清晰,能够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建议:
1.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 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温暖的语调开始课堂,询问学生:“你们知道在寒冷的冬天,有些人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吗?”2.教师简短地介绍安徒生这位伟大的童话作家,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由安徒生创作的感人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

”3.教师展示与故事相关的图片或短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好奇心和兴趣。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语,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学生表达对安徒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故事的初步了解或感受。

3.学生被图片或短视频片段吸引,对即将学习的故事产生浓厚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提出问题、介绍作者和展示相关素材,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的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被激发,为学习新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初读感知:教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并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分段讲解:教师将故事分为几个部分,逐一进行讲解。

在每个部分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小女孩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孤独、无助和渴望。

3.情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小女孩的遭遇和心情,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贫富差距、社会关爱等,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尝试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段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3.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体会小女孩的遭遇和心情。

4.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并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通过分段讲解和多种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教师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不懂就要问》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轻松的方式走进教室,向学生问好。

2.教师拿起一本书,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不懂的问题呢?”3.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有过不懂的问题。

4.教师点头表示理解,并说:“那么,当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是怎么做的呢?是选择放弃,还是勇敢地提出来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做的。

”5.教师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遇到不懂问题时的经历。

2.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语,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好奇心。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进而引出课题,使学生产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期待。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分发课文《不懂就要问》给学生,要求学生先自行阅读一遍,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困难。

3.教师讲解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教师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主人公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的心理活动和做法。

5.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主人公会选择提问?提问给他带来了什么?”6.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主人公做法的看法和感受。

7.教师邀请几组学生上台汇报讨论成果,并进行点评。

8.教师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强调提问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敢于提问。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

2.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学生认真倾听教师和同学的点评,思考提问的意义和价值。

过程点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分段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同时,教师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不懂就要问》的课题,并在下方列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如“主人公的做法”、“提问的重要性”等,并在每个重点下方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小学班会听课记录(3篇)

小学班会听课记录(3篇)

第1篇日期:2022年3月15日地点:小学多功能厅班级:三年级一班班主任:张老师一、班会主题本次班会的主题是“关爱地球,从我做起”。

旨在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二、班会流程1. 开场致辞2. 环保知识讲座3. 环保实践活动4. 小组讨论与分享5. 总结与展望三、班会内容1. 开场致辞张老师首先进行了开场致辞,她表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班会,希望大家能够了解环保知识,从自身做起,为地球母亲献出一份爱心。

”2. 环保知识讲座接下来,张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环保知识讲座。

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地球环境现状:张老师通过图片和数据展示了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砍伐、海洋污染等问题,让同学们了解到地球环境的严峻形势。

(2)环保知识普及:张老师介绍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塑料使用等环保知识,让同学们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可以从哪些方面为环保贡献力量。

(3)环保法律法规:张老师讲解了我国相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提醒同学们要遵守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地球环境。

3. 环保实践活动为了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环保,张老师组织了一场环保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如下:(1)垃圾分类:同学们将收集到的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

(2)植树造林:同学们在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了植树活动,为地球增添了一片绿色。

(3)节约用水:同学们在学校卫生间安装节水龙头,减少水的浪费。

4. 小组讨论与分享在环保实践活动结束后,张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了小组讨论。

同学们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在环保方面的想法和行动。

以下是一些小组讨论的精彩片段:(1)小组成员A:“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比如每天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塑料袋的使用。

”(2)小组成员B:“我还想在学校组织一次环保知识竞赛,让更多的同学了解环保知识。

”(3)小组成员C:“我觉得我们应该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中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我来编童话》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富有神秘色彩的语言开场:“同学们,你们喜欢听童话故事吗?那些奇妙的王国、勇敢的王子、聪明的公主,还有那些会说话的小动物们,是不是让你们觉得既有趣又神秘呢?”2.接着,教师展示几幅经典的童话故事插图,如《小红帽》、《灰姑娘》、《丑小鸭》等,并简要介绍这些故事的主要情节。

3.教师提问:“你们想不想自己也来编一个童话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编写属于自己的童话故事。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导入,对童话故事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2.学生观看插图,并回忆相关童话故事的主要情节。

3.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表示愿意尝试编写童话故事。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经典的童话故事插图和简要介绍,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积极参与,对编写童话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明确写作要求:教师详细解释本次习作的要求,即编写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包括故事背景、主要角色、情节发展和结局等。

2.讲解童话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如奇妙的想象、生动的角色、曲折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并强调在编写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3.启发创作思路: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例如,教师可以问:“如果你是一位童话作家,你会创造一个怎样的奇妙世界?你的主角会是谁?他/她会有怎样的冒险经历?”4.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创作思路,并互相提出修改建议。

5.指导写作技巧:•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编写时注意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来塑造角色和场景。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何在故事中融入深刻的寓意或道理。

6.独立写作: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和教师的指导,开始独立编写童话故事。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和指导,明确写作要求和技巧。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花的学校》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首先展示一幅美丽的花园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花朵,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接着,教师询问学生:“你们认为花朵们有自己的学校吗?如果它们有学校,会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3.教师简要介绍《花的学校》这篇课文,告诉学生今天将一起探索花朵们的学校世界。

学生活动:1.学生仔细观察图片,积极描述自己看到的花朵,如颜色、形状等。

2.学生对教师的问题表示好奇,纷纷展开想象,并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图片和提出问题,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

•教师巧妙地引入了课文主题,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以富有感情的语调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2.分段讲解:•教师首先介绍课文中的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将课文分成若干部分,逐段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花朵们的学校生活、它们的欢乐与期待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花朵们的情感世界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互动讨论:•教师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花朵们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了什么?”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4.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花朵们的喜爱和祝福。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感受课文的韵律和美感。

2.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学生分组讨论,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想法。

4.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花朵们的喜爱和祝福。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通过朗读、讲解、讨论和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时间:2023年5月12日课程主题:小学数学授课教师:张老师班级:三年级(1)班听课记录:1.课程开始张老师早早地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今天的数学课。

她先让学生们复习了一下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加减法运算,然后提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测量。

2.导入新课张老师拿出了几个不同大小的物品,问学生们这些物品的尺寸。

学生们纷纷给出了答案,张老师又问,大家是如何知道这些尺寸的。

学生们回答是通过测量得到的。

张老师赞扬了学生们,并引出了本节课的主题是——如何进行测量。

3.讲解知识点张老师详细讲解了测量的定义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她还拿出了一把尺子,演示了如何用它来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

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4.学生互动张老师把学生们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们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们积极参与,张老师不断地在各个小组之间指导,鼓励学生们大胆实践并互相帮助。

5.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他们的测量结果,并讲述他们是如何进行测量的。

张老师对每个小组的展示都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也指出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6.巩固练习张老师让学生们做一些练习题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学生们很配合,积极投入到了练习中。

7.课程小结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强调了测量的重要性和本节课所学知识点对以后学习数学的作用。

她还鼓励学生们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和发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

8.学生反馈课后,我与一些学生进行了交流,发现他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得很好,对测量的概念和单位有了深入的认识。

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会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9.教师反思张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到: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测量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如何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反馈和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效果,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海滨小城》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以轻松的语气开始课程,向学生询问他们是否去过海边或者对海滨城市有什么印象。

2.通过展示一些海滨城市的风景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为后续的课文学习做铺垫。

3.简要介绍课文《海滨小城》的背景和作者,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回应教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关于海滨城市的经验和感受。

2.学生被美丽的海滨风景图片所吸引,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设计合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课文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课文: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生字词讲解: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教师逐一解释,并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3.分段讲解:教师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进行讲解。

重点讲解海滨小城的自然风光、人文特色以及作者的感受。

•在讲解自然风光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在讲解人文特色时,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介绍。

•在讲解作者的感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讨论与提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5.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海滨城市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倾听教师的朗读,模仿教师的朗读技巧。

2.学生积极参与生字词的学习,主动提问和解答疑问。

3.学生在教师分段讲解的过程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

5.学生在拓展延伸环节,积极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了》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了》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快乐读书吧:在那奇妙的王国里》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奇幻王国的图片,如童话中的城堡、森林、魔法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读关于奇妙王国的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奇妙的王国呢?”3.简要介绍“快乐读书吧”的目的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探索奇妙的王国世界。

学生活动:1.学生被奇幻王国的图片吸引,认真观察并回答问题。

2.学生积极分享自己喜欢的奇妙王国故事和角色。

3.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和内容,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主题分享:•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读过的奇妙王国故事,并简要介绍故事内容和感受。

•提问学生:“在这些奇妙王国中,你最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2.探索奇妙王国:•教师提供几篇关于奇妙王国的文章或故事片段,让学生自主阅读。

•指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奇妙元素,如魔法、奇幻生物、神秘事件等。

•提问学生:“你在这些故事中发现了哪些奇妙的元素?它们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奇妙王国的共同特点和吸引力所在。

•引导学生思考奇妙王国故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创作灵感。

4.创作时间:•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创作一个奇妙王国的故事或画面。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指导和帮助,如角色设定、情节构思等。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分享,分享自己读过的奇妙王国故事和感受。

2.学生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文章或故事片段,分析其中的奇妙元素,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4.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创作,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通过分享、阅读、讨论和创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奇妙王国的世界。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微笑走进教室,与学生进行简短的问候。

2.教师打开多媒体,展示杨梅的图片,并询问学生:“你们认识这是什么水果吗?有没有同学吃过杨梅?”3.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点名几位学生分享他们对杨梅的初步印象。

4.教师简要介绍杨梅的产地和特点,引出今天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描写杨梅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

”学生活动:1.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回答教师的问题。

2.学生观看杨梅的图片,并认真倾听教师介绍。

过程点评:教师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有效地引入了课题。

学生的参与度高,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教师分发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给学生,要求学生默读一遍,并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教师逐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作者对杨梅的描写方法和情感表达。

3.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举例讲解其作用。

4.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原因。

5.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进行点评。

6.教师总结课文的主题思想,强调作者对故乡杨梅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理解课文内容和修辞手法。

3.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4.学生上台朗读,并认真听取教师和同学的点评。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小组讨论和朗读环节的设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板书设计教师行为:教师在黑板上写下《我爱故乡的杨梅》的课题,并在下方列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如“杨梅的特点”、“作者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并在每个重点下方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概括。

四、作业布置教师行为:1.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水果,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篇短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三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

三年级下册语文听课记录一、听课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4. 授课课题:[课文题目]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 方式。

-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如描写春天景色的课文就展示春天的花朵、绿草等图片)或者讲述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如果是寓言故事类课文,可以先讲一个类似寓意的简短故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听完这个故事,你们能想到什么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自然地引出课文主题。

2. 学生反应。

- 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眼睛紧紧盯着图片或者认真听故事,在老师提问后,很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

例如有学生说:“我看到图片里的花朵,就想到了我们去公园赏花的时候。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引导。

- 教师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句子的停顿等。

教师范读时声音洪亮、富有感情,能够很好地传达出课文的情感基调。

- 范读之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时在文中圈出生字词。

并提醒学生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者请教同桌。

2. 学生活动。

-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圈出生字词,但也有个别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生字时停顿时间较长,表现出对生字的认读困难。

同桌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当有同学不认识字时,同桌会主动告诉他读音。

(三)生字教学(15分钟)1. 生字呈现。

- 教师将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生字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生字以较大的字体呈现,并且每个生字都标注了拼音。

例如“燕”“聚”“增”等生字。

2. 教学方法。

- 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教学生字。

-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生字,如“燕”,教师通过分解字形的方法,将“燕”字拆分成上中下结构,分别讲解每个部分的笔画和含义,帮助学生记忆字形。

- 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学习生字。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60篇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60篇

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60篇一、听课基本信息。

1. 听课日期:[具体日期]2.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有3组气球,每组有12个气球的情境图,提问学生:“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们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呢?”- 学生回答:“有3组气球,每组12个。

”- 教师接着问:“那一共有多少个气球呢?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2. 新授(2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12 + 12+ 12 = 36,并在黑板上列出算式。

- 然后教师提出:“除了用加法,我们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12×3,那12×3等于多少呢?我们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

”-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摆小棒,先摆1捆(10根)和2根表示12,一共摆3组。

- 引导学生观察小棒图,说:“我们先看单根的小棒,2×3 = 6根,再看整捆的小棒,10×3 = 30根,最后把它们加起来,30+6 = 36根。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竖式计算的过程:12.× 3.-36.- 教师详细讲解竖式计算的步骤:先将3与12个位上的2相乘,二三相得六,写在个位下面;再用3与12十位上的1相乘,一三得三,写在十位下面。

3. 练习(15分钟)-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几道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练习题,如:23×2、31×3等,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 学生练习时,教师巡视课堂,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 练习完成后,教师请几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讲解。

4. 课堂小结(2分钟)-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

”- 教师强调:“在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我们可以用小棒来帮助理解,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要注意数位对齐。

”三、教学评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听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听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听课记录听课一、基本信息。

1.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2. 授课时间:[具体时间]3. 授课班级:三年级[X]班。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题目:[课文名称]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如秋天的景色图,如果课文是关于秋天的),提问学生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 学生积极回答,有的说看到了金黄的树叶,有的说感觉很凉爽。

2. 教师顺势引出课文主题,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10分钟)1. 教师范读课文。

- 教师读得绘声绘色,注意了停顿和语调的变化,如在描写景物的优美语句处读得轻柔缓慢,在表达情感强烈的地方声音稍高。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学生们开始朗读,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地逐字逐句朗读,但是也有个别学生读音不准确,如“坪坝”的“坝”读成了“bà”(正确读音为“bà”)。

3. 生字词教学。

-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如“早晨、穿戴、鲜艳”等。

- 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读生字词,然后进行纠正。

对于较难的生字,如“绒”,教师进行了字形分析,讲解了“纟”与丝线有关,这个字左边是“纟”,右边是“戎”。

- 接着进行生字词的认读游戏,开火车读,每个小组的同学依次读一个生字词,读对了全班同学鼓掌,读错了大家一起纠正。

(三)精读课文(20分钟)1. 分析段落大意。

-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

- 第一段,学生概括为描写了上学路上的景色。

教师补充说这一段通过描写路上的花朵、小鸟等,展现出早晨充满生机的景象。

- 第二段,学生概括为同学们到学校后的情景。

教师提问在这一段中哪些词语能体现出同学们的快乐,学生找出了“敬爱、向……敬礼”等词语,教师解释这些词语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在学校的积极状态。

2. 重点语句赏析。

- 教师出示句子“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小学新课标听课记录

小学新课标听课记录

小学新课标听课记录听课时间:2024年4月21日听课地点:阳光小学三年级(1)班授课教师:张老师课程名称:《春天的景象》课程类型:语文听课目的:了解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情况,观察学生参与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

一、课程导入(5分钟)张老师以一首关于春天的儿歌作为课程的开始,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

接着,老师提问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标理念展示(10分钟)张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老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春天的特点,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观察与表达能力培养。

三、课文学习(20分钟)张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春天的景象》,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进行朗读练习。

老师采用了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小组内互相纠正发音,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率。

四、课文内容讨论(15分钟)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后,张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春天的景象进行深入探讨,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课堂互动(10分钟)张老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根据春天的景象进行角色扮演,如扮演春天的花朵、小鸟等,通过游戏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在课程的最后,张老师总结了春天的特点和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了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活力。

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春天,记录自己的发现。

七、作业布置(5分钟)张老师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可以是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也可以是春天给自己带来的感受。

八、听课反思通过本次听课,可以明显感受到新课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影响。

张老师的教学方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性学习。

课堂活动设计合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山行〉》听课记录一、导入(1.1)教师行为:1.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色彩和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分享对秋天的感受和印象。

3.简要介绍古诗《山行》的作者杜牧和背景,并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会描写怎样的秋天景象呢?”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感受秋天的色彩和氛围。

2.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对秋天的喜爱和感受。

3.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古诗《山行》产生兴趣,并猜测诗中所描绘的秋天景象。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古诗作者和背景的简要介绍,为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教学过程(1.2)教师行为:1.朗读指导:教师首先进行范读,注意语速、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词句解析:•引导学生逐句朗读古诗,并解释古诗中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重点分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等关键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意境感悟:•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诗中的‘寒山’、‘石径’、‘白云’分别代表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秋天山林的意境。

•组织学生闭眼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古诗中的画面。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如喜爱自然、向往隐居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活动:1.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范读,并尝试模仿教师的朗读方式和情感表达。

2.学生积极参与词句解析环节,理解古诗中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3.学生在意境感悟环节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古诗意境的感受和想象。

4.学生在情感体验环节中认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通过朗读、解析、感悟和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容和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表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通用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数学听课记录篇1一、创设情境,揭题。

1、谈话。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是一个植树的好季节。

(课件出示春天图,再出示同学们举着队旗走在山坡上去植树的情境图)大家看,图中的小朋友正忙着去种树。

学校规定中高年级参加植树,他们各年级的种树任务都不一样,大家猜一猜:哪个年级的植树任务重些?为什么?生:应该是六年级的任务重些,因为他们大些。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分配给六年级同学的任务。

2、看图列式,口算。

课件出示六年级同学植树的任务:共要种树90棵,有3个班。

师:根据这图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平均每个班种多少棵?师:你怎么想的?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口答,师板书:90÷3=30(棵)课件依次出现五、四、三年级的植树任务,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口头说算式再口算结果。

教师板书:81÷3=52÷2=42÷2=213、揭题。

师:大家口算90÷3、42÷2很快,像81÷3、52÷2这两题口算起来就有点难了,不太方便,以后碰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四位数除以一位数该怎么办?生1:可以用计数器。

生2:估算、生3:列竖式。

师:这些方法都行,要准确知道结果,可以用列竖式,也就是用笔算。

看来,我们有必要用笔算来解决。

这节课就来学习笔算除法。

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2。

师:52÷2=的竖式你认为该怎么写?请你在本子上试试看。

学生尝试列竖式,展示学生各种的竖式写法。

师:那么笔算52÷2=的竖式到底该怎么写?我们还是借助小棒分一分,把5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学生分小棒,汇报:你是怎么分的?请上台演示。

生1:先把5整捆小棒平均分成两份,得到每份是2整捆,还余1捆,再把1捆拆成10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5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听课记录
讲课教师XXX 班别
三年级
(1)班

录者
XXX
讲课题目
四边

时间2004-10-13第二节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教师放录像(介绍第一小学的校园),然后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课本的图)教师提问①:“在图中你能看到什么?”(让同桌互相交流)②:“你看到图形了吗?”学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蓝色地板砖学生2:我看到了长方形的蓝色地砖….(接着请好几个学生回答)2、点明主题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的图形。

其中像正方形、长方形、蓝色地砖的形状和推拉门的形状,都叫四边形。

(引出主题:四边形)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识(1)、涂一涂(教师向每位学生发一张画有许多图形卡片)教师的问题:在卡片上找出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并把它涂上颜色。

学生都很认真地找和涂最后老师展示两张学生的结果,在学生之间进行评价(2)、四边形的特点教师投影出涂好的四边形,并问;“观察一下这些四边形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汇报结点评:利用
录像引起学生的注意。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在屏幕上随机出现各种图形,这加深学生对四形的认识,从而引出新课的主题(四边形)。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感知四边形,能够区分和正确辨认四边形,并以小礼物奖励的形式
果: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边、四个角师生共同探究,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和认识到四边形都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3)、举例进一步深化请两个学生到电视前提出长方体的面是四边形(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六个面是四边形)教师还让学生联系周围的东西有哪些是四边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三、动手实践,取得新知识1、课前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信封(里有很多图形卡)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按不同的分法把图形卡分组。

讨论后小组汇报分类结果:(1)、按图形的相似来分(2)、按图形的颜色来分…去表扬学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师生共同探究问题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跟着一起动脑、动手,且让学生去发表自己的意见,提高课堂气氛
2、游戏(准备工具:橡皮根、钉子板)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围一个四边形教师提问:①“你围成什么四边形”学生答:①“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提问:②“为什么围成的是长方形或正方形?为什么认为它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先让学生讨论,然后请多个学生回答再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但教师没有说出正确的分法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提高其积极性,发
(小组讨论,每组项基本原则找一至两个发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最后教师在屏幕上显示总结:①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②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边相等2、联系实际问题引入另一游戏:“我们镇是毛织重镇,用毛线编织出美丽的衣服”(回归生活)引出游戏,教师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编织多种四边形,这时学生自己动手编织出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

四、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本,如果有不明的地方提出,教师解答,并总结整节课。

五、板书:四边形四条直的边四个角挥其创造思维,并且让学生去总结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关注。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板书简洁而明了,突出四边形的特征
总评: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通过多种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并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