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报道原则

合集下载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

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深度调查报道对于新闻媒体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能够帮助媒体机构揭示真相,为公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并不是一项轻松的任务。

它需要记者具有坚定的决心、严谨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技巧的能力。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如何进行深度调查报道,并提供一些建议和技巧。

第一步:明确报道目标在进行深度调查报道之前,记者首先需要明确报道目标。

这意味着记者需要定义他们想要调查的问题或事件,并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例如,如果记者想要调查某个企业的不法行为,他们可以将其作为报道目标。

明确的报道目标可以帮助记者更有针对性地收集信息和证据。

第二步:收集信息收集信息是进行深度调查报道的核心步骤。

记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收集信息,包括采访相关人士、查阅相关文件和资料、观察现场等。

记者在收集信息时应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避免个人偏见的影响。

此外,记者还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核实,以确保其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三步:分析与评估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记者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

记者应该深入研究并理解收集到的信息,寻找其中的关联性和问题。

记者可以使用各种工具和技巧,例如数据分析、比较研究等,来帮助他们进行信息的分析与评估。

第四步:深入调查进行深度调查报道需要记者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作。

这包括进一步采访相关人士、追踪事件线索、访问现场等。

记者在深入调查时需要保持谨慎,并注意自身的安全。

同时,记者还需要学会运用各种调查技巧,例如查阅公开记录、搜集证据等,以增强调查的深度和可信度。

第五步:撰写报道在完成深度调查后,记者需要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和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并撰写相应的报道。

报道应该按照客观、准确、清晰的原则来进行写作,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干扰。

同时,记者还应该注意报道的结构和组织,将信息和证据以合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第六步:呈现结果完成报道后,记者需要将其呈现给读者。

这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渠道来实现。

新闻作品选读之调查性与解释性报道

新闻作品选读之调查性与解释性报道

二 、调查性报道
对某些个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重大事件,通过深入 调查采访,弄清其整体情况之后所进行的公开报道。 特点: 1.“某些个人或集团企图掩盖的重大事件”一般指非 法的、不道德的、有损社会公众利益的“丑闻”。 因此,它以揭露黑幕丑闻为主要内容。 2.“丑闻”是现实中存在的有时效性和重大新闻价值。 3.依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 4.体现着新闻传播者的自主意识和道义力量。
第七讲 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是一种新闻样式(或新闻体裁), 在全面报道某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同时,加进 新闻背景,并进行简要分析,以此解揭示其产 生的原因或发展趋势。 突出报道“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 是其基本特征。

一、解释性报道
就是通过加背景等方式揭示出新闻事实的 深层含义的报道。 关于其由来的两种说法:一战报道;对客 观性原则的修改。 关于解释与报道的矛盾性,典型例子:刘 九洲P261 例:P209 <鸡蛋价格 跌至谷底>

1974普利策地方特别报道奖

新闻经典:1972普利策国际报道奖
服务性报道

新闻经典: 奥斯威辛 没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么 新闻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

一新闻作品评析的基本原则1新闻本位原则:构成新闻的要素:事实新鲜报道2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1)新闻报道的具体事实真实(消息)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5W)引用材料、背景材料真实、准确、全面、客观2)事实的概括真实3)单个事实与这类事实的总体要一致新闻评析的真实性原则分析消息来源:是否有可靠的消息来源消息来源的选择、倾向同质消息源与异质消息源的选择分析记者提问分析现场感3 把握作品新鲜性原则:时效性:事实是否新鲜: 报道的角度是否新颖4、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实所包含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引起受众兴趣的素质.分析新闻作品中的新闻价值是否具有重要性是否具有显著性:显著性除了表现在人,还表现在特定的地理空间、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生活领域等。

是否具有接近性 (地理、心理)是否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积极方面:唤起人们肯定、欣赏的追求真善美的事件和人;消极的方面:满足人们猎奇、窥探欲望的暴力、犯罪的事件。

是否具有人情味:一方面指写出感人的故事,靠真情实感打人;更表现在媒体的人文关怀。

将人放在新闻报道的核心位置。

人文关怀的基本要素就是对生命的关怀5 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原则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媒介舆论监督6 社会指向与文化批评原则二新闻作品分析的方法:个案研究:对特定的新闻作品中的不当进行分析对新闻报道的模范文本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综合研究:对作品表现的各方面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新闻报道的一般趋势,审视新闻价值观,是否触及突出社会问题,维护公共利益。

三新闻作品分析的角度1 新闻语言分析新闻语言的要求:A 准确:表达恰如其分知识准确时间准确:尽量避免使用近日、日前等词表达准确要形象具体避免笼统抽象不要滥用修饰词及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套话避免用文学的想象代替事实的描述B 简洁:用简约的语言传达丰富的内容C 通俗易读:容易被读者接受、理解引语:A直接引语:完整引用人物的话,加上引号,一字不差。

B间接引语:概述或者简要引用.C不完全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特点: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和客观性借新闻人物之口表达传播者观点是构成新闻报道的人情味和感染力的要素间接引语使用的特点:浓缩素材,对多余的、啰嗦的口语作必要的压缩和修正。

深入报道 提纲

深入报道 提纲

深度报道复习纲要简答题:(六选二,15’*2=30’)一、调查性报道哪三个要件?(1)调查性报道的题材由两个要素构成,即被掩盖和损害公众利益;(2)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过程需具备独立性和原创性;(3)调查性报道比一般新闻报道更加费时、费力、花钱,调查记者有时要面临巨大风险。

二、调查性报道采访的特点1.采访相对独立2.采访更加科学3.采访投入较大4.采访更加复杂三、解释性报道的特征1.具有浓厚的思辨性,着重解释“为什么”和“怎么样”2.用新闻背景来解释新闻,背景资料作用举足轻重3.强调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解释新闻主题4.篇幅较长,写作上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四、解释性报道形成的原因1.社会变化对媒体提出的要求2.报纸与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的激烈竞争3.新闻从业人员的成长4.认识论的发展5.“社会责任论”的影响五、特稿的解释、广义及狭义国外:特稿一词来自英语“feature”,国内也有人译为“特写”。

1979年,《巴尔的摩太阳晚报》记者乔恩·富兰克林发表了一篇读起来像短篇小说的医学报道《凯利太太的妖怪》,意外地得到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的赏识,被评为首届特稿奖获奖作品。

(→特稿是一个具有历史内涵的概念,在美国新闻事业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特稿的概念是有所不同的。

在美国新闻事业的早期阶段,特稿的概念较为狭小,它主要是指一种具有人情味的报道,多以小故事的形式出现,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

随着美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特稿作为一种文体也随之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国内:“特稿,即特写”,“西方的特写与中国的特写有所不同。

在西方,特写更多地是指一种趣味性报道,旨在给读者以‘精神享受’。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西方报纸的特写指除了消息、广告、社论之外的所有文章,其内涵比之中国的特写更博杂得多。

”《新闻学大辞典》在美国新闻界,狭义的解释认为特稿视一种以人情味为基础的新闻报道,将特稿(feature)等同于新闻特稿(news feature)。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作者:黄迎峰来源:《传播力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调查性报道就是把用很长时间所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文件,向公众提供出某一事件的解释,而且是一种强有力的解释。

这种解释是从西方国家起源开来的,但是更多的人们把这种调查性的报道也叫做揭丑报道。

而人们经常说好的新闻作品是“三分采访和七分写作”才能完成的。

尤其是对于一些调查性报道的大事件,你能不能掌握到报道的主动权,就看你能不能在采访当中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占领制高点。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采访;要求目前,我们国家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的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这样,有效地带动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

很多的群众对调查性报道的内容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

更多的人想要在了解调查性报道的现象以及过程的基础上,还想要了解清楚这种调查性报道内容产生的原因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的影响等等。

因此,本人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对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及要求进行了阐述。

具体内容如下:一、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侧重点(一)采访方法的选择在采访过程中,如果还没有找到核心的当事人,那么就要抓紧时间先从外围了解情况,可以到事件现场寻找目击群众,从目击群众入手,一点一点地了解清楚事情的所有情况,在这当中,要尽力寻找线索,直至最后找到事件的当事人。

但是在有的时候,一则调查性报道能否突破,最关键的就是能不能找到了解内情的反对派,如果在采访过程中找不到这个反对派,那么这个堡垒就是非常坚硬的,而如果找到了这个反对派,那么攻破这个堡垒的缺口就打开了。

还有,有时候不必对采访对象直奔主题,可以通过其他的话题作掩护,然后在对方放下防备的情况下扣出自己需要的信息。

所以,采访人员在采访时,选择好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二)采访过程中要及时地对线索的真实性做出判断一定要仅仅扣住事件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对要采访的对象进行采访。

做好选题的前提条件就是具有真实性的新闻线索,那么应该如何来判断所获得的这条新闻线索是不是真是的呢。

记者应遵循的报道原则

记者应遵循的报道原则

记者应遵循的报道原则作为一个记者,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领域,都应该遵循一系列的报道原则。

这些原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体现,也是保证信息真实、客观和公正的基础。

以下是几个记者应遵循的重要报道原则。

1. 真实性原则作为记者,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就是保证所报道的信息真实可信。

记者应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采访,确保报道的准确性。

在报道中,应该注重事实的核实和证实,避免散布未经证实的传闻或谣言。

此外,对于可能引起公众恐慌或伤害他人利益的信息,记者应该慎重处理,避免不必要的误导。

2.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是记者报道的核心要素之一。

记者应该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主观意见的介入,以客观、中立的态度进行报道。

在采访中,应该给予被采访者充分表达观点和意见的机会,不加以歪曲或片面解读。

此外,记者还应该避免使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词语和措辞,以免影响读者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

3. 公正性原则记者应该保持公正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报道中,应该对各方的观点和意见给予平等的呈现和报道。

记者应该避免歧视、偏见和歧视性言论的使用,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益。

此外,记者还应该避免与被报道对象建立过于亲近的关系,以免影响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隐私权和尊重原则记者在报道中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

在采访中,记者应该事先告知被采访者采访的目的和范围,并获得其同意。

对于可能侵犯他人隐私的信息,记者应该慎重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曝光。

此外,记者应该尽量避免对个人进行无端的攻击或诽谤,以维护公众对记者职业的信任和尊重。

5. 社会责任原则记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报道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记者应该关注公众利益,积极报道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报道中,记者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避免追逐短期利益或个人私利而忽视社会责任。

总之,作为一个记者,遵循这些报道原则是保证自身职业道德和提供高质量新闻报道的基础。

记者应该始终坚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隐私权和尊重原则,同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汇总]新闻报道方式

[汇总]新闻报道方式

新闻报道方式外国新闻作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报道形式:1.消息( 电讯)消息是以简洁的文字,简明扼要的方式及时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大量、最经常运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狭义的新闻便是指消息,又称电讯。

消息常被称作“报纸的主体”、“报纸的主角”,以最直接最简练的方式迅速及时地告诉读者客观世界的变化发展。

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消息的内容和体裁的多样性。

按照不同的标准,人们将消息又划分为多种形式。

目前国内比较通行的是以写作特点来划分,把消息分为动态消息、简讯、综合消息、评述性消息、人物消息、特写性消息等等。

西方新闻界一般将其分为:硬新闻和软新闻。

硬新闻指时效性强、比较重要的事情报道。

软新闻则指时效性较弱、重要性不足,而趣味浓厚的报道,一般指一些社会生活、消费类报道。

消息的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殊的要求,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决定的。

例如,内容必须真实,要短小精悍,要迅速及时,还要用事实说话等。

这些不仅是写作消息的要求,而已占是写作其他新闻作品的要求。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西方新闻界消息的写作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结构模式——“倒金字塔”结构。

即以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顺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新闻中的各项事实。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新闻写作教程》对这一结构模式形象地描述道:“像矿工从大量沙子里筛选出一点点金子那样,记者们把材料来点点过滤,以找出属于导语的那一块金子”,把它放在消息的开头.而在消息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也依照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除较重要的往前放,次要的往后放,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所以称为"倒金字塔”结构。

试举一例:《巴西获得美洲杯赛冠军》[法新社亚松森 7月 18日电]在今天举行的美洲杯决赛中,巴西队以3:0大胜乌拉圭队,再次夺得美洲杯赛冠军。

这是巴西在美洲杯赛中6次夺冠。

上半场,巴西队中场队员里瓦尔多独进两球。

下半场,罗纳尔多又进一球,为巴西队稳操胜券奠定了基础。

美国调查性报道技巧、记者素质和操作要领

美国调查性报道技巧、记者素质和操作要领

美国调查性报道技巧、记者素质和操作要领必要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复杂、最艰苦、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

首先,调查性报道所调查的问题本身即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其次,问题的各方人士出于各种原因,或不愿透露事实,或设置障碍,甚至故意散布假消息误导记者,使记者的调查更加困难;再次,有时所调查的问题涉及权势集团,他们更会以各种方式向媒介和记者施加压力,阻碍调查的进行;最后,记者在调查中必须遵守法律、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的要求,即不仅要结果正确,还要程序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调查的难度。

因此,美国新闻学专家认为,调查性报道记者必须掌握一定的调查性报道技巧,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条:1.全面了解市、县、州、联邦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设置和运作,具有分析利益冲突、管理混乱和腐败等基本问题的能力。

2.吃透《信息自由法》和地方、州和全国范围关于面向公众举行会议和公开会议记录的法规、条例和实际操作情况。

3.出于工作需要去了解法院系统以及刑事和民事案件所能提供的纪录。

例如遗嘱设立、青少年犯罪和交通官司等案件的审判过程。

4.清楚地区分市、县、州和联邦各级调查人员和检察官的权限和责任,知道谁应该为在调查和检察过程中出现的差错和腐败承担责任。

5.懂得法律中程序合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法庭和行政部门制订各种法规和做出决定时,在获取证人和文件时,程序的合法至关重要。

6.了解国会和各州立法机关的运作,重点放在它们的立法、拨款和调查功能与行动上,特别要关注具有监督权的调查委员会的管辖范围和作用。

7.查阅国会纪录,州立法机关的纪录和立法也是有用的调查工具,特别要熟悉听证会的纪录和各个委员会提供的报告。

8.了解总审计局的调查活动和报告,这些报告可用作关于市、县、州、联邦各级政府腐败和混乱问题的权威性背景资料。

关于总审计局的知识应包括:总审计局的调查是如何启动及如何进行的;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其报告能提供哪些材料。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作者:刘保全来源:《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02期摘要: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

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

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特点;采写要求一、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与发展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界经常采用的报道体裁,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它最早产生于美国新闻界。

揭丑是美国商业性报纸的传统。

19世纪末叶,调查性报道在美国诞生,其倡导者是当时的报业大王普利策。

1883年前后普利策在经办《圣路易快讯报》《纽约世界报》时,就主张通过报纸来揭露社会黑暗和贪官污吏的丑行促进社会进步。

他说:“什么是报纸的特色?就是斗争和揭露罪恶,为社会谋福利,发表独家新闻。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在《纽约世界报》创刊号上发表《告读者书》,指出:“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大都市里,这样的一份报纸是有用武之地的,它不仅便宜,而且明白易懂;不仅明白易懂,而且容量巨大;不仅容量巨大,而且真正有民主精神——忠于人民的事业,而不当有钱有势者的奴仆;……揭露丑恶的欺诈现象,鞭挞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真诚地、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和战斗。

”10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

例如《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西摩·M·赭代对“美莱大屠杀”的揭露等;《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长达三年的调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对“渤海二号”事件的披露,《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揭露等等。

论调查性报道的原则和度

论调查性报道的原则和度
证调查性报 道的题材不断 。以《 财经》 杂
探讨调查性报道正负两方面效应 ,闸述
处 理 调 查 性 报道 应 把 握 的度 及 媒体 应 遵 循 的原 则 。
限度 的, 因此 , 一家媒体 的调查性报道过 多, 相应 的就会使媒体主流内容减少 。 而
主流 内容才是办好一个主流媒体 、权 威 媒体最不可缺少的支柱 。如是一味为调 查而调查 ,就会使媒体调查 内容变得 零
调查性报道 多是揭短 , 采访 阻力大 , 容易 得罪人 , 靠新 闻工作者 自己无法完成 , 要 求媒体能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另外 ,
某个经济实体 ,还会影响到该实体在本
媒体上的广告投放 。 过度调查性报道会 影响媒体 的公信 力 。由于媒体对信息 的承载量是有一定
媒体需要拥 有丰富的信息资源 ,才能保
论 调查性 报 道 的原则 和度
口 曹 中霞
( 江城 日报 社 , 吉林 吉林 1 3 2 0 0 2 )
市场经济使得传媒走上商业化与市 场化道路 ,改变 的标志就是调查报道类 栏 目的设置 ,如 中央 电视 台的 “ 新 闻调 查” 、 “ 焦点访谈 ”栏 目, 《 财经 》 《 南方周
48 中 国地 市 报 人
2 0 " 1 5, 1 1期
当朋友 图 变成 商 图
谈 谈对 微 信 特 点 的认 识
口王 英
2 1 5 0 0 6 )
( 苏 州 日报 社 。 江 苏 苏 州
现代 人 的生活 已然 离不开 微信 了 。 从 2 0 1 1 年 1 月腾讯 公 司正式推 出到现 在, 微信 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所需 。 人 们不 仅通过 微信聊 天 , 发 送文字 、 图片 、

07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王克勤)

07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王克勤)

如何进行调查性报道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第一、为什么要做调查性报道简单的说,是民众的要求,是社会的要求,是历史的要求,是进步的要求,是冲破强势阶层对于公众蒙蔽与欺骗的要求,是媒体与记者自身本能的要求。

有几点体会:1,老百姓深切的渴望,渴望媒体作为公众的守望者,坚定地守望公众的利益。

2,特权、腐败、不公平等各种罪恶正在广泛的严重的伤害公众的利益,在不断的制造罪恶。

3,媒体应该揭示真相,监督公共权力的滥用和对公众的掠夺。

4,媒体永远是社会进步,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尤其我们做媒体的人,不能小看媒体的力量。

5,我们不仅是记录者,更重要的是守望者。

第二、如何做调查性报道一、如何调查取证要坚持“十一个原则”其一、深入的原则第一点,深入深入再深入。

这是从纵向来谈。

要了解事实的真相,必须不断的深入下去。

南方周末有一句话叫做没有深入就没有深度。

所有的调查性报道,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深入的揭露问题。

要逼近真相,要挖出问题的核心和症结所在,就必须不断的深入,所以对资料的大量占有才能还原事实真相。

美国《费城问讯者报》的记者洛丽塔·托夫尼总是和可能提供消息的人士对面的交谈,在他们身上花大量的时间。

她给《华盛顿邮报》写了一篇报道,讲在马里兰州的一个监狱里发生了大范围的强奸事件,她揭露了在法律执行者知情下发生的罪行——这些罪行本身都是警察和法官所知道的。

为搜集证据,她花了几个月的时间下班上门找不愿意提供资料的目击者。

结果她写出一流的新闻故事,证据确凿地报道了马里兰州乔治王子拘留中心经常发生的强奸罪行。

最后托夫尼写出了她的主编认为不可能的报道,报道引述了犯罪者、受害人、难辞其咎的执法人员的说话,全部都是有姓有名和正式的记录。

托夫尼说,当这则报道刊登出来的时候,所有的文件“像送大礼般交给政府,包括所有的东西,医疗记录,受害者的名字,甚至强奸者的名字。

”最后事件的公开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设法亡羊补牢。

最后所有强奸者都被宣判有罪。

传媒学知识点新闻报道的原则和伦理

传媒学知识点新闻报道的原则和伦理

传媒学知识点新闻报道的原则和伦理传媒学知识点:新闻报道的原则和伦理传媒学是研究传播媒介、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学科。

在新闻报道中,遵守一定的原则和伦理准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的原则和伦理,并解释其在传媒学中的应用。

一、新闻报道的原则1. 真实、准确和客观新闻必须真实、准确和客观。

记者应该通过充分的调查采访,获取事实信息,并尽量避免主观色彩的加入。

报道应当公正客观,准确传达事件的真相,避免错误和误导。

2. 全面和平衡新闻报道应该全面而平衡。

记者应当努力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偏袒任何一方。

报道应该综合多方面的观点,确保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

3. 及时和权威新闻报道应该及时发布,并来自权威和可靠的消息来源。

记者应该尽力保持报道的时效性,确保读者能够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

同时,报道的可靠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记者应该验证消息来源的真实性。

4. 公正和独立新闻报道应该公正和独立,不受个人或团体的干扰。

记者应该行使独立的判断力,追求公正和公平。

报道不应被利益驱使,而是服务于公众利益。

5. 尊重和保护隐私新闻报道应当尊重和保护个人的隐私权。

记者在报道中应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尽量避免侵犯他人的隐私。

对涉及隐私的报道,应当谨慎和慎重处理。

二、新闻报道的伦理准则1. 尊重人权和尊严新闻报道应尊重人权和人的尊严。

记者应当避免使用侮辱和歧视性的言辞,尊重被报道人的权利和尊严。

对于悲剧事件和灾难报道,也需要尊重被报道人的隐私和感受。

2. 真实和诚信新闻报道应真实可信,记者应当始终保持诚信和真实的原则。

报道中不应捏造事实或刻意篡改信息。

记者应当避免与广告商或其他利益相关方发生利益冲突,保持独立和诚信。

3. 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新闻报道应尊重和反映社会的文化多样性。

记者应该避免歧视、偏见和刻板印象,传达不同文化的声音和观点。

报道应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相互理解。

4. 人道主义和社会责任新闻报道应带有人道主义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新闻写作》 教学课件

第7-8节-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新闻写作》 教学课件
《焦点访谈》的调查路径:知情人、目击者、参与人、当事人。层层逼 近核心真实。
小专题:《新闻调查》柴静的调查感悟
态度折射观点
2004年1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了反映农民工讨薪问 题的节目《张润栓的年关》。一笔200万的钱,8年不还,涉及到原公司、 改制后的公司、交通局、法院。一家家问下来,问题出在法院做了判决, 但一直没强制执行——记者在法院找到了法官,他说必须经过新闻中心 的同意。在新闻中心的门口等了很久之后,新闻中心的主任告诉记者法 官出差了,“可是他一个小时前还在,我们见了面。”“执行就是这样。 说走就要走。”“张的案子8年都没执行,这个这么急吗?”对方掉头就 走。镜头跟着他,“那么你们能不能安排其他负责人接受采访?”他用 手挡镜头。“你们这是干什么?”“我们是有诚意的,我们希望听到法 院的声音。”记者跟在他身后。他头也不回,穿过一家干洗店,消失了。
《南方周末》揭黑式的调查报道在1998年前后达到顶峰,进入舆论监督全盛时 代,据报社的一位高级记者回忆说,当时一般采访稿子回来,许多猛料都可以发。
报道特点分析:
1.冷峻叙事。基本上以“旁观的第三方”的姿态出现。记者的态度主要表现在 对材料的取舍中。另外,被采访人的言语也能间接表现记者的态度。文本语言 是在保持记者个人风格的前提下,提倡简洁、朴素和生动。建议言之有物,少 用煽情、轻佻和情绪化的语言。
3. 有力量的、吸引人的开头。
4. 要有现场材料,要有细节。“魔鬼在细节”中。
小专题:《南方周末》的调查性报道
历史与过程:
南方周末从创办伊始,便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力求与社会和谐共振。从20 世纪70年末,中国经济开始松动、复苏,而社会自由流动空间和自由流动资源开 始丰富起来。1983年,南方周末创始人之一左方敏锐地观察到广东出现第一批民 工潮,感受到农村和城市文明的“撞击和断裂”。他决定在其主持《南方周末》 的十几年内,把对民众的启蒙作为办报灵魂。

调查性报道采写的特殊规则

调查性报道采写的特殊规则

调查性报道采写的特殊规则随着现代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报道方式逐渐得以细化,近年来,调查性报道越来越成为媒体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由此关于调查性报道方法的探索也成为了广大记者关注的话题。

一般说来,调查性报道又称为暴露报道。

确切地说,它是媒体记者致力于查明并披露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却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被掩盖起来的深层事实真相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除了要遵循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外,调查性报道的特殊性质使得它具有了特殊的采访手法和写作规则。

作为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点:质疑、求证,无时无刻质疑与求证是记者在调查性报道中推进工作成果的基本工作原则。

在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过程中,记者需要每时每刻地质疑你所接触的每个人物、每个说法、每个细节,尊重你在调查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疑虑!只能相信你在调查过程中查明的事实,永远用可靠的事实证据去解惑释疑。

“打黑”记者王克勤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8个村民来报社状告该乡的书记打人,王克勤随后来到村里调查求证,一天晚上和一位村里的大爷聊天时无意得知,这8个农民与乡长关系不一般,后来王克勤发现该乡的乡长和书记有矛盾,乡长收买了这8个农民,经过不断质疑和求证,最后王克勤挖出了乡长和13名干部的问题。

试想如果王克勤不去求证,听信8位农民的话,后果会是什么?抓住线索和细节调查性报道如同一个案件的侦破,任何蛛丝马迹都会为调查带来继续下去的理由。

在对山西临汾矿难死亡矿工人数的调查性报道中,当中央电视台记者曲长缨采访完毕准备离开时,走过破烂不堪矿工宿舍,他发现一个宿舍的窗户没有关,从窗户望去,他看到角落里有一件破衣服,强烈的新闻敏感让他停了下来,他拣了一根树枝挑开了衣服,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电话号码本,他按照上面的电话一个个打过去,最终借助一个惟一拨通的电话打开了通向事实真相的重要通道,原来矿工的死亡人数被掩盖了......细节不仅是通向真相的航标,而且会成为你写作调查性报道的重要素材,它会提供证据,也会提供吸引读者把报道看下去的兴趣。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略论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略论

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略论电视新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而调查性报道作为其中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能够帮助观众了解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揭露不公平现象,促进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特点、影响和挑战等多个方面进行略论,以期让读者对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调查性报道是指新闻媒体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通过采访、分析、比较等手段,揭露问题的本质和深层次原因,以期让公众对问题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在电视新闻中,调查性报道可以通过纪录片、特别节目、深度报道等形式进行呈现,以丰富的内容和真实的证据向观众呈现当下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1. 深度性:调查性报道需要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不仅能够揭露问题的表面现象,更能够挖掘问题的根源和原因,让观众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2. 客观性:调查性报道注重客观、客观地呈现事实,通过采访、调查和分析等手段,为观众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让观众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

3. 引导性:调查性报道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需要指出问题的解决方向和途径,引导公众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进步。

调查性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它不仅仅能够揭露社会问题,更能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思考,促使社会改革和进步。

通过电视新闻的调查性报道,很多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很多不公平现象得到了揭露和纠正,很多疑难问题得到了解答。

而且,调查性报道还可以促使政府和社会机构重新审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调查性报道在电视新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调查性报道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更为深入和全面的调查成为了一个难题。

调查性报道还面临着社会资源和利益的限制,有些问题很难被深入调查和揭露,因为涉及到了社会的利益和权力,这就需要调查性报道在坚持原则的尊重社会的法律和规则。

电视新闻作为视听媒体,还需要面对观众的关注度和认知能力的挑战,如何把深入的调查呈现出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和思考,也是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需要面临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题型:填空(15空,15分)名词解释(5个,25分)简答题(3小题,30分)论述题(15分)一、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1、电视新闻界说:以现代电视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导。

2、现代电视新闻实践应确立的理念:(1)时效意识:滚动播出,字幕新闻(2)现场意识:现场意识的解说“我在场”。

①记者介入现场的早晚决定了新闻的时效性;②记者在现场是媒体权威性的体现;③新闻现场时新闻感染力和记者魅力的载体。

(3)受众意识:①树立起科学的受众观念;②受众对媒体的接受时群体归属感的影响;③处理好大众化、庸俗化、娱乐化之间关系(4)策划意识:由记者时代转为编辑时代、策划时代(5)品牌意识:理念的表达;行为和视觉的识别系统(栏目、记者、频道)(6)互动意识二、现代电视新闻报道原则(一)电视新闻的共性规律1、时效性决定新闻价值大小的重要因素;时效性是指新闻报道产生应有社会效果的时间限度;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新闻才有传播效果,才有价值。

时效性∕时新性﹨时宜性时新性:新闻应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时宜性:指当前形势下最适合需要的报道,即适宜时势需要的报道新闻规律与宣传规律相结合,报道速度与报道效果结合(2)新闻时效的把握事件性新闻:时新性国内外所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非事件性新闻:时宜性观众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报道。

2、真实性1)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2)事实必须真实;3)本质的真实:深入挖掘事实的本质现象,排除假象和偶然性现象4)表现手法的真实:画面形象真实;画面组接真实;声画结合真实3、客观性(1)客观性界说:新闻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它。

(2)报道手法的客观客观报道的要素:1)平衡公正地呈现一个议题中各方面手法;2)正确与真实的报道;3)呈现所有主要的相关要点——将事实与意见分开,但将意见视为相关;4)将记者本身态度、意见、或摄入的影响减至最低;5)避免偏颇、怨恨、以及迂回的言论4、社会性(1)沟通桥梁;(2)观众参与传播电视新闻→传播→社会效果↑↓反馈群众意见(二)新闻价值1、界说:新闻价值是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的客观标准。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及采写要求——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

一、调查性报道的起源与发展调查性报道是西方新闻界经常采用的报道体裁,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它最早产生于美国新闻界。

揭丑是美国商业性报纸的传统。

19世纪末叶,调查性报道在美国诞生,其倡导者是当时的报业大王普利策。

1883年前后普利策在经办《圣路易快讯报》《纽约世界报》时,就主张通过报纸来揭露社会黑暗和贪官污吏的丑行促进社会进步。

他说:“什么是报纸的特色?就是斗争和揭露罪恶,为社会谋福利,发表独家新闻。

”1883年5月11日,普利策在《纽约世界报》创刊号上发表《告读者书》,指出:“在这个日益发展的大都市里,这样的一份报纸是有用武之地的,它不仅便宜,而且明白易懂;不仅明白易懂,而且容量巨大;不仅容量巨大,而且真正有民主精神———忠于人民的事业,而不当有钱有势者的奴仆;……揭露丑恶的欺诈现象,鞭挞一切社会罪恶和弊端;真诚地、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和战斗。

”100多年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大批经典、影响巨大的调查性报道。

例如《华盛顿邮报》等媒体对“水门事件”的追踪报道,西摩·M·赭代对“美莱大屠杀”的揭露等;《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长达三年的调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对“渤海二号”事件的披露,《南方都市报》对“孙志刚事件”的揭露等等。

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特点,从下述对它的定义略见一斑:美国学者大卫·安德生和皮特·本杰明早在1975年就提出,调查性报道就是“报道那些被掩盖的信息……是一种对国家官员行为的调查,调查对象也包括腐化的政治家、政治组织、公司企业、慈善机构和对外机构以及经济领域中的欺骗活动”。

美国的另一位新闻学者罗伯特·格瑞斯认为,调查性报道“一般是报道某些人或某个组织企图掩盖的新闻”。

澳大利亚新闻学者皮特·戈拉博斯基和波尔·威尔森也认为调查性报道就是“揭露一种被某些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新闻”,而且这种报道“常聚焦于不义、丑闻和违法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调查性报道时,有以下几个原则。
1)事实原则
调查性报道必须只报道事实,不能演绎,不能引申,不能判断。要用动词不要用形容词。有些新记者会认为,只陈述事实显现不出自己的思想水平,更无法摆明自己的观点。而事实上,记者的倾向性是隐含在对事实的取舍上。相信读者会根据事实作出判断。记者是读者的眼睛,不是大脑。要替读者去看,不能替读者思考并得出结论。况且,进行理论或描写是很危险的操作方式,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
这三条必须同时成立才能称其为调查性报道。比如一个国土资源局局长侵吞了农民征地补偿款,公众利益受到了损害。但如果他已经因此被判入狱,记者根据法院判报道该事实,不能称为是调查性报道。只有在事情还没有被揭露出来,该局长仍在试图掩盖的时候,记者的独立调查才能称为调查性报道。
调查性报道是媒体最有魅力的地到稿子里的每个关键的点,均要向涉及到的所有人求证,并把他们相同或不同的证言表达在稿件中。还以上面为例。记者采访了刘老汉,还应采访村主任,问他是否在当时当地说过那句话。同时还要采访一些据刘老汉说当时在场的村民,向他们求证。假如村主任不承认,说是村支书说的,也要采访村支书。总之,要向被涉及的所有人求证。
2)中立原则
对每个采访对象都要保持同样的距离,保持同样的质疑精神。目前值得警惕的一种倾向是,很多记者会一下子站到弱势群体的一方。的确,在这种采访中,弱势群体一方通常是有道理的,但如果记者先拥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判断,就容易失去中立的立场,而这是值得警惕的。
3)主体原则
一篇调查性报道,最好只写一件事。否则主体不突出,也很容易给被批评对象找到枝节的漏洞反戈一击,造成被动。比如说一个村委会主任侵吞了农民集资款,就围绕这个展开调查,没必要讲他还违反了计划生育政策。
总之,调查性报道是一个综合性法治新闻报道最核心的竞争力所在,同时也是最危险的报道。以上八项原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媒体可信度并降低风险。
4)减法原则
在调查的过程中,记者接收的信息是很多的。但在成稿时,只写最有把握,有充分证据的。比如,一个路人说现在北京有一万人得了艾滋病,但医院证实的数字只有三千。那就只说医院的数字。在不同的信息面前,应倾向于披露相对保守的,更权威的。
5)证据原则
调查性报道的取证意识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有在法庭上能站住脚的证据。不是说一个人对记者说了什么都可以写在稿子里,这个人很可能事后由于受到压力或为了保护自己而不承认了。所以一定要有录音、录像中由当事人签字的采访记录。
调查性报道原则
调查性报道原则
作者: 东北老汉
发表日期: 2005-04-15 15:25:18
本版搜索 站内搜索 返回本版 返回类别 作者的家
调查性报道的形态主要适用于事件性的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定义是:1.公众利益受损。2.记者独立调查。3.有人试图掩盖。
6)平衡原则
平衡原则就是要让每一方都说话。不能只采访受害人一方,要把受害人提供的每一个细节向其指向的人质证,要让对方说话。哪怕记者认为对方在撒谎,也要让他表达,并呈现在稿子里。对方是否撒谎的结论读者自会得出。
7)出处原则
每一句话都必须有出处。除非是记者自己看到的事实,那也应该交代:"记者看到......"。绝不能直接陈述已经发生过的,记者不在现场的情节。比如:"三天以前,当着村里很多人的面,村发会主任张三嚣张地对刘老汉说:你告吧,告到哪里都得听我的!"这样的表述就是有危险的。村委会主任很可能不承认他曾说过这句话,就算说过,记者也无法举证他的确是"嚣张地说"的。这种表述应改为:"刘老汉告诉记者,三天以前,当着村里很多人的面,村委会主任张三对他说:你告吧,告到哪里都得听我的。!"记者必须提供获如此消息的信息来源,这是对读者的尊重,也可规避自己的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