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
新媒体背景下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的坚守与创新——以《新闻调查》为例
段 、严密的逻辑和新 闻细节的呈现铸就着 报道 的坚 守
众所 周知 ,调查式 电视深度报道栏 件 。记者 通 过对 山西省 运 城 市 的实 地 《 新 闻调查 》为例 ,一 期4 5 分钟 的节 目 用 。 接 着 ,记 者 又 对 当地 的 广 大 农
一
展空 间。然而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和科 技 目是一项既耗 时又 费力 的新 闻产 品。以 调 查 ,发 现 很 多渗 灌池 都 没 有 投入 使
天采制 完成一期节 目的奇迹是主创人员 体前往现场 报道飞机失事 的消息 ,但 马 来的媒介生态中立于不败之地。
C MMB 、
、网络电视等一系列视听新
般有七个生产流程 :选题 遴选 、选题 民 、运城 原 地 委 书记 、水 利 局 长 、水
媒体。这些视听新媒体的崛起不仅打破了 申报 、前期调查与拍摄 、后期制作 、样 利 专 家等 分 别进 行 了采访 ,以 求最 大 传统媒体固有的介质壁垒 ,颠覆 了受众通 片送审 、节 目播 出和总体评价 。 “ 常规 限度 地 以平 衡 、客 观 、公 正 的 态度 挖 过以往终端设备提取信息的方式 ,也改变 节 目的制作周期一 般为两个月 ,特殊 的 掘 出事 实 的真 相 。这 样 的反 复 取证 与 了传统媒体的媒介生态格局 。 有半 年到一 年甚至更 长 ”。 这 样 的制 论证 ,必然 需 要一 个 较 长 的调 查 周期 面对 新媒 体咄咄逼人的攻势 ,作为 作流程 和制作 周期 ,必然会带来新 闻采 作 为支 撑 。 由此看 来 , 《 新 闻调 查 》
媒体观察
NEW S RESEARCH
新媒体 背景下调查式 电视深度《 新闻调 查》为例
口 向 俊
【 摘 要 】 新媒 体背景下 , 调 查式电视 深度报道 的创 新须建立在 坚守的前提之 上。调 查式电视 深度报道通过对
互联网_调查记者及职业共同体_数字化时代的调查性报道_研讨会述评
调查性报道的网络实践
互联网的普遍运用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 化媒体的快速兴起,正深刻改变着调查性报道 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机制,也改变着调查记者的 职业观念和行动策略。总体来看,就生产过程 而言,网络对调查性报道的影响主要包括 : 1. 坛、博客、微博中率先爆料 ; 2.新闻背景的 检索数据库。借助网络的海量搜索可以快速获 取新闻事件的背景资料,甚至以搜索方式展开 调查 ; 3.即时便捷的采访工具。QQ、MSN、 S kype 等即时聊天工具被记者频繁用于在线采 访; 4.真相传播的突破载体 ; 5.获知传播效 果的渠道和传受双方互动的平台。通过新闻网 站的点击、评论,以及微博上的跟帖、转发, 记者和媒体可以快速了解公众对报道的反馈, 也有利于他们直接从公众那里获得持续调查、 跟踪报道的资源和支持。 《21 世纪经济报道》新闻总监左志坚 认为, 要在面向未来的语境中探讨互联网影响下的传 统媒体报道形态的变化,未来的新闻将有三种 形态 :一、微博。生产者是网民,传播方式是 由网民好友转载、病毒式传播,优点是完全免 费、生产门槛极低、传播速度极快,缺点是公 信力偏低,生产机构是由 SNS 网站提供免费平 台,供网民免费发布、传播各类信息 ;二、消 息。生产者是普通记者,传播方式是由传统媒
调查记者的职业共同体
与会者还关注了职业共同体的话题,就调 查记者圈是否形成职业共同体、记者共同体与律 师共同体的互动、互联网对职业共同体的影响等 话题展开交流。据 《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报告》 数据显示 : 调查记者构成了一个颇为紧密的共同 体,集中反映在跨组织、跨区域的社会关系网。 平均每位记者认识 30 个业内同仁,88% 左右的 调查记者有过同行协作经验,调查记者对跨机构 的合作多持正面态度,并经常与其他记者分享背 景资料和消息源、提供或接受采访便利以及与其 的社会关系网,既能为调查记者的异地监督提供 便利,有利于同行之间抱团取暖、协同突破,争 工具或导致新闻的同质化。如《三联生活周刊》 副主编李鸿谷所言 : “一方面,调查记者往往是
新型调查性报道对融媒体语境下医疗事件舆情导向问题分析及对策刍议
新型调查性报道对融媒体语境下医疗事件舆情导向问题分析及对策刍议作者:朱丽红来源:《新媒体研究》 2017年第4期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强劲发展,我国的媒介传播形态也日趋呈现多元化发展新态势,融媒体创新性技术的智能化、数据化、可视化和去中心化等特点对以“采写编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传统新闻业务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发生变化,特别是针对2016 年关乎民生问题频发的医疗事件,媒体报道的视角及新闻价值、新闻选择等能否真正意义上做到“理性平衡”,采用调查性报道对医疗事件进行真实还原再现并针对问题做深度系统调查研究,将对医疗事件舆情有正面导向作用,避免医闹、伤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亦将影响并推动国家医疗改革等重大政策出台,尊重事实本质,塑造融媒体语境下的媒体公信力,最大程度发挥“互联网+”全媒体背景下媒体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融媒体;医疗事件;舆情导向;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04-0020-03“互联网+”跨媒介发展趋势背景下,我国的创新性媒介传播形态日趋表现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媒介融合是指在新媒介条件下,各种介质的媒介——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传播,实现传播技术、手段、渠道的汇聚和交融,在这共同的平台和终端上,将同一或相近的信息内容向不同介质的媒介发送,最终实现媒介互动和资源共享。
”[1] 在这种融媒体语境下,新闻报道具有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相对于传统纸媒范围更加广泛等优势特点,但是一体两面,同时存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分散化及内容的碎片化等特征,受媒介传播形态变化的影响,网络舆情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性及问题,特别是针对关乎民生问题的医疗事件,调查性报道在融媒体语境下发挥到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促进新闻调控平衡保障新闻自由的同时,对还原新闻真实,防止医闹、伤医等医疗事件等也起到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与创优——以《新闻调查》为例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与创优——以《新闻调查》为例作者:向俊来源:《声屏世界》 2017年第2期摘要: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分析样本,通过对栏目特质的坚守之困、栏目品牌记者的流失之困以及栏目网络品牌的拓展之困进行分析,在使当前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的诸多困境逐渐具体化和明朗化的同时,进而提出用“调查性报道”凸显栏目特质,栏目品牌与记者品牌的同步打造和栏目网络品牌的文化建设与延伸等策略,以期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创优产生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调查性报道困境创优新闻调查如果说电视调查性报道是在一种全新的媒介环境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突出重围,提升栏目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拓展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已然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为例,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与创优两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新媒体背景下电视调查性报道的困境作为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品牌栏目,《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就经历了“个性化定位之争”“是否进入新闻主战场之争”和“栏目固有品质之争”等全方位立体式的探索与思考。
时至今日,在新的媒介生态下,电视调查性报道不仅承受着葆有栏目内在品质的压力,也需厘清外在全新媒介生态和舆论环境下栏目的困境。
一、栏目特质的坚守之困。
新媒体的迅速崛起,不仅使《新闻调查》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新闻资源、受众注意力、收视率等多方面的竞争压力,也使其在栏目特质的坚守中更加步履维艰。
首先,新媒体背景下的《新闻调查》在选题方向和节目内容方面仍然处于变化调整的不确定状态。
从《新闻调查》2009~2014年播出的278期节目来看,其舆论监督的实效性已大大降低,且在选题方向和节目内容上多呈现为“主题性”和“事件性”等特征,其中最能体现《新闻调查》栏目特质的“调查性”已然趋于式微。
由此看来,《新闻调查》历年来积累的独特品质已然受到冲击,如何在受众心目中重塑独具品质的栏目特征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后真相时代的调查类新闻报道
后真相时代的调查类新闻报道
许翠兰;李丹阳
【期刊名称】《现代视听》
【年(卷),期】2018(0)10
【摘要】调查类新闻报道历来都是传统媒体最具优势的重磅产品之一,也是媒体践行舆论监督责任的重要形式。
近年来,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受习惯,碎片化、浅阅读、泛娱乐成为人们信息消费的常态,大篇幅的严肃深度报道呈衰落之势。
在新媒体的的冲击下,传统媒体用户减少、营收下降、人才流失。
【总页数】6页(P4-9)
【关键词】主流媒体;调查性报道;用户思维
【作者】许翠兰;李丹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7
【相关文献】
1.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标签化"现象研究 [J], 刘果果
2.浅析后真相时代对新闻报道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J], 张舒淇
3.后真相时代的调查类新闻报道:主流媒体做好调查性报道的重新定位 [J], 何志武;陈宇晴;
4."后真相"时代新闻报道对失序失范失真的纠偏分析
——以央视《深度国际》栏目为例 [J], 刘维红
5.后真相时代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与网络舆论引导 [J], 秦翠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综述
我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综述作者:吴慧娟来源:《新闻世界》2015年第04期【摘要】调查性报道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方式,而对其的研究也日渐兴盛。
本文试对我国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做一个描述和归纳,分析研究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空白点,以便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照。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研究综述一、研究背景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型,起源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传人我国,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调查性报道作品、记者和新闻媒体,比如1996年开播的《新聞调查》就是以调查性报道为己任的一档栏目。
1982年开始,一些新闻学界的专家学者开始对调查性报道进行介绍、分析和研究。
三十多年过去了,对于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实践,学者们都集中于哪些领域在研究?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又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一一梳理。
二、研究方法针对国内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主要成果来自书籍和学术刊物。
因为书籍写作时间久、出版周期较长,故国内新闻学术刊物上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是主要部分。
笔者在CNKI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中键人“调查性报道”进行关键词搜索,共有研究文章1407篇f截止2015年2月)。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是年度研究总量、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在中国知网中找到的论文中与调查性报道相关的论文如下表所示。
三、统计分析1、年度研究总量(1)1982年至1996年。
1982年,学者明安香的一篇《美国的调查性报道评介》开启了我国调查性报道研究的大幕。
随后也出现了《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谈西方资产阶级新闻报道手法与原则》和《调查新闻学》两篇文章。
之后十年,我国学者对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基本空白。
1994年,《“不被广告牵着走”——记美国调查性报道中心》重新开启学界的调查性报道研究。
随着《新闻调查》开播,学界紧跟脚步,迎来了调查性报道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但在1996年短暂繁荣后再度陷入低谷。
(2)1999年至2006年。
新媒体,调查报告
新媒体,调查报告篇一:新媒体调研报告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状态业态——新媒体变局与政府管理[内容提要]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媒介形态、传播状态和媒体的经营业态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媒体形态的物理边界日益模糊,传播趋于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的混乱场状态,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状态的变化,传统的媒体经营业态也相应地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面对这样的新媒体变局,政府在大众传播领域的管理思想、制度和分工,亟需进行改革,以顺应时代潮流,创造环境优势,同时也要采取有效对策,维护主流舆论在“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中的职责和作用,以应对全球化竞争所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新媒体形态状态业态对策“媒介即讯息”(“THEmEdiUmiSmESSaGE”),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的这句话,如今已和他所发明的“地球村”、“部落化”、“酷”等词一样,成为大众的时髦语言。
这句话意在指出:任何一种新兴媒介都对人类事务的尺度、进度和标准产生影响,从而强有力地改变了人类感觉的比例和感知的图式。
(1)从现实来看,主要因为新兴媒介的出现而出现的新媒体,的确对我们的媒体环境、文化环境,乃至经济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何认识这种趋势,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无论对媒体组织、社会民众,还是政府机构,都是崭新而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一、没有报纸、电台和电视的一天作为一位上海市民,如今完全有可能这样度过的一天:早上出门,你的手机发出滴滴的声音,一个根据你个人爱好定制的可爱的动画形象,根据你定制的消息分类,告诉你今天有什么值得关注的事情,气象情况如何,应该穿什么衣服,是不是要带伞,最好选择什么样的出行方式和路线;然后,在黄浦江的轮渡上,还有公共汽车上,你通过移动电视看完了早间的电视新闻,如果乘坐的是外滩沿线的部分公交车,你还能看到滚动播放站点信息、广告和mTV的图文视频;换乘地铁,你可以在站台上看到有天气预报、时间、上下车次信息以及新闻、广告和其他节目的图文电视;在车厢内,还有结合了沿途站点信息、广告和mTV 等内容的视频节目;走出地铁,可能在地铁出口外,你发现了一口“井”,你伸过头去一看,里面竟然是奥斯陆的夜色,你摇摇井绳,竟然水波荡漾,一个同样好奇而友好的北欧面孔出现在水波中,你跟他说晚上好,他跟你说早上好——这是一个通过互联网连接的互动传感装置。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作为电视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民生新闻也必须进行创新发展,以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和观众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
一、引言民生新闻是以平民视角、关注平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形式。
自2002年《 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以来,电视民生新闻在普通民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收视基础,成为了电视媒体新的增长点。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普及,观众的收视习惯和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给电视民生新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1.观众流失严重。
在新媒体环境下,观众的收视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观众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信息,导致电视民生新闻的观众数量逐渐减少。
2.信息传播速度慢。
新媒体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而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时间和播出方式相对固定,信息传播速度无法与新媒体相比。
3.互动性差。
新媒体具有极高的互动性,而电视民生新闻的播出方式相对单一,与观众的互动性较差,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三、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策略1.强化深度报道,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海量信息的新媒体环境中,深度报道成为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竞争力。
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加强调查性报道、分析性报道和评论性报道,为观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信息服务。
例如, 北京电视台》的 向前看新闻》、 生活面对面》等栏目以深度调查和评论为主打方向,为观众呈现出了独特的深度报道风格,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
2.加强多媒体传播,拓展传播渠道。
为了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模式,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积极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多媒体传播,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例如, 新京报》的“紧急呼叫”栏目在其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短视频+推文”的多媒体传播模式,通过短视频及时发布最新新闻资讯,同时配以推文详细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和背景资料,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和关注度。
智媒体环境下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困境与机遇
智媒体环境下的调查性新闻报道的困境与机遇
王晨博
【期刊名称】《时代人物》
【年(卷),期】2022()26
【摘要】随着智媒体时代的到来,调查性新闻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调查性新闻的出路在何方?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形态,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对传统新闻业进行着变革。
本文从调查性报道面临的困境入手,提出调查性报道在智媒体时代在信息收集、新闻制作、推送和版权保护等多方面可以拥抱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调查性报道。
【总页数】3页(P0043-0045)
【作者】王晨博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音乐的困境与机遇
2.论泛媒体下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及其价值
3.探究新媒体语境下调查性报道发展的困境与机遇
4.智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新实践——以2020年"两会"期间智媒体参与下的新闻生产为例
5.转型中的电视新闻报道--评《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新闻报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强化 新传考研名词解释
强化新传考研名词解释(原创实用版)目录1.调查性报道2.新闻生产3.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4.VSO5.被遗忘权正文一、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是一种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黑幕等负面题材的报道形式。
它通过新闻工作者的原创性工作,亲自调查,逼近真相,揭示事件的整体状况和背后的新闻,不依赖现有材料写报道。
调查性报道的三个标准包括:一般以负面题材为主,有被遮蔽的真相;涉及公共利益;记者独立调查。
在新媒体时代下,调查性报道面临的困难包括维护公民知晓权、以新的护卫制度和宪法的威力与政府权力抗争等。
二、新闻生产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生产是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生产者通过有意识地加工新闻作品来建构新闻事件,进而建构现实。
新闻生产的影响因素包括:专业标准、法律法规、决策者、传媒市场和媒体定位等。
在新传播形态下,新闻生产流程愈发智能化,主要表现在新闻前馈与反馈方面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三、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指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
新闻媒介在我国新闻事业中体现出事业性质和企业管理两种外在表现形式。
新闻媒介在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则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行。
确立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解放了新闻媒介的生产力,给新闻媒介带来新变化,包括:新闻媒介形成积极竞争态势、注重人才培养和设备更新、注重受众反馈以及注重自身管理和投入产出的效果等。
四、VSOVSO 是语音搜索优化的英文简称,与 SEO(搜索引擎优化)利用搜索引擎的规则提高搜索排名相似。
VSO 是在目前的以语音搜索为主流搜索趋势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搜索引擎优化的垂直分类,可以说是 SEO 的一种衍生产物。
当语音界面平台 Alexa、Siri、谷歌 Home、Cortana、Bixby 和Watson 兴起之后,语音技术的革命即将到来。
五、被遗忘权被遗忘权是指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生理遗忘是一种常态,而记忆是一种例外。
新闻媒体中的调查性报道技巧
新闻媒体中的调查性报道技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调查性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其深入挖掘、揭示真相的特点,备受公众关注。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调查性报道呢?这需要掌握一系列的技巧。
首先,明确报道目标是关键。
在开始调查之前,记者必须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揭示什么,是某个行业的黑幕、政府部门的腐败行为,还是社会问题的根源?明确的目标能够为整个调查提供方向,避免在大量的信息中迷失。
例如,在调查一家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时,目标可能是揭示其违规排放的证据以及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影响。
广泛收集资料是基础。
这包括查阅相关的文件、报告、统计数据等。
互联网、图书馆、政府部门的公开信息都是重要的资料来源。
同时,还可以采访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获取专业的见解和背景知识。
比如,要报道一起医疗事故,除了收集医院的病历和相关记录,还应该咨询医疗专家,了解类似案例的常见原因和处理方式。
深入的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核心环节。
采访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既要有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如受害者、目击者,也要有相关的知情人士,如内部员工、举报人等。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善于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开放性,引导被采访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在采访一位举报企业偷税漏税的员工时,可以问:“你是如何发现这些问题的?”“有没有其他人也知道这个情况?”同时,要注意倾听,捕捉被采访者话语中的关键细节和情感变化。
证据的获取和核实是决定报道可信度的重要因素。
证据可以是文件、照片、视频、录音等。
在获取证据时,要确保其合法性和真实性。
对于重要的证据,还需要进行多方核实,避免被误导或误判。
比如,在报道一起食品造假事件时,获取的工厂生产记录需要与其他相关证据相互印证,以确保证据的可靠性。
数据分析在调查性报道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对于大量的数据,要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规律和异常。
比如,通过分析某地区的房价数据,揭示出可能存在的房地产市场泡沫。
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
小结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
(一)案例:新闻的典型性社会流动过程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组织化生产——社会 化生产 (三)案例:调查性报道的生产过程 (四)新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信息生产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一条新闻的典型性社会流动过程
• 案例:擦鞋门
拍摄时间是11月7日早上9时05分 网友:“冰山一粟”于11月8日上传到快拍快拍网,起名“给俺擦鞋”
11月18日,事情余波
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 网络事件传播的的基本路径:综合或专业论坛爆料——微博扩大传播 面——传统大众媒体“主流化”、“仪式化”——新浪等门户网站转载 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图1 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播路径图——“1-1”模式
图2 前微博时代信息传播路径图——“1-N”模式
• 人际关系冷漠化
•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使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松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拉大,社会责
任的淡漠,人的观念向利益倾斜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个体往往以个人利益为至上至要。社会 成员之间都在埋怨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却仍戴着面具交往,谁也不肯主动迈出真诚相交 的第一步。
• 社会信任共同体瓦解(记者的诚信)
•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信任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信仰土崩瓦解,政府没有及
时在改革开放社会断裂后有效地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出一个公共话语平 台 •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改革发展与社会冲突赛跑的阶段
转型期中国社会大众心理场域
• 较为普遍和严重的“相对剥夺感”
• 格尔《人们为什么会造反》:当社会变迁导致社会的价值能力小于个人的价值期望时,人们 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越大,人们造反的可能性就越大,破坏性就越强,“挫 折——反抗机制”
浅析新媒介环境下的调查性报道——以“辱母杀人案”为例
文章 编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1 6 - 0 0 8 0 — 0 2
调查 性报道 源于 l 9 世纪末 2 O 世纪初美 国轰轰 烈烈展 开 的 黑幕 揭发 运 动 , 其 中2 0 世 纪7 O 年代 的 “ 水 门运动 ”将 调查 报 道推 向顶峰 2 O 世 纪8 0 年代 调查 性报 道传 人 中 国, 调 查性 报 道在我 国兴起之 后 , 关 于调查性报 道 的定 义五花A I ' - J , 甘惜 分 在《 新 闻学大辞典 》中的定 义为 : “ 调查 性报道是 一种 以较为 系统 、 深入 地揭露问题为 主旨的新 闻报道形 式 。 ”… 调查 性报 道在 不断 的发展 中, 先后 涌现 出一 大批 调查 记 者 和优秀 的调查 性 报道 , 并 出现 了 《 焦点 访谈 》 《 新 闻调查 》 《 南方周末 》等以调查性报道为主 的新 闻节 目和报刊 。 随着 网络的发展 , 在新 媒介环 境下 , 调查性 报道依托 于传 统媒体 和 网络媒 体交互 传播 , 再 加上 自媒 体转 载对影 响 力的 放大 , 多种力 量的叠加 和推动形 成合力 , 扩大调 查性报道 的影 响力 。在新的环境下 , 调 查性报道在发 出后还要 关注网络上 的 意见流 , 对 网络舆论进行积极有效 的引导。
京都律师微信公众号发表辱母杀人案司法不仅仅关乎规则一文就从法律层面讲述司法不仅关乎规则更注重司法对社会的正向引导并认为裁判者在恪守规则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慎重地对待案件背后的社会伦理的命题努力让每个人在司法中感受到公平和正义发挥司法裁判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引导功能
青少年新媒体使用情况 采访稿及调研结果
青年新媒体使用情况采访稿及调研结果1.线下调研7月20日,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本人在学生家中进行了有关社会青年新媒体使用情况的线下采访,张同学和许同学分别讲述了他们对社会青年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见解。
采访人总共采访了张同学三个问题,下面将记录采访人与被采访人的采访记录。
采访人:您是否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并请举例您经常使用的社交媒体。
被采访人:我经常使用社交媒体,比如像QQ、微信、B站、微博等等采访人:您现实中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是多少?理想中是多少?被采访人:我现实中花费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较多,一天超过5小时都在用社交媒体,理想中的时间差不多少一点,3-4个小时吧。
采访人:您觉得新媒体是否适用于当下的社会,请谈谈您的见解。
被采访人:我个人觉得新媒体就是和数字有关的媒体,是比较高科技的一种,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进行社交。
然后我觉得当下社会对新媒体的接受度比较高,而且年纪较小的接受度更高,使用率更高。
采访人:好的,谢谢您接受采访。
采访人总共采访了许同学同样的三个问题,许同学与张同学相似,也经常使用社交媒体,像QQ、微信、抖音、B站等等。
许同学在社交媒体上的使用时间更长为6小时以上,并且许同学理想中的使用时间与现实时间一致均为6小时以上。
许同学认为新媒体非常适合当今社会,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而且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缩小,更加方便人们在虚拟世界上寻求帮助和结识新朋友。
2.线上调研7月15日,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期间,本人利用腾讯会议对杨同学和王同学展开线上采访,杨同学和王同学分别讲述了他们对社会青年新媒体使用情况的见解。
采访人总共采访了杨同学三个问题,下面将记录采访人与被采访人的采访记录。
采访人:您经常使用哪几种社交媒体?请举例说明。
被采访人:我经常用QQ、微信之类的,这些应该大多数人都用过吧,然后像抖音之类的也经常刷,有时候也看看百度视频,在上面也经常评论几句。
采访人:您有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吗?被采访人:有呀,而且经常。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生态变化报告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调查记者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变化。
本文通过对调查记者行业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新媒体环境对中国调查记者行业的影响,并探讨了新媒体发展对调查记者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研究发现,新媒体环境下,中国调查记者行业正朝着数字化、多媒体化、专业化和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虚假信息的泛滥、信息获取难度加大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变化,调查记者需要加强技术素养、提升调查报道的专业性,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
一、引言中国调查记者行业作为新闻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正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变化。
传统媒体的衰退、用户获取信息方式的变革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都对调查记者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调查记者行业的新媒体发展现状、影响、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调查记者行业现状1. 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在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行业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通过利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整理和传播的全过程数字化,提高工作效率和报道质量。
2. 多媒体报道的兴起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不仅需要具备写作能力,还需要具备摄影、录像、编辑等多媒体报道技能,实现多媒体报道的全面落地。
3. 公开透明度的要求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提出更高要求。
因此,调查记者行业需要更加注重公开透明度,加强信息来源披露,提高报道的可信度。
三、新媒体环境对调查记者行业的影响1. 信息获取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体主要依靠采访和信息渠道等手段获取信息,而新媒体环境下,调查记者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调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推动调查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2. 虚假信息泛滥问题的突出新媒体环境下,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日益严重,给调查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调查记者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能够辨别真伪信息,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新媒体调查报告六篇
新媒体调查报告六篇新媒体调查报告范文1新媒体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群众就是媒体。
以微信为例,伴侣圈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每日必定关注的空间。
在这个集中性的立体空间里,每一个微信号都连接着无穷多的人群和无穷大的领域。
而资讯在这个无穷大空间里的传播速度却是极快的,有时就在转瞬间就已经为成千上万的人所知。
新媒体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常态。
妇联宣扬工作正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妇联工作是面对群众的工作,妇联宣扬工作,重在引领妇女思想、宣扬妇联工作、弘扬核心价值。
妇联宣扬工作的成效体现在将想要宣扬的内容宣扬到更多群众身边,为更多人所熟知、所接纳、所践行。
这与新媒体的进展特质相符合。
新媒体应当成为妇联宣扬工作的阵地和载体。
新媒体所联结的广泛人群,打算了新媒体应当成为妇联宣扬工作的重要阵地;新媒体的普及度、传播速度与便捷度,打算了新媒体应当成为妇联宣扬工作的重要载体、重要渠道。
近年来,南通妇联也在乐观探究、运用新媒体展现妇联工作、传播女性声音、弘扬时代主流、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实践证明:新媒体的确是创新开展妇联宣扬工作的有效平台。
运用新媒体服务妇女群众。
侧重于通过官方微信发送与妇女群众日常生活亲密相关的科学学问、生活技巧等,详细包括政策解读、时事资讯、科学家教学问、日常生活小窍门、健康常识、心灵美文等等。
同时,依托微信、官方网站等,各类公益培训、讲座等服务活动资讯,便利群众。
运用新媒体传达巾帼声音。
依托官网、官微第一时间传递各级妇联工作动态,与妇女相关的工作讨论与思索成果,沟通各地妇联和妇女工作的特色阅历,让广阔妇女群众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妇联、认同妇联;全面展现各行各业优秀巾帼典型的风采,大力弘扬女性“四自”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正面乐观的网上妇联。
运用新媒体延长妇联工作。
依托官方微信走近妇女群众和家庭。
设计一些便于群众参加的互动栏目,比如生活中的“小确幸”有奖征集活动、家庭学法达人赛微信竞答活动等,通过互动拉近妇联组织与妇女群众的距离。
论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深度报道
202012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变化万千,瞬息万里。
随时随地,每个人都是新闻传播者,每个人也都是受众。
媒介也由报纸、广播电视发展为与微博、微信、APP客户端等并存的新媒体时代。
但总的说来,无论是“短、平、快”新闻还是深度报道,仍然离不开新闻传播学的定义:即传播者、媒介和受众。
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仍然是五个“W”和一个“H”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结果。
“短平快”的新闻能够让受众知道发生了这件事,但是热议话题,受众更多的渴望了解昨天的背景、查看今天的进展、诠释明天的意义。
这就是深度报道这棵常青树不老的生命源泉。
一、深度报道的选题和策划深度报道贵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好的选题是好的开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深度报道的策划和选题尤为关键。
在当今每个人都是信息受众的时代,一般来说适合深度报道分为3种情况:1.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与广大受众有着直接或者密切关系的、社会影响力、社会意义比较大或者各界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
2.新闻价值性强,甚至一个事件中包含多条新闻相关联。
3.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牵涉多个方面、层次,事件本身扑朔迷离,一再反转。
从深度报道的新闻源头来说,深度报道一般分为:1.突发性公共新闻。
这往往是一线记者的阻击战、遭遇战。
比如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夏季的抗洪抢险等。
2.以时间节点的季节性新闻。
这样的深度报道每年都在做,每年情况又都不一样。
比如:每年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三夏”粮食生产、关系千家万户的高考、春运等。
3.国家重大政策、会议、活动的时政新闻。
比如:人大、政协“两会”、“一带一路”战略等。
4.重大节日的新闻。
2019年国庆节建国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等。
5.舆论关注的新闻。
这也包括网络上大家热谈的话题。
比如:“地摊”经济走红、女大学生青海失联引发舆论关于公共资源讨论等。
6.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
这类新闻往往以小见大,小人物、小事件,平平常常的家长里短中,反映政治、社会、经济的变化。
融媒时代调查性报道的责任守望
作者单位 沈阳大学音乐与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昱雯.明星流量造假:粉丝主导的不良互动模式与转型路 径[J].新媒体研究,2019(08). [2]钟艺玲,张艳.虚假流量对互联网广告的危害及应对[J].青 年记者,2017(14). [3]钱丽娜.你的数字广告,究竟是人看了还是机器看了[J].商 学院,2017(11).
94 传媒∷MEDIA 2019.11(上)
理论探索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且必须要有较强的心理素质。 2.调查性报道的守望实践。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必然
要立足公意,并且要揭露某些被隐藏的真相,选题的设置 能力决定了媒体的影响力,但在现实环境中,报道的选题 最好针对政府当下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如果调查的问题政 府一时难以解决,不仅容易激发群体性事件,导致刊发的 阻力较大,而且现实意义也较小,选择一些有现实意义的 话题,既提出了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又可以借此推动政 府工作。使用采访素材形成一篇调查性报道,首先要将素 材进行全面整理,然后以画树形图的形式将文章结构大致 明确。报道的主题是树干,在主干的两旁画出树枝,每个 树枝的上写下资料中的各种内容,这样一来,调查素材就 都凝结在这张图里了。第二步是厘清逻辑关系,可以再画 一张树形图,调整树枝上的素材顺序,最重要的素材放在 树根的位置,次重要的放在树干,以此顺序,最次要的放 在树尖,并且把素材关联度高的内容放在一起。这样,事 件就通过图像生动、有逻辑地呈现出来。
2.对调查对象名誉权的侵害。调查性报道同样易对 调查对象名誉权造成侵害,并有可能被提起诽谤诉讼。新 闻实践中,三类人群的名誉权特别容易受到侵害,第一类 是尚未被定罪的犯罪嫌疑人,新闻中经常会直接指其为 “罪犯”;第二类是公众人物,如娱乐界和体育界名人; 第三类是因公共危机被舆论质疑的企业家。对企业家名誉 权的保护和对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批评并不矛盾,我国消 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消费者监督和批评的权利,消费者 对产品和服务的评论,企业法人不能以此要求精神损害赔 偿,这是法律对媒体进行调查性报道的一道保障。
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PPT文档共75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Hale Waihona Puke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强烈的受挫心理和情绪
• 现代社会文化的冲突和时代变迁的加快,社会熵的增多使得原本井然有序的东西失去了其自
身传统的条理性,变得不可解答,这些个体不能从中寻求到种种明晰的解答和合理的解释以 平衡倾斜的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在认知上容易出现困惑与迷茫。
• 整个社会弥漫着普遍的焦虑感
• 信仰和权威的缺失
• 中国社会信任正处于一种解体状态,社会不信任已经深入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 包括人与人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民与官之间、官员之间、政府上下级之间等等, 在缺少第三种力量的二元社会,这种不信任所引起的隐忧困扰着迷局中的每一个中 国人,怀疑一切,消解一切,用“有罪推定”的心态打量一切
• 不同利益族群存在社会误解和偏见
• 调查性报道在路上
• 发展方向、未来,目的地
• 传统新闻业在路上
• 专业化新闻生产和新闻业的未来、目的地
• 新闻生产中的社会控制问题 • 今天的两个重点:调查性报道/调查记者
内容大纲
• 一、调查性报道的社会逻辑起点和社会坐标系 •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 •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记者群体素描 • 四、新媒体背景下的美国调查性报道及趋势
• 网络社会结构具有更大的弹性、柔性和张力,但韧性不足,网络
社会结构一方面提升了对社会“异端”等的社会兼容度,传统的
等级界限也变得模糊了,而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平等和多元化; 另一方面韧性的不足增加了社会的脆弱度和社会结构的不确定性。
• 网络导致的信息方式的改变,推动者科层制金字塔形的组织形式
逐渐向扁平型组织结构转变,在网络空间,由于弱势群体权力的 成长,“主流话语”作为理性主体的中心权力有可能被“边缘话
治的新闻业,始终需要专业记者 社会性媒体让公众快速获取信息、积极表达意见乃至促使社 会行动,如“围观改变中国”所言,其民意聚集、舆论生成 的功能将对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发挥积极作用,但记者要注
意以事实为依据,不要被社会舆论所左右,坚持新闻生产自
主性
专业化的新闻生产在新媒体信息传播链条中作用
• 重大突发事件事件传播的信息源 • 关涉公权力、社会公正等事件传播的信息桥(草根舆论场
网络化生存和网络社会的崛起对人类心理的普遍 影响
• 网络技术范式形塑网络化逻辑:报纸和电子书的研究 • 全新的后现代技术范式和后现代技术逻辑——网络化逻辑,目 前正逐渐成为支配和控制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逻辑。 • 超文本话语表达方式改变话语权力和权力逻辑
• 超文本从本质上否定了终极解释的存在,所有不同的解释都有
在路上
—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记者)
为什么是这个题目?
• 记者在路上
• 在路上,在寻找事实与真相路上,但事实上,事实与真相又 都是相对的,做不到一模一样的复原,真相永远在路上,记 者也就永远在路上。 • 在路上,看的风景不是花与树,而是人性与社会百态。 • 在路上,难免有孤独时刻 • 在路上,难免有错过的时候,与家人的相处,与朋友的相聚
• 五、对调查性报道的若干思考
一、调查性报道的社会逻辑起点和社会坐标系
(一)碎片化 (二)网络社会和社会关系网络化
(三)社会危机常态化
(四)转型期中国社会特征
(五)转型期中国社会民众心理场域特征
调查性报道的社会逻辑起点和社会坐标系
碎片化
• 碎片化
• 信息碎片化:UGC
• 媒介接触时间的碎片化:快餐化信息消费
呢——要么战略有问题要么背后有阴谋,还有人说“本质上”是一个法治 问题,加强酒后理财机制建设势在必行。 • 钱并不在路灯下,只是醉汉觉得等下最明亮、最便利(短视、自欺、直觉 主义、饶舌绕圈子) • 这几乎成了目前所有社会问题的公共讨论路线:人人皆是醉汉,等待媒体 巨细靡遗的“复原”和专家“绕圈子式”的警戒 • • 缺乏具有远见卓识和整体性的理解力的媒体 大众媒体要在新媒体时代重建对话平台:狂欢、扒粪、棒杀未必总是恶的, 有时是社会发展之必需,问题在于要把倾斜的滑梯筑造成平台,让更多的 真诚意见相遇
• 网络社会的崛起使得整个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改变了传统社会
相对稳定的金字塔式的结构,同时也增加了不稳定性。 • 危机不再像以前是一个一个孤零零的事件呈现,以后会成为一种 状态,变得常态化、系统化和多元化。危机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单 纯的随机概率事件本身了,而是环境、秩序、规则或者契约的系 统性破坏或错位。
11月18日,事情余波
以上案例说明了什么?
• 网络事件传播的的基本路径:综合或专业论坛爆料——微博扩大传播 面——传统大众媒体“主流化”、“仪式化”——新浪等门户网站转载 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层面
图1 传统大众媒体时代社会信息传播路径图——“1-1”模式
图2 前微博时代信息传播路径图——“1-N”模式
• 经济社会的变迁速度过快 • 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失衡
• 存量改革导致的社会资源分配不公
• 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弱化,社会权威结构失衡 • 国家一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守土有责”的管理格局 • 民众利益诉求渠道不畅,社会代偿机制不健全 • 传统舆论和信息管控手段和模式的效力在不断下降
中国社会结构特征
• 纵向结构:倒丁字型社会结构 • 我国社会结构从改革开放前较为稳定的正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已经转变
新媒介技术型塑了全新的网络社会
• 分析范式:技术-传播-社会 •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技术社会,今天的社会革命首先是一场媒 介技术革命,而网络是这场媒介技术革命的主导者。 • 互联网展现了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沟通媒介穿透率:在美国,收音机
广播花了30年才涵盖了6000万人;电视在15年内达到了这个传散水
小结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调查性报道
(一)案例:新闻的典型性社会流动过程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生产:组织化生产——社会 化生产 (三)案例:调查性报道的生产过程 (四)新媒体对调查性报道信息生产的影响
新媒体背景下一条新闻的典型性社会流动过程
• 案例:擦鞋门
拍摄时间是11月7日早上9时05分 网友:“冰山一粟”于11月8日上传到快拍快拍网,起名“给俺擦鞋”
案例:一则调查性报道的生产过程
• 2010 年 10 月 25 日,记者王克勤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了一篇《河
北大学校园“飙车案”调查》的调查性报道,将“李刚门”事件推向了高 潮。成为整个事件的关键节点。
语”所解构,作为整体机制的科层制也有可能在根基上被动摇。
“主流话语”不再能够一手遮天,权力结构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 和离散的取向。
社会大众“文化地图”失效
• “文化地图”是一种形象性的比喻,指的正是人们的头脑中为每一条 外来信息进行价值“释义”的意义定位系统。它的客观有效性取决于 外来信息的性质与人们已有经验(主要包括以人生阅历为代表的直接 经验和以书本知识为代表的间接经验)的范围及其质量的耦合程度 • 事实的自动表白说:客观报道“象探照灯的光束一样不停地照来照去 ”,把新闻事件以片段的、支离破碎和互不联系的方式带进人们的视 野中,人们仍然可以借助于个人头脑中的“文化地图”很好地对这些 外来信息的意义进行有效的化解和释义 • 新媒体时代,由于在人类生活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的背景下人们个
• 阶层碎片化:断裂的社会,社会圈群
• 碎片化社会需要专业的信息整合者和深度解读 者
• 信息技术的发达使我们更容易对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了解,但 一般得来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只能提供观察真相的一个维度 ,表面化、浮浅,有时还有偏颇。调查性报道可以让公众看 到事件的全貌、前因后果,以及事件背后的社会运行逻辑
• 人际关系冷漠化
• 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使人与人的联系越来越松散Biblioteka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不断拉大,社会责
任的淡漠,人的观念向利益倾斜的表现越来越明显,个体往往以个人利益为至上至要。社会 成员之间都在埋怨世态炎凉,人情薄如纸,却仍戴着面具交往,谁也不肯主动迈出真诚相交 的第一步。
• 社会信任共同体瓦解(记者的诚信)
• 灯下黑效应、无影灯效应
• 醉汉的隐喻
• 在黑夜中,有一个醉汉丢了钱,他在路灯下一圈一圈地寻找,直到匍匐在
地。勤奋的记者们完整地再现了醉汉是如何转了一圈又一圈,并且访问了 他的家属,甚至追溯了他的童年;专家们则争吵不休,有人说他应该再多
转一圈,有人说他应该转的更快一点,有人说他为什么醉酒带钱走夜路
其存在的空间和价值,各种解释之间不再像书面文字时代存在 压制与服从的关系,话语霸权在超文本时代是没有任何市场的
• 网络族群改变了人际互动和个体存在形式
• 网络空间中每个人都是阿凡达,都有自己的潘多拉星球
处于深刻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特征
•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现实分析
• 我国步入了中等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阶段
人头脑中“文化地图”大面积失效,一个个片段的、支离破碎和互不
联系的客观报道再也无法在人们的头脑中构成关于周围世界真实图景 的有效认识
社会危机常态化
• 网络社会引起社会网络的关联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但加重了社会网络的脆弱性——信息在成为勾联整个社会最重要
的纽带的同时也由于其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不对称性造成了整个社 会结构极度脆弱化,蝴蝶效应比任何时候更极致化
为处于结构紧张的倒丁字型社会结构(inverted T-shaped social str
ucture);在中层组织薄弱的社会,民众有可能受到精英的直接操纵, 但也有可能通过民粹主义直接控制精英,这就是大众社会,大众社会容
易出现政局动荡甚至极权主义运动。
• 横向层面:“碎片化”、社会断裂、结构错位、阶层固化是目前中国社会 的基本特征
网友:“婉约派土贼”11月10日22点左右,转发到微博
截止到11月11日22时,这条微博已被转发11800多次,评论超过了3000条
11月12日:第一家媒体南方都市报记者张书舟报道《网帖曝警车伸脚享受擦鞋警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