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互动式演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实践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下
受众和提升效益,以名人效应特设的新闻策划平台,也值得分析、借鉴。

1.单项新闻策划模式:即新闻工作室的功能限于新闻发现、制作和策划,全力实现新闻传播的轰动效应。

回眸凤凰卫视、CCTV 的拓展身影,无论是工作室的初始阶段还是发展阶段,单项策划始终都是媒体的一个“看家”本事。

即便部门独立核算或制播分离,进行“两个效益”的全景策划,也要把单项策划的招数采纳其中。

2.独立核算模式:实际将新闻和经营合成一体,以年为单位大略测算出该新闻工作室吸引广告的能力和数量,计算出总体的投入和产出,媒体应得多少利润,新闻工作室的记者编辑应有多少
薪金,从而测算出“新闻人商品价格”,即名记者、名编辑的内在价值的货币表现。

建立这一模式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新闻人随着改革的深化,也会有表现个人价值的货币额度。

在韩日世界杯时,曾写了一本《我与米卢零距离》的女记者李响,当时她从《足球》“转会”《体坛周报》,据说是高薪跳槽的。

莫论这一事件是否属于特例,亦不管她最后真正得到多少酬金,双方最终毕竟成功交割。

这一事件给人以启迪:职业新闻人会和职业经理人一样,本身会成为商品,具有自己的商品价值和价格。

3.制刊分离模式:即仿照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成功做法,新闻工作室可将一部分“专题新闻”的采集、版
面的制作,与报刊出版相分离。

即由新闻工作室之外的撰稿人、制作人根据媒体的需要,去投标定项;按照有关报道方针,采集新闻,制成成品,按质论价。

这可以使媒体进一步节约成本,增强竞争力。

新闻工作室从初步的尝试走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多年风雨洗礼和艰难历练,从架构、功能到工作模式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

这块璞玉被精心雕琢后,必将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①耿伟:《平面媒体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热辣辣的新闻工作室》,《新闻传播》,2003年第8期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互动式演变
● 张 璐

闻评论随着媒体的发展不断衍生新的特点和趋势,经历了从报刊
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多媒体合作和跨媒体竞争,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彰显着自身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竞争优势。

在进入到全媒体发展的今天,新闻评论更是从最初的文人圣殿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上的短评,电视节目中的激烈争辩,报纸上的社论专栏,无一不是在呈现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形态。

评论“源头”从官方到民间的融合
新闻评论是就当天或最近报道的新闻、或者虽未见诸报道但确有新闻意义的事实,所发表的具有政治倾向的、以广大读者为对象的评论文章,离开了新闻性、政治性和群众性,都不能称其为新闻评论。

在最早的新闻评论中,评论由头一般来自报纸中的新闻。

社会中的某一事件经过报道后,引起大家关注,接着便开始有社会人士或报社编辑进行评论,反映自己的观点或立场。

如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首先通过《深圳特区报》3月26日的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出来。

这一新闻被刊登后,香港、台湾、澳门、东南亚和西方通讯社等就此发表了大量报道和评论。

这一阶段的评论,是自上而下进行的,由于新闻信息出口需要进行把关和控制,所以新闻评论往往需要在具体的新闻报道发出后,才能刊发。

目前我国的新闻评论,虽然很多也会依托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上,但从其他渠道获得的新闻评论也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

得益于网络的发展和环境的不断宽松,新闻评论的空间越来越大。

如2006年发生的对“虐猫事件”的集体围观,便是典型的从下而上引发的讨论。

多主体参与的互动型新闻评论
在最初的新闻评论过程中,由于媒体渠道的限制,能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极少,而出现在电视和广播中的“专家评论”,也更多是邀请较为出名的社会名人或大学教授,普通观众的参与度较弱。

进入全新媒体环境后,新闻评论的参与主体更为多样,且具有互动性。

报纸的评论版面往往是新闻评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在报纸上发言的人群多为知识水平高、阅历丰富且具有相应学理性的一些学者、媒体人,他们在报纸上发表评论性文章,往往代表较为主流的态度和意见,文章逻辑清晰、观点明确、事实背景分析透彻。

报纸对稿件质量的高要求限制了在这一渠道上发声的人群,普通群众参与的难度较大。

如在2011年“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报纸上发表的新闻评论从社会的人性、道德规范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评析,这对于普通的民众而言显然较难。

电视媒体上开展的新闻评论同报纸相比,更具有视觉性和互动性。

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热议的“范跑跑事件”,不同的人对此有不同的态度,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其评析的逻辑也不同。

当年凤凰卫视的节目《一虎一席谈》邀
新闻实践
57
青年记者·2012年6月下
请了这位站在风口浪尖的人,到现场进行自我辩论,参与的还有事后被大家戏称为“郭跳跳”的郭松民及现场观众。

这样一种新闻评论的呈现方式,让大家耳目一新。

用口语的表达和现场辩论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尤其是很多观众表示,在观看节目前对“范跑跑”持反对态度,但在经过一轮辩论后,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也是电视媒体在呈现新闻评论时的天然优势。

配合以现场快速而强烈的气氛,让每一个人都参与到这一评论过程中。

相比于报纸和电视,网络在最近几年发展势头猛烈,尤其是Web2.0技术的诞生,使得用户和用户之间互动更为便利,为新闻评论在网络媒体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最初的论坛诞生之时,一个帖子被热议的表现往往便是网友大量的留言和转载,在传播的过程中影响进一步扩大。

2009年微博在中国诞生后,为新闻评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很多人将微博视作表达意见的平台,无论是名人抑或普通网民,都可以在微博上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品评,其传播影响不亚于传统媒体。

并且很多传统媒体也都开通微博,通过发表新闻评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更拉近媒体与受众间的距离。

很多最初并无“话语权”的人,一夜之间成为“意见领袖”。

如2010年末在微博上爆发的“西门子冰箱门事件”,罗永浩作为一名英语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借助其在网友中的强大影响力,就这一新闻事件做了持续的引爆,并带来更多人的关注。

这便体现了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独特力量,人们通过微博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且通过转发影响更多的人,为网友提供的意见平台更容易被传统媒体曝光,所以也有人认为“微博是一种民主的体现形式”。

无论和民主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总之在一件新闻事件发生后,网民可以有一个平台进行发声,而这在传统媒体上是难以突破的。

新闻评论的无界发展
由于媒体渠道的拓展,参与主体的增多,多重话题的参与,使得新闻评论越来越无界化。

首先,在媒体渠道上,一家媒体集团往往会同时拥有自己的报纸、电视台、网络平台。

在针对某一事件进行针对性评论时,为了反映自己的立场,会从多个渠道发声。

凤凰卫视在这一资源的利用上,便是打破了电视和网络的界限,针对当下新闻热点,电视和网络同时开展评论,网上的意见会被作为新闻内容引入到电视评论节目中播出。

将原有的渠道限制打破,提供更为多元的新闻评论内容。

其次,讨论内容的无界化。

内容为王的新闻世界中,对于何为“新闻”的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从政治命题到生活习惯,都成为人们评论的对象,国家如何长治久安,社会如何稳定团结,经济如何持续发展,这些大的问题在过去被各个媒体讨论不休,而当下“富二代”的奢侈生活、中国人在外国的表现、同性恋问题等不同的内容都被媒体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问题的发生也是人们始料未及的,而新闻评论就扮演着引导社会舆论和整体价值观的作用。

在新的形势下,如果不能对讨论的内容进行规范,会使问题难以解决,并影响民族的整体心态。

第三,评论标准的无界化。

新闻评论是一门讲道理的艺术,需要用准确的话语和严密的逻辑表现出对事件的态度,但由于每个人价值观的不同,往往
会出现同事不同理的现象。

当然,本着言论自由的考虑,这一点也无可厚非。

但也正是因为言论自由和媒体环境的相对开放,加之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很多人在进行新闻评论时,并非从“理”的角度出发,而是想着如何博人眼球,语出惊人。

所以对同样的事件,会故持相反态度,借此进行炒作。

而一些媒体为了收视率或者销售量,也乐意去呈现这一评论内容。

这样的做法便有违新闻评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媒体环境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复杂,新闻评论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纠正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并且弘扬真善美的社会价值观。

在日益发展的媒体环境中,新闻评论也应该有其固有的坚守。

新闻性、伦理性、科学性及政治性应该是不变的标准。

同时,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要认清形势变化,顺势发展,更好地为受众认识问题提供引导。

参考文献:
①范荣康:《新闻评论学》[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年2月版
②赵振宇:《科学精神在新闻评论中的作用》[J],《新闻与写作》,2012年第1期
③苏鹏:《新闻评论应该有五个高度》[J],《新闻窗》,2010年第3期
④王多:《谈新闻评论中的言之有理》[J],《新闻实践》,2008年第12期
⑤涂光晋:《多媒体生存 多功能延伸 多主体参与》[J],《新闻传播》,2008年第6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