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合集下载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华林甫 : 华林甫 :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综述 , ( 济南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09 年 , 第 67- 68 页。
王社教主编 : 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 ( 1368- 1949) , ( 西安 ) 三秦出版社 , 2009 年。 翦伯赞 : 关于打破王朝体系问题 , 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 , (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 1980 年 , 第 29 页。
十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评论
丁 超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北京 , 100872)

历史人文地理
要素分析: 时段
区域
主题
这一学科门类的形成, 受中国地理学界照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二分法的直接
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受到长期压抑的人文地理学迎来新生, 人文地理学界亦将历史地理学视为 主要研究内容和分支学科之一 。在此时代背景下 , 谭其骧先生在九十年代初期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 文地理研究的倡议 。 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 文地理学的标尺。在哲学思潮及 GIS 和空间分析技术手段的介入下, 人文地理学 连续不断地朝多 元化发展 , 这种趋势今天仍在继续 。上述变化的光芒映射到历史地理学领域, 众多潜在的学术命 题将随之呈现。当然 , 守正出奇是一切学术发展的不二法门, 理论和技术手段翻新的速度不应超过解 决实际问题的适用度。通常, 经济 ( 包括农业、工业等) 、政治、社会文化、城市、人口、民族等被 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常规要素。依此类推 ,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对象的要素构成也大致如此。 中国历史地理学植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沿革地理 , 其研究对象大都着眼于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 象, 而以文献考据为核心的研究方法是无从改易的必由路径。当然 , 国内历史地理学界针对人文地理 问题的探讨不是漫无规律的 无主题变奏 。在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发出后又经过约 10 年的 发展 , 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成书。该书从疆域、政区、城市 ( 都城单辟一章, 。如 并涉及到交通) 、人口、经济 ( 农业、工矿业、商业) 、文化景观等角度对中国历史人文地理进行了知 识结构的梳理。该书仍低调地认为 目前我国对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还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 今, 又一个 10 年过去 , 整理此间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 梳理其发展脉络 , 对于该学科门类的继续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之简要回顾作为我国现代一门新兴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虽然 历史地理 一词有学者考证在20世纪初即已从日本传人中国,且在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农历癸卯年)就被晚清重臣张之洞与张百熙等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史称 癸卯学制 )中,将之作为一门课程堂而皇之地列人文学科之近代地理学教学体制和学科体系之中;但是也诚如有学者经考证后指出的,当时由于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的更新转化滞后,尽管‘奏定大学堂章程“中设有历史地理课程,然而就连当时全国唯一的一所官办大学 京师大学堂都未遵守规定开设该课程,直至1911年清王朝覆灭也依然如此㊂①由此可见,20世纪初学界仅出现 历史地理 学科名,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历史地理学还处在酝酿孕育阶段,尚未正式形成㊂即就如此也是表明这门新兴学科已开始起步,由那时起迄今已经历一百余年,而由当时的胚胎状态到现在成为我国学术园地里一门现代显学,其发展历程总的而论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49年,为孕育形成期㊂这一阶段经历了近半个世纪㊂如果说自1903年张之洞等在奉旨重拟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已采取了 历史地理 一名,并将之作为一门近代地理学的课程列人其中,标志着这一学科已开始孕育;那么到①详见李久昌‘中国历史地理学由传统向近代转化的若干特点“,载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中山大学历史系合编‘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㊂1934年2月由顾颉刚㊁谭其骧先生发起,在当时的燕京大学东门外成府顾颉刚先生寓所成立禹贡学会,随后又于同年3月1日出版‘禹贡“半月刊,则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的形成㊂尽管在禹贡学会成立前后,顾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同时开设了 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 课程,他的学生谭其骧先生在辅仁大学开设了 中国地理沿革史 课程,但禹贡学会成立后由它组织推动的学术研究活动,则已超出了中国沿革地理的范围㊂从禹贡学会成立之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禹贡“半月刊,自创刊号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停刊共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看,属于沿革地理的文论只占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的则为历史人文地理与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论文,当然内中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多过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㊂①再加之‘禹贡“半月刊于创刊后之第二年,即自第三卷起开始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即 中国历史地理 )作为刊物之英文名,更是鲜明地揭示出他们要推进的是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建立与发展㊂这一阶段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论著当为:顾颉刚先生与其弟子谭其骧先生合作撰写并联名发表在1934年3月1日出版的‘禹贡“半月刊第1期上的 发刊词 ㊂该 发刊词 除具体阐述了研究沿革地理,也即以后由之发展形成的历史地理学的必要性外;还义正词严地揭穿了我国东邻日本假学术研究之名,对我国沿革地理进行恶意歪曲,以助其侵略我国之实的阴谋,反映了禹贡学会同仁炙热的爱国主义情怀㊂顾颉刚先生与其另一弟子史念海先生合作撰著,并于1938年由商务印书馆作为 中国文化史 丛书之一出版的‘中国疆域沿革史“㊂该书对我国上自大禹治水分州之传说起,下至民国成立后疆域区划及制度之改革作了系统而精要论述,被学界视为 开山之著㊁扛鼎之作 ㊂②顾颉刚先生另一弟子侯仁之先生著‘北平历史地理“㊂该书中文版(邓辉㊁申雨平㊁毛怡译)虽是2013年11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55简论中国历史地理学近百年发展历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①②参见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㊃前言“,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㊂见商务印书馆编辑部‘ 商务印书馆文库⓪编纂大意“,载顾颉刚㊁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重排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㊂版,但却是仁之师1946年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师从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者克利福德㊃达比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于1949年用英文撰写出的博士学位论文㊂正如该书中文译者之一邓辉教授在该书 译后记 中所指出的,该书 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第一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 ㊂①第二阶段:自1950年至1978年,为正式形成期㊂这一阶段之所以称为作为现代学科之一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正式形成期,其标志性事件即为侯仁之先生于1950年7月在‘新建设“杂志第2卷第11期上发表的‘ 中国沿革地理 课程商榷“一文㊂文中针对1950年春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的选修课目中列人了 中国沿革地理 一课进行了商榷,明确提出将之尽早改为 中国历史地理 课㊂为此仁之先生阐述道, 中国历史地理 因 其内容不以历代疆域的消长与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为主,而以不同时代地理环境的变迁为主,这样应该从史前时期开始,举凡每一时期中自然和人文地理上的重要变迁,如气候的变异㊁河流的迁移㊁海岸的伸缩㊁自然界动植物的生灭移徙以及地方的开发㊁人口的分布㊁交通的状况㊁都市的兴衰等,凡是可能的都在讨论的范围之内 ㊂就此仁之先生还满怀信心地说道: 我相信,到了我们真正在大学里能够开设一门比较合乎理想的 中国历史地理 的时候,不但历史系的学生就连地理系的学生也将视之为必要的课程了㊂ 不久仁之先生这一建议被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采纳,促成了一批大学设置了历史地理学课程㊂仁之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率先开设了 中国历史地理 课程,还在1956年开始招收历史地理学研究生;②上海复旦大学在谭其骧先生主导下,1959年就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1960年在历史系里办了历史地理专业,开始招生;③陕西师范大学也在史念海先生努力下,于1962年下半年在该校历史系建立了历史地理研究室,史先65/历史地理学的传承与开拓①②③见‘北平历史地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 210页㊂参见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走近侯仁之 恭祝侯仁之先生百岁寿辰“一书所附 侯仁之先生指导的研究生 ㊂谭其骧:‘怀念吴晗同志“,载谭其骧‘长水集㊃续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㊂。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

历史地理第十辑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谭其驱上篇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两大分支,同样,历史地理学也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建国以后将近三十年,人文地理遭受冷落,大致和社会学、法律学等学科一样,长期废而不讲。

我们历史地理学也受其影响,只注重历史自然地理,忽视历史人文地理,除了历代的疆域政区不能不讲外,对人文地理的其他方面,绝少有人肯花力气去钻研。

但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其实颇有益于国家药经济文化建设,所以西方国家一贯很重视。

我国从七十年代末以来,也在积极重建这门学科。

最近几年地理学界的人文地理队伍已日益壮大,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历史地理学方面,也相应把部分的力量转移到了历史经济、人口、城市、文化等历史人文地理领域。

但是总的说来,历史人文地理的发展还是很迟缓的,还远远不足以阐明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广土众民国家的历史时期人文地理的发展过程。

这就必然会影响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憧全创立和发展,因为当代餉人'文'地理现象都植根于历史时期的人文地蠱现象,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也就讲不清楚当代人文地理。

所以,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不仅对历史地理说来十分必要,对整个地理学界说也具有重大意义。

我在八十年代几次学术会议上既提出过历史地理工作者应重视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意见,也曾做过两次有关历史人文地理的报告,佢目前的情况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想利用这次会议的机会,对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谈一些看法。

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古国。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各个方面的丰富文化,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遗产,人文地理的研究成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我们的祖先对人文地理现象的记录和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禹贡》。

而在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卷末所载的“域分”“风俗”中,对战国至西汉各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农商工矿各业的盛衰和风尚习俗的差别,都有极其生动具体的叙述。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论文

人文地理学近十年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摘要:人文地理学(Human Geography)的发展历经知识的积累、学科的形成和理论的演变、学科的分化以及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等过程。

按其发展顺序,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

由最初的自成体系逐渐演变成如今几乎一致同意的系统分类。

中国人文地理学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兴以来,开始进入全面发展提高阶段。

本文从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几个方面介绍近十年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简单的科学展望。

关键词:人文地理学、中国、人地关系、发展趋势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1、理论的发展1.1人地关系论作为人文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人地系统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始终被视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2]。

从古代“天人合一”的协调思想演进到近代的人地关系协调思想,再升华到现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演进主线基本围绕人地关系和谐这一核心伸展。

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全球性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开展人地关系研究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人地关系系统的性质及人地关系理论内涵在演进中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等等都是新形势下人地关系理论的具体实践形式,充分体现出人地关系论在指导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重大作用[3]。

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是近年来人地关系研究出现的新动向。

近年来一大批学者分别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环境学、管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不同层面,和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知识经济和信息化、全球化等不同切入点思考人地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基本特征、客观规律和学科分支等问题,实现了人地关系研究视角由单源切入向多源转化,从哲学思辨转向理性升华的转变[4]。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研究若干进展

内容摘要: [提要]以探讨未来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作用为目的,根据近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若干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

内容涉及:①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②历史气候与自然灾害研究;③历史时期地表过程研究;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⑤区域综合与重大历史事件研究;⑥历史时期人地关系与适应模式研究;⑦基础资料的积累与新技术应用等7个方面。

除上述进展外,中国历史地理学还建立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并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术继承人和学科带头人。

[关键词]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展进入21世纪,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和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历史地理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为了更好地把握时代赋予的契机,展望中国历史地理学在新世纪中为国际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可能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应重点开展的研究方向①,我们不揣浅陋,以与上述问题关系密切的内容为重点,对中国历史地理学在过去一个世纪、特别是近50年来的若干进展进行简要回顾。

或挂一漏万,或有失偏颇,祈望方家指正。

一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与历史地图的编制历代疆域政区研究是沿革地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历史地理学的传统领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研究历史。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收获颇丰。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此研究领域中的鸿篇巨著②,以地图的形式集中地反映了沿革地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乎。

一些地区性历史地图集的相继出版,如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③、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④、司徒尚纪主编————————————————①因篇幅所限,本文不作细述,内容参见《21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的思考》,《地理研究》,2004年第23卷第3期。

②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北京:地图出版社,1987年。

③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年。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一、本文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演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持续进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研究深度也在逐渐加深。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梳理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贡献。

接着,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人口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和城市地理等领域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与新型城镇化、全球化、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相关的研究。

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如数据获取的困难、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及跨学科合作的不足等。

本文展望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随着大数据、遥感、GIS 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文地理学有望在理论创新、方法改进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面对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中国人文地理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特色。

二、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广泛且深入。

在历史演变中,中国人文地理学始终致力于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以下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探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扩散和变迁。

在中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尤其关注传统文化、地方文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等现象。

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产业布局、区域发展、城乡关系等。

在中国,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均衡发展、城市化和全球化等背景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关注社会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和迁移、社区发展等议题。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  文学专业

近五年来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状况综述摘要: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作为一个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新兴领域,文学地理学在我国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本文从学科建设、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理分布与文学区研究、个案研究和宏观跨界研究几个方面对中国文学地理学近五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大致呈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文学地理学,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文学地理学是由中国本土学者提出并发展起来的一门文艺学与地理学、地域美学相交叉的研究文学的学科,也是批评与研究文学的一种新方法。

简单来说,文学地理学就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研究和探索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本文将传统的历史文学发展与中国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及民居文学进行了融合,由近代学者提出之后,文学地理便凭借着自身的特点和学科深受力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稳步攀升。

自近代时由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后,文学地理学便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逐渐成为了文学跨学科研究中的热门领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文学地理学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近来才被作为一门学科而正式确立。

曾大兴在《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略》中指出文学地理研究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在中国历史长河当中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544年到1905年是片段言说阶段,而在1905年到2011年是系统研究阶段,而在2011年至今是学科建设阶段。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综合性、跨越学科边界的,其研究思路总是能够突破人为的设限,完成文学与地理学科的良性互动,扩展和丰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促进文学与地理学知识领域之间的互补、互证和互识。

近五年来,文学地理学的发展日趋成熟,无论是在理论构架还是方法运用上面以及实证研究层面,吸引了许多专家学者投身于文学地理的研究当中,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研究成果。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研究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研究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研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文化古国,历经漫长的历史岁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其中,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人文地理研究人文地理是探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学科。

中国人文地理研究起步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谷神子和宋代的黄虞稳。

著名的人文地理学家严复和冯友兰都曾经对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做出了深入的探究。

在中国历史上,广泛流行的中原王朝体制造成了地域人文差异的格局。

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会对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长江流域的地理条件适宜农业生产,因此在唐代之后,长江流域地区逐渐成为中国南方经济文化中心。

而黄河流域因为地理环境的恶劣和人文灾害的频发,逐渐失去地位。

另外,中国人文地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城市地理学。

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城市都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

如汉朝的都城长安和唐朝的都城洛阳,都是中国古都城市的代表。

当代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功能分区也成为中国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

二、自然地理研究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自然现象、自然环境以及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学科。

作为一个陆地面积庞大的大国,中国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非常显著。

自然地理研究可以分为物理地理和生态地理两个方面。

中国的物理地理主要包括地貌、水文、气候、土地等方面。

中国的地貌多样,包括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

最著名的是青藏高原,它是全球陆地面积最大的高原。

水文方面,中国的江河众多,黄河、长江、珠江、淮河等都是中国的大江大河。

气候方面,中国南北差异很大,南方属于亚热带气候,北方则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方面,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非常大,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等问题成为应对的重点。

中国生态地理研究的突出问题是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也逐渐加剧。

近年来,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已经重视起来。

近30 年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

近30 年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成就与展望
第 35 卷第 4 辑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20 年 10 月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35,No. 4
Oct. ,2020
近 30 年中国历史医学地理学研究的
成就与展望
龚胜生
王无为
(华中师范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武汉,
430079;
④龚胜生:
《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
丛》1998 年第 4 辑,第 71-91 页。
的疾病与健康问题 ③ 。20 世纪 90 年代,历史地理
⑤王晓伟、李孜沫:
《中国瘟疫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分
学者开始研究历史时期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开创
析》,
《热带地理》2015 年第 2 期,第 186-192 页;张小敏:
女,
湖北荆州人,
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博
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健康地理学。
生命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人类历史既是
历史医学地理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
人类与疾病不断抗争的历史,也是人类为寻求健
不断涌出,逐渐发展成为历史地理学一大分支学
康不断奋斗的历史。健康与环境关系是地理学研
科 ⑤ 。最近 10 多年来,在现代健康地理学研究思
研三
究三
文三
献三
的三计
学发展似乎进入了调整阶段,发文量较之前有比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较明显的减少,表现出一定的颓势。不过,这是
分析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三三
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三

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

演变
演变
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 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
汉书·地理志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东汉班固于公元一世纪撰写《汉书·地理志》已开其端。此后 历代相继,至宋代已形成一项独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应麟的《通鉴地理通释》;到清朝早期,顾祖禹的 《读史方舆纪要》,晚期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封建时代中国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内容Βιβλιοθήκη 研究对象发展趋势研究对象
历史地理学以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为其研究对象。这里所谓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是限于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的地理环境。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而在自然 环境中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甚至创造出只有在人类的活动下才能出现的地理现象。
区域历史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全 新领域,目前尚薄弱,代表性的论著为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历史地图编制
这方面比较重大的成果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7年)、侯仁之 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年)、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 1996年)。
成就
历史自然地理 历史经济地理
政区人口地理 历史文化地理
区域历史地理 历史地图编制
历史地理文献 理论
历史自然地理
侧重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和自然灾害的研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 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所编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史念 海、曹尔琴、朱士光著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曾昭璇的《历史地貌学 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侯仁之著的《历史地理学的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文焕然、文 榕生等著的《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英文标题】WU Hong-qi,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development of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内容提要】回顾二千多年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发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英文摘要】By looking back the history of study on 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 over 2000 year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subject has experiencedobviously three stages: thetraditional, the traditional, the ancient time nearest to thepresent and the contemporary. The first, the evolution ofChinese geography was main stream. Second, "geographize"prevailed step by step. Today, the change of environment inhistory is being researched.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research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havebeen made in nature, economy, administration,population,culture, areas, mapping, the documents, the theory and thegeneral studies, etc. Many new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haveemerged during the study in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within the recent twenty years, particularly in 90s‘. Such as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en being paidmore attention to, synthetic and regional research have beenbeing increasingly thought highly of and branches of thissubject have appeared continuously. All these traits willbring about great changes to the theory system of historicalgeography.【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Chinese historicalgeography/stages of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 ofresearch/trend of devel2opment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人文地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人文地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人文地理是一门关于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探索了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和变化。

在历史研究中,人文地理的应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深入的历史理解,并从地理角度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本文将探讨人文地理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从地理环境、迁徙、城市化和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地理环境与历史事件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通过人文地理的研究方法,可以分析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而解释历史事件的发生。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黄河的泛滥和干旱问题一直是影响华北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如何应对黄河泛滥,并寻找其他适宜居住的地方,从而使得历史进程发生了改变。

二、迁徙和历史变迁迁徙是人类历史中常见的现象,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迁徙对历史变迁的影响。

通过研究人类的迁徙路线和迁徙原因,可以揭示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及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传播和变化。

例如,在古代丝绸之路的研究中,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各个文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不同地区的重要经济地位如何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三、城市化与历史演变城市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城市化对历史演变的影响。

通过城市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城市如何作为社会、政治和经济中心改变了周边地区的历史进程。

例如,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城市的崛起产生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推动了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进程。

四、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人类文化的传承对历史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之间的联系和作用。

通过对文化资源、文化景观和文化地理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以及文化如何通过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改变得以传承和保存。

例如,在古罗马文明的研究中,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到罗马文化如何通过城市规划和道路建设等方式传承下来,在欧洲文明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和展望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领域中两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们以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人类活动在地理环境中的体现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文地理学从20世纪初开始形成,并在20世纪中叶逐渐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它主要关注人类的文化、行为和观念在地理环境中的表达与反应。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理空间的社会意义、地方和身份认同、城市和乡村的发展等。

人文地理学家通常采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方法来研究地理现象。

经济地理学则是以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的格局、区域发展、全球化与经济增长等问题。

经济地理学家通过研究企业的空间布局、城市与区域的经济竞争力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形成等来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地理机制。

尽管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从不同的起点出发,但它们在研究中逐渐发现彼此的交叉点,形成了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这种交叉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人文地理学关注的地方性、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等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进而推动了对经济地理空间格局的重新认识;其次,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经济活动的社会背景、文化特征和地方差异,从而加深了对经济现象的综合理解。

这种交叉研究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未来,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将继续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首先,面向全球问题的研究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全球化进程加速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地理挑战和机遇。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需要关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全球环境问题对地理现象的影响等。

其次,跨学科合作将成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重要发展方向。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人类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

为了全面理解地理现象,跨学科合作将成为必然趋势。

人文与经济地理学家需要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合作,共同探索地理现象背后的社会和经济机制。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与趋势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并且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中,展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地理学界开始对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

最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地理学和农业地理学领域,关注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农田利用等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逐渐扩展到了工业地理学和交通地理学等新领域。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始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区域差异,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

以“地理与地理学”的著名学者刘骥为代表,中国人文地理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强调地域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方法,重视地理环境、经济活动、人口迁移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中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成果逐渐与国际接轨,并且开始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广泛运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发展与城乡结构的变化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中国人文地理学学者开始关注城市规划、城市社会结构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理论和观点。

例如,以南京大学地理学院的郭路平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和城市群理论,对中国城市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21世纪初,中国人文地理学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新问题。

由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的地理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人文地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中国人文地理学学者开始研究全球城市网络、文化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挖掘区域文化的地理特征,并探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仍将面临着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演变,中国人文地理学需要关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对地理空间的影响。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进程及趋势分析

1.人文地理学的含义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人地关系是该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

它与自然地理学被并列为地理学的两大支柱。

人文地理学包括的分支学科有经济、城市、人口、部落、旅游、社会、文化、政治、军事、民族、行为、感应地理学等等。

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人文地理学发端于19世纪的德国地理学家李特尔和拉采尔,当时称为人类地理学。

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地对人的控制",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20世纪2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韦达白兰士及其学生白吕纳提出"人地相关论"称其学说为人文地理学。

他们的观点成为人文地理中"或然论"的理论基础。

本世纪20年代始,地理学注意的重点逐步转向社会科学,离开了单纯的地球科学,探讨地理学新起点的各种学说竞相争鸣。

各种学说的共同点都与环境决定论相对立,都抛弃了以往那种"自然为因,人生为果"的命题,从人本主义出发,探讨人地关系。

3.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3.1研究的主要内容人文现象的分布、扩散和变化虽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但是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人文地理学可以说是地理学中的一门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

人文地理学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学科体系。

"空间"和"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的两个核心论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文地理学在理论、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涉及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景观、发展和地缘政治等,其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2)人类与其周围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4)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连的社会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

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一、本文概述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致力于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全球化、城市化、信息化等多重社会变迁的背景下,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其中,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问题,更是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现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首先对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进行概述,包括传统的研究方法以及近年来新兴的研究手段。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出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如学科交叉融合不足、数据获取和处理难度大、研究范式创新滞后等。

针对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包括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研究方法的创新;完善数据获取和处理手段,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人文地理环境。

通过这些对策的实施,有望推动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发展,为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化问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也期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的关注和思考,共同推动我国人文地理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概述传统的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实地观察和调查。

这些方法在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今仍在许多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这是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础。

学者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历史文献、地方志、政府报告等各类文献资料,了解和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和地理分布。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研究那些难以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的数据,如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土地利用变化等。

实地观察和调查:实地调查是人文地理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

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何星康,10历史学,100301021)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历史时期的地理既然是处在经常不断地变化中,那么只想了解它的今天,而不去过问它的“昨天”和“前天”,显然是不够的。

因为只有很好的了解了它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好的了解它的今天。

①一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及人地关系发展演进规律的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外诞生、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其前身沿革地理学形成至少可上溯到两汉时期;说它年轻,是因为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20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

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术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及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论。

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的同时也是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地理志》,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自班固之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确实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收到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及《史记·河渠书》的影响。

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就必须从《尚书·禹贡》等著作谈起。

②《禹贡》是《尚书》的一篇。

中国地理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地理历史研究报告

中国地理历史研究报告I. 引言中国地理历史研究是关于中国历史和地理相互关联的学科领域。

本报告旨在探讨中国地理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分析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我们将从中国历史的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中国的地理特征对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II. 中国地理特征和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多样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特征。

中国的地理大致可分为五个主要区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山地。

这些地理特征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黄河和长江是中国两条最重要的河流,它们不仅提供了水资源和农业发展的基础,还形成了中国北方和南方之间的自然界限。

III. 中国历史中的地理因素1. 农业和河流中国的农业发展始于新石器时代,而河流在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国两个最重要的农业区,其丰富的水源滋养了丰富的农田。

然而,这些河流也经常发生洪水,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2. 自然边界和政治格局中国的地理特征也对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最著名的地理特征之一,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防御作用。

长城的建设和维护不仅塑造了中国的防御策略,也对中国的文化和国家认同产生了影响。

3. 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对海洋的重要性。

中国的沿海地区一直是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通过海洋与外界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

尤其在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中国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重要的贸易枢纽,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IV. 中国地理历史的影响中国地理历史的相互关系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1.政治影响中国的地理特征对政治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地理条件决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

例如,黄河和长江的存在使得中国南北之间形成了自然的界限,导致政治力量的分裂和不稳定。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政治家利用地理特征,通过建设运河和长城等策略,实现国家的统一。

【发展战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发展战略】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葛剑雄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地理学的分支。

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

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它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

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

《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着,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汉书·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纪,但依靠当时保留着的历史文献,对早在公元前11世纪以来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关隘、寺庙、纪念地等都作了记载和简要的考证。

同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所记载的范围也不限于当代或作者的见闻所及,而是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作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使《水经注》成为继《汉书·地理志》以后最重要的一种历史地理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2期2011年12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 IN GEOGRAPHYV ol.30,No.12Dec.,2011收稿日期:2011-11;修订日期:2011-11.作者简介:吴松弟(1954-),男,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经济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研究。

E-mail:sdwu1954@1513-1518页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吴松弟1,侯甬坚2(1.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上海200433;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西安710062)摘要: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

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

关键词:历史地理学;历史人文地理学;学术成果;学科展望;中国1引言历史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精神和物质)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

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同现代社会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如政治、军事、经济、人口、民族、聚落、商业、交通、文化、旅游和社会生活等,这些历史上的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的空间分布、变迁及其规律,都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具体内容[1]。

当代人文—经济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经济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历史人文地理,无疑会阻碍真正了解当代的人文地理。

反之,如果将历史地理学视为地理学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那么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就是衡量历史人文地理学的标尺[2]。

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经济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连的学科领域。

中国历史资料保存相对丰富,时间较为久远,这为发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提供了各种可能。

自20世纪90年代初谭其骧发出积极开展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倡议以来[3],相关学科领域日益得到重视,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许多分支方向的成果相继问世。

伴随着学科体系的完善,研究群体和梯队的培养形成,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正经历着分支方向多元化、方法交叉化、成果科学化、理论系统化的不断转型过程。

近5年来,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的最新进展,主要体现在历代疆域政区研究、城镇研究中的古都研究、近代经济地理研究、历史文化地理的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研究等方面的深化,此外生态环境史研究也已全面展开,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取得重大进展。

2研究领域和成果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学成果相对集中地表现在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

2.1历代疆域政区研究从2007年起,周振鹤主编的《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共12卷,作者18人)开始陆续出版。

它涵盖了自先秦至民国的漫长时期,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历代政区沿革的考证,对一些同一年代各政区并存的面貌作出复原,而且在某些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相关复原的详细程度可以达到逐年。

这套著作的完整出版,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学术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变迁通史。

目前正式出版的有总论先秦卷(周振鹤、李晓杰撰)、隋代卷(施和金撰)、宋西夏卷(李昌宪撰)、元代卷(李治安、薛磊撰)、明代卷(郭红、靳润成撰)、中华民国卷(郑宝恒、傅林祥撰)[4-9]。

商朝是中国出现较早王朝,唐晓峰认为商代领土不同于后世成熟国家的领土,不能将商朝辖区看城一片单纯的地域[10]。

先秦是中国历史政区萌芽时期,待考问题颇多。

徐少华对楚国国都陈城[11],钟炜对秦国的洞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12],晏昌贵对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县与迁陵县[13],李晓杰对战国时期三晋和秦国的设县情况、齐国和楚国地理科学进展30卷的疆域变迁[14],都进行了扎实深入的考证。

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一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诸多全新的看法,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六郡、两汉州制、高阙、直道、秦汉之际的西北和东南边界等内容,多有创见[15]。

古代的城市行政建制研究者向来不多,韩光辉等在宋辽金元城市行政建制的演变方面发表过多篇重要论文[16]。

随着国家清史工程的展开和推动,有关清代疆域政区研究的新成果不断产生。

段伟着重探讨清代分省问题[17],傅林祥探讨清代政区制度一些人们较少关注的方面[18],侯杨方依据清宫档案探讨了清代十八省的形成等问题[19],韩昭庆则对清初政区的改制及影响发表了看法[20]。

徐建平出版的《政治地理视角下的省界变迁——以民国时期安徽省为例》一书,力图将传统的政区地理逐步深入到政治地理的层面[21]。

2.2移民史和人口史研究在葛剑雄主编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6卷本《中国人口史》出版之后,近年有关移民史和人口史的研究虽然减少,但仍有新著出现。

吴松弟《南宋人口史》全面探讨南宋户口统计制度、考证人口数据,并探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路的人口变迁及其对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

此外他著文探讨辽宋金元时期南北人口的不均衡发展等问题,并指出人口增长是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受此影响生产工具进步缓慢,导致走上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22]。

路伟东著《清代陕甘人口专题研究》及相关论文,理清了清代陕甘回民的人口数量变动和人口管理制度、清代前中期陕甘人口迁移等问题,并首次利用宣统人口普查的“地理调查表”进行人口研究[23]。

此外,安介生对明代北方的灾荒性移民和内蒙古各部分布的地理基础[24],侯杨方对乾隆时期的民数汇报[25],杨煜达对西南边疆的民族关系的若干问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郭声波多年致力于西南民族地理的研究,新著《彝族地区历史地理研究——以唐代乌蛮等族羁縻州为中心》在此方面有新的推进[26]。

需要指出,安介生所著近70万字的《历史民族地理》[27],表明了作者尝试建立历史地理新方向的努力,引起较大的关注。

2.3城镇和乡村聚落研究西安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都,向为古代城市研究的重点所在。

李令福的《秦都咸阳》[28],王社教的《汉长安城》[29],肖爱玲的《隋唐长安城》[30],史红帅、吴宏岐的《西北重镇西安》[31],尽可能完整地再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咸阳或长安的都市面貌。

吴宏岐《西安历史地理研究》[32]和李令福的《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础》[33],则将古都西安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研究,前者深入研究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与城市更新模式,后者对秦都咸阳到隋唐长安的城市发展与城郊布局进行多方面的探讨。

史红帅推出37万余字的《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对城墙、水环境、坊里街巷、城市布局、人口规模等多方探讨,为西安“后都城时代”的最新研究成果[34]。

上海是中国近代城市的代表,张晓虹对上海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市镇以及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35]。

王列辉论述了双岸城市形成这一近代全国滨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问题,邹怡探讨了民国海宁硖石镇的区位条件与空间结构,以及皖南屯溪镇的发展动力[36]。

刘景纯立足于城镇实体进行的“景观与文化”的考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揭示了清代黄土高原不同等级、不同区域城镇文化景观的特征[37]。

李孝聪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则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区域城市体系或几个中心城市核心进行综合研究,阐明城市布局形成的原因和演化的过程,剖析区域中心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成长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38]。

乡村聚落地理的论著向来不多,王社教主编的《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地理研究(1368-1949)》,首次对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系统探讨,其中涉及对明清民国时期黄土高原的乡村发展、城乡关系、聚落、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均以实证方式进行开篇论述[39]。

2.4历史经济地理研究历史经济地理研究的兴起与发展是近5年来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引人关注的重要方面。

吴松弟及其带领的团队是这方面研究的主力军,强调近代开埠通商和外来生产力的进入以及沿海口岸城市与其腹地的双向经济互动,对塑造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巨大作用。

吴松弟主编《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港口—腹地与中国现代化进程》[40-41],并发表十余篇论文,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论述,兼及唐朝到近代长江三角洲港口体系的变迁、民国时期“市”的兴起与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并揭示了近代经济地理格局的形成机制及其8个表现。

近年来,吴松弟又利用在浙江泰顺县地域考察所获得的资料,以泰顺为例,探讨明清近代东南山区的经济结构、地域社会结构以及传统文化的特点[42]。

151412期吴松弟等: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戴鞍钢在近代经济地理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2006年又出版《发展与落差——近代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进程比较研究》一书,详细地论述近代以来东西部经济差异形成的过程及其影响,并著文深入探讨长江三角洲经济地理的相关问题[43]。

王列辉著《走向枢纽港: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1843-1941)》,从多个角度探讨上海和宁波这两个长三角主要港口不同发展轨迹[44]。

方书生对两广港口—腹地的空间形态和长三角经济区演变过程,张珊珊对汉口的对外贸易及其腹地,姜修宪对闽江流域的进出口贸易及经济变迁,唐巧天对上海的埠际贸易,毛立坤对香港的埠际贸易的研究,构成了近代南方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架构。

此类研究以往不多见。

樊如森所著《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及一系列的论文,揭示了开埠以后天津口岸的贸易发展过程及对北方经济的促进作用,论证天津在北方经济的龙头地位,清楚地勾勒出北方外向型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重要问题[45]。

樊如森的研究和姚永超所著《国家、企业、商人与东北港口空间的构建研究(1861-19310)》[46],以及陈为忠关于山东的多篇论文[47],构成了近代北方经济地理研究基本架构。

值的一提的,还有王元林对秦汉时期南岭交通的开发与南北交流[48],韩茂莉对明清以来玉米在中国境内的传播及其种植制度的形成[49],蓝勇和杨煜达对清代滇铜生产和运销[50],韩昭庆对青海早期现代化的影响因素,程龙对北宋沿边军区的粮食补给问题[51],辛德勇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农业开发进程等问题的研究。

张萍著《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明清陕西区域市场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采用商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以明清时期陕西商业的发展及地域特征为例,建构了颇为周密的历史商业地理学的研究框架[52]。

2.5历史文化地理研究近年来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宗教地理和民间信仰的深入探讨上。

张伟然在佛教地理方面发表多篇相当深入的论文,包括佛教宗派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吴淞江两岸寺院发展的时空进程、清末至民国江南地区庙产兴学的时空分析等[5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