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课程整合
窦桂梅葡萄沟的教学理念
窦桂梅葡萄沟的教学理念窦桂梅葡萄沟,是一座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所教育乡村。
本文将介绍窦桂梅葡萄沟的教学理念,突出其注重素质教育、个性发展、资源整合和创新教学等方面的特点。
注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窦桂梅葡萄沟的教育理念的核心。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智力、品德、身心健康、审美能力、劳动技能等。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个性发展窦桂梅葡萄沟注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
学校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并得到充分的发展。
资源整合窦桂梅葡萄沟注重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
学校积极与社区、家长、企业等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教育资源。
学校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具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
同时,学校也注重学生家庭背景的资源整合,帮助所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创新教学窦桂梅葡萄沟推崇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新教学方式。
学校鼓励教师运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鼓励他们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情感教育窦桂梅葡萄沟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学校倡导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商。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习乐园窦桂梅葡萄沟致力于营造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
学校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
终身学习窦桂梅葡萄沟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帮助学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知识更新的需求。
窦桂梅葡萄沟的教学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追求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推动教师教育创新以及情感教育的重视、学习乐园的构建,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
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它不等同于以往所说的思想主题,知识主题或写作主题,实际上它是一种文化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并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
下面我将从主题教学的内涵,确立主题教学的方法,主题教学的层面和主题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1、主题教学的内涵主题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然后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产生碰撞,在重建组合的过程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
也就是说,主题教学它是通过围绕某一个主题,让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文本,使学生得认知产生迁移,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确立主题的方法由于主题教学的明确目标性和系统性,这就要求对与主题的选择和确立要非常准确,思考如何确立教材文章的主题是进行主题教学的第一步工作。
小学语文教材因为其自身浅显易懂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主题就是课文的标题,或者在课文的重点段落之内。
但是我们在抓主题时,要明确,这个主题是不是真正能反映文章的思想内涵,是不是真正对学生的学习和体悟有所帮助。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课题中明显的主语的“圆明园”,一般情况下,教师会把“圆明园”定位本科主题。
课文共5个自然段,1-3自然段都是描写圆明园的景色,这样看来,主题定位“圆明园”非常恰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应该以介绍圆明园为主,最后让学生体会这样美丽园林的毁灭是多么的可惜,体会到对帝国主义的恨。
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非常的顺畅,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留在脑子里的究竟是什么?他们又真正体会到了什么?仅仅是圆明园的美丽,和毁灭后的可惜吗?窦桂梅老师执教这一课时,把主题定为了“毁灭”,从毁灭入手开始一整节课的学习,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走近圆明园—看毁灭;走进圆明园—痛毁灭;走出圆明园—思毁灭。
这样的教学步骤中,“毁灭”占了主导地位,通过前两个步骤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并思考圆明园的毁灭是不是仅仅代表一座园林的消失,在得出结论之后渲染一种浓浓的悲愤之情,通过“思毁灭”,把课文中的情感上升为对自身、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
窦桂梅老师对教材的看法
窦桂梅老师对教材的看法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窦桂梅老师一直是被广大学生所敬重和喜爱的,其教学方法得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窦桂梅老师一直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而在她的教学中,教材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资源,对于教材她有着自己的看法。
窦桂梅老师认为,教材是教师所依赖的资源。
教材是教师所依托的唯一工具,教材的内容包含了课程目标的要求、教学有序和个别差异的掌控、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保障等方面。
教材应该是教师教学中的核心,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掌握知识、技能和态度。
因此,教材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学生的认知和表达特点相适应。
教材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和体验,要求将教材的难度逐渐提高,逐步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此外,老师还需要全面评估和考虑教材的使用和实际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材。
窦桂梅老师认为教材应该注重知识整合和实践应用。
教材选择和编排时,应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强知识体系上的整合和环节上的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中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教材应该突出教材与实际应用的结合,将教材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实践操作和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应用知识的乐趣。
窦桂梅老师认为教材应该注重创新意识和方法的训练。
教材的内容应该充分考虑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科技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材开发中应推崇学生趣味性,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自由的氛围中去学习,掌握知识。
教材形式的创新也是十分必要的,要在教材上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降低学生学习负担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窦桂梅老师认为教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材整合,突出实际应用和创新性,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教师应该注重全面评估和调整教材,以使教材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学习。
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
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窦桂梅是全国特级教师,当代语文教育专家,现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在从事语文教学的三十余年里,窦桂梅一直秉持问题意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探求语文教育的真谛。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窦桂梅老师先后提出了“三个超越”以及主题教学理论,担任清华附小的校长以来,窦桂梅更是由语文教学生发开来,作为教学管理者领导清华附小的师生进行课程改革。
窦桂梅老师不仅针对语文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创新且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还站在学术前沿将自己的实践转化成了理论成果。
无论是“三个超越”、主题教学还是课程整合,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即:为儿童的生命奠基。
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的基点和出发点是儿童立场。
主要表现在与儿童平等对话,尊重儿童生命体验以及重视儿童文学在开掘儿童智慧上的作用两个方面。
窦老师将儿童的需要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积极改变现状。
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质是生命意蕴。
生命意蕴一方面表现在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为儿童建立“丰满而充实的生命世界”,培养儿童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自我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另一方面表现在她提出,专业尊严应该是语文教师追求的生命样态,教师应具备执着的专业自信、扎实的专业技能以及独立的专业自我。
窦桂梅语文教育思想的实践主要是她特色鲜明的阶段性成果,即“三个超越”、主题教学和课程整合。
窦桂梅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及实践对当下的语文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语文教学要以儿童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激发语文教学活力、有利于培养儿童语文素养、有利于充实儿童生命世界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重构,建立起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专业尊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窦桂梅教学教案
窦桂梅教学教案教案标题:窦桂梅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窦桂梅的背景和作品,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表达对窦桂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内容:1. 窦桂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
2. 窦桂梅的代表作品选读。
3. 阅读理解和分析窦桂梅的作品。
4. 写作表达对窦桂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并提出窦桂梅的名字。
激发学生对窦桂梅的兴趣,并询问学生对窦桂梅的了解程度。
第二步:介绍窦桂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窦桂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包括她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文学成就。
引导学生了解窦桂梅的创作动机和主题。
第三步:选读窦桂梅的代表作品(15分钟)选择窦桂梅的代表作品,如《荷塘月色》、《雨巷》等,进行课堂朗读和讨论。
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主题和意义。
第四步:阅读理解和分析(15分钟)提供窦桂梅作品的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感描写和意象运用等方面。
第五步:写作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窦桂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
可以选择写作题目,如《窦桂梅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或《我对窦桂梅作品的理解》等,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个人观点。
第六步:总结和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作品,并进行互相评价和讨论。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学。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回答问题、提出观点等。
2. 阅读理解和分析:评估学生对窦桂梅作品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包括对作品主题、情节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3. 写作表达:评估学生对窦桂梅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和观点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1.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窦桂梅的生平和作品。
窦桂梅课程设计
窦桂梅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记忆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如进行实验操作、数据分析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XX学科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介绍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体系。
2.XX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介绍学科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
3.XX学科的研究方法:介绍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观察法、法等,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4.实际问题解决: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阐述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具体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一本权威、实用的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科知识和实际应用。
4.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_1_X课程_建构与实施_窦桂梅
·3 8·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 : 学科教学改革怎样 指向学科素养 ? 故事二 : 一位老师的故事 如何教孩子认 识 0 到 1 0 各 个 数? 傅 老 师 发 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 , 按照教材既定的内容 , 孩 子们提不起兴致 。 于是傅老师在完成教材既定内 容基础上 , 把数 字 的 发 展 史 引 入 到 课 堂 教 学 中 , 将古埃及的数字 、 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摆在孩 子面前 , 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阿拉伯数字各个符 号的诞生原来和这些数字原本书写时角的数量有 关 。 孩子们的认知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 此 外 , 清华附小 低 年 段 重 视 小 幼 衔 接 , 强 调 整 合 、 模糊学科 的 边 界 。 傅 老 师 同 时 承 担 科 学 、 美 术 、 数学三科教学任务 。 于是 , 在她的教学中 , 还将 语文课正在学习的古诗 “ 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 家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 中小写的中国数 字 , 人民币上大写的中国数字 , 引入课堂 , 学生 就能够区别开什么时候用怎样的符号表示数 。 这 还没有完 , 傅老师还和学生一起阅读绘本 《 古代 人是怎么数数的 》 一书 ; 美术课上 , 傅老师让学 生自己选不同颜色的纸 , 画出数字 , 然后让学生 手工撕数字的课 , 将数字的认知结合在美术创作 中 。 这还没有 完 , 傅 老 师 利 用 学 生 放 假 的 时 间 , 让他们到社区生活中寻找以上数字 。 于是就有了 学生在运动服上 、 停车场上 、 家里的门牌号上的 ,超市人民币的 第 一” 数学功用 , 标 语 上 面 的 “ 数字的特 殊 表 示 方 式 , 以 及 学 生 的 问 题 , 比 如 , 奶粉袋 、 加油 站 、 飞 机 场 上 的 百 分 数 , 破 折 号 , 斜杠的丰富表现方式 …… 就这样 , 历史的 、 文学 的 、 美术的 , 生活的等元素就融合进来了 , 本来 枯燥的数字认知课变得如此有趣 。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 : 学科教学难道仅仅 关注学生本学科的素养吗 ? 故事三 : 一群孩子的故事 2 0 1 4年 4 月, 北 京 市 海 淀 区 小 学 第 七 届 “ 世纪杯 ” 四五年 级 数 学 教 学 基 本 功 展 评 活 动 在 清华附小开展 ,6 天里上了 3 0 节课 ,4 7 4 名学生 的表现让所有人惊讶 。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 况 :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 之后 , 开 始 自 己 组 织 自 己 的 学 习 , 学 生 间 的 对 话 、 提问 、 答疑 , 把教师晾在了一边 。 教师原有 的教学设计 , 被学生因阅读和积累所获得的丰富
整合:为学生更好地发展——清华附小基于课程整合的学校改进策略
基本 问题展开研讨 。 目前 ,学校 己拥有~套基础 扎实、特色鲜 明,既强调保障质
量 ,又尊 重 个性 的课程 体 系 。
但那时,我们忽视 了一个问题 , “ 1 ”是 国家课程 ,是规 定动作, “ x ”是校本 拓展课程 ,是 自选动作,在规定动作不折不扣执行的基础上,还要加入 自选动作 , 二者相加之后,怎能不增加学生负担? 整合必须继续 。从哪里入手?近三年,我们把整合定位为学校课改的关键词,
练、道具制作 ,全都由学生完成。借助戏剧,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排演 中 的需要,共 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语文教师帮助学生确定选材 、辅导学 生撰写剧本;音乐 、体育、舞蹈教师帮助学生排 练动作 、增加表演效果;
● ● ● ● ●
美 术 、书 法 、数 学 、科 学教 师 帮助 学生 解 决 道 具制 作 中遇 到 的 问题 ;信 息
2 0 1 1 年初 ,学校基于学生发展需求 ,构建 了 “ I + X ”课程体系 。 “ 1 ”即整合
后 的 国家 基础 性 课 程 。 “ X ”即 个性 化 发 展 的 拓 展 性课 程 。清 华 附 小 组 建 了一 个 以 “ l + X ”课程 为核 心 的研 究 团 队 ,利 用 每 周 四下 午 的 时 间 ,就 学 校 课程 框 架 设 置 的
用在 离学 生 最近 的 地方 。在 学校 ,什 么是 离 学生 最 近 的地 方 ?当然 是课 程 。
在的鸿沟,带领语文团队花费7 年时间 ,对各类教材进行过整合,从里面提炼 出了
每个年级语文的核心 目标及实施策略 ,制 定了一套 《 小学语文质量 目标指南》。在 . 这个过程 中,所有参与 的教师都经历 了一 次 自觉而又系 统的课标与教材培训 。此 后,数学和英语学科 《 质量 目标指南》同样取得很好的效果。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我5岁开始学剪纸,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张凤琴,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好玩又好看,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
”郝云柯穿着正式的小西服,“煞有其事”地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小讲座。
讲座像模像样,有PPT、图片,童真有趣,讲座的声音奶声奶气,语言并不流畅,但一脸的自信,15分钟的介绍中还穿插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你能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才6岁的学生吗?“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这样解释,不管是一年级的“奶娃娃”,还是六年级的“小大人”,都可以在学校的“水木秀场”开讲座、做展示。
“说说我的中医爱好”、“介绍一下我的玩具收藏”……连家长都羡慕起来了:“孩子这么小就能开讲座,想都不敢想。
”“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
”窦桂梅说。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以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提供舞台,才能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水木秀场”是舞台,课堂更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舞台。
但一次听课经历让窦桂梅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指向“人”的课堂?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循循善诱,声情并茂;第二节数学课,教师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接下来,课间操,英语课,体育课,教师们无一例外地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无论高矮胖瘦、个性如何、差异多大,都要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因材施教”。
窦桂梅是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教学基于三个理念: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
这样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2011年9月,当上清华附小校长没多久的窦桂梅,从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中受到启发,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主题教学的核心思想——立人,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清华附小“1X”课程
2019/7/17
1+X课程介绍
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1+X课程
课程设置
课时安排
课程实施
2019/7/17
课程整合理念
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后现代课程观等
发展心理学、 多元智力理论等
2019/7/17
课程实施——学习地点变化
① “1”指“本班教室”。学生上午 在此进行基础性课程的学习。
② “X”指“其他学习场所”。一 方面打破班级建制,进行分层 “走班”学习,根据学段特点, 每周至少利用一个下午的大课时 时间,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 自主选择不同难度的班级,进行 拓展性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 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清华大学、 博物馆、电影院、实践教育基地, 走向国内与国外广阔的天地,参 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汇报人:王俪媛 陶芳华 时间:2013年12月12日
2019/7/信息、学科贡献 《指南》解读 成书背景、发展历程、概览、简析
1+X课程介绍 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
学校简介
• 历史变迁 • 学校发展重大事件
2019/7/17
学校的历史变迁
1960年,正式更名为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2019/7/17
学校的历史变迁
• 早在建校之初,清华附小就把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最 重要的办学目标,进行了“五四”学制的探索与 改革。
• 2002年,窦桂梅校长提出“为生命奠基”的“三 个超越”:“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 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中国故事窦桂梅教案
中国故事窦桂梅教案教案标题:中国故事窦桂梅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故事《窦桂梅》,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故事情节、角色塑造和故事背后的道德教育意义。
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故事《窦桂梅》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故事的主旨、推理角色的动机和情感等。
4.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绘画和写作等方式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教案步骤:引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片段等引起学生对《窦桂梅》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个故事,是否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
故事讲解(15分钟):1. 教师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讲解《窦桂梅》的故事情节,包括主要人物的介绍和故事的发展过程。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例如友情、亲情、勇气、正直等。
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故事文本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故事并回答一些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例如主旨、角色动机等。
2. 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的答案,并给予肯定或指导。
角色扮演(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扮演。
2. 学生根据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特点,进行角色扮演表演。
3. 角色扮演结束后,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和讨论其他小组的表演。
创造性思维活动(20分钟):1. 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选择一个情节或角色,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2. 学生可以通过绘画、写作或其他方式表达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想象力。
3.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创作,并与其他学生分享。
总结(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强调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故事中的价值观,并与他人分享这些价值观。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中国传统故事,并进行类似的教案设计和活动。
窦桂梅课程设计
窦桂梅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课程核心概念,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如:窦桂梅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及其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
学生能关联课本内容,识别并赏析窦桂梅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具备运用课本知识进行诗词鉴赏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能力。
学生能够模仿窦桂梅的诗词风格,创作出自己的诗词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通过学习窦桂梅的诗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课本内容为基础,注重实践性与趣味性,旨在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课程内容设计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要求:课程目标明确,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以课本中窦桂梅诗词选段为核心,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窦桂梅诗词作品选读: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等经典作品,分析其韵律、意境、情感等要素。
2. 诗词鉴赏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关键词语、理解句式特点,运用课本知识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
3. 诗词创作实践:引导学生模仿窦桂梅的诗词风格,进行个人创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窦桂梅的生平及其在古典诗词发展史上的地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导入,介绍窦桂梅及其诗词作品,选读《静夜思》,分析其韵律美和意境美。
第二课时:深入学习《登鹳雀楼》,运用诗词鉴赏方法,解读诗词中的情感表达。
第三课时: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实践,教师指导,小组讨论,互相评价。
第四课时:总结课程内容,展示学生作品,进行文化背景介绍,巩固所学知识。
窦桂梅语文教案
窦桂梅语文教案教案标题:窦桂梅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窦桂梅的生平和贡献,培养学生对窦桂梅的尊重和崇敬之情。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窦桂梅的作品并分析其文学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1. 窦桂梅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2. 教学投影仪和电脑。
3. 学生的作文本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窦桂梅的照片,并简要介绍窦桂梅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讨论窦桂梅的作品对他们的影响和意义。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窦桂梅的一篇作品给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3.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他们的回答,并与全班分享。
三、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窦桂梅作品中的文学特点,如描写手法、人物塑造等。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篇窦桂梅的作品进行分析,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提供一个话题,要求学生根据窦桂梅的作品写一篇短文。
2. 学生个人完成写作,并交换作文进行互评。
五、合作分享(10分钟)1. 学生小组轮流进行报告,分享他们对窦桂梅作品的分析和自己的写作成果。
2. 全班共同讨论和评价。
六、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2. 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
教学延伸:1. 给学生布置阅读窦桂梅其他作品的任务,并写读后感。
2. 组织学生进行窦桂梅作品的演讲比赛,展示他们对窦桂梅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2. 学生对窦桂梅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馈:1.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情况,给予个别指导和反馈。
2.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本节课的评价和建议。
窦桂梅主题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窦桂梅,我国著名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出了“主题教学”理念。
主题教学是一种以主题为线索,整合学科知识、活动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从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和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窦桂梅主题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实现认知发展。
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
主题教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知识。
主题教学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窦桂梅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1.选择合适的主题主题是主题教学的核心,应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价值和学生兴趣。
窦桂梅在选取主题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结合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主题资源。
(2)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
(3)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整合学科知识主题教学强调学科知识的整合,将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入主题教学中。
窦桂梅在整合学科知识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教学。
(2)挖掘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3)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3.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活动是主题教学的重要载体,窦桂梅在设计活动时,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2)活动具有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3)活动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注重评价方式评价是主题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窦桂梅在评价方式上,注重以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2)
如何评价窦桂梅的课堂(2)窦桂梅人物介绍窦桂梅,女,1967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
从教于清华附小,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
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新课改初期,率先提出“三个超越”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部更新观念主讲人在人民大会堂宣讲。
2003年正式提出并践行主题教学,历经20余年的亲身实践,示范引领,成为专家、同行研究的典范,教育部出版《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被誉为具有深远影响的小学语文教学流派之一。
主题教学的主题是基于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优秀文化等,在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中,儿童逐渐滋养起来的核心价值观。
主题教学,是教师引导儿童在语言文字的习得过程中,体认、感悟儿童精神生命成长核心价值观的语文教学过程。
亲身示范、专业引领,以理念引领学校课程建设,立足“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办学使命,构建为培养完整人的“1+X课程”育人模式,以健康、阳光、乐学为培养儿童形成的三种样态。
学校着眼发展,特色亮校,亲近母语、阳光体育“三个一”,“大、中、小一条龙创新人才培养”,关注儿童个体生命成长,作为课程改革的引领学校,为全国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与实践范式。
如今,每年来自全国各地万余人来校参观学习、交流。
得到教育部领导、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誉,以及各省市级同行单位的肯定。
清华附小俨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
窦桂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和习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 判性思维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 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红楼 梦》的背景、人物关系、主题思 想等,重点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 特点和命运
窦桂梅老师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思维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归纳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她还注重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 性,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强调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表达
窦桂梅提倡在 整本书阅读中 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培养学 生的批判性思
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意义
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窦桂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 习惯,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
窦桂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通过引导学生 深入阅读整本书,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面 窦桂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选取的阅读材料涉及多个领域和 题材,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YOUR LOGO
X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窦桂梅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窦桂梅整本书 阅读教学的理 念
03.
窦桂梅整本书 阅读教学的特 点
04.
窦桂梅整本书 阅读教学的方 法
课程整合,高效课堂
课程整合,高效课堂——听窦桂梅团队1+X课程建构讲座有感在教学中,“课程整合”是个停听来并不陌生的词。
但拿到落实上,就显得零零散散。
听了窦桂梅老师带领清华附小进行的1+X课程建构感到惊叹不已,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1+X课程”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证物,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此,清华附小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研究了“1+X 课程”的内涵。
“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该课程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
“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体现“清华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或增量或变量。
窦老师从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群孩子们的故事说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清华附小的1+X课程,让我们眼前一亮。
一个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出版了数学图册《小毁成长记》;一个数学老师,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相关数学知识;一群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心自由,行有规,淡定谦和,知识渊博。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的语文教改思想,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窦老师还谈到了育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清华附小给出的答案是:要培养健康、阳光、乐学的孩子。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生命奠基。
最后,窦老师介绍了清华附小特别有创意的一些行动,如课程设置的变化,不再拘泥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各个学科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主题教学整合,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窦桂梅整合课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xxx整合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复习回顾本单元所学词语、课文内容等知识,巩固基础知识,做到查漏补缺。
●来写的方法,整理好知识积累本。
●做好单元检测。
教学过程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文章要用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体会到了细腻的心理描写,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本单元。
●回顾本单元所学基础词语,包括每课重点词语、课本中对应的词语表。
●复习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课文内容,了解文章要用多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施要办好一所“温润的美丽小学”、“值得信任的著名小学”、“受人尊敬的卓越小学”,课程是核心影响因素。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清华附小)十多年的主题教学实践经验为课程整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主题教学“整合”多方课程资源的特点和方法,有助于学校整体课程设计、有助于学校在课程实施以及特色课程设置中凸显教育的个性化、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基于此,学校运用“主题·整合”思想,借鉴多种理论指导,努力构建“1+X课程”,实现了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的又一次超越。
一、“1+X课程”的研究背景学校课程设置与实施,必须适合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指向学校的育人目标。
清华附小的办学使命是: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这就要求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在学生层面,要让所有学生在清华文化润泽的六年小学义务教育过程中形成聪慧与高尚的人格基础,为实现未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奠基;在教师层面,要努力锻造秉承“清华责任”及追求卓越理念的教师团队,让教师享受到因自身教育成就而获得有品质的生活、有尊严的待遇以及受人尊敬的职业认同。
清华附小的学生及学生家长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家长学历较高且有留学的背景,其子女学习的起点以及家长对教育的要求相对较高。
同时,家长来源地域差异很大,对教育的认识不同,加之学生自身也具有多元性。
为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既满足于全体,又能服务于个体。
清华附小的课程实验有着良好的传统和经验的积淀。
早在新一轮课改开始之际,学校就提出“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即“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2003年,学校又提出并践行“主题教学”思想,尝试建立一种以主题为核心,整合教材、课程资源、学生已有学习经验、学生生活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服务育人的教学模式。
从“三个超越”到“主题教学”,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课程改革途径。
在此背景下,学校承担了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试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任务,构建出一套适合清华附小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1+X课程”的内涵(一)课程目标学校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
清华附小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核心理念和办学使命,通过对学生、家长调研,确定了学生培养的三个关键价值取向:健康、阳光、乐学。
学校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根据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的要求,与家长一道将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十个一”的培养目标:一流好品格;一身好体魄;一生好习惯;一个好兴趣;一种好思维;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项好才艺;一门好外语。
前“五个一”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目标;后“五个一”中,学生可根据自身差异有所侧重,是个性化的发展目标,并允许学生自我设定独特的发展目标。
“十个一”均以学生“健康、阳光、乐学”为价值导向,实现“奠基”。
(二)课程结构为了使学生发展达到甚至超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并使其获得充分的个性化发展,清华附小提出了“1+X课程”结构。
“1”:指优化整合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该课程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指导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又超越了教材。
“X”:指在“1”的基础上,实施学生个性化特色课程,即学校特色化及学生个体性课程。
“+”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1”与“X”的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增量或变量。
“1+X课程”中的“1”与“X”以“0.618”为比例。
一方面强调基础性,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占总课程的70%。
另一方面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调整这一比例,使之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最终实现完整的“一”。
“1”与“X”相结合,共同达成学校“十个一”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内容清华附小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学科分类整合成五个领域,即品格与社会、语言与人文、体育与健康、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品格与社会:整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共同提升学生的道德。
语言与人文:整合语文与英语,强调语言类学科要以阅读带动言语的习得。
突出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并加大阅读量,努力创造最宜读的书香校园。
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康学科强调出汗、安全、有趣、技能。
数学与科技:整合数学、科学、信息、综合实践学科,重点体现这一类学科实践、创新等优势。
艺术与审美:整合美术、音乐、书法学科,强调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
五大领域的划分,并非砍掉学科课程,而是依据学科属性实现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的转变。
各领域命名充分体现学科共有的价值取向,使内容差异性很大的学科走向“共和”。
每个门类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个性化课程。
个性化课程分设必修和选修,以满足不同学生成长的需要。
(四)课时安排为适应整合、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学校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固定的40分钟课时变为长短不一的大、小课时。
其中,“基础课”35分钟,主要安排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通过减少5分钟课时来缓解学生上课的疲劳,同时要求教师必须带领学生精学精练。
“大课时”60分钟,主要安排语文、美术、书法、音乐、科学等学科,这些学科中,有些需要长时间的情境营造、情感酝酿,如语文;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实践探究活动,如美术、科学等。
原有的40分钟课时安排割裂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研究过程,调整后的大课时能够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小课时”10或15分钟,如的清晨十分钟晨诵,中午的十五分钟习字等,使零散的时间也作用于学生发展。
“大课间”5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一次,供学生加餐、做眼操、开展各种体育健身活动等。
如此安排使长短课时交错,张弛有度,课程时间趋于合理,学生也变得轻松。
(五)课程评价“1+X课程”评价强调激励,坚持多元,促进自主发展。
建立定量与定性、互评与自评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过程性与终结性相辅相成的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包括按时上课、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参与讨论、与同学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终结性评价包括单元测评、期中测评、期末测评等,以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
其中,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分项测试则是全面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如语文课外阅读、朗读、作文等,数学的口算、实践与操作等。
评价的主要载体是“一单”、“一册”、“一护照”。
《单元学习情感态度评价单》: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方式的过程性评价综合反映学生单元学习中预学、课堂、作业水平。
《评价手册》:以学期为节点,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将学生在校表现、学业成绩等情况反馈给学生及家长。
《清华附小学生护照》:在学校“X”课程实施过程中,以盖章的方式反映学生参与程度,用“校长奖”鼓励积极参与者。
三、“1+X课程”的实施与课程整合在“1+X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为使原有的国家课程“1”不至因为“X”课程的加入而增加学生的负担,学校探索出三条课程整合的途径。
(一)学科内整合“1+X课程”要以整合实施国家基础性课程“1”为基础做学科内整合,重点将国家课程校本化。
对某一学科在原有的国家统一标准、地方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打破以往只使用一本教材而无法兼顾其他版本教材优势的局限,改变以往40分钟的固定课时以及按统一教材设定教学内容与进度的课程实施方式。
以语文学科为例,学校将现在使用的“北师大版”教材,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爱程度,结合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情况分为精读文和略读文。
精读文全面覆盖、精学精炼,与文章的中心主题、写作方法、语言文字知识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等相结合。
略读文主要学会生字新词、体会文章大意等。
以此整合方式节省出课时,用于为学生补充阅读其他版本教材或带领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跨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热点,它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来连接不同学科,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间的联系。
学校划分五大领域的目的就是借此促进跨学科的整合。
如在数学与科技领域中,科学课和数学课都有一定的重复性内容,分科教授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也割裂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
为此,两门学科的教师会在寒暑假期共同研究本学期两门课中的整合点,联合设计教学内容。
如五年级学生在数学课学习统计图表的同时,科学课教师调整了科学课的教学顺序,在该时段进行“热”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将数学课学习的方法用于试验记录。
学生根据统计图表呈现出的变化发现热传递、热胀冷缩等相关规律,在感受到数学知识作用的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全校各个年级、各个学科之间也找到了跨学科整合的最佳主题——戏剧。
各个班级在每个学期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校园剧。
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全部由学生完成。
借助戏剧,多学科教师围绕学生在排演中的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指导。
语文、品德学科教师指导学生确定选材,辅导学生撰写剧本;音乐、体育、舞蹈学科教师指导学生排练;美术、书法、数学、科学学科教师帮助学生制作道具;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指导学生制作舞台多媒体。
整个过程学生能够丰富各学科知识、领悟真善美、锻炼语言与表达、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三)课内外整合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是紧密相连的,学校的课程设置要把这几方面充分整合来培养学生理解、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此,清华附小力主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使学习变得有趣、有用、有意义。
学校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自主实践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联系。
每个学期,学校各学科、跨学科开展“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的问题展开实际研究。
以三年级为例,语文学科开展“买一次书”,品格与社会开展“赚一块钱”,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学科联合开展“定一次旅游计划”等研究,学生全身心投入,通过调查报告、PPT发言、实践作业等多种方式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形成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此外,校园里的晨练、校报、电视台、广播站等均由学生管理,志愿者服务岗位遍及校园,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表达情感的平台。
四、“1+X课程”的实施与课堂改造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改造。
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
在合理规划学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充分研究课堂改造是课堂发挥实效的关键。
(一)课程标准清晰化——编制“学科质量目标指南”有标准,才有质量。
清华附小学科团队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从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做起,整合加工教学内容,制定学科目标体系,编制出版了每学年一册的《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指南》、《小学数学质量目标指南》、《小学英语质量目标指南》(以下称《指南》)。
《指南》明确了本学科教什么、怎么教、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形成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间的桥梁。
依据《指南》,教师能够清楚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合理确定教学内容,为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