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实验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一、教案名称: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二、课时安排:共5课时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和技巧。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教学内容:1. 第四章:科学实验基本方法与技巧。

2. 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

3. 第六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4. 第七章:团队协作与交流。

5. 第八章: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四章科学实验基本方法与技巧1. 导入:介绍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 讲解:讲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如观察、记录、实验操作等。

3. 示范: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初步感受实验的乐趣。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第五章创新思维与实验设计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创新思维在实验设计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创新思维的方法,如提问、联想、想象等。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运用创新思维进行思考。

4. 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设计,互相交流、学习。

第三课时:第六章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安全、精确等。

3. 示范:进行实验操作示范,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第四课时:第七章团队协作与交流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协作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团队协作的方法与技巧,如分工、沟通等。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团队协作进行完成。

4. 交流:学生分享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与经验,互相学习、交流。

第五课时:第八章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1. 导入:引导学生了解实验成果展示与评价的意义。

2. 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介绍实验过程中的创新与收获。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什么有关》实验标题:研究电磁铁极方向与何种因素有关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电磁铁的极方向与不同因素(例如电流方向、铁芯材料等)之间的关系,探究电磁铁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实验器材:1.电磁铁:带有线圈的铁心;2.电池:用于供电;3.导线:连接电池和电磁铁;4.磁铁(可选):用于检测电磁铁的磁性;5.金属物品:例如铁钉、纸夹等。

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a.连接电池和电磁铁的导线,确保电磁铁与电池的连接正确、稳定;b.将电磁铁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

2.实验一:电流方向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将电池的正极和电磁铁的一端连接;b.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将电池的正极和电磁铁的另一端连接;d.再次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e.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变化,并进行分析。

3.实验二:铁芯材料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将一个铁钉或纸夹放入电磁铁的中心;b.连接电池,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将铁钉或纸夹取出,并将其放在电磁铁的一侧;d.再次连接电池,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e.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的变化,并进行分析。

4.实验三:电流大小对电磁铁极方向的影响a.使用一个电流较小的电池连接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b.更换为一个电流较大的电池连接电磁铁,观察电磁铁的极方向,并记录下来;c.比较两次观察得到的电磁铁极方向变化,并进行分析。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电磁铁的极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当电流的方向改变时,电磁铁的极方向也随之改变。

2.铁芯材料对电磁铁的极方向也有一定的影响,当在电磁铁中加入铁钉或纸夹等铁质物品时,电磁铁的极方向会发生变化。

3.电流大小对电磁铁的极方向同样有影响,电流越大,电磁铁的极方向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实验分析: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电磁铁是由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的磁场形成的,并且电磁铁的极方向是与电流的方向相关的。

石家庄市小学科学实验创新设计(《磁铁的磁性》实验设计方案)

石家庄市小学科学实验创新设计(《磁铁的磁性》实验设计方案)

石家庄市小学科学试验创新设计方案学校名称:平山县王坡乡东王坡小学实验题目:磁铁的磁性参评教师姓名:樊素涛指导教师姓名:马素龙赵云国磁铁的磁性一、实验目的: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能吸引铁质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过程与方法:能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不能吸引什么物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分别有什么共同特点,体会到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磁铁、大头针、铁丝、曲别针、铁钉、铁夹、纸片、布条、铅笔、塑料尺、订书针,牙签、塑料珠、钢钉、橡皮等物品。

三、实验原理:本课是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磁”单元的第1课,原课题是《磁铁的力量》。

为了使学生认识磁铁具有磁性,我设计了这个实验活动: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磁铁的认识几乎都是从看到磁铁吸铁现象开始的。

在他们对磁铁特殊性质的自发认识中,印象最深的也是磁铁能吸铁。

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认识上是模糊的,甚至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铁能吸引所有的金属。

之所以形成以上“偏见”,是因为他们对磁铁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经验,而不是科学的观察和实验,缺乏确切的证据。

那么怎样改变学生错误的认识呢?这个实验的设计正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强化正确认识,修正错误看法。

我首先呈现了大量的不同材质的物品,让学生预测其中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记录表格引导学生对所有检验的物品按照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析这两类物品各自的共同特点,最终得出结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是铁制的,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都不是铁制的。

四、实验创新点:1、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试验,寻找证据,整个实验过程充满新奇和挑战,在给学生一定自由探索度的同时,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教案设计一、教案设计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小学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比赛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展示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合作、探究、实践等方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自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科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2. 科学实验创新设计与实践3. 科学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5. 科学实验创新大赛规则与评分标准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科学实验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基础。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践,培养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 讨论法: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1.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2. 学生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和实用性3. 学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 学生实验报告的质量及其展示效果5. 学生参与比赛的态度和合作精神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各种实验器材和材料,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资源:收集相关的科学实验知识和案例,供学生参考。

3. 比赛场地:布置比赛场地,确保比赛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4. 评分标准:制定科学的评分标准,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七、教学进程1. 导言: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实验创新大赛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实验原理讲解: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实验基础。

3. 实验设计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实验操作实践: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5. 实验结果分析与评价:学生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评价,培养科学思维。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是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在小学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来深化对日常生活中物质面上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认识。

针对当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问题,本文结合实际,采用《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的标准化方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了实验设计。

第一部分验背景本次实验创新的探究课题是:空气占据空间。

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实质的物质,但其实它又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个容器中的空气层。

探究这个现象,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相关科学知识的认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原理,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实验内容及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实验台、密封容器、空气泵,以及温度湿度测试仪。

2.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先用温度湿度测试仪测量一个密封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

3.使用空气泵,将空气压入容器内,观察空气在容器内的分布,并记录容器内部温度和湿度变化情况。

4.通过计量,比较空气压入和不压入容器前后的温度湿度和体积变化情况,总结空气是如何占据空间的。

第三部分验结果通过上述实验,发现在空气的压入之后,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了。

从实验结果来看,当空气被压入容器中,空气的压力会使容器的体积变大,这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第四部分论本次实验归纳总结如下:1.在空气压入容器时,容器内部的温度和湿度都有所升高,而且体积也明显变大。

2.空气的压力会导致容器的体积变大,说明空气在容器内占有一定的空间。

3.从实验结果中可以得出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总结本文通过《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标准化设计,针对探究课题“空气占据空间”,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充满容器。

小学生科学实验项目设计

小学生科学实验项目设计

小学生科学实验项目设计科学实验项目设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既可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几个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项目设计。

实验项目一:水的沸腾温度材料:烧杯、水、温度计步骤:1. 把一定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2. 在水中放入温度计。

3. 将烧杯放在火源上,加热水直到开始沸腾。

4. 记录下此时温度计的读数。

实验项目二:发酵产生气体的实验材料:透明的塑料瓶、面粉、糖、酵母、温水、气球步骤:1. 将面粉、糖、酵母和温水加入塑料瓶中。

2. 用气球套住瓶口。

3. 观察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气球逐渐膨胀。

实验项目三:光的折射实验材料:一杯水、一只铅笔步骤:1. 把水倒入杯子中,水面离杯口大约有1cm的距离。

2. 把铅笔竖直放入水中,注意不要倾斜。

3. 观察你会发现铅笔在水中显得弯曲了。

实验项目四:静电吸附实验材料:塑料梳、小片纸、水龙头步骤:1. 梳头发,使头发充分带上静电。

2. 将梳子靠近小片纸,你会发现纸会被吸附到梳子上。

3. 打开水龙头,将水流向梳子,观察纸片会被水流带走。

实验项目五: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材料:两片常绿苗木的叶子(如松树叶片)、两个小瓶子、水步骤:1. 将两片叶子放入分别装有水的两个小瓶子中。

2. 将一个小瓶子放在阳光直射的位置,另一个放在阴暗的位置。

3. 观察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在阳光充足的小瓶子里,叶子保持绿色,而在阴暗的小瓶子里,叶子会变黄。

通过这些科学实验项目,小学生们可以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希望大家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保持安全,并与老师或家长一起完成这些有趣的实验项目。

祝大家在实验中学到更多有趣的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方案《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创新西海小学王绍亭一.实验设计意图1.《空气占据空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中的教学活动。

通过实验,变看不见的空气为看的见,变摸不着的空气为摸得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感受到空气确实存在,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并为后面学习《空气的质量》打下基础。

2.通过尝试设计与完成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教材上安排的实验为几个小实验:一是将吸管伸向水里,用嘴吹,有气泡产生;二是用橡皮泥堵塞瓶口,并插吸管,让学生向瓶内吹气,使水流出来;三是杯底塞入纸团,将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看纸团会不会湿。

仔细分析,不难看出实验原型的不足之处有:1.实验材料橡皮泥有毒;操作中容易出现橡皮泥堵塞吸管的失误,从而导致实验失败。

2.一次性吸管学生反复吹,不够卫生,用后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3.学生气息不足,很难将水顺利吹出来,现象不明显。

4.如果杯子接触水面时没有垂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5.三年级的学生在操作时很容易把纸团掉入水中,浪费纸张,不利于环保。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创新实验一:1.用橡胶塞替代有毒橡皮泥,安全、环保。

2.用玻璃管替代塑料吸管,消除浪费,减少了污染。

3.用推注射器活塞代替用嘴吹气实验,安全可靠更加卫生。

创新实验二:用乒乓球代替纸团,节约用纸,实验更加绿色环保。

创新实验三:1.在水槽壁粘贴刻度尺,在水面放一乒乓球,可以更直观地观察水位的升降变化。

2.用推拉注射器活塞来控制瓶内空气的流动,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四.创新实验所需器材玻璃水槽、去底矿泉水瓶(底部缠铁丝)和完整矿泉水瓶各一个。

玻璃管、橡胶管、带孔橡胶塞、乒乓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红墨水等。

五、实验过程(一)自制小喷泉1.连接装置。

2.推动活塞,观察现象。

(二)有魔法的空瓶1.往装有水的水槽里放入乒乓球,让学生猜一猜“用去底的矿泉水瓶对准水中的乒乓球,竖直用力向下压,乒乓球会在水的什么位置?”学生可能会得出三种答案:水面上、水中、水底。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课设计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课设计

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课设计一、实验目的通过进行科学实验,培养小学生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实验材料1.透明玻璃杯2.饮用水3.几块冰块4.食用盐三、实验步骤1. 在透明玻璃杯中倒入适量的饮用水。

2. 向其中加入一个冰块,观察冰块的变化。

3. 在剩下的几块冰块上撒上食用盐,然后将它们分别放入不同的玻璃杯中。

4. 等待一段时间后,观察每个玻璃杯中冰块的变化。

四、实验原理本实验利用了食用盐的溶解性质和对冰的冰点降低效应。

当我们向水中加入食用盐时,食用盐会与水分子发生作用,导致水的冰点降低。

因此,在加入食用盐之后,冰块会迅速融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在加入冰块之后,初始的冰块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仍然保持固态。

2. 在加入食用盐的玻璃杯中的冰块会迅速融化,变成水。

3. 与未加盐的玻璃杯相比,加盐的玻璃杯中的冰块融化速度更快。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食用盐的加入导致了冰块的融化,这是由于食用盐与水分子发生作用,降低了水的冰点。

因此,在寒冷的环境下,加入盐可以使冰块迅速融化。

六、实验应用本实验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凝固与溶解的相关概念,并触发学生对盐的应用和化学反应的思考。

此外,可将该实验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如讨论在冬季除雪时为何使用盐等。

七、注意事项1. 进行实验时需得到老师或家长的指导和监督。

2. 实验结束后,将玻璃杯清洗干净,确保实验场地清洁。

通过这个小学四年级的科学实验课设计,学生们可以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学生们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希望这个实验设计能够为小学生们的科学学习带来启发和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创新实验设计
一、实验课题名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污水的处理》
二、参赛教师所在单位及姓名
沿滩区逸夫小学胡敬民
三、正文
1、实验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直观形象的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

小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实验既培养兴趣又提高能力。

2、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实验材料单一,实验结果不明显。

所涉及的实验结果只有照片对比,学生对这一实验兴趣不浓,缺乏探究性。

3、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创新导入,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和求知欲,寓教于乐。

(2)改进实验器材,选用生活中的、可以重复利用的材料,用自己设计的装置,深入研究污水的处理方法。

(3)利用新旧知识(用滤纸细过滤)再进一步创新探究。

4、实验器材。

学生做清洁的污水、烧杯、大小碎石、棕叶、滤纸、漏斗、玻璃棒
5、实验原理及说明。

(1)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

(目的是除去污水中大的颗粒物及杂质)(2)对污水进行粗过滤处理。

(目的是除去污水中较小的颗粒物)(3)对污水进行细过滤处理。

(目的是除去污水中微小的颗粒物)6、实验过程。

(1)对污水进行沉淀处理。

(沉淀后的污水和原污水进行比较)(2)对污水进行粗过滤处理。

(对粗过滤装置进行组装,粗过滤后的水同沉淀后的污水进行比较)
(3))对污水进行细过滤处理。

(用滤纸对粗过滤后的污水进行再过滤,再进行比较)
7、实验效果。

具有趣味性、观赏性、知识性、可比性、开放性、能力性和创造性。

这个实验的设计可以作为教师的演示实验用,也可以作为学生分组实验用。

8、自我评价。

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在教学反思中逐步成型的,对教法和实验方法进行了创新,围绕课题《污水的处理》,改进实验器材及实验步骤,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在观察比较中学到新知识,巩固旧知识,达到寓教于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