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盘点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二)“报丧”:死者停放完毕,即发“口报条”向亲友“报丧”。

用白纸条写清地址、人称、死亡年月日时和“接三”(表示丧事大典开始)日期。

亲友接条后即于当日和“接三”前前往吊唁。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2024年满族节日风俗习惯
15、颁金节:农历十月十三日
公元 1635 年农历十月十三日,清太宗皇太极在沈阳发布一道谕旨,就是用满洲这个新族名代替诸申(女真)的旧族名,所以,人们便将这一天视为满族族称的诞生日。而颁金一词是满语音译,为诞生、出生之意。满族人愿意接受它是因为这两个汉字有吉祥尊贵之意。因此约定俗成,各地满族同胞就都称这一盛大节日为颁金节。
17、腊八节:十二月初八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18、小年:农历二十三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Leabharlann 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一、添仓节
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是日煮一盆粘高梁米饭上插用高粱秸扎的马或犁丈放入粮仓内,后来简化为用高梁秸扎成的犁丈直接插在粮仓上,以祈丰年。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9、药香节:五月初五
新宾满族农家,有许多人将五月初五称为药香节。妇女们唠起家常都说:五月节天不亮采来的草药可灵了。还有的说这天露水就好像灵丹妙药,若是用这天早晨的露水洗眼睛,保你一年眼睛明亮,真是圣水一般。五月节采的艾蒿荫干后,用来灸艾子(针灸学),肚子里有食水都能灸化了,风寒腿秋天用艾蒿灸,七天就能治得不大离儿。还有的说这天刨的八股牛(药学名白藓皮)药劲大,治病效果好。五月节这天人们都起大早,到河里去洗眼睛、洗脸。满族农家妇女起得最早,她们先到小河里洗脸、梳头,还用铜盆端回水给公婆洗脸。

关于满族春联风俗的春节手抄报资料

关于满族春联风俗的春节手抄报资料

关于满族春联风俗的春节手抄报资料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但满人入关长远,深受汉文化影响,此风俗在民国后渐渐消失。

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这幅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欣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联的种类比拟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粱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管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那么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不同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会经历不同的事情,因为经历的事情,也会有不同的信仰。

而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就是根据这个民族所经历过的事情,所信仰的宗教而成立的,所以不同的民族会有不一样的传统节日。

满族传统节日有哪些?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满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满族传统节日1.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2.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3.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4.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5.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6.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满族的节日风俗

满族的节日风俗

满族的节日风俗
1、春节
春节是满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挂“福”字。

午夜分发“神纸”之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

还要把一枚铜钱(富家有的用金钱小保及宝石等),暗放饺子中.谁吃到了则终岁大吉。

除夕,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可达二丈,上扎松枝,高挂红灯,红灯至初六,夜夜不熄。

宫廷中则于腊月二十四日悬挂“天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出灯止。

2、元宵节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满族除挂彩灯外,还制作“冰灯”,元宵节的主要内容不是吃元宵,而是观彩灯。

满族聚居的市镇,街道上悬挂起成千上万只巧夺天工的彩灯。

农村还有元宵节晚上“蒸面灯”之俗。

晚清广州“羊城灯市”中,以旗人所制灯最为璀灿夺目,成为广州一种特产。

3、颁金节
近年来,各地满族多有庆祝“颁金节”的民俗:后金时期,皇太极于1635年农历10月13日,将族称定为“满洲”(或作曼殊、满殊),满族人把这一天作为满族的诞生日,举办满族“命名日”,即“颁金节”的庆祝活动。

4、其它
正月十六,北方各地满族妇女,盛行卧冰与“滚冰”,象征着去除晦气;正月二十五“添仓”,祈求丰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祈求风调雨顺;三月三“开马绊”;清明节“祭墓”,上坟插柳;端午节要外出踏青、击球、赛秋千等。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其习俗丰富多彩,寓意深远。

以下是一些满族过年的主要习俗:
1.扫尘:在春节前,满族人家会进行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到
来。

2.祭灶:满族人家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祭灶,向灶王爷祈求来年家庭和睦、
五谷丰登。

3.贴窗花、对联和福字:满族人家会在春节期间贴窗花、对联和福字,寓意着吉
祥如意、福运亨通。

窗花和对联的内容通常与满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相关。

4.竖灯笼杆、挂红灯:满族人家会在春节期间竖起高高的灯笼杆,挂上红灯,象
征着红红火火、繁荣昌盛。

5.祭祖:满族人家在春节期间会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祈求祖先
保佑家族平安、顺利。

6.吃年夜饭、饺子和汤圆:满族人家的年夜饭通常包括各种寓意吉祥的菜肴,如
鱼肉寓意年年有余,鸡肉寓意吉祥如意等。

除夕夜,全家人会一起包饺子和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幸福。

7.守岁、拜年:除夕夜,满族人家会守岁,一直待到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升起。


年初一,人们会穿上新衣,互相拜年,祝福彼此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幸福、顺利。

此外,满族还有一些独特的过年习俗,如跳马跳骆驼比赛、闹灯会等,这些活动既丰富了满族人的过年生活,也展示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满族的过年方式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又融入了满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展现了满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满族习俗 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满族习俗 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满族习俗满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导语: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
满族过年(春节)基本与汉族差不多,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到新一年的二月二日龙抬头。

满族人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要做粘豆包、豆面卷子等粘食。

满族人除夕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八旗所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

互赠绣有“岁岁平安”的荷包。

满族人除夕下午要摆供、祭祖。

不常打开的祖宗龛,年三十中午打开。

把擦得铮亮的锡供器摆上五件,主食摆上两摞馒头,一摞五个,猪头摆在正中间,猪鼻孔插上大葱,还有干饭五碗。

供菜更有特点:第一碗是煮熟的“猪肉方子”;第二碗是过油鲤鱼;第三碗是炸粉花;第四碗是素菜大葱;第五碗是豆腐方块。

满族人祭祖用的祭品,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

供方子肉为四时吉庆;供鱼为吉庆有余;供粉花是保佑后辈发家;供大葱要剪去葱根,扎成一把,标志着本家后辈聪明伶俐,光宗耀祖。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

然后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

家家院内竖等灯笼竿,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帽,互相拜年,恭贺新春。

不过,过去满族妇女要等到初六,才可以出门拜年。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

满族家家除吃元宵、挂彩灯外,还有制作冰灯、堆雪人习俗,这也是北方气候所致。

2019年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doc

2019年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doc

2019年满族过年的风俗习惯篇一:满族的民风民俗10.2男子旗装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

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

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10.3女子旗装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

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

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

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

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

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

10.4发饰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

但从电影、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

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汉语称为“旗头”、满语称为“答拉赤”这种头饰全世界为满族妇女所独有,从而成为典型的民族服饰特征,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要同男孩一样学习骑射,发饰与男孩也类似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部分头发编成两条丫头辫子,垂于两鬓,一直到16岁成年时方可蓄发。

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

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

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答拉赤。

10.5旗头“旗头”满语称之为“答拉赤”它是满族妇女在一般礼仪或婚礼场合佩带的头饰。

具体做法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头饰。

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

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

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节日、或祭祀祖先时方以为饰。

满族人过年风俗

满族人过年风俗

满族人过年风俗:
准备年货。

满族人在腊月就开始准备年货,包括各种食品和用品,如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以及各种年菜,如鲜美的血肠、煮白肉、酸菜氽白肉等。

杀年猪。

满族人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即在腊月十五后选择一天杀年猪,以祭祀祖先、恩公和本支祖宗。

年猪不得有白毛,杀前将酒浇进猪耳朵,如果耳朵动为“领牲”,如不动,需祷告,直到动了方可杀死。

祭祀祖先。

在除夕夜,满族人家会摆供、祭祖,供品包括煮熟的“猪肉方子”、过油鲤鱼、炸粉花、素菜大葱、豆腐方块等,祭祀之后由家人分吃。

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满族人在年节将近时会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吃饺子。

在除夕夜,满族人家会包饺子,有的饺子中会包上铜钱,以祈求好运。

燃放鞭炮和烟花。

在除夕夜和春节期间,满族人会燃放鞭炮和烟花,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在春节期间,满族人还会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以增添节日氛围。

正月十五闹灯会。

在正月十五,满族人会举行闹灯会,包括制作冰灯、堆雪人等,以庆祝元宵节。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风俗简介
满族的传统节日,最有特色的是“祭天”和“祭祖”。

在每年的冬至前后,满族人都要举行祭天、祭祖的仪式。

满族人对“天”有着特殊的感情,他们认为“天”是万物之主,主宰着大自然及人的命运。

满族人认为“天”是万物之神,是主宰人间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

届时,全家老小都要去祖先坟上祭奠,还要用“祭肉”供奉祖先。

祭祖完毕后,全家人还要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祭天宴”。

满族人都喜欢听满族唱戏,在东北各地有很多民间戏班。

每逢过年过节或婚嫁喜庆之日,他们便会走家串户唱几出大戏,以表达他们对新年和喜庆的热烈情感。

满族人很喜欢喝酒,喝酒前要先敬神祭祖。

有的地方也称为“祭天酒”或“祭祖酒”。

在祭祀活动中,他们喜欢用粮食酿出各种不同味道的美酒来祭祀祖先。

满族人也喜欢吃饺子、面条等食品。

满族人习惯于在春节期间吃饺子、年糕和面条。

每逢过节、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蒸馒头、炒鸡蛋等食品。

—— 1 —1 —。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导语: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生活常识分享。

满族春节祭祖习俗趣谈

满族春节祭祖习俗趣谈

满族春节祭祖习俗趣谈作者:林烟来源:《百科知识》2016年第03期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常祭、换锁、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尤为隆重和神秘。

祭祖的时间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过年时,人们欢欢喜喜置办各种年货,这里面除了人们自己享用的节日食品外,还包括春节祭祖的神圣供品。

按照满族传统祭祖习俗,春节祭祖时间从除夕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结束,时长半个月。

在这段时间内,人与神共处一室,世俗与神圣融为一体,也让人们之间的亲情更加浓郁。

满族人认为除夕是一年当中新旧交接的重要时刻,在这一天要对过去的一年做出总结,同时更要期盼新的一年,这样重要的时刻一定要与祖先一同度过。

正月十五是春节结束的标志,过了正月十五,春节也就过去了,于是要在这一天送走祖先,结束这一年的祭祖仪式。

按照满族风俗,家谱供奉在“穆昆”家里,即族长家里。

穆昆是家族中德高望重、最受爱戴的人。

家谱所在地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祭祖仪式、家族活动也要在穆昆家里举行。

满族文化“以西为大”,住房也以西屋为大,东屋为小。

家谱通常都要存放在西屋。

按照满族人的居住习俗,西屋内是南、西、北三面连通的万字炕(又称转圈炕),其中西炕上有一块高悬的吊板。

吊板是约1尺长、1尺宽的木板,俗称“祖宗板”,其上放“祖宗匣”。

祖宗匣里装有3层红布包裹的家谱、神偶、箭、刀、酒盅等祭祀器具,平日里不允许随意打开。

同时,祖宗板下面的西炕也具有神圣性,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允许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人坐在这里。

传说在满清入关之前,一只大青狗曾救过努尔哈赤,所以满族人很尊敬狗,不可以伤害狗。

祭祖仪式的规矩祭祖仪式上出现的所有人都可以在家谱中找到名字。

满族家谱通常是一张白色布单,上面有松树、楼宇等建筑;从上到下,按照辈分高低依次记录族人姓名和分支。

按传统修谱规矩,“烧香”只在特定的年份(龙、虎年)进行,所有的家族男性成员都要参加。

满族春节习俗

满族春节习俗

满族春节习俗
满族春节习俗在满族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些不同寻常的满族春节习俗:
守岁盛宴:在除夕之夜,满族家庭会举行一场隆重的守岁盛宴。

家人们会相聚在一起,品尝传统满族美食,如艾窝窝、糖饽饽和糯米糕等。

同时,还会摆放各种吉祥物,传统的红纸窗花和灯笼点亮整个家庭。

舞狮表演:满族春节期间,街头巷尾会出现精彩的舞狮表演。

由两人扮演狮子,一人扮演舞师,配合着鼓乐和锣声,狮子会跳跃、翻滚,寓意着辞旧迎新,驱逐邪恶。

燃放舞火:满族的祭神习俗中,燃放舞火占据重要地位。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燃放假山和火堆,供祖先灵魂庇佑,同时也希望获得来年的好运。

舞火过后,人们会将余火带回家中,象征新年的热闹和祝福。

禁锢煤球:在满族传统习俗中,家中的柴炉上会放上来自前年余下的煤球。

在除夕之夜,家人们会守夜并守卫煤球,以避免财富的离去和来年的不顺。

元宵灯谜:在满族春节期间,元宵节也是其重要的节日。

家人们会在庭院中悬挂彩灯,并用灯谜考验彼此的智慧和文化水平。

猜对灯谜者会被认为拥有更多的好运和智慧。

满族的春节习俗独具特色,充满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的底蕴。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不仅展示了满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也丰富了中国的春节文化。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满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

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

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1.禁忌:满族人也有禁忌。

主要有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

打猎时不打乌鸦、喜鹊等。

2. 宗教:满族早期信奉萨满教。

入关后,又信奉佛教。

萨满教同佛教在满族中同祀供奉。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

“萨满”有男有女,并分家萨满和跳神萨满。

祭祀时主持礼仪的家萨满早已不存在了。

跳神治病为业的神巫,在一些偏僻乡村还偶有活动。

早在清代就屡有禁令,但屡禁不止。

建国后,国家禁止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星神、树神。

崇拜以动物为图腾的鹊神、乌鸦神。

至今在一些满族聚居的乡村,每逢年节还烧香供奉,祈求保佑全家平安顺利。

现在有的满族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人数不多。

3.丧葬: 旧时,满族人对丧事非常重视,家中亲属死后要隆重举行丧礼。

丧礼概略为:(一)“倒头”:亲人死后先请“吉祥板”,板下支矮凳。

待将死者全身洗净穿好“寿衣”后,由孝子抱头、子侄辈托全身抬上“吉祥板”,在死者头前放小桌,供“倒头饭”,插上“打狗棒”,点好“油灯碗”,子女及本家近支平晚辈依次立或跪于“吉祥板”前,“举哀”。

门前立“幡杆”,表示死人之家。

由于受汉族影响,建国前,满人也有挂“挑钱纸”的。

满族春节传统文化有什么_春节

满族春节传统文化有什么_春节

满族春节传统文化有什么虽然满族文化在近代的发展历史中趋近于“汉化”,但是在民族融合的这个过程中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在春节里,也存在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那么,满族春节传统文化有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春节期间满族的习俗特色文化:一是张贴满文吊钱。

旧时满族人全是八旗子弟,旗分四种颜色,过年时满族家庭贴吊钱(也称挂钱或挂旗)均按旗籍所属,正黄旗、镶黄旗人家贴黄吊钱;正白旗、镶白旗人家贴白吊钱,以此类推。

吊钱上刻有满文福禄寿喜,有的家庭还要在春节期间挂上满文书法,以示与汉族的区别。

二是吃满族风味小吃。

满族人讲究吃,京八件、萨其马、炸年糕就是满汉糕点的杰出代表。

春节期间,串门送礼少不得大八件、萨其马,另外独具满族特色的食品果仁张也是馈赠亲友必不可少的精品小吃。

正餐也要具有满族特点,天津一些满族家庭仍保留着吃酸菜、白肉、血肠的习惯,还有的家庭春节先吃火锅,然后吃饺子。

天津叶赫那拉家族的一支至今有吃煮饽饽(饺子)、炸酱面的习俗,风味与汉族略有不同。

三、祭祖满族先民信奉萨满教,对祖先格外崇拜,春节期间总会举行祭祖仪式。

尽管大多数满族家庭已经不再供奉祖先牌位和画像,但心中却少不了对先祖的缅怀。

全家要面对其家族先祖康熙皇帝的画像行三跪九叩大礼,妻子(福晋)向丈夫行跪拜礼,女儿向父母行跪拜礼。

四是请安与拜年。

请安是满洲旧礼,兴起于八旗军营,后演变为日常礼节。

现在请安已不多见,只有少数家族还保留着请安这具有满族特色的礼节。

到满族前辈家拜年也是满族习俗之一,尊老爱幼是包括满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每到春节,满族人民都要主动到邻近的满族老人家中拜年,学习民族知识,传承满族文化。

此外,逛庙会、添仓节聚会也是部分满族人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活动项目。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春节庆祝方式,但一样的是喜庆与祥和,不变的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和谐社会的歌唱。

虽然满族已经趋于完全汉化,但总有一些古老的民风值得回味。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

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乌拉街满族,你听过这个名字吗?对于乌拉街满族,你有多少的了解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乌拉街满族春节祭祖仪式礼仪一、引论“乌拉街”的全称是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位于吉林市北约30公里处。

“乌拉”是满语,意为“沿江” ,整个乌拉街西邻松花江。

乌拉街镇幅员面积188平方公里,生活着汉、满、朝、蒙、回、苗、赫哲、锡伯等8个民族。

满族人口数量仅少于汉族。

乌拉街一直被认为是满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吉林省满族人口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

据民国初年吉林省《永吉县志》记载,包括乌拉街在内的永吉县地区“于周为肃慎,北魏为勿吉,唐为渤海,明清之间为乌拉”。

乌拉街在元明时期称“洪尼” ,明初称“扈伦” ,清初称“布特哈乌拉”。

辽金时期,乌拉街地区初属辽东道,女真人建立金国后,乌拉街先为咸平路,后为金上京会宁府管辖。

元代,乌拉街地区隶属辽阳中书省开元路管辖。

明代中叶,海西女真势力逐渐崛起,乌拉部相继吞并附近女真诸部,建立乌拉王国,以乌拉街为都城。

后乌拉国与努尔哈赤领导的建州女真发生多次战争。

1613年,乌拉国被努尔哈赤所灭。

清顺治十四年,乌拉古城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 ,负责向皇家供奉东北特产。

历史上清代五个皇帝曾在这里留下过战迹、足迹、墨迹,乌拉街被顺治皇帝封为“本朝发祥之地” ,当地民间亦有“先有乌拉,后有吉林”之说。

作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乌拉街不仅保存了魁府、后府、前府等大量蕴含满族文化特色的古建筑,而且在生活习俗方面至今仍保留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在饮食方面,乌拉街满族火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也是满族人重要的节日食品。

在服饰方面,满族旗袍仍然受到当地女性的喜爱和推崇。

在礼仪方面,打千、作揖仍是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礼节。

二、乌拉街满族春节期间的祭祖仪式祭祖是满族民俗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乌拉街满族祭祖历史上,有常祭、换锁、跳喜神、春节祭祖、大祭、办谱祭等多种祭祖形式,其中,春节祭祖和办谱祭是沿袭至今的两种重要祭祖形式。

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

满族的风俗习惯中国传统节日

篇一: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满族的特色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十六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

“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

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说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

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

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风俗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

满族的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

满族的春节习俗有哪些_春节

满族的春节习俗有哪些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你知道满族过春节的习俗吗?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满族过春节的习俗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满族的习俗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朝鲜习俗朝鲜人在临近新年时要将屋里屋外都打扫干净,在家里贴上画有动物的年画。

衣着讲究穿传统服装,穿戴完毕后,全家人要聚集一堂,先祭祀已故祖先,再依次对长辈跪地行大礼拜年,然后走访村里尊长、亲戚长辈和老师,给他们拜年。

受拜的长辈会给孩子们蘸豆果或压岁钱,给大人以简单小吃作还礼。

同辈之间也互相祝贺新年,叫做“德谈”。

朝鲜人过年的饭菜也很丰盛。

跟中国人过年吃饺子不同,朝鲜人最重要的过年食品是年糕,年糕汤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

满族人怎么过春节的习俗盘点

满族人怎么过春节的习俗盘点

满族人怎么过春节的习俗盘点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么满族人的春节有什么习俗呢?本文是满族人怎么过春节,满族春节的习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满族春节的习俗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是满族传统的盛大节日。

满族春节源于汉族习俗,虽然满族春节习俗基本跟汉族一样,但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

节前准备人们积极地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笺(亦称挂旗,按旗属分别贴红、黄、蓝、白色)、窗花和福字,蒸年糕。

节前人们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制做萨其玛,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除夕除夕下午要祭祖,祭天。

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

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

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

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包饺子,讲究有褶子,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忌日子过“秃”了。

码放饺子忌摆成圈,怕新日子走了死门子。

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

子时煮饺子,当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

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满族人家还十分讲究餐具工艺与质地的高低,过年时增添新碗筷,其寓意是让家里人丁兴旺。

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

除夕夜家家院内竖起6米多高的灯笼杆,高挑红灯。

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

全家团聚吃团圆饺子,俗称揣元宝。

煮饺子时,家主要吆喝:小日子起来了吗?其他人同时回答:起来了!他们把饺子从锅底浮起来比作日子起来了。

然后让小孩爬上柜子上蹦三下,以示新日子蹦个高。

这天晚辈要向长辈叩头拜年,家长要给小孩守岁钱。

宗族近亲也要互相拜年,亲朋好友则筵宴相邀,一起叙旧话新。

春节期间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而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满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过年方式。

满族的过年方式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一、大扫除与祭祖在满族的过年习俗中,大扫除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家户户会在除夕前进行大扫除,将家中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而在大扫除之后,满族人还会进行祭祖活动,烧香祭拜祖先,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祈福之情。

二、守岁与放炮在满族的过年习俗中,守岁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满族人会在除夕夜守夜,不睡觉,以驱除一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在守岁的同时,满族人还会放鞭炮,以祛除邪气,象征着新年的热闹和喜庆。

三、贴对联与挂灯笼满族人在过年期间还有贴对联和挂灯笼的习俗。

满族人会在家门口贴上对联,对联上的文字寓意吉祥如意,希望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而在满族人家中的院落或街道上,也会挂满彩灯笼,给人一种喜庆的氛围。

四、聚餐与拜年在满族人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会相约聚餐,共度佳节。

满族人喜欢吃饺子、糖炒栗子、糖葫芦等传统美食,享受着团圆的欢乐。

而在拜年方面,满族人也会相互拜访亲朋好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和好运。

五、舞狮与舞龙在满族的过年习俗中,舞狮和舞龙是不可或缺的节目。

满族人会邀请舞狮队和舞龙队到家中表演,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舞狮和舞龙的表演给人一种热闹喜庆的感觉,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满族的过年方式充满了浓厚的家庭氛围和民族特色,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满族人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满族人团圆在一起,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传承着丰富的文化和情感。

无论身在何处,满族人都会怀念和珍惜这样的传统,让过年成为一段美好的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
满族的春节风俗习惯满族,旧称为满民、满人、旗人等,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北京等省区市,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肃、宁夏、山东、湖北、贵州等省区及西安、成都、广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点。

主要聚居区已建立新宾、清原、岫岩、桓仁、本溪、宽甸、伊通、青龙、丰宁、宽城满族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2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城市凤城市、北镇市,以及在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建立了若干个满族乡。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相比我们汉族,则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虽然很多满族家庭过春节的内容与汉族大体相同,但在满族
聚居地,尤其是重传统的满族家庭里还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春节对于满族和汉族可以说是一个共同的节日,满族人也将春节称为“过年”。

满族的饮食传统习俗及禁忌满族饽饽,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外出射猎活动。

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制作精巧,风味独特的各种点心,统称为满族饽饽,因此素有满点汉菜之说。

满族饽饽历史悠久,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

满族入关前有一种筵席叫饽饽席,每桌使用面粉80斤,可见规模之大。

使用的面粉多为粘面,就是以糯米或大黄米、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碴,再用豆沙、果仁、白糖作馅。

主要的品种有萨其玛、绿豆糕、苏叶饼、豌豆黄、牛舌饼、打糕、油炸糕、粘豆包等。

每到冬天,满族人家一般都要做上几锅粘豆包,冻起来随吃随拿。

现在沈阳冬天的集市上仍然经常可以听到粘豆包的叫卖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酸菜,而且烹调方法很多。

比较有特点的菜肴有吃肉大典、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等。

遇到喜庆的事情或祭祀时,要设肉食大典。

八人为一桌,席间主人端上一方方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自己用刀将肉切成块或片,蘸肉汁吃肉,并依次捧碗喝酒,十分豪爽。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宴请亲友的一道主菜。

五花猪肉,切薄片,与细切的酸菜同时下锅,开锅后再投入已灌好、煮熟、切成小段的血肠。

这道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

现在沈阳的那家馆白
肉血肠,风味绝伦,深受消费者欢迎。

涮火锅是最为典型的满族饮食。

这种饮食与当年满族人游猎生活方式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不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如今华夏大地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令人联想起噼啪作响的山林篝火,联想到吱吱作响的小吊锅。

可以说满族火锅是如今风靡全国的火锅老祖。

除菊花火锅外,比较有名的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子是满族传统食品。

秋季新粮成熟之后,农村几乎家家泡酸汤子。

将新打下来的玉米整粒浸入缸中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将酸味去除,磨成水面后,过滤去渣皮,即成汤面。

食用的时候,锅内烧开水,用特制的汤子套,套在左手大拇指上,左手握一团汤面,用右手挤压,挤出的汤子条直接入锅煮熟,捞出来后,拌入肉炸酱、鸡蛋酱或葱花酱之类的佐料即可食用。

少数民族的春节习俗藏族的春节习俗
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

藏历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举行隆重的开犁礼。

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耕牛打扮得“花枝招展”──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

蒙古族的春节习俗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
称为“白节”。

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

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

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

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恭贺新年吉祥如意。

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壮族的春节习俗
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蒸肉、叉烧肉等。

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

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

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味香堪称一绝。

正月初一和初二待客要吃粽子。

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白族的春节习俗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子夜过后,青年男女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

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

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