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糖尿病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特发性糖尿病:
■ 在某些人种可见到,有明显的家族史; ■ 需用胰岛素治疗; ■ 各种自身免疫抗体阴性。
2 型 糖 尿 病( Type 2 diabetes )
■ 最多见:占糖尿病者中的90%左右; ■ 中、老年起病:近来青年人亦开始多见; ■ 肥胖者多见:常伴血脂紊乱及高血压; ■ 多数起病缓慢,半数无任何症状,在体
• 先视为糖尿病前期。
一 、概述 二 、糖尿病分型 三 、病因、发病机制 四 、病理生理 五 、临床表现 六 、并发症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 、治疗
糖尿病病理生理
DM的代谢紊乱主要由于胰岛素生物活性或 其效应绝对不足引起的。
一、糖代谢紊乱: 主要是G在肝、肌肉和脂肪组织的利用
↓,肝糖输出↑→高血糖。
二、脂肪代谢紊乱:
1 、INS不足→脂肪合成减少。
(INS能促进脂肪的合成)
2 、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加
(酮体: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
3 、高脂血症:TG↑。
(脂肪代谢紊乱是可以纠正的)
三、蛋白质代谢紊乱:
INS缺乏
蛋白质合成↓ 分解↑
负氮平衡
病人消瘦、乏力、 组织修复能力和抵抗力↓ 儿童发育迟缓。
■ 妊娠中初次发现的糖尿病(妊娠前已知有 糖尿病者称之为糖尿病合并妊娠)
■ 75g OGTT中所见任何程度的糖耐量异常
(DM/IGR)
■ 产后6周需复查OGTT,重新确定诊断 –正常 –IFG或IGT –糖尿病→重新分型
一 、概述 二 、糖尿病分型 三 、病因、发病机制 四 、病理生理 五 、临床表现 六 、并发症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 、治疗
② 呈不典型2型糖尿病,发病 早, β细胞功能渐退,自身抗 体阴性;
③ 常伴神经性耳聋,或伴其他神 经、肌肉表现。
2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缺陷 :
■ A型胰岛素抵抗: 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
血症伴黑 棘皮病为特征。 ■ 妖精貌综合症
3 、胰腺外分泌疾病 : 胰腺炎、创伤/胰腺切术、肿瘤、囊
性纤维化病、纤维钙化性胰腺病。 4 、内分泌病 :
(二 )糖 尿 病合并感染性疾病
感染
病毒感染
细菌感染
真菌感染
皮 肤 感
结结 核核
尿 路 感
胆 道 感

染染

癣 体
真阴 菌道 性炎

(三)慢性并发症 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 1 、大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 — 心血管 脑血管 肢体血管 2 、微血管病变:① DN;② DR; ③ 其他:DM 心肌病。 3 、神经病变: ① 周围神经病变; ② 中枢神经病变; ③ 植物神经病变。
间歇跛行,苦痛或致残
双目失明高25倍 (致盲原因之一 ) 发生尿毒症高17倍
较常见,表现众多也可 累及中枢神经 危害相应器官及其功能
胰岛素、血糖作用机理
流 行 病 学( epidemiology )
糖尿病已属常见病、多发病,患病率逐年增 加。现成年人患病率达9.7%,而糖尿病前期 的比例更高达15.5%。
三、病因、发病机制和自然史
1型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遗传因 素、病毒感染及自身免疫有关。
1型糖尿病自燃史
第1期 ------ 遗传易感性 第2期 ------ 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第3期 ------ 免疫学异常 第4期 ------ 进行性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 第5期 ------ 临床糖尿病 第6期 ------ 胰岛β细胞完全丧失
■ 1型糖尿病 (T1DM) A.免疫性 B.特发性
■ 2型糖尿病(T2DM)
■ 其他特异型
1 . 细胞功能基因缺陷 2 . 胰岛素作用的基因异常 3 . 胰腺外分泌疾病 4 . 内分泌疾病
5 . 药物或化学制剂所致的糖尿病 6 . 感染 7 . 非常见的免疫介导的糖尿病 8 . 并有糖尿病的其他遗传综合征
■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1 型 糖 尿 病 (Type 1 diabetes )
(一)、免疫介导1型糖尿病 1 、起病急(幼年多见)或缓(成人多见)
2 、 易发生酮症酸中毒,需应用胰岛素以达充 分代谢控制或维持生命
3 、针对胰岛β细胞的抗体如ICA、IAA、GAD、 IA-2常阳性
侵犯部位 : ① 主动脉:
(主要的) ② 冠状动脉:冠心病 ③ 脑动脉:脑血管病(出血性或 缺血性) ④ 肾动脉:肾动脉硬化 ⑤ 肢体外周动脉:肢体动脉硬化。 以下肢动脉为主。
表现为:下肢疼痛、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 严重供血不足可导致肢体坏疽。
2、微血管病变:(Microvascular lesion ) 微血管 :指微小A和微小V之间,管腔直径在 100μm以下的毛细血管及微血管网。 典型改变 :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和微 血管基底膜增厚。 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 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 ② GH过多; ③ 血流变改变; ④ 凝血机制失调; ⑤ PLT功能异常; ⑥ HbA1c含量↑→组织缺氧等。 表现部位 :视网膜、肾为重要,此外还有神 经、 心肌组织。
③ 高低胰岛素血症: 高INS血症→脂质合成(促进TG合成) →高脂血症→加速A硬化. 低INS血症→减低脂质清除和降低血管 壁溶酶体脂肪酶系活性→加速A硬化.
④ 血脂异常:LDL 、VLDL↑HDL↓→与大血管 病变的危险性有关。
⑤ 高血糖、血管内皮功能紊乱、PTL功能异常→ 直接或间接参与A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胰升 糖素瘤、嗜铬细胞瘤、甲亢、醛固酮瘤。
5 、药物 : 糖皮质激素、TH、β受体激动 剂、
噻嗪类利尿剂。 6 、感染 :
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 7 、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
抗胰岛素受体抗体 8 、其他
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
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大血管病变 冠心病(心梗、猝死) 脑血栓、脑出血
高血压
糖尿病足
(下肢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
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 植物神经病变
3~5倍 2~4倍
2 - 3倍
5 - 10倍
10倍 1型30-40% 2型15-20%
约3-5倍 不一定
中老年糖尿病主要死因 致残或致死
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加 重肾损害
一 、概述 二 、糖尿病分型 三 、病因、发病机制 四 、病理生理 五 、临床表现 六 、并发症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 、治疗
四 、糖 尿 病 临 床 表 现
(一)代谢紊乱症状群
(二)并发症和伴发症: (三)反应性低血糖:
有的2型糖尿病食后INS分泌高峰延迟,餐 后3-5h INS水平不适当地升高,其所引起的反应 性低血糖可成为这些患者的首发表现。
分期:Ⅰ期:初期,特征-肾体积增大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此期无 病理组织学损伤,经治疗 可恢复正常。
Ⅱ期: ① 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 ② 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多 在OB,或呈间歇性↑(如运 动后)
糖尿病
( diabetes mellitus , DM )
一 、概述 二 、糖尿病分型 三 、病因、发病机制 四 、病理生理 五 、临床表现 六 、并发症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 、治疗
一 、概述
定义 :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 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
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 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有碳水 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世 界糖尿病患者数已达3.66亿,较2010年的2.85亿 增加近30%。
一 、概述 二 、糖尿病分型 三 、病因、发病机制 四 、病理生理 五 、临床表现 六 、并发症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 、治疗
二 、糖 尿 病 病 因 分 型
4 、可伴其他自身免疫病如Graves病、桥本氏甲 状腺炎等
LADA (成人隐匿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特点:
① 发病年龄偏大 ② 糖尿病症状重 ③ 血糖>16.0mmol/L ④ BMI<25 体重下降快者 加上 ① C - 肽:基础 ≤ 0.4nM/L,
糖负荷后 ≤ 0.8nM/L。 ② GAD-Ab +、IAA + 、ICA + 。 ③ HLA-DR基因。
其特点 ① 诊断糖尿病时,年龄<25岁; ② 至少5年内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③无酮症倾向; ④空腹血清C肽≥0.3nmol/L,葡 萄糖刺激后≥0.6nmol/L; ⑤有三代或三代以上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史。
2)线立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特点:① 母系遗传,即家族内女性患 者的子女均可能得病,男性子 女不得病;
检中发现,或因慢性并发症发现; ■ 发病初大多数不需用胰岛素治疗。
特点
可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伴胰岛素不足 或胰岛素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此类型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 损伤,有更强的遗传性和环境因素。
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8 种亚型)
1、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1)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简 称MODY)
(四)因各种疾病需手术治疗,在围手术期发 现高血糖。
(五)仅于健康检查时发现高血糖。
一 、概述 二 、糖尿病分型 三 、病因、发病机制 四 、病理生理 五 、临床表现 六 、并发症 七 、实验室检查 八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九 、治疗
( 一 )急性并发症
(Acute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 型糖尿病
不像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然而,由于胰岛素分泌 不足或身体无法正常利用胰岛素,就会发生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 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血中葡萄糖堆积,产生高血糖。
2型糖尿病自然史
■ 遗传易感性 ■ 胰岛素抵抗和ß细胞的功能缺陷 ■ IGT和IFG ■ 临床糖尿病
胰岛素的分泌时相
第一时相:快速分泌相
细胞接受葡萄糖刺激, 在0.5-1.0分钟的潜伏期
后,出现快速分泌峰,持 续5-10分钟后下降
第二时相:延迟分泌相
快速分泌相后出现的 缓慢但持久的分泌峰, 位于刺激后30分钟左 右
血浆胰岛素U/L
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胰岛素的分泌
100 第一时相
80
第二时相 60
(1)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常见于病史>10年的病人,是1型糖
尿病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型中严重性 次于冠状A和脑血管A粥样硬化病变。 病理改变:① 结节性肾小球硬化型:有高度
特异性。 ② 弥漫性肾小球硬化型:最常见,
对肾功影响最大,但特异性较低, (狼疮等也可出现)。 ③ 渗出性病变:特异性不高。
40
20
0
0
30
60
90
时间 (分钟)
2型糖尿病胰岛素第一分泌时相缺失或减 弱ຫໍສະໝຸດ Baidu第二时相高峰延迟。导致:
1 、有些患者出现餐后低血糖 2 、持续高血糖刺激高胰岛素血症的发
展,加重抵抗。 3 、高血糖、长期的胰岛素抵抗,可导
致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
(三)IGT和IFG
• 两者均代表了正常葡萄糖稳态和糖尿病高 血糖之间的中间代谢状态,表示其调节受 损。
4 、眼的其他病变: 除视网膜病变外,还可引起白内障、青光
眼、黄斑病、屈光改变、虹膜睫状体病变等。 5 、糖尿病足:
因末梢神经病变+下肢动 脉供血不足+ 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 引起足部疼痛,皮肤 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统称为糖尿病足。
1、大血管病变(Large vascular lesions): 特点:① 比非DM患病率高; ② 年龄较轻; ③ 病情进展快症状重,病死率高。 病因:① 除遗传因素外,还具有某些危险因素, 如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及吸烟等, 均促进本病发生。 ② 高血糖: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和发展。
发生率 14.6% 5%~10%
乳酸性酸中毒
不常见
危害及其特点
死亡率1%~5% 多发生于1型糖尿病
死亡率25%~50% 多发生于50岁以上老 年人,发病前约2/3 的人不知已患有糖尿 病 与服用降糖灵或(和) 患有缺氧等病态有关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及其危害
并发症主要表现
发生率
(与非糖尿病人群比较)
危害及特点
目前对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 但公认它不是惟一病因所致的单一疾病。 它是与遗传、自身免疫及环境因素有关。
其发病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活动不足 ·肥胖 ·饮食结构 ·精神神经因素·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 ·化学物质和药物 ·妊娠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其危害
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高渗高血糖综合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