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
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吴江市松陵镇中心小学陈丽君【摘要】学生的德育发展必须以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其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他教育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从而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功能。
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稳定和改善学生心理状况,达到怡心、育心的功效,实现净化心灵,铸造品格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健康德育融合协同作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然而,目前学校的老师面对的是娇惯脆弱的独生子女,受不得委屈,经不起挫折,这些孩子又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急骤变化时期,在心理结构和特定的精神机能方面,正由附体走向独立,由幼稚走向成熟,又自有他们的困惑和苦恼:过重的学业负担、青春期特有的情感冲击、离异家庭笼罩的抑郁和紧张、普遍的青少年性早熟等,让德育工作者觉得现在工作难做,教师难当,甚至让有的老师感到疲惫和厌倦。
如果我们在做德育工作的同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把德育和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加强、改进学生德育,是提高教育实效的一种思路,整合教育力量的一种举措;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提供了一种价值导向。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这一目标的观照下,虽然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内容、学生观、工作原则、工作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两者并不对立。
虽然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与形成优秀品德是同一教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侧面,但无论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
心理健康解决学生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心理层面的东西,德育解决诸如道德认知、爱国情感、遵守道德观念的意志、文明行为等思想道德层面的东西。
我们可以以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为切入口,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无论对德育工作还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才能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完整实现,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和情感及处事态度。
以德养心,以德为先

以德养心,以德为先•相关推荐以德养心,以德为先《以德养心,以德为先》(一)首在今天物质横流的社会里,幸福仿佛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被繁华和绚丽包装起来的现代人。
太多的诱惑勾起了他们过多的欲望。
而过多的压力又塞给他们过多的烦恼。
在名利的面前,做人的道德被颠覆。
在私欲的面前,处世的修养被抛弃。
而幸福感也在人们心目中日趋淡化,道德的修养更是与人们渐行渐远。
因此对于沉迷于自私欲望里的现代人和困顿在唯我桎梏中的大部分人,就应该认识到道德修养在我们生活之中的重要性。
常听人语:“种树者常养其根,种德者常养其心。
”由此可知,以德养心,以德为先,以德为人处世。
,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幸福,也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财富和心理养料。
拥有健全的人格,重视道德修养的人,他们的生命可能平凡但绝对不会平庸。
他们的人生或许平静但觉得超然脱俗。
一抬头便度过十几年岁月,一回首便失去二十年光阴。
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成为了当代的一名大学生。
一路行进,我们来到了这个灿烂的年纪,我们也算行过了一段不太短的距离。
在这段道路上,我们互相支撑着艰难行进。
在成功与失败之间,我们习惯了患得患失。
在与他人相处之中,我们不经意间就用自己的自私将利益的天平向自己倾斜。
许多事情困惑着我们的内心,吞噬着我们的幸福和快乐,许多人开始怀疑社会,抱怨生活甚至堕落自己。
因此当我们审视现实的自己,打开内心深处的灵魂,我们应该明白,我们仍需要从各方面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
我们仍需要从内心到外在,以道德来规范与培养自己。
(二)谦虚淡泊知足感恩由内育德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首先需在内心深处要拥有一个有道德的灵魂。
要塑造健全的人格,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促进精神文明。
谦虚低调的品质,宁静淡泊的心境,学会感恩的精神,知足常乐的态度都是从内心深处提高道德修养所不可缺少的。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
他山之石,可为良师益友。
一代学大师孔夫子曾曰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

在关心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中,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精神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核心内容。
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是班主任工作的显著特点,关心、理解、尊重、信任学生,是班主任自身素养的道德要求。
1、自信与威信新任班主任需清醒地认识自我,在虚心向优秀的老班主任学习的同时,切忌生搬硬套、生吞活剥,要做到自信而不自傲。
威信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关键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人。
首先抓好几个“第一”,第一次上课、第一次谈话、第一次班会、第一次班级活动等,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其次是在处理偶发事件时,必须客观公正、有同情心,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班主任的智慧与人格。
2、纪律与风气纪律是班级一切活动的保障。
严格管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班主任的重要责任。
首先是向学生灌输思想,进行明理教育。
诸如树立远大理想、明白学习目的、建立正确的行为动机等,实现从“老师、家长让我学习”到“争做学习的主人”的转变。
其次运用正确的舆论导向,诸如主题班会、集体活动、黑板报,营造积极向上、互帮互学的班风。
再次是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因为行为只有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巩固,才能形成习惯。
6、魄力与涵养针对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学生之间纷繁复杂的矛盾纠葛,班主任既要沉着果断有魄力,该当机立断“快刀斩乱麻”时,切不可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地纠缠细枝末节,使自己埋在琐屑的事务中不能自拔,还要具有深厚的涵养来包容学生,不在公开场合意气用事,与学生论短长、争高下,因为你不给学生留情面,学生必会对你心存怨恨,久而久之,由于师生感情隔膜,学生便会有意无意制造一些障碍,使你屡战屡败。
7、激情与激励班主任要有理想和激情,有理想才会有动力。
激情来自对事业的热爱与责任,有激情才有可能去鼓动、激励、感染、影响学生。
很难想象没有朝气没有激情的班主任能带出意气奋发、斗志昂扬的学生。
8、爱心与责任爱心是班主任必须具有的,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是爱心不可滥施,那种不讲原则的爱心,其实是贻误学生。
润德于心 育德于行意思

润德于心育德于行意思
“润德于心,育德于行”这句话是指通过润育心灵来培养道德,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道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润德于心可以理
解为培养良好的内心品质和情感状态,使个体内心充满正能量和善
良的意愿。
这可以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正面的情绪体验以及
积极的自我认知来实现。
而育德于行则是指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这
些道德观念,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和实践。
这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模范示范以及实践活动来实现。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润德于心可以
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道德观念和人格品质,引导他们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育德于行则是通过学校课程
设置、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将道德观念内化为具
体的行为表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意识。
从社会角度来看,润德于心可以通过社会文化的熏陶、媒体的引导以及社会风气的塑
造来影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养。
而育德于行则是通过社会规范、法律法规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促使
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践行道德。
综上所述,“润德于心,育德于行”
强调了培养良好的内心品质和情感状态与实际行动的结合,是一种
关于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理念。
以德养心,以心育德

以德养心,以心育德摘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着孩子的前途与命运。
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养成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任重而又道远的巨大工程,如何有效开展呢?多年的工作实践告诉我:爱心是前提;细心是关键;耐心是保证。
【关键词】德育;爱心;细心;耐心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0)08-041-02品德影响着人的一生,也陪伴人的一生。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决定孩子的前途与命运。
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对于教育提出过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学校是小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发源地,它起着引导贯穿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基地,老师是指挥员、是学生成长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时代赋予教师的任务。
那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德育工作呢?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告诉我: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爱心是前提;细心是关键;耐心是保证。
一、爱心,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爱是一种情感,一种尊重,一种力量。
马卡连克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学专家,他认为爱和教育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即“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这里指的爱,就是崇高的师爱,这种爱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催化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保障条件。
一个老师,只有真心喜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够完全投入到教育事业中,才能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事无巨细的为他们健康成长考虑。
师爱的崇高性主要表现在,针对任何一个同学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关心爱护,不使用暴力语言攻击,伤害学生。
要意识到不存在任何一个完美的人,由于生存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其他因素,会导致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老师应该切实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并作出相应的教育方法,“金凤凰”要爱,“丑小鸭”也要爱。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这句话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教育理念。
它强调了以
德为基础,通过自身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它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需要用心
去培养后代。
用心育人意味着教育需要用心去进行。
教育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教师付出
巨大的努力和心血。
教师应该以爱心和耐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教
师还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在培养学
生的思想和品行方面,教师更应该发挥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
观和道德观。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涉及到品德
教育和人格培养。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他们培养的下一代。
教育既是教育者的责任,
也是受教育者的权利。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具备独
立思考、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
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我们才能够培养出有道德、有力量、有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这句话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
我们应该秉承
和践行中华民族的美德,以身作则,用德行来影响和教育他人。
教育人的过程也需要老师
用心去进行,塑造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够培
养出更好的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育德于心,成德于行的意思

育德于心,成德于行的意思"育德于心,成德于行"是指一个人应该在内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而通过行动来实践和体现这些品德。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和丰富内容:1. 育德于心: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这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公正、诚实、宽容、善良等等。
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反思,一个人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培养出内在的美德。
2. 成德于行:这指的是一个人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和体现自己内心的美德。
只有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品德。
比如,诚实地对待他人,宽容地接纳不同的观点,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等等。
通过这些实际行动,一个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品德的人。
3. 培养内在美德:育德于心强调了培养内在的美德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内心是他行为的源泉,只有内心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德,他的行为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他的个性和人格。
因此,一个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美德,通过读书、反思、修身养性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4. 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成德于行强调了实际行动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将内心的美德付诸实际行动,才能真正地改变自己和影响他人。
一个人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人,改善社会,传递正能量,从而影响和激励他人也去追求美德。
5.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这句话还强调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应该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品德教育,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榜样,通过教育、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成为有品德的人。
总的来说,“育德于心,成德于行”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在内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并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和实践这些品德。
这不仅是个人修身养性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需要。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德育心育相映红

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德育心育相映红摘要: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并处理初中学校心理教育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学校教育如果能够真正将两育有机结合起来,“以心育德,以德养心”,形成一股整体合力,更利于共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切实落实素质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生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曾几何时,“老太太跌倒了该不该救”的这么一个不该成为话题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两岁小孩被车碾,十八位路人视而不见等问题在拷问人们的良知,引发了全社会的道德危机的讨论;在中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因为对社会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从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偏颇。
学生对社会道德状况的判断如不加以教育和引导,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形成。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中学生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
社会上推崇并影响学生的观念是乐于表现自我,注重自身的独立性,敢于直言利益,注重职业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对强调奉献而回报不高的职业类型兴趣不大。
这中趋向本来是不能说是好或不好,但有些学生片面地接受这些观念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直接表现在学校生活中就是自私、物质享受和互相攀比等不良的行为表现。
认为雷锋做好事不留名已经不时尚了,做好事是为了加操行分,没有人看见的不做。
心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着。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剧变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健康心灵、培育高尚品德的最佳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初中学校心理教育与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
为了找到初中生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途径,我们先从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内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以“德”习礼,以“育”养心

以“德”习礼,以“育”养心发布时间:2022-09-01T08:57:32.424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70期作者:李玉芳[导读] 不断创新德育手段,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
——小学高年级德育促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第五小学526300摘要: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取得不错成效,德育重要性日渐凸显,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对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德育教育,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德习礼、以育养心,为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奠基。
本文以小学高年级为对象,探讨德育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能够提高成效。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高年级全面发展教育部于2017年8月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亦对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小学德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立德树人任务完成的重要手段。
故而,小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不断创新德育手段,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
一、推进课程改革,实施以文化人随着义务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性日渐凸显。
对此,我校以课程改革为抓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大力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利用微信、QQ等渠道,拓宽了解学生的渠道,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在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德育元素,结合课本内容,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引领学生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发挥学科资源优势,围绕传统文化,组织开展经典诵读、诗词鉴赏等活动,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数学史料等渠道开展德育,不仅赋予了数学学科趣味性,同时也能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小学高年级德育必须要与课程教学融合起来,找准两者契合点,在融合实施的过程中实现以文化人。
二、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立德树人的实施成效作为检验学生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以德养心 以人为本 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以德养心以人为本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导读:本文以德养心以人为本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学校过去一学年的工作,遵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及“七一”重要讲话精神,遵循全国和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减负”为契机,以教育行风评议为动力,围绕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育“四有”新人为目的,开展了一系列规范有序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教书育人的效果。
学校行政班子团结奋进,教职工与学校共荣辱,形成高度凝聚力;德育工作丝丝入扣,成效明显;教学管理步步到位,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后勤工作件件有序,规范操作;师资队伍整体优化,教育科研硕果累累;校容校貌大为改观,校园环境文明洁净。
现就我校的工作,向上级领导、各位同仁作如下三点汇报。
一、以德养心,当好班长,发挥班子的集体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是以人为主体,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作为根本出发点。
校长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用自己高尚的道德修养去影响教师,作出示范,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目前,党中央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得到举国上下一片拥护,并且收到了极好的兴国安邦成效。
治校如何采用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校长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我认为以德治校,必须要以德养心,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严格要求自己,对照自己,影响别人。
不断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使我们自身的道德品质不断完善,执行党的方针政策更自觉,治理学校能力水准不断提高。
宋代的王安石指出:“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者其责不可以不厚。
”意思是说“担子重的人,他的忧虑不能不深,地位高的人,他的责任不能不大。
”作为法人代表的一校之长,管理着一千多人的一所学校,又居于一校的中心地位,担子不可谓不重,责任不可谓不大。
校长考虑问题、作出决策,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站在科教兴国的高度,应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否则就难以完成党和人民委以的重任。
带班育人策略以心育心以德育德

带班育人策略以心育心以德育德带班育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有效的育人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人。
在带班育人中,我认为“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策略的内容和目标。
以心育心,是指教师要通过与学生建立亲善的情感关系,用心去理解学生,用心去关心学生的成长。
在课堂上,教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特长,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
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这种关心与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与关怀,从而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连接。
教师的关心不仅仅局限于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健康发展。
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心去关心他们的需要和问题。
通过这种关心与理解,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追求进步。
以德育德,是指在带班育人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善意和责任心,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价值观。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教师要在日常行为中做出榜样,注重自身修养和品德的培养。
同时,教师还要运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育方式,通过真实案例和故事,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行为观念。
教师还可以利用班会、活动、主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集体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团队中培养相互尊重、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各种经典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品德追求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良好道德习惯。
通过“以心育心,以德育德”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达到如下的教育目标。
首先,学生能够建立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关怀,培养出彼此互信的基础。
其次,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再次,学生能够培养出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心态,增强抵御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最后,学生能够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自主发展。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以德为范,用心育人”,这是一句古训,旨在告诫人们做人要本着道德规范行事,做教育者要用心去培育学生。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表达了教育活动的最高准则和最终目标。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意义愈发凸显,而“以德为范,用心育人”也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理念。
“以德为范”意味着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以道德的标准来引领学生。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和榜样,他们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
只有教师以品德高尚的态度和行为示范,才能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教师要时刻铭记“以德为范”,不仅要求自己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还要在教育实践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学生。
以“以德为范”的理念来看待教育,还意味着教育要以德育为先。
德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它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唯有在德育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具备健康向上、积极向善的心灵,成为有理想、有爱心、有责任感的社会主人翁。
要用德育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用心育人”则意味着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全情投入、用心去培育学生。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爱心、耐心、耐心与学生交流沟通,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只有用心教育,才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用心育人还意味着教育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个性、照顾学生的情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只有用心育人,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德为范,用心育人”是一句简单的话语,却包含着深刻的教育理念。
这句话告诫我们,作为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时刻以德育人,用心教育人,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道德情操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2024年以德养心学习心得样本(2篇)

2024年以德养心学习心得样本2024年,是我大学四年的最后一年。
在这一年里,我深切体会到了以德养心的重要性,并且在学习中有了很多心得。
首先,以德养心是我在大学中最重要的一课。
曾经,我过于追求成绩,往往为了追求好成绩而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随着大学的深入,我慢慢明白了课程中所讲授的“以德养心”,即培养良好的人格和品质对我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在学习中,我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到诚实守信、正直勇敢、宽容待人、乐于助人等。
我发现,这些品质不仅能够提升我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的效果,还能够激发我内在的动力,更好地面对学业上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以德养心对我在学习中的帮助也是不可忽视的。
每当我在面对复杂的学术问题时,我都会用以德养心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和解决。
首先,我明白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在学术领域,诚实守信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只有我们对待学术问题真实、客观,才能够获得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结论。
其次,我注重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积极主动性。
在学术研究中,责任心和积极主动性是推动科学进步的重要动力。
只有我们对待学术问题充满责任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才能够获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最后,我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宽容心态。
在学术研究中,宽容心态是获取不同观点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
只有我们能够接纳和尊重不同的学术观点,才能够开阔自己的研究思路,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
此外,以德养心还对我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德养心强调了个人品质对学习的影响,促使我认识到了改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在以德养心的指引下,我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了高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学习中注重提前预习,通过预习能够提前了解课堂内容,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我还注重总结和思考,通过总结和思考能够巩固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

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第一篇: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网络游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单亲、离异、流动家庭……这些都是摆在班主任工作面前的难题。
当好班主任难,当好中职班主任更是难上难。
一方面是因为中职学校几乎没有入学门槛,学生成绩普遍较差,组织纪律性、行为习惯等方面也不好。
另一方面由于中职学生正处于“少年多志、朝令夕改”的青春期。
他们忽而表现出精力充沛,富有朝气,充满热情,但稍有一点挫折或不满,又变得悲观和失望。
当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或者不良引诱时,很容易失去理智,误入歧途,染上恶习,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面对重重困难,作为一名中职服装专业的班主任,如何才能让学生不虚度年华、学有所成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只有做到“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做事先做人,育人先育德著名教育家斯霞指出:“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个“三品之说”值得深思。
中职生在应试教育者眼中就是被普通高中招生淘汰掉的“次品”。
当中职生走在大街上,有人问:“你读哪所学校?”如果学生说是中职学校,别人就会投来不屑的眼光。
在以学历论英雄的评价体制下,中职生常常感到前途一片迷茫,对学习也失去了信心。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什么是人才呢?人才就是“人”和“才”的结合。
诚实、善良、富有爱心,这些代表人文情怀的东西就属于“人”的部分,简称“人格”。
“才”就是能力、聪明才智、知识技能。
常言道:“万事德为首,百业德为先”。
如果把“人”与“才”放在一起相比,“才”只是处于零价值的地位。
“才”的价值只有依靠良好的“人格”方能显现,人格的分值越高,人才越有价值。
人格就像阳光雨露般沐浴着“才”。
知识也好,能力也罢,只有通过阳光雨露的照耀与滋润,才能生机勃发,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对整个人类有益。
以德明德 以情生情 以心养心

以德明德以情生情以心养心“以德明德”是说老师要以崇高的师德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师崇高的师德对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塑造起着引领示范作用。
“以情生情”是指师生之间的情感互相激励生成,换句话说,就是互相感动。
“以心养心”用心育人,用自己的诚心诚意来感动和影响每一位家长的心。
用一颗做父母的心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学生;用自己的真心、耐心、关心和爱心来感化每一个孩子的心;在这种互相感动的情节中,师生共处,教育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一、陶行知先生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
知识是这样,道德品质何尝不是如此呢?用人性(即自己为人师,为人母的爱的本性)去感知,怀着对教育特有的情怀,用良心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去面对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件事。
(一)、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要做好。
“你可以一辈子默默无闻,但决不能做精神上的凡夫俗子。
”已记不清这句话是谁说的,但从我从事教师职业那天开始,我就一直以此为目标,对学生的未来充满希望,始终坚信人的发展和改变是无可限量的,让自己品德优秀,让自己对学生、对教育充满激情,对待学生实事求是的表扬,诚心诚意的去对待。
把每一个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无论优劣、贫富都一视同仁,心灵平和、乐观。
用积极的暗示去引导,善于发现和享受过程之美,在细节教育中演绎教师这一职业幸福。
(二)、强化自己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将责任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
要求学生环保,我先拾起脚下的纸屑;要求学生不迟到,我先在教室门口守候他们的到来;要求学生仪表整洁,我就不能有不得体的装扮;要求学生献爱心,我先把钱放进捐款箱;学生有了错误,我先检讨自己是否尽到责任。
(三)、每次组建新的班级,我都要向学生讲述授课老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感人事迹:我带上届学生时,教我班数学的高老师的爸爸病重住院,高老师整晚的陪护,白天还要来学校上课。
自习课还要给学困生补差。
语文老师手术后,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开始为学生上课。
2024年以德养心学习心得范文(2篇)

2024年以德养心学习心得范文《以德养心》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和哲理的书籍,它教导人们应该通过修养自己的德行来提升内心素质。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于以德养心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对于如何在学习中践行以德养心有了更多的心得。
首先,以德养心教给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德行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是很难在学习和生活中取得好的成绩的。
因此,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比如坚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等。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还可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对于学习的提升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以德养心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学习。
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是难免的,但是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
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去面对学习的困难。
同时,我们还要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态度,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取得好的成绩。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并且不断进步。
再次,以德养心提醒我们要有自律的学习习惯。
自律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品质,只有自律才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学习。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坚持不懈地去执行。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管理自己的时间,杜绝时间的浪费。
比如,避免玩手机、打游戏等影响学习效果的行为。
只有通过自律的学习习惯,我们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学习,并且取得更好的成绩。
最后,以德养心告诉我们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学习。
在学习中,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提高。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要遵循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原则,避免出现个人利益的冲突。
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我们还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接受他人的批评,相互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和信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实现合作学习的效果,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总之,《以德养心》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关于如何在学习中践行以德养心的心得。
以德育人,以心育教——2023年度教学工作总结

以德育人,以心育教——2023年度教学工作总结2023年是教育事业的关键节点年份,也是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之年。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我们深知以德育人,以心育教的理念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将这一理念贯穿始终,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实现“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以德育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德学并举”是我们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和任务。
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学科知识的教授,另一方面时刻关注学生品德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所需的良好品质,以实现教育理念“以德育人”。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发现,在教学内容中注重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
同时,我们也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讲道德、重道德、守道德,在平时也会加强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如行为评价、态度评价、自我评价等,从而引导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其次,我们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社会现实问题,了解社会情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品德水平。
二、以心育教,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心育教”理念是我们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根基。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一切教学活动的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主要采取探究式、实践式、启发式、互动式、激励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变成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同时,我们坚持开展具有特色的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如冬令营、夏令营、校内外科技竞赛、文化艺术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实践机会。
其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比如,在英语、科技、历史等多个学科交替开设的课程中,我们积极探索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各门学科的意义和价值。
我该怎么理解德和养心这两件事200字

我该怎么理解德和养心这两件事200字以德养心,以心育德,是最基本的理解,在物质横流的社会里,幸福仿佛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
在名利面前,有些人做人的道德被颠覆,在私欲的面前,有些人处世的修养被抛弃,而幸福感也在人们心目中日趋淡化,认识到德与心的重要性是非常重要的。
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给自己的一些空间,用德育的力量指引方向,用养心去处理纠纷,因此我们更要学会审视自己,打开内心深处的灵魂,从各方面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德养心,以心育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那么,我们应该给少先队员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呢?请看下面一则案例:一个孩子上课迟到了,在班主任兴致勃勃讲课的时候,只听见“咚”的一声,这个孩子踢门而入,他不仅把门踢坏了,还震碎了玻璃。
进门以后,他把书包往课桌上一扔,旁边同学桌上的书本、铅笔被碰撒了一地……
有人认为这个孩子的问题属于道德行为问题,因为他犯了好几个错误,如:迟到、没礼貌、违反校规、破坏公物、目无班主任、目无同学……处理的方法首先让他在全班承认自己的错误,以防止其他同学效尤,还要让他明白自己犯了哪些错误,看他对错误的认识态度,并在全班做出检查,请全班同学帮助他。
然后还要通知家长,要求家长赔偿损坏的公物。
有人认为这个孩子属于心理健康问题,对于当时任课班主任而言,面对这一突发事件首先想到的不应是孩子对与错,而是这个孩子怎么了?他为什么这么做?处理的方法首先让他讲述自己心情不快的原因,然后共同探讨摆脱困境的方法,最后讨论这个同学今天的方式合不合适,应该用什么方法解决比较合适等等。
对待同一个事件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不同的方法也一定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应该说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各有利弊,前者重“讲”,重“纪律”,后者重“听”,重“自律”;前者在处理问题时,缺少了一些“情”,而后者则缺少了一些“评价”。
在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重视对个性心理层面上的人格研究,将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将有助于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与发展。
注重对学生自我实现的关切,帮助学生及时解决这些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排释来自个体内部和外部的心理压力,努力促使他们形成乐观、进取、坚毅的生活态度,进一步体现德育在满足自我精神成长方面需求的能力,能增大德育在学生情感生活中的张力。
因此,要想使二者协同发展,达到以心育德,以德养心的理想状态,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目标层次的协同发展
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节等多重功能。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立目标层次的协同发展。
简单地说,德育的目的是按社会要求,将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好的公民,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发潜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这二者看起来不相融合。
但是,人的素质是整体,人的教育也是整体,这应该是二者可以协同发展的内在依据,我们认为,道德教育也好,心理健康教育也罢,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全人格,这应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的目标。
热爱集体是德育的目标之一,一方面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集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行为训练、模拟情境等使学生懂得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很好地建设它,通过一些奖惩等手段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更好的服务于集体;另一方面,还要让学生懂得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一员是作为社会人的基础,从而激发学生对集体的心理需求,促进学生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总之,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特点、规律是我们确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协同发展的依据,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健全人格这一总体目标,确立协同发展的目标体系。
二、功能作用的协同发展
传统的德育只注重满足社会需求,片面强调社会规范的要求,而忽视了受教育者心理需求,结果造成班主任讲的学生不爱听,学生想听的,班主任不讲。
在道德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全部活动中,心理都是起了参与作用的。
例如,道德评价,这是道德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行为活动,其中就有情感、情绪、思维、想象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在起作用,没有这种心理作用,道德评价是无法进行的。
同时通过道德的调节,能够帮助人对失衡、障碍和偏差的克服,从而使人的心理得以健康。
例如,奢欲,就是“需要”这种心理现象的成分,是需要感
和满足感的失衡。
如果通过道德的审省,分析需要和利益之间、索取与贡献之间的矛盾,也许就会调节一下自己的行为动机,使需要建立在社会利益的基础上。
于是,奢欲就能得到收敛。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用的协同发展,使德育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注重满足个人心理需要,形成1+1>2的合力。
三、内容体系的协同发展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关系。
如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教育,内容应包括学生对劳动意义的基本认识、对劳动知识的掌握程度(德育内容);对劳动的情感态度、情感倾向,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劳动技能形成状况,劳动方面的行为表现、行为习惯(目标的达成)。
在学生劳动素质形成的完整过程中,整个教育内容既包括德育内容,也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二者有机结合,协同发展。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以下几点:
1、内容体系的构建要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
在构建内容时,要充分地考虑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而不仅仅为了完成任务而抽象地用一些干巴巴的教条来要求或约束学生。
如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文明礼貌,这只是一个抽象的子目标,采取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或实践形式,在学校中如何做,在家中如何做,在社会上又如何做,让学生陈述看到的、听到的正反事例,讲述自己的内心感受。
这样,书本的、视听的、学校、家庭、社会、古今中外等资源围绕一个目标就形成了构建方案,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
2、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层实施
内容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内容,思维水平发展到什么程度,社会生活经验积累了多少,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构建内容体系时必须考虑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