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圣才出品】

第二十一章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21.1复习笔记一、社会学研究方法及其体系1.什么是社会学研究方法(1)社会学研究的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2)社会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学理论的联系①社会学学科体系由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分支研究以及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社会学研究方法与其他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②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是认识和探索社会良性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的重要工具与手段。

③社会良性运行理论及其概念、范式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世界的特定视角,对特定的认识任务提出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延伸出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则可以具体实施和完成这些课题,形成和产生有关社会世界的知识。

(3)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①社会学研究所讨论和分析的主题是社会的而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现象。

②社会学研究方法具有经验性,它区别于思辨的研究模式。

③社会学研究方法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从而也区别于经济学、历史学的经验研究。

2.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1所示。

图21-1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区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三章社区1.如何理解用“社区”来作为“community”的对译语?怎样认识“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答:(1)社区的含义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社区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社区”概念内涵的拓展与中国社会转型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之间的关系①英文“community”既有地域社会的含义,也有精神共同体的含义。

在中文中,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中文“社区”作为它的对译语,于是就兼有这两重含义,使得“社区”概念的内涵有所拓展。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②中国社会转型是在“社会转型”这一大概念下,体现中国社会独有特点的地方。

在我国,随着传统社会关系的不断解体,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如何调和人际交往,社区建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

因此,我国社会学本土化的发展,也要照着这个方向,不断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促进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开展。

2.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有什么特点?答:小城镇(集镇)社区,是一种比农村社区高一层次的社会实体的存在,这种社会实体是以一批并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为主体组成的社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4-5)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4-5)编【圣才出品】

第四编社会运行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第十六章社会问题概述1.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答: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1)富勒提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运行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消除这种危害的愿望。

(2)米尔斯提出要注意区别个人麻烦与公共问题这两个方面。

(3)默顿提出二维分析法,认为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可分为社会解组与社会越轨,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外显性社会问题与潜在性社会问题。

(4)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破坏性或紊乱性,因此,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5)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2.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答: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是社会问题无所不在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2)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这是社会问题无时不有在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3.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答: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

(1)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大锅饭”式的经济体制包揽了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和劳动就业,在农村则主要是以家庭养老的方式提供农民的社会保障。

也就是说,在旧体制中并不存在社会保障这一类社会问题,它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沉重的企业负担等其他问题所掩盖。

(2)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开始之后,各类非全民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个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极大地冲击了僵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国有企业推行的劳动合同制、承包制等劳动用工制度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职工生老病死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也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

郑杭⽣《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3)编【圣才出品】第⼆部分课后习题第⼀编社会运⾏概述第⼀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的?答:社会学产⽣于19世纪三、四⼗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形成起来的。

(1)两⼤⾰命是社会学产⽣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命使社会从⽣产⼒到⽣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了变化。

作为上述变化突出表现的⼯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对社会学的产⽣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并没有带来普遍的“⾃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盾等。

这些社会运⾏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2)思想材料在形成社会学过程中的重要作⽤①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如孔德不仅受到柏拉图、亚⾥⼠多德、霍布斯等⼈的影响,⽽且还直接从孟德斯鸠关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决定论和孔多塞关于⼈类理性进步的必要阶段论中,引出他关于⼈类知识、关于政治形式,以及关于社会类型的各个三阶段论。

在中国,严复把社会学翻译成为“群学”,就是受到荀⼦关于“⼈⽣不能⽆群”等思想的启⽰。

②从康德到⿊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以亚当·斯密和⼤卫·李嘉图为代表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傅⽴叶特别是圣西门为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社会学的思想来源;西⽅社会学中的反实证主义思潮也受到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以及社会科学历史学派的影响;韦伯的社会学既受德国⼈⽂科学观点的影响,⼜受英法实证主义的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一、概念题1.功能主义视角(中财2007年研)答:功能主义视角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社会某一部分的运转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基于功能主义的上述理论取向,在以功能主义视角的研究中,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为了实现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应该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整合(中财2011年研、河北大学2010年研)答: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

社会整合的对象很多、很复杂。

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

整合过程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①自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下而上的整合过程;②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北科大2010年研)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主要原因包括:(1)传统的社会唯实论和社会唯名论的观点都有缺陷,既不能满足于承认只有个人是真实的,也不能因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存在于社会之中便认定只有社会才是真实的。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①社会是社会化的个人的复合体,是社会性的人类物质,它构成了整个真实的历史;②个人之间是处在不断地互相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第三章 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一、概念题1.社会运行[中财2011年研]答: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①纵向运行,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②横向运行,是指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2.社会系统答:社会系统是由行动者同其状态中的其他行动者之间稳定的制度化的角色关系构成的。

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

除了社会之外,社会系统还包括那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

社会系统是整个行动系统中的一个附属系统,它受到文化系统(价值取向和规范模式)的控制和人格系统(角色)的制约,因此,它的核心是制度化的角色关系。

二、简答题1.血缘、地缘和业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1)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的含义①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种族、氏族、宗族、家族、家庭。

②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由此形成了人们之间的地缘关系。

③业缘关系是指人们以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与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不同,业缘关系不是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功能①血缘关系的功能a.正功能。

起到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体的作用。

这种功能在古代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尤为重要。

而近代开始这种功能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与减弱的趋势,但血缘关系中家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b.反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物质基础1.试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

答:人口老龄化对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冲击主要包括:(1)人口老龄化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提高,越来越少的年轻人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影响到劳动就业和社会福利制度安排;(2)人口老龄化意味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规模庞大的老龄人口有着特定的需求,影响到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围绕高龄老人的社会服务业;(3)由于老年人口逐渐成为劳动、投资的重要主体,而老年人本身倾向于保守、储蓄,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活力不足、创新不足;(4)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最终必然导致人口再生产转向静止型甚至是缩减型,带来人口发展不可持续的危机,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存在。

2.试析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的局限。

答:(1)邓拉普关于环境功能分析的模型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用模型来呈现环境系统对于人类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功能。

指出:环境服务于人类的三种总体功能包括“供应站”、“居住地”和“废物库”。

①当环境被当成供应站使用时,它是各种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来源。

对这些资源的过度使用可以导致短缺和匮乏。

②当环境作为居住地或栖息地时,它可以提供住所、交通系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必需的重要东西。

对环境这一功能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过度拥挤、堵塞以及其他物种栖息地的毁坏。

③当环境被用为废物库时,它就成了堆放生活垃圾或其他垃圾、废水、工业污染以及其他副产品的地方。

当这种废物淤积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吸纳能力时,就会导致各种源于有毒废弃物的人类健康问题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扰乱。

④环境的三种功能彼此竞争空间,常常相互冲突。

环境的三种竞争性功能之间的重叠以及由此引发的功能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增加了,区域生态系统层次上的环境功能冲突已经对全球环境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了诸如全球变暖之类的环境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表示环境系统在一定条件下也对人类社会的运行和发展有着消极的、限制性的影响。

(2)邓拉普模型的局限邓拉普的模型有助于简明地概括环境的社会功能及其随时间演进而发生的改变。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2.集体行为3.社会学想象力4.文化丛5.解释性理解6.社区二、简答题(每小题12分,5小题共60分)1.简述默顿功能主义思想的主要贡献及其特征。

2.简述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3.以帕森斯的AGIL分析框架阐释行动系统。

4.简述城市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5.哈贝马斯是怎样论述“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的?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两小题共60分)1.从社会安全阀制度谈谈你对社会控制适度的思考。

2.结合迪尔凯姆的“自杀论”,谈谈你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6小题共30分)1.反向社会化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2.集体行为答:集群行为又称为集体行动或集合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①人数众多。

它是同一时间内采取相同行动的许多人共同做出的。

②无组织性。

它通常是自发的、非理性的,它变化无常,很少处于均衡状态。

③行为者相互依赖。

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3.社会学想象力答: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一书中提出的。

它是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人们运用所了解到的情况来发展理性,以便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事,总结在他们之中还有什么事可能发生;它是一种视角转换即换位思考的能力,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能够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它还是一种发散思维能力,能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从现在到历史,从此物想到彼物。

4.文化丛答:文化丛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它通常包含有多个文化元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家庭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家庭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九章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共同构成了“人类初级生活圈”的整体存在状态。

所有社会关系与社会运行的各种机制,其实已经从中产生出来。

因此不要拘泥于本章任何具体论述,而是努力从整体上把握人类社会的最基本层面。

家庭、婚姻、性与社会性别完全可以分别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但是三者实际上又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存在。

引申社会学关于初级群体的基本概念,可以把它视为人类“初级生活圈”,如图9-3所示。

图9-3人类“初级生活圈”示意图在图9-2中,男人、女人和孩子是初级生活圈的最基本构成单位,其间的连接线表示人类最基本的供养关系。

图中间的斜虚线则表示女人与孩子被生物地连接在一起。

图的顶部中央表示男人与女人主要通过性、爱情与婚姻来实现连接与互动。

整个图形表达的是:把男人与女人连接起来的纽带,客观上出现生殖的结果,迫使男人与女人不得不供养孩子,使之成长为新一代的男人与女人。

人类就是在这样一个初级生活圈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中生生不息。

这个示意图表示的是主流模式,并不贬斥任何其他形式。

从个体的产生与成长来看,它就是最初的“社会”;从社会的构成来看,它又是最初级的“单元”;从历史发展来看,它源远流长,目前也并没有完全崩溃。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异同?答:(1)家庭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作为生活实体,家庭代表实体婚姻+孩子+生活共同体。

作为社会设置,家庭则代表血缘+供养+继承,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权利义务关系。

在社会设置的意义上,不同的个人仅仅是由于这些权利义务关系的存在,才组合成家庭的。

所以,尽管离婚而去的父亲或者母亲早已脱离了生活实体意义上的原家庭,但是在社会设置看来,他们与其子女仍然是一个家庭,仍然具有相应的权利义务。

(2)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的异同作为生活实体,婚姻代表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二十五章社会学史与社会运行25.1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1.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法国大革命和产业革命使西方社会发生根本性转型,即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新兴的工业社会,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方面生产力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社会运行也暴露出许多弊病和不协调因素。

社会学作为一门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独立的新学科应运而生,并形成两大对立派别:(1)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一门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2)以孔德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学,其实质上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目的,以多方面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为对象。

2.西方社会学的创立(1)社会学发展概况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是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代表人物有孔德、斯宾塞。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①与哲学关系密切;②受实证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③创立社会学的目的在于维护、协调现存的社会关系。

(2)孔德的社会学学说①孔德的地位奥古斯特·孔德是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他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的名称,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孔德的代表作为《实证哲学教程》。

②孔德的基本学说a.把社会学界定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认为整个社会是建立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的,这即为社会秩序,社会变迁中旧的社会秩序被新的社会秩序所取代是社会的进步;b.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c.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相对应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认为当时的社会已进入了工业时期,即科学的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d.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以探求资本主义社会协调运行的规律为宗旨。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及含考研真题(文化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4.1复习笔记一、文化的含义与特性1.文化的含义(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4)本书的观点。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①文化的超生理性是指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的和创造的,文化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个人虽有接受文化和创造文化的能力,但是形成文化的力量却不在于个人。

(2)文化的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由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构成文化复合体的大体上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大类。

(3)文化的象征性象征性是指文化现象总是具有广泛的意义,文化的意义要远远超出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那个窄小的范围。

文化的象征性充斥于全部社会活动、社会秩序之中。

(4)文化的传递性传递性是指文化一经产生就要被他人模仿、效法、利用。

传递有两个方面:①纵向传递,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种传递在社会学上又称为“社会化”;②横向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

(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①引发文化变迁的因素:a.自然条件的变化;b.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不同国家、民族在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交流会引发大的文化变迁;c.发明与发现。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指标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指标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二十四章社会指标1.什么是社会指标?答:社会指标是指一定社会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特征,是衡量社会状况的尺度,是预测社会后果的重要手段。

社会指标具有具体性、定量性、易于解释性、时间性、综合性和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性的特点。

2.简述社会指标的类型与功能。

答:(1)社会指标的类型社会指标的类型如表24-2所示。

表24-2类别定义特点描述性指标是对社会客观现象的描述没有与一定的理论、模型、目标相联系,仅仅能反映出社会事实本身,并不能说明其价值的状况评价性指标(分析性、诊断性指标)是指能反映出社会发展、社会效果、社会影响在某些方面的利弊得失的指标通常是人们按照某种目的将两种以上的社会现象作比较而得出的,完成着说明社会现象的功能观察性指标是指人们对于现状或已经发生了作用在于理解过去和及时反映现在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信息性指标)的社会现象的描述或评价计划性指标(预测性指标)是指人们在了解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对未来的预测投入指标是指在某一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供资源”投入—产出指标与社会政策联系密切,为决策提供了理论模型生产量指标是指工作量或承担的次数产出指标(结果性指标)主要用以评价社会政策或措施的结果肯定指标(社会进步或发展指标)反映社会的好的一面,是人们所希望发展的指标否定指标(问题性指标)是人们不希望发展的,它们的上升标志着社会否定因素的增加中性指标是指与人们的价值取向、人们的愿望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社会进步与否客观指标(非感觉指标)是指反映客观社会现象的指标主观指标(感是人们对客观社会现象的感受表现为人们的心理状态、情绪、愿望和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觉指标)满意程度等经济指标社会统计指标体系基本上不包括经济统计指标,它反映除经济以外的社会现非经济指标象(2)社会指标的功能①反映的功能反映社会状态是社会指标最基本的功能。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问题概述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问题概述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六章社会问题概述1.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答:一种社会现象能否成为社会问题应有一些必备的条件,应有一些共同具有的成分。

(1)富勒提出社会问题有客观和主观两种因素。

前者表现为威胁社会运行安全的一种或数种情况;后者表现为社会上多数人公认这种危害,并有组织起来消除这种危害的愿望。

(2)米尔斯提出要注意区别个人麻烦与公共问题这两个方面。

(3)默顿提出二维分析法,认为社会问题从类型角度可分为社会解组与社会越轨,从表现形式角度可分为外显性社会问题与潜在性社会问题。

(4)一些社会学家认为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破坏性或紊乱性,因此,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5)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社会多数成员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2.为什么说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答: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是指社会问题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的特性。

其主要原因在于:(1)社会问题在任何社会、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或地区里都是普遍存在的。

这是社会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问题无所不在在空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2)从人类社会诞生之时起,社会问题就始终伴随社会的运行与发展,一刻也没有消失过。

这是社会问题无时不有在时间上普遍性的表现。

3.试以我国当前存在的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为例,分析该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其特征。

答:以社会保障问题为例。

(1)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单一计划经济模式,“大锅饭”式的经济体制包揽了城市职工的生老病死和劳动就业,在农村则主要是以家庭养老的方式提供农民的社会保障。

也就是说,在旧体制中并不存在社会保障这一类社会问题,它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僵化的劳动人事制度、沉重的企业负担等其他问题所掩盖。

(2)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开始之后,各类非全民所有制企业蓬勃发展,个体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等非全民所有制企业极大地冲击了僵化的劳动用工制度,国有企业推行的劳动合同制、承包制等劳动用工制度也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职工生老病死大包大揽的社会保障模式,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也使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互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七章社会互动1.为什么说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答:人性、自我和社会都是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其原因主要在于:个体的社会化离不开与他人的互动,在互动过程中才能发展出个性与自我。

正如库利所说:“人性是逐渐形成的,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共同参与,他不能获得人性,而人性会在独处中衰退。

”米德认为,是互动产生了自我,自我必须在社会过程中、在互动中才能得到解释。

互动还是社会形成的条件。

正是在互动的基础上,人类才一层层地加筑起整个社会。

因此,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

”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各种人际互动形式是构成宏观社会结构的基本材料,是社会学研究的独特主题。

2.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3.请说明意义与互动的关系。

答: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动。

符号,是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意义与互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1)只有互动双方都能确定和理解各自的处境,能够进行符号沟通时,才能顺利地进行社会互动。

意义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

如果在大街上与熟人相遇,他对我们点头微笑就不是表示赞同,而是友好的问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政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政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九章社会政策一、概念题社会政策(河北大学2010年研;华中农大2010年研)答: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二、简答题1.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如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研)答:社会政策是国家或机构为解决社会问题,增进成员福利,实现社会进步所采取的基本原则或方针。

它是与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生存有关的政策。

社会政策追求的直接目标是社会公平,它对社会弱者的权益具有明显的保障作用。

正因为如此,社会政策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

社会政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面:(1)它直接通过利益分配的形式使社会弱者受惠,改变他们的生活处境,过正常的社会生活;(2)它可以减缓社会问题所造成的压力,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3)这种稳定局面反过来可以支持社会成员的正常活动,促进社会的进步。

由此可见,社会政策所解决的是有关社会公平、社会进步的基本问题。

(4)社会政策或社会福利制度是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重要基础。

在现代社会,几乎所有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与政府的政策有关,社会工作基本上是在社会政策框架中开展活动的。

(5)社会政策的意义还在于它的作用空间的广阔性,影响范围大,它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方面具有独特作用。

当然,社会政策的意义必须以它的落实为前提。

2.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华东理工2011年研)答:(1)两者密切联系①两者都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平。

②20世纪中叶以后,两者逐渐成为一套制度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③两者具有相同性和关联性。

a.共同的原则即社会公平、社会关照、福利性;b.同属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d.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社会工作的运行需要社会政策的资助和指导,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文化与社会运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文化与社会运行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什么是文化?答: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此外,对于文化概念,还有以下理解:(1)德国学者普芬多夫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

按照这个定义,文化既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非物质因素。

(2)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

文化的特点是:它是人类后天习得的,它为人类所共同享有。

(3)学者对文化所做定义的共性①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所享有的一切知识、思想、价值观和物质财富(近似于前述的普芬多夫定义);②认为文化是在社会互动中产生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化过程中习得的(近似于前述的泰勒定义);③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的、经社会认可的、满足生理和精神需要的方式、方法等。

2.文化可以区分为哪些不同的类型?答:文化主要可以区分为以下类型:(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精神文化可区分为理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2)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是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是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又称做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课后习题(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系统与社会运行1.简析“社会”和“社会系统”的概念。

答:(1)社会与社会系统的联系与区别主要表现为:①联系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也称作“社会系统”。

②区别社会是最为本源的概念,它等同于“人类社会”,更侧重于人群的聚集、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系统更侧重于社会是一个体系,强调社会的“有机体”特点,强调它是一个有机整体。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①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而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是一种关系。

②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为根本的关系。

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③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这个有机整体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④社会系统运行的基本规律表现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是社会系统运行的本质,正是在这种运行中,产生了社会系统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不同时代。

2.怎样理解社会的功能?答:社会的功能主要包括:(1)整合的功能整合(社会整合),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我国正处于急剧的变迁时期,社会群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矛盾、冲突均较为突出。

我国发挥社会整合功能的措施包括:①在文化方面,要注意解决原来的传统的文化模式与新兴的或外来的文化模式的整合问题;②在社会规范方面,既要注意解决“社会失范”问题,又要注意解决多种规范相互冲突的问题;③在观念方面,要注意解决多元价值观的社会整合问题;④在功能方面,要注意解决改革过程中社会诸种功能不相配合的问题。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多样互动的场所,为合理地、得体地互动提供规范。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课后习题-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圣才出品】

第五编 社会运行的研究手段第二十一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概述1.试述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哪些部分?答:社会研究方法体系如图21-4所示。

图21-4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1)方法论①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原理、原则的体系,它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社会学研究的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以及研究的逻辑体系。

②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有着两种基本的哲学与价值倾向,即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a.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研究应该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现象当做纯粹客观的现象来测量和分析,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客观的观察,对经验事实做出客观的研究结论。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所采用的研究方式最为典型的是定量研究。

b.人文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人们的行为与自然界的运动是不相同的,人类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研究采用特殊的方法和视角。

人文主义取向的社会学研究常常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进行。

(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是指可以独立完成某项特定的社会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形式,主要有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四种。

①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或结构访谈的方式,直接从取自某个总体的样本那里系统地收集资料的方法。

②实验研究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的主要特征就是控制情境和变量来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以建立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根据实施场所的不同,实验可以分为两大类:实验室实验和实地实验。

③实地研究是一种定性的社会研究方式,参与观察、个案研究是重要的实地研究的形式,其本质特点是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询问,去感受、感悟研究对象的行为方式及其在这些行为方式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内容,以逐步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社会生活的理解。

④文献研究主要是一种不直接接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式,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二手资料。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控制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社会控制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八章社会控制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是某一具体的社会组织运用组织指令、组织规章对该组织内组织成员或构成该组织的各个亚组织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约束的方式。

其特点是:范围小,即控制范围局限于该组织内部;层级控制,即在社会组织体系内部,上一级组织对下一级组织实施控制。

(2)制度控制手段是指以全社会的名义颁布行为准则,并对全体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进行调节与制约的方式。

(3)文化控制手段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创造的、为人类共同遵从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对社会成员进行控制的方式。

文化控制手段的特征是非直接强制性、自觉性和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社会控制仅仅是限制和制约了个人的绝对自由,而并没有限制和制约个人的相对自由。

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个人相对自由是在自觉的遵守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控制是对个人的社会行为的控制和引导,并非对个人所有行为的控制和指导。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2)过度控制不适当地限制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欠度控制则不适当地放纵人们的社会行为,这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3)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将有助于社会稳定繁荣,也有助于人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挥。

反之,则不利于社会进步,也是对个性的压抑。

3.何谓适度的社会控制?答:“度”用来表明事物大小、强弱、高低等特征的程度或限度。

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条件的主要含义?它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在哪里?
答:(1)社会运行的条件主要有:①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②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③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④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⑤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文化心理条件是一种精神条件;⑥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⑦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2)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种角度所做研究的异同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要素的异同
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支配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面。

区别:第一,社会要素是从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的角度,社会条件是从影响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因素的角度;第二,当时还没有树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②社会运行条件与功能主义角度所做的研究的异同
功能主义主张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对整体发挥功能、满足整体的需要。

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与和谐。

功能主义在研究维持社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与基本需求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与社会运行条件的主题颇为相似。

其观点有可吸收借鉴之处,但是,功能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它对于西方资本主义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制度的分析有明显的保守倾向,它忽视了社会中矛盾、冲突的一面。

③社会运行条件与社会条件的研究的异同
相似之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核心条件,其他条件都是围绕这一条件而结合起来并发挥作用的。

区别:在于研究的侧重点有差异,“社会生活条件”的侧重点在于研究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或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这与前面的社会要素研究有相似之处。

社会运行条件促成社会正常运转、良性运行的诸方面因素。

2.如何理解作为社会运行条件的社会转型效应和迟发展效应?
答:(1)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从历史发展看,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

到目前为止,大体说来,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①从1840年到1949年,为低速发展阶段,从性质看是资本主义现代化阶段;②从1949年到1978年,为中速发展阶段;③从1978年至今,为高速发展或加速发展阶段。

从性质看,第二、三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就目前所处的第三阶段来说,其特点是转型速度、广度、深度和难度都前所未有,这是一个前景光明、充满希望同时又是饱含痛苦、需要付出代价的过程。

这种转型必然会在社会结构的转换、社会运行机制的转换、价值观念的转换等方面对我国社会运行状态给予深刻的影响,必然会产生一种转型效应。

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2)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应
从空间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一种特殊的国际条件下进行的,这就是与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世界上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中度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属于现代化起步较迟的国家,属于迟发展国家之列,因此我国社会是一种迟发展社会。

迟发展使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和竞争中受到较多的制约和限制,不能不受到迟发展效应的影响。

研究迟发展效应的正负两方面影响,尽可能减少负面效应的作用,利用正面效应的功能,对促进我国向良性运行方向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这点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更为迫切。

3.如何理解社会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和分类?
答:(1)社会运行机制的含义
综合当前各学科使用“机制”一词时所表达的含义,“机制”一词的基本含义有三个:
①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
②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③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则。

把这三者综合起来,机制就是“带规律性的模式”。

而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即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2)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
①根据社会机制的形成,可分为自发机制和人为机制。

自发机制是指依据一定的规律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

如一夫一妻制家庭。

人为机制是指人类根据一定的社会目标、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而有意识地建立起来的社会运行机制。

如政策导向机制。

自发机制体现了社会运行的规律,是自然形成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

人为机制虽然是人工设置的,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但也体现了社会运行规律。

②按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可分为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等。

这种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将社会运行机制看做一个无所不包的庞大体系,因而超出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成了各分支学科(如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等等)的研究领域。

③按社会运行机制的表现形态,可分为显机制和隐机制。

显机制和隐机制是针对自然机制而言的,人为机制都是显机制而无隐机制。

隐机制是指某些自然机制的结构功能或作用原理与作用过程不为人们所知,但在社会生活中存在并发挥作用。

④按社会运行机制的层次,可分为一级社会运行机制、二级社会运行机制、三级社会运行机制、四级社会运行机制等。

社会运行机制不再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由许许多多具体的机制组成的社会运行机制体系。

4.如何把握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可分为以下五个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二级机制。

联系是指功能上、结构上的联系,独立则是指考察角度上的独立。

(1)社会运行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的内容
①社会运行动力机制
a.社会需要是社会运行的动力源
第一,社会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与发展需要,客观需要与主观需要,个人、集体、社会与国家需要。

第二,社会需要之所以能成为社会运行的动力,在于它自身的内在属性: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三,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动力结构、运作过程、运作方式与手段三个部分组成。

b.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的结构
第一,外围结构,包括动力主体、动力受体以及动力传导媒介三部分:
第二,内核结构,包括动力源、动力方向、动力贮存体和社会行动四个要素:
②社会运行整合机制
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利益的协调与调整,促使社会个体或社会群体结合成为人类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即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是指影响社会整合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及其功能,以及社会整合的作用原理。

社会运行整合机制由三个部分组成:
a.整合对象
社会整合的基本对象是社会利益。

从利益的差异性分析,利益可分为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从而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整合方式:认同性社会整合和互补性社会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指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此外,整合方式还包括感情整合、组织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等。

b.整合中心
整合中心是指能对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产生吸附力量,使之凝聚为社会整体的社会事物。

整合中心可以是人,物、组织机构、规范、信仰或思想意识形态和口号等。

③社会运行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

即激励机制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a.激励标准
激励标准是对社会成员进行激励的方向和强度所做的规定。

激励方向是对激励质的规定,激励强度是对激励量的规定。

b.激励手段
激励手段是指为达到激励目的所采用的具体激励方式。

激励手段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第一,功利型,是指以实物形式的给予作为激励手段,功利型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需要。

第二,符号型,是指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符号型激励手段主要用来满足社会成员的精神需要。

④社会运行控制机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地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a.控制手段
控制手段包括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

第一,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组织权威、组织规章。

组织控制实际上是层级控制。

第二,“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可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家庭制度、法律制度五大类。

这五类制度调节和控制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行为和关系。

第三,文化是一个社会的人们共同享用和共同学习的风俗、信仰、价值及全部创造的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