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院士的生命最后时刻令人动容
中国两弹之父-林俊德事迹

中国两弹之父■林俊德事迹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学习林俊德院士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前些日子看了林俊德院士的纪录短片,他在生命最后关头仍不忘工作、与死神相搏斗的情景还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震撼人心。
林俊德,一位鲜为人知的功勋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的著名专家,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杰出代表。
他扎根边SS52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多项,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住院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工作,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马兰精神。
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祖国,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彰显出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林俊德院士,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可他却无怨无悔,从不求回报。
1964年10月16日,在他和无数中国同胞的努力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最完整可靠的冲击波数据就是来自他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计议。
林俊德还指导完善了实验的工程监测系统,通过多种技术手段来分析试验工程的有效性为改进核试验工程设计提供了重要根据。
林俊德院士甘苦与国相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伟大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和赤子之心的写照。
林俊德院士正是这样一位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
他始终爱党爱人民,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舍身报国、一生报国。
回望我国“两弹一星''发展历程,既有邓稼先、钱学森、朱光亚等元勋们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更有无数像林俊德一样一辈子隐姓埋名的无名英雄。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的国防才更加巩固,我们的民族才更加扬眉吐气。
林俊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奋勇攻关、开拓创新的执着追求。
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

那人,那事,那景
——“感动心灵”交流会
2013年感动中国人物
• 林俊德:工作到最后 一刻 【事迹】林俊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 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 林俊德,2012年病 逝。
院士林俊德生命最后三天 的“冲锋”
• 这是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 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 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 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来不及把笔记本 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 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 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生命中 的最后3天,林俊德让人把办公桌搬进病房,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
•
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
•
•
•
“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喘息,都牵动着我们的神经,生怕某一个瞬 间他会突然倒下。”医生张利华无不动容地说,从医30多年,从没有 哪一位病人,如此地令他和同事们揪心和感动。但他很无奈,面前的林 俊德挑战生命极限、拼命地向前冲,谁也拦不住了。 两个小时后,已经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叮嘱学生,办公室里 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5个小时后,林俊德心电仪上 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如果不是人们的亲眼所见,林俊德奄奄一息还能坚强地在笔记本电 脑上整理珍贵的核试验技术数据,还有那些只有他才能说明白的重要资 料,肯定没人相信这是真的。可是,人们还是泪湿衣襟,为林俊德忠于 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而感染到心灵深处。 林俊德走了,走得如此悲壮。其品质意志犹如铁打钢铸,无情的病 魔休想“俘虏”这位连续52年战斗在核试验领域的顶尖专业技术人员。 他就是那朵开在罗布泊大漠里的马兰花,他嘱咐家人将自己埋葬在成片 的马兰花中,与中国核试验基地相伴。
林俊德: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

林俊德:大漠铸核盾生命写忠诚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3年第4期■ 李清华徐壮志2013年2月19日晚,“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将一生奉献给核事业,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被选为年度人物。
在记录林俊德事迹的电视画面中,有着这样令人动容的一幕:一位脸上戴着氧气罩、身上插着各种医疗管线的垂危老人,在人们的搀扶下迈向病房中的办公桌……如同重伤的黄继光向着枪眼那最后的一扑,这悲壮的一幕,凝成了一位“科学战士”最后的冲锋姿态。
悭吝的时间不肯给这位可敬的科学家临终的从容。
来不及把笔记本上5条提纲的内容填满,来不及整理完电脑中的全部文档,甚至来不及给亲人以更多的嘱托和安慰,2012年5月31日21时15分,这颗赤子之心便匆匆停止了跳动,距最后一次离开办公电脑只有5个小时。
林俊德院士走了,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
“我不能躺下,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2012年5月28日,病情突然恶化的林俊德意识到自己来日无多,拒绝了医院延长自己生命的最后努力,强忍着剧痛坚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国防科研工作一一交待给同事和学生们。
于是,西安唐都医院的病房中,出现了这样震撼人心的场景:在生命的最后3天中,这位75岁的科学家与死神展开了一场争分夺秒的赛跑:整理电脑资料,批改科研论文,召集课题组成员交待后续科研任务……对于自己的后事,院士只交待了一句话:把我埋在马兰。
马兰,一种在被称为生命绝地的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
坐落在罗布泊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在那里,这位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与大漠为伴,与马兰为友,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是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培养成长的,我要对得起他们。
”从52载藏身大漠献身国防科研到生命最后3天的奋起拼搏,支撑这位科学家创造一个个科研和生命奇迹的,是一颗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描写钟南山院士伟大的作文范文

描写钟南山院士伟大的作文范文17年前,非典型肺炎疫情爆发,面对未知的病毒,人们坠入恐慌,钟南山院士冷静、无畏,以医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不顾自身生命危险救治危重病人,与死神争夺生命——老人,变成了战士。
下面小编整理致敬疫情中钟南山作文,欢迎阅读。
致敬疫情中钟南山作文篇一春节,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也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团圆与幸福。
可今年的春节,却变得不一样。
十二月,本应忙着准备年货的人们,“遇见”了新型冠状病毒,起初人们也没有在意,随着春节脚步越来越近,病毒扩散越来越严重,这时我们才知道要防范。
所有药店的口罩一夜之间无影无踪,连洗手液、酒精等物品也被抢购一空。
本该万家团圆的时候,成为了防疫重要时刻。
在这个危急的时刻,一批又一批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奔赴最前线,日夜奋战,他们被称作“逆行者”。
在这批“逆行者”中,有一位84岁高龄的“老战士”率先来到战场,他——就是曾经奋力抗击“非典”的钟南山教授。
钟南山教授不畏困难,面对疫情,深入调查,研究对策,他告知人们如何去看待疫情,他教会人们该怎样去防范病毒。
不久前,钟南山教授接受路透社采访,当提到最早提醒人们防范病毒,后来因为给患者治疗而受病毒感染逝世的李文亮医生,老人家在镜头前泪流满面:“李文亮医生是中国的英雄,我为他骄傲!”接着又告诉人们:“医者人心,医心与人心本就是相通的,中国的医生,都与李文亮医生一样,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所在,也是中国人的力量所在。
”钟南山教授,就像是人在即将摔倒时候出现在面前的一座山,让人觉得安稳,让人觉得踏实。
在“钟南山”这座山周围,是无数医护人员,他们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最勇敢的战士!我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配合下,新冠肺炎病毒这个“敌人”一定会被我们“歼灭”。
我的祖国,加油!致敬疫情中钟南山作文篇二十七年前的非典,横行霸道,傲慢不羁地走遍全国。
你可曾想过,你带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你可知你的肆意妄为,令多少人惴惴不安?尽管这样,却依然有人不畏不惧,挺身而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项试卷 体会句意 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体会句意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24分)1. “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新奇巧妙。
作者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作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作浩瀚的大海,写出了八千多日子的渺小以及日子消逝得很快,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 )2.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写出了腊八粥中米、豆、干果的品种多,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 )3.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是:当你产生了一百个问题后就找到了真理。
( )二、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24分)1. 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 )A.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困境中,想想曾经美好的事情,能安慰自己失落的心。
B.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困境中,坏事更能磨炼人的意志,更能使人坚强。
C.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困境中,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能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的火花,从而得到内心的安慰,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2. 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 )A. 母亲这样问,是因为她多次昏过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记忆。
B. 母亲这样问,是为了提醒“我”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C. 母亲这样问,是因为她想确定一下父亲被害的时间,并让“我”将这个时间和对敌人的仇恨铭记在心。
3. [大兴区]把最能表达下面这段话意思的一项选出来。
( )小明在平时不愿意多读书,多思考,总是想着走捷径。
考试时,他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题目,不知如何下笔。
此时,他后悔不已。
看来,所有的成功都没有捷径。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

追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俊德:一生为国铸核盾2012年5月31日——林俊德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然拖着虚弱的身体,坚持在病房争分夺秒地工作。
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他还在冲锋——鼠标在缓缓移动着,手在不停地颤抖着……一旁的生命监护仪在不断告警,生理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动着……视线已渐渐模糊,他却反复叮咛着需要交接的某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相关资料。
这一刻,是2012年5月31日11时9分。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强忍着剧痛,坚持伏案工作长达74分钟!他,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享年75岁。
他,是一位毕生为共和国铸造核盾牌的功勋科学家——从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1996年我国进行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他参与了我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
得知他去世的噩耗,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94岁高龄的程开甲院士扼腕惋惜,派家人专程送来自己亲笔题写的挽词:“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在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上,总装某基地将士用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于国舍命人天共仰身患绝症,他一次次放弃会影响工作的手术治疗;离开人世当天,他还9次要求起床工作林俊德搞核试验,一辈子鲜为人知。
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他的心跳停止那一刻,西安唐都医院一群与他仅仅相处8天,目睹他走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医生、护士,哭成一片。
54岁的科主任张利华,临床30年送走过无数的病人,这一刻却双膝跪在林俊德的床前失声痛哭:“您为理想和信念奋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您是我最敬仰的病人!”护士长安丽君一边为老人擦洗身体、整理遗容,一边泪如雨下:“谁也劝不住您。
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整个腹腔全是肿瘤,竟然还要拼命工作……”“80后”女护士赵俊青泣不成声:“躺着是病人,站起来是战士。
林爷爷这种人,像神话里的英雄。
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颁奖词和事迹(精选多篇)-范文word版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颁奖词和事迹(精选多篇)第一篇: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颁奖词和事迹感动中国人物林俊德颁奖词和事迹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
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
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
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纵死终令汗竹香人物事迹:林俊德(1938.03——201X.05)男,福建永春人。
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总装备部某试验训练基地研究员。
1993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201X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住进医院直到去世前的最后一天,林院士仍然坚持每天工作,老伴劝他休息,他却说:“坐着休息,不能躺,躺下就起不来了。
”直到将所有资料整理完毕才答应卧床休息,这一躺就没能再起来。
林院士将有限的生命投身到无限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是用一个战士冲锋的姿态跨越了生死之界!他的跨越是那样的壮美、壮烈!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下,这种纯粹的精神值得我辈学习。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X年病逝。
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在癌症晚期,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
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
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
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
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X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
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
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

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5篇面对荣誉,钟南山总说自己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你是否在寻找“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今天本店铺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国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篇(1)84岁,耄耋之年,钟南山院士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不禁让网友慨叹:“大国重器,国士无双。
《钟南山》读后感 6篇

《钟南山》读后感 6篇《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读后感一这是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却感触颇多,同时也感到在现在这个时候看这本书,恰逢其时。
这本书介绍了钟南山院士的可贵经历,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战场上,他冲在最前面,稳人心,当主心骨,在最危险的时刻,钟南山向广东省卫生厅请命:“鉴于呼研所的技术力量,同时考虑到危重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集中治疗。
把最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钟南山院士的这句请命,掷地有声!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84岁的他再一次临危受命,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为人民群众撑起保护伞。
在书中,他说,“我就是小白鼠,我愿意为了心爱的医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身心与鲜血。
”假如所有人都有这么一颗恒心,都有一个追求,然后努力朝前走,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每个人都能这样,不枉过这一生,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很快,国家也会进步很快。
“不枉过这一生”,钟南山执着向前,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对生命之爱。
作者--刘方政《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读后感二钟南山,一个两次再大的疫情中挺身而出,救中国民众与水火之中的人。
钟南山,他真的像一座山立在了我们的心中。
正如那句话,“小时候,我不知道钟南山,以为他是一座山;长大后,才发现他真的是一座山”。
儿时的他不仅像普通的孩子一样爱冒险,调皮,还很有勇气和想法。
趁父母不在家,拿着家里的一把布伞,从三楼的窗子跳了下去。
“他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少年的他,体育特长慢慢地也展现出来了,收到了中央体育学院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到国家队训练。
面对是继续上学还是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抉择,在父亲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继续读书,最后考入了医学院。
但是,35岁的他才真正踏上医学的道路。
他被调入广东省医院后,一切又从零开始,从基础学起,他对同事坦诚相待,虚心向同事请教。
经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急诊室的医生后就闹了笑话,轻易的将咳血的男孩诊断为肾结核事件给了自己很大的一个教训,他知道了无论是看病还是做科研,都要十分的严谨,不能轻易的下结论。
林俊德院士生命的最后一天 作文解析及范文

在坚韧顽强的和病魔抗争,做到了坚韧;消防队员遭到身体上的摧残仍在火场上坚持努力,做到了坚韧;检
修工人在高温下持续作业,做到了坚韧。可见做到敬业,坚韧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品质。秦王嬴政,作为统一
中国大江南北的始皇帝,也做到了敬业,为了统一大业,他日夜辛劳,作为一国国君的他,每日规定自己阅
读批注一定量的奏章,进行有规划的公务处理,纵使自己有时怀病在身,任由痛苦如何折磨着他,他仍不放
最新作文解析及范文
“林俊德院士生命的最后一天”
下面的一组图片,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这组图片的内容,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图一:20210212年年55月月 3311日日,工,程工院院程士院院201士8 年林6 俊月,德内蒙在古生汗马命自的然保最后201一8 年天8 月依,然电力强检忍修工病人痛身穿整理科研 资料上交国林俊家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依然 护区发生重大火灾。这是鏖战了 绝缘服,冒着 55°C 的高温持续 图二:20强18忍年病痛6,月整,理科内研蒙资料古,上汗交马自四天然的保消防护员区扑灭发大火生后重的手大。火灾作业。,这保障是电鏖网安战全运了行四。 天的消防员 扑灭大火后国家的。 手。 图三:2018年8月,电力检修工人身穿,绝缘服,冒着55°C的高温持续作业,保障 电网安全运行。
• 由果溯因——果: • 工程院院士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依然强忍病痛整理科研资料上交国
家; • 鏖战了四天的消防员扑灭大火后(烧伤了)手; • 电力检修工人身穿绝缘服,冒着55°C的高温持续作业,保障电网安全
运行。
• 分别对应的“因”: • 敬业,坚韧,奉献(退休了,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谈不上“责
弃自己的目标,做到了一国国君应有的风范,更是做到了坚韧,可见坚韧是敬业的一种体现。
林俊德院士一生的最后48小时

林俊德院士一生的最后48小时倒数第二天5月30日,由于林俊德院士拒绝做手术治疗,经各科专家及医院领导协商,建议院士做透析治疗。
在病房,林院士问院长:“透析是否会影响我的工作?”“透析可能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院长回答。
听完后林俊德院士放弃了透析治疗,说:“我现在啊,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完,手术和透析都影响工作,那就不做了。
”无论大家怎么劝说,他都坚持自己的决定。
18时40分,他要求拔除胃管。
护士长强烈建议留置。
他坚决要求拔掉,并说:“人不吃不喝可以活7天,没问题。
”18时48分,家属及护士都建议林俊德多休息,他说自己可以坚持,坚持不上床。
他喝了一点茶水,老伴问他是否想吃饭,他说:“可以,多少吃点。
”18时52分,护士长进来,看到林俊德仍在工作,对他说:“院士,要是累了就休息会儿,千万不要硬撑。
”他大声说:“好。
”老伴喂他,他非要自己喝。
19时,他再次对护士说:“希望把胃管拿掉。
”老伴劝他歇一会儿吧,他说好,然后关掉电脑,并要求站着休息。
19时10分,老伴问他是不是要喝中药,他说好,喝了一口说好苦,并开玩笑说:“给我个糖就可以。
”老伴连忙答应。
19时35分,听从大家意见,他上床休息。
在移动过程中,他指出活动输液架头重脚轻容易倒。
大家解释是由于他工作时离输液架距离太远,够不到。
他点头表示理解。
20时,全家合影。
20时10分,林俊德院士的妹妹对他说:“小时候玩游戏我总是输给你。
”边说边用手帮他梳头发。
老伴说:“一直都是自己把自己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从来不让我给他梳。
”妹妹说:“我从几千里远的地方来给他梳头,他能不愿意吗?”他笑着点头:“愿意、愿意。
”并开玩笑说:“要浪漫。
”大家都笑了。
妹妹说:“哥哥,孙悟空取经都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你要拿出你搞科研搞工作的那种坚定的精神。
”他坚定地说:“没问题。
”他的老同事张研究员一直陪伴左右,林俊德几次让他走,他都笑着说:“我多陪陪您,要是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记得第一次看您的时候,给您提了几斤瓜子,您非要给我3块钱。
2020钟南山作文素材_钟南山院士作文5篇

2020钟南山作文素材_钟南山院士作文5篇举国同心,筑不败华夏;举国同行,渡困苦难关。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关于2020钟南山作文素材_钟南山院士作文5篇,希望你喜欢。
2020钟南山作文素材篇一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大量出现时,一个名字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他就是84岁的钟南山。
钟南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他一出现,病人就有救了,他应该是呼吸疾病人的大救星。
其实,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物,2003年钟南山的研发组织在战胜非典疫情时就立下了汗马功劳。
钟南山曾有一句名言“医院就是战场,作为战士我们不冲上去,谁上去?”而今,耄耋之年的他不顾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再征武汉。
早先在他分析研究病情消息之后曾立即传达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18日傍晚,在劝别人不要去武汉的时候,他却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作为战士他再次冲锋在前!多么可爱的老人啊,钟南山的出现,仿佛一剂社会情绪的镇定剂,在民众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更有@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他: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
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其实不只是他,医护人员也一直冲锋在前。
当面对很多危险和特殊情况时,他们仍旧义无反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在很多人都惊恐不安的时候,蓝莓医生的微博里就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同济医院第2批志愿者报名已满员”,在其中一份志愿申请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铮铮誓言“如有需要我自愿报名加入医院的各项治疗病毒性肺炎的活动,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字字千钧,字字难忘,难忘他们风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的身影。
医生的劳动强度很大,工资并不很高,而且最近几年来发生的医闹事件也不少,从医是一项高危的工作。
但是为什么学医的人数并没有减少呢?我找到了答案。
这些人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梦想,一个拯救万千人于疾病水火之中的梦!他们是伟大的!药王孙思邈说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袁隆平院士逝世思想汇报

袁隆平院士逝世思想汇报袁隆平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农学科学家。
他于2022年1月22日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2岁。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给我带来了深深的痛惜和思考。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他的科学贡献不仅对中国乃至全球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我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善。
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对科技创新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袁隆平院士勤奋好学,坚持科研创新,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才华令人钦佩。
袁隆平院士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也关注农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积极参与农村教育和扶贫工作。
他提出了“科教兴国”理念,始终坚信教育是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他捐建了袁隆平教育基金,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的善举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作为一个科学家和公民的责任是什么。
袁隆平院士的离世使我深感思考。
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首先,我要学习他对科研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其次,我要学习他关心国家和社会的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我要学习他的坚持和毅力,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轻易放弃,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斗。
袁隆平院士的逝世是一次巨大的损失,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他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和社会公民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在追思袁隆平院士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将他的精神付诸行动,为构建美好的新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袁隆平院士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感人作文800字以上10篇

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感人作文800字以上10篇钟南山爷爷是“国士”。
国之士,栋梁也,勇士也!再战肺炎,84岁的您依然坚毅不屈,依然老当益壮。
向钟爷爷致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感人作文800字以上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钟南山院士抗疫事迹感人作文800字以上范文一在2003年SARS刚出现时,当时谁没有在意,以为只是普通的"流感",不必紧张,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患者接二连三的被传染,疫情得不到控制。
这时,一位古稀老人带着他的医疗团队,冲上前线,这位院士就是钟南山老先生。
钟院士为了尽快把疫情控制住,他连续工作38个小时没有合眼,疫情才有些变化。
经过长久的观察和研究之后,关于非典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北京专家表示:已经找到治疗非典的关键。
"病原基本可以确定衣原体",并建议使用抗生素治疗。
但钟南山院士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非典的根本原因不是一元体,而是一种病毒。
少数质疑多素,与官方意见大相径庭,是问几个人有这样的胆量和勇气呢?只有钟南山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非典,期间,钟南山院士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是患者"。
因为他明白,一旦病原出错,不仅会耽误时间,延误治疗,甚至成千上百的人可能会因此"消失"。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钟南山院士,对病人的病情很是了解,是对病人的负责,把病人的生命放在了首位。
他用生命、热血换来的防治非典的宝贵经验,不仅为广东、为中国,同时也是为全人类作出了重大贡献。
17年后——铁人又归时隔17年的今天,这位84岁的老人钟南山院士在疫情出现时,他呼吁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
但是他没有选择采菊东离下,悠然见南山。
而是再次出征武汉抗击疫情。
这场疫情比2O03年还要严重。
这一次,他依然不顾个人的安危,义无反顾来到了武汉,投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并且他还多次呼吁解决疫情最快的成本,全国人民在家隔离两周,是对生命健康最有利的。
《钟南山》读后感6篇

《钟南山》读后感6篇《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读后感一这是我第一次看这本书,却感触颇多,同时也感到在现在这个时候看这本书,恰逢其时。
这本书介绍了钟南山院士的可贵经历,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战场上,他冲在最前面,稳人心,当主心骨,在最危险的时刻,钟南山向广东省卫生厅请命:“鉴于呼研所的技术力量,同时考虑到危重病人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集中治疗。
把最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钟南山院士的这句请命,掷地有声!在2022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上,84岁的他再一次临危受命,带领团队继续攻坚克难,为人民群众撑起保护伞。
在书中,他说,“我就是小白鼠,我愿意为了心爱的医学事业,奉献自己的身心与鲜血。
”假如所有人都有这么一颗恒心,都有一个追求,然后努力朝前走,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每个人都能这样,不枉过这一生,这个社会就会进步很快,国家也会进步很快。
“不枉过这一生”,钟南山执着向前,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之爱,对人民之爱,对生命之爱。
《钟南山:生命的卫士》读后感二钟南山,一个两次再大的疫情中挺身而出,救中国民众与水火之中的人。
钟南山,他真的像一座山立在了我们的心中。
正如那句话,“小时候,我不知道钟南山,以为他是一座山;长大后,才发现他真的是一座山”儿时的他不仅像普通的孩子一样爱冒险,调皮,还很有勇气和想法。
趁父母不在家,拿着家里的一把布伞,从三楼的窗子跳了下去。
“他想像鸟儿一样在空中飞翔。
”随着年龄的增长,步入少年的他,体育特长慢慢地也展现出来了,收到了中央体育学院的来信,希望他可以到国家队训练。
面对是继续上学还是成为专业运动员的抉择,在父亲的建议下他选择了继续读书,最后考入了医学院。
但是,35岁的他才真正踏上医学的道路。
他被调入广东省医院后,一切又从零开始,从基础学起,他对同事坦诚相待,虚心向同事请教。
经过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急诊室的医生后就闹了笑话,轻易的将咳血的男孩诊断为肾结核事件给了自己很大的一个教训,他知道了无论是看病还是做科研,都要十分的严谨,不能轻易的下结论。
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优秀作文

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优秀作文•相关推荐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优秀作文范文(通用70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
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优秀作文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优秀作文篇12021年5月22日下午13时07分,亲爱的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得知这个消息,我的心里很难过。
在我的印象中,袁爷爷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
远,是因为我们没有很深地了解他,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毕生研究杂交水稻;近,是因为我们吃的每一粒米都和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他让我们不再挨饿,是他以一己之力,养活了十几亿中国人。
他有着聪明的科学家的头脑,但是却有双像农民伯伯一般粗糙的双手;他可以是理发师眼中“最帅的九零后”,也可以是记者口中“最青春的小伙子”;他一生为民,不知疲倦,只要中国人不挨饿,就是他最大的梦想!现在,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我们每天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好好吃饭不剩饭,就是对袁爷爷最好的回报。
我想对袁隆平爷爷说:“袁爷爷,您就放心地走吧,您的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就交给我们吧,交给您曾经寄予希望的青少年们吧!”致敬时代楷模袁隆平优秀作文篇2袁隆平爷爷——杂交水稻之父,于2021年15月22日13时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爷爷,看到您逝世的消息,我心里一阵哽咽,哭也哭不出来,有种莫名的难受。
虽然我对您不太能够了解,但一想到您以一己之力让中国人填饱了肚子,让全世界减了少了饥饿。
我就心生敬畏。
您太伟大了,我向您致敬!看了新闻才知道一直到今年年初您还带着团队在海南三亚发展科研,您和团队一直在刷新水稻产量记录。
第一次觉得名人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像一颗星星,即使滑落,也有长长的踪迹。
但是袁爷爷,我坚信,以您命名的星星一直挂在天上,一直闪烁着亮眼的光芒。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024年学习林俊德院士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林俊德院士心得体会____月____日____时____分,一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技术的开拓者—老党员、老军人、老研究员、老教授林俊德,在生命最后____个小时的生打硬拼中倒下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林俊德死了,留下遗言:“我死后,把我埋在马兰。
”林俊德,祖籍____;而马兰,远在____。
去世后不归故土,却执意“埋在马兰”。
____。
他说:“马兰精神很重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希望大家继承马兰精神。
”____岁的林俊德,一生从事核试验工程技术事业,一生没有离开过叫“马兰”的生命绝地—罗布泊大漠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一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率先垂范、踏实做事。
当他身患胆管癌(晚期),得知生命以日计算后,依然拒绝手术治疗,将极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重要资料的整理、课题研究的指导、批阅学生毕业论文之中……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他的所作所为,许多健在的人,都远远没有能做到:譬如,在自己的电脑里,他给他带的每一个学生都建了个文件夹,里面不但详细记录着学生的技术专长、培养计划和施教方案,甚至还有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长处短板。
试问,这等负真责、掏真心的导师、教授,有多少。
譬如,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从来不收评审费,只看材料不看人;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
试问,如此不图名、不图利的专家、学者,有多少。
譬如,为了尽快攻克爆炸工程技术难关,他带领一帮博士硕士,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实验坑里,爬上爬下做实验,经常是一身土一身泥,当地人都喊他是“民工院士”。
试问,常常“一身土一身泥”、被唤作“民工”的院士,又有多少。
譬如,有一年他回老家,从林俊德在____老家的弟弟口中闻知消息后,当地村干部要找车去接。
谁知他背着军用挎包,搭了一辆拖拉机就回到了____偏远的永春县五里街镇老家,说,自己是回乡探亲,不用打扰地____府,悄悄回来就行了。
向钟院士致敬作文600字_写中国钟南山院士的作文5篇

向钟院士致敬作文600字_写中国钟南山院士的作文5篇我敬佩的人有很多,这次武汉疫情蔓延,我敬佩那些奋战在防疫前线的工作人员,我更敬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
那么向钟院士致敬作文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向钟院士致敬作文600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向钟院士致敬作文600字【1】“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庚子年春,荆楚大疫,举国惊惶。
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全体国人的悠悠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那个17年前“非典”扩散的恐怖日子。
正是在这样人人自危的危急关头,17年前,钟南山院士毅然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17年后的今天,84岁的他建议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再一次挺身而出,坚定逆行。
一张在列车上休息的照片不知湿润了多少人的眼眶,暖黄的灯光笼罩着他疲惫却依旧健康的面容,给人们坚实可靠的安全感,仿佛他就是那一座巍峨耸立的青山,守护着身后眉眼盈盈的故土,热忱一生的山河。
非典时的钟院士反对权威专家“普通流感”的观点,厉声指责媒体虚假报道,“非典并不可怕,可防,可治”短短几字,掷地有声。
从儿时父亲耳濡目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到在英国求学时以真才实干改变外国同行对中国的看法,再到他决然拒绝爱丁堡大学的挽留,回到中国报效祖国。
再观眼下,钟院士的话再次成为了病患的曙光,国民的希望。
在科学研究上一丝不苟,年过古稀未伏枥的他,却在镜头前一次又一次哽咽。
当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时,他分明红了眼眶。
这样的无声落泪,让人们看到了为医者之仁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医学战士对生命的敬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盈而隽永的灵魂,让人们看到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情感共鸣。
其实不止钟院士,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医护工作者也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故而求大同。
星辰点点,浮沉聚往,银河倾然而下;细浪娟娟,汇流成海,明月欣然而起,这些无名英雄用爱筑起一道坚强的长城,坚守战场,保家卫国。
中国精神的传统滋养的句子

中国精神的传统滋养的句子
1、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或者说是将军的林俊德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给世人的最后图像。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8个字念出来很轻又很重,轻如鸿毛,重如泰山,无外乎此。
3、真正中国精神将崛起!邪恶的妖魔即将灭亡!
4、中国人不要再把五千年挂在嘴边,一副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有几个人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中国精神,这个时期的中国像极了明治维新时的日本各国文化疯狂的冲击着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东西,现在人有部分人疯狂的无理智的崇外,一度认为外国的就是好的,坐拥的宝库去贪丝金,可以学习下日本,弹丸小国在严格的西化教育后还领会到了日本所蕴含的古典文化柔和两者从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现代文明。
5、名星,大腕,中国精神,能怪谁?不都是这个社会制造出来的产物,能花几千万甚至几个亿买得私人飞机不都是戏子?那些和地方政府一唱一和的开发商,很多私人材产。
子女都在国外,他们除了感谢过腐败的政府当权者,感谢过人民感谢过党吗?
6、中国精神,是融化在民族血脉里的一种力量。
它是质朴的,在平凡的人生中,铸就了国家的辉煌;它是沉默的,在拼搏的征途中,辛酸和痛楚,快乐和永恒,令人震撼,令人热泪盈眶;它又是无私的,无悔的,更是无憾的。
它,在“天眼”
里,在“布衣”间,在“清贫”时,在“桥下”,在“田野”上,在“洪流”中,在“手心”,在“芯片上深深镌刻的那抹艳红”!
7、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中国精神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
8、这是网上晒出来的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国精神人物评选。
不知道这评选是真还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就想说为什么要把我们自己国家的科学家、文学家和演员同框评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位院士的生命最后时刻令人动容[编辑推荐理由]人,固有一死!人在生命快要到达终点时,应该做些什么事?有的企业大佬,可能在分配公司的股权!有的娱乐大腕,可能在分割豪车与房产!而他却一直在向医生要求、请求,甚至哀求:让我工作!医生征询家人的意见,家人也知道,这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应该拦着他。
可是,家人最终还是妥协了,因为他们“实在不忍心看到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
于是,身上插着导流管、胃管、减压管和输液管的他,又坐到了电脑前。
病房里,又响起了“嘀嘀”的鼠标声……“C盘我弄完了。
”说这话时,他的声音是颤抖的,他的手已经颤抖得握不住鼠标。
他,这一次又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在这期间,他曾多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其实,眼镜他一直戴着呢,只是他的眼睛,已经看不清了!病房里,有人开始在哭泣,“使劲地捂着嘴巴”。
他,还在“努力”地工作着!这时候,满打满算,距他生命最后的终点还有不到10小时。
老伴看他太辛苦,就劝他:“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
”没想到他的回答非常有理:“坐着休息。
”他知道,这次“工作机会”来之不易!他知道,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处理!他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开始读秒……“坐着比躺着好,我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他说。
他,又工作了两小时!他,压榨完了自己身体里的最后一丝力气,直到他再也拿不住鼠标,再也看不清屏幕时,才让医护人员把他搀到病床上。
这时候,他的生命,还有不到8小时!这一躺下,他真的再也没能起来!当时,他大口喘着粗气!眼神,也逐渐暗淡下去….几个小时以后,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75岁。
那一天,是2012年5月31日!那一刻,是20点15分!他,就是林俊德!今年4月25日,《人民日报》公众号以《国士无双!这位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令人动容》为题,发表了一篇向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试验专家林俊德致敬的文章,读罢,果真是令人动吝。
文章说: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试验专家,林俊德扎根西北荒原罗布泊52年,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都奉献给了国防事业。
癌症晚期,他仍以超常的意志,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是因为有像林老这样的人,中国才能更加有力!正是因为有像林老这样的人,中国才能不惧外敌!正是因为有像林老这样的人,中国才能够“奉陪到底”!2012年5月31日,是林院士生命的最后一天。
这天,他醒来以后,可能已预感到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扶我下床,我要工作。
”他恳求道。
开始医生、家人都不同意。
可当他第九次恳求时,医生、家人终于妥协了,因为他们实在不忍心看到这位一生拼死拼活,为了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老人,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能被满足。
终于,在众人的搀抬下,头戴氧气面罩、身上插满各种管子的他,缓缓地坐到距病床仅数步之遥的办公桌前,叉开始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也是最后的冲锋……颤抖的手握着鼠标,缓缓地移动着,身旁多个监护仪上,代表各种生命指征的数据在令人揪心地跳跃着……他的视线已渐渐模糊了,他还在反复地叮咛着,需要交接的科研项目资料……10个小时以后,20点15分,他的心脏终于停止了跳动。
他留给人们的,永远是那个冲锋的背影……于国舍命天人共仰林俊德是搞核试验的,一辈子鲜为人知。
但他的突然离世,却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穿透了一个又一个人的心。
住院一周,他饱受病痛的折磨,他曾多次拒绝手术,因为他觉得手术会影响他工作,他是始终在用顽强的意志来与死神对抗。
唐都医院的医护人员与他相处了8天,见证了他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的,当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的那一刻,病房里哭声一片。
54岁的科主任张利华,临床30年送走过无数病人,这一刻,他双膝跪在林俊德的病床前失声痛哭:“您为理想和信念奋斗到只剩最后一口气!您是我最敬仰的病人!”护士长安丽君一边为老人擦洗身体、整理遗容,一边泪如雨下:“谁也劝不住您。
消化道出血、肠梗阻,整个腹腔全是肿瘤,竟然还要拼命工作……”“林爷爷躺着是病人,一名80后女护士也泣不成声地说:站起来是战士。
他这种人,就像神话里的英雄。
”林俊德去世的讣告在互联网上一发布,便引来了网友们的大景跟帖――一位老专家彻夜难眠,写了一酋五言长诗《马兰魂》,深情地讴歌了林俊德“一息游丝细,长谈发展情”的奉献人生。
一位自称“从来没有写过诗”的年轻网友,饱含深情地写下一首88行的长诗《永远的记忆――送别林俊德院士》。
还有网友上传了一首《卜算子.悼林院士》,竟吸引众多网友为其“干修万改”。
他的原词是:“关外横荒原,人迹踏漠罕。
纵逾古稀志且坚,哪管清与苦。
无意仕达显,力气撼河山。
驾鹤西游化仙贤,魂洒力人间。
”一上网,马上就有人将“力气撼河山”一句改为了“功勋凭苦干’,将“魂洒万人间”一句改成了“英魂冲霄汉”,或“精神漫人间”。
还有一个网友叉仿制了一首:“多饮盐碱水,常斗戈壁滩。
卓著功勋未满足,愈老愈攻坚。
无意谋仕途,有力撼高山。
毕生心血今撒手,?{鹤化贤仙。
”改来改去,人们不是在探讨诗词的写作技巧,而是在缅怀林俊德的辉煌人生,感悟他的精神魅力,品读这本厚重的大书。
一位75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会如此的感天动地?无他,就是因为这位老人他能于国舍身,所以他肯定会受到天人的共仰。
林俊德院士的住院记录在林俊德的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获得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7顼;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1987年,光荣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0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9年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比这份“成绩单”更打动人的,是一份“林俊德院士住院记录”,那是他生命最后一天的旅程――07:24:监测血氧82 86之间波动。
医生建议用面罩呼吸,提高血氧饱和度,林总(林俊德生前曾任基地总工程师―一记者注)同意。
07:44:林总要求起来工作,家属劝其多休息,因面罩给氧行动不便,林总同意。
07:50:胃不适,频繁呕吐。
经同意下胃管。
08:03:医生通知要换血,否则上午这一关难过,但家属遵照林总意愿,放弃。
09:26:林总突然说:我要工作。
护士跟他商景说一会儿让他工作,点头答应。
09:30:林总再次要求工作,护士说等他休息,身体好一点再工作。
他说:“我等不了了。
”林春(林俊德的女儿――记者注)问他:“爸,肚子很难受吗?”他摇头:“不,我要工作。
”并反复要求工作。
林春问他:“你耍弄什么?我帮你弄。
”他坚持道:“不行,我自己来,我要工作。
”并询问护士现在儿点了。
看着女儿流泪,林总望了她一会说:“大家要高兴。
”面罩下林总的声音有些闷,但很坚定。
09:40:林总又说:“我要工作。
”林春说:“好,我把笔记本支上。
”林总说:“行。
”并要求坐起来。
对于女儿反对他坐起来,他大声说:“我可以。
”大家跟他商景坐在床上是否可以,林总反对,说要下来,坐到工作台上。
医生建议他不要下床,他坚决要下来在工作台上,说:效率高。
这天上午,已经腹胀如鼓、呼吸困难、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要求下床工作。
老伴说不通他,女儿劝不住他,医护人员也拗不过他。
9时55分,林俊德被搀扶到办公台前,伏案在电脑上工作,一旁的生命监护仪上,跳动着一串令人揪心的数字:呼吸46,心率137,血压96/6l,血氧饱和度76……大家多次劝他息一会儿再工作。
他一再稀头说:“不能休息,一躺下就起不来了。
”那在林俊德去世前一周的时间里,他都争分夺秒地做了哪些工作呢: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3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2次在病房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实验任务;完成了一篇130多页、8万多字博士论文的修改,写下338字的6条评阅意见;与基地领导儿次探讨基地爆炸力学技术的发展路线;向学生交接了两项某重大国防科研尖端项目……他去世后,还留下一本在病床上所做的工作笔记。
为了这些,他一次次放弃了延长生命的机会。
5月4日,他在北京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告诉他只有做手术,或化、放疗,才能延长生命。
而当他得知这些治疗可能会让他再也不能工作后,他毅然放弃了手术和化、放疗,并告诉家人:“无意义的延长,不要。
”5月23日下午,为便于工作,林俊德转到了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医生决定对他进行手术或化疗。
他再次拒绝,却两次要求回单位工作。
5月26日,因病情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
醒来后,他拉着主治医师的手,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5月29日,他身体出现大面积肠梗阻,不能进食。
医生再次建议手术,他说:“不要勉强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
”凭借顽强的意志和生命支持系统的帮助,他还在病房里争分夺秒地整理科研资料。
5月30日,林俊德的腹部胀得像鼓一样,病情再度恶化。
B超检查发现是大面积肠梗阻,需要马上手术,否则很难熬过这一天。
因担心手术后可能再也无法工作,林俊德再次拒绝了。
医院组织专家会诊后,建议他做透析治疗。
他问院长:“透析是否会影响工作。
”院长说:“可能对工作会有一定的影响。
”听完后,他坚决地说道:“那就不做了。
我现在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完!”就这样,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延长生命的机会。
第二天,他那颗永远不知道疲倦的心脏就停止了跳动……罗布泊“蘑菇云”的背后,有他几十年的付出林俊德,19 38年3月出生在福建永春的一个贫苦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
解放后,是党和政府资助他上了中学、大学。
1960年9月,他从浙江大学一毕业,就被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的某研究所工作。
报到那天,所领导向他交底:“国家正在西北建设一个核试验场,把你挑过来,就是去那里工作。
”从走进罗布泊的第一天起,林俊德就把这里当成了家,在大漠深处扎下了根。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核试验任务一个接一个。
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林俊德和他的战友们每天都在拼命工作,与时间赛跑,创造了惊人的“中国速度”。
美国和苏联已分别进行过上千次核试验,法国也进行了200多次核试验。
而我国只进行了45次核试验,就实现了既定目标。
林俊德不仅全部参加了,而且每次都冲锋在第一线。
一次核试验后,为了在第一时间拿到数据,林俊德带领着速报小组全副武装地冲向了爆心。
开始是防化分队跑在最前头,结果被林俊德他们超过了。
戈壁滩的搓板路颠簸得厉害,车胎爆了一个,司机戴着防毒面具下去修车,怕沾染,显得非常紧张,急出了一身汗。
林俊德果断地跳下车给司机帮忙。
爆后沾染谁都清楚意味这什么,但为了尽快抢到数据,他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
还有一次核试验时,林俊德让其他人全都进了掩体,而他自己?s选了一个能看清爆点的地方,静静地站着,谁都劝不下来,他要近距离地察看实验效果。
一声巨响,爆炸装置被炸开,爆炸的碎片将远处碗口粗的杨树拦腰削断,爆炸声还在耳边回响,他已经冲了出去……与他并肩战斗了儿十年的女高工唐润棣,泪流满面地告诉记者:他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