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2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答∶语言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它的产生是人类传播摆脱动物状态的决定性的一步。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其原因分析如下∶(1)劳动中的相互协作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
这种相互协作需要凭借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由此产生了对语言的需要。
(2)劳动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正是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发达,经过漫长的进化和发展,终于出现了分音节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脑髓和感觉器官也不断趋于发达。
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人类社会及其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正是在这种永不枯竭的动力的推动下,不断走向更新更高的发展阶段的。
综上所述,正是劳动产生了对语言的需求并促进了语言产生所需要的人类器官的发达。
因此是劳动创造了语言。
2.人类语言具有哪5个特点?答∶语言的产生,标志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重大飞跃。
日本著名生物学家水野为武曾经对人类的语言与动物发出的声音信号进行过详细的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类语言的5个特点∶(1)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
(2)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
(3)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
(4)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
(5)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
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答∶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是能动性和创造性。
具体来说,人类语言具有以下一些根本的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动物的信息传播只是一种本能行为或对条件刺激做出的反应,他们只能理解具体的和眼前的事物,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学考集市】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答∶传播的基本过程,是指具备传播活动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的过程。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以下要素构成的∶(1)传播者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
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
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讯息讯息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工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在传播过程研究中,学者们通常使用"讯,息"的概念,是为了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是意义完整的互动。
(4)媒介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
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媒介是多种多样的,邮政系统、电话系统、大众传播系统、互联网络系统,都是现代人常用的媒介。
(5)反馈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获得反馈讯息是传播者的意图和目的,发出反馈讯息是受传者能动性的体现。
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
这五种要素是传播过程得以成立的基本条件,在任何一种人类传播活动中,它们都是缺一不可的。
2.拉斯韦尔的"5W"模式的意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缺陷?答∶传播学史上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由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圣才出品】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一、概念题1.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河南大学2019年研;南林2019年研;辽宁大学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3年研;北京师大2013年研;华南师大2013年研;华中农大2011年研;上海财大2010年研)、自由主义理论(暨南大学2019年研)答: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起源于欧洲,盛行于美国,是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其主要探讨新闻自由和政府、社会、个人的关系,具体包括:①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②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③“自由意见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④对事实的信念。
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客观地反映现实,让人们对外部世界形成独立的见解。
该理论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的最高标准和新闻人的职业道德标准。
客观性报道是自由主义报刊理论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2.自由主义理论(暨南大学2019年研;河南大学2019年研;南林2019年研;华农2011年研;上财2010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答: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在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的一种传播制度理论。
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
主要内容包括: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②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保障的只能是私有资本的利益,而没有涉及作为公众的受传者的权利。
3.社会责任论(上外2019年研;湖南大学2017年研;中传2016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华中师大2014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北京师大2010年研;北邮2008年研)答: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郭庆光老师《传播学教程》部分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
(一宽一大)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教程》(第2版 郭庆光著)章节题库(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一、概念题1.传播学(北京师大2009年研;华东师大2007年研)答: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传播学的研究任务是通过对社会信息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它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它的发展从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诸多学科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2.传播与信息(中科大2019年研)相关试题:(1)传播(浙大2018年研;华农2011年研;辽宁大学2008年研)(2)信息(浙工大2019年研;中南财大2018年研;复旦大学2016年研)答: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即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这是广义的信息概念。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3.信宿(山东师大2018年研)答:信宿即受传者。
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 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 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 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 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 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 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 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 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 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同时,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 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 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 通过传播, 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 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 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全】郭庆光
★★★第一章★★★第1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首先信息伴随着人的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心态来表现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
其次,当信息做为物理载体,按一定方式排练成信号序连,是必须有一地定意义的。
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征:A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B 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C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D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E 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且通过这种社会关系传递信息。
同时,通过传播,体现了传授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既保持了既有的社会关系有建立了新的社会关系。
第2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
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因此,社会传播也是具有系统性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A 开放性系统B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
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C 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D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双方都从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
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
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是指传播制度,传播渠道,信息系统的功能因素导致的传播偏差,误解。
第3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1)。
首先是因为在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五~七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人类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人内传播、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人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见表5-1)表5-1 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要点考点二:人际传播(见表5-5)★★★★表5-5 人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要点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人内传播的含义人内传播,又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是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人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人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一个个体系统,它的输入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人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人内传播虽然与人体内部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人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人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人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行简单“复制”,而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课后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课后题答案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问答题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1、信息的定义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4、社会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开放性;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双重偶然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
6、双重偶然性(德)鲁曼: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①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化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
②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间、成员与组织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时代之间、文化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
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但其存在是必然的。
8、精神交往与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①(马恩,精神交往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一定的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精神起源于物质,并反映着物质的关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精神。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Communication),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communication)和社区(community)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四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三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本章的重点包括:传播与传播学的定义、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表1-1 传播的定义要点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表1-2 信息要点定义2.社会信息(见表1-3)表1-3 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把信息的概念引入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把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见表1-4)表1-4 社会信息系统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基本形态人内传播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
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它既包括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也包括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关系。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圣才出品】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内传播与⼈际传播)【圣才出品】第五章⼈内传播与⼈际传播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本章概要】本章梳理了⼈类传播与⼈际传播的相关知识,重要程度四颗星。
本章须记忆和理解的考点包括:⼈内传播、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际传播、“镜中我”理论。
本章的重点包括:⼈内传播的特点、“主我与客我”理论、“⾃我互动”理论、“详尽分析可能性”理论、“镜中我”理论。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内传播★★★★1.⼈内传播(见表5-1)表5-1 ⼈内传播2.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见表5-2)表5-2 作为社会⼼理过程的⼈内传播的两种主要理论3.个⼈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1)基模(见表5-3)表5-3 基模(2)关于基模的理论(见表5-4)表5-4 关于基模的理论考点⼆:⼈际传播(见表5-5)★★★★表5-5 ⼈际传播考点三:“镜中我”理论(见表5-6)★★★★★表5-6 “镜中我”理论5.2 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内传播?如何理解⼈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答:(1)⼈内传播的含义⼈内传播,⼜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我传播,是指个⼈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体内部进⾏信息处理的活动。
⼈内传播是⼀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2)⼈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①⼈内传播与外部过程保持衔接关系⼈内传播虽然是⼈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作为⼀个个体系统,它的输⼊源泉是外部环境,输出的对象也是外部环境。
这⾥的环境,既包括⾃然的,也包括社会的。
②⼈内传播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内传播虽然与⼈体内部的⽣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
离开了⼈的社会实践,⼈内传播与其他动物的体内传播就没有本质区别。
③⼈内传播对社会实践的反映是积极能动的反映这种能动性表现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具有⽣产性和创造性,它不是对已有的知识、观念、思想进⾏简单“复制”,⽽是通过积极的精神劳动,在已知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未知,创造新知识、新观念和新思想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答案考研真题
第一章课后习题详解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答:“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是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概括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是指在人类社会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传递的信息,是一种生物信息和生理信息以外的、关于人类社会行动的信息。
(1)社会信息具有物理载体社会信息是信息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表现形式与其他信息相同(质、能、波动等),都需要用物质载体来呈现和传递信息,作用于信息接收者并获得反馈,即信息的物质性。
(2)社会信息具有精神内容①社会信息不仅仅停留在生物或物理层面,更表现并作用于人的心理、精神、认知、态度、价值观、情感等层面。
②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是由精神劳动所创造的,也即社会信息是意义与符号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答:所谓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一定结构顺序的信息流动过程。
其中信息是传播的材料,流动是传播的方式。
信息和流动是传播必然包含的两个因素,它既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传播的本质是信息流动,是一切交往的本质。
对传播的认识要越来越走向开放、连续、动态和联系。
传播的特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共享说。
传播是一个信息共享的过程。
(2)互动说。
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
(3)符号说。
传播双方应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4)关系说。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的,又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5)行为过程系统说。
传播是一种行为过程,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答:“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理解这一观点是理解传播的前提。
(1)社会传播活动需要在一定的场所(系统)中进行,这个场所或系统就是社会信息系统。
施拉姆认为:“传播和社区(community)词根相同,意味着传播和社区互为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句话出自德国哲学家克劳斯,它概括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社会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类型,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且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而作为社会信息物质载体的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人类精神劳动的创造物,只有当人们对符号赋予意义时,解读才成为可能。
由此可见,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传播( Communication ),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其基本特点为: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存在于动态的运动机制之中,也是一个复杂过程的集合体。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传播( communication )和社区( community )的词根相同,暗示了二者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和关联性。
传播必须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同时,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可以说,社会关系式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系统中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就是按照传播系统进行分类的。
由此可见,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的功能是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和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行发展。
因此,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充满着不确定性。
如果这些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活动的主体——人能够凭借这种可塑性和创造性,不断发现和克服社会信息系统的障碍和隔阂,使之不断完善。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导致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中的特有属性,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活动不仅收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还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而多个复杂变量的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引起传播站爱和传播隔阂。
4、什么是“传播隔阂”?传播隔阂指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系统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利益、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传播上的无意误解或有意曲解。
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
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但其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而分析和解决信息系统中的传播隔阂。
第三节1、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概念和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二者都可理解为“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
②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作为理解人类传播现象的基本出发点,将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能够克服行为主义传播学研究的局限。
③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的角度出发,有利于我们对传播关系的本质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相互联系和制约作用。
④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为出发点,能使我们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信息消费和信息产品的特性。
2、试述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
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①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②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但同时,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还具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①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者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②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程度时,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③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规律具有特殊性,我们在考察现代社会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时,必须重视其作为人类精神和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
3、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看待研究对象的眼光和视角不同。
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被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他们往往单纯地就信息研究信息、就传播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不同,它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所观察的视野更加宽阔。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语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 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 来自于人类最基本得创造性活动——劳动。
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 因为它使相互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 增多了。
劳动中的相互协作对语言的需要促进了早期人类发音器官的进化, 最终出现了分音 节的语言。
而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 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反 作用于劳动和语言, 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 最终形成了人类社会及其 以语言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系统。
2、人类语言具有哪 5 个特点?1) 人类语言是一种具有音节区分的声音符号体系2) 与本能相关的声音较少,发音和语句在结构上具有逻辑性3) 具有自由模仿其他声音的能力4) 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也能自主发声5) 能够自主地赏娱音声的节奏和韵律3、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生类型不同, 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
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能动改造这一总体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身,不断开创着崭新的语义世界。
通过体内信息功能体外化和社会化, 人类以一种效率极高 的信息传播方式完成了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第二节1、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 阶段,在这个历史进程中,各种媒介依次叠加,使得社会信息系统不断发达。
(1) 口语传播时代:语言是在人类劳动和社会协作活动中产生的。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 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
但作为音声符号的口语由于受到空间和时间的巨大限制, 只能使 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社会群体或部落内的信息传播(2) 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人类掌握的第 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 在时间和空间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 它使得信息能够长久保存下来, 人类文化有了确 切可靠的资料和文字依据,并能传到更遥远的地方。
(3) 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这是中华民 族为世界文明做出的两大贡献。
15 世纪 40 年代, 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 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古登堡印刷术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 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使教育和文化得到普及。
(4) 电子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从电报、电 话,到广播、 电视, 再到互联网, 电子媒介的数字化革命极大推动了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 展。
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影像信息系统, 也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 时代。
2、人类传播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是什么?其产生有什么意义? 文字是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 它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 进程。
文字产生的重要意义在于: 文字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积累 和储存不再单纯地依赖人脑有限的记忆力; 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 扩展了人类的 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文化与动物界几乎没有增加发 人类的语言活动不仅是人类 而且它还不断创造和发展着自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3、试论述中国的印刷术的发明对印刷传播发展的贡献和古登堡印刷术的意义。
中国印刷术的发明为印刷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与近现代得铅字排印基本原理完全相同,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
中国印刷的流传,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基础,也为推动世界文明和人类传播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5 世纪40 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得压榨机改装成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
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经过欧洲工业革命的推动,印刷技术不断革新,为现代新闻传播业的诞生做了技术上的准备。
同时也使文化教育等到普及,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试论述电子传播的发展在人类传播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在于实现了信息的远距快速传播。
从人类社会信息系统的发展角度看,电子媒介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传播及历史保存,它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的诞生,电脑的出现意味着人的大脑这一信息处理中枢也开始了体外化的进程。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形成了新形式的多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