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2015级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英语)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45108)
一、培养目标
总体要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有扎实英语基本功,深厚的英语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又具有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与专业发展能力,为我国基础教育服务的高素质的英语教师与未来教育家。
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以及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善于吸收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为祖国的基础教育事业服务。
2. 了解并掌握国内外最前沿的外语教育教学研究动态,具有前瞻性思维能力和国际化的视野。
3. 系统掌握英语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英语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具备用英语从事教学实践的能力。
4. 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外语教学研究,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制与学分
基本学制为二年,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三、培养方式
在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合理安排课程学习、论文工作和实践活动等各个环节。
1.英语学科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采用基于教学实践平台的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即实行全过程到中学的培养方式,采用“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反思”的教学方式,将实践体验和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硕士整个培养过程。
2. 实行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度,聘请优秀的中学英语教学名师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指导并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大学导师参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侧重对学生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的指导。
3. 规范论文写作要求及评价标准,鼓励学生将教学体验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以调查研究或行动研究的方式进行实证研究。
4.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夯实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方面的作用,在确定硕士生录取名单后,尽早将其选择专业方向的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开题报告之前做至少两次公开的读书报告,并上交两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四、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本培养方案设公共基础课(2学分)、教育理论课(6学分)、学科基础课(7学分)、学科教育课(8学分)、实践课(10学分)、选修课(4学分),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7学分。
学科教学(英语)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2. 个人学习计划
导师应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培养单位备案。生源为非师范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门本学科的本科生学科教育理论课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不列入培养方案,列入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只记成绩,不计学分,不收费。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硕士生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提倡案例教学,讲授与研讨相结合、讲授与演讲相结合、专题讨论与学术报告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2)考核方式:硕士生课堂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学科基础课和学科教育课为考试课,其它课程为考查课,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录;考查成绩以合格、不合格记。学科基础课中的“★”号课程为闭卷考试课程,其它课程考核方式详见课程简介。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硕士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
学位论文工作包括以下环节:个人研究计划、开题报告和论文评阅与答辩等。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后方可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1. 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尽早进入论文研究状态。个人研究计划应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完成,并提交院里备案。
2. 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开题报告时间原则上应在第二学期内完成。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时间间隔不少于8个月。开题报告须公开进行。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 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经导师同意,并经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六、文献阅读
1.Brown, J. D. 语言教学大纲要素:课程设计系统法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i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3r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2009.
3.Cunningsworth, A. 如何选择教材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Davies, P. & Pearse, E. 英语教学成功之道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Dörnyei, Z., & Taguchi, T. Questionnaires in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Construction,
administration, and processing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10.
6.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8.Harmer, J. 怎样教英语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9.Hedge, T.语言课堂中的教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0.Pickering, J. H. & Hoeper, J. D. Concise Companion to Literature, Macmillan, 1981.
11.Lightbown, P. M. & Spada, N. 语言学习机制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12.Macaro, E. 第二语言的教学与学习—近期研究与应用指南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13.Moran, P. R. 文化教学:实践的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4.Nunan, 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Boston: Heinle and Heinle.1999.
15.Richards, C. J. & Rodgers T. S. 语言教学的流派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16.Richards, J. C. & Lockhart, C. 第二语言课堂反思性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
版社,2000.
17.Skehan, P.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8.Steinberg, D. D. & Sciarini, N. V. 心理语言学导论 [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19.Stern, H. H. 语言教学的问题与可选策略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0.Willis, J. & Willis, D. 语言教学的挑战与变迁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1.Yalden, J. 课文教学课程设计原理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3.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4.王蔷、张虹编.高校与中学英语教师合作行动研究的实践探索——在行动中研究、在行动中
发展[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5.魏立明、刘丽艳.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6.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阶段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1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七、本培养方案自2015级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